【教学设计】《归园田居》(长春版)八下(2018年新编)

合集下载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精选14篇)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精选14篇)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精选14篇)《归园田居》篇1一、导入: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桃花园记》,作者是谁?(陶渊明)在作品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

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简介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分析《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的思想内容1、教师范读2、学生朗读,并参看注释,了解大意。

思考:①这首诗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②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③诗人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哪些事和景物的具体描写表达出来的?3、提问并订正;师明确:本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1—6句,写作者的个性和思想,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第二层7—18句,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第三层19—20句,回答人们的疑问,收束全文。

4、研习第一层:⑴释“韵”与“误”“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13篇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13篇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归园田居》教学设计1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归园田居》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

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诗歌二首》归园田居教案长春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诗歌二首》归园田居教案长春版

归园田居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朗读成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首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当大家走入社会,摆在在你面前有两条路,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1、通过出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2、过着归隐田园的生活,寻求一份怡然自得。

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学生A:我选择第一条路。

因为我们在学校努力学习知识,就是为了考上大学,然后施展自己的才华,报效祖国。

学生B:我选择第二条路。

因为社会中有很多腐败和黑暗的现象,我就想归隐田园,脱离这种世俗。

)好,大家的选择各有道理。

我们知道,古代文人寒窗苦读,通过金榜题名、出仕,然后实现治国、平天下、济苍生的宏伟抱负。

这可谓是古代文人特有的一种“情结”。

可是,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出仕多年后,毅然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又是怎样的生活状况?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

请同学们看屏幕,首先明确通过学习,我们这节课要了解的几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请大家将书翻到34页。

二、读1、范读并正音。

2、请个别同学朗读,并加以评价。

3、听朗读。

4、齐读。

三、四人小组讨论先前提出的四个问题,然后逐一明确。

1、从何而归?明确:官场。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补充作者、背景介绍:陶渊明,东晋时期文学家。

名潜,字元亮。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

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八年级语文下册1《诗歌二首》归园田居教案长春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1《诗歌二首》归园田居教案长春版

《诗歌二首》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欣赏诗歌语言。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田园生活宁静致远的恬淡旷达。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欣赏诗歌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田园生活宁静致远的恬淡旷达。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归园田居》一、导入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是谁呢?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诗人是谁呢?二、作者介绍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

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但到渊明时,家境已经衰败,生活异常清贫。

他自幼博览群书,早年有远大政治抱负,个性酷爱自由,不慕荣利,不满当时的腐败政治和门阀制度,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因此每次出仕的时间都不长,很快就回到日夜眷恋的故乡。

29岁时第一次出任江州祭酒,后来又做过参军一类的小官。

39岁时,生活艰辛,他躬耕陇亩,在亲友劝说下出任彭泽令。

在官八十余天,县吏叫他束带迎接郡督邮,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当即辞官归乡。

陶潜晚年贫病交迫,甚至不免于乞食,但他高风亮节,不改“躬耕自资”的初衷。

他在“偃卧瘠馁有日矣”,快要死的时候,仍然轻蔑地将江州刺史檀道济送的米肉“挥而去之”。

三、朗读诗歌1.听范读,仿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3.齐读诗歌。

四、理顺文章大意1.同桌互助,试译诗歌。

2.交流难点,理解诗意。

参考: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五、整体感知1.诗歌讲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早起除草,傍晚归家。

八语文《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八语文《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八语文《归园田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熟练运用本文的词汇、句式、修辞手法等。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1.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理解课文内容和阅读文本。

2.分析课文的词句、语法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能够通过文字描述、描绘生动的田园画面。

2.对文中的比喻和夸张手法进行理解和分析。

教学准备:1.归园田居的课文教材、生字词表。

2.课堂展示用的图片或视频资源。

3.板书设计:归园田居、引导学生理解全文、分析课文的词句、语法、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呈现课堂主题:归园田居。

2.呈现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源,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了解学生对归园田居的理解。

二、整体理解(10分钟)1.导师引言:“归园田居,贵在自得。

当你疲惫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有一个幽静的地方可以让你放松身心,归园田居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3.导师提问:“你认为诗人归园田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三、学习词汇和句型(15分钟)1.导师呈现课文中的生字词表,解释词义并造句。

2.导师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课文中的句型结构,并进行操练。

四、分析课文的词句、语法和修辞手法(20分钟)1.导师呈现归园田居的具体描写,包括景色和场景等。

2.导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和欣赏课文中的词句、语法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五、语言运用(30分钟)1.导师给学生出示一段描写自然景色的文字(可以是美丽的花园、宁静的湖泊等),要求学生通过语言的描写,让别人感受到这个场景。

2.学生进行独立或小组写作,表达自己对于归园田居的向往和体会,通过文字描绘生动的田园画面。

3.学生自由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作品。

六、课堂总结(10分钟)1.导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回顾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和亮点。

2.导师提供更多相关阅读资源,拓展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

七、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归园田居的课外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更多有关归园田居的文章,进一步了解和感悟这一主题。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篇1教学流程如下:一、优美语言导入出示目标二、自读释疑,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全诗,理解诗文大意2、教师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生1:“荫”是什么意思?师:同桌能不能解答一下?3、请学生齐读全诗,随后教师更正学生的读音【感受:自读释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自读后提出问题还尊重了学生的初读感受,符合新课改精神】三、品读诗文,赏析探究:1、作者笔下的园田生活是怎样的?学生各自回答2、他是如何描写园田生活的?请找出一些句子分析(教师提示:可从景物特点和手法的角度切入分析)学生讨论,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教师总结3、请任选一两个句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生写作1分钟,学生发言随后,教师请学生闭眼,在音乐声中欣赏教师自己的作品过渡:美吗?——生:美4、这都是普通的景物,为什么这样美?生答师点:美由心生5、学生诵读、背诵描写园田的部分【本环节的问题和下一部分的问题都有这样的特点: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浅入深整个设计几乎无懈可击】三、知人论世:1、作者为何回归园田?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生1:“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教师指导诵读:那几个字可以重读?哪个词可以读得夸张一些?——生回答,诵读生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教师指导诵读,生反复读,最后背诵2、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还要做官?生答师点拨教师出示背景,引导学生总结,教师抒情总结【感受:本环节第二个问题于无疑处生疑,着实让听课老师在意外的同时进行了深思;而且,背景在此处出示非常恰当】四、1、学生个读全诗,教师范背全诗,学生齐背全诗2、教师抒情总结全文:……构筑理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3、学生自由读全诗,学生接力背诵全诗,最后学生齐背全诗【感受:课堂即将进行到最后一个环节时,我很担心,我怕教师最后再来一个什么延伸拓展但是,教师却以当堂背诵作为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我这才松了一口气当堂背诵作为最后一个环节,大胆而有实效据说,此设计是由高全套老师建议,真是高明巢宗祺先生说:“要理直气壮地让孩子记忆对他们的终身发展有用的东西……背诵,是一种体验的过程、感悟的过程、接受熏陶的过程”很多诗歌实录评点中,专家几乎都批评授课老师“为什么不让学生当堂背诵这一首短诗?”张老师在这个环节中舍弃花哨的东西,让学生当堂背诵,有了收获还有两点值得肯定:其一、此处的背诵有课堂中间的背诵做铺垫;其二、接力背诵的形式非常好】【感受:接着说最后一个环节,我觉得齐背、教师总结后又让学生自由读背,似乎有拖时间、等下课之嫌最好是:个读——师范背——生自由读(时间可以长一些)——生接力背——齐背——教师抒情总结8、点拨中有抢学生话头的现象,有点急要耐心地等学生说完9、给学生讨论、写作的时间太短;而且,教师在学生讨论、写作时有催学生的话语这又给人一种感觉:教师在尊重学生表象下真正惦记的是自己的教学任务当改正之,给足学生思考、讨论、写作的时间10、我特别要提的是,教师有点紧张,这一点几乎所有听课老师都能感觉到美丽的张云佳老师的发颤的声音,让人心疼我想,这也许是大赛经验缺乏的结果提个小建议:走到大赛舞台上,就要有“舍我其谁”的自信,要有“听课老师越多,我发挥越好”的“人来疯”精神】《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归园田居》教案设计(优秀10篇)

《归园田居》教案设计(优秀10篇)

《归园田居》教案设计(优秀10篇)《归园田居》教案篇一《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的名篇,教学这篇文章,除了让学生明白诗歌的意思和体味田园的意境外,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这首诗教学设计为一课时,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桃花源记》和《五柳先生传》,对陶渊明的性格、行文风格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诗歌感受能力,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课文下的注释来了解本首诗的内容。

所以根据高一学生的实际和本课意境较为浅显的特点,我在上课时以“归”字为中心辐射开来,以“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四个问题来紧扣诗中相应的句子,从而将本文的行文思路清晰地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

同时通过诗句中如“羁鸟”、“性本”“自然”等关键词语的理解准确地阐释了上面的四个问题,把学生的感受和分析落实到具体的语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真正做到“望文生义”,从而避免了学生的凭空想象。

为了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对田园生活诗句的改写描绘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

为了更好地理解陶渊明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在理解本诗内容的基础上,还引用了其它相关的诗句来说明陶渊明归隐过后所面临的物质上贫困但内心却自由无比的生活,进而提出了“ 自由精神与丰厚物质之间,我们该如何选择?”的问题,学生讨论并发言,不强求唯一的答案,只要说出自己的理由即可,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启示,并在学习中成长。

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讲解、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整堂课上下来,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对于我抛出的每个问题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气氛很好,在时间上也掌握的刚好。

但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前面结构内容分析的时候主要是老师讲解学生听,给学生参与的时间不够;在引入讨论环节的时候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使得刚开始讨论的时候学生只能从宏观上谈自己的理解,不能更好地结合自身的现实。

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 1 诗歌二首《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长春版

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 1 诗歌二首《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长春版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归园田居其共有五首,本文是第三首。

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教学难点】品味诗歌,领会诗歌的意境。

搜集陶渊明生平以及创造的资料,制作教学课件,准备学生的预习作业。

一、新课导入:“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每当读到《红楼梦》中潇湘妃子(也就是林黛玉)这句赞美菊花的诗句,我便不由地想到一位爱菊的隐士——陶渊明,想到他和菊花一样“不媚流俗,高洁傲岸”的品性。

今天,我们就借他的诗作《归园田居》和大家一同走进他的内心,去品读他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生于东晋末期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官职,但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家境早已败落,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黑暗,他热爱纯净的大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仅80余天的彭泽县令,从此躬耕自娱,直至63岁在贫病交加中死去。

《归园田居》共五首,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的第二年写下的一组组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这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

这一年他42岁,课文所选是其三,因其一是对其三很好的注释,所以我们这一节课共同来学习他的这两首诗,也就是内容侧重表现乐农事,辞官场的这两首诗。

其三我们来共同学习,其一由同学们自主学习。

三、课文朗读:听录音朗读,请同学们仔细聆听,并标出节奏及押韵的字。

1.请同学们自己试着朗读。

2.请生找出押韵的字,如何读出押韵的字呢?读出韵脚的延长音,这样才能读出吟诵的味道来。

3.分别请男女生两个同学读,当场对决,PK一下,并请生点评。

4.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读出诗歌的情味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共有五首,本文是第三首。

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
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

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

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作者陶渊明其实写的归园田居是自己理想的故居。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诗歌;
2. 了解作者及其影响;
3.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领会诗歌的意境。

搜集陶渊明生平以及创造的资料,制作教学课件,准备学生的预习作业。

一、新课导入: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每当读到《红楼梦》中潇湘妃子(也就是林黛玉)这句赞美菊花的诗句,我便不由地想到一位爱菊的隐士——陶渊明,想到他和菊花一样“不媚流俗,高洁傲岸”的品性。

今天,我们就借他的诗作《归园田居》和大家一同走进他的内心,去品读他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生于东晋末期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官职,但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家境早已败落,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黑暗,他热爱纯净的大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仅80余天的彭泽县令,从此躬耕自娱,直至63岁在贫病交加中死去。

《归园田居》共五首,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的第二年写下的一组组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这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

这一年他42岁,课文所选是其三,因其一是对其三很好的注释,所以我们这一节课共同来学习他的这两首诗,也就是内容侧重表现乐农事,辞官场的这两首诗。

其三我们来共同学习,其一由同学们自主学习。

三、课文朗读:
听录音朗读,请同学们仔细聆听,并标出节奏及押韵的字。

1.请同学们自己试着朗读。

2.请生找出押韵的字,如何读出押韵的字呢?读出韵脚的延长音,这样才能读出吟诵的味道来。

3.分别请男女生两个同学读,当场对决,PK一下,并请生点评。

4.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读出诗歌的情味来。

四、初读感悟:
诗歌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是心灵的翅膀,有了联想和想象,心灵便能自由地飞翔。

在刚才的朗读中,哪些诗句悄悄拨动了你的心弦,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用最美的语言加以描述。

五、课文探究:
通过刚才的创作,是哪些诗句或词语激发了你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读出诗句的言外之意吗?请大家反复地品一品,把你独特的感谢受与大家分享。

示例:同学们刚才表现得不错,我也按捺不住了,下面就由我来抛砖引玉吧。

“盛”与“稀”对举,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很稀疏,可见诗人不善农事,可是诗人有没有因此而放弃呢?他劳作的心情如何?好,后面的精彩就留给大家吧。

由诗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品析引出对第一首的学习。

六、拓展阅读:
诗人曾经违背自己的意愿生活过吗?读了第一首,你定会豁然开朗的。

同学们己经初步预习了这首诗,我有一个提议,有这三种学习方式,供大家选择。

1.如果你善长朗读,你就用你声情并茂地朗读来感染大家。

2.如果你感情丰富细腻,你不妨对诗中的诗句展开联想和想象,用你如花的妙笔来打动大家。

3.如果你很理性,你就用你理性地分析,写法也好,词句也好,修辞也罢。

去和大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请大家尽快做出抉择。

示例:诗句品析:如此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

作者是如何描绘出来的?
A.既有视觉上的欣赏,又有听觉上的愉悦。

B.以动写静,就是古人所说的“鸟鸣山更幽”的意境了。

C.拓展延伸,由这里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描写,还会联想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也是写生活环境的宁静的;还有“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还会让人联想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七、主题归纳:
田园风光如此美妙,不难看出诗人充满了喜悦之情,那么诗人不喜欢什么呢?你读出来了吗?
提示:诗人厌恶官场生活,他把官场比作樊笼,比作尘网,把为官的自己比作羁鸟,池鱼从而道出了他的人生志向。

八、小结板书:
景其三其一
农村生活田园风光
情愿无违厌恶官场
九、课后作业:
小练笔(两题任选一题):
1.陶渊明,我想对你说。

2.陶渊明归隐之我见。

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