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泵知晓率
持续质量改进在内分泌科胰岛素泵管理中的应用

持续质量改进在内分泌科胰岛素泵管理中的应用【摘要】目的通过持续质量改进,实现对胰岛素泵的有效管理。
方法对2009年712月我科20台胰岛素泵228例患者共计使用3458 d的管理情况进行调查。
针对维护检测不及时、损坏责任不清,使用过程患者、护士的满意度进行分析;2010年1月开始运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重建胰岛素泵的管理流程,对实施质量改进前后检测率,完好率,医生、患者、护士满意度,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改进后检测率,完好率,医生、患者、护士满意度高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通过持续质量改进原则使胰岛素泵管理流程科学化,实现了胰岛素泵在科室、护士、患者之间无缝隙的循环过程。
【关键词】胰岛素泵管理;质量控制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es quality impovemetCQI)方法是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则[1]。
它强调重视过程的持续改进,因为质量是靠过程来控制的。
持续改进的基本活动包括:测量分析现状、建立目标、寻找解决办法、实施、测量实施结果[2]。
内分泌科90%以上患者为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泵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工具之一,由于数量大、品种多、流动性强给管理过程增加难度,服务和监管不到位,护士交接班费时费力,责任不清,致使患者治疗的依从性降低。
2010年1月开始运用持续改进的方法。
使胰岛素泵在科室、护士、患者之间形成无缝隙的循环过程,实现了对胰岛素泵的有效管理。
报告如下。
1 存在问题的调查及分析1.1 一般资料对2009年7~12月期间使用胰岛素泵治疗228例患者进行调查,查阅泵治疗台账,同时全科医护人员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泵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调查发现:完好率84%、检测率50%、医、患、护满意度分别为81%、92%、83%。
1.2 具体问题①患者认为监管不到位,服务不及时、不主动;②医生认为餐时漏泵现象持续存在;③护士认为泵品种多、流动性大交接班交接不清、耗时;④科室层面泵的流向不清(即哪位患者病戴哪个泵),跟踪检测、维护不及时,损坏、丢失责任不清。
院内胰岛素泵的规范化管理

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 干预,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降低医疗成本和提高效率
通过规范化管理,减 少胰岛素泵的维修和 更换频率,降低医疗 费用。
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 效率,为更多患者提 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 的设备损坏或故障, 减少维修时间和成本 。
提升患者满意度和信任度
未来需要加强院内胰岛素泵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操作技能和管理水平,为患者提 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08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01
02
03
参考文献1
胰岛素泵在临床应用中的 管理规范与流程,中华糖 尿病杂志,2020年,第 15期,20-25页。
参考文献2
院内胰岛素泵治疗的安全 性及有效性评估,中国糖 尿病杂志,2019年,第 21期,18-23页。
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有效 的胰岛素治疗,提高患者满意 度。
减少患者因胰岛素泵问题而产 生的焦虑和担忧,增加患者信 任度。
为医院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口碑 ,提高市场竞争力。
05
院内胰岛素泵规范化管理的实施方案
建立健全胰岛素泵的管理制度
建立胰岛素泵使用标准操作流程 和质量控制标准。
设立胰岛素泵的准入和准出制度 ,确保设备安全、有效。
提升患者满意度和信任度
增强患者对医疗服务的信任感
通过实施规范化管理,可以确保患者得到更加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提高患者对医院的信任感和满意度。
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规范化管理可以确保患者得到更加科学、理的胰岛素治疗,从而改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07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胰岛素泵能够显著降低血糖波动,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提高血糖控制 水平。
QCC提高糖尿病患者口服药知识知晓率的效果

QCC提高糖尿病患者口服药知识知晓率的效果目的探讨QCC(品管圈)活动提高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药知识知晓率的效果。
方法由我院内分泌代谢科9名专科护士组成的QCC小组,确定以”提高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药知识知晓率”为主题。
活动前由2名糖尿病专科护士通过对住院10 d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口服药知识知晓率的横断面调查。
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用药知识知晓率从23%提高到62%。
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有效提高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用药知识知晓合格率,同时还能提升圈员的团队的意识,增强护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标签:QCC;糖尿病;口服药知识;知晓率;效果口服药物是治疗2型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目的是纠正高血糖,防止和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糖尿病患者大多年龄较大、服药种类多,对口服药知识掌握程度普遍不高。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100例在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或合并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或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男56例,女44例;平均年龄55.7岁;学历本科4例,大中专10例,高中8例,初中30例,小学36例,文盲12例。
2型糖尿病病程10年25例。
所服药物种类平均3.6品种。
1.2方法1.2.1成立品管圈护理部多次组织全院护士学习品管圈的相关理论知识,使护士对品管圈内涵、活动原则、具体实施方法有充分认识。
由内分泌科7名专科护士成员和2名糖尿病专科护士组成品管圈,年龄25~36岁,由其中一名糖尿病专科护士担任辅导员,选出圈长、秘书各1名。
1.2.2选定活动主题圈员通过头脑风暴发言,结合品管圈的迫切性、重要性、上级重视程度和圈能力四方面针对科室糖尿病患者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对口服药知识知晓率低,致使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得不到保证,也为护患纠纷和护理差错事故埋下隐患,故确定以”提高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用药知识知晓率”为主题,圈名由口服药(oral drug)和知识(knowledge)首字母组成为”OK圈”。
问题解决型护理品管圈QCC成果汇报之提高糖尿病患者饮食的知晓率

设备没有合理作使用
6/解析——鱼骨图
中要因
小要因
圈员1 圈员2 圈员3 圈员4 圈员5 圈员6
圈员7
圈员8
制作人:AAA 制作时间:2020年2月07日 圈员9 圈员10 圈员11 圈员12 总分 备注
护士知识培训少
5
5
5
5
5
3
5
3
5
3
5
3
52 2
人员
方法 环境 设备
护士缺乏责任感
3
3
5
3
3
3
标准化 检讨及改进
资料整理及发表
2020年1月
1
2
3
4
周
周
周
周
2020年2月
1
2
3
4
周
周
周
周
制作人:AAA 制作时间:2020年2月07日
2020年3月
1
2
3
4
周
周
周
周
负责人
全体 全体 全体 全体 全体 全体 全体 全体 全体 全体 全体 全体
计划
实施
PART
04
现状把握
4/现状把握
对象:2020年1月糖 尿病患者共63例 时间:2020年1月4 日—24日 方法:数据收集
52
52
50
152
是
者
护士缺乏沟通技巧
饮
学会换位思考
50
45
48
143
食
的
对病患情况进行分
知 晓
没有针对性教育 析,有针对性进行
AAA
46
教育
52
50
病区使用胰岛素泵常见问题分析及规范化管理

病区根据胰岛素泵操作程序制作成标准的操作流程图张贴在治疗室,在图中注明程序设定方法和具体的操作步骤及常见的报警处置。
4.3加强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
①定期对病房全体护理人员进行胰岛素泵的规范化培训,包括操作和理论培训,使病区每位护士都能熟练掌握不同类型的胰岛素泵操作方法和使用原理,并熟悉其故障的识别和排除。②病区护士须熟练掌握胰岛素泵报警处理方法。输注管路阻塞是使用泵过程中最常见的故障之一,如输注管路严重扭曲,管路中有空气,针头前端脂肪颗粒阻塞等,通常状态下泵会出现报警,护士应立即寻找阻塞原因,解除报警,保证胰岛素的正确输注。但在某些状态下,胰岛素泵没有出现报警,表现为治疗剂量的胰岛素输注下患者血糖的异常升高,这时应配合医生共同寻找原因,排除胰岛素泵输注故障的可能。
4.4保障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
①严格查对制度。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护理操作中严格三查七对。②严格交接班制度。各班进行床边交接班,检查每例患者胰岛素泵是否正常输注、胰岛素剩余剂量、报警提示,输注部位有无红肿、皮肤过敏、出血、渗液、针头脱落等情况,在护理记录单上准确记录。③严密监测患者血糖变化,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高血糖和低血糖情况。④统一更换输注装置及穿刺部位的时限,针对更换输注装置及注射部位时间不一的情况,本科要求胰岛素泵使用期限满5 d即更换输注装置及穿刺部位,使用时在泵体上标注日期、时间。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泵;规范化管理;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研究表明,通过胰岛素强化治疗,使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维持在良好的水平范围,可减少β细胞负担和降低葡萄糖毒性,延缓糖尿病自然病程的发展,降低视网膜、肾脏、神经和大血管病变的发生率[1],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俗称胰岛素泵)是目前治疗糖尿病的最佳手段,它作为一种强化治疗的形式,更符合生理状态,更接近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在控制血糖方面优于多次皮下注射[ 2 ]。但在管理方面无统一标准,操作流程也未能细化。因此,我科总结和分析导致使用过程中的胰岛素泵发生问题的原因,通过定期培训、交流经验、加强护理管理,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降低了其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品管圈提高糖尿病患者饮食知晓率的效果分析

的问题 ,列 出一览表根据 重要性 、可行性 、迫切性 、圈员能力 ,采 用“5、3、1”评分方法汇 总。得分最高 者是我们 目前急需解 决 的 问题 ,最后确定 “提 高糖尿病患者饮食 知晓率 ”为本次 活动 的主 题 。选题理由 :正确合理 的饮 食有利 于降低血糖 延缓并 发症 的 发生和发展 、缩短住 院 日、节省患者 费用 、增加科室床位周转率 、 提高护理人员专科知识 、培养 良好的护患沟通交流技巧 、提高 患
1.2.6 设定 目标 目标值 =现状值 +(现状值 累计百分 比 圈 能力 ),得出 目标值为 35.8% 。
当代护 士 2016年 12月中旬刊
·17·
1.2.7 要因分析 绘制鱼骨 图(见图 1),采用头脑风暴法对管理 尿病患者饮食知晓率低的主要原因所在,明确整改的重点内容 。 中人员 、设施 、方法、环境等 4个方面进行原 因分析 ,找出并明确糖
者 满 意 度 。 1.2.3 拟定活 动计划 绘 制 甘特 图 ,通 过预 估各 步骤 所需 时 间,确定 活动周期 自2014年 8月 一2015年 2月 。 1.2.4 使用 品管 圈工具 头脑风暴法 、鱼骨 图等 。 1.2.5 现状调查 小组 自制调查表 ,通过调查表调查患者 对每 日饮食吃多少 (每 日总热量 )、吃什么 (食物种 类 、)、怎 么吃 (每 餐热量 的分配 ,三大营养物质的搭配 )、饮食 相关 知识等方 面知 晓情况 。2014年 1月 ~2014年 7月 ,本科住 院糖尿 病患者 120 例。完全知 晓 15例 ,知晓率为 12.5% ;部分 知晓 31例 ,部 分知 晓率 为 25.83% ;完全不知晓 74例 ,不 知晓率为 61.67% 。小组 成员对糖 尿病 患者不知 晓饮食知 识原 因进 行统计分 析 ,结果显 示患者缺乏糖 尿病饮食相关 知识教育是患者对饮食不知 晓的主 要 原 因 (见 表 1)。
糖尿病工作计划

CHAPTER
07
工作计划风险评估与应对
识别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病情变化多样性
糖尿病患者病情复杂多变 ,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 如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 变等。
患者依从性差
由于治疗周期长、生活方 式调整困难等原因,患者 可能难以坚持治疗计划。
医疗资源不足
部分地区医疗资源匮乏, 难以满足糖尿病患者的诊 疗需求。
加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等措施,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遵医行为,降低并发症的发 生率。
建立完善的随访制度
建立定期随访制度,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跟踪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病情 得到有效控制。
加强糖尿病科研和技术支持
加强糖尿病科研投
入
加大对糖尿病科研的投入力度, 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糖尿病 相关研究和创新工作,推动糖尿 病防治技术的不断进步。
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数据收集和分析
收集和分析糖尿病患者的相关数据,包括发病率、死亡率、并发症 发生率等,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政策建议和倡导
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向政府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倡导,推动糖 尿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和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糖尿病防治 事业的发展。
CHAPTER
06
工作计划预期成果
提高糖尿病患者知晓率和生活质量
普及糖尿病知识
通过开展健康讲座、发 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提 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 水平。
个性化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包括饮食、运动、药 物等方面的指导,以改 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定期随访和评估
应用品管圈提高糖尿病联络护士胰岛素注射规范率的实践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行为规范与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行为规范与知识知晓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患者护理后行为规范和知识知晓情况均明显优于参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见表2㊂2.3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比较 干预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明显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见表3㊂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行为规范与知识知晓情况比较(x ʃs ,分)组别n行为规范护理前护理后知识知晓护理前护理后参考组4155.6ʃ8.776.1ʃ5.457.4ʃ7.680.4ʃ6.1干预组4154.7ʃ8.587.7ʃ4.9a 57.7ʃ7.791.3ʃ5.9aa:P <0.05,与参考组护理后比较㊂表3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比较组别n非常满意(n )基本满意(n )不满意(n )总满意度(%)参考组411220978.05干预组412911197.56aa:P <0.05,与参考组比较㊂3 讨 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及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糖尿病发病率呈持续上涨趋势[4]㊂若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患者会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威胁其生命㊂除口服药物治疗外,还需患者养成良好的运动及饮食习惯㊂现代医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充分提升疗效,所以需护士注重提升对患者的护理干预[5]㊂协同护理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不仅需实施常规临床护理,同时护士还需积极参与患者的日常生活,且要求患者的家属一同参与护理工作,进而使护理效果得到提升㊂本研究重点分析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工作中采取协同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通过成立协同护理小组,充分掌握患者具体情况,积极协调患者家属,使其参与到护理工作中,对患者实施健康宣教㊁心理疏导,加强患者间的督促等有效实施护理干预㊂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护理前空腹血糖㊁餐后2小时血糖㊁血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患者护理后血糖控制状况㊁行为规范和知识知晓情况㊁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均明显优于参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综上所述,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工作中采取协同护理模式能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并获得了患者的极度认可,值得推广应用㊂参考文献:[1]黄玉兰.协同家属护理管理模式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23):176.[2]袁进.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在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 ].糖尿病新世界,2019,22(7):137-138.[3]范程颖.多学科协作模式在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体会[J ].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2019,8(1):134-135.[4]杜明.多学科协作模式在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7):232.[5]陈思铃,赵仪.协同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效果研究[J ].糖尿病新世界,2019,22(7):122-123.㊃临床护理㊃应用品管圈提高糖尿病联络护士胰岛素注射规范率的实践姚海艳,余桂芳,文玉琼,蓝颖茹,娄瑞可,曾丽青,王胜楠,罗文锋(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内分泌科,广州)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患病人数已跃居世界首位㊂胰岛素治疗是实现良好血糖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胰岛素注射技术是使用胰岛素治疗的重要环节㊂由于糖尿病病程长㊁合并症多㊁胰岛素为高危药品等原因,糖尿病的护理及操作专科性强,非糖尿病专科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注射存在极大的风险[1]㊂调查结果显示,全球范围内,不规范注射现象普遍存在,注射部位轮换不规范㊁注射针头重复使用㊁注射手法错误及教育不充分等问题影响了胰岛素治疗的效果[2-3]㊂这要求非内分泌科护士糖尿病护理相关知识和胰岛素注射技能,而糖尿病联络护士是糖尿病专科与普通科室之间提供糖尿病专业信息沟通渠道的护士[4]㊂为了更好地规范糖尿病联络护士胰岛素注射操作,笔者运用品管圈(Q C C )方法分析影响糖尿病联络护士胰岛素规范注射的因素,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系列措施,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临床科室的65名糖尿病联络护士作为改善对象,改善前后均运用 胰岛素规范注射 标准进行考核,分析比较开展Q C C 前后糖尿病联络护士胰岛素注射规范率的变化㊂1.2 方法1.2.1成立Q C C活动小组并选定主题成立Q C C 活动小组,通过头脑风暴并投票表决确定圈名为 助力圈 ㊂组员包括12名糖尿病护理小组成员及1名糖尿病小组组长(糖尿病专科护士),由糖尿病小组长担任圈长,负责整个Q C C活动的召集㊁协调和沟通;护士长任辅导员,承担Q C C活动过程中的辅导和支持角色㊂整理和分析2018年全院各临床科室上报的糖尿病相关的护理不良事件㊁糖尿病小组每季度1次的质量检查单㊁每月糖尿病专科护理质量考核结果及胰岛素注射问卷调查结果,从重要性㊁迫切性㊁圈能力及可行性方面进行评价打分,最终确定提高糖尿病联络护士胰岛素注射规范率为本次活动主题,并确定本次活动圈能力为70%,计算方法为(全体圈员实际评分累积/5ˑ圈员总人数)ˑ100%㊂1.2.2拟定活动计划通过绘制甘特图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本次活动时间为2019年5 11月,共30周,按照Q C C十大步骤,明确了各步骤的主要负责人㊂圈员们严格按照活动计划表落实各步骤的活动㊂1.2.3现况把握及目标设定根据‘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6年版)“[1]中的重点环节设计了胰岛素注射考核表㊂参照胰岛素注射考核表对所有糖尿病联络护士进行胰岛素注射操作考核,查看糖尿病联络护士注射胰岛素的操作方法㊂65名糖尿病联络护士共有1040条操作条目,其中错误的条目共311条,胰岛素注射规范率=正确条目数(729)/总条目数(1040)=70.10%㊂按照柏拉图 二八定律 得出 预混胰岛素摇匀方法不正确㊁捏皮方法不正确㊁注射完毕后未停留10s再拔出针头㊁注射后未进行低血糖教育 4项为本次活动的改善重点,累积百分比为83%㊂明确重点改善项目后,进行目标设定㊂圈能力为70%,改善重点为83%㊂目标值=现况值+[(标准值-现况值)ˑ改善重点ˑ圈能力]=70.10%+ [(1-70.1%)ˑ83%ˑ70%]=87.5%㊂因此拟定目标值为87.5%㊂1.2.4原因分析圈员们通过头脑风暴从 人㊁物㊁法㊁环 等多个方面进行鱼骨图分析,并按照3㊁2㊁1分对小原因评分,按照 二八定律 选出 未及时评估效果㊁缺乏学习资料㊁操作演示不规范㊁流程不具体㊁无专人质控㊁培训形式单一 6个要因进行真因验证㊂圈员使用糖尿病联络护士注射胰岛素考核表查看胰岛素注射流程并记录不合格的条目㊂通过绘制柏拉图按照 二八定律 确定 操作演示不规范㊁培训形式单一㊁未及时评估效果㊁和缺乏培训资料 是真因㊂1.2.5拟定对策并实施1.2.5.1以小组工作坊模式开展培训圈长负责主持工作坊,先解读‘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6年版)“,然后以小组形式进行操作培训,辅以文字图片资料㊁胰岛素注射笔和注射模具等示教用具,每组6~8人,由1名经过统一培训的圈员进行操作演示㊁手把手教学,培训后一对一考核,所有步骤全正确方为合格㊂1.2.5.2拍摄胰岛素注射操作视频并建立微信公众号圈员根据‘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6年版)“对胰岛素注射流程进行梳理并拍摄成操作视频,并将分解步骤以图文形式制作成P P T,上传至联络护士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供联络护士下载学习㊂1.2.5.3举办胰岛素注射操作竞赛在护理部支持下举办联络护士胰岛素注射操作竞赛,按片区将联络护士分为6组,每组选派4人参赛,其余人员参加赛前 护士风采展示 环节,风采展示环节得分加入总成绩㊂比赛设定案例情景,选手根据情况进行操作,评委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评分,最后根据总分进行排名㊂通过竞赛让联络护士对胰岛素注射流程更加清晰,注射步骤记忆更加深刻㊂1.3统计学处理采用S P S 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㊁百分率进行统计描述,采用χ2检验㊁F i s h e 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推断,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Q C C活动开展后,通过以上措施的贯彻和落实,全体圈员利用查检表对65名糖尿病联络护士共计1040条操作条目进行查检记录,其中错误条目87条,因此改善后糖尿病联络护士胰岛素注射规范率为91. 63%㊂另外根据公式计算出目标达成率=(改善后数据 改善前数据)/(目标值 改善前数据)ˑ100% =123.7%㊂3讨论本院2006年成立糖尿病联络小组,由医院糖尿病专职专科护士担任组长,联络员由各科护士长推选工作经验丰富的护士参加㊂组长定期对联络护士进行糖尿病专科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联络员负责将所学知识推广及培训科室其他护理人员,形成以点带面共同学习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模式㊂但由于联络护士人员流动性大㊁学习积极性不高,培训频次有限㊁操作演示不规范㊁培训形式单一㊁未及时评估效果㊁缺乏培训资料等原因,联络护士胰岛素注射操作培训效果不理想㊂Q C C小组活动是护理质量改进的一种有效形式,是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的一种科学工具[5]㊂通过Q C C进行糖尿病联络护士小组活动,发现糖尿病联络护士胰岛素注射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查找并确定主要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㊂以小组工作坊模式开展培训,注重对护士的实操训练和指导,使培训者与学习者能面对面交流,学习效果能得到及时反馈,联络护士参与度较高,学习积极性更高,培训效果明显提高㊂胰岛素注射操作错误条目数从活动前的311条降到活动后的87条,胰岛素注射规范率从活动前的70.1%提高到活动后的91.63%㊂王乐等研究也表明,应用互动式教学方式能提高非糖尿病专科护士注射胰岛素合格率㊂本次活动充分利用信息平台方便㊁快捷的优势,将录制的规范的胰岛素注射操作视频发放至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供糖尿病联络护士进行学习,护士可以随时学习胰岛素注射相关知识,弥补因时间不合适无法参加培训的缺漏㊂通过举办胰岛素注射操作竞赛,一方面增强联络护士间的联系,增加彼此间沟通㊁互动,另一方面使胰岛素注射培训效果得到巩固,提高注射规范性㊂综上所述,通过Q C C活动,本院糖尿病联络护士胰岛素注射规范率有所提升,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㊂如只对糖尿病联络护士进行一次考核,未对临床胰岛素注射情况进行持续跟踪㊂以后会继续对联络护士进行跟踪考核,深入分析,加强与护理部㊁护士长的沟通,获得更大的支持力度,建立自上而下的质量控制体系㊂参考文献:[1]李德霞,赵淑坤,吕英华,等.糖尿病护理团队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1):974-976. [2]中华糖尿病杂志指南与共识编写委员会.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6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7, 9(2):79-105.[3]陆晔,谢雯俊,刘彦.糖尿病联络护士在非糖尿病病区护理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2012,27(19):3-5.[4]周佩如,陈伟菊,黄洁微.糖尿病联络护士工作模式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46-47.[5]初晓芳,李丽杰,黎美辰.品管圈对自行注射胰岛素患者注射错误率与行为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23):186-187.㊃临床护理㊃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观察和临床护理研究严哲艳(浙江省桐乡市中医医院妇科314500)慢性盆腔炎为妇科多见症,具有反复发作性及迁延性等特征,近年来中医疗法已逐渐被应用于该疾病的治疗中,而中药灌肠疗法即为其中常见的专业治疗措施之一[1]㊂中药灌肠疗法通过将药材直接作用于患者盆腔炎病变组织处,促使其加速吸收药液,并长时间保留,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控制病情[2]㊂然而在中药灌肠治疗的同时,受病情㊁认知等因素影响,部分患者会产生较强心理负担,也未认识到健康行为对于疾病转归的重要性,因此还需配合进行专业中医护理[3]㊂近年来,本院在以中药灌肠疗法对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治疗的基础上,予以中医护理,为分析其效果,笔者对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为对象进行分组观察,现报道如下㊂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为对象,按电脑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㊂对照组年龄24~39岁,平均(31.50ʃ1.82)岁;病程0.5~8年,平均(3. 95ʃ0.46)年;文化程度:10例初中及以下,11例高中或中专,9例大专及以上㊂试验组年龄23~41,平均(32.01ʃ1.91)岁;病程0.7~9年,平均(4.06ʃ0.41)年;文化程度:9例初中及以下,12例高中或中专, 9例大专及以上㊂纳入标准:(1)满足‘盆腔炎症性疾病诊治规范“[4]中与 慢性盆腔炎 相关的标准;(2)经妇科专业检查后已确诊;(3)沟通能力及精神状态正常;(4)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㊂排除标准: (1)并发其他类型生殖道疾病;(2)并发严重性肝㊁心㊁肺㊁肾脏功能疾病;(3)哺乳期㊁妊娠期女性;(4)过敏体质㊂本次研究已通过医学伦理会同意及批准,两组患者年龄㊁病程㊁文化程度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㊂1.2方法两组患者均行中药灌肠治疗,对照组施予常规护理㊂在此基础上,试验组施予中医护理:(1)中医生活护理㊂嘱咐患者可以自行活动,避免过于紧张或劳累,遵循劳逸结合原则,养成睡午觉的良好习惯,促进元气恢复㊂同时,介绍灌肠治疗配合㊁运动意识㊁加强个人卫生㊁日常训练以及调节心态的必要性,对于辨证为 偏虚 的患者,鼓励其白天加强适度运动,根据身体状况进行锻炼;对于辨证为 偏实 的患者,嘱咐其穿着宽松衣物,于餐后或睡前适度运动,以散步为主要形式;对于辨证为 湿热瘀结 的患者,嘱咐其保持日常生活的规律性,根据季节变化增减衣物,防止感冒导致病情加重㊂(2)中医饮食护理㊂嘱咐患者忌食辛辣㊁油腻或者煎炸等刺激性食品,对于 脾气虚弱 的患者,强调少食多餐,食用清淡且易于消化的食品,避免大饥大饱,并于晚餐后散步;对于 肾阳虚 的患者,予以食用营养丰富同时清淡的食品,酌量补充鱼㊁鸡蛋㊁猪肉及牛奶等蛋白质丰富的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