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现代制备方法》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初中新型材料的研制教案

初中新型材料的研制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新型材料的概念和特点;2. 学习新型材料的研制方法和过程;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新型材料的概念和特点;2. 新型材料的研制方法和过程。
教学难点:1. 新型材料的研制方法和过程的理解和应用;2.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新型材料的教学资料和案例;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新型材料,如纳米材料、石墨烯、生物材料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新型材料吗?新型材料有什么特点呢?”;3.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新型材料的概念和特点。
二、新型材料的研制方法和过程(15分钟)1. 教师介绍新型材料的研制方法和过程,如材料设计、合成制备、性能测试等;2. 教师通过案例讲解新型材料的研制过程,如纳米材料的制备过程、石墨烯的制备过程等;3. 学生听讲,提问解答。
三、学生实践活动(20分钟)1. 教师提出实践活动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如安全操作、保护环境等;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制备纳米材料、石墨烯等;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四、实践活动总结和展示(15分钟)1. 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收获;2. 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活动成果,如制备的纳米材料、石墨烯等;3. 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和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新型材料的概念和特点以及研制方法和过程;2.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加深对新型材料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新型材料和讲解新型材料的研制方法和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新型材料的制备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总结和展示,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收获,加深对新型材料的理解和记忆。
材料制备技术课程设计

材料制备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材料制备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不同材料的制备方法及特点。
2. 学生能够描述常见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并了解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3. 学生能够掌握材料制备过程中的关键参数,了解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材料制备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
2. 学生能够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和优化。
3. 学生能够运用团队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材料制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材料科学的兴趣,激发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 学生能够认识到材料制备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严谨、勤奋、合作的良好品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高中阶段材料科学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材料制备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知识基础,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材料科学了解较少,需要加强引导和激发兴趣。
教学要求:1. 结合教材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2. 创设实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3. 强化团队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4. 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基本概念:材料制备技术的基本原理、常见材料分类及制备方法。
- 教材章节:第一章 材料科学与工程概述,第三节 材料制备技术简介2. 材料制备方法:热制备、化学制备、物理制备、生物制备等。
- 教材章节:第二章 材料制备方法,第一至第四节3. 材料结构与性能:材料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典型材料的性能特点。
“材料制备科学”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研究

66教改教法“材料制备科学”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研究程龄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6)基金项目: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核心课程:材料制备科学。
作者简介:程龄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性能复合材料。
摘 要 本文摸索出一种新的材料制备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并阐述了其优势及制约因素。
该模式的实质在于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方法的改进,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和活动的参与中,从多个层次、多个方面、多种方法实现对同一问题及不同问题的理解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材料制备科学 教学改革 创新培养The Study of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 in "Science of Material Preparation" // Cheng LingheAbstract A teaching model for "Science of Material Prepara-tion" was facilely and efficiently designed. Besides, the superi-orities and constraints of that were also studied. The essence of this model is that teachers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hrough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 Thus students can not only accept knowledge, but also achieve the improvement in understanding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same and different problems in multiple levels and aspects. The improvement can be through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questions.Key words Science of Material Preparation;teaching re-form;innovation cultivation1 引言材料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坚实基础,不仅与能源、信息构成了当代文明的三大支柱,而且是现代化革命的先导。
材料化学创新实验教学实践与探索

材料化学创新实验教学实践与探索分析总结西北大学材料化学创新实验课的教学实践经验,探索教学方法以加强学生对该创新实验课程的认识与理解,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
标签:创新实验;材料化学;综合能力0 引言材料化学与材料物理、材料工程一起构成材料科学的三块基石[1]。
材料化学作为一门将材料科学与化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主要研究材料的制备、加工和性能等方面的化学问题。
相较于化学的其他学科分支,材料化学专业具有更明确的应用性质,是20世纪80年代新兴的本科专业[2],内容包含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聚物材料等。
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课程,同样材料化学课程的建设也离不开相关实验的支撑。
近年来,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对大四本科生开设创新实验课,培养学生对材料化学学科发展前沿的认识与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对大四材化专业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专业实验培养与教学实践。
目前其材料化学创新实验室已具备基本的材料合成基础设施,配备合成室、准备室、仪器室、高温室,占地200多平方米,拥有多型号马弗炉、球磨机、德国IKA电磁搅拌器、德国赛多利斯分析天平等用于材料合成的仪器,同时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布鲁克D8型XRD粉末衍射仪、S3500型激光粒度仪、台式扫描电镜等测试仪器,为材料化学创新研究提供实验良好的实验合成制备及测试条件。
在开课5年多的时间里,材料化学实验课程不断地完善与提高,目前已经涵盖染料太阳能电池、PTC陶瓷材料、MOF多孔材料、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等的合成制备与性能测试实验,为培养多方面发展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条件,本文对材料化学创新研究实验的开设过程与经验进行简单总结,并就其实验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谈一点心得体会。
1 材化创新实验课程准备1.1 选材新颖,跟随热点,不断发展,拓展学生视野材料化学创新实验课,重点旨在突出创新,所编辑实验内容,皆为教师的研究课题演变而来,即每个实验都由一个研究课题及其结果进行梳理、编写,取材新颖,联系实际与热点,向学生充分展示材料化学的应用性与发展前景。
【课程思政案例】《现代材料制备科学与技术》

课程思政 | 榜样课程案例展示——《现代材料制备科学与技术》01 课程介绍本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课程内容涉及人工晶体、功能薄膜、电子陶瓷、复合材料和纳米材料制备的经典理论与现代技术。
该课程在四川大学开设已有40余年,经几代教师的努力,相继建设成为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及四川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从课程的学科特点出发在课程设计中,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品格塑造等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讲授中,合理选择,以生动的案例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内容,潜移默化育人、树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授、交流、讨论、作业、评价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协作性学习,让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提升思想认识和人格素养。
02 案例库简介课程凸显的思政核心价值本课程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材料制备基础理论、制备方法以及相关技术,接触到材料制备科学技术前沿,为后续各类材料专业课程学习提供坚实的理论和技术支撑;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和创新思维。
本课程“课程思政”的目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建设全过程,从学科特点出发,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本课程价值引领和品格塑造的作用,为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服务。
授课教师严于律己,身先垂范,为人师表,以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通过在相应章节对我国科学家突出贡献的介绍,使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树立远大志向,刻苦学习,努力钻研,报效祖国;持续不断引入前沿科技成果,提高课程含金量,扩展学生视野,激发创造灵感;将课题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中,破除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神秘感,弘扬严谨求实、存疑实证、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03 课程思政案例库案例一“中国牌晶体”走向世界课程知识点介绍了解国内外人工晶体研究发展概况。
着重介绍以陈创天院士为代表的我国科学家引领“中国牌晶体”走向世界的事例,设计了“‘中国牌晶体’走向世界”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材料现代研究方法》课程设计

《材料现代研究方法》课程整体教学设计(2014~2015学年第1学期)课程名称:材料现代研究方法所属系部:冶金与建筑工程系制定人:解传娣制定时间:2014年9月莱芜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设计总体目标:本课程主要介绍采用X射线衍射和电子显微镜来分析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与显微成分的方法。
使学生了解材料现代分析技术必要的理论基础,基本知识和技能。
并为在材料科学领域内应用这些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通过学习基本掌握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了解常用分析方法的应用领域和实验结果的处理及分析方法。
使学生具备严谨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及良好的安全意识。
能力目标:(1)在掌握各种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了解和掌握各种测试结果的解读和标定。
(2)能够熟练使用X射线衍射仪对材料进行物相分析、定量分析;(3)能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材料进行分析;(4)能使用电子显微镜对材料进行分析;(5)能够根据工作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分析方法,并进行分析。
知识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同学们了解和掌握材料现代分析技术中必须的理论基础、基本知识和技能;(2)了解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镜以及其它显微组织结构和成分的分析方法和技术;(3)立方晶系衍射图谱的标定;(4)非立方晶系的衍射图谱的标定;(5)电子衍射图谱的标定。
素质目标:(1)注意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同学们在今后进行材料研究过程中,能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2)在独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3)在操作中培养学生对机械设备、化学仪器的掌控能力;(4)培养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综合应用的能力;(5)爱护公物、注重工作安全性,具备事故防范意识。
三、课程内容设计:四、能力训练项目设计五、课程进程表六、第一节课梗概整体介绍本课程将要讲授的内容及其与工厂企业的联系,向学生告知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考核方式。
《材料现代分析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

《材料现代分析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一、引言《材料现代分析技术》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一门专业特色课,是该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整个培养计划的专业课程架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材料是人类进化史的里程碑、现代文明的重要支柱、发展高新技术的基础和先导。
现代材料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材料性能与其成分及显微组织关系的理解。
材料现代分析技术和仪器的发展,加深了对材料结构和性质的认识,促进了对材料本质的了解,使得对材料的组分构成、制备方法和工艺、组织结构与性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愈来愈深入,为材料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国内的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及有机高分子材料)及热加工(热处理、铸造、锻压、焊接)专业均开设了《材料现代分析技术》这门课,国外的如麻省理工学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也开设了《衍射与结构》、《材料的成像(微观分析)》等类似的课程。
由此可见,该课程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中的重要性。
由于不同学校的专业倾向性不同,课程整体设置不同,讲授内容和侧重点也不同,因此根据自身的情况开设一门符合本专业特点的《材料现代分析技术》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我校开设该课程的基本情况我校自2008 年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来,所在的材料科学系就根据国家本科生培养计划,结合学校优势专业和重点发展方向设置了《材料现代分析技术》这门专业特色课。
我们选用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哈尔滨工业大学周玉院士主编的“十五”国家规划教材《材料分析测试技术》为主讲教材。
课程主要讲授的内容包括X射线衍射、电子衍射原理、电子光学基础、衍衬运动学基础等基本理论和X射线衍射仪、电子显微镜等现代仪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重点讲授材料结构、晶体缺陷以及微区成分、微区形貌的基本方法,使学生掌握现代材料的分析测试方法和手段,提高研究和解决材料理论和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材料现代分析技术》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该课程涉及大量材料科学和物理等领域的基础知识,也涉及理论知识的工程实践应用,还包含较多抽象的概念和晦涩难懂的公式推导,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较难学。
无机材料化学课程创新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无机材料化学课程创新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一、前言无机材料化学是化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材料的合成、结构、性能等方面的研究。
在当今社会,无机材料在能源、环境、生物、医药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无机材料化学课程的教学十分关键。
传统的无机材料化学课程教学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行创新与实践。
二、传统无机材料化学课程的不足传统的无机材料化学课程往往以理论知识为主,实验操作较少,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经验。
课程内容单一,缺乏应用性,学生容易产生学习厌倦情绪。
由于无机材料化学本身的抽象性和复杂性,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时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探索与实践为了解决传统无机材料化学课程存在的不足,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我们重新设计了课程内容,将传统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相结合,引入现代材料的应用案例,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我们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设置了多个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验项目,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实验。
我们还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课程讲座,让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材料化学的前沿发展。
我们还将线上教学资源与线下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途径和资源。
这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为无机材料化学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四、实施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发现这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他们对课程内容更加感兴趣和投入。
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得到了激发,他们愿意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更主动地参与到课程中来。
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他们在与专家学者交流的过程中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形成了更为全面的视野。
五、未来展望虽然目前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也意识到还有许多需要继续努力的地方。
我们需要继续完善课程内容,更新现代材料应用案例,使课程更贴近实际应用。
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实验项目,提高实践操作的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