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说课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说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第七课,主要内容是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的签订。
教材通过介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以及《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屈辱历史,认识《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从而加深对近代中国历史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代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学生的认识可能还比较肤浅,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掌握《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教学难点:《辛丑条约》的签订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图片、视频,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事件。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讲解法:教师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历史图片、视频等。
3.学习资料:相关的历史论文、书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八国联军侵华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辛丑条约》的签订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优秀范文(优秀3篇)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要根据不同的课题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
首先对每一个课题的教学内容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白话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人教版八年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优秀范文(优秀3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八国联军侵华是帝国主义发动的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加深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说明中华民族有着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教学重难点重点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难点为什么说《辛丑条约》是空前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1860年英法联军在北京犯下什么滔天罪行?生:火烧圆明园师:可是中国的劫难并没有停止,就在英法联军占领北京40年后,北京又一次被列强占领。
这是什么战争?【讲授新课】一、原因:为镇压义和国运动师:看P24小字,找出义和国运动的兴起时间、地点、、领导阶级、口号。
生:1899年,山东,农民阶级、“扶清灭洋”师:从口号和P24“阅读广场”中,可以看出义和国运动的性质是什么?生:反帝爱国运动师:义和国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有什么异同生:义和国运动只反帝不反清,是反帝爱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既反帝又反清,是反帝反封运动。
师:1900年,义和国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
看P24插图,图中写着什么?董军门是指清甘军首领董福祥。
义和团运动的迅速发展,引起谁的恐慌和仇视?生:帝国主义师:由此可见,帝国主义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是什么?生:为了镇压义和国运动二、经过(1900.6~8.)师:找出时间和侵略国家生:1900年6月,英、法、美、德、意、日、俄、奥1、侵略国:英、法、美、德、意、日、俄、奥师:1900年6月,八国联军2000多人,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犯,统帅是谁?生:英国海军中将西摩2、统帅:西摩、瓦德西师:战斗在京津铁路线上打响,义和国和清军在廊坊、杨村狙击敌人。
义和团在廊坊大败侵略军说明什么?生:中国人民具有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精3、廊坊大捷师: 西摩率残部狼狈退回天津。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5课___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情境
引入
教师出示教材p20导入框中关于义和团运动的歌谣,提问:这是有关什么历史事件的歌谣?对该事件你了解哪些知识?鼓励学生尝试回答,小结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
清朝末年,我国有4.5亿人,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有一个的赔款数量也达到4.5亿两,意在让每一个中国人赔一两。这是哪一个条约呢?这个条约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签订的?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寻找答案吧。
合作交流
展示提高
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1.近代史上,北京两次被外国军队侵占,分别是何时哪两次侵华战争?主要侵略国家是哪几个?
(1860年,英法联军,第二次鸦片战争;
1900年,英、法、俄、美等国,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 义和团运动失败了。有人认为,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只是由于武器不良之故”。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说说理由。(不同意;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盲目排外,对清政府认识不清等。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力量的强大。)
各抒己见,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掠夺更加疯狂,清政府几乎成为列强向中国人民征收“战争赔款”的代理机构;帝国主义列强武装控制了清朝都城北京,清政府必须为帝国主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他们完全成了列强的忠实走狗。)
对比北京两次被外国军队侵占的战争及时间国家.
列举和义和团运动差不多的运动名称,并对比异同点
1. 说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它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
2.22页“活动与探究1•议一议”:《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有道理吗?(有)为什么?
3.22页“活动与探究2•谈一谈”:《辛丑条约》中的“使馆界”同今天的使馆区有什么不同?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Array备课人:王建辉温故知新:1.《马关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对中国危害较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签定这一条约的中国代表是()A.李鸿章 B.左宗棠 C.曾国藩 D.林则徐2.《马关条约》中对中国危害最为严重的内容是()A.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C.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D.增辟通商口岸3.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人曾写过这样一幅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你会认为对联中描述的事件应该出现在哪一次战争中()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2004年·青岛)“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
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文中描述的人物就是率致远舰冲锋向前,壮烈殉国的民族英雄。
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5.1895年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中规定赔偿的白银总数是()A.1亿两 B.2亿两 C.3亿两 D.4.5亿两6.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shan)。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这首诗写于()7.中日《马关条约》对中国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丧失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C.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D.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8.《马关条约》中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危害最大的条款是()A.赔款2亿两白银 B.增开沙市.重庆等为商埠 C.割让台湾给日本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学习目标:1.使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2.记住《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3.学会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本课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2).《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2.难点:《辛丑条约》的严重危害;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阅读本课图片和历史文献资料,有条件地学校可以播放有关的音像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2.指导学生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以深化学生对《辛丑条约》危害性的认识。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课题名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课型:讲授型
适用年级:初中
教学目标:
1.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和起因;
2.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经过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家观念。
教学内容:
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和起因;
2.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经过和影响。
教学流程:
一、导入(5分钟)
向学生介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和起因,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检查学生对该话题的基本了解。
二、介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和起因(10分钟)
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和起因,包括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外国在中国的租界等情况。
三、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经过(15分钟)
通过图表、图片等教具,向学生介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经过,包括解放军的抵抗和日本的侵略行动。
四、讨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15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包括国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并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五、总结(5分钟)
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对历史事件的重要性进行思考和继续深化研究。
教学资源:
1. 图表、图片等教具;
2. 相关历史事件的资料和书籍。
教学评估: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汇报,检查学生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影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扩展阅读: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文章深入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进一步拓宽视野并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第四课⼋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致情况2、识记⼋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时间和组成⼋国联军的⼋个国家及《⾟丑条约》签订的时间和主要内容3、理解⼋国联军侵华的⽬的,知道⼋国联军抢掠北京的暴⾏⼆、能⼒与⽅法1、通过引导分析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号,培养学⽣抓住主要⽭盾、⼀分为⼆地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2、通过逐条分析《⾟丑条约》的危害,使学⽣掌握基本的历史分析⽅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义和团战⼠和清军部分爱国官兵团结战⽃、共同杀敌的史实,让学⽣理解⼈民群众中蕴藏着伟⼤的⼒量和不屈的民族精神,加深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解2、通过揭露⼋国联军破坏和掠夺中国国宝、践踏中华⽂明的罪⾏,使学⽣永远牢记国耻、国难,树⽴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重点:义和团抗击⼋国联军侵华的⽃争;《⾟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难点:《⾟丑条约》对中华民族严重危害的认识。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新课【师】:同学们,前⾯我们学习过“甲午中⽇战争”⼀课,我们知道,甲午中⽇战争的结局是中国失败,⽇本胜利。
这场战争以中⽇签订《马关条约》⽽告结束。
甲午中⽇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不仅⽀付了巨额的赔款,丧失了⼤⽚领⼟,更重要的是,⼤⽚领⼟的割让,刺激了列强⽠分中国的野⼼,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分中国的狂潮,当时主要表现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范围”。
具体情况在上节课的时候我们已经做了分析,我们知道列强⽠分了中国的⼤部分地区。
中华民族在这时候已处于亡国灭种的关头。
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的。
下⾯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讲授新课(⼀)义和团运动【师】:西⽅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了三种⼿段:鸦⽚、枪炮、⼗字架。
⾃从第⼀次鸦⽚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到19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 (3)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五、教学流程
设计说明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以下歌谣
浑河北,龙河南,村村镇镇立了团。
哪怕官家把头砍,哪怕洋人闹的欢!
“(北京)城破之日,洋兵杀人无算,……但闻枪炮轰击声,妇稚呼救声。……大约禁城之内,百家之中,所全不过十室。今高门大宅,尚有虚无一人而遗尸未敛,蛆出户外者。”
——《缘督庐日记》
侵略军攻陷北京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北京居民所受之物质损失甚大,但其详细数目,亦复不易调查。”
西摩尔心有余悸地说:“如果义和团所用的武器是近代枪炮的话,那么我所率领的联军必定会全军覆灭。”
当时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也不得不承认这次失Hale Waihona Puke 是所有“欧洲人在亚洲人面前的丢脸。”
教师:廊坊狙击战的胜利有什么意义?
学生:廊坊狙击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粉碎了“西方军队无敌”的神话。
教师:与此同时,另一路侵略军却势如破竹,你能说一说他们的侵略路线吗?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面对外强的侵略和瓜分,中国社会各阶层奋起抗争,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这条线索中的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是下一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在本册中起着关键和承接作用。
八年级历史教案第四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四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四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学习目标】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事实,掌握《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理解《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xx年前的国耻与苦难,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坚决反抗外侵的优良传统,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难点《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学习过程】1.布置学生预习根据《学案》让学生分组完成,小组可以讨论进行。
2.教师进一步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辅导学生重点问题、难点问题。
3.学生展示《学案》,教师适当进行补充,表扬学生,对各组展示的情况进行评价。
【预习提纲】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第一组)1. 兴起:义和团原名义和拳,原是山东、直隶、河南一带的民间秘密组织。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2. 发展:(1)1898年,义和团运动首先在山东爆发,迅速发展。
(2)19xx年义和团群众进入北京、天津。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群众运动风起云涌。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原因:为镇压____。
(第二组)2.经过:(1)19xx年6月,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下进犯北京。
(第二组)(2)侵略军在____、杨村车站遭到义和团和清军围歼,狼狈逃回天津。
在天津,义和团和清军在____同侵略军激战。
张德成率领义和团攻入紫竹林租界。
清军将领聂士成奋勇冲锋在前,壮烈牺牲。
(第二组)(3)19xx年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下令清军剿灭义和团,义和团运动在________联合进攻下失败了。
(第二组)3.结果:19xx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等国签订《________》(第三组)(1)内容:①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等税担保②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③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教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四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义和团的兴起八国联军入侵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二重点和难点:《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导入新课:世纪的钟声敲响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地提高,以至于有人说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而在世纪的钟声敲响时,帝国主义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那么,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呢?这场战争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又带来了怎样的危害呢?(板书课题)一八国联军的入侵: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哪些租借地和势力范围?)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中国出现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入侵的目的:扑灭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八国联军的入侵:()组成:()路线:大沽-天津-北京年月,英美法俄德意日奥八国组成侵略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由西摩尔率领的侵略军,沿途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阻击,。
乘火车从天津到北京只需几个小时的路程,侵略者费了四天的时间才走了全程的一半--到达廊坊车站。
月日,义和团攻进这座车站,杀死侵略军多人。
几天以后,义和团再向据守在廊坊的侵略军猛攻,歼敌几十人。
侵略军被迫撤退到杨村车站,又遭到义和团的狙击,死伤几十人。
侵略军沿运河向天津逃命,直到日,才在俄国援军的帮助下,逃回天津租界,死伤三百人。
后来西摩尔回忆这件事说:"义和团所用设为西式枪炮。
则所率联军必全体覆没。
"当西摩尔联军在廊坊受阻时,八国联军多艘军舰准备进攻大沽炮台,联合舰队向大沽守将罗荣光发出最后通谍,威迫中国守军交出炮台。
罗荣光严词拒绝。
侵略军向大沽炮台发起进攻,罗荣光率部英勇抵抗,敌人死伤多人,击沉击伤敌舰艘,个小时之后,大沽炮台失守,天津门户被打开。
侵略军增兵至万人左右,大举向天津进犯,义和团猛烈的打击敌人,在战斗中,守卫天津的将领聂士成阵亡,天津很快陷落。
大沽炮台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月日清政府被迫宣战。
在北京,义和团民向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发动猛烈进攻,烧毁比奥荷意四国使馆。
清政府虽然向各国宣战,但是没有真正抵抗的决心。
慈禧太后很快就下令停止攻击使馆,继而派人给使馆送去米面蔬菜瓜果等物品。
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出逃。
月下旬,德国元帅瓦德西任联军总司令,增兵至万,继续扩大侵略。
二八国联军的罪行屠杀:在天津,侵略者在位于市中心的鼓楼架起大炮,对准逃难群众猛轰,在帝国主义的屠杀下,整个天津城内,"但见死人满地,房屋无存。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进行了更加疯狂的屠杀,很多地方"尸骨堆积如山",无数家庭"虚无一人,而遗尸未殓,出户外",东北地区俄国的屠杀情况见书。
劫掠:除课本所举例子外,补充:八国联军在占领北京后,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天,钦天监的古铜天文仪器被德法瓜分,他们洗劫了堆满金银翡翠和历朝宝物的皇宫颐和园三海,抢劫府衙库款。
各处库款,所失约万两。
大量珍贵的文物图书(包括《永乐大典》在内)的各种珍贵的图书损失达万多册。
侵略军以搜捕义和团为名,"三五成群,身挎洋枪,手持利刃,在各街巷挨户踹门而入。
卧房密室,无处不至,翻箱倒柜,无处不搜。
凡银钱钟表细软值钱之物,劫掠一空,谓之扰城。
稍有拦阻,即被戕害。
"联军统率瓦德西说:"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细数目将永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
"据估计损失约为亿。
焚烧三《辛丑条约》的签订:各国提出《议和大纲》条,并声称这些条件无可更改,强迫清政府接受,慈禧太后见对列强不把她当做"祸首"加以惩办,感到大喜过望,为继续保存清政府而感到庆幸,满意地批准了这个条约,并厚颜无耻地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时间:年内容:经济上:赔款政治上:划定……清政府保证严禁……军事上:拆毁……危害:《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丧权最多对中国社会危害最大的条约。
空前巨额的赔款,白银总数竟达亿两,相当于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倍,这是清政府财政的沉重负担。
因此战后清政府为了弥补财政亏欠,不得不大量借外债来偿付赔款。
这些外债往往附有苛刻的条件,从而使中国经济命脉掌握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手中。
清政府的财政收入除田赋外,几乎全部被帝国主义列强所控制。
这些赔款又被清政府层层转嫁到人民头上。
条约签订后,江苏上交的钱税每年增加万两四川增加万两广东增加万两。
关于划定使馆界拆毁炮台及在军事要地驻兵的规定,使从渤海湾到北京城的通道完全处于帝国主义直接的军事控制之下,从此北京大门洞开,大大便利了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
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实际上变成了洋人的朝廷,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从此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列位,你道今日中国还是满洲政府的吗?早已经是各国的了。
那些财政权铁道权用人权,一概拱手送与洋人。
洋人全不要费力,要怎么样,只要下一个号令,满洲政府就立刻奉行。
中国虽说未曾瓜分,其实已经瓜分数十年了。
"章炳麟讽慈禧七十生辰"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长安?亿万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交趾(越南),六十割台湾,七十更割辽东地,廿余省版图渐蹙,预期万寿祝疆无。
"练习: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教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