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首获“地理学诺贝尔奖”
屠呦呦中国大陆科学家荣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第一人

屠呦呦中国大陆科学家荣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第一人第一篇:屠呦呦中国大陆科学家荣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第一人屠呦呦中国大陆科学家荣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第一人2015年10月5日,可以载入史册的时刻: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爱尔兰)和大村智(日本),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荣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在2011年拉斯克奖颁奖典礼上,斯坦福大学教授露西?夏皮罗以这样的表述,高度评价青蒿素的发现。
也正是被誉为诺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医学奖评选将屠呦呦的名字第一次推向了幕前,并称其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
但当时,不少国人注意到,这位被世界认可的卓越女科学家既没有博士学位、留学经历,也不是两院院士,只是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一名普通的研究员。
1930年出生的屠呦呦,直到71岁才被评为博导。
网络上,关于她的介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如果不是那次获奖,百度上很少能搜索到她的东西。
这之后,她仍然保持和坚守着她几十年的沉默。
又四年之后,她与诺贝尔奖的距离变成了零,不负众望地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人,站上了科学荣誉的巅峰。
屠呦呦仍然语气平静:“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
”屠呦呦的几句话,便将时间拉回到那个秉持集体主义的特殊历史时期。
绕不开的研发抗疟新药的“523项目”慢慢被揭开,只是在那个年代,屠呦呦作为科学家的人生无法因其贡献而闪光。
那是在1969年,时年39岁的屠呦呦受命担任科技组组长。
刘东生解释250万年来气候变化史

龙源期刊网
刘东生解释250万年来气候变化史
作者:
来源:《科学大观园》2019年第09期
1917年11月22日,刘东生出生在沈阳皇姑屯的一个铁路职工家庭。
1930年进入著名的南开中学学习。
在南开中学,刘东生亲身体会到抗日救国的热潮,更加深刻认识到国家危亡的现实。
艰苦的条件下,刘东生随家人在各地辗转。
1938年,进入西南联大学习的他认为“找矿对国家有用”而进入地质地理气象系学习地质。
此后,他便一直奋战在我国地质研究的一线工作之中。
刘东生到过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登过希夏邦马峰、托木尔峰等,高龄之际还去南极、北极考察。
2002年,刘东生获得环境科学泰勒奖,这是环境科学中的“诺贝尔奖”,这也是首位中国大陆科学家获得该奖,评委会对他的评语是:“自然界把它的环境变化写入了三本天书,一本是深海沉积物,一本是极地冰芯,另一本就是中国的黄土沉积。
”
劉东生基于对中国黄土的研究解释了250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历史,使黄土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三大支柱之一,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研究成果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植被重建以及东部沙地治理等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来源|光明网
◎图片|共产党员网。
通渭人姚檀栋获“地理学诺贝尔奖”,系首位获奖亚洲科学家

通渭人姚檀栋获“地理学诺贝尔奖”,系首位获奖亚洲科学家通渭新媒体平台吃喝玩乐在通渭一座美丽的小城,一个温暖的人新朋友订阅通渭圈子请加微信号:tongweiquanzi通渭圈子评论功能已开启,请到文末发表观点姚檀栋,男,1954年生,甘肃通渭县第三铺人,博士,博导。
1970-1972就读于通渭县第一中学,现任中科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
1978年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1982年获兰州大学地理系硕士学位,1982.1-1983.2,兰州大学地理系任教,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大学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
我国冰芯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先后担任过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所长、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等职务。
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SSAG)12月26日发布消息称,鉴于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2017年维加奖将授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栋教授。
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SSAG)成立于1877年。
维加奖设立于1881年,是著名地理学家和北冰洋航道开拓者阿道夫·艾瑞克·诺登舍尔德在1878至1880年间,率领“维加号”首次通过大西洋和太平洋东北部,完成环绕欧亚大陆的历史性航行之后设立的。
维加奖每三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对杰出的地学科学家进行海选之后评选出一名获奖者,由瑞典国王颁奖,有“地理学诺贝尔奖”之称。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栋教授维加奖设立135年来共有65位获奖者,其中有四次考察青藏高原以及周边地区并写出“从极地到极地”巨著的斯文·赫定(Sven Hedin),有创造了“地理循环理论”的戴维斯(Davis),有创造了“阿尔斯冰期理论”的彭克(Penck),有证实了“米兰科维奇理论”的英柏瑞(Imbrie),有“古海洋学之父”称号的埃米利亚尼(Emiliani),有创造了“稳定同位素温度理论”的丹斯果(Dansgaard),以及开拓了山地冰芯气候研究的汤姆森(Thompson)等著名科学家。
沈括辽宁名人科学家

沈括辽宁名人科学家沈括(1031年-1095年),字元晖,号东洲先生,辽宁人,北宋时期著名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他以博学多才、才华横溢而闻名于世,对中国科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他的科学贡献、思想成就和学术影响三个方面来介绍沈括。
一、沈括的科学贡献沈括是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天文学、地理学、暴力学等多个领域都有重要的研究和贡献。
在天文学方面,沈括创立了一种独特的太阳坐标系,提出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论,并通过观测和计算得出了准确的日月食周期。
他也是中国古代最早提出“朔望月”概念的学者之一,对后世的天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地理学方面,沈括着力于地理测量和地图绘制,他绘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幅较为完备的全国地图《宋代画船图》。
他还发明了一种称为“浑天仪”的测量工具,可以准确的判断方位和测量地理坐标。
这些成就使得沈括具有了卓越的地理学家的声誉。
在暴力学方面,沈括提出了“万物皆母”的观点,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原始物质演化而来的。
他还对火山喷发、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解释。
这些成就使得沈括成为中国古代最早的自然科学家之一。
二、沈括的思想成就除了他在科学方面的成就,沈括在思想上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提出了自然与人文相合的观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并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自然和社会的问题。
另外,沈括还关注社会公益和政治改革,他主张以“道德行为”为根本,认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应该建立在道义和善治的基础上。
他提出了“文治”和“水利”并行的观点,强调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对于国家的发展非常重要。
三、沈括的学术影响沈括在科学思想和学术传承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学说对后世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科学方面,沈括的观点和成就成为了中国科学史上的经典之一,他对天文学、地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对后世科学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维加奖”首次授予中国科学家

Science Frontiers 科学前沿
“维加奖”首次授予中国科学家
Vega Medal Was Awarded for the First Time to Chinese Scientist
撰文 / 崔倩倩
2016 年 12 月 26 日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SSAG)发 布消息称,鉴于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面所做出的 贡献,2017 年维加奖授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 栋教授。姚檀栋是获该奖的首位中国科学家,也是获此殊 荣的首位亚洲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目前担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 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 和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长,是国际上公认的冰冻圈研 究领域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姚檀栋和他的研究团队通 过冰芯记录、冰川变化实地观测、卫星遥感数据分析、模 型模拟等不同方法的综合集成研究发现,现在是过去 2000 年来最温暖的时段,当今的全球气候变暖和印度季风与西 风交互作用是造成青藏高原冰川退缩及其区域差异的重要 原因。 维加奖堪称“地理学诺贝尔奖”,此奖项每三年在全 世界范围内对杰出的地学科学家进行海选之后评选出一名 获奖者。姚檀栋称: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将 2017 维加奖
中国最伟大的十位科学家(二)

中国最伟大的十位科学家(二)
1、李四光;
2、钱三强;
3、陈省身;
4、华罗庚;
5、屠呦呦;
李四光,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我们直到现代最重要的能源是石油,李四光作为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帮助我国脱掉了“贫油”的帽子,我国石油资源的发现和开采,李四光功莫大焉。
大图模式
钱三强,也被称为“中国原子能之父”,他是中国原子能事业奠基人。
为国家原子能事业和“两弹”研究做出重要奉献。
不仅如此,钱老一生以全部精力投身科学组织工作,为他人创造施展才华的条件,培养和教育了一大批科技人才,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我国科研事业的中流砥柱。
大图模式
陈省身,被誉为微分几何之父。
目前来看他是在华人中人气仅次于杨振宁、钱学森的存在,同样是非常伟大的数学家。
他所引入的陈氏示性类与陈-Simons微分式,已深入到数学以外的其他领域,成为理论物理的重要工具。
大图模式
华罗庚,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他对数学界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记得小时候课本里还有一篇关于华老的故事来着,当时就有一种感觉,觉得搞数学的都是天才,事实上也的确是。
大图模式
屠呦呦,中国真正意义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她发现的青蒿素对于国际医疗上来说都是非常难得的,这种药物对于治疗疟疾拥有奇效,可以说屠呦呦这项成果,将可能挽救无数生命都不为过。
大图模式。
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简述12位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如下:1、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2、莫言: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
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3、高锟:1933年11月4日出生于中国上海,拥有英国、美国国籍并持中国香港居民身份。
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做出突破性成就,获颁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4、钱永健:1952年2月1日出生于美国纽约,祖籍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
200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5、高行健:1940年1月4日出生于中国江西赣州。
200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华人作家。
6、崔琦:1939年2月28日出生于中国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
1998年解释了电子量子流体这一特殊现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7、朱棣文:1948年2月28日出生于美国,美籍华人。
199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6月5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8、李远哲:1936年11月29日出生于台湾省新竹市。
1986年,李远哲和哈佛大学的达德利·赫希巴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约翰-波拉尼三人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应用交叉分子束实验方法在反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9、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是中国山东省日照市。
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
10、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
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
11、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中国上海。
首位中国科学家获得环境界“诺贝尔奖

首位中国科学家获得环境界“诺贝尔奖”中新社布鲁塞尔10月21日电斯德哥尔摩消息:被誉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诺贝尔奖”--“沃尔沃环境奖”21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颁发,中国冰川学家和气候学家秦大河博士成为第一个获得此殊荣的中国人。
秦大河博士长期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做出了重要贡献。
秦大河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他长期从事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他在国际上提出冰冻圈科学理论框架,并以此指导冰冻圈变化、影响及其适应与减缓问题。
他研究的重点区域之一是中亚干旱区冰冻圈,其变化对周边20亿亚洲人的区域水资源和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尤其重要。
秦大河博士曾多次主持赴南、北极和喜马拉雅地区等地区的科学考察,他曾徒步6000公里横穿南极冰盖进行科考,取得创新性科研发现,令世界瞩目。
秦大河博士表示:“毫无疑问,喜马拉雅山冰川的主要部分正在快速消逝。
冰冻圈的稳定性及其对未来海平面的影响将成为我们的关注点之一。
同时,我们也在研究极端气候事件,如干旱,洪水、风暴等发生的风险。
”目前秦大河担任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的联合主席。
他首次参与的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已于2001年发布,2007年发布了第四次评估报告,2013年10月发布第五次评估报告。
他去年主持撰写的报告评估了气候变化引发的全球极端灾害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
2012年发布的IPCC关于极端气候事件评估特别报告,第一次从科学的角度提出了一直被公众所质疑的理论:极端天气和气候现象在过去的50年里变得越来越频繁。
这份报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明确指出了气候变化和阶段性极端天气之间的联系,比如越来越广泛的干旱和热浪气候,以及地区性的风暴和降水。
沃尔沃环境奖评审委员会认为该报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沃尔沃环境奖评审委员会表示,该报告“第一次明确指出了气候变化、极端气候事件同全球人类活动之间的相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家首获“地理学诺贝尔奖”
作者:张素
来源:《人生与伴侣》2017年第01期
“以前这个奖都颁给西方人,我没有想到自己也能获得这一奖项。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姚檀栋对媒体谈到获得2017维加奖时说。
设立于1881年的维加奖有“地理学诺贝尔奖”之称。
该奖每三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对杰出的地理学家进行海选,仅选出一名获奖者。
这是该奖成立135年以来,首次有亚洲科学家问鼎。
姚檀栋在受访时说,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将2017维加奖颁给中国学者,体现了全球对中国科学发展态势的关注和认可。
姚檀栋现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过去20年间,他领导的团队与美、日、法、德、俄等数十个国家的科学家合作。
由他发起的“第三极环境计划”在研究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方面取得重要科学发现。
姚檀栋介绍,通过冰芯记录、冰川变化实地观测、卫星遥感数据分析、模型模拟等不同方法,研究团队发现当今全球气候变暖,印度季风与西风交互作用,造成青藏高原冰川退缩及产生区域差异。
“让国际学界认识到中国科学家在研究青藏高原方面做出的重要工作,还是要靠团队的力量。
”姚檀栋对记者说,相继成立的青藏高原研究所及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已产出一批重大成果,使中国学者的国际影响力得以提升,未来他们将在冰川上坚定前行。
(摘自“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