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和边塞诗人

合集下载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解】: 1、楚塞:楚国的边界。战国时这里本为楚地。 2、三湘: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 境内。 3、山翁:指晋代山简、竹林七贤山涛之子。曾 任征南将军,好饮,每饮必醉。
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王维
盛唐山水田园诗
盛唐是唐诗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由两 大诗派(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 和两大诗人(李白和杜甫)开创了唐 朝一代诗风,代表着唐诗的最高水平。
一、山水田园诗派
东晋末年陶渊明开创田园诗,刘宋时 期谢灵运开创山水诗。至盛唐,有一 批怀有建功立业的抱负却长期隐居的 诗人,多以山水田园为内容互相唱和, 诗风较为接近,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 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首联—起。远景,概写。总写 了雨后山中秋天傍晚的景致。 颔联—承。近景,细描。具体 描绘山间雨后初秋月夜的美好 景色。 颈联—转。由景及人,奇峰突 起。 尾联—合。总结收尾,点明题 旨。暗寓情愿归隐山林,不愿 入世作官的思想感情。
主题思想:通过对秋日傍晚 山间雨后景色的描绘,表达 了诗人寄情于山水,归隐田 园的思想感情。
《辛夷坞》所描写的是辛夷花初开,尽管很美,但
由于生长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这里与尘世的喧
嚣恰恰相反,只有一片自然的静寂,所以没有人 知道它的存在,自开自落,没有生的喜悦,没有 死的悲哀,而诗人也似乎忘掉了自己的存在,与 辛夷花合为一体,不伤其凋落,又不喜其开放。
王维的诗歌创作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农夫们结束了一天的辛劳, 扛着锄头归来,相互间亲热地打 着招呼。 一幅乡村黄昏时分的晚归图, 充满了恬然、自乐,散发着大自 然的芬芳。

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

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yān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 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 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名句)
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 景物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渲染了一种怎样的 意境?
“大”突出了边疆沙漠,浩 瀚无边。
“孤”写出景物的单调,使 荒凉大漠上烽火台燃起的那 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
“直”字,表现了烽烟的劲 拔、刚直有力。
“长”字,展现出横贯在浩 瀚无垠沙漠上的黄河的壮阔 之美。
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 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 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 主义精神。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日圆。
构这 也图句 很美诗好:被 地近长王 体处河烽奔国现烟 流维了、誉“—远为诗—处夕空千中阳间古有、阔壮画大大观”漠无的 这边名 一、句 作, 品 线风条格美,:这纵幅的是“烟画,”横究的是竟河美,在圆何的是处落?日
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这首诗歌的内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 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 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 上云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好在 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 象,不可替代。

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的鉴赏

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的鉴赏
审美观念
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所创造的审美观念,对后世的审美标 准和艺术追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人们对自然美、生活 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THANKS
情感色彩
山水田园诗情感较为恬静、淡泊,而边塞诗情感较为激昂、豪放。
风格特点
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而边塞诗则风格雄浑豪放,气 势磅礴。
对后世的影响与启示
文学价值
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是中国古代 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思想启示
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思考,对后世的 哲学、文化、艺术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边塞诗的意境与情感
意境辽阔
边塞诗的意境通常非常辽阔,展 现了边疆的壮丽和雄浑。
情感深沉
边塞诗中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包 括思乡之情、对战争的反思和对
和平的渴望。
豪放与悲凉并存
边塞诗中既有豪放的一面,又有 悲凉的一面,展现了士兵们的英
勇和无奈。
对历史的思考
边塞诗常常涉及到历史事件和人 物,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和反
山水田园诗的意境通常表现为清新、优美、恬静、自然,给人以心灵的宁静与 放松。
情感
山水田园诗的情感表达丰富多样,包括对自然的赞美、对人生的思考、对自由 的向往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03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的特点
地域特色
边塞诗通常以边疆地区为背景,描述了边疆的 风土人情、战争和边防士兵的生活。
历史感
边塞诗常常涉及到历史事件和人物,展现了历 史的沧桑和变迁。
豪放风格
边塞诗通常具有豪放、雄浑的风格,表现了士 兵的英勇和壮志。
代表诗人及作品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

唐诗宋词发展脉络个人整理

唐诗宋词发展脉络个人整理

(2)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 特点: 描写战争与战场,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或 描写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奇异的风土人情,又或描写战 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征戍的艰辛,表达民族和睦的向 往与情怀。 代表作:高适:《燕歌行》、《别董大》、《蓟门行五 首》、《塞下曲》,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 昌龄:《出塞》,李颀:《古意》 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现实状况所 致。唐自建国以来边事不断,这些重大的客观现实必然反 映到诗歌创作中去。二是从军赴边、建功立业是当时文人 的普遍时尚。戍边开疆、建功立业也成为他们建功立业的 首选途径。三是有悠久的文学渊源。先秦的《诗经》、 《楚辞》及汉乐府已有描写征戍的篇章,汉魏之际,南北 朝时边塞诗渐盛,盛唐边塞诗体裁完备。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 王。他们开始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 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题材扩大了,思 想严肃了,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 开始有了初步的定型。
陈子昂,他的思想是很复杂的,他既好纵 横任侠,又好佛老神仙,但儒家兼善天下 的精神,仍然是他思想的主导方面。他洞 察国家安危的远见,关怀人民疾苦的热情。
一、北宋前期的词
代表词人晏殊、欧阳修、晏几道、范仲淹、张先、 柳永、苏轼 晏殊词写男女恋情,已过滤了五代“花间”词所 包含的轻佻艳冶的杂质,而显得纯净雅致。
欧阳修词作更展现出他潇洒旷达的风神个性。这 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用词来表现自我情怀的 创作方式对后来的苏轼有着直接的影响。 苏轼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 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 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有时则把对自然 山水的观照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在 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中融注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 感慨,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

新联08级古代文学 (二)名词解释

新联08级古代文学   (二)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二)名词解释(新联08级)1、建安风骨:建安诗歌指汉末建安时期到魏前期的诗歌。

建安诗歌直接继承了汉代乐府诗的写实精神,在内容上,一方面反映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一方面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生感叹。

风格慷慨悲凉、刚健清新。

建安诗歌的这种特点,被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代表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

2、建安七子:“七子”之称始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七位建安文人。

七子中,除孔融以外,其他六人都是曹氏父子的幕僚和邺下文人集团的重要作家。

他们和曹氏父子一起,共同创造了在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建安风骨。

3、正始之音:正始诗歌指魏后期的诗歌。

这一时期的诗歌,在内容上多抒发对黑暗政治的愤懑、对人生祸福的忧惧、以及托好老庄、韬晦遗世的志趣情操。

受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开始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期的慷慨悲凉而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正始诗歌的这种特点,被后人称之为“正始之音”。

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4、竹林七贤:指魏正始时期的七位文人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他们不拘礼法,风流旷达,常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

其中阮籍、嵇康文学成就最高。

5、太康诗风:太康诗风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太康时期,文坛上又一次呈现出诗歌创作的繁荣景象,出现了三张、二陆、两潘、一左等诗人群体。

此时的诗歌,内容比较贫弱,诗人的努力主要表现在拟古和追求诗歌的形式技巧,并表现出繁缛的风格,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太康诗风”。

6、左思风力:左思是西晋太康时期一位才高位卑的诗人,他的代表作《咏史》八首,名为咏史,实为咏怀,文典以怨,得讽谕之致,充分表达了他的人格理想和对现实的愤懑。

其诗感情充沛、情调高昂、笔力矫健。

钟嵘《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

“左思风力”和“建安风骨”一脉相承。

7、玄言诗:玄言诗是西晋末到整个东晋时期盛行的一种诗歌。

玄言诗以诗歌的形式表现玄学哲理,其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缺乏艺术形象性。

1`简述盛唐诗歌发展的概况(谈谈你对盛唐气象的认识)

1`简述盛唐诗歌发展的概况(谈谈你对盛唐气象的认识)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唐诗宋词)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三)简答题1、简述盛唐诗歌发展的概况(谈谈你对盛唐气象的认识)(1)唐玄宗开元(712-741)年间,唐诗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巅峰。

盛唐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感情饱满,基调高亢,洋溢着一种昂扬进取、积极振奋的时代气息,回荡着热烈奔放、乐观欢快的青春旋律,这就是后人所津津乐道的“盛唐气象。

”(2)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是王维和孟浩然。

(3)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是高适和岑参。

(4)最能代表盛唐气象的还当首推李白李白的诗歌风格是豪放飘逸与清新自然兼而有之,各臻化境。

2、简述中唐诗歌发展的概况中唐时期,天宝十四载冬爆发的“安史之乱”,不仅是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分水岭,也对文学的变化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安史之乱”使盛唐诗歌那种理想色彩和浪漫情调迅速淡化,写实性逐渐增强。

(1)唐代诗风的转变,应该说始于诗圣杜甫。

他的诗最早也最全面、最深刻地反映了这场大战所造成的灾难,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被誉为“诗史”。

无论是题材还是写法,都呈现出迥异于盛唐诗的风貌。

杜诗风格虽不一而足,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沉郁顿挫。

(2)中唐韩愈、孟郊等人,进一步发展了杜诗奇崛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形成了韩孟诗派。

(3)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元白诗派重写实、尚通俗,似乎与韩孟诗派大相径庭,但殊途同归,也是为了走出盛唐,革新诗风。

(4)中唐韩孟、元白诗派影响虽大,刘禹锡、柳宗元却能够不为二者所囿,自成一家。

3、简述北宋词创作的概况北宋的词,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宋初令词为主的时期,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

第二时期,是以柳永为代表的时期,柳永是词史上全力作词的第一人,他的词,在内容上有新扩展,在体制上突破小令的格局,以赋体作长调。

第三时期,以苏轼词为代表。

他在革新词体、开创词风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以诗为词”,凡可入诗的都能以词来表达,这样使词摆脱了“艳料”的范围,提高了词品和词的抒情功能。

第五讲 边塞诗派

第五讲       边塞诗派

殷璠編《河嶽英靈集》巻下:“顥
年少,爲詩名陷輕薄。晩節忽變常 體,風骨凜然,一窺塞垣,說盡戎 旅……可與鮑昭並驅也。”
如《鴈門胡人歌》:“高山代郡東
接燕,鴈門胡人家近邊。解放胡鷹 逐塞鳥,能騎代馬獵秋田。山頭野 火寒多燒,雨裏孤峰濕作烟。聞道 遼西無鬭戰,時時醉向酒家眠。”
可与高适《营州歌》等作对读。
第一节
高适与岑参
一、高适与岑参生平
(出身、仕宦,着重介绍二人的边
塞经历。高适两至边塞,一送兵至 东北(一说二至),一至河西哥舒翰 幕;岑参两至安西,一入高仙芝幕, 一入封常清幕)
二、高岑边塞诗歌总的特色
由于高适岑参的生平思想有很多相
近之处,所以其边塞诗精神亦多相 通。故严羽《沧浪诗话· 诗评》说: “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令人感慨。”
王翰(?-?),山西晋阳(今太原)
人。 存诗不多。代表作为《凉州词二首》其 一“葡萄美酒夜光杯”。 王之涣(688-742),绛州(今山西新 绛县)人。《全唐诗》存诗六首,代表 作《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另 为《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但有 人认为此诗应为朱斌作。
从唐代的实际情况看,立功边塞既是士
从思想上看,此诗直指最高统治者,
大胆深刻程度,超过了王昌龄《出 塞》、高适《燕歌行》、岑参《走 马川行》诸作; 从艺术上看,全诗章法严整,语言 流畅,音韵婉谐,对比手法的频繁 使用,大大增加了诗的内蕴; 从修辞上看,双声、叠字的使用,
《聴董大彈胡笳兼寄語弄房給事》
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
安”(《逢入京使》);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 倒”(《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 集》)!

盛唐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

盛唐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
• 《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 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 肠。”
• 《夏日南亭怀辛大》 •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
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 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
其二,以禅入诗;
•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 悟。……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故其妙处, 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 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 穷。”(严羽《沧浪诗话》)
《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 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一身能擘两雕 弧,
• (2)艺术特点: • 其一,“诗中有画”(苏轼);
《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 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三、王维及其诗歌
1、亦官亦隐、亦儒亦释的艺术通才
(1)廿一举进士——官至尚书右丞——陷 贼充伪职
(2)以张九龄罢相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 热衷政治,奋发有为,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 后期呼啸山林,隐逸自适,耽于佛事。
(3)母亲崔氏“师事大照禅师(神秀弟子) 三十余岁”——“兄弟皆笃志奉佛,食不荤, 衣不文彩”——“丧妻不娶,孤居三十年”— ———《能禅师碑并序》——“朝梵林未曙, 夜禅山更寂”
其他山水田园诗人 裴迪、储光羲、常建、祖咏
《河岳英灵集》评储光羲诗: “格高调逸,趣 远情深,削尽常言,挟《风》、《雅》之迹, 浩然之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山水田园诗代表中国山水田 园诗的最高成就。闻一多先生说: ‚王维替中国诗定下了地道的中国诗 的传统,后代中国人对诗的观念大半 以此为标准,即调理性情,静赏自 然‛。
1、情景交融,含蓄蕴藉的意境创造。

山水诗在谢灵运的笔下,往往追求 形似,写景繁富,而情与景两者则是 割裂的。陶渊明的田园诗则以写意为 主,并不着力于景物的刻画。 王维吸收了两家之长,把写景与 抒情密切结合,熔抒情与写景于一炉, 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从而创造了一 种玲珑剔透、不可凑泊的意境。


王维不是象谢灵运那样把山水景 物作为自己瞩耳流目的感官享受,而 是把山水景物作为精神的慰藉和心灵 的知音,当他写景时,景物就不是独 立于诗人主体之外的纯粹的客观对象, 而是寄寓了作者的情怀、思想、胸襟 与意趣,从而达到了情与景的完美融 合。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
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 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杂诗》其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诗歌的风格特征
意境平淡清远。写平静明丽的自然景物,总
是带着一种闲适清爽的心情。没有一般隐士 诗的远离人间的寂寞感,而是在宁静的环境 中表现生活的美好感受。因此,他的诗于宁 静的美中有生活的热烈和喧闹的气息。正因 为这种感情基调,其诗有一种外恬淡而内明 丽的风格。有的在宁静秀美中带壮逸之气。
盛唐诗歌

盛唐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大致相当 于公元八世纪上半叶。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 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 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 期。 盛唐涌现出以李白、杜甫、王维为代表的一 大批诗人,他们共同开辟 了一个气象恢宏的诗歌的 黄金时代。
进入盛唐,诗歌达到高峰,表现之一是随着内容题材的 开拓,出现了相应的诗派,每派都拥有大批高水平的作家。 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派,一是山水田园诗派,二是边塞诗派。 前者重要的作家有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祖咏、裴 迪、綦毋潜、丘为等,后者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崔颢、李颀等。值得注意的是,两派的划分只是相对而言, 并没有绝对的界限,有些作家两者兼善,如王维也写过很多 优秀的边塞诗,岑参也写过不少优秀的山水诗。

輞川圖
王维的生平和思想,大致以 40 岁为界
线可以分为前后两期。
他生活的前期,思想积极进取,是一个热衷
于政治、奋发有为的人。 王维生活的后期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 对政治的热情逐渐消失了,开始过一种亦官 亦隐的生活。
他的诗歌创作也大致以张九龄罢相为分界,
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思想积极进取,有政治热情,主要是写 了一些意气豪迈慷慨激昂的游侠边塞诗 , 风 格雄浑博大。 后期亦官亦隐,思想转为消沉,主要是创作 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 , 风格幽邃空静,多禅 气。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1、他的山水田园诗最突出的特色是“诗中有画”。
(2)色彩美。 善于将各种色彩、光线和谐地配合,使之彼此对照映衬,
逼真生动地表现自然界的形形色色,组成完整和谐的画面。
如《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辋川别业》:“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 《鹿柴》:反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
社会风尚,这是山水田园诗派形成的重要的社会因素。
(2)既追求功名理想,又保持独立人格与超脱精神, 盛唐人通达的出世原则与人生观念,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极 度繁盛的重要的心理根源。
(3)佛、道并存的思想局面和玄宗热衷于招纳隐士 高人的政治局面,造成了普遍的隐逸风尚。对唐人来说,
由隐而仕,往往是一条“终南捷径”;而由仕而隐、功成
山水田园诗
田园诗,如《渭川田家》、《新晴野望》、等,主 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纯朴美好,抒发自己的归隐之 情。 山水诗,如《山居秋暝》、《终南山》、《汉江临 眺》等,主要是描写山水景物,借景抒情。 《辋川集》中的一些小诗,如《鸟鸣磵》、《鹿 柴》、《竹里馆》、《辛夷坞》等,主要是描写一 种幽冷、寂静的境界,是禅宗思想的艺术体现,情 调比较低沉。
独坐幽篁里 竹里馆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寂静安然,尘虑皆空。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其他题材的诗
王维的诗歌除了游侠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以
外,还有一些政治感遇诗和赠别朋友、抒写 相思、离愁、闺怨的抒情绝句。
(二)山水田园诗兴盛的原因 1、历史渊源
先秦时代,《诗经》、《楚辞》出现大量描写山水景物
的诗句,但没有把山水风光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加以描写, 而是作为劳动生活的背景或比兴的媒介。 建安时期,出现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曹操的《观 沧海》,描绘了山、海、秋色壮美景象。但这时期山水田园 并没有成为诗歌专门描写的题材之一,而是局限于个别的片 段与篇章。
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兴起和发展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时,“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不少文人啸 咏山林,隐逸之风遂兴,东晋陶渊明归隐田园,用朴素自 然的语言歌咏田园风光与农家生活,在诗歌中开辟了一块 艺术新天地,宣告了田园诗的诞生。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随着魏晋玄学的兴起,文人们受老庄思想的影响,由崇尚 清谈走向爱好山水,希企通过观赏自然来领略玄理,从而 使描写自然为主的山水诗逐渐代替了玄言诗。谢灵运由于 政治上的失意,优游于山水之间,成为第一个大量写作山 水诗的诗人,从此确立了山水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此后, 经过南朝诗人谢 等人的努力,山水诗得到进一步发展, 以其清新、秀丽的风格与边塞、宫怨等其他题材的诗歌相 区别。

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 坐看行云变幻,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 家的时间也忘了,何等自由惬意。 水穷云起之景,恰与诗人那种纯任自然、 无牵无挂,宛如云飞水流一般自在的情趣正 相契合,从而形成了意余于象的韵味悠长的 意境。

2、绘画技法的运用与诗歌的画意。
1、把绘画的构图手法运用于诗歌中。
初唐王绩在雕琢浮艳的六朝余风之外独树一帜,朴素、 清新的田园诗成为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
至盛唐,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继承陶
渊明田园诗、谢灵运山水诗的传统并融会了两家的特点, 从而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并达到文学史上的颠峰状态。
2、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
(1)富庶的社会经济为士人提供了优裕的生活条件, 形成了山庄别墅化的生活环境,优游泉林、流连山水成为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1、他的山水田园诗最突出的特色是“诗中有画”。 苏轼《东坡志林 · 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味摩诘 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所谓“诗中有画”,是说他的诗能有成效地将色彩、 线条、构图等本来属于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全面 地融绘入诗,使他的诗具有格外鲜明的色彩美、线 条美、构图美,有很强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取得了 写意的水彩画和水墨画的效果,达到了诗情与画意 的融合无间。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送邢桂州》) ‚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 (《北垞》) ‚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
(《送方尊师归嵩山》)
三、注重音响处理,使诗歌具有
音乐美。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鸟鸣涧》)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秋夜独坐》)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名就而归山置田,也成为理想的人生范式。这样的生活方 式,使广大文人始终保持从容幽雅的心境来欣赏田园山水 的自然趣味,形成了无论仕隐都加入田园山水诗创作行列 的繁盛景象。
(一)生平思想简介 689—740,襄阳(今属湖 北)人,世称‚孟襄阳‛。 40岁以前主要在家闭门苦学, 灌蔬艺竹,为乡里救患释纷, 曾一度隐居鹿门山。40岁到 长安应试,不第,还襄阳。4 8岁时入张九龄幕府。开元二 十八年(740)病逝。有 《孟浩然集》四卷,录诗261首。 孟浩然始终处于仕隐的矛盾心 态中。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
无生无死,自然圆足。

此诗可谓摩诘五绝禅诗之冠,直入无人之境,木末 芙蓉花,开落两由之,不干人事。山谷溪涧之处, 自是花开为春,花落为秋,任运自然。随缘起而开, 顺缘灭而寂,洒脱率意,得生命之大洒脱、大自在。 将动静、生死、物我等诸多矛盾统摄进一‚缘‛字, 展现万物之本相、自性,不为他人所夺。进而觉证 到诸法空相,皆由心起,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 种种法灭。而不执着,不粘滞,心念不生,如芙蓉 花之自开自落。天道自然,既无生之大喜,亦无死 之大悲,得之自然,复归自然,无牵无挂,无滞无 碍。
二、孟浩然
1、孟浩然诗。与王维齐名而同样以写自然
山水见长的是诗人孟浩然。孟浩然的山水 诗,贴近生活,将净化的情思、清淡的语 言、明秀的诗境融为一体。自然平淡,清 旷冲逸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但也 有少数诗写得气象壮阔,如《临洞庭湖赠 张丞相》。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底树 江清月近人
四、富于禅意与禅趣。
诗人深受禅宗哲学的影响,诗人通过禅定,
使心澄静,使心处于寂灭(无生无灭)的虚 空状态,以达到物我冥合的‚无我‛之境。 其无我之心深契山水自然的意志,发掘出自 然山水其本身所包含着的哲意禅理:静中蕴 动,以动写静;空中有色,以色见空;瞬间 永恒,以瞬间里感受永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