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配不公” 辨析
社会分配不公及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论社会分配不公及如何实现社会公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居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掩藏着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其中,社会分配不公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社会分配是指对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国民收入所进行的分配,它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国家对国民收入的分配是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而实现的,因此社会分配不公主要表现为收入差距扩大。
一、社会分配不公平表现1.总体收入差距扩大。
基尼系数是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重要分析指标。
按照联合国相关组织规定,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2003~2013年基尼系数变化表年份基尼系数年份基尼系数2003 0.479 2009 0.4902004 0.473 2010 0.4812005 0.485 2011 0.4772006 0.487 2012 0.4742007 0.484 2013 0.4732008 0.491(资料来源:根据统计局近期公布数据整理)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近十年的基尼系数均在0.45以上,其中08、09年一度逼近0.5,以上数据显示我国收入差距较大。
除此之外,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组在对中国家庭的调研中指出,2010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61,已经进入收入差距悬殊行列,财富分配极为不均;北京大学调研组在对中国家庭跟踪调查中显示2012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9。
姑且抛开对于以上数据的争论,无论官方还是学术界得到的基尼系数都显示我国的收入差距大,财富分配不均。
2.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1978~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年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率(%)1978 343.4 133.6 2.57 1985 739.1 397.6 1.86 1990 1510.2 686.3 2.201995 4283.0 1577.7 2.712000 6280.0 2253.4 2.792005 10493.0 3254.9 3.222010 19109.4 5919.0 3.232011 21809.8 6977.3 3.132012 24564.7 7916.6 3.1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数据整理)以上整理数据显示,1985年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为1.86倍,到2010年城乡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为3.23倍,时间与1中基尼系数最大时间相差无几。
小议“怎么看分配不公”

小议“怎么看分配不公”前段时间看了《经济参考报》记者对《当中国统治世界》作者马丁·雅克的独家专访。
访谈中,马丁·雅克直言:“中国社会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收入分配不平等,这可能会对中国经济改革造成影响,如果这种不均等加剧的话,一定会激化不满的情绪,最终会影响到社会稳定。
”结合现在社会的各路声音来看,确实是这样。
收入分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
可以说,分配不公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一大障碍,并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解决好分配不公问题,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任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在我看来,当前我国主要存在以下分配不公现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垄断行业收入畸高、市场价格扭曲导致的行业暴利以及管理部门的灰色收入、行业企业内部工资、福利向少数人集中的趋势正不断加强以及违反分配政策的现象大量存在等等。
总的来说,由于分配领域种种不公问题,我国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从城乡之间看,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78年的2.36∶1,扩大到2009年的3.33∶1;从区域之间看,东西部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09年浙江、贵州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4611元、12862.5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007元、3000余元;从不同群体之间看,高收入阶层财富增长较快,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而另一方面,我国绝对贫困人口超过4000万人,低收入群体还有2.7亿人。
目前我国基尼系数约为0.47,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国家,虽然基尼系数并不能全面反映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但我国目前收入差距过大已是不争的事实。
收入差距的扩大和贫富的两极化,既带来了资源配置的盲目和浪费,也日益积累了中国社会怨气。
古有陈胜、吴广举事,彼时背景也是贫富差距严重扩大,导致社会分裂。
试论当前社会分配不公现状、原因及解决对策

3952018.12MEC 对策建议MODERNENTERPRISECULTURE早在几年前,新华网所发起的一项民意调查“你最关心的话题”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分配不公平的问题。
并且,在历届两会代表委员们所时常提到的几个热点问题中,“分配不公问题”必在其中。
这足以说明,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分配不公的问题,广大群众对于缓解当前过大的收入差距、改善分配不公的问题都持有热切期待。
一、当前社会分配不公的现状在现如今绝大部分与收入分配有关的实证分析中,所采用的工具都是基尼系数,系数最小为0,表示所有人有着相同的收入水平,最大为1,表明收入水平极度不平衡。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扩大速度就不断加快。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1996年的时候,我国的基尼系数是0.424,而到2000年的时候,已然涨到了0.458,在之后的数年来仍是持续上涨。
不过所幸的是近几年来我国基尼系数有所下降,但是仍在0.4以上。
对照国际的平均标准,超过0.4就意味着非常不平均。
这些数据告诉了我们,当前我国的贫富差距仍十分巨大,形势不容乐观。
二、社会分配不公的主要原因分析(一)社会历史因素实质上,不论是在私有制社会、还是公有制社会,分配不公都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是历史积淀的结果。
例如,我国在社会主义初期摸索阶段时,由于相关政策不够健全、完善,所造成的长期城乡二元结构,或是对群众切身利益缺乏关心,以及由于历史、自然等客观条件所形成的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都是导致当前社会分配不公的重要因素。
(二)法律法规缺乏完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所引发的制度不透明、不民主、监管不力等问题,使得行政权力,成为了保护不平等收入的一棵大树。
在这棵大树下,某些政府官员滥用权力,进行权钱交易,使得竞争环境变得不公平,进而加剧社会分配的不公,从近年来我国被查出来的多个“大老虎”、“小苍蝇”,都足以说明这一点。
再加上行政垄断,使垄断行业的利润进一步扩大,并转化为不平等的个人收入。
现阶段中国分配不公的原因分析

现阶段中国分配不公的原因分析何为分配不公?不是人人收入平等,均化,而是指你所付出的劳动和收入相对等,没有太大的差距(一些小的差距是必然存在的)。
中国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传统,因此,若不公过大将引起社会的和谐失衡,经济发展失能的现象。
如今出现的仇富,仇权,就是不公引起的集中表现,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中国的分配不公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1996年—20011年,财政收入和企业收入占比持续上升,而居民收入占比下降近10个百分点。
观察1979年—2011年GDP、财政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长率的变化,也可以得出同样判断。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在1998年以前不稳定,时亏时盈;1999年以后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在12%—92%之间,是GDP增速的1.3—7倍。
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长同GDP增长较为接近,一般相差1—2个百分点。
1992年以前的财政收入也不稳定,时高时低;1993年以后则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多在14%—32%之间,是GDP和城市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速的1.5—2.8倍,多数年份为2倍。
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速远快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是造成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占比持续上升而居民收入占比持续下降的直接原因。
2、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近期一项调查显示,23.4%的职工5年未增加工资;75.2%的职工认为当前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61%的职工认为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是最大的不公平。
1997年至2007年,我国GDP比重中,政府财政收入从10.95%升至20.57%,企业盈余从21.23%升至31.29%,而劳动者报酬却从53.4%降至39.74%。
大老板流一滴汗,赚十个钱,小工人流十滴汗,看能否赚一个钱。
更有悲惨事情是老板不发工资跑人,这就更让普通劳动者显得更凄惨。
而且在不同的行业有更大的不同,在垄断行业中显得更明显。
3、权力资本化引起收入分配不公:在中国,官本位思想至今不但没有革除,反而愈演愈烈。
当前中国社会分配不公问题及对策探讨

当前中国社会分配不公问题及对策探讨内容摘要:一般来说,个体经济内部没有根本的收益分配矛盾,劳动生产效率越高其所得越多,而且不存在经济过快过热问题。
但公体经济则不同,按劳分配不能做到精确公平或平衡且凭借武力、权力、财力的三力剥削无法消除,则分配不公、贪污盗骗就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问题。
分配不公导致贫富悬殊,富人剩余财富绕过消费市场直接或间接以投资方式大量涌入生产市场;劳动者所得只能维持生计,无法满足自己的应有消费需要。
本文认为,我国经济怪圈的根源在于分配不公造成的贫富悬殊,这种非纯经济因素引发的社会矛盾经济问题要以行政、法律手段勘正,然后与按劳按需分配相结合、财产所有权与使用权适当分离的分配原则疏通产-消通道,而不能单纯以经济手段抑制经济过热。
关键词:贫富悬殊加息提高准备金率抑制经济过热按劳按需分配财产所有权与使用权适当分离随着生产力发展,我国现阶段的消费总量越来越落后于生产规模,相对于GDP的迅猛增长,全社会消费不足,至少表现为结构性不足,从而制约经济发展而呈现出过热危机。
为预防和减轻经济结构性失衡带来的危机灾难,我国不断加息提高准备金率。
如2007年,我国的经济发展目标为抑制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上涨、减少流动性过剩的加息提高准备金率的频繁操作,却使得反映物价的CPI不断上涨。
CPI越上涨,就越加加息提高准备金率,CPI则更加上涨,从而进入恶性循环。
这种情况2008年仍没有停止的迹象。
本文之所以先探讨CPI上涨的问题,是因为CPI物价指数指标对一国经济发展来说相当重要。
当一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上升时,表明该国的通货膨胀率上升,亦即说明货币的购买力减弱,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该国的货币将走弱。
相反,当一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下降时,表明该国的通货膨胀率下降,亦即是货币的购买力上升,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该国的货币应走强。
但是由于各个国家均以控制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因为通货膨胀上升同时会带来利率上升的机会,因此,反而利好该国货币。
社会不公与资源分配

社会不公与资源分配在当今社会,社会不公与资源分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社会不公指的是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不公平现象,这种不平等体现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就业机会等各个方面。
而资源分配则是指如何公平合理地将社会资源分配给不同的群体和个人。
社会不公与资源分配问题不容忽视,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的福祉。
首先,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问题是社会不公的重要方面。
在现实生活中,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多地集中在一些发达地区或名校之中,而偏远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孩子往往得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种不公平现象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均等,造成了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问题。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加强教育公平,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提高社会整体的素质和竞争力。
其次,医疗资源的分配也是社会不公问题的一个方面。
在有些地区,医疗资源严重不足,人们难以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尤其是贫困群体更是无法承担昂贵的医疗费用。
这种不公平现象导致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弱化了社会的凝聚力。
应该加大对基层医疗设施的投入,提高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使每个人都能够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
另外,就业机会的不公平分配也是社会不公问题的重要方面。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低技能人群的就业机会却越来越少。
这导致了社会的阶层固化,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政府应该着力发展技能培训,提升低技能人群的就业能力,确保他们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资源分配问题也是制约社会公平的重要因素。
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下,资源往往流向效率和利益最大化的方向,这使得贫困人群更难以获得资源。
政府应该制定更公平合理的资源分配政策,加强监管,保障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以降低社会不公现象的出现。
虽然社会不公与资源分配问题难以通过简单的手段得到彻底解决,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逐步改善这一状况。
政府、企业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社会资源分配机制,缩小贫富差距,提高社会的融合度和幸福指数。
社会财富分配不平等的经济学解析

社会财富分配不平等的经济学解析社会财富分配不平等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不仅在发展中国家,也在发达国家中存在。
这种不平等不仅对经济发展造成困扰,也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经济学家们通过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各种解析社会财富分配不平等的经济学理论,以期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首先,社会财富分配不平等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场机制。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本主义制度追求利润最大化,致使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损害了中低收入群体的利益。
市场机制通过供需关系和价格机制决定资源分配,而资源的分配是不均等的,这加剧了财富的不平等。
其次,教育不平等也导致了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平等。
教育被普遍认为是提高社会阶层流动性的一种途径,然而,教育资源的不平等使得少数富裕家庭的子女更容易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而贫困家庭的子女却难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从而增加了贫富差距。
而教育的质量和机会的不平等也会对个人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税收政策也是导致社会财富分配不平等的因素之一。
如果税收政策不合理或者存在税收逃避等问题,会导致富人享有更多的税收减免和优惠政策,而贫困人群则无法享受相同待遇。
这将进一步加剧财富集中的问题,使财富分配更加不平等。
进一步,技术进步和全球化也对财富分配产生了重要影响。
技术进步迅速改变了劳动力市场需求,使得某些岗位的需求减少甚至消失,而新兴技术领域则需要高素质劳动力。
财富的集中在技术行业和高技能群体中,进一步拉大了财富差距。
全球化带来的开放市场也使得高技能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竞争,削弱了本地劳动力的谈判地位,进一步导致财富分配失衡。
面对这些问题,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加强教育公平是缩小财富差距的关键。
政府可以投入更多资源来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特别是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教育资源。
此外,改革税收制度,确保税收政策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减少税收逃避现象的发生,使富人和贫困人群都能公平地分担税收负担。
资源分配公平性辩论辩题

资源分配公平性辩论辩题从正方的角度来看,资源分配应该是公平的。
首先,公平的资源分配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础。
如果资源分配不公平,会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正如美国总统林肯所说,“一个不能持续下去的国家,不能长期忍受一半自由,一半奴役。
”其次,公平的资源分配是社会公正的体现。
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去争取资源,而不应该因为出身、财富或地位的差异而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公正是一种社会理想,它要求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最后,公平的资源分配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资源分配不公平,富人越富,穷人越穷,社会的贫富差距将会越来越大,最终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可持续发展。
然而,从反方的角度来看,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首先,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并不意味着资源的绝对平均分配。
每个人的贡献是不同的,应该根据个人的贡献来分配资源。
正如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说,“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贡献来获得回报。
”其次,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也需要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利益。
有时候,为了实现社会的整体利益,需要对资源进行一定的倾斜分配,这并不是不公平的表现,而是为了实现更大的公平。
最后,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也需要考虑到个人的努力和能力。
如果一个人没有努力和能力,就要求同样的资源分配,这是不公平的。
正如美国总统肯尼迪所说,“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
”。
综上所述,资源分配公平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正方强调公平的资源分配是社会稳定、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反方则认为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需要考虑到个人的贡献、社会的整体利益和个人的努力和能力。
在实际的社会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平衡各种利益,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