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的课堂导入
历史课堂导入设计的原则问题

历史课堂导入设计的原则问题历史课堂导入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不仅保障了课堂教学的开展,而且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但是,如何设计一个合适的导入,却是历史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在历史课堂导入设计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原则一:情境导入情境导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导入方式。
它通过营造一个情景,使学生能够立刻进入到课堂中。
比如,可以选择一首与当时历史背景相符的歌曲,放上几张与当时生活密切相关的图片,或让学生读一段有关当时历史事件的文献,这样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也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原则二:启发思考导入启发思考导入是一种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的导入方式。
它可以通过一些问题或者场景的设定,引起学生的思考,锻炼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和文化素养。
例如,以“什么是天朝上国”为话题,通过相关的读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这种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体验理解历史事件的变化和发展,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
原则三:策略导入策略导入是一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需要进行的导入方式。
它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水平的分析,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来满足学生的需求。
例如,对于初学历史的学生,可以通过一些基本的背景知识或者生动的案例来引入课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起因和结果。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自己选择一段历史读物或影片,以让他们更好地思考历史对今天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原则四:互动导入互动导入是一种让学生参与其中的导入方式。
它可以让学生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理解和学习历史知识。
例如,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学习历史知识,并且在游戏中了解到历史知识的变化和发展。
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增强对历史的兴趣和了解。
以上就是历史课堂导入设计的原则问题,作为历史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需求和知识背景,采取不同的导入方式。
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技能

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技能导入技能是指教师在讲授新课时,教师通过恰当的多种多样的信息,建立问题情境教学,制造学习气氛,帮助学生在接受新课知识前做好心理上认知上的准备的一种教学行为。
一堂新课的一个好的导入,可以带出一堂好课来,课堂上导入语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个关键。
因此,要提高新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导入语,用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尽快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最大程度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如何运用导入技能,完成新课教学呢?一、旧知导入新知,注重知识的连贯性所谓旧知导入新知,这是一种由已知求未知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温故而知新”的教学原则。
因为一切科学都有连贯性、系统性的特点,历史学科也是如此。
虽然各个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但人类要生存、发展,总有一些古今共性的东西,甚至永恒的东西可供人们借鉴,为解决现实的问题服务。
这一切为运用由旧知推新知的导入技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借助多媒体手段导入,激活学生兴趣在讲《西方古典文化》一课前,本人利用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古希腊、罗马建筑、雕塑等,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然后指出在借鉴古代东方文化的基础上,古希腊人通过探索、思考和想象,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古罗马人继承发展了古希腊文化,并把它广为传播,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方古典文化。
在讲《三国鼎立》时,我先放映电影《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片段,播放电影插曲,制造课堂气氛,然后提问:1、你知道剧中的历史人物是谁吗?2、这反映了哪个时期的史事?3、为什么历史上会出现三个国家同时并存这一现象?4、诸葛亮真的能呼风唤雨,施展法术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借助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的导入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强大求知欲,这样有利于学生接纳新知识,同时也使历史课堂显得生机勃勃。
三、故事与诗词导入,渲染课堂气氛“故事”这里指的是有史可据的具有真实性的历史故事。
中学历史教材中有许多饶有兴趣、娓娓动听的故事,对中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
历史课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学科新课型教学基本模式历史新授课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可采用课堂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质疑激辩——巩固检测——学生小结等七大环节。
解读如下:1.课堂导入教师的导入要简洁富有启发性。
几种基本的导入方式:①从复习(或检测)旧知导入;②从情景设计导入;③从时事政治导入;④从设置悬念导入;⑤从史实倒叙导入等等,然后认定学习目标。
2.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即时纠正不规范的做法。
最后教师反馈学习成果,以填空或容量小的问题为主;口头反馈没有解决的问题,实行梳理归类,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1)自学内容:①阅读课本,扫清字面障碍;②依据提纲顺序,初步解决知识性和探究性问题。
(2)自学形式:一般以个体学习为主,二人合作或小组合作学习为辅,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
通过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学生基本达到解决字面障碍,理解基本内涵,解决基本问题,并对重点、难点问题实行初步探究的目标。
同时记下不明白或似是而非的问题,待后面合作学习时解决。
(3)自学成果:自学成果形式应以文字为主,能够辅以图片、表格、诗歌、小品等。
学生学习行为:(1)全面阅读,整体感知。
即通读一遍,基本要求:①大、小字结合;②图文结合;(示意图、历史地图、实物图、人物图)③阅读与理解课本问题结合;④阅读与勾画圈点结合;⑤边读边问,多问是什么(扫除字面障碍)、为什么(定性结论)。
(2)重点阅读,解决问题。
依据提纲解决问题。
①明确问题是什么;②明确与问题相对应的课本知识;③动脑思考,初步解决问题。
找出答案,理解答案。
在分析、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在课本上有条理地标明要点(最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答案);④初步完成导学提纲。
(3)标注疑难,形成问题。
①在导学提纲上和课本上标注解决不了的问题。
②小范围讨论(同桌或临桌或小组内),最大限度地解决问题,进一步形成准确答案。
③小组内归纳问题,准备反馈。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课堂导入探析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课堂导入探析发布时间:2023-01-28T07:11:14.443Z 来源:《时代教育》2022年18期作者:解家悦[导读] 课堂导入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必然承担着解决目前历史困境的重任。
实践教学上不仅仅在要在实践上身体力行,解家悦(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烟台,264000)摘要:课堂导入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必然承担着解决目前历史困境的重任。
实践教学上不仅仅在要在实践上身体力行,还要在理论上不断丰富自己,对课堂导入的理论进行多维度的分析,不仅可以丰富导入方法,还可以进一步解决实际教学中的施教困境。
历史教师应在增加课堂导入方法的多样性、合理规划时间、加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师素养、合理有效以及改善教学环境五个方面进行进一步反思从而提升课堂导入效果。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课堂导入;教学策略An Analysis of classroom introduction in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Xie Jiayue(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Ludong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4000, China)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teaching link, classroom introduction is bound to undertake the task of solving the current historical dilemma. In practical teaching, we should not only practice in practice, but also enrich ourselves in theory. By analyzing the theory of classroom introduction in multiple dimensions, we can not only enrich the introduction method, but also further solve the teaching dilemma in practical teaching. History teachers should further reflect on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increasing the diversity of classroom introduction methods, reasonably planning time, strengthen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mproving teachers' literacy, being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and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nvironment so as to enhance the effect of classroom introduction.Key words: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Introduction in class; Teaching Strategies引言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和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导入起着“凤头”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谈谈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

第 26年 1 1 4期 2O卷第2月 O
J X zo d c t nC l g . u h u E u a o ol e i e
徐 州教 育学院学报
Vo. 1, . 1 2 No 4 De ., 0 6 e 20
力量 , 历史组 的组员 之间要 分工明确 , 每个 组员负 责攻克 一 个模块 , 或一个 专题 , 至多个 组员负 责一个 专题。从 我做 甚 起 , 现在做起 , 从 及早 准备。唯有 如此 , 才能把新 课程 教好 , 很难想像一个人既要 准备政治 史 , 又要准备 文化史 , 还要 准 备战争史 , 这样 做 , 只会 吃力不讨好 , 事倍 功半 。如 : 新课 程 中选修模块 中的中外历史人 物的述说 、 索历史 的奥秘 、 探 世
离, 使得教师把 自己置于 与学生 平等交流 的层面上 , 让学 生
感觉教师是和他们同样 有着求知欲的成年学习者 , 是他们 年 [ 中图分类号】 C 3 . 1 , 35 6 [ 文献标识码】 A 长的伙伴 和真诚 的朋友 。这样很容易唤起学生学 习的劲 头 ,
变得很乐学 。
[ 文章编号 】 10 08—62 (0 6 0 0 7 0 65 20 ) 4— 17— 2 新课改倡导树 立以学生为 主体 的教学 观念 , 求教师 自 要
的印象 , 又有助于新课 的展开 。
何 吸引住学生 , 将学生很快带入历史的天地 呢?
第一 , 导入的教态要 亲切 。教 态是一种无声 的语 言。行 为科学告诉 我们 , 几乎一切无声 的语言 即体态语言都可 以用 来作为人际间沟通的手 段, 可以用来为教学服务 。美 国心理 学家伯特 ・ 布鲁克斯 曾说 : 体 态语 言对 于教 师帮助学生 保 “ 持长时注意 以完成任务 而言, 不失为一种强 有力的措施 。 可 ” 见利用体态语言辅助教学 会收到 良好效果 。 体态语言 中最具魅力的是微笑。教学伊始 , 教师面带微 笑, 这种表 情会传给学 生乐观 、 自信 、 积极 向上的心理 状态 , 能减少学生 的紧张、 压抑 , 而神采焕发 , 始有 效思维。导 从 开 入 时如果教师还能将传神而亲切的 目光投 向学生 , 可使学 既 生感到你在对他讲 课 , 能调动他 们 的参与感 , 可 以督促 学 也 生认 真听讲 和学 习。 微 笑的表 情 、 亲切 的 目光 , 再加上恰到好处 的语气 , 会产
初中历史课堂展示形式

初中历史课堂展示形式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课堂展示形式在教育领域,历史学科的教学一直备受关注。
历史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还要求他们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因此,初中历史课堂的展示形式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初中历史课堂的展示形式。
一、导入环节导入环节是初中历史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生动有趣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思考。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故事导入:以一个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历史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愿意进一步了解历史。
2.问题导入:提出一个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图片导入:展示一幅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来猜测历史事件,从而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讲解课堂讲解是历史教学的核心环节。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1.逻辑清晰:讲解内容应具有明确的逻辑关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
2.重点突出:对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进行重点阐述,使学生能够深刻记忆。
3.生动形象:运用比喻、举例等手法,使抽象的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
4.互动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增强课堂活力。
三、课堂展示课堂展示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
通过课堂展示,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提高历史素养。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课堂展示形式:1.PPT展示:利用PPT软件,将历史事件、人物、图片等资料进行整合,进行课堂展示。
2.视频展示:播放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历史纪录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
3.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进行情景再现,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就某一历史事件进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课后作业课后作业是巩固学生历史知识的重要环节。
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具有针对性:课后作业应针对课堂内容进行布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历史课本导入教案

初中历史课本导入教案
学科:历史
年级:初中
课题:秦朝的建立和统一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了解秦朝的建立和统一过程;
2. 能够认识秦始皇及其政治措施;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导入活动(10分钟):
1. 教师先播放一段关于秦朝的视频,激发学生对秦朝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你知道秦朝是在什么时候建立的?秦朝是怎样统一全国的?
3. 让学生自由讨论,记录他们的想法和问题。
导入环节讨论(15分钟):
1. 小组讨论:请学生组成小组,讨论秦朝的建立和统一过程。
2. 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与全班分享。
导入知识梳理(15分钟):
1. 教师将秦朝的建立和统一过程进行简要讲解,并和学生一起梳理相关知识点。
2. 解释秦始皇的政治措施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导入问题解答(10分钟):
1. 回答问题:秦朝是如何统一全国的?
2.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他们思考深入历史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导入反思总结(10分钟):
1. 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点。
2. 提出问题:你对秦朝的建立和统一有什么新的认识?你觉得秦朝对中国历史有什么样的影响?
本节课导入活动结束,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方法技巧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方法与技巧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探究高效课堂教学,全面、高效地开展素质教育,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呢。
那么,历史教师在新课改理念下该如何构建高效课堂,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多角度导入、全方位“激趣”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了解学生的工作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历史课堂受到学生的欢迎?学者钱乘旦曾说“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
"挖掘教师的潜力,打开知识的宝库,让历史知识在眼前飞扬。
1.利用材料导入“激趣”: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为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在教科书中配备大量的生动的故事、传说,诗歌或文物,名胜古迹的图片。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利用这些材料导入新课,从开头就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表演体会创设历史情境。
就是在课前布置学习准备历史小故事,自编自导历史小短剧,既可以很大程度上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让学生很快的进入历史情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我从七年级上半期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训练,让每组学生轮流进行准备,这样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这一课程的兴趣。
3.用歌曲引领历史,课堂“激情: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八下第二课《最可爱的人》时,我首先就为学生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雄赳赳,气昂昂",激越的歌曲一下子就感染了所有学生,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了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
用歌曲营造情感氛围,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比如在教学八上《难忘九一八》一课中,在讲到东北沦陷后东北人民的悲惨命运时,我让学生倾听歌曲《松花江上》,低沉哀婉的曲调,如泣如诉的演唱给了学生心灵以强烈的震动,很多学生眼中噙着泪花,民族的苦难让每一个学生心中充满了悲愤;又比如在教学八下《海峡两岸的交往》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台湾人民对两岸统一的渴盼,我让学生倾听歌曲《乡愁》,学生都被歌曲中所传递出来的浓浓思乡之情所深深打动.用歌曲诠释历史观点,深化学生思想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的课堂导入
课堂教学中,成功的课堂导入至关重要。
教学艺术在于激励学生,引导学生。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
”然而,要做到学生乐意听讲,并非一件易事,这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总结经验教训。
其中,历史教学导入法语设计尤为重要,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一眼看到精美的置景;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然而,历史课传统的导入法设计多为新旧联系式,即采用复习法。
当然,复习旧课而引入新课,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体现着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思想,但往往缺少了趣味性,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时显得平淡呆板而常常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因此,不拘一格,因课而导,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那么定会大大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在备课中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导入方法,有些课有三种导入方式,在上课时根据班级情况再灵活运用。
导入方式重视抓住学生兴趣,重视投入小而收效大,抛弃了以前纯粹的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的陈旧方法。
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
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我在讲《两汉与匈奴的和战》这一课时,我先问学生:“在2008年举办的北京奥运会上,我国共得了几块金牌?”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51块”,我紧接问:“那同学们知道这第一名,也就是冠军的称呼从何而来呢?”学生都不知道,坐在那儿直摇头。
然后我就指出:这冠军的称呼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那为什么有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
通过这样的导入,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吸收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课就认真听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图像,增强直观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
一般来说,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
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
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
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
如我在讲述《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时,在幻灯上投影出秦的疆域图,让学生说出它的大致范围,然后又投影西汉的疆域,请学生两相比较。
然后指出在西汉统治时,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都是西汉的统治范围,这一地区是在西汉统治时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称之为“西域”。
那西域又是怎样在两汉时期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呢?通过本课的讲述,我们就能知道原因。
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地理知识,把历史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起到较好的效果。
三、用新闻时事,联系史实
在教学中,根据新闻时事,联系具体的史实来导入新课,既可以使学生看到历史无处不在,学习历史能增长我们的知识,锻炼我们的能力,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
如在讲述《昌盛的秦汉文化》时,我这样用报上摘录的新闻来导入新课:据报导, 1990年7月,探险家们在美洲密林中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汉人村,村民都讲汉语,保持了民族特色。
据考证,这里的汉人可能是秦始皇时代徐福率领数千名童男童女漂洋过海
留下的后代。
在日本也有类似的传说,现在日本还有一座徐福墓的遗址。
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秦汉时期,封建迷信思想怎样在统治阶级中盛行呢?
四、渗透理论,强调观点
对于知识尚少、抽象思维能力尚差而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的初一学生还不能进行纯粹的历史理论教育,必须在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将历史理论渗透到实际的教学中去,达到教学目的。
在历史教学中,我也注意将历史理论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渗透到导入方法中去,这样的导入方法也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比如我在讲《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时是这样导入的: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大家对秦始皇的评价有两种说法,有的说他是暴君,有的说他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也就是说,他既有功也有过,那我们上一堂课学了他的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他的过。
通过这种导入法,既吸引学生的注意。
使学生初步明白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最基本的方法。
总之,以上的几种导入法,虽然形式各异,但殊途回归,目的都是为了使中学历史教学化抽象为具体,融趣味于严肃。
导入法是一门教学技巧,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可单独使用,有的可揉合着用。
我们应当依据不同的教学对像,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新课的方法。
但导入法的选择,都应当遵循一个原则,即学生听得懂,感兴趣。
h.a多勃洛波夫也说过:“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强制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
这就要求历史教学工作者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探索这个领域的无穷奥妙,这也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