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第四学习主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 复习课 教学课件(最新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复习课教学课件共15张PPT

(3)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产生了 什么影响? 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措施:①迁都洛阳。 ②推行汉化政策。说汉语、 改汉姓、穿汉服、与汉通婚 习汉礼、用汉制。
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 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材料一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
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二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表
鲜卑姓 拓跋 丘穆陵 步六孤
汉姓 元 穆 陆
鲜卑姓 贺赖 独孤 贺楼
祖冲之 贾思勰 王羲之 顾恺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
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
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7位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 耨……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西汉《史记 》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 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1)比较材料一、二,说明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江南地区逐渐得到开发)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从材料一到材料二这种 变化的根本原因?
北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汉姓 贺 刘 楼
材料三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用“孝” 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
(1)孝文帝改革是在什么样背景下进行的?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是孝文帝改革的什么
内容?材料三与孝文帝改革哪一内容有关? (3)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
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4)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如何?
根据图示,将魏、蜀、吴、西晋、 东晋、南朝、北朝等 对号入座
措施:①迁都洛阳。 ②推行汉化政策。说汉语、 改汉姓、穿汉服、与汉通婚 习汉礼、用汉制。
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 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材料一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
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二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表
鲜卑姓 拓跋 丘穆陵 步六孤
汉姓 元 穆 陆
鲜卑姓 贺赖 独孤 贺楼
祖冲之 贾思勰 王羲之 顾恺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
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
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7位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 耨……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西汉《史记 》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 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1)比较材料一、二,说明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江南地区逐渐得到开发)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从材料一到材料二这种 变化的根本原因?
北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汉姓 贺 刘 楼
材料三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用“孝” 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
(1)孝文帝改革是在什么样背景下进行的?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是孝文帝改革的什么
内容?材料三与孝文帝改革哪一内容有关? (3)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
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4)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如何?
根据图示,将魏、蜀、吴、西晋、 东晋、南朝、北朝等 对号入座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复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课件】

一、基础自查 【朝代更迭】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 ⑵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 ⑶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 ⑷科技发展,佛教盛行。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
北朝
东
三 国
汉鼎 立
十六国
西 晋
东晋
北魏 宋
东魏 西魏
齐梁
北齐 北周
陈
南朝
【北方民族大交融】 1.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氐族;陕西关中。
材料二 (诏曰)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 违者,免所居官”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赖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贺楼 楼
材料二进行改革的皇帝是谁?材料中反映出他采 取了什么改革措施?
孝文帝;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改用汉姓。
简要指出以上两次改革的历史作用分别是什么?
【拓展延伸】
北魏孝文帝改革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孝文 帝积极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行汉化改革,对 我国多民族之间的发展繁荣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有什么启示?
国家统一、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民族交 融有利于国家统一。以史为鉴,认识中华民族大家庭 要想获得更大发展,必须积极开展民族交流,取长补 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和借鉴优秀文化成果。
响, 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表现 农业方面
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改进生产技术,改进、推广犁耕施用粪肥; 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
手工业方面
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 都有显著的发展。
商业方面
商业、城市繁荣,建康是商业最为活跃的城市。
少数民族政权汉化改革
人教版七上历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中考复习课件

相持时,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告之袁军粮草辎重屯于乌巢。曹操便率 精兵偷袭乌巢,烧掉袁军粮草,进而大破袁军。最后袁绍只带800名残 兵逃过黄河。
【图片解读】 时间:200年 交战双方:曹操与袁绍 结果:袁军主力被消灭 影响: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官渡之战示意图
黎阳 ……在今河南浚县东 延津……在今河南延津北 官渡……在今河南中牟
课本P86——材料研读 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
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 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说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 ‘孔方’”。文章问世后,广为传诵,“孔方兄”一词,也成了“钱” 的同义词。 这则材料说明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Hale Waihona Puke 2.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议 一议:这些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这些少 数民族主动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的目的是证明自己统治地位的正统 性与合法性,便于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课本P92——材料研读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
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想一想: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南方处于长期和平状态,战事很少,为经济发展创造了一 个稳定的环境; 南方水源充足,河网密布,交通便利; 北民南迁带来人口的逐渐增多,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经验; 历史上,由于少数民族与汉族民族融合加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南朝统治者重视农桑、兴修水利等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图片解读】 时间:200年 交战双方:曹操与袁绍 结果:袁军主力被消灭 影响: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官渡之战示意图
黎阳 ……在今河南浚县东 延津……在今河南延津北 官渡……在今河南中牟
课本P86——材料研读 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
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 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说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 ‘孔方’”。文章问世后,广为传诵,“孔方兄”一词,也成了“钱” 的同义词。 这则材料说明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Hale Waihona Puke 2.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议 一议:这些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这些少 数民族主动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的目的是证明自己统治地位的正统 性与合法性,便于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课本P92——材料研读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
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想一想: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南方处于长期和平状态,战事很少,为经济发展创造了一 个稳定的环境; 南方水源充足,河网密布,交通便利; 北民南迁带来人口的逐渐增多,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经验; 历史上,由于少数民族与汉族民族融合加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南朝统治者重视农桑、兴修水利等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复习课件:七上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47页)(362311)

二、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答:(1)南方战乱较少,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环境。 (2)淝水之战东晋的胜利,再次阻止了游牧民族南下,使南方经济 发展进程没有被打断。(3)人口南迁不但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 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4)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 (5)南方统治者实行了有利于生产的政策。(6)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 越,地理位置好,交通发达。
乐不思蜀
路司
——
人马
皆昭
魏知之
帝。心
曹
,
髦
266年,司马炎自立 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 阳为都,史称西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吴末代皇帝孙皓被押送 洛阳,封为归命侯,284年 病亡。
280年,西晋灭吴,三 国尽归司马氏。
西晋分封
八 王 之 乱
人教版七①年对级上社册会造成巨大灾害,西晋从此衰落。
军阀割据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在黄巾起义的沉重 打击下,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各地豪强地 主、官僚趁机扩大军事力量,形成了大大 小小的军阀割据势力。
曹操(155年-220 年), 字孟德,沛国谯县 (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 治家 、军事家、文学家、 书法家,三国中曹 魏 政权的奠基人。
官
以
魏
时间
220年
创建者
(pī)
曹丕
蜀(汉) 221年 刘备
定都
洛阳 成都
吴
229年 孙权
三国鼎立形成2于29:年
建业(南京)
从东汉末年的统一政权到三国鼎 立时期的国家分裂,是历史的进步 还是倒退?为什么?
(1)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2)局部统一,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 相对安定的环境; (3)三国都采取措施,发展经济,为全国再次 统一奠定基础。
答:(1)南方战乱较少,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环境。 (2)淝水之战东晋的胜利,再次阻止了游牧民族南下,使南方经济 发展进程没有被打断。(3)人口南迁不但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 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4)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 (5)南方统治者实行了有利于生产的政策。(6)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 越,地理位置好,交通发达。
乐不思蜀
路司
——
人马
皆昭
魏知之
帝。心
曹
,
髦
266年,司马炎自立 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 阳为都,史称西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吴末代皇帝孙皓被押送 洛阳,封为归命侯,284年 病亡。
280年,西晋灭吴,三 国尽归司马氏。
西晋分封
八 王 之 乱
人教版七①年对级上社册会造成巨大灾害,西晋从此衰落。
军阀割据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在黄巾起义的沉重 打击下,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各地豪强地 主、官僚趁机扩大军事力量,形成了大大 小小的军阀割据势力。
曹操(155年-220 年), 字孟德,沛国谯县 (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 治家 、军事家、文学家、 书法家,三国中曹 魏 政权的奠基人。
官
以
魏
时间
220年
创建者
(pī)
曹丕
蜀(汉) 221年 刘备
定都
洛阳 成都
吴
229年 孙权
三国鼎立形成2于29:年
建业(南京)
从东汉末年的统一政权到三国鼎 立时期的国家分裂,是历史的进步 还是倒退?为什么?
(1)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2)局部统一,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 相对安定的环境; (3)三国都采取措施,发展经济,为全国再次 统一奠定基础。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期末复习专题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课件

探究四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1.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出现的民族大交融的趋势。这些改革措施既是北方 民族大交融趋势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交融的成果。 2.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鲜卑族迈入先进民族经济、政治、文化体系的步伐,对 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起到了重要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05 典例突破
【典例1】诵读经典可以培养我们对国学的兴趣。《三字经》曰: “☐☐☐,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文中空缺部分文字应为( ) A.楚汉争 B.光武兴 C.魏蜀吴 D.除隋乱
【解析】东汉灭亡后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故“争汉 鼎,号三国”与魏蜀吴有关。 【答案】C
【跟踪训练1】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有关三国的故事,下列符合历史 事实的是( ) A.曹操建立了魏国 B.刘邦在成都称帝建蜀汉 C.孙刘联军战曹军于赤壁 D.诸葛亮派船队到达夷洲
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 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这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选A。
7.(2020·贵州黔东南·3)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它使前秦很 快土崩瓦解,东晋统治局面相对稳定。这次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解史实。《三国演义》中“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的故事有助于我们了
解( )
A.桂陵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C【解析】《三国演义》中“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的故事都与赤壁之战有关。 故选C项。
3.(2020·贵州遵义·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国时 期台湾被称为( ) A.台湾 B.流求 C.夷洲 D.楼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复习课件共22张PPT

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的 蜀汉)
形
孙权称吴
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
成 吴 222年 王(229年 建业 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 夷洲 ,加强了台湾与内地
称帝)
的联系
【易混易错】
(1)曹操是东汉末年人物,不是三 国时期的人物。 (2)魏国的建立者不是曹操,而是 曹丕。
【特别提示】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是由
背景 (2)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占取四川、云贵地区 (3)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
力范围
三
名称 建立 建立者 都城
主要功绩
三
时间
国 国 魏 220年 曹丕称帝 洛阳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鼎
鼎汉
立 立 (史称 221年 刘备称帝 成都 . 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考点一 三国鼎立(七上P74—77)
【课标要求】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主题
具体内容
背景 时间
曹操挥师南下,企图统一全国。曹军占领荆州后,刘备派诸葛亮 前往江东,与孙权共谋抗曹之计 208年 .
赤 双方 曹操与孙刘联军(曹军兵力20余万,孙刘联军只有约5万人)
壁 结果 孙刘联军打败了曹军,曹军北撤
之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战
曹操失 (2)曹操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败原因
(3)孙刘联军制定了正确的战术,成为其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
影响
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 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四单元复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单元复习课件(39张PPT)

和 (3)北方内迁民族出现民族交融趋势,北魏治理出现困难。
北 方
2.措施
民 (1)迁都_洛__阳__;(2)官员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族 (3)以汉服代替鲜卑服;(4)改鲜卑姓为汉姓;(5)鼓励鲜卑贵族
大 与汉人贵族通婚。
交 3.影响 融 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东晋 1.原因
南朝 的治
(1)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和江 (2)社会环境:东晋、南朝时社会相对安定;
南地 (3)生产条件:北人大规模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
区开 发
也带来了先进的_生__产__工__具__和生产技术;
(4)其他:①统治者的重视;②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
民 2.过程
族 大
383年,前秦君主__苻__坚__出动约90万大军,发动了旨在统一全国的战争
交。
融 3.结果
东晋军队打败前秦军队,苻坚逃回北方。
北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朝 1.背景
政 (1)4世纪后期,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
治 (2)__4_3_9_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表现
(一)东晋的兴亡 1.东晋的建立
东晋 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_建__康__为都,史称东晋。
南朝 2.政权特点
的治 王与马,共天下。
和江 南地
3.北伐
区开 东晋初期,南北政权对峙。东晋朝廷多次北伐,在__祖__逖__等人的努力
发 下,曾收复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东晋也曾与北方政权多次交战,抵
越八王争夺皇位,在洛阳一带相互攻杀,战乱历时16年,史称“八王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综合(复习课件)-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而 城 发 推 逐问北方民族大交融已经成为展行渐平 已题受汉融不城:到族入适地从北 魏 孝 文 帝 改 革了 的 了合区材制 官 汉于屡料约 制 族控当受①② 列。 和 人制中灾迁汉实找律民整荒…都化行出令生个,迁洛措一孝活北粮都。阳施系文中方食于后帝。地供是,说穿改改区结应,孝汉汉革。汉常汉胡文—语服的加姓发亲帝食—措上生下、摘血民语形施危诏胡平编缘族言象(机床城改自认认认认关。、用的白同同同同键随畜汉保寿词着牧姓守彝)北选,势总魏种改力主在穿等强编中汉草大促进民族交融《原服,原中的,北文国增强了北魏的实开改魏化通拓说社因史汉,会子》语的而平等
知识框架
政权 分立
民族 交融
科技 文化
魏蜀吴三国鼎立→西晋统一→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
民族 迁徙
少数民族内迁 北方人口南迁
与汉族杂居,逐渐交融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政治 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促进民族交融
农学、数学、书法、绘画、雕刻…
一、政权分立(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东 汉
中国历史家认为,自公元 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 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 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创建了一个新的政治规模, 为后来隋唐所取法,将来中 国全盛时期之再临,即奠基 于此。
——钱穆《国史大纲》
混乱时代?VS 盛世前奏?
第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20年-589年)
一、政权分立(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东 汉 末 年
魏 蜀吴
西晋
短暂统一
局部统一
263年,魏灭蜀
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266年,司马炎代魏 称帝,西晋建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观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替示意图,回答问题 魏 西晋 蜀
①
十六国
②
北朝 南朝
(1)图示中①和②处分别是什么政权(或王朝)? 它们的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哪座城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征是什 么?
政权分立
复习指导二:南方的初步开发 1、读下图,回答:
B A
A处历史现象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江南经济发展 B、北方文化繁荣 C、专制统治加强 D、国家统一完成
东汉末年,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史称 五胡内迁。
10、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是什么?开发的表现 是什么?
(1)、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2)、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经验。 (3)、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 (4)、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 (5)、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第四学习主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
单元概述
• 本单元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从东汉末年 军阀割据开始,讲到隋统一全国之前。内容包括 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科技文化。
• 这一时期,我国出现长期分裂的局面,而分裂中 又具有南北对峙的特点。连年的战乱,频繁的政 权更迭,使社会长期动荡不安。但是,历史在曲 折中前进。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内迁,逐步接受 汉族文化,北方出现各民族交往的高潮。随着北 方人口南迁,南方得到初步开发。这一时期,科 技文化取得新成就,中华民族在动荡中得到延续 与发展。
农 学
书 法
贾思勰
北魏、 东魏
王羲之 东晋
课堂小结
五胡内迁 魏 蜀吴
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 帝改革
东汉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南朝
政 权 分 立
北人南迁
南方的初步开发
当堂检测:
1.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句成语出现在(
B) C)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2.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国名 建立时间 都城 建立者
魏
蜀 吴
220年 221年 229年
洛阳 曹丕 今南京 成都 刘备
建业 孙权
年。
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于 229
2.六朝古都是南京,建业建康是古名。孙吴东 晋定都城,宋齐梁陈都在此。你能说说是哪六 朝吗?
吴(建业) 东晋、宋、齐、梁、陈(建康)
3、思考:三国鼎立局面与东汉末年状况相比 较,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
• 是历史的进步。 判断的标准:要看 • 东汉中后期以来,统治黑暗,军阀割据混 是否有利于人民生 战,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活的改善、是否有 • 魏蜀吴的统治者完成了各自境内的相对统 利于促进社会的发 一,并采取了一些稳定社会、恢复和发展 展。 生产的措施,人民生产生活状况有所好转。 • 从东汉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既有利于统 一局面的重新出现,也有利于人民生活的 改善和社会的发展。
A
• 2. 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 (1)农业:江南的耕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 改进,农业迅速发展。原产北方的 麦 、 豆 在江南逐渐推广。 • (2)手工业: 织锦 、 造纸 、 制瓷 等技术有很大提高,在建康开设 “锦署”, 促进江南织锦业的发展。 • (3)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建康 是南朝的 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它的变化可以说是 江南地区开发的一个缩影。
农业:江南的耕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改进,农 业迅速发展。 手工业:织锦,制瓷,造纸技术有很大提高。 商业的兴旺和城市的繁荣:建康是南朝的经济中 心和最大的都会,它的变化可以说是江南地区开 发的一个缩影。
1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原因、内容和 意义是什么?
目的: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原因:北魏统一北方后,鲜卑族用落后的方 式统治各族人民,激化社会矛盾,北魏政权 面临着危机。
7、东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建立。
8、南北朝政权是怎样演变的?
南朝:420年,刘裕称帝,改国号为宋,以建康为 都城,南朝开始。 南朝经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 北朝:386年,鲜卑族拓跋珪建立北魏,定都平城。 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和西魏分别被北齐、 北周取代。
9、少数民族何时开始内迁?内迁的少数民族 主要有哪些?
265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 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5、西晋统一全国的过程,统一的意义?
魏国灭蜀国,西晋代魏,280年,西晋灭吴。 意义:三国鼎立局面结束,中国又一次从分裂走 向统一。社会安定,经济逐渐恢复,并有所发展。
6、西晋的灭亡,被哪一政权灭亡。
316年,西晋灭亡,被匈奴建立的汉国所灭。
12、三国两晋南北朝在数学、农业书法方面的 成就分别是什么?
数学: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 点后第7位,比欧洲数学家约早1100年,祖冲之是我国 古代伟大的数学家。 农业:(1)、北方旱作农业生产技术已经成熟,产生 于汉代的代田法与区田法得到推广。 (2)、三国时,魏国马钧改进了翻车,为农田灌溉提 供了一种便捷实用的工具。 (3)、北朝农学家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它是我 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书名著。
战役 时间 双方 结果 特点 影响 性质 你能想到哪些与赤 壁之战有关的典故?
曹操、 曹操基本 火烧粮草, 军 曹操 火烧赤壁 袁绍 统一北方 以少胜多 胜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阀 兼 并 之 孙刘 曹操 火烧连环 奠定了三国 战 208年 联军、败 船,以少 鼎立的基础 胜多 曹操
赤壁 之战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北魏孝文帝改革
复习指导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图示中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 ④ ,该图示反映 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是怎样的关系? 迁都洛阳,是因果关系。
说一说:以下分别属于孝文帝改革的哪一项改革措施?
材料一:(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 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二:
材料二:
鲜卑姓 拓 跋 邱穆陵 步六孤 贺 赖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南方自然条件好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D、南方统治者实行仁政 3.三国时期,台湾和大陆就有联系。那时,台湾称为( A ) A.夷洲 B.流求 C.琉求 D.澎瑚
4. 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 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在光极堂赐群臣发汉衣,对30岁 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 的哪些内容( A ) ①采用汉姓 ②改穿汉服 ③学说汉语 ④提倡与汉族联姻 ⑤发展经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⑤ 5.“皇帝总是对胡汉联姻龙颜欣慰,在御座上指派各皇弟
应聘各汉族巨僚的女儿之姻缘。他还把自己的鲜卑复姓改 成“元”。”“皇帝”这些做法的历史作用是( D )
A、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
C、抵御了外来侵略
B、完成了国家大一统
D、促进了民族融合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人们更加注意历法的利 用。 书法艺术成就: 三国时期,魏国书法家钟繇的《贺捷表》被称之为 “正书之祖”。 西晋书法家卫瓘既善篆字,又善草书。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 羲之被称为书圣。
【重难点突破】
复习指导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完成表格。
官渡 200年 之战
内容:(1)、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实
施一系列新制度,加强经济和行政管理。 (2)、迁移都城。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3)、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习俗的政策。改汉姓, 穿汉服,与汉族人通婚,说汉语。完善学校教育制度, 让鲜卑族贵族子弟系统学习汉族文化。
意义:(1)、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2).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鲜卑等 少数民族的社会进步,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 交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3、思考:什么原因促进下面现象的变化?
史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 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司马迁《史记》 史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 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 ——《 宋书》
1、说一说江南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由穷变富 2、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取胜原因:曹操在经济上实行屯田;政治上 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主动权;善于用人。 战败原因:曹操骄傲轻敌;曹军不习水战; 孙刘联军策略得当。
3、三国各自的建立者、建立时间、都城。
魏:220年,曹丕称帝,建都洛阳。 蜀: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 吴: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今南京)。
4、西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复习清单】 1、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交战的时间、双方、 结果、特点、影响。
200年,曹操与袁绍,曹军获胜,以少胜多的战役。 官渡之战后几年,曹操基本上统一北方。 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曹军战败,以少胜多的 战役。赤壁之战后,三分天下的局面实际形成。
2、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战胜,赤壁之战中 战败的原因各是什么?
汉 元
姓
穆
陆
贺
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
复习指导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和书法 填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农 学、书法艺术 方面的代表人物、生活的时代及其主要成就。 代表 生活的 人物[ 时代 数 学
祖冲之 南朝
主要成就
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计算 到小数点后第7位,比欧洲数学家约早 1100年 著有《齐民要术》,它是我国现 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 农书名著。 《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被称为书圣。
原因:(1)、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2)、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 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经验。 (3)、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 (4)、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 (5)、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