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治人无治法 康雍乾三帝的用人治国理念 刘凤云

合集下载

治政文言文翻译

治政文言文翻译

夫治政之道,首在安民。

民者,国之根本也。

民安则国安,民乐则国强。

故古之圣王,皆以安民为己任。

是以尧舜禅让,周公吐哺,孔子问道,孟子养民。

此皆安民之典范也。

其次,治政者需重德。

德者,民心之所向也。

有德者,能感召天下,使人心归附。

是以尧舜之世,百姓亲其上,乐其政。

周公之德,天下归心。

孔子之教,民风淳朴。

孟子之仁,百姓拥戴。

此皆重德之所致也。

再者,治政者需明法。

法者,治国之利器也。

明法者,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是以汉武帝定律令,唐太宗贞观之治,宋太祖重法制。

此皆明法之佳话也。

又次,治政者需节俭。

节俭者,国家之根本也。

节俭则国富,奢侈则国贫。

是以古之贤君,皆以节俭为本。

如汉文帝省徭役,唐太宗罢土木,宋太祖轻赋税。

此皆节俭之典范也。

此外,治政者需纳谏。

纳谏者,君主之明也。

纳谏则政通人和,拒谏则国事日非。

是以古之圣王,皆以纳谏为荣。

如唐太宗纳魏征之谏,宋太祖听范仲淹之言。

此皆纳谏之佳话也。

又,治政者需崇文。

崇文者,国家之繁荣也。

崇文则人才辈出,国运昌盛。

是以古之明君,皆以崇文为务。

如汉武帝尊儒术,唐太宗崇文学,宋太祖兴科举。

此皆崇文之典范也。

最后,治政者需修己。

修己者,君主之德也。

修己则政通人和,乱政则民不聊生。

是以古之圣王,皆以修己为重。

如周公克己复礼,孔子修身齐家,孟子养气养心。

此皆修己之典范也。

总之,治政之道,在于安民、重德、明法、节俭、纳谏、崇文、修己。

若能行之,国家必昌盛,民生必安康。

然治政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愿后世之君,以此为鉴,兴利除弊,使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

翻译:古代治理国家的人,以人民为根本,以道德为先。

因此,国家的兴衰,是每个普通人的责任。

然而,治理国家的方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谨慎言行,持之以恒。

现在尝试用文言文来描述,以供后世参考。

治理国家的方法,首先在于安抚人民。

人民是国家的根本。

人民安宁则国家安宁,人民快乐则国家强盛。

因此,古代的圣王,都以安抚人民为己任。

古人治国理念

古人治国理念

古人治国理念
古人治国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君权至上
在古代中国,君权至上是普遍的治国理念。

君王被认为是天命所归,是万民之上的领袖,其权力是绝对的。

其他官员、士人都要服从君王的权威,并为其服务。

2. 仁政为本
仁政是儒家治国理念的核心,指的是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

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待民,尊重他们的利益、情感和尊严,使民众感到被关怀和被尊重。

3. 德行为先
在古代中国,德行为治国核心,君主和官员都应该怀有高尚的品德,以身作则,为民众树立榜样。

只有德高望重的君主和官员,才能得到民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

4. 廉政为重
古代中国强调廉政,认为官员应该清廉正直,不得贪污受贿,不得以权谋私。


时,君主应该加强监督,制定严格法规,保障政治清明。

5. 以民为本
治国之本在于民,古代中国的治国理念强调以民为本。

君主和官员应该密切联系民众,了解民情、民意、民生问题,为民众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和发展条件,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的需要和愿望。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考试《国学经典选读》教学考一体化网考形考作业试题及答案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考试《国学经典选读》教学考一体化网考形考作业试题及答案

(2018更新)最新河南电大《国学经典选读》教学考一体化网考形考作业试题及答案100% 通过2016年秋期河南电大把《国学经典选读》纳入到“教学考一体化”平台进行网考,针对这个平台,本人汇总了该科所有的题,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内容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并且以后会不断更新,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Ctrl+F),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一单选题1.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孔子说的“五者”为()(4.00分)A. 历史上五位奉行仁义的人B. 金、木、水、火、土C. 仁、义、礼、智、信D. 恭、宽、信、敏、慧2. 孔子认为君子有三畏,分别是畏天命,畏大人,畏()。

(4.00分)A. 信仰B. 天子C. 圣人之言D. 父母之命3.关于“国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4.00分)A. 张之洞主张“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B. 国学的概念和内容从古至今始终如一,一成不变。

C. 季羡林认为,国学应该是“大国学”。

D. 追溯“国学”一词,最早出自《论语》4.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

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焉。

(4.00分)A. 一家B. 天下C. 一国D. 一人5.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

(4.00分)A. 德B. 教C. 礼D. 仁6.按照孔子的理念,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我们普通人实施“仁”的途径(4.00分)A.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B.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以下对这句话解释不正确的是()。

(4.00分)A. 恭而无礼:恭敬但没有节制B. 葸:过分小心而显现出畏惧的样子C. 这句话主要是说不应该拘泥于礼D. 这句话说了“礼”的重要性8.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①)。

康雍乾时代各具特色的用人政策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康雍乾时代各具特色的用人政策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康雍乾时代各具特色的用人政策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孙申
【期刊名称】《新丝路:中旬》
【年(卷),期】2022()4
【摘要】用人问题作为封建王朝的重中之重,决定着王朝的兴衰。

连续的盛世在统治政策上大多一以贯之,具有继承性、延续性,而作为历史上著名的盛世——康雍乾盛世,不同皇帝在位时期在重要的用人政策上却又差别很大,这和每位皇帝的经历、治国理念是分不开的。

而正是由于不同的用人政策,创造了延续百余年之久的康雍乾盛世。

文章主要论述了康雍乾时期康熙、雍正、乾隆的用人标准及其原因,并提出了对当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启示。

【总页数】3页(P0033-0035)
【作者】孙申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
【相关文献】
1.“有治人无治法”:康雍乾三帝的用人治国理念
2.平埔族群的民族认同再论——以康雍乾时代台湾土地开垦及民族政策为讨论中心
3.“有治人无治法”:康雍乾三帝的用人治国理念
4.康雍乾云纹构成的文化内涵及当代设计观
5.论清代知县出身与康雍乾时期的用人政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有治人无治法 康雍乾三帝的用人治国理念 刘凤云

有治人无治法 康雍乾三帝的用人治国理念 刘凤云

“有治人无治法”:康雍乾三帝的用人治国理念刘凤云(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北京100872)摘要:“有治人无治法”蕴含着儒家的最高政治理想,对“治人”在国家行政中作用的充分肯定,体现了古代思想家及统治者的政治先觉。

而清朝康雍乾三帝将“有治人无治法”引入用人选官的行政体制,无疑对清朝权力主体及治国方略产生了重要影响。

但在古代国家行政过程中,法规与制度始终是作为根本性原则存在的,只是清朝皇帝乾纲独断的风格,往往又随时去“破坏”既定的“治法”,最终致“有治人无治法”成为“君道”。

而古人所强调的“治人”在政治运行中的重要作用,也是值得我们今天深思的。

关键词:“有治人无治法”;康雍乾三帝;治国理念;用人选官作者简介:刘凤云,女,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清代政治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4)03-0155-11□明清史研究2014年5月求是学刊May,2014第41卷第3期SEEKING TRUTHVol.41No.3“有治人无治法”,一向被视为中国古代专制政治的重要统治思想,它被最大限度地诠释为高度君主集权政治下的重人治轻法制的治国理念。

但是,正如对历史的认识需要还原历史本相一样,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同样也应该回归其最初的语义与语境。

而拂开一些影响判断的翳蔽,不难发现,我们对古人所言“有治人无治法”的理解是存有一些偏差和误解的。

重新解读这一概念,不仅可以令我们接近古人立意的初衷,而且可以对古代国家政治做出符合历史客观性的认识。

理论上讲,“有治人无治法”从儒家思想演变成统治者治国的理念,影响中国政治达数千年之久,其自身的政治能量是不容置疑的,它所强调的“治人”在政治运行中的重要作用也是值得我们今天深思的。

但在古代国家行政过程中,法规与制度始终是作为根本性原则存在的,它既是国家以及社会秩序正常化的保障,也是为了规范握有权力的各级行政官僚,甚至皇权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受到成文法典的制约。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南京市中学附属学校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南京市中学附属学校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南京市中学附属学校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1947年底,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扭转了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匪帮的车轮,使之走向颠覆的道路。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即在前头。

”毛泽东作出此判断的背景是()A.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B.人民解放军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C.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D.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参考答案:B2.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参考答案:D3. 电视剧《大国医》在央视八套黄金剧场播出后,获得观众好评,这是一部表现中医的正剧。

被医学家誉为“万世宝典”的是A.《本草纲目》B.《伤寒杂病论》C.《黄帝内经》D.《农政全书》参考答案:B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

《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4. 历史学家哈孟德夫说:“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也带来了物质力量相伴着的无穷机遇。

然而,这次变革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迅速发展出一种一切都为利润牺牲的城市生活方式。

”作者在这里主要表述的是A.工业革命的全部目标在于发展现代经济B.工业资产阶级实力壮大但没有政治权利C.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迅速完成了城市化D.社会文明进步应体现社会整体均衡发展参考答案:D5. 中国的一项科技成果问世后,国际媒体评论说:“今天的试验是对赫鲁晓夫的继承人的一次及时的提醒,即提醒他们中国已决心通过它自己的力量在一切领域获得发展。

古代政治家的治国理念和政绩

古代政治家的治国理念和政绩

古代政治家的治国理念和政绩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很少有一个时期没有政治家的存在。

而在古代这个特别纷争和混沌的时期,政治家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他们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以睿智的头脑和过硬的胆识,为国家的统治和民众的生计贡献了他们的力量。

古代的政治家们追求的是一种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

为此,他们提出了各自独特的治国理念和政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为国为民的英才吧。

一、孔子:仁政为首大家熟知的孔子,将仁义放在第一位,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他强调人的天性本善,只有通过礼仪教化、道德激励,才能使人们心向善、行善。

因此,孔子秉持仁政为首的原则,认为一个好的政治家要以仁德和德行为先导,通过讲礼讲道来治理国家。

“礼”即“礼仪”,是一种传统的道德规范,它强调人们之间要互相尊重、理解、合作,从而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同时,孔子也提出了“中庸之道”,认为政治家必须谨慎从事政治,不要太过激进、也不能太过保守,要寻求一个适当的平衡点。

孔子提倡仁政的理念,使周边的各个国家都能够受到启发,传承他的思想,从而使得政治秩序更加稳定,社会更加平和。

二、司马迁:治国先靠法在中国的历史上,司马迁的地位也无比重要。

他应该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政治家之一,他眼中的治国之道更加注重法律从严。

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提出“法治”和“纲纪”两个关键概念,主张法律要先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家的根本问题。

他认为,只有司法公正,才能打破贵族的利益集团,使百姓得到公正待遇,从而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平衡。

此外,司马迁还提出了“兵马俑”这个著名提案,建议在隆重场合铸造兵马俑来警示后人,唤醒人们的意识,时刻关注国家安全。

三、孟轲:秉持德治古代的中国在战争中得胜后,经常会陷入权力的尔虞我诈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孟轲朴实地提出了“德治”这个概念,他认为,只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才是最合适的统治者。

孟轲于《卫灵公》中采用了以德治之的方式,纠正了一个腐败的国家。

孟轲在国家重要的职位上所表现出的德政,深得卫灵公赞扬。

雍正皇帝用人“三字诀”:公、忠、能-墨镜风衣的日志-网易博客

雍正皇帝用人“三字诀”:公、忠、能-墨镜风衣的日志-网易博客

雍正皇帝用人“三字诀”:公、忠、能-墨镜风衣的日志-网易博客雍正皇帝用人“三字诀”:公、忠、能□诸子文近日,看《四川卫视》播出的《雍正王朝》有这样一个情节:雍正皇帝接见通过殿试的进士们,并且就“如何做官”为题,采取案例教学法,亲自为进士们上了“初任国家公务员培训”的第一课。

他当场举了三个人的实例,归结为三个字,以为做官的楷模。

其一,张廷玉的“公”。

雍正表彰其“公”,是说他在其弟张廷璐“科场舞弊案”中,公私分明,与众官员“力保”(八王爷操纵)其弟不同,体谅帝王心思,秉公处理,大义灭亲,“力参”其弟,维护朝廷威严和科场公道。

最后,雍正处决了张廷璐,“科场舞弊案”风波得以平息。

张廷玉因其“公”备受雍正器重,供职军机处。

其二,李福的“忠”。

雍正表彰其“忠”,是说他在“科场舞弊案”中,忠诚于朝廷,忠诚于皇命,忠诚于自己的职责,讲政治、讲原则、顾大局、重责任,不与主监考大臣张廷璐同流合污,而是发现问题、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维护朝廷威严和科场公道,确保为国家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李福因其“忠”备受雍正器重,接替诺敏出任山西巡抚。

其三,田文静的“能”。

雍正表彰其“能”,是说他在查处山西巡抚诺敏“欺世盗名”追缴欠款假政绩案中,从不能下手处下手,乔装打扮,明查暗访,一举揪出了诺敏这个假典型。

此前山西巡抚诺敏为迎合雍正皇帝初登大宝急于政绩的心理,大搞投机,表现其山西政绩,和三晋官员上下沆瀣一气,声称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将亏欠十年的税银补缴完毕,制造假帐欺骗雍正,骗得雍正皇帝亲赐的“天下第一巡抚”牌匾。

真相大白后,雍正处决了诺敏。

田文静因其“能”备受雍正器重,擢升为河南巡抚。

雍正皇帝说,他用人就用“公、忠、能”之人,这样的人要大大提拔重用,表明了朝廷的用人导向和评价人才的标准。

我们现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虽说与雍正的封建主义用人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对于那些一心为党、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公”臣们,那些对党、国家和人民事业的“忠”臣们,那些为党、为国家、为人民效力的“能”臣们,还是应该大力褒奖和宣传,鼓励他们好而思进,励精图治,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再立新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治人无治法”:康雍乾三帝的用人治国理念刘凤云(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北京100872)摘要:“有治人无治法”蕴含着儒家的最高政治理想,对“治人”在国家行政中作用的充分肯定,体现了古代思想家及统治者的政治先觉。

而清朝康雍乾三帝将“有治人无治法”引入用人选官的行政体制,无疑对清朝权力主体及治国方略产生了重要影响。

但在古代国家行政过程中,法规与制度始终是作为根本性原则存在的,只是清朝皇帝乾纲独断的风格,往往又随时去“破坏”既定的“治法”,最终致“有治人无治法”成为“君道”。

而古人所强调的“治人”在政治运行中的重要作用,也是值得我们今天深思的。

关键词:“有治人无治法”;康雍乾三帝;治国理念;用人选官作者简介:刘凤云,女,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清代政治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4)03-0155-11□明清史研究2014年5月求是学刊May,2014第41卷第3期SEEKING TRUTHVol.41No.3“有治人无治法”,一向被视为中国古代专制政治的重要统治思想,它被最大限度地诠释为高度君主集权政治下的重人治轻法制的治国理念。

但是,正如对历史的认识需要还原历史本相一样,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同样也应该回归其最初的语义与语境。

而拂开一些影响判断的翳蔽,不难发现,我们对古人所言“有治人无治法”的理解是存有一些偏差和误解的。

重新解读这一概念,不仅可以令我们接近古人立意的初衷,而且可以对古代国家政治做出符合历史客观性的认识。

理论上讲,“有治人无治法”从儒家思想演变成统治者治国的理念,影响中国政治达数千年之久,其自身的政治能量是不容置疑的,它所强调的“治人”在政治运行中的重要作用也是值得我们今天深思的。

但在古代国家行政过程中,法规与制度始终是作为根本性原则存在的,它既是国家以及社会秩序正常化的保障,也是为了规范握有权力的各级行政官僚,甚至皇权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受到成文法典的制约。

所以,“治人”与“治法”的关系,何为“治人”,以及“有治人无治法”的价值判断,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度的解读。

本文试从清朝康雍乾三帝选官用人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论说一二,以期抛砖引玉。

--155一、“有治人无治法”:对权力主体中“治人”的认同“有治人无治法”一语,出自先秦思想家荀子。

《荀子》曰:“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

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

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

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荀子·君道》)通观这段论述可知,荀子“治人”与“治法”这一对范畴的提出,是针对“人”与“法”的辩证关系进行的讨论,荀子是说,“法”是治国的根本,“治法”是由“治人”创建,且只有得到“治人”的执行,才能在治国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即所谓“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这与孔子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孟子的“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讲的是一个道理。

可见,“有治人无治法”出自先秦儒家的思想体系,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部分。

在古人的认识中,“治人”与“治法”共同构成了权力主体中的两个要素,在二者的关系中,“治人”是第一位的,无论任何“治法”,最终都要通过人来贯彻和落实。

但这里并不打算从思想史的角度去讨论构成儒家学说的纲维,只想从这一概念衍生出的理论在古代国家中的政治价值开始梳理相关论点。

从理学的角度讲,“治人”属于“内圣”,“治法”当为“外王”,理学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修为,从因果递进的关系说明了“内圣”是转为“外王”的先决条件,“外王”的“欲明明德于天下”的政治目标的实现,是必须建立在“内圣”基础之上的,这应该可以看作宋代理学对“有治人无治法”这一思想赋予的新内涵。

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说,“治人”的重要“地位”当是不容撼动的,“治法”不但需要由“治人”去贯彻落实,而且若非“治人”执法,反而会贻害国家,诚如朱熹所言,“学术不正当,遂误天下”[1](卷127,神宗朝)。

这应该就是被统治者奉为经典的治国理论的基本含义。

对此,清人也有自己的解读。

首先,从对“有治人无治法”这一理论的认同,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大都强调治人与治法是治国的双重法宝。

如王夫之说:“任人任法,皆言治也,而言治者曰:任法不如任人。

虽然,任人而废法,则下以合离为毁誉,上以好恶为取舍,废职业,徇虚名,逞私意,皆其弊也。

于是任法者起而摘之曰:是治道之蠹也,非法而何以齐之?故申、韩之说,与王道而争胜。

乃以法言之,周官之法亦密矣,然皆使服其官者习其事,未尝悬黜陟以拟其后。

盖择人而授以法,使之遵焉,非立法以课人,必使与科条相应,非是者罚也。

”在充分肯定“治人”与“治法”缺一不可之后,王夫之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说:“法诚立矣,服其官,任其事,不容废矣。

而有过于法之所期者焉,有适如其法之所期者焉,有不及乎法之所期者焉。

……上之所求于公卿百执郡邑之长者,有其纲也,安民也,裕国也,兴贤而远恶也,固本而待变也,此大纲也。

大纲圮而民怨于下,事废于官,虚誉虽腾,莫能掩也。

苟有法以授之,人不得以玩而政自举矣。

故曰择人而授以法,非立法以课人也。

”[2](P736)王夫之的结论是:“语曰:‘有治人,无治法。

’人不可必得者也,人乃以开治,而法则以制乱。

”[2](P1276)黄宗羲则认为:“世人谓有治人无治法,吾所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3](原法)但他在强调“治法”当先于“治人”制定时,却并没有否定“治人”的重要作用,更没有质疑“治人”与“治法”双重治国的重要性。

官僚们的认识,多是来自对执政过程中治人与治法各自作用程度的感受。

例如,雍正朝官至总督的李绂说:“有治人无治法者,古今之通病。

社仓初行息取十二,夏放而冬收,与荆公青苗之法无异。

荆公治鄞,尝自行青苗之法矣,鄞之人至今尸祝之,荆公以其为身所尝试者,他日执政,遂欲施诸天下,亦犹朱子请行社仓于诸路,而不知奉行者之不能尽如荆公也,是故奉行而得其人,则青苗亦社仓矣。

奉行而非其人,则社仓即青苗矣。

且青苗之法,后人畏其名而不敢行,社仓之法,后人慕其名而亦不能行。

非独利之所在,任事者难其人。

”[4](卷40)这段话,李绂以朱熹倡导的社仓与王安石实施的青苗法相比,说明青苗法虽为时人诟病,但若得其人却可以行之,朱熹的社仓虽有“后人慕其名而亦不能行”,原因是“任事者难其人”。

所以,他认为“奉行而得其人,--156则青苗亦社仓矣。

奉行而非其人,则社仓即青苗矣”。

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李绂将“有治人无治法”说成是“古今通病”,表达的是对“治人”重要性的充分认可。

其次,官僚们从执法者的角度谈道,任何“治法”在执行中都会产生弊症,只有“治人”才能解决“治法”本身的弊病。

如乾隆年间出身于官僚的史学家赵翼说:“古来未尝无良法,一经不肖官吏,辄百弊丛生,所谓有治人无治法也。

孟子谓有仁心而无仁政,则民不被其泽。

岂知有仁政而无仁心,非惟不被其泽,且转受其害也哉!”[5](卷26,青苗不始于王安石)官僚汪志伊则认为:“臣思自古有治人无治法,因一弊即立一法,而法卒不能周。

立一法又生一弊,而弊终莫能除,且法愈密则规避愈多,则废弛愈甚。

由此观之,与其详于议法,不如慎于用人,人正而弊自除也。

”[6](卷16)理学名臣陈宏谋讲到人与法的关系时说:“为治虽有德礼,不废政刑。

”“大抵法立弊生,必须人存政举。

”[7](卷上,陈宏谋按及王文成公告谕)此外,晚清官僚兼外交使节郭嵩焘也有同样的论述,他说:“法尽于一时,而求人之效,可以持至数十百年之久。

诚得其人而任之,一切之政,皆可举而行也。

不得其人而任之,已成之功,已安之民,亦无与善其后,殆未可持此以建非常之业者也。

”[8](卷83)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治法”虽为行政的规则或约定,却因容易滋生弊端,并未在行政运行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故而不为官员们所推重。

再次,除了讨论“治人”与“治法”的关系外,清人还从守土效应的角度强调贤能官员(治人)在地方管理方面的作用。

如嘉庆朝的直隶总督颜检说:“臣愚以为自古有治人无治法,立政贵持大体,无事纷更,守土重在得人,自臻治理。

”[9](卷33)嘉道时官僚程含章从白莲教反清的事件中认识到:“欲禁教匪,在乎择贤能之吏,而使州县皆得其人。

州县者亲民之官也,风俗之醇漓,宜所深知,民气之静躁,宜所素讲。

吏果贤也能也,则防维之道,教化之方,皆可随地见效。

彼教匪者何自而起,即有一二倡乱之徒,亦无难立就诛灭,而军需可以不作矣。

……则贤能者出而事治矣。

一县得其人则一县治,一省皆得其人则一省治,天下皆得其人则天下治,安有教匪哉!安有军需哉!”[10](卷26)咸同年间,为官浙江金华、衢州的道员刘汝璆也以社仓为例谈到清朝地方上因办理社仓不得其人反成民害的问题。

他说:“夫社仓为朱子之善政,必须得贤以理,则知古来仁政存乎其人。

乾隆嘉庆间,疆吏关心民瘼者亦屡上章言之,廷议亦每以民食为询,然办理不得其人,则墨吏苛派猾胥扰民,欲以利民,反为民害。

”[11](卷40)他们是说,当社会在超越法制力量可控的情况下,更需要“治人”去发挥作用。

士大夫官僚们的言论,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思想界的认识,而一旦“有治人无治法”的认识为统治者所接受,就必然会作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发生作用。

严格说来,清朝皇帝对这一理论的认同并高度重视是从康熙帝开始的。

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清廷在恢复经筵进讲制度后不久,康熙帝就向进讲官员询问:“有治人无治法,何谓也?”理学家内阁学士熊赐履等对曰:“从来无无弊之法,得其人,变化因心,自足以治;不得其人,虽典谟官礼,亦难尽善。

皇上惟留意用人,人材得则政事理,不易之道也。

”[12](第1册,康熙十二年三月癸酉,P85)这些说教对于崇尚理学并决心“以儒治世”的青年帝王而言,不无拨云见日之效,很快就被康熙帝纳入其治天下的帝王之道中。

他有谕旨说:“有治人,始有治法,行实政,必有实心。

”[13](卷41,康熙十二年三月庚寅)又称:“治国家者,在有治人,不患无治法尔。

”[13](卷83,康熙十八年八月戊子)他从治道的角度强调了“治人”的作用,并将这一理论直接贯彻到他对官员的认识上。

康熙帝常说:“从来有治人,无治法,为政全在得人。

人臣事君,全在辨心术之公私,今尔诸臣之才,皆能料理政务。

但徇私利己者多,公忠为国者少。

若诸臣肯洗心涤虑,公尔忘私,国尔忘家,和衷协恭,实尽职业,庶务何患不就理,国家何患不治平哉!”[13](卷83,康熙十八年八月辛卯)因此,地方行政的问题,在于有无好的官僚,而不在法的好坏。

他对福建巡抚金鋐说过:地方情事在于官僚“奉行之善不善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