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合集下载

曾国藩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

曾国藩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

曾国藩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
1、曾国藩苦其心三句名言第三句是“识人心、懂人性,注重人才”,强调了了解他人的内心和重视人才的重要性,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做好人际关系和维护团队的稳定。

2、用人极难,辨识别人说的话也很不容易,全靠见多识广,仔细思考谨慎处置,心中要有一定的权衡。

3、曾国藩:"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

"正道行事,起见必量其果,功力实在,循正道可远行。

4、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唯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5、责备贤者,须全得爱惜裁成之意。

若于君子身上,一味吹毛求疵,则为小人者,反极便宜。

6、用人八法: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前贤之大识大观、八字余谓民之望利、凡事求其惬意、临事无不了了、言不美不恶无所劝惩、不知厚重悠长、有恒为作圣之基。

7、“国家之强,以得人得天为先。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

8、任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曾国藩4条识人之术

曾国藩4条识人之术

曾国藩4条识人之术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治理山西期间总结了一套独特的识人之术,被誉为“曾氏四条识人之术”。

这四条识人之术包括:审时度势、明辨是非、善于用人、明辨才能。

下面分别对这四条识人之术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是审时度势。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才能和品质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下会有所变化,所以在识人时要善于审时度势。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与时俱进,适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变革,才能在政治、军事和社会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因此,在识人时,曾国藩注重观察一个人是否具备与时俱进的能力和思维方式,是否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变化。

其次是明辨是非。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是识别其价值和能力的重要依据。

他强调要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来判断其品德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在识人时,曾国藩注重观察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是否遵守道义和法律,是否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第三是善于用人。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才能和能力是识别其价值和潜力的关键。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一定的才能和能力,才能在工作和事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价值。

在识人时,曾国藩注重观察一个人是否具备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否具备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是否具备领导和管理他人的能力。

最后是明辨才能。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才能和能力必须与其所从事的工作和职责相匹配。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能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就和发展。

在识人时,曾国藩注重观察一个人是否具备适应岗位和职责的能力和经验,是否具备解决具体问题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总结起来,曾国藩的四条识人之术是一套全面科学的识人方法。

在识人时,我们应当审时度势,明辨是非,善于用人,明辨才能。

只有通过这些准则,才能更好地识别一个人的价值和能力,从而在工作和事业中找到合适的人才,发挥他们的潜力,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共同发展。

曾国藩浅谈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曾国藩浅谈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观其所由以辨依似;观其爱敬以知通塞;观其情机以辨恕惑;观其所 短以知所长;观其聪明以知所达。 2、五视: 居而视其所亲;富而视其所为;达而视其所举;窘而视其所不 为;贫而视其所不取。 ★曾国藩五到: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用人先识人
2、识人与相人旳不同 ★“冰鉴”相术口诀: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 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 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适于时事旳人才干发挥巨大作用
【原文】
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 以之垦田,则不如耜。当其时,当其事,则凡 材亦奏神奇之效。不然鉏铻而终无所成。故世 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合用也。魏无 知论陈平曰:“今有后生考己之行,而无益胜 败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当战争之世,苟 无益胜败之数,虽盛德亦无所用之。余生平好 用忠实者流,今老矣,始知药之多不当于病也。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四)逆境使人成长,学习使人进步
1、曾国藩一生在逆境中走来 ★科考败北 ★出师不利 ★朝廷猜疑 ★功名尽毁,后人骂名 ▲一味忍耐,徐图自强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
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作战人才:水上有彭玉麟、杨载福等;陆上有李元度、唐训方、李榕、 吴迪修、黄润昌、塔齐布、刘铭传等。
军需人才:李瀚章、甘晋、郭嵩焘、李兴锐等。 文书人才:许振祎、罗萱、程鸿沼、柯椒、向师埭、孙衣言、黎庶昌等。 吏治人才:李宗羡、洪汝奎、赵烈文、何豫、倪文蔚、方宗诚、萧世本等。 文教人才:吴敏树、莫友芝、陈鼐、俞樾、戴望、吴汝纶、张裕钊、

曾国藩《应诏陈言疏》育才用人之道的启示

曾国藩《应诏陈言疏》育才用人之道的启示

曾国藩《应诏陈言疏》育才用人之道的启示1、重视人才:曾国藩在《应诏陈言疏》中强调,要重视人才,要提倡培养人才的本领,要建立一个发挥人才的环境。

2、平等对待:藩主建议要注重平等对待,并且将人才放在重要位置。

无论学识深浅,都应该在社会上拥有平等的权利和荣誉。

3、做出贡献:曾国藩建议要把人才们的贡献放在重要位置,赏识和表扬他们的成就。

以此来激励他们,促使他们发挥更大的功能,为国家付出更多的贡献。

4、设立制度:曾国藩认为,要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以确保人才的管理及其发挥的最大效用。

同时,要定期检查人才的能力,给予他们不同程度的优惠条件。

曾国藩在《应诏陈言疏》中提出了育才用人之道的启示,即:1、管理者应该具有宽容的心态,不要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应该容忍他人的观点;2、管理者应该具有宽厚的待人接物,要看重每一位员工,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子女;3、管理者应该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科学的判断力,要能够准确地判断每一个员工的潜力;4、管理者应该具有耐心和劝导精神,要坚持对员工进行教育,鼓励他们实现自己的潜力;5、管理者应该坚持“责任”制度,让每一位员工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以此来激励他们;6、管理者应该重视每一个员工的个性特长,并依据其特长分配任务,让他们的专长得到充分的发挥;7、管理者应该通过奖励机制对表现优异的员工进行表彰和激励,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1、知德明仁,重贤轻功。

先求人心,再选能才,寻其能而发之,以达其用。

2、贤人能令,功勋能尊,应当广招其僚,轻贤重才,以定邦家之大业。

3、发心用人,勿以阶贵贱之等鉴定,莫因面貌而断其德,须按其才,使其属人任之。

4、以贤能为中心,以忠志精英为附体,德才辅助,以建立一座完美的家庭。

5、对待用人,应以仁义礼信,带有慈爱之心,使之爱其家,以除盗贼之恶,以服众臣之忠。

一、育才用人应当综合考虑文、武、艺三种能力。

文:聪明睿智,可以谋划大事,知晓宏观政策和细微处理;武:勇猛善战,攻守有变,军事谋略高明;艺:善于政事,善于管理,可以作出准确的安排。

1曾国藩的用人识人之道 曾仕强

1曾国藩的用人识人之道  曾仕强

曾国藩的用人识人之道曾仕强一、识实务者为俊杰。

识实务者为俊杰,不是跟着世界潮流走,不是投机取巧,要看适合自己出来不。

不同于俊杰,英雄是不管怎样都硬拼,多半是结果坏的。

为了空洞的“我说了算”,却是担责任。

中国人争气,争“我说了算”,但是,这是空洞的,你说了算你才有责任。

are you ready?不是你准备好了吧吗?而是你心中有数吗。

时候不到宁可归隐,务本务实,顺应时势。

人和人大致相同,不同的过程,不要重视结果。

挫折是好事。

大器晚成。

二、十年锻炼铸良基。

每个人一辈子都是起起伏伏,老天是公平的,我们都要喝2杯酒,宁可先喝苦酒。

十年锻炼铸良基:1、忍辱。

年轻时难以忍辱,后来明白,要看自己心态:侮辱者是菩萨。

变卦,自己的卦自己变。

2、刚强坚忍建德修业,忍等时机。

3、胸襟宽广,适时调整。

和小人适当距离。

听到任何一番话,都可以把它转一转,都变成好的,你看到坏人你把他当成镜子,你和他不一样就是好事情。

你看他好,他就会变好,相反。

成功的原因:1、良师益友。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2、内圣,修养自己。

慎独:小心地走好自己的路,可以和别人不一样。

主敬:看重眼前的人事,别人看不起你的原因往往是你看不起他。

求仁:心诚:3励志:以别人困难为忧,以小人没有被感化为忧。

来不及管自己的得失。

4明强,。

智仁勇(中国三联字者,中间者主要。

),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担当大事,修养品德,养家教子都要以明强为本。

男儿自立要有倔强之气。

气是看不见的、重要的,形成“实”后就没那么重要了、难改了,如形成习惯,。

5坚忍,等待时机。

做老实人,坏人那一套你学不来。

6刚柔:自立自强为刚,谦让为柔,刚柔并济。

儒:柔。

7. 修养自己。

8廉矩:腐败时人走“近道”,不贤者志满气得。

9勤敬:喜爱的人要知道其短处,相反。

爱民,不是顺民。

察人才能知人,知人才能用人。

知人要会听话。

10、诡道:多变化。

可以脸色暗示,不可脸色威胁。

恩情不如仁义,威严不如礼遇。

我们曾经梦想:大学生多了则社会进步,人们有钱了就安定了。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一个老板只有两件事情要做:第一,把场子做大,让每个人都有升迁的希望;第二,让跟自己的人都有饭吃。这就够了,其他没有你的事。每个人都有份,这个份就是责任,大家都要明确自己的责任是什么,你该做的你就去做,你不该做的就给别人做。
什么叫“有成”?千万记住,为公家做事做出成就的才能叫有成。古往今来都是一心为公的人才会留名,而为私的人,往往很快就被遗忘了。人活一世,大都希望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但真要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
1.制胜根本在人
曾国藩说:“制胜之根本,在人才不在器。”“器”就是指设备、机器或者方法、过程。但是我们现在不是这样,现在完全颠倒过来了,现在“重器不重人”,整天都在谈什么研发、材料、方法、制度,就是不讲人,根本完全本末倒置了。曾国藩深深感觉到,要做一番事业,单打独斗是肯定不行的,必须要有一班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打拼。所以他知道,人才是很重要的。
有很多人说中国人很重视历史,我不赞成。中华民族虽然有很悠久的历史,但是我们并不是真正重视历史。我们很重视历史意识,但是我们不重视历史,很多人根本连中国历史上的朝代顺序都记不清。因为我们很清楚,历史大部分是假的,所以不能全信,不能过于听信历史书中的说法。但是历史里面蕴藏的道理却是真的,是不会变的。试问有几个人看过《三国志》?我想肯定没几个,我们大多数人宁可看《三国演义》,也不看《三国志》。《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前者为纪传体史学名著,取材精审,对史实加以认真考订和慎重选择,而后者则是历史小说,是对历史的戏说与演绎,偏重于揭示历史事实中所蕴藏的道理与启示。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曾国藩识人、用人方面都很有成就。所谓“识人”就是知人,“用人”也就是善任。郭嵩焘为他作墓志铭,说他“以美化教育人材为己任,而尤以知人名天下”。俞樾称他“尤善忠,自愧不如元辅。”而据《清史稿》记载,曾国藩“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从这些评价中不难看出,说曾国藩

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

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

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0. 前言作为领导,并不一定要比所有的部属更有才干,关键是要看能不能将各有所长的一群人组织在一起,共同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去努力。

因此,识别有才之人,用好有才之人,是领导艺术的最高体现。

而在中国历史,关于用人识人,不得不提的一个人便是曾国藩。

1. 曾公简述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具魅力的神秘人物,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对曾国藩,有人称之为“圣相”,有人称之为“罪臣”。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国藩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潜心研究学问,留下过许多值得后人汲取的养分,他面对现实,奏陈时弊,成为晚清王朝的柱石人物;他招兵买马,编练“湘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是晚清王朝的“中兴名臣”;他在一定条件下顺应历史潮流、倡导洋务,为中国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在知人善任、教育子女等方面,曾国藩的确做出了令世人称道的业绩。

正是曾国藩在历史上的不同作用,才使后人对他产生了浓厚兴趣。

我认为,曾国藩的一生就是识人用人,爱才聚才的一生。

通过门徒,幕僚、学生去推行他的儒家思想,政治抱负,利用群体的力量完成自己想做的事。

容闳在《西学东鉴记》这部名著里记载了他对曾国藩在识人、用人这一点上的称赞,他用了整整一段讲述了当时曾国藩身边人才的之多。

他说,当时各处的军官寄于曾文正之大名者不下200人,大半都是怀着一种目的而来的,而种种幕府中有一百多人,幕府外更有候补之官员,有怀才之志士。

凡是法律、算学(数学)、天文、机器等等专家们无不聚集,全国人才的精华都汇集到这里来了。

因此,对于当代管理界来说,曾公的很多高明之处,很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并且运用到日常管理实践。

2. 曾国藩爱才之道曾公第一大可贵之处在于爱才。

曾国藩是属于真心实意喜爱人才的这类人物。

这很大的原因也有他性格上的原因。

第一就是他很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人恰好是相反的,总是善于看到别人的缺点。

第二,他性格上的特点,他乐于广交良友。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ppt72张)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ppt72张)

曾国藩任江督后,对左宗棠如何安排? “办大事以集才、集气、集势为要,庄子所 谓‘而后乃今培风’也。丈必以此议为然。” ----胡林翼致曾国藩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 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 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 公入蜀则恐气类孤而功不成。 ---胡林翼致左宗棠
丁长胜:身文而笨,讷于言辞,目不妄动 ,为可靠。 周惠堂:颧骨好,方口好,面有昏浊气。 色浮,不甚可靠。 钟辅朝:目清而不定。明白,滑。 吴兰蕙:面偏神动,目有精光,跳皮。 王春发:口方鼻正,眼有精光,色丰美, 有些出息。 唐顺利:目小,有精光,眉粗,笨人。
2、曾国藩用人的三个步骤
用人第一步----建立人才档案 先造册,第一项是现任官职,第二 项是履历,包括历任官职、所派之差、 所游之地,第三项是家世,包括三代脚 色、兄弟宗族科名、官阶等内容。曾国 藩召见后,在下面填注评语。第一天召 见的是三位安徽州县官。曾国藩对三人 的表现并不满意。
第四要耐受辛苦。健、悍、土 文职: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
关于基层 官气多者好讲资格,好问样子,办事 无惊世骇俗之象,语言无此妨彼碍之弊 。其失也,奄奄无气,凡遇一事,但凭 书办、家人之口说出,凭文书写出,不 能身到、心到、口到、眼到,尤不能苦 下身段去事上体察一番。吾欲以“劳苦忍 辱”四字教人,故且戒官气而姑用乡气之 人,必取遇事体察、身到、心到、口到 、眼到者。赵广汉好用新进少年,刘晏 好用士人理财,窃愿师之。
4、抱团成大事---气类孤则大事不成
非刘邦,三杰皆不杰也,而非三杰,则刘 邦亦非汉高祖矣!----曾国藩 案例---胡林翼为曾国藩谋川督 蜀中之行,思之甚熟。凡治事公则权势, 私则情谊,二者必须居一 。是以依润帅聊相 呴濡;润帅近亦不甚适意,苦心孤诣,未果见 亮于人人,而军事,吏事二者亦殊丛杂,弟若 与共图皖中军事,可少商酌也。 ----曾国藩致左宗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慎用:
就是分辨良莠、知人善任。曾国藩说:“办事不外用人, 用人必先知人”,而且收之越广,用之越慎。曾氏用人十分谨 慎,恪守“不轻进人”、“不妄亲人”。为此,他高度重视人 才的考察,提倡选人“必取遇事体察,身到、心到、手到、口 到、眼到者”,观人的方法主要是“以有操守无官气,多条理 而少大言为主”。对于招揽到的人才,一方面用其所长,尽其 所能,另一方面量才录用,使人才大多能各尽其职。正是因为 曾氏能“冷眼看英雄”,他的幕府中人才之盛,一时无二。
Hale Waihona Puke 勤教:就是善于磨砺、促其成才。曾氏认为,人才,特别是经办军国 大事的人才都是千磨百砺锤炼出来的。 李鸿章是曾氏的得意门生,咸丰十一年,曾氏率湘军攻陷九江, 李鸿章从镇江前去投奔曾氏,可曾氏却借口军务繁忙,竟然没有 相见,甚至在别人面前对李鸿章出言相讥。其实,曾氏并不是不 愿接纳李鸿章,而是看李心地高傲,想挫一挫他的锐气,磨圆他 的棱角。这也是曾氏培养学生的一片苦心。此后,曾氏对李鸿章 进行了严格打磨。李鸿章曾对人说:“过去,我跟过几位大帅, 糊糊涂涂,不得要领;现在跟着曾帅,如同有了指南针。”曾氏 的苦心栽培,终于把李鸿章磨砺成了晚清的擎天一柱。
蒋介石:
多次告诫他的子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胡林 翼等书版及书礼”,“曾文正家书及书礼......,为 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他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 时说:“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在黄浦军校,他 以曾国藩的《爱民歌》训导学生。他说我认为曾、左 能打败洪、杨是他们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心胜过敌 人。”
湖南人成为中国的中流砥柱作用的第一人!
著作《曾文正公全集 》、《曾国藩家书》、《冰鉴》
对曾国藩的评价:
毛泽东:“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年青时,曾对曾国藩倾服备至,现藏韶山纪念馆的光绪年间版《曾国 藩家书》中,数卷扉页上都有毛手书的“咏之珍藏”。他曾说:曾国藩建 立的功业和文章思想都可以为后世取法。认为曾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 “孕群籍而抱方有”,是国学的入门书。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毛一 生很注意这点。曾“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毛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严绳:
就是严加督责、清慎诚戒。曾氏律己甚严,“自立准绳, 自为守之”,对待下属也是严加督责,使下属都能“循循于规 矩之中”。他常以恒守“清慎诚戒”四字对幕僚言传身教,要 求属下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对属下的管教,能区别不同 对象,不同对待,或者以勉励为主,或者多加防范;在方法上 则是“扬善于公庭,而规过于私室”,体现出了高超的领导艺 术。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学习态度决定生命的走向
宁可不识字 不可不识人
认字容易 识字难 认人容易 识人难
正心诚民: 驾驭的是人“心”
一、曾国藩的生平简介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原名子城,派名传豫,出生 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 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 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 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 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 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 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
23岁取秀才,入县学;24岁入岳麓书院,中举人;道光十八年(1838), 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 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 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 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 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二、曾国藩识人之道
功名看气宇 事业看精神 寿夭看脚踵 穷通看指甲 如要看条理 只在言语中
——曾国藩《冰 鉴》
三、曾国藩用人之道
八字方针:
广揽、慎用、勤教、严绳
广揽:
就是广泛访求、网罗人才。曾氏求贤若渴,他提出“凡有一长一技 者,断不敢轻视”。每到一地,每与人通信、交谈,都恳求对方推荐人 才。他常写人才闻见日记,将所见所闻,分为“闻可”、“闻否”、 “见可”三类。他的《无慢室日记》中,专设“记人”一项,记录了一 大批被推荐的人名,并附有自己考察之所得。曾氏提出,“衡才不拘一 格”,“求才不遗余力”,反对以出身、资历衡量人。曾氏幕中经人推 荐入幕的人甚多,曾氏平时极注意对僚属才能的观察了解,并从中发现 了大量人才。 (见可、见否,是指亲见其人之后的评判。闻可、闻否,则多记录友朋函牍 中对人物的评价。)
曾国藩创建的湘军也有他自己独特的风格,与当时清朝的正规军 队迥然不同。
第一个不同,它首先是有精神的团队,这种有精神的团队也 被许多国外的学者,或者港台的学者称为中国第一支有主义的军 队。曾国藩认为,“打造军队,首在拣选将才,而拣选将才,必 求智略深远之人,又须号令严明能耐劳苦,三者兼全,乃为上 选。”对于治兵的才能,他认为不外乎“公、明、勤”这三个方 面,如果办事不公正,赏罚不明,士兵就不会心悦诚服;如果不 勤于职责,军营里的大小事务便会堆积,难以处理。同时,要不 怕死,与敌人对阵时,才会身先士卒,士兵才能为你所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