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

合集下载

语文课要上足语文味

语文课要上足语文味

语文课要上足语文味作者:张翠兰来源:《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3年第09期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能够上足语文味,让学生学出语文味,师生共享浓浓的语文味呢?一、制定目标,导向语文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因为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调控着整个教学过程。

因此,制定具有语文味的教学目标便成了语文课上足语文味的关键。

语文味的教学目标应该由以下三个内容组成:一是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包括需要掌握的字词、文学常识等。

二是核心目标,即课堂重点要教学的内容。

包括品味语言、体会情感、写作特色等。

三是延伸性目标,包括写作借鉴的训练、思想情感价值观等。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防止非语文的内容侵占语文课堂。

例如教学《羚羊木雕》一文时,我制定的基础目标是掌握“抹、攥、逮、怦怦、树杈、寒战”等词语;核心目标是1.理清思路,体会插叙写法的好处。

2.分角色朗读课文,赏析文中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延伸性目标是引导学生从文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核心目标1,教学重点是核心目标2。

教学中,课堂的主体时间我都在紧紧围绕核心教学目标进行,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

语文课只有以语文味的教学目标为导向,才有可能上出语文特色,学出语文味。

二、走进文本,读出语文味读是学生走进文本的唯一办法。

语文课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课文,不催促,不打扰。

可以整篇读,可以选段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朗读,也可以一目十行的速读。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采取形式不同的读法。

有些课文篇幅较长,情节较为简单,想快速走进课文,理清思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速读是最好的方法,这样能在有效的时间里尽快获取有用的信息,省时高效。

如《羚羊木雕》为完成核心目标1.理清思路,体会插叙写法的好处。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速读课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情节。

[让“语文味”回归语文教学课堂]语文课堂语文味

[让“语文味”回归语文教学课堂]语文课堂语文味

[让“语文味”回归语文教学课堂]语文课堂语文味语文课欲开学生“胃口”,一定要讲究它的味,即要有“语文味”。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但要与学生共享浓浓的“语文味”却非易事,多年来中学的语文教学大多走在它的边缘。

在此,笔者就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与回归作些探究。

由于中国具体的国情和教育体制本身的不完善等原因,中学的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一直徜徉在“向左走,向右走”的缺失中。

由于功利主义的大道其行,长期以来处于附庸地位的语文教育,忽视了语文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功能,失却了语文教育的本色。

语文课也因此远离了感性和激情,迷失在凝重的理性和空洞的说教里。

而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势必会导致学生语言感受与领悟能力的丧失,在语言面前迟钝化。

所以,在新课标下如何使语文教学中日渐消失的“语文味”回归,便成了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提倡“语文味”,首先要净化语文课堂语文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可以包容德育、美育、创造教育、思维培育等教育内容,但这些不是它的“特性”或“特点”。

语文课应尽可能的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

净化语文课堂主要可以从“言语”上去开刀。

人们常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

语文也同样,言语内容决定言语形式,言语形式为言语内容服务,两者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文道统一”:言语内容就是道,言语形式就是文,两者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偏废其一。

在生活中,我们读一篇文章不仅要获取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反复诵读,在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语言,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

如学习刘成章写的散文《安塞腰鼓》,绝不是为了记住“安塞腰鼓是怎样一种鼓?这种鼓怎么打的?姿势怎样?”等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刘成章先生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描绘安塞腰鼓的,如何将情感用恰当的言语表现出来的,如何将黄土高原上男儿的激情淋漓尽致的宣泄出来,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这些更是我们要学习的着力点。

“语文味”,还语文课的亮丽本色

“语文味”,还语文课的亮丽本色

“语文味”,还语文课的亮丽本色[摘要] 对于语文的学习,领悟作者的感情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课文,也必将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重要内容。

本文结合自身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四个方面对如何读出“语文味”给出建议,希望能给老师以启发,给学生以指导。

[关键词] 语文味;兴趣;嚼字;批注;想象“语文味”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有感情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达到美感、乐感、情感的和谐统一,体现“语文味”。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并引导正确的朗读方法,才能“语文味”四溢。

我结合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四个方面的教学策略。

一、尊重兴趣,读出“语文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兴趣,能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才会产生持续阅读的不竭动力,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这一积极心理状态如何才能产生呢?首先,阅读材料的选择要契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

其次,阅读材料的呈现方式要能够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此外,还要鼓励学生互相交流阅读体验。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内容或印象深刻的内容进行研读。

由于选的是自己喜欢的,并适合自己智力水平和感悟能力的,就能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叙述顺序之后,让学生再次品读课文,设想自己就是当时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抓拍哪些难忘的镜头,为什么?并给自己的照片起个名,配一段文字解说。

有的学生抓拍的是“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镜头,起名为“庄严的宣告”,因为这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人民可以当家作主了;有的学生抓拍的是“升国旗”的镜头,起名为“国旗,我为你自豪”,因为他凝聚着无数先烈的鲜血,是新中国的象征;有的学生抓拍的是“阅兵式”的镜头,起名为“坚强壮大的军队”。

还语文课堂之语文味

还语文课堂之语文味

多媒体打 出琦君 的生平经历 ,学生浏览后 自由交流 ,教师 [ 2 】 程少堂. 程少堂讲语文【 M 】 . 北京:语文出 版社,2 0 0 8 .
中,学生为之动情 。为 了帮助 学生更深入地 领悟文章 的主
( 曹庆奎
江苏省邳州市赵墩 中学
2 2 1 3 5 2 ) 耋
委 :
生活 ,通过切合 实际的课 外活动 为学生巧搭 交际的舞 台。只有教 师坚持 以人 为本 ,采用灵活多样 的形 式组 织教 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 性,才可以将 口 语 交际教学的效益发挥到最大,切 实提 高学生 的口语交际水平 。
关键词: 口语 交际 情境 阅读教 学 课外 活动
众所 周知 , 口语交 际能力 已成为现代 公 民必 备的基本 素构成 了交际情境 的基本要素 。因此 ,从本质 上来讲 ,言 素质 之一 ,因此 , 口语交 际教学也成 了语文教育 的一项重 语是基 于情境 的,没有情境 的言 语是不存在 的 。所 以在 口 要任 务。建构主义 理论认 为, 口语交 际能力不是通 过感知 语交 际教学中 ,教师 能否巧妙营造 口语交 际的氛围 ,创 设 就 能获得 的的,而是要在具 体的语言环 境中培养 。每一次 符合学 生实际 的交 际情境 ,就成 了 口语交 际教 学能否取得 的言 语交 际行 为、交际事件 都包含 了交 际的意 图、交际 的 效果 的关键 。具体来 讲 ,创设情 境,培养学 生的 口语交 际 对象 、交际的话题 以及交 际的场合等 因素,这些特 定的因 能力 ,可 以从阅读教 学和课外活动等 方面来进行 ,让学 生
在赏 析细节 中,学生体会 了关键字词在 表情达意方 面的作 旨,教师 巧妙设计仿 写训练 :你想 借家乡 的哪一景哪一物 用,正如叶圣陶所言: “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三、领悟主旨——写出心灵共鸣 美、抨击假恶丑的作用 。 态度 。在 阅读教 学中,教师应 根据文本 的特 点 ,引导学生 运用各 种方法 ,深 刻领悟文 本的主 旨。文本 的主 旨和 情感 来抒发对 家乡的热爱和 眷恋呢 ?请 围绕例句进 行仿写 。教 师 出示例句 :故 乡,你是一片青 翠的 山林 ,山林 中回荡着 着 我童年 的影像 。在 教师的引导 下学 生的情思被触 动 ,浓 回 归语 文 的本 色 , “ 读 ”是线 索 , “品”是 亮 点 , “写 ”是 目标 ,一 节课 因用 心地 研磨 而 散发 出无 限 的魅

“三味”语文

“三味”语文

教师 需要 带领学生 品味的就是 “ 怎么写 ”,说到底,追求 “ 语
文味 ”的语文课堂具有如 下特 征, “ 深情诵读 ,潜心默读 ”的 “ 读昧 ”, “ 勾 画 圈点 ,补 白天窗 ”的 “ 笔 味 ”, “品词 品 句 、咬文嚼字 ”的 “ 嚼味 ”, “ 雅谐相宜 ,情动辞发 ”的 “ 言
学 生 自 动 分 为 两 派 ,一 派 认 为 小 马 可 以 跳 , 理 由 是 小 马 善 于 跳 , 另 一 派 反 对 小 马 跳 过 去 , 理 由 是 文 中 只介 绍 了 河 水 的 深 浅 ,并 没有 介 绍 河 的 宽 窄 ,万 一河 很 宽 怎 么 办 ?对 于 学 生 的发
础。 《 小马过河 》中,当学生将 “ 为 难 ” 的词 义 理 解 为 困 难 ,
并且 思路 在此僵化时 ,执 教者见纠偏 的难度 比较 大,于是例举 自己晚上回家后想潜 心备 课,可是 ,三岁 的女儿又在旁边要妈 妈陪着玩 ,弄得老师 不知 道究竟该陪女儿玩还 是该备课 ,这时 候 ,老 师的处境用一个词 来表达就叫为难 ,这 下子 ,学生 的话 匣子彻底 被 打开 了 ,有 的学生说 出 了生活 中让 自己为难 的情
景 ,有 的 学 生 说 出 了生 活 中 发 现 别 人 为 难 的场 景 , 老 师 顺 势 引 导 学 生 说 出 自 己为 难 的 心 理 活 动 ,说 出别 人 为难 的 动 作 神 态 ,
再 次激 起思 考 ,在观课 和 自己上课 的过程 中 ,我把 对 “ 语文
味 ” 的理 解 大 致 归 纳 为 以 下 “ 三 味 ”。 第 一味 “ 本 质 味 ” 。语 文 教 学 的本 质 就 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解 决 学 生 的
就 能拉近 课文 内容 与学 生生活 体验 之 间的关 系 ,这 样 的教学

让语文教学“读”出语文味

让语文教学“读”出语文味

让语文教学“读”出语文味摘要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大多走在“语文味”的边缘,针对这一现象,学术界提出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

“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每位语文老师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在析读中寻找语文味、在朗读中激发语文味、在品读中感悟语文味,让语文教学“读”出语文味。

关键词语文味;析读;朗读;品读近年来,针对语文课堂充斥着肢解教材式的烦琐讲解,走马观花的多媒体展示,或者空洞乏味的情感说教的现象,学术界提出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 的概念。

作为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起点,这一概念是广州深圳教研室程少堂副教授首次提出。

他认为:“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通过情感激发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让课堂充满“语文味”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可如何让我的课堂充满语文味呢?每每在备课之时总有一丝茫然和迷惑,针对这个问题,思考了很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听课案例,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 在析读中寻找语文味要想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味,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析读文章。

余映潮老师说过:“语文教师的第一工夫,读出课文的味道。

”如何读出课文的味道呢?我认为课前的充分备课——析读课文是“读出课文味道”的基础,也是教出语文味的前提。

叶圣陶强调:“惟有老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读书。

”语文教师首先要熟读教材,精读教材,感受文本的魅力,寻找语言的闪光点,才能上出语文味。

我在一次教学实践有所感悟,在进行《春》的备课时抛开一切教辅资料,对课文进行“裸读”,在“裸读”的基础上,认真写着自己的每一点想法和感悟。

2 在朗读中激发语文味一个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不能让学生真正品出语文之味的。

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透过语言文字渗透在字里行间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语文味”品析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语文味”品析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语文味”品析作者:刘思倩王云来源:《汉字文化(教学卷)》2015年第04期摘要:“语文味”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

本文以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侯秉琛《少年闰土》教学为例,对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语文味”进行品析,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凸显“语文味”的六个注重。

注重个性解读,散发“语文味;注重诗化课堂,读出“语文味”;注重“咬文嚼字”,品尝“语文味”;注重激发情感,感悟“语文味”;注重拓展延伸,发展“语文味”;注重师生互动,触摸“语文味”。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味少年闰土早在2001年,广东省深圳市教研室的程少堂先生就提出“语文味”这一概念。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好课三味》中提出:一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

我们的语文味就是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

散发语文味的小学语文教学,对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阶段的小学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激发和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以天津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侯秉琛老师《少年闰土》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如何让小学语文教学散发“语文味”。

一、注重个性解读,散发“语文味”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作为语文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文本解读能力,在熟悉课文的背景和尊重作者的主体性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感受课文,理解课文,在备课时以自己解读文本的方式为基础,备出“语文味”。

这不仅体现教师的文学底蕴,而且让教师在课堂上对文本解读收放自如,抓住核心,散发“语文味”。

学者田本娜提出“教师钻研教材要通过语言来挖掘情与理的因素、情与理的思路、情与理的逻辑、情与理的表达深度”。

教师不能不动情的解读文本,也不能以事不关己的态度解读文本,散发“语文味”就要求教师用自己深厚的文学底蕴个性化的解读文本。

《少年闰土》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初识鲁迅”中的第一篇文章,是学生们认识鲁迅的一块“敲门砖”,侯老师从课题入手介绍鲁迅及其课文的出处,指出《少年闰土》是“回忆中的故乡”,为最后的延伸阅读鲁迅的《故乡》做了铺垫,然后紧紧抓住课文中的两个人物——“我”和闰土,围绕“我”和闰土的相知、相识和分离解读课文,紧扣中心,还原鲁迅先生作品本来的情感价值,具有“语文味”。

评课稿

评课稿

让语文课堂洋溢浓浓的“语文味”——评石晓云《乡下人家》张红瑞“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听了石老师的这节课,我对如何营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首先,在教师语言中享受语文味语文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潜移默化的熏陶,是奇妙无比的心灵洗礼,是影响深远的心灵鸡汤,所以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首先应该是充满语文味的,是优美生动的。

或新颖别致、或娓娓动听、或幽默风趣、或庄重浑厚……有时,一篇并不优美的文章也会因为教师饱满丰富的语言而显得语文味十足。

石老师的语言就给人美的享受。

你听,在师生互动环节她是这样说的——“名字无所谓好坏,都是父母给我们的一份爱,但是好的文字能给我们带来美感,激发想象。

”新颖有趣,巧妙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指导朗读方法时,她是这样说的——“让我们缓缓地、轻轻地、柔柔地读”,听了这样的指导和要求,学生还会扯着嗓子、麻木不仁地读吗?在品读句子、总结提升时,她是这样说的,“这天高地阔地吃,吃出了乡下人家的豪爽,吃出了乡下人家的无拘无束。

我们虽然无法享受这样的美食,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

”我相信不用多言,乡下人家的美就已经深入学生的心灵。

石老师的语言始终与课文本身的情感相匹配,她的课堂始终洋溢着语文味的浓郁芳香。

其次,在咬文嚼字中感受语文味中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丰富而深厚的内涵,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文中关键而精彩的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咀嚼,深切品析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感悟文字丰富的内涵与魅力。

石老师在教学“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理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这一句时,紧抓“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这一看似矛盾的组合,引导学生品味,朴素与华丽在乡下人家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家画面清晰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

在品读“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感悟少了。 这样 , 语 文课堂变昧了 , 课堂 生不会品读文 中意境优 美的句子 , 更不会 “ 语文味” 的重要组成部分 。
效率也下降了 , 令人担忧 。
关键词 : 语文味 语 文教学 语言
借鉴文 中的语言来表达 内心的真实感 受。
当然 , 语文教学 要体现 “ 语 文味 ” , 必 的同时, 注意培育学生美好的人性。就拿

语文昧之变
随着课 程标 准改 革的不断深入 , 近年 分考虑到语文的主体 ,努力上出语文味。 来 的语 文课 已经初 步改 变了 曾经语 文课 所谓 “ 语 文味 ” 是指 , 在语文教学 过程 中 ,
堂的沉闷与乏味 , 但在异彩纷呈的教学模 以师生互动 互享和渗透 教师 的生 命体验
式、 轰轰烈烈 的课堂气 氛背后 , 我们 依然 为前提 , 主要通过情感激发 、 语言品味、 意 可 以感觉到语文教学的浮躁与迷惘 : 语文 理 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 , 让 学生体验 到 课 越来越不像语文课 ! 一种极具个性 与文化气息的 自由境界 。 语 首先 ,语文课 与其他 学科 交叉过 多。 文 味是语文学科 工具性 与人文性特 点 的
语 文味 日渐淡 出语文课堂。

著名教师王菘舟老师曾说过 : “ ‘ 语文 作 品 , 产 生对文本 的情感美 、 文体 美和语
味’ 就是守住语文本体 的一亩三分地。 ” 语 言美 的认 同与赞赏。 因此 , 程少堂先生指 文 的本体姓“ 语” , 语文教 师在课堂上要充 出语文课堂教学要讲 出语言美、情感美 、 文体美。这对语文教师 的备课、 上课提 出 了更高 的要求 :
面。但热 闹背后 , 欠缺语文味依旧是不争 随着应试 教育 向素质教育 的转 变 , 语文教 的事实。教 师只注意课件 的大量运 用, 没 师已经从 过分 注重语 文的工具性 , 而转向 书、 思考 、 探 究 的时 间 ; 只注 意 问题 的结
有注意它的实效性 , 占据 了学生大量的读 关注语文的人文性。 如上《 我与地坛》 一课 养学生运 用语文工具的能力 , 同时也要培
上过 多地运 用, 不仅挤掉了学生读 书的时 感悟文章 的思想 内容 时 , 不能离开对文章 间, 而且其过于直观的视 觉 中击一 再干扰 语言形式 的理解感悟。 如果离开对课文语 学生的形象 思维 。于是学 生琅 琅的读 书 声, 学生“ 海 阔凭鱼跃 , 天高任 鸟飞 ” 的思 维时空在 多媒体 的泛滥展示 中渐趋狭窄 , 学生对文本 言语 的感 悟在 多媒 体富有 动 感 的演 示 中浅 尝辄止 ……为了追求所 谓 赏、 积累 、 运 用等本 色的 “ 语 文学 习” 退 出 了语文课 堂的舞台。 二、 语文昧之辨 言的学习 , 让学生仅仅感悟到课文的思想 意的方法抒发 自己的感 受, 这样的语文课 就不能称 其为真正的语文课 。 三、 语文昧之探 “ 语文味 ” 的回归应体 现在语 文教学 中, 以平等 互学的师 生关系为 前提 , 主要 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 , 让学生 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 体现在 教师引导下 , 去体味 、 感悟作品 , 理 解鉴赏
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 雕塑 家答道 : “ 把 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 ” 同样 的道 理, 一节好的语文课也应该尽可能地把不 是 语文或不具有 “ 语 文味 ” 甚至 不是重 点 的语文东西也清除 出语文课堂 ,给文字、 本色。 语文的本体 是什 么? 显然不是语言 文 字所承 载 的内容 , 即“ 写的什 么” , 而是 用 什 么样 的语 言形 式 来承载 这 些 内容 , 即 要 求语文教学体现 “ 语文学科” ( 而不是 其 他 学科 ) 的本质 , 体现 语文学 科的主要 或 核 心特色。 然而 , 长期 以来 , 日常教学中教
“ 阅读教学 ” 来讲 , 应该把对课文形式的学 习和 内容 的学 习统一起来 , 在让学生 了解
再次 , 语 文课 多媒体使 用频繁 。多媒 须在对学生进行听 、 说、 读、 写的语言教学 给学 生提供更为直观的视觉感受。然而 , 集中了大量声音 、 图像信 息的课件 在课 堂
有 人问一位著 名的雕塑 家 : “ 你 是怎பைடு நூலகம் 体课件 的运 用,可 以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
文采留下足够的位置 , 还语 文课堂真正 的 声 , 在多媒体 “ 辅助教学 ” 的 中击下默然 无 情感 , 学生就不会懂得借鉴文章的表情达
“ 怎 么写 的” 。 所谓 “ 语 文昧 ” , 实质上 是 的多媒体 展示 的视 觉效 果 , 而使言语的欣
师重语 文的工具性 、轻语文 的人文性 , 使
语文味 , 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
■浙江省安吉县昌硕高级中学 吴小玉
摘要 :随着语 文课程标 准改革 的实 产生 了巨大 的转 变。教师 的教 法不 断创 新 ,形成 了语文课 堂教学生 动活泼 的局 重教教材 , 只会使学生一节课下来对于语 也是语文作 为交 际工具的重要体现 。 其次 , 思维训练是语文味的 目标。体 现语文“ 工具性 ” 的“ 语文味 ” 不仅仅 是“ 语 写、 品词析句等训练 , 它还应当包括 “ 思维 训练 ” , 也就是说 , 语文课 的主要任务是培 不清语文教学 的目的与学习 目标 。 施, 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 文的基本 知识、 基本素养 收获甚少 , 分辨 其次 ,语 文课 与情感感悟结合过细。 言实践 ” 之“ 言语训 练 ” , 不仅仅是 听说读
时, 教 师注重 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体现 出的 养学 生的思维 能力 。注 重课堂 的思维训
论, 没有重视学生学 习积 累的过程。学生 作者 对母亲细腻 、 复 杂的情感 , 却漠 视情 练 , 力求“ 为学 生打下一 个精神 的底子 ” , 讨论多了 , 读书少 了; 多媒体运 用多了, 学 感背后的 “ 言语 ” 。 于是 , 学完文本 以后 , 学 应 是语 文 “ 本体 价值 ” 的重要 目标 , 也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