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口吻的传译

合集下载

孙权劝学中的虚词翻译

孙权劝学中的虚词翻译

孙权劝学中的虚词翻译孙权劝学中的虚词翻译《孙权劝学》简练生动,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既可见孙权的善于劝学,又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孙权劝学中的虚词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不久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城)。

229年称帝。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途”。

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

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7、辞:推托。

8、多务:事务多,杂事多。

务,事务。

9、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11、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但:只,仅。

13、涉猎:粗略地阅读14、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5、乃:于是,就。

16、及:到了…的时候。

17、过:到;到达。

18、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19、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20、非复:不再是。

21、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2、但:只,仅。

23、孰若:谁像。

孰:谁,若:像。

24、就:从事。

25、遂:于是,就。

26、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

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

27、何:为什么。

28、吕蒙:东吴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阳)人29、耳:表示限制,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30、始:开始。

31、与:和。

32、论议:谈论,商议。

33、大:非常,十分。

34、惊:惊奇。

35、今:现在。

36、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37、复:再38、即:就。

39、拜:拜见。

40、待:等待。

41、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对吕蒙亲昵的称呼;在吴下时的没有文学的阿蒙。

七步诗曹植翻译

七步诗曹植翻译

七步诗曹植翻译七步诗曹植翻译 在我们平凡的⽇常⾥,说到古诗,⼤家肯定都不陌⽣吧,古诗有四⾔、五⾔、七⾔、杂⾔等多种形式。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家都称赞的呢?下⾯是⼩编精⼼整理的七步诗曹植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步诗》 作者:曹植 煮⾖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 相煎何太急? 注释 尝:尝试。

持:⽤来。

羹(gēng):⽤⾁或菜做成的糊状⾷物。

漉(lù):过滤。

⿎(gǔ):⾖。

这句的意思是把⾖⼦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汁作羹。

萁:⾖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釜:锅。

燃:燃烧。

本:原本,本来。

煎:煎熬。

相煎:指互相残害全,表达了曹植对曹丕的不满。

泣:⼩声哭泣。

何:何必。

作品译⽂ 版本⼀ 煮⾖来做⾖羹,过滤的⾖⼦做成汁。

⾖杆在锅下燃烧,⾖⼦在锅⾥哭泣。

⾖杆和⾖⼦本是从同⼀条根上⽣长出来的,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的那么狠呢? 版本⼆ 锅⾥煮着⾖⼦,⾖秸在锅底下燃烧,⾖⼦在锅⾥⾯哭泣。

⾖⼦和⾖秸本来是同⼀条根上⽣长出来的,⾖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呢! 创作背景 传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直⼼怀忌恨,有⼀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如做不到就将⾏以⼤法(处死),⽽曹植不等其话⾳落下,便应声⽽说出六句诗来。

曹丕好不羞愧,只得饶过曹植。

因为限⽌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称之为《七步诗》。

作品鉴赏 此诗纯以⽐兴的⼿法出之,语⾔浅显,寓意明畅,⽆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明。

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这⼀⽇常⽣活现象,曹植以“⾖”⾃喻,⼀个“泣”字充分表达了受害者的悲伤与痛苦。

第⼆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以制成调味的汁液。

“萁”是指⾖茎,晒⼲后⽤来作为柴⽕烧,萁燃烧⽽煮熟的正是与⾃⼰同根⽽⽣的⾖⼦,⽐喻兄弟逼迫太紧,⾃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

诗⼈取譬之妙,⽤语之巧,⽽且在刹那间脱⼝⽽出,实在令⼈叹为观⽌。

《生查子·含羞整翠鬟》原文翻译鉴赏

《生查子·含羞整翠鬟》原文翻译鉴赏

《生查子·含羞整翠鬟》原文|翻译|鉴赏《生查子·含羞整翠鬟》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

全词营造了一种萧瑟凄清的艺术境界,蕴藉含蓄,韵味悠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查子·含羞整翠鬟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生查子·含羞整翠鬟》原文宋代:欧阳修含羞整翠鬟,得意频相顾。

雁柱十三弦,一一春莺语。

娇云容易飞,梦断知何处。

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

《生查子·含羞整翠鬟》翻译译文似娇还羞抿了抿秀发乌鬟,笑靥盈盈秋波流转频频顾盼。

玉手纤指轻弹,筝声婉转欢快,琴弦飞荡回旋,似春莺传情,低语交欢。

曲终人去,宛如飞云飘逸,只留下娇柔的身影。

春梦已断不知何处寻觅。

庭院深深,锁住的是寂寞和黄昏,还有那阵阵凄雨敲打芭蕉声。

注释①翠鬟:妇女环形发譬称鬟。

翠鬟,泛称美发。

②雁柱十三弦;筝有十三弦;琴柱斜排如雁斜飞,称雁柱。

这里均代指古筝。

《生查子·含羞整翠鬟》赏析此词以男子的口吻,写一女子弹筝的情景,并在其中渗入爱情与离愁。

上片描写从前女子在与情郎相聚时弹筝的情景。

起首一句好似一个特写镜头,先画出这位女子的娇容美态。

此时她仿佛坐在筝前,旁边站着一位英俊少年。

在弹筝之前,她娇羞怯怯,理了理头发。

“整翠鬟”三字把她内心深处一股难名状的激动感情恰当地反映出来。

下面“得意频相顾”一句,是写这女子弹筝弹到高潮,她的感情已和筝声溶为一片,忘记了方才的羞怯,不时地回眸一顾,看看身旁的少年。

这是用白描的手法表现演奏者与欣赏者的感情交流。

“雁柱”二句具体地描写筝声。

唐宋时筝有十三弦,每弦用一柱支撑,斜列如雁行,故称“雁柱”“一一春莺语”,系以莺语拟筝声。

白居易《琵琶行》云:“间关莺语花底滑。

”韦庄《菩萨蛮》云:“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

”似为此句所本。

前一句以“雁行”比筝柱,这一句以“莺语”状筝声,无论在视觉和听觉上都给人以美感。

而“十三”、“一一”两组数字,又使人觉得女子的十指在一一按动筝弦,轻拢慢捻,很有节奏。

林纾的翻译 钱钟书

林纾的翻译 钱钟书

林纾的翻译钱钟书汉代文字学者许慎有一节关于翻译的训诂,义蕴颇为丰富。

《说文解字》卷六《口》部第二十六字:“囮é,译也。

从‘口’,‘化’声。

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囮’,读若‘譌é’。

”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禽鸟”的引“诱”,“譌”、“讹”、“化”和“囮”是同一个字1。

“译”、“诱”、“媒”、“讹”、“化”这些一脉通连、彼此呼应的意义,组成了研究诗歌语言的人所谓“虚涵数意”(Polysemy,manifold meaning)2,把翻译能起的作用(“诱”)、难于避免的毛病(“讹”)、所向往的最高境界(“化”),仿佛一一透示出来了。

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十七世纪一个英国人赞美这种造诣高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 ),躯体换了一个,而精魂依然故我3。

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翻译出的东西。

因此,意大利一位大诗人认为好翻译应备的条件看来是彼此不相容乃至相矛盾的(paiono discordanti e incompatibili e contraddittorie ):译者得矫揉造作(ora il traduttore necessariamente affetta ),对原文亦步亦趋,以求曲肖原著者的天然本来(inaffettato ,naturale o spontaneo )的风格4。

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

就文体或风格而论,也许会有希莱尔马诃区分的两种翻译法,譬如说:一种尽量“欧化”,尽可能让外国作家安居不动,而引导我国读者走向他们那里去,另一种尽量“汉化”,尽可能让我国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外国作家走向咱们这儿来(Entweder der Uebersetzer lässt den Schriftsteller möglichst in Ruhe und bewegt den Leser ihm entgegen,oder er lässt den Leser möglichst in Ruhe und bewegt den Schriftsteller ihm entgegen )5。

汤姆叔叔的小屋黑布林翻译

汤姆叔叔的小屋黑布林翻译

汤姆叔叔的小屋黑布林翻译1. 汤姆叔叔的小屋简介《汤姆叔叔的小屋》是一部由美国作家哈里埃特·斯托夫人于1851年创作的小说。

该小说被誉为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一部具有极强社会和政治意义的作品。

小说以激起公众对奴隶制度的反感和社会不公的关注而闻名。

2. 黑布林翻译黑布林是对《汤姆叔叔的小屋》的翻译版本之一。

这个翻译版本由中国翻译家黑布林翻译,于20世纪50年代出版。

黑布林的翻译在中国和其他中文读者中广泛流传,并被视为对这部经典小说的重要翻译之一。

3. 黑布林的翻译风格和特点黑布林的翻译风格被认为是简洁、流畅且自然的。

他通过巧妙地运用汉语表达和修辞手法,成功地传递了原著小说中华丽的描写和情感表达。

黑布林善于运用口语化的语言和翻译技巧,使中文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著的文化背景和情感内涵。

4. 黑布林的翻译策略为了更好地传达原著的思想和情感,黑布林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一些特定的策略。

首先,他注重保持原著的风格和语气,尤其是小说中不同角色的口吻和语言习惯。

其次,他注重在翻译中保持原著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环境,通过增加适当的注释或解释,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的内涵。

5. 黑布林翻译的影响黑布林的翻译对中国读者的文学阅读和理解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的翻译版本使得更多的中国读者能够接触到这部经典作品,并对美国历史和奴隶制度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黑布林的翻译也为后来的翻译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对翻译领域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6. 结论黑布林的翻译版本《汤姆叔叔的小屋》通过其独特的翻译风格和策略,成为中国读者广泛接受的版本之一。

他的翻译为读者们带来了更好地阅读体验,并促进了对这部经典小说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黑布林的翻译,作为对《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诠释和传承,将继续影响和启发读者们,传播作品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意义。

螃蟹咏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

螃蟹咏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

螃蟹咏原文翻译及赏析螃蟹咏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螃蟹咏原文翻译及赏析1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

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竟无肠。

脐间积冷谗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

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

译文手持蟹钳更喜有这桂树的阴凉,捣烂生姜,置姜末于醋中真使我食兴欲狂。

如此贪馋会吃的我自然要有酒助兴,号为“横行公子”的螃蟹却是腹内空空无肝肠。

为贪馋早忘了腹脐积冷的顾忌,手指上沾染腥味洗了又洗还有余香。

螃蟹生来原就为满足世人的口福,称仙的苏东坡也曾自嘲平生为口忙。

注释持螯(áo):拿着蟹钳,也就是吃螃蟹。

语本《世说新语·任诞》,毕卓曾对人说:“一手持蟹螯,一手执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擂姜:捣烂生姜,置姜末于醋中作食蟹的佐料。

饕餮(tāo tiè):本古代传说中贪吃的凶兽,后常用来说人贪馋会吃,这里即此意。

王孙:自指,借用汉代刘安《招隐土》中称呼。

“横行”句:说蟹。

蟹,称为“横行介士(战士)”,见《蟹谱》;又称为“无肠公子”,见《抱朴子》。

横行,既是横走,又是行为无所忌惮的意思。

这一句语带双关,兼写“偏僻”、“乖张”。

金代诗人元好问《送蟹与兄》诗:“横行公子本无肠,惯耐江湖十月霜。

”脐间积冷:中国传统医药学认为,蟹性寒,不可恣食,其脐(蟹贴腹的长形或团形的浅色甲壳)间积冷尤甚故食蟹须用辛温发散的生姜、紫苏等来解它。

香:与“腥”同义。

“原为”两句:用苏东坡《初到黄州》诗,全诗赞黄州鱼美笋香,常得饮酒。

开头两句说:“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又贾宝玉的绰号叫“无事忙”,这里他写的诗用“一生忙”,或是有意暗合。

坡仙,即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人亦称其为坡仙,北宋文学家。

赏析《螃蟹咏》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是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借吟咏螃餐而进行的一场诗战,这首诗是由贾宝玉所作。

《螃蟹咏》紧接着《菊花诗》,它们是同一次诗会(菊花诗会)上的作品,前有林黛玉的“魁夺菊花诗”,后则引出薛宝钗的“讽和螃蟹咏”。

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翻译赏析

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翻译赏析
此词格调轻快,心境怡然自得,与同时其它作品很不相同。通篇全用白描,语言朴素自然,情味深长。
赏析二:
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大都交织着对亡夫,流徙等个人遭际的悲叹和对山河破碎、国势日危的愤慨。风格也多于婉约本色之中增添了不少沉郁的气质。唯有这首(<摊破浣溪沙》写得平和恬淡。初看此词好象词人是在抒写病后闲适生活的情趣,其实不然。全词一开篇我们就看到了词人两鬓斑白、一脸病容的憔悴形象。她身卧病榻,独与残月为伴;煎服汤药,被迫忌饮清茶,心情自然是凄苦的。
下面接写了看月与煎药。因为还没有全好,又在夜里,作者做不了什么事,只好休息,卧着看月。“卧看”,是因为大病初起,身子乏力,同时也说明作者心情闲散,漫不经心,两字极为传神。“上”字说明此乃初升之月,则此残月当为下弦月,此时入夜还浅。病中的人当然不能睡得太晚,写得极为逼真。上句写的是衰象,此句却是乐事,表明作者确实不太以发白为念了。“豆蔻”为植物名,种子有香气,可入药,性辛温,能去寒湿。“熟水”是宋人常用饮料。分茶是宋人以沸水冲茶而饮的一种方法,颇为讲究。“莫分茶”即不饮茶,茶性凉,与豆蔻性正相反,故忌之。以豆蔻熟水为饮,即含有以药代茶之意。这又与首句呼应。人儿斜卧,缺月初上,室中飘散缕缕清香,一派闲静气氛。
赏析:
这首词创作于作者的晚年,主要写她病后的生活情状,委婉动人。
“病起”,说明曾经长期卧床不起,此刻已能下床活动了。“萧萧”是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词中系相对病前而言,因为大病,头发白了许多,而且掉了不少。至此,作者即刻打住,下句另起一意。这个处理极妙,意思似乎是说,头发已经那样,何必再去管它,还是料理今后罢。这不仅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态度,行文也更简洁。
熟水:宋时的一种饮料。
分茶:宋杨万里《谈庵座上观显上人分茶》诗:“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是宋人加工茶水的一种方式。

口吻——译者不可忽视的言外之意

口吻——译者不可忽视的言外之意

口吻——译者不可忽视的言外之意张大群【摘要】口吻是一个难以捉摸却又实实在在的翻译元素,往往给译者带来巨大的挑战.成功的译者既能准确识别原文的口吻,又能将其于译文精彩再现.口吻的翻译应该引起译界更多的注意和思考.口吻是译者不可忽视的言外之意,准确识别原文口吻是口吻翻译的前提,同时,恰当处理原文口吻,发挥译文优势,化隐为显,变模糊为具体,译文当会超越原文.【期刊名称】《晋中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8)002【总页数】4页(P94-97)【关键词】口吻;翻译;言外之意【作者】张大群【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口吻不仅传递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而且提供了读者品味和咀嚼的材料和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口吻展示了作者的才华和文采。

翻译活动在传递原文意义的同时,口吻作为原文作者的态度意义自然不可小觑。

遗憾的是,译界对此历来关注不够。

综观国外译论,很少有学者提及翻译中的口吻问题。

国外学者大多关注原文和译文之间的语篇意义和概念意义对等[1-3],对于反映重要人际意义的作者口吻有所忽视。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国外译论主要谈及同属一种语系的西方语言间的转换,而属于同一语系的不同语言在口吻的表达方式上势必存在相似之处,因此口吻的翻译自然也就不是焦点之所在了。

然而,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口吻的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有时甚至很不相同。

例如:英语的现在进行时并非仅仅具有表达时间的功能,更是别具口吻意味。

如:He is always thinking of how he could do more for the people.他总是考虑如何多为人民做事。

(表示赞扬)He is constantly leaving his things about.他老是乱放东西。

(表示讨厌)Why would you be driving a car if you were drunk?你喝醉了酒为什么还要开车呢?(表示责备)正因如此,英译汉的口吻问题一直是个难点,口吻的翻译应该引起译界同仁的更多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作品中口吻的传译*作者:张保红来源:《外国语文研究》2015年第03期摘要:口吻是优秀文学作品的鲜明标志。

没有独特的口吻,就没有作者的声音与艺术个性,没有作品的自我文学特色。

本文基于口吻的含义及其构成,从语音、语相、语体、语法等方面探讨了文学作品中口吻的传译问题,揭示了口吻传译之于文学作品文学性再现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文学作品;翻译;口吻;传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822(2015)03-0075-11俗语云:听话听音,听音辨情。

日常生活中,同一句话因为言说者说话时的语气不同,声调不同,且伴随着的面部表情、举手投足姿态不同,其表达的意义往往会各不相同,甚至是完全不同。

比如同一句话“I‟m going to get married today. ”,如果言说者说“(Hooray!)I‟m going to get married today!”表达的是兴高采烈,满怀期待的意思;若说“(I can‟t believe it!)I‟m going to get married today.”表达的则是事出突然或尤感意外的感受;若说“(Might as well face it.)I‟m going to get married today.”就显得无可奈何,迫不得已了;若说“(Horrors!)I‟m going to get married today!”就有了心怀恐惧,悲观绝望的味道。

由此可见,准确把握言说者的语气、声调、神态对充分理解其内心真正的言说意图以及把握其话语的确切含义尤为重要。

现实生活中的口头会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因为有言说者的语气、声调、动作、神态等副语言成分的参与表达,相对而言听话者不难把握言说者的确切涵义或意图。

而诉诸于书面文字表达的话语尤其是文学作品,很多时候并没有较为直观而显在的副语言成分参与表达,要把握其确切含义或意图就显得不那么容易。

而把握作品的确切涵义或意图,是翻译过程中不能、也无法绕过去的重要一环。

博尔赫斯曾指出,“一个作者最重要的东西是作者的声音。

”(转引自郭小聪,2005:60)作品中没有自己的音调或声音,就没有作者的艺术独创性与个性。

因此,对原作口吻不能恰当把握,就难以传达原作的意旨与情趣,更难以再现作者的艺术创构与个性特色。

目前对各种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中口吻的翻译研究并不多见。

从研究文献上看,多集中于对作品局部某句话或某段话翻译时选词造句的解析、鉴赏与修订方面。

(毛荣贵,2002;林一樵2003;张大群,2011)研究方法上,印象式、点评式的色彩较浓,方法论意识还不大明晰。

研究范围上,偏于对作品局部口吻的考量与翻译探析,对作品整体上口吻的统一与变化的翻译探讨不多。

研究路径上,只关注口吻传译的同一性,忽略翻译过程中的差异性与多向性。

因此对口吻及其翻译的认识还有待细化、深入与丰富。

鉴于此,本文拟对文学翻译中口吻及其传译问题进行探讨。

1. 口吻的含义及其构成何谓口吻?《现代汉语词典》(2002)简要解释为口气,而对“口气”,该词典的解释是“说话的气势、言外之意、说话时流露出的感情色彩。

”这一定义论及了口吻的基本内涵与特征,所涉内容虽较宽泛、笼统,但其大的指向还是比较清晰的。

美国诗论家吉尔(Gill,1985:10)认为:“口吻是一个专业术语,它代表着诗人的姿态、情绪、声音、方式、态度与观点。

”比照之下,这一定义相对具体、清晰,让读者看到口吻被有效表征出来的方面、方式与方法。

新批评代表人物布鲁克斯与沃伦(Brooks & Warren,2004:112)则将口吻描述为“言说者对他所言说的主题、听众、有时是他自己所表现出来的态度”,这一定义拓展了口吻的涵盖范围,指明了口吻所关涉到的多层面因素。

英国诗论家坡林(Perrine,1963:135)针对文学作品中的口吻解释说:“文学中的口吻是指作者或言说者对其所谈论的主题,所言说的听众或者自己所表现出的态度。

它是作品的情感色调或情感意义,是构成作品整体意义极为重要的部分。

”显而易见,坡林的论述中谈到了口吻与作品整体意义的关系。

合而观之,口吻不仅关涉到作品主题及其整体意义,而且关涉到作者与作品中的言说者(有时这两者是合二而一的)或不同言说者的言谈举止及其情感与态度,还关涉到接收、解读与定位口吻的读者,三大维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着作品语义传达以及情感定位与表现。

这三大维面所涵盖的因素可成为下文探讨口吻翻译的基本参照。

2. 文学作品中口吻的表征及辨识如前所述,日常生活中,口吻可通过言说者声调的抑扬顿挫及其神态举止直接表现出来。

但与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会话相比,文学作品中的口吻在很多时候就显得“隐秘”多了,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认真地体味,仔细地揣摩,激活作者言说时的“口吻”,方可探得要旨与真意。

文学作品中的口吻,有人认为是通过作者对字词的选择与编排体现出来的。

(Brooks & Warren,2004:112)有人认为是通过行文的速度、重音、元音的长短等因素体现出来的。

(Gill,1985:10)还有的认为是通过词语的内涵义、意象、隐喻、反讽、低调陈述、节奏、句子结构、外在形式等因素体现出来的。

(Perrine,1965:136)由此不难看出,口吻几乎可体现在构成作品的每一个语言要素之中。

口吻的这些构成要素无疑有助于我们较为具体地了解与认识口吻,有助于指导我们如何去解析与把握作品中的口吻,但与此同时,什么都可以是构成口吻的要素又好像使口吻变得尤为难以把握。

“事实”虽是如此,但难以把握,并非不可把握,因为在这众多的构成要素中始终贯穿着作者或言说者对待他物或自身的情感或态度这根红线,而且围绕着这根红线,有些要素在作品中的特点表现突出一些,即获得了“前景化”(foregrounding),这便成为我们判断、体味与把握口吻的契机或线索。

因此,要捕捉到口吻的具体生成过程与方式,就要求我们阅读过程中从基本的字、词、句、段入手,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来感悟字、词、句、段及其排列组合的突出语言特征及其主导审美情感的形成、发展与变化。

3. 文学作品中口吻的翻译文学作品中的口吻体现在其物质载体文字上,进一步说,体现在作品文字的音、形、义上。

从语言学视角看,体现在语言学的“金身”七相中——语音相、语法相、语义相、语用相、语篇相、语形相、语型相。

(李志岭,2002:56)这“七相”为如何探知作品口吻指出了较为具体的方向。

因此,基于不同的“语言之相”,翻译实践中用耳朵感知文字声音的抑扬顿挫与强弱急徐,用眼睛辨识语言形式的长短整散、语体语相及其结构创造,用心智分析语义内容的变异与张力,便可找到如何确立口吻并进行较好传译的方法与路径。

限于篇幅,下面选取文本语言的几个侧面分析说明之。

3.1 语音中的口吻朱光潜(1984:112)在其著作《诗论》中说:“事理可以专从文字的意义上领会,情趣必从文字的声音上体验。

”在《艺文杂谈》(1981:66)中他进一步说:“诗咏叹情趣,大体上单靠文字意义不够,必须从声音节奏上表现出来。

诗要尽量地利用音乐性来补文字意义的不足。

”朱先生的论述不仅指明了可从声音中去找寻作品的情感与情趣之所在,而且将声音的功用与价值提升到文学作品艺术本体构成的高度。

由此不难推知,声音中含蕴的情感与情趣即口吻之于文学翻译的意义何等重大。

那么,如何基于声音的体验与感知来传译原作的口吻呢?通常而言,可通过反复诵读拟译作品,从整体上仔细倾听与感知作品的声音、节奏、韵律,并从中体味与把握作品所蕴含的口吻。

而在具体操作中,则可借用文体学家利奇和肖特(Leech & Short,1981)提出的“统计型偏离”(statistic deviation)(即量的意义上的偏离,是语言特征在分布频率上出现的超常情况。

)这一方法对拟译作品中元音与辅音的特征及其分布频率予以统计分析与情感定位。

例如:Sweet and LowSweet and low, sweet and low,Wind of the western sea,Low, low, breathe and blow,Wind of the western sea!Over the rolling waters go,Come from the dying moon, and blow,Blow him again to me;While my little one, while my pretty one, sleeps.(Alfred Tennyson)该诗节的主题意义是“希望轻拂的海风与徐徐的海涛能将孩子远行的父亲送还”,这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从诗作的语音中则可感受到别样的情趣。

运用“统计型偏离”的方法,我们注意到诗文中清辅音、长元音与双元音的使用频率极高,其诗学作用与价值尤为显在。

比如,清辅音[s] [f]、半元音[w]、边流音[l]等的不断出现,回环往复,模拟出柔风轻拂的声响,也表现了情调轻柔的诗情;又如,长元音[i:]、双元音[ou] [ɑi]等大量复现,回环映照,表现出海涛徐徐的情景之时,还暗示出舒缓、低回的诗情。

此外,诗句中抑杨格(iambic)与扬抑格(trochaic)彼此交错复现启示出波涛上下起伏的情景,诗节韵式ababbbcd昭示着诗情稳定中的缓缓延展,等等。

综而观之,该诗节勾画出一幅母亲用徐缓、温柔、低回、深情的声音(即口吻)轻轻哼唱,用手轻轻拍儿入眠,小儿渐渐睡去的生活图景。

语音的调配与组合大大强化了诗情表现的力度,也渲染了诗作表达的意境与氛围。

基于这样的语音分析与口吻判定,笔者将该诗节试译如下:海风轻唱西海的风啊,你轻轻地吹,轻轻地唱西海的风啊,你轻轻地,轻轻地吹呀唱,越过波涛翻滚的海洋,掠过明月西沉的夜空,吹呀再把他吹到我的身旁;我的小宝宝,我的乖宝宝,睡呀睡得香。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做出以上翻译,笔者除了开头部分所做的语序调整外,还参照并借鉴了东北民歌《摇篮曲》(月儿明 / 风儿静 / 树叶遮窗棂)与流行歌曲《亲亲我的宝贝》(亲亲我的宝贝 / 我要越过海洋 / 寻找那已失踪的彩虹 / 抓住瞬间失踪的流星 / 我要飞到无尽的夜空)等平行文本中的顿歇节奏与押韵方式,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再现原作的声韵效果及其含蕴的口吻。

长期以来,由于受“得意忘言”、“翻译即翻译意义”等传统诗学与翻译观念的影响,作品文字声音的功能及其含蕴的口吻之于文学翻译的价值很多时候并未引起译者足够的重视。

正是这样的原因,翻译实践中时有“貌合神离”的现象出现,即译文语义与原文大体相同,但口吻或情调彼此之间却有很大不同,甚至是完全不同。

例如:Here lies my wife: let her lie!Now she‟s at rest, and so am I.以上对句出自英国诗人德莱顿(John Dryden)之手,是其写给亡妻的墓志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