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氧树脂_主题创新报告_20130828
(综述范文)环氧树脂固化的应用及其改良发展趋势报告

课题名称:环氧树脂固化的应用及其改良发展趋势专业:班级:学号:姓名:得分:完成时间: 201年月日评分体系及项目得分1.课题的难度系数值(5分)得分2.选择和使用工具书(检索系统)的情况:(1)选择工具书、刊或检索系统的种类(15分)得分(2)查的文献条目的数量(10分)得分(3)所查文献的出版类型(5分)得分(4)所查的原始文献的文种(限中英文两种)(5分)得分(5)外文文摘的翻译情况(至少翻译一篇)(5分)得分(6)综合运用所选工具书、各种索引的能力(5分)得分(7)查准率(所查检索条目与选择课题的针对性的评价)(15分)得分3.原始文献的获取情况(10分)得分4.按照“步骤要求”和“格式要求”完成实习报告情况5分得分5.按照格式要求撰写模拟论文。
(20分) 得分总得分:课题名称:环氧树脂固化的应用及其改良发展趋势一、分析研究课题1.背景分析:环氧树脂由于具有优良的粘结性、电绝缘性、机械性能和耐腐蚀性等,在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是环氧树脂的耐热性和耐冲击损伤性较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因此,对环氧树脂改良显得很重要。
环氧树脂固化,增强耐热性,提高耐冲击损伤性能,增强耐腐蚀性能等,是常见的改良方向。
我国环氧树脂发展比较晚,1956年沈阳和上海开始研制环氧树脂,并且获得了成功。
1958年,上海和无锡开始了工业化生产。
1960年以后开始研究一些新型的脂环族环氧:聚丁二烯环氧树脂、酚醛环氧树脂、缩水甘油胺环氧树脂、缩水甘油酷环氧树脂等,到了70年代末期,已形成了从单体、树脂、辅助材料,从科研、生产到应用的完整的工业体系。
2.需要解决的问题:(1)环氧树脂是什么?(2)环氧树脂的历史,发展,应用。
(3)环氧树脂的优点,缺点(4)环氧树脂的固化,改良(5)环氧树脂改良趋势是什么?……3.检索文献的要求(1)所需的信息内容、性质、水平(略);(2)所需查阅文献信息的类型:时间(年代)为近五年的文献;文献的发表地域不限;文献出版类型不限;原文语种为中英文;著者、机构要求不限,(3)课题所研究的学科范围和主题要求:主题概念有:环氧树脂、环氧树脂固化剂、环氧树脂的应用、环氧树脂产品(分析、核对并给出);主题词:环氧树脂、环氧树脂固化、应用、环氧树脂的特点、固化改良、发展趋势课题所涉及的学科:化工学、材料学。
环氧树脂测试报告

高温试验箱(High temperature test
chamber)
NG
扭力测试(The torsion test)
5in-oz/MIN
扭力计(Torsion meter)
OK
检验日期 2015-1-5
DATE
检验结果
6#
Result
PASS
PASS
FAIL
PASS
保持力为10.9lbs
扭力测试4kgf.cm ok
审核 Checked by :LiuXueWen
确认Affirmant:LiuXueWen
检验 Inspector: ZouFuXiang
FR-LAB-30-01
高温测试125°C/30min后样品ok
高温测试165°C/30min
高温测试165°C/30min 后环氧树脂有变色现象
判定 Judge 备注 Remark
合格 Pass
不合格Reject
样品经过保持力,扭力测试,高温125°C/30MIN测试OK后在经过165°C/30MIN测试,环氧树脂有变色现象,样品165°C/30MIN测试NG
深圳市速联连接器有限公司
Shenzhen Superlink Connector Co.,Ltd 测试报告
Testing Report
报告编号:Report No:I20150105001
客户 Customer
/
料号:
Part No.
检验项目
检验要求
Item
Inspection
/
图号
Drawing No.
仪器
instrument
1#
/
样品数量 QTY.
环氧树脂制备的实验报告

环氧树脂制备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了解环氧树脂的制备原理及方法;2.掌握环氧树脂制备过程中的实验技巧;3.实践操作环氧树脂的制备。
实验仪器和材料:1.氧化剂:苯甲酐;2.环氧树脂:乙二醇二醚;3.稀释剂:乙醇;4.酸性催化剂:氯化钴;5.玻璃容器:量筒、烧杯、活塞;6.温度控制装置:恒温水浴。
实验步骤:实验步骤一:将苯甲酐加入量筒1.首先,将清洗干净的量筒放在工作台上,并将量筒放平水平。
2.慢慢加入适量的苯甲酐,直至所需量。
实验步骤二:控制温度并加入氯化钴1.在恒温水浴中设置适当的温度。
2.将恒温水浴中的量筒放入恒温水浴中,控制温度为60摄氏度。
3.将适量的氯化钴加入到量筒中,并用玻璃棒进行搅拌。
实验步骤三:加入乙二醇二醚1.将乙二醇二醚加入量筒中,并加入适量的少量苯甲酐进行稀释,用玻璃棒进行搅拌混合。
实验步骤四:控制温度再加入氯化钴1.保持恒温水浴温度为60摄氏度。
2.再次将适量的氯化钴加入到量筒中,并用玻璃棒进行搅拌。
实验步骤五:加入乙醇和苯甲酐进行稀释1.将适量的乙醇加入到量筒中,并加入适量的苯甲酐进行稀释。
2.再次用玻璃棒进行搅拌混合。
实验步骤六:恒温反应1.将量筒放入恒温水浴中进行恒温反应,保持温度为60摄氏度。
2.反应时间根据实验需要,通常为2小时。
实验步骤七:取样检测1.在恒温反应结束后,取出量筒,并将其中一部分样品取出。
2.将取样的环氧树脂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
实验结果分析:1.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恒温反应条件下,环氧树脂的制备是成功的;2.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进一步对环氧树脂样品进行性质测试并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环氧树脂样品。
实验过程中,我们掌握了环氧树脂制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学会了实验技巧。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注意了安全问题,确保了实验的顺利进行。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本实验通过恒温反应的方法,成功制备出了环氧树脂样品,并且该样品具有良好的性质,可以在后续实验中应用。
环氧树脂组成物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功能性复合微粒子/环氧树脂组成物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项目背景
功能性复合微粒子/环氧树脂组成物是利用纳米技术和材料科学开发的新型材料,具有强大的功能性、稳定性和环保性。
该材料组成物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化工等领域,在促进经济发展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广泛的潜力。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开发具有优异性能的功能性复合微粒子/环氧树脂组成物,探究
其性质和性能特征。
该研究可为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三、研究方案
1.选材方案
在该研究中,将采用多种功能性材料,如金属粉末、纳米硅、碳纳米管等作为混合材料,配制成复合微粒子/环氧树脂组成物,探究其各项性能指标。
2.制备方案
采用干法制备方法,将选好的各种功能性材料混合,并添加少量的表面活性剂,加入三氧化二铁作为强化材料进行搅拌,制成复合微粒子/环氧树脂组成物,经高温处理形成具有高强度和耐腐蚀性能的新型材料。
3.性能测试方案
对制备好的复合微粒子/环氧树脂组成物进行各项性能测试,包括力学强度、抗
热性能、耐化学腐蚀性能、导电性等测试。
四、预期成果
本研究旨在开发优异性能的复合微粒子/环氧树脂组成物,探究其性质和性能特征。
预期成果如下:
1.制备出较为优异的功能性复合微粒子/环氧树脂组成物,具有强大的力学强度、高热稳定性、耐腐蚀性和导电性能。
2.为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3.在环保材料和高科技材料的领域,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环氧树脂的固化——高化实验报告

环氧树脂的固化2011011743 分1 黄浩一、实验目的1.了解高分子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及特点2.了解环氧树脂的制备及固化反应的原理、特点二、实验原理环氧树脂(epoxy resins),是指分子中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环氧基的低分子量物质及其交联固化产物的总称,是一种热固性树脂。
其最重要的一类是双酚A型环氧树脂,它是由环氧氯丙烷与双酚A 在氢氧化钠作用下聚合而成:如下图所示,双酚A环氧树脂中末端的活泼的环氧基和侧羟基赋予树脂反应活性,使它可以与交联剂作用,从而交联成三维结构,即固化;双酚A的苯环骨架提供强韧性和耐热性,亚甲基链赋予树脂柔韧性,这使得它的综合性能优异,可以用作特种塑料;羟基和醚键的高度极性,使环氧树脂分子与相邻界面产生了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而且因环氧基的高活性,使得它固化速度很快,从而可以作为粘结剂,商业上称作“万能胶”。
因为环氧树脂在未固化前是呈热塑性的线型结构,要实现它的各种功能,必须加入固化剂,与环氧树脂的环氧基等反应,变成网状结构的大分子,成为不溶不熔的热固性成品。
固化剂的种类很多,可以根据分子结构分为如下三类:1、胺类固化剂:胺类固化剂可分为脂肪胺型和芳香胺型。
脂肪胺型使用比较普遍,硬化速度快、黏度低、使用方便,但固化剂本身的毒性较大、易升华,固化后形成的胶层脆性大、粘结强度不高、耐热性和介电性较差等。
芳香胺型形成的固化物可在100~150℃长期使用,粘接强度高,耐化学试剂和耐老化性能好,但作为结构胶使用韧性不够,还需要增韧改性。
根据有机化学的知识,要使环氧开环成羟基,必须使用一二级胺,因为它们含有活泼氢原子,使环氧基开环生成羟基,生成的羟基再与环氧基起醚化反应,最后生成网状或体型聚合物。
三级胺只可进行催化开环,环氧树脂的环氧基被叔胺开环变成阴离子而非羟基,一般而言,不直接用作固化剂,常常与酸酐类固化剂联用。
2、酸酐类固化剂:硬化反应较平稳,硬化过程中放热少,使用寿命长,毒性较小,硬化后树脂的力学性能较好。
环氧树脂实验报告

高分子化学实验报告实验环氧树脂一、实验目的熟悉双酚 A环氧树脂的实验室制备方法。
二、实验原理凡含有环氧基团的聚合物,总称为环氧树脂。
其种类很多,但以双酚 A 型环氧树脂产量最大,用途最广。
有通用环氧树脂之称,它是由环氧氯丙烷与二酚基内烷在氢氧化钠作用下聚合而得。
反应式如下:根据不同的原料配比,不同操作条件(如反应介质、温度和加料顺序),可制得不同软化点、不同分子量的环氧树脂、现生产上将双酚 A 型环氧树脂分为高相对分于质量、中等相对分子质量及低相对分子质量三种。
把软化点低于 50℃(平均聚合度<2)的称为低相对分子质量树脂或称软树脂;软化点在50一95℃之间(n在2—5之间)称为中等相对分子质量树脂;软化点在 100℃以上(n>5)称为高相对分子质量树脂。
在环氧树脂的结构中有羟基、醚基和极为活泼的环氧基存在。
羟基、醚基有高度的极性,使环氧分子与相邻界面产生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而环氧基团则与介质表面,特别是金属表面上的游离键起反应,形成化学键。
因而,环氧树脂具有很高的粘合力,用途很广,商业上称作“万能胶”。
此外,环氧树脂还可以作涂料、层压材料、浇铸、浸渍及模具等用途。
但是,环氧树脂在未固化前是呈热塑性的线型结构,使用时必须加入固化剂,固化剂与环氧树脂的环氧基团反应,变成网状结构的大分子,成为不溶不熔的热固性聚合物。
应用的固化剂种类很多。
不同的固化剂,其交联反应也不同。
现以室温下能固化的乙二胺为例,它是按下列反应进行:三、主要仪器及药品双酚 A环氧树脂己二胺铝片一次性塑料杯砂纸玻璃棒22g 28g 数块1个数片1个四、实验步骤及现象实验流程具体操作实验现象现象分析配臵胶水用玻璃棒将环氧树脂与己二胺混合均匀胶体粘稠加入己二胺后更加粘稠,并呈黄色。
己二胺能使环氧树脂交联,混合后两者粘度增加。
打磨铝片要砂纸将铝片需要粘结处打磨光亮铝片经打磨后,泛银光。
打磨将铝片表面的氧化膜除去,露出铝的颜色。
涂胶粘合将胶均匀涂于打磨处,并将铝片合在一起,放在适当条件在粘合。
【报告】环氧树脂制备的实验报告

【关键字】报告环氧树脂制备的实验报告篇一:双酚A制备实验报告双酚A(BPA)的制备孔祥翔学号1004XX02指导老师:罗轩一、实验目的1、了解苯酚和丙酮在酸催化下缩合制备双酚A[2,2-双(4,4′-二2羟基苯基)丙烷]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电动搅拌装置、控温反应和重结晶等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双酚A是一种用途很广泛的化工原料。
它是双酚A型环氧树脂及聚碳酸酯等化工产品的合成原料,还可以用作聚氯乙烯塑料的热稳定剂,电线防老剂,油漆、油墨等的抗氧剂和增塑剂。
双酚A主要是通过苯酚和丙酮的缩合反应来制备,一般用盐酸、硫酸等质子酸作为催化剂。
苯酚的邻、对位氢原子特别活泼,可与羰基化合物(醛和酮)发生缩合反应。
用石蜡油作分散剂,可防止反应生成物结块。
反应式如下:三、主要物料及产物的物理常数苯酚10g(0.106mol) 丙酮4mL(0.055mol)浓盐酸12mL 浓硫酸石蜡油10mL50%乙醇10mL硫化钠0.5g五.主要反应装置图六.实验步骤篇二:环氧树脂的制备-论文目录1 前言--------------------------------------------------------------42 实验部分---------------------------------------------------------- 4 2.1 实验原理------------------------------------------------------ 4 2.1.1 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合成原理--------------------------------- 4 2.1. 2 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固化原理--------------------------------------------------5 2.2 实验药品及仪器------------------------------------------------5 2.3 实验过程---------------------------------------------------------------------------------6 2.3.1 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制备--------------------------------------6 2.3.2 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固化--------------------------------------6 2.3.3 环氧树脂的环氧值的计算--------------------------------------6 3 实验数据与结果----------------------------------------------------74 参考文献---------------------------------------------------------- 8摘要:环氧树脂是一种热固性树脂,因其有优异的粘结性、机械强度、电绝缘性及良好的工艺性等特性,而广泛应用于胶粘剂、涂料、复合材料基体等方面固化工艺会对环氧树脂固化物的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镀镍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和使用频率的增加,电磁波对人体健康以及电子设备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降低电磁波的辐射,吸波材料的研究开发变得越来越重要。
复合材料由于其优异的力学性能、低密度和良好的耐腐蚀性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其电磁性能不足令其在电磁波吸收方面的应用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因此,需要在复合材料中添加吸波材料使其具有较好的电磁波吸收性能。
碳纤维由于其低密度、高强度、高模量以及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等优点成为一种理想的增强材料。
但是,碳纤维的电磁波吸收性能较差,需要通过表面修饰或添加吸波剂等方法进行提高。
镀镍是一种常用的表面修饰方法,可以形成导电性良好的镍层,同时也具有良好的吸波性能。
本研究选择镀镍碳纤维和环氧树脂作为基础材料,探究其吸波性能以期为电磁波吸收方面的应用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制备镀镍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测试其力学性能、热稳定性等基本性能。
2. 测试复合材料对不同频率电磁波的吸收性能,研究其吸波机理。
3. 探究镀镍层厚度、碳纤维含量、吸波剂种类和用量等因素对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
4. 对复合材料的表面进行形貌观察和分析,以探究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5.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和优化方向。
三、研究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调研文献,了解吸波材料以及镀镍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研究现状。
(1个月)2. 第二阶段:制备复合材料,并测试其基本性能和吸波性能,初步探究各因素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3个月)3. 第三阶段:进一步探究各因素对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进行表面形貌观察和分析。
(3个月)4. 第四阶段: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和优化方向。
(1个月)5. 第五阶段:撰写毕业论文并进行答辩。
(2个月)总计:10个月四、预期研究成果1. 可制备出具有一定吸波性能的镀镍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助手平台提供
北京万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2013-08-28
报告目录
i.报告核心要素....................................................................................................... I 一、主题简介........................................................................................................ 1 二、主题相关科研产出总体分析........................................................................ 1 2.1 文献总体产出统计 ................................................................................ 1 三、主题相关科技论文产出分析........................................................................ 2 3.1 中文期刊论文 ........................................................................................ 2 3.1.1 近十年中文期刊论文分布列表 ................................................. 2 3.1.2 中文期刊论文增长趋势 ............................................................. 3 3.1.3 发文较多期刊 ............................................................................. 3 3.1.4 发文较多的机构 ......................................................................... 3 3.1.5 发文较多的人物 ......................................................................... 3 3.1.6 最近相关中文期刊论文 .............................................................. 4 3.2 学位论文 ................................................................................................ 4 3.2.1 近十年学位论文年代分布列表 ................................................. 4 3.2.2 学位论文增长趋势 ..................................................................... 5 3.2.3 硕博学位论文数量对比 ............................................................. 5 3.2.4 发文较多的机构 ......................................................................... 5 3.2.5 发文较多的人物 ......................................................................... 6 3.2.6 最近相关学位论文 ..................................................................... 6 3.3 中文会议论文 ........................................................................................ 6 3.3.1 近十年中文会议论文年代分布列表 ......................................... 6 3.3.2 中文会议论文增长趋势 ............................................................. 7 3.3.3 中文会议论文主办单位分布 ..................................................... 7 3.3.4 发文较多的机构 ......................................................................... 7 3.3.5 发文较多的人物 .......................................................................... 8 3.3.6 最近相关中文会议论文 .............................................................. 8 3.4 外文期刊论文 ........................................................................................ 8 3.4.1 近十年外文期刊论文年代分布列表 ......................................... 8 3.4.2 外文期刊论文增长趋势 ............................................................. 9 3.4.3 最近相关外文期刊论文 ............................................................. 9 3.5 外文会议论文................................................................ 10 3.5.1 近十年外文会议论文年代分布列表 ....................................... 10 3.5.2 外文会议论文增长趋势 ........................................................... 10 3.5.3 最近相关外文会议论文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