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论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包含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实现传统文化转型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双向需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一、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重要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不可或缺的思想来源。
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开花和结果,要中国化,就不仅要与中国的现实实际相结合,而且要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要向中国文化学习,要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
早在1938年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总结了中国革命运动的经验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经验,深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提出全党要研究理论、研究历史、研究现状,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数千年来的珍贵历史遗产。
1941年,他在题为《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整风报告中,再次号召全党研究现状、研究历史、研究理论。
他尖锐地指出:“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
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独立自主地领导中国革命并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实事求是、独立自强的民族精神。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我们党一再提倡继承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等概念和思想,无不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因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仅应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而且应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结和概括。
二、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需要从学理上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框架及其丰富内容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比较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在这个过程中,应把握好三项要义:(一)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
论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本刊特稿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年第38期(总第657期)论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刘礼芳'何俊2(1.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2.保险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仆4)摘要:任何一种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都必须根植于本民族文化。
因此,中国大力推广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掌握其立场与观点,并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
在说明马克思主义为何能中国化时,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分析其与多种学科,如政治经济学科、社会主义理论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等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因素一百多年前,十月革命用隆隆炮声送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让我们见证了历史和人民选择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魅力,在中国获得了新发展,产生了新飞跃,跨入了新时代。
但在此之前,中国人其实已经有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良好思想基础,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传播并生根发芽山。
一、马克思主义与其中国化及中国传统论的本质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内容非常多,一般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第一,我们看问题的方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要坚持唯物论,又要坚持辩证法,这样才能把握其本质内容。
第二,其理论核心为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主要在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中体现。
这部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展现了马克思天才的发现、过人的研究才能和对历史的卓越贡献。
在这里,马克思第一次破天荒地在人类历史上发现了剩余价值,并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
第三,所谓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发展的学科。
它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
最初是空想社会主义,是不现实的、虚幻的。
等到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创造 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剩余价值学说,这种空想就变成了现实叫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共产党人,在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融会贯通,活学活用,与具体情况相结合,从胜利走向胜利,从光辉走向光辉。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理论研究商品与质量2010年10月刊96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张美诚(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摘要: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土壤和民族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变革。
因此,分析和总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化传统文化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实现,离开中国的国情来谈马克思主义,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绝不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替代中国传统文化,而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下,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面性"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作为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必然包含精华与糟粕,其精华与糟粕是对立统一的。
唯物辩证法指出,"所有的两极对立,都以对立的两极的相互作用为条件;这两极的分离和对立,是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联结之中,反过来说,它们的联结,只存在于它们的分离之中,它们的相互依存,只存在于它们的对立之中。
"〔1〕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两面性之间既相互冲突,又紧密关联,两者不可能完全分离。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土化、民族化。
所以认真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对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义重大。
认真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因为这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合乎社会发展需要的,对于激发人民群众奋发向上、勇于进取具有积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因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指导思想,我国的建设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建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世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今天要发展繁荣文化,实现四个全面,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利用。
当代中国文化研究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种形态,一个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个是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个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马克思主义和这三种文化不是平面关系,而是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个异议不太大,关键是马克思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有种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相互补充,相互丰富的关系,也就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看成是一种平面的关系,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它不是平面的关系。
而是国家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形态资源的关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意识形态的思想资源,它和马克思主义不是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互丰富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边汲取营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就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很多思相营养,包括毛泽东的一些俗语,包括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达,包括一些思想火花,包括一些思想资源,都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借鉴。
但这只是思想资源,它只是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没有根本改变。
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思想定位一方面中国五千年生生不息、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表现出强大的文化生存力和创新力,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是无疑的。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这也是肯定的。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作者:赵云凤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01期【摘要】中国传统文化,顾名思义,是指在中国大地上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相对于现时代而言的一切文化创造活动与文化成果。
马克思主义从欧洲的文化系统融入到中国的文化系统,必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背景、价值理念、思维模式的影响,因此必然产生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问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顾名思义,是指在中国大地上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相对于现时代而言的一切文化创造活动与文化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地位的封建文化,这种产生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和专制政治基础上的文化形态,是以伦理政治为轴心,以封建等级制度、纲常礼教为基本内容的。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传统智慧的结晶。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有精华与糟粕,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双重效应,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消极的传统文化阻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步伐。
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极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离不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
(一)传统的社会理想增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认同“大同社会”的理想由来已久,春秋时代孔子的《礼记》中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孤寡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
”中国近现代的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中也体现着大同世界的理想。
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传统的“大同理想”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人们迫切追求“自由、平等、和谐”的大同社会心理,增强了人们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认同感,促使中国人民接受先进的马克思主义。
(二)传统的经世思想促进了实事求是思想的行成“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发展于宋朝,繁荣于明清时期。
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及对策

政策与商法研究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及对策张佳佳(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444)摘要:传统文化是近些年学界比较热门的话题,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 是,传统文化本身有着“两重性”,传统文化的“两重性”特征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a在处理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时,我们要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认真梳分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部分,理性看待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两重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 doi:10. 19311/ki. 1672-3198. 2016. 25. 063在“国学热”逐渐兴起的今天,传统文化的现代转 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探讨的话题,大 部分学者都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传统文化是一 种互相融合、互相补充的关系,也有少数激进的学者提 出用“儒学”来取代马克思主3C。
虽然传统文化地位重 要,不可或缺,但是传统文化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往 往具有“两重性”,单纯的以一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来对待传统文化是行不通的。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正视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对 其的影响。
1传统文化的“两重性”文化系统是一个优劣兼具的对立统一体。
从文化 的性质和特征看,任何民族的文化构成都包含有优劣 两重性,只不过在不同的民族那里,其文化的优劣比例 有所不同罢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当然不能例外,在浩 瀚的传统文化中同样包含着优劣两童性,不管是儒家、道家、还是佛教的文化都具有两重性,在不同的时间和 环境中,积极消极是相互转化的。
儒家文化在中国的统治思想中曾经占据着主流地 位,也是对中国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派文化。
在儒家文 化中“仁”为其核心,围绕着“仁”,有孝文化、礼文化、中庸文化、和文化等。
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传统文化在道德观念方面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重家庭、尊老爱幼、忠诚
守信等价值观念,与马克思主义提倡的人类解放、平等和社会公正等理念相契合,推
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土壤中的生长。
其次,传统文化在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方面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影响。
中国
传统文化注重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这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相契合。
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对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此外,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和集体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理念相契合。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价值观念与马
克思主义关注社会集体的思想相契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借鉴。
然而,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也有一些消极的方面。
传统文化中的等级
观念、封建主义思想以及传统社会结构等都可能与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自由和革命精
神相冲突。
因此,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思
考和去留取舍的处理。
中国传统文化的贵和特质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定和影响

同一性的辩证思维、 普遍和谐的思想、 自然内部和谐的思想、 人与 自然 内部 和谐 的思想、 人与人 和谐 的思想、 与社 人 会和谐 的思想 、 自身内部和谐 的思想 、 人 国家、 民族 、 不同文明之 间和谐的思想八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贵和思想具 有思辨性与 实用性统一、 多样性 与层 次性统一、 主导性与非主导, 统一、 时空性与 负面性统一 、 l 生 超 物质性与非物质 性 统一五大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贵和特质作为 中国的具体特点 的一个重要 方面规定和影响 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 [ 关键词 ] 中国传统文化; 贵和特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 斗争思维; 和谐思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中图分类号] 6 1 D 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0 2— 99 20 )9— 0 7— 6 10 30 (0 9 0 0 1 0
实上 , 马克思 主义 与 中 国传 统 文 化 的结 合 、 合 过 融
程, 绝不 是单 向性的 引马人 中或 援 中入 马 , 而是一 个 在双 向互动作用 中双 向变异双 向选择 的过程 。二 者
中国传 统文化 的特质对 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 有规定 和 影响作 用呢?这 牵扯到 一个 中国传统文 化的特 质和
一
、
问题 的提 出
“ 厚德 载 物 ” 现 的是 中 国传 统 文 化 的 贵 和 特 质 。 表 “ 子 以经 纶” 君 表现 的是 中 国传统 文化 的经 世特 质 。
那么 , 什么是 马克 思 主 义 中国化 呢? 马 克思 主 义 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 以在 中 国 的传 统文 化 中找到 相 同 的或 者相 似
的 观 点及 其 论 述 。 诚 然 和 马 克 思 主 义 科 学 理 论 相
比,中国传统 文化 当中的很 多思想都 是朴素 的、
机 械 的甚至是似 是而 非的 , 但 不 可 否 认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为 马 克 思 主 义 在 中 国 真 正 落 地 生 根 起 了 不
用 ”到 明末清初 的 “ 经世 致用 ” ,都 强调 为现 实 服务 的思想 。 晚清更 是扛起 了“ 穷 则变 , 变 则通 ,
通则 久 ” 的 大 旗 ,一 系 列 的 变 法 改革 如 火 如 荼 ,
利 于接受 马克 思主义 的历 史文化 基础毋庸 置疑 。
所 以当 马 克 思 主 义 被 介 绍 到 中 国 来 的 时候 , 很 多
马 克 思 主 义 与 中 国传 统 文 化 之 间 的 关 系 ,
一
人有“ 似 曾相 识 燕 归 来 ”之 感 ,也 就 不 足 为 奇 了 。
、
马 克 思主 义 很 多重 要 的经 典 的论 述及 其 观 点 ,如 辩 证 地 看 问题 ,重 视 实 践 的 观 点 ,劳 动 人
危亡 ,多为昙花 一现 ,反帝 反封 建 的任务也 没有 完成 。 但发源 于欧洲 的马克 思主义却 能在 中国生 根 发 芽 ,成 为 反 帝 反 封 建 的有 力 思 想 武 器 ,马 克
思 主 义 作 为 一 种 外 来 学 说 为 什 么 能 够 在 中 国 如 此 迅 速 地 被 接 受 ,并 且 引 起 如 此 的共 鸣 和 影 响 ? 原 因众说 纷纭 , 但 中 国传 统 文 化 中有 与 马 克 思 主 义 相 共 通 的 因子 ,或 日 中 国传 统 文 化 中有 很 多 有
张建 苓
( 辽 宁 师 范 大 学 校 务 办 公 室 , 辽 宁 大 连 1 1 6 0 2 9 )
摘 要 :中 国传统 文化在 马克 思主义在 中国的传 播发展 过程 中扮 演着 至 关重要 的 角 色, 中国传 统文化 中的很 多思想精 华 与马克 思主 义有 着很 多的共通 之 处 。 当众 多的 西方思潮 流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1 1 - 1 6
作者 简介 :张建苓 ( 1 9 7 9 - ) ,女, 山东临沂人 ,学士。
5
辽 宁警专学报
2 0 1 4 年第 1 期
至 今方兴 未艾 。这种 思想 与马克 思所说 的 , 哲 学
不 仅 是 阐 释 世 界 是 什 么 , 问 题 在 于 怎 么 改 变 世
就是 “ 民本 思想 ” ,这与 马克思 主义 重视劳 动人
民 的观 点 ,以至 于 创 造 性 地 提 出人 民创 造 历 史 的
界, ’ _ 这种强调 实践性 、变革 性为现 实服务 的思想
有 很 深 的 的共 通 之 处 。 一 部 二 十 四 史 蔚 为 大 观 , 从最早 的 《 史 记 》里 面 就 有 专 门论 述 经 济 的 《 食 货志》 , 以后 的 从 《 食 货志 》 、《 地 理 志 》 等 社 会 经 济 物 质 基 础 的 角 度 去 阐 发 历 史 发 展 和 社 会 发 展 的观 点 更 是 层 出 不 穷 。不 管 先 秦 “ 商鞅变 法 ” 、 唐代 的 “ 两税 法 ” 、宋 朝 “ 王安石 变法 ” 、明 季 的 “ 一 条鞭法 ” 、清代 “ 摊 丁 入亩 ”乃 至 民 国孙 中 山的 “ 平 均 地 权 ,节 制 资 本 ”等 , 自古 改革 变 法
可或缺 的作用 。
命派 ” 等轮 番登场 。 在此 过程 中伴 随“ 西学东渐 ” , 西方各 种 学说思潮被 介绍 到中 国来 ,如 “ 君 主立
宪” 、“民主 共 和 ”等 ,都 最 终 没 有 能 够 挽 救 民 族
二、 中 国传 统 文 化 与 马 克 思 主 义 的相
通 之 处
民创 造 历 史 的观 点 , 重 视 人 民群 众 的 作 用 等 等 都
1 8 4 0 年 鸦 片 战 争 ,泰 西 诸 国利 用 坚 船 利 炮
使 中 国 的 门户 被 迫 开放 ,正 如李 鸿 章所言 遭遇
“ 三千 年 来未有 之大变 局 ” ,其 后 太 平 天 国横 扫 大 半 个 中 国 ,晚 清 政 府 不 得 不 改变 统 治 政 策 , 寻 求 变 法 图 强 自救 之 路 。随后 “ 洋务运 动 ” 、“ 维 新变法 ” 、“ 清 末 新 政 ”直 至 辛 亥 革 命 推 翻 满 清 政
中 国 自古 以来就 以农业立 国,自给 自足 的小
农 经 济 ,决 定 了重 视 经 验 重 视 实 践 的 作 用 。孔 子 有言 “ 子不 语怪 力乱神 ” 、“ 敬 鬼神而 远之 ” , 儒家 重视积 极 的 “ 入 世 ”精 神 , 反 对 “出世 ” 。 段 治 文 在 其 著 作 中 说 中 国 的传 统 文 化 具 有 实 用 理 性 ,笔 者 很 认 同这 种 观 点 。从 早 期 的 “ 通 经 致
2 0 1 4年 1月
辽 宁 警 专 学 报
J 0U RNA L 0F LI A0N I N G P0LI CE ACADEM Y
J a n. 2 O1 4
第 1期( 总第 8 3期)
No . 1 ( S e r .No .8 3 )
论 中国传 统 文化 对 马 克思 主义 中国化 的影 响
入 中国之 际,马克 思 主义 能杀 出重 围,最终 在 中 国大地 生根发 芽, 中国传统 文化起 了至 关
重要 的作 用 。中 国传统 文化在 2 1 世 纪也 必定 能大放 异彩 。 关键 词 : 中国传 统文化 ;马克思 主义 ;文化 交流
中图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号 : G 4 1 2 文献 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0 0 8 . 5 3 7 8 ( 2 0 1 4 ) 0 1 — 0 0 0 5 —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