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书法的用笔方法

合集下载

书法用笔五步法

书法用笔五步法

书法用笔五步法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用笔墨表现文字美感的艺术形式。

书法用笔五步法是书法创作的基本方法,它包括:起笔、落笔、收笔、挥笔和停笔。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五个步骤。

起笔:起笔是书法创作的第一步,它是指用笔在纸上开始书写的动作。

起笔要有力度,要有节奏感,要有意境。

起笔时,要先将笔尖放在纸面上,然后用力向上提起笔尖,使笔尖离开纸面,形成一个起笔的动作。

落笔:落笔是书法创作的第二步,它是指用笔在纸上落下的动作。

落笔要有力度,要有节奏感,要有意境。

落笔时,要将笔尖放在纸面上,然后用力向下压笔,使笔尖与纸面接触,形成一个落笔的动作。

收笔:收笔是书法创作的第三步,它是指用笔在纸上结束书写的动作。

收笔要有力度,要有节奏感,要有意境。

收笔时,要将笔尖从纸面上抬起,使笔尖离开纸面,形成一个收笔的动作。

挥笔:挥笔是书法创作的第四步,它是指用笔在纸上挥动的动作。

挥笔要有力度,要有节奏感,要有意境。

挥笔时,要将笔尖在纸面上来回挥动,形成一个挥笔的动作。

停笔:停笔是书法创作的最后一步,它是指用笔在纸上停止书写的动作。

停笔要有力度,要有节奏感,要有意境。

停笔时,要将笔尖从纸面上抬起,使笔尖离开纸面,形成一个停笔的动作。

书法用笔五步法是书法创作的基本方法,它是书法创作的灵魂和核心。

只有掌握了这五个步骤,才能够创作出优美的书法作品。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掌握书法用笔五步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书法用笔的基本技法

书法用笔的基本技法

书法⽤笔的基本技法 ⽤笔,也称运笔或笔法。

⼴义的⽤笔,就是使⽤⽑笔的⽅法,包括执笔、运腕、⽤笔;狭义的⽤笔,只指任何点画⽤笔的法则;显然,我们这⾥是取⽤笔的狭义。

下⾯就和⼩编⼀起看看书法⽤笔的基本技法吧。

书法⽤笔的基本技法 初学者往往凭着写钢笔字的来写⽑笔字,⽤笔直来直去,不讲究轻重、缓急、藏锋、露锋,写出来的字就象⽊棒搭起来的,这就是不懂得⽤笔的结果。

可见笔是书法学习中基本最重要的内容。

赵孟说:“书法以⽤笔为上”。

(《兰亭⼗三跋》)因为书法的点画形体都是直接由⽤笔⽽产⽣的,学会了⽤笔,也就掌握了书法的关键。

前⼈关于⽤笔的论述颇多,但有的说得⽞虚。

其实⽤笔只不过是控制点画线条的⼿段,⽤笔训练是培养对笔毫的驾驭能⼒,我们只要通过下列对⽤笔的分析,就会明⽩⽤笔并不象古⼈所说的那样深莫测。

⼀、起笔⾏笔收笔: 起笔、⾏笔、收笔是指书写⼀种点画笔锋运动的全过程。

写任何⼀种点画都要经过起笔、⾏笔、收笔三个阶段,即“⼀波三折”。

所谓“逆⼊,涩⾏,紧收”,便是这三种⽤笔⽅法的要诀。

起笔要逆⼊,即逆锋起笔,欲左先右,欲下先上。

也就是横画竖着下笔,竖画横着下笔,即使写露锋起笔的点画,也应该凌空取逆势落笔。

像跳远欲进先退,像拳击欲伸先缩,这样⽤笔格外有⼒。

书法最忌顺笔平拖,直来直去。

⾏笔要“涩⾏”,即是书写者⼈为地制造⼀种阻碍笔锋运⾏的⼒量,同时⼜克服这种⼒量⽽前⾏。

古⼈把这样笔法形象地⽐喻为“屋漏痕”。

如果锋浮纸⾯,信是过,则墨不⼊纸,点画流滑⽆⼒。

收笔要“紧收”,即回锋紧裹收笔,也就是下垂⽽上缩,右往⽽左收,即使收笔时露锋,也应控制住笔锋,毫不松懈,⼒达笔端。

⼆、提笔按笔: 提笔,就是笔锋提起,但不离开纸⾯,写出来的点画线条⽐较细匀。

按笔,与提笔相反,就是笔锋按下,使墨下注⼊纸写出来的点画粗浓。

提、按是笔锋的上下纵⾯运动。

⽤笔提中有按,按中有提;才提便按,才按便提。

这种提按变化是迅速连贯,交替进⾏的,动作⾮常微妙。

书法九种用笔方法

书法九种用笔方法

书法九种用笔方法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通过优美的笔画和独特的用笔方法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艺术修养。

在书法中,用笔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决定了作品的形态和风格。

下面我将介绍九种常见的用笔方法。

一、瘦墨重彩法瘦墨重彩法是用笔方法中最常见的一种,它通过轻薄的笔触和浓重的墨色来表现形象。

这种方法注重墨色的层次感和变化,通过墨的浓淡来描绘物体的光影效果,使作品更加有立体感和韵味。

二、洗墨法洗墨法是一种将墨汁稀释后再使用的方法。

它可以使墨色更加柔和,笔触更加流畅,使作品具有柔和的气质和韵味。

三、破墨法破墨法是一种将墨汁用力拍在纸上,使墨色破散开来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作品的墨色呈现出独特的纹理和质感,增加作品的艺术感。

四、点墨法点墨法是用笔时将墨汁点在纸上再用笔蘸取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作品的墨色呈现出点点滴滴的效果,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浓重感。

五、挂墨法挂墨法是用笔时将墨汁挂在笔尖上再用笔蘸取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作品的笔触更加柔软,墨色更加丰富,增加作品的层次感和艺术感。

六、沾墨法沾墨法是用笔时将墨汁沾在笔身上再用笔蘸取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作品的笔触更加干练,墨色更加均匀,增加作品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七、颤笔法颤笔法是用笔时手握笔杆轻轻颤动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作品的笔触更加细腻,墨色更加柔和,增加作品的灵动性和韵味。

八、抽笔法抽笔法是用笔时迅速抽出笔尖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作品的笔触更加有力,墨色更加深沉,增加作品的力度和气势。

九、悬笔法悬笔法是用笔时将笔尖悬在纸面上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作品的笔触更加轻盈,墨色更加淡雅,增加作品的空灵感和雅致。

以上就是九种常见的用笔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效果,可以根据不同的创作需要进行选择和运用。

希望大家在书法创作中能够善于运用这些方法,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讲解书法的技巧

讲解书法的技巧

讲解书法的技巧
1、用笔有力。

书法首先要有笔力,这是书法的基础。

所谓笔力,就是指用笔
的厚薄、粗细、轻重、快慢等因素。

在写字的过程中,要根据字的结构和笔画的
特点,掌握好用笔的力度,使笔画饱满有力,线条流畅。

2、用笔有韵。

书法的用笔不仅要有力,还要有韵味。

所谓笔韵,就是指笔画
的曲直、圆弧、起伏等因素。

在书法中,要通过运用各种笔画,使字形更加优美,增强书法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用笔有变化。

书法用笔的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所谓笔变,就是
指笔画的粗细、长短、虚实、浓淡等变化。

运用不同的笔画变化,可以使书法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增强观赏性。

4、用笔有情感。

书法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

良好的书
法作品不仅要有好的笔力、笔韵、笔变,还要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在书法创作中,要通过运用不同的笔画和字体,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5、用笔有气韵。

书法的气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所谓气韵,就是指书
法作品的韵律和节奏感。

在书法创作中,要通过运用不同的笔画和字体,使作品
具有鲜明的气韵和节奏感,使人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美感。

书法写大字用笔技巧

书法写大字用笔技巧

书法写大字用笔技巧
在书法中写大字时,有以下几个用笔技巧:
1. 笔画的起始和结束:在写大字时,每个笔画的起始和结束都是非常重要的。

起始处应该清晰、有力,而结束处应该轻柔、自然。

这样可以增强字的美感和力量感。

2. 笔画的力度和速度:在写大字时,笔画应该有一定的力度和速度。

力度要均匀、稳定,而速度要流畅、自然。

这样可以避免笔画出现断裂或模糊的情况。

3. 笔画的弯曲和转折:在写大字时,笔画应该有一定的弯曲和转折。

弯曲和转折要自然、流畅,而不是生硬、突兀。

这样可以增强字的变化和动态感。

4. 笔画的排列和组合:在写大字时,笔画应该有一定的排列和组合。

笔画之间的距离要适中、均匀,而排列和组合要合理、有序。

这样可以增强字的整体感和美感。

5. 笔画的节奏和韵律:在写大字时,笔画应该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节奏和韵律要和谐、统一,而不是杂乱无章。

这样可以增强字的艺术感和表现力。

总的来说,写大字时需要注意笔画的特点和变化,以及用笔的力度、速度、角度和方向等。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可以提高自己的用笔技巧和书法水平。

书法的十大技法

书法的十大技法

书法的十大技法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笔墨的运用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书法的技法是书法艺术的基础,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书法的十大技法。

一、点画结合。

点画结合是指在书写过程中,点和画的关系要相互配合,点要有画的依托,画要有点的点缀,这样才能使字体更加生动有力。

二、笔画粗细。

笔画粗细是指在书写过程中,要根据字体的特点和书写的需要,掌握好笔画的粗细,使字体的线条更加流畅自然。

三、点画相间。

点画相间是指在书写过程中,点和画的排列要相互交错,点和画的大小要相互搭配,这样才能使字体更加美观。

四、起笔落笔。

起笔落笔是指在书写过程中,要掌握好起笔和落笔的力度和速度,使字体的线条更加流畅自然。

五、结构分明。

结构分明是指在书写过程中,要掌握好字体的结构和构造,使字体的结构分明,构造合理。

六、用笔灵活。

用笔灵活是指在书写过程中,要根据字体的特点和书写的需要,掌握好笔的用法,使字体的线条更加流畅自然。

七、用笔有力。

用笔有力是指在书写过程中,要掌握好笔的力度和速度,使字体的线条更加有力。

八、用笔轻重。

用笔轻重是指在书写过程中,要掌握好笔的轻重,使字体的线条更加流畅自然。

九、用笔疏密。

用笔疏密是指在书写过程中,要掌握好笔的疏密,使字体的线条更加流畅自然。

十、用笔变化。

用笔变化是指在书写过程中,要掌握好笔的变化,使字体的线条更加丰富多彩。

书法的技法是书法艺术的基础,只有掌握好了这些技法,才能写出优美的字体。

希望大家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能够认真掌握这些技法,写出更加优美的字体。

对书法的用笔进行简单的阐述

对书法的用笔进行简单的阐述

书法中的用笔,是指笔锋在书写过程中的动作和运用,是书法艺术的核心要素之一。

用笔涉及到笔锋的起落、行笔的疾缓、力度的轻重以及笔画的粗细、提按、转折等变化。

首先,起笔是笔锋开始接触纸面的动作,要求自然、轻盈,有时需要略加调整,如藏锋、露锋等。

行笔是指笔锋在纸面上运行的过程,要求保持稳定、流畅,通过手腕的转动和手指的调整,使笔画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质感。

收笔是笔锋离开纸面的动作,也要讲究自然、干净利落。

其次,用笔的力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书法中的力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笔画的不同和情感表达的需要,采取不同的力度。

轻则笔画纤细、柔软,重则笔画粗壮、刚劲。

同时,还要注意笔力的控制,保持稳定、流畅的运笔。

此外,用笔的速度也是影响笔画质量的重要因素。

速度快则笔画流畅、连贯,速度慢则笔画有节奏感、有力度。

在行笔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使笔画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变的效果。

最后,用笔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的书体、不同的风格有着不同的用笔方法。

同时,还要注意借鉴其他艺术形式和书家的经验,不断探索和创新自己的用笔方法。

总之,书法中的用笔是一个复杂而富有创造性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逐渐掌握其中的技巧和规律。

书法用笔:12种行笔方法简述

书法用笔:12种行笔方法简述

书法用笔:12种行笔方法简述一、用笔概述用笔,就是笔毫落纸起而动作时各种点画起止运行的规律。

用笔的目的是要求中锋铺毫,既让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又要灵活到八面玲珑。

有的书法家又把它叫做“行笔”,就是形容笔毫落纸在点画中间移动。

有了正确的执笔和运腕的方法,还必须学会具体地运用。

笔墨落纸才见真功夫。

何况,一般写字与作为艺术的书法,是不能完全等同的。

五指执笔法书法是在写字的基础上,加以美化和装饰,充分发挥毛笔的功能,追求线条、笔力和笔势、气韵,使之进一步提高到艺术境界。

书法的表情、势态以及色泽、风气韵度等形象的表露,无一不是通过用笔而产生出来的。

清代沈宗骞曾说:“盖不灵之笔,但得其形;必能灵便,乃可得其神”。

书法同样是这个道理。

从执笔、运腕到用笔,三者结合起来,构成了书写的基本技法,统称为“笔法”。

前两者都是为给用笔创造有利的条件,而关键在于用笔。

章祖安书法:录李白诗用笔的方法,前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了不少的经验,有些已成为书法家们普遍公认和行之有效的规律。

最基本扼要的有以下几点,即:每写一笔画,都包含着起笔、行笔、收笔三步,这叫“一波三折”;笔锋都是“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

”笔的运行不能呆板板地平来直去,而要“收笔藏锋”,“逆入平出”,“横画竖下,竖画横下”;“有往必收,无垂不缩”。

笔法要领这可以说是篆、隶和楷书用笔的基本法则。

随着各种书体的不同和书法艺术水平的提高,用笔的方法也跟着更加丰富多样,但归根到底都是上述基本规律的发展和变化。

二、常用笔法简介1.起笔:是指笔画的开始。

基本方法是写横画时要竖着下笔,写竖画时要横着下笔。

写其他各种点画,均依此类推。

这样起笔,可收到沉着、稳健而圆聚有力的效果。

2.行笔:笔锋在纸上运转,交换起落,不断提按的动作。

收笔:是指写到一画的末尾如何收束而言。

基本方法是要求笔运行到点画尽处必须回锋收笔。

也就是前边所说的,写横画时“有往必收”;写竖画时“无垂不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书法的用笔方法□宋凤洲用笔的方法,古人多称“用笔”,今人多称“笔法”,是指提、按、擒、纵、使、转、顿、挫等;从笔墨行迹分析说“笔法”,指方、圆、肥、瘦、血、肉、刚、柔等。

操作为因,墨迹为果,故有时也将二者合在一起说,如中锋、侧锋、藏锋、回锋等。

因此可以说,“用笔”与“笔法”仅是不同的说法,实质是一回事。

用笔要涉及的内容很多,这里仅就最基本的方面简述己见,以供探讨。

一、关于运笔运腕运腕,是用笔的主要手段。

写中字和小字主要靠运腕。

即使是写大字或榜书,运腕也是主要的环节。

运腕的好处在于方便调整笔锋和加强点画力度。

写字主要靠运腕实现,但通身皆要配合。

坐写小字,手指相对配合较多;立写大字,手臂就较显用场了。

无论坐书还是立书,腿足身肩的支撑平衡作用都很重要。

所以清学者、书家程瑶田说:“书成于笔,笔运于指,指运于腕,腕运于肘,肘运于肩。

肩也、肘也、腕也,指也、皆运于右体者也,而右体则运于左体。

左右体者,体之运于上者也,而上体则运于下体。

下体者,两足也;两足着地,拇踵下钩,如履之有齿以刻于地者,然此之谓下体之实地。

下体实矣,而后能运上体之虚。

”应该说,指的主要任务是执稳笔杆,腕的主要任务才是运转,这就是谈用笔必谈运腕的道理。

运腕的本意,是以腕为动力,引笔而行。

运腕不仅限于平腕的摆动,还有提、按、扭、转、等各个方向的转换,运腕的动向是全方位的。

认识到了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笔法了。

做到了这一点,腕才算真的活了。

二、关于八面锋和调锋笔头是圆锥形的(蘸墨后),笔杆直立后可以向水平的任意方向用锋。

按中国人传统习惯,约简为八面用锋,既“八面锋”(上下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

汉字的点画有不同方向,学会八面用锋是必备的基本功。

而八面用锋不是各个方向点画的简单混合,而是要按一定规则搭配,并使之有紧密的联系。

由于各种点画的形态和用锋不同,实现点画的交接和转换,离不开“调锋”。

调锋的任务,在于及时将散开的笔锋合拢起来,将弯曲的笔锋伸展开来。

膏笔也是调锋的一种方式。

三、关于笔头使用部位对毛笔笔头的使用与要求各有不同,有的喜用小笔写大字,有的却喜以大笔写小字。

有的喜用短锋,也有喜用中锋和长锋的。

假如我们将笔头分为三截:尖的部分为笔锋,靠笔管的那端为根部,中间为笔腰。

那么,喜用小笔写大字的人,爱用笔腰和笔根;喜用大笔写小字的人,爱用笔腰及笔锋。

应当说,毛笔的三截都是有用场的,但从既发挥笔的功能又保证笔的寿命这点出发,还是应该以用笔锋、笔腰为主。

以用笔根为辅。

要使点画粗、就去换大笔。

常用笔根,不仅不能充分利用笔毛的弹力,还会使点画书写准确率降低。

另外,由于笔根过度磨损和受力,还会造成笔毛弯曲无力和笔杆劈裂。

四、关于用笔的基本要领一副书法作品,无论字多大多小,都可视为汉字点画的组合,都要从一点一画写起。

因此,历代书家很重视点画,把用笔的成功与否,看作书法的关键。

1、点画的三运笔点画的书写,无论何种书体,无论粗细长短,都有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环节。

这三个环节既“三运笔”。

三运笔的要领,按刘熙载的说法是逆入、涩行、紧收。

2、提按和藏露用笔的提按,是造成点画轻重的具体铺毫方法。

轻则用提、重则用按。

点画由轻变重,则用笔由提变按;点画由重到轻,则用笔从按到提。

提和按没有固定的法则,都是相对的。

笔的大小不同,点画的粗细不同,提按的幅度也有区别。

按不是体现在简单的执笔动作里,而是在相互比较中或者是在有形的点画里才能显现。

轻按较之于重按为提,低提相对于高提为按。

有的点画先提后按,有的点画先按后提。

有的字是提多按少,有的字却按多于提。

提按是用笔的基本之法。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提比按更重要,更有难度。

能够提得起,用笔才能更加灵活,调锋才更便利和准确。

藏露也是用笔的两种基本方法。

藏是点画的起处或收处不出现锋尖(利用逆回之法把笔锋藏在点画中)的用笔方法,或叫“藏头护尾”法。

这样的点画看起来凝重、含蓄。

露锋则与藏锋相反,使点画起处直入,收处直出。

这种用笔的点画直率、果敢、飘逸。

藏锋对于点画头尾,多为逆峰起笔和回峰收笔;露峰则是顺锋而入和顺锋而出。

3、中锋和侧锋中锋和侧锋,是指书写时毛笔的锋尖行走在点画中的位置而言,锋尖近点画之中的为中锋,在点画一边的为侧锋。

中锋用笔是遣毫在运笔方向的反方向,既笔杆之后侧。

这样铺毫,正副齐用,笔心可在点画中线(或近中线)上。

侧锋用笔是遣毫在笔杆的一侧与笔杆同时向一方向行进,有些像扫帚扫地。

中锋和侧锋写出的点画效果是不一样的。

中锋点画厚重、圆润、富有立体感;侧锋点画就显得单薄、浮涩和平扁。

这是因为中锋以笔尖着纸铺毫,注墨实而快,写出的点画两侧墨色均匀一致(相对),还由于笔头的锥形和顺锋使用,点画的正中线受力大,注墨多,因而点画圆润,且呈中间深两侧稍浅的立体效果;侧锋以笔腹着纸,笔尖倒于一侧,笔锋和笔肚之墨含量不一样,点画两侧用力也不一致,所以出现浮涩平扁之感。

中锋是用笔的基本原则,可谓千古不易。

龚贤说:“笔要中锋第一,唯中锋乃可以学大家。

”钱杜说:“作书贵中锋。

”我们当然也要把它继承下来。

但这不是一个死方,在书写中,侧锋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只要用得好,也会使字增色,甚至会有干脆利落的效果。

正如丰坊所言:“用笔必以正锋为主,又不必太枸,隐锋以藏气脉,露锋以耀精神,乃千古之秘旨。

”4、轻重与缓疾书写有轻重,也有缓(迟)疾(速),轻与重是点画形质的两个方面,既细与粗。

也可说是用笔的两种方法,既提与按。

不过这里的粗细或提按不是指某一字或某一点画的书写变化,而是指书写的风格,指用锋的深浅。

周星莲说:“用笔之法,太轻则浮,太重则踬。

恰到好处,直当得意。

唐人妙处,正在不轻不重之间,重规叠矩,而仍以风神之笔出之。

”如颜真卿用笔稍重,气象丰腴,谓之“筋书”;柳公权用笔略轻,神采挺秀,誉为“柳骨”。

看来,用笔的轻重具有重要意义。

缓疾是用笔速度的两个概念。

缓和疾是互为参照的对立的两种书写速度。

缓就是慢,疾就是快。

缓疾都不是一味的,缓中有疾,疾中有缓。

缓疾要根据自己的书意审美追求和驾驭毛笔的能力选取。

“迟则生研而姿态毋媚,速则生骨而筋络勿牵,能速而速,故以取神;应迟不迟,反觉失势”(宋曹〈书法约言〉)。

“迟以取妍,速以取劲”,这已成为书家共识。

但“轻、重、疾、徐四法,唯徐为要。

徐者缓也,即留得笔住也。

此法一熟,则诸法方可运用”(倪苏门《书法论》)。

5、使转和方圆在书写的过程中,随点画之势运笔,带来了运腕方向上的不断变化。

诸多的变化归纳起来,用“使转”二字便能概括。

“纵横牵制谓之使,钩环盘纡谓之转。

”(王绂《论书》)。

点画的“遣送”为使,点画的“交接变向”为转。

“使”皆实,“转”有虚,“转”更难。

转笔作用很大,极须用意。

它即是换笔,又是调笔,方法也需视情况而变。

徐用锡在其《字学札记》里这样说道:“用笔要转,不转,恐锋顺行而偏也。

或回、或翻、或倒,下笔都是此意。

”要知书写转多于使,更需用心领会和把握。

“书法之妙,全在用笔。

该举其要,尽于方圆”(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这里的方圆是形容点画形质的两个概念。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点画头尾形状;一是点画布势形状。

所谓方圆是点画首尾形状,即点画起笔(止笔)之形是圆形则为圆笔,是方形则为方笔。

方笔用翻笔,圆笔用绞笔,翻的角度不同,绞的狐度不同,造成风格、特征的差别。

方笔的翻,有方向正相反的回翻,有小于180度的折翻,都需要借助于切、顿、驻等方法折锋实现。

圆笔的绞,有弧度大小和偏正的不同,需要借助笔尖或笔腹的圆转方法实现。

不论是方是圆,笔锋提按的深浅和手腕运动的幅度是把握此法的关键。

因为它直接决定了方圆墨迹的形态和意味。

所谓方圆是点画布势的形状,既点画使转之方圆。

使并非绝对不变向,如横,有仰写和俯写的变化,其本身包含了一定的圆转意味。

转,并非一概为方折,也有圆势。

揩、隶之转多方势,篆、草(行)之转多圆势。

方圆的运用大概如此,但也需要灵活掌握,康有为曾言:“正书无圆笔,则无宕逸之致;行草无方笔,则无雄强之神。

”6、骨肉筋血用笔的好坏必然要通过书写的墨迹展现,所以用墨的技巧,成了用笔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换句话说,谈用笔不能少了谈用墨。

古人非常重视用墨的效果,总结出许多经验。

最富有形象感的理论当数“骨肉筋血”之说了。

“骨肉筋血”的理论,将用笔用墨拟人化,丰富了点画形质的内涵,使点画不仅具有笔势,而且具有了笔意。

东晋卫铄在《笔阵图》里指出:“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第一次为骨肉筋血理论勾画了标准。

后来又有许多书家如朱履贞、丰坊、笪重光、王澍等都有对骨肉筋血的论述,分析它的产生、意义和作用。

王澍说,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全具,而后可以为人,书亦如是。

丰坊说,筋生于腕,骨生于指,血生于水,肉生于墨。

朱履贞说,血能华色,肉能出姿,血肉生于筋骨,筋骨不立,则血肉不能自荣,故书以筋骨为先。

萧衍说,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钝。

关于对骨肉筋血的理解,当代书法理论家丁文隽有比较明确的解答,不妨作一引录,以飨广大读者。

他这样说道:于人,骨所以支形体,筋所以司动转。

骨贵劲键而筋贵灵活。

故书,点画劲健者谓之有骨,软弱者谓之无骨;点画灵活者谓之有筋,呆板者谓之无筋。

欲求点画之劲健,必须毫无虚发,墨无旁溢,功在指实,故曰骨生于指。

欲求点画之灵活,必须纵横无碍,提顿从心,功在悬腕,故曰筋生于腕。

点画劲健飞动则见刚柔之情,生动静之态,自然神完气足。

故曰筋骨相连而有势,势即赅刚柔动静之情态而言之也。

夫书以点画为形,以水墨为质者也。

于人,筋骨血肉同属于质;于书,则筋骨所以状其点画,属于形,血肉所以言其水墨,属于质。

无质则形不生,无水墨则点画不成。

水湿而清,其性犹血,故曰血生于水。

墨浓而浊,其性犹肉,故曰肉生于墨。

血贵燥湿合度,燥湿合度谓之血润;肉贵肥瘦适中,肥瘦适中谓之肉莹。

血肉惟恐其多;筋骨惟患其少,少则神气全无。

必也四质停匀,始为尽善尽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