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2024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课件

2024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课件

01引言Chapter培训目的和意义提高医院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能力01保障患者健康02履行社会责任03培训内容和形式培训内容培训形式预期培训效果掌握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食源性疾病监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提升医院应对食源性疾病的能力02医院食源性疾病概述Chapter食源性疾病定义与分类定义分类医院食源性疾病特点与危害特点危害医院食源性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还会增加医疗负担和社会成本,对医院声誉和医患关系也造成不良影响。

国内外医院食源性疾病现状分析国内现状国外现状03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法与技术Chapter监测点选择采样策略样本类型030201监测点设置与采样策略实验室检测方法与标准检测标准检测方法参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制定严格的实验室检测标准,确保检测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质量控制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数据收集01数据整理02数据分析0304医院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措施Chapter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设01严格把控食品原料采购质量,确保原料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020304加强食品加工场所卫生管理,保持环境整洁、设施完好。

规范食品加工操作流程,避免交叉污染和食品腐败变质等问题。

定期对食品加工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和培训,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食品加工过程卫生控制患者饮食安全宣传教育0102030405医院食源性疾病应急处置与报告制度Chapter应急处置流程与协作机制明确应急处置流程发现食源性疾病病例或疑似病例后,应立即启动应急处置流程,包括报告、隔离、治疗、调查等环节。

建立协作机制医院应建立与相关部门(如疾控中心、食品药品监管局等)的协作机制,确保信息畅通、资源共享、协同应对。

加强人员培训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食源性疾病应急处置培训,提高应对能力和水平。

完善通报机制医院应建立内部通报机制,确保相关部门和人员及时了解食源性疾病疫情动态和防控要求。

严格信息报告制度发现食源性疾病病例或疑似病例后,应按规定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不得瞒报、漏报、迟报。

(2024年)47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PPT课件

(2024年)47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PPT课件

47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PPT 课件•食源性疾病概述•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介绍•常见食源性疾病案例分析•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解读•实验室检测技术在食源性疾病诊断中应用•现场调查与应急处置能力培训contents目录01食源性疾病概述定义与分类定义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

分类按致病因子分类,包括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等食源性疾病。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发病原因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原因包括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销售等过程中被污染,以及食品本身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等。

危险因素不洁食品、过期食品、未经煮熟的食品、受污染的水源等都是食源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临床表现食源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因致病因子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而异,可包括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头晕等)以及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等)。

诊断依据食源性疾病的诊断依据包括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等。

其中,实验室检测可包括病原学检测、毒理学检测等。

预防措施及重要性预防措施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措施包括加强食品生产、加工、运输、贮存等环节的监管,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等。

重要性预防食源性疾病对于保障公众健康、减少医疗负担、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加强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报告也是及时发现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02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介绍监测目的和意义目的通过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及时发现、评估、预警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暴发和流行,保障公众健康。

意义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为政府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增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监测方法与流程方法包括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两种。

主动监测通过定期抽样检测食品中的致病因子;被动监测则依赖于医疗机构和疾控中心的报告。

流程制定监测计划→确定监测点→采集样品→实验室检测→数据分析→结果报告→采取控制措施。

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课件-2024鲜版

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课件-2024鲜版

严格筛选原料供应商,确保原料质量符合 标准,防止使用不合格或受污染的原料。
强化食品加工过程监控
完善食品储存和运输管理
对食品加工过程进行严密监控,确保生产 环境、设备、工艺等符合卫生要求,防止 交叉污染和食品变质。
2024/3/28
建立合理的食品储存和运输制度,确保食品 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保持卫生、安全,防止 食品受到污染或变质。28
定义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 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 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 疾病。
分类
一般分为微生物性、化学性、有 毒动植物性和寄生虫性四大类。
7
发病原因和危险因素
2024/3/28
发病原因
主要病因是食物中的致病因子,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 毒素等。
引导消费者正确选购和储 存食品
教育消费者正确选购新鲜、卫 生的食品,并妥善储存食品, 避免食品变质或受到污染。
加强食品安全信息公示
及时发布食品安全信息,让消 费者了解食品安全状况和风险 点,提高消费者的防范意识和 能力。
2024/3/28
21
06
食源性疾病监测的挑战 与展望
2024/3/28
22
当前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生物传感器技术
利用生物识别元件与换能器结合,实 现食品中病原菌或毒素的高灵敏、高 特异性检测。
2024/3/28
17
05
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控 制措施
2024/3/28
18
食品卫生管理
建立健全食品卫生管理制度
加强食品原料管理
制定完善的食品卫生法规和标准,明确各 部门职责,确保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 卫生安全。
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 课件

22660_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ppt课件

22660_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ppt课件

严格遵守食品加工和储存规范 ,避免交叉污染和食品变质。
2024/1/25
对食品原料、半成品和成品进 行定期检测,确保其质量和安 全。
合理规划食品储存区域,按照 不同食品的特性进行分类存放 。
16
消费者教育和宣传
加强消费者教育,提高其对食源性疾 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及时发布食品安全信息,提醒消费者 注意食品安全风险。
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是否为食 源性疾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毒理学检查等。
2024/1/25
9
03
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
2024/1/25
10
监测网络和组织架构
01
02
03
国家级监测网络
覆盖全国范围,由国家级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各地 分支机构组成。
23
培训方法和技巧
01
02
03
04
理论授课
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传授 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基本理论和
知识。
实践操作
组织参训人员进行现场实践操 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
水平。
案例分析
结合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和讨论,加深参训人员对食源 性疾病监测的理解和认识。
互动交流
鼓励参训人员之间互动交流, 分享经验和心得,促进共同进
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实 践
2024/1/25
22
培训计划和课程设计
2024/1/25
确定培训目标
明确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和培训目的,为制定培训计划提供依据 。
制定培训计划
根据培训目标,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包括培训时间、地点、参 与人员、课程安排等。

2024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课件(多场景)

2024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课件(多场景)

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课件(多场景)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课件一、引言食源性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广泛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提高食源性疾病监测能力,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本课件旨在为监测人员提供系统、全面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知识,提高监测水平,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二、食源性疾病概述1.定义: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摄入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而引起的疾病。

2.病原体:食源性疾病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毒素等。

3.传播途径:食源性疾病主要通过摄入受污染的食物传播,也可通过接触传播、空气传播等途径。

4.临床表现:食源性疾病症状多样,轻者可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重者可出现脱水、休克、甚至死亡。

5.暴露人群:食源性疾病暴露人群广泛,包括儿童、老年人、免疫抑制者等。

三、食源性疾病监测的重要性1.早期发现:食源性疾病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疫情,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降低疾病传播风险。

2.病原体识别:食源性疾病监测可明确病原体,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3.风险评估: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可用于评估食品安全风险,指导政府制定相关政策。

4.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病监测有助于发现食品安全隐患,推动食品安全体系建设。

四、食源性疾病监测内容1.监测系统: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包括病例报告、病原体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

2.监测病例:收集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包括病例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等。

3.病原体检测:开展食源性疾病病原体检测,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4.食品样品检测:对可疑食品样品进行检测,查找病原体来源。

5.流行病学调查:开展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病例分布、传播途径等。

6.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食源性疾病风险。

五、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要求1.知识储备:掌握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包括病原体、传播途径、临床表现等。

2.技能培训:熟悉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法,掌握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技能。

2024版食源性疾病培训完整ppt课件

2024版食源性疾病培训完整ppt课件

05

临床表现
01 胃肠道症状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等
03 神经系统症状
头痛、头晕、乏力、失眠

02 肝肾损害症状
黄疸、肝区疼痛、蛋白尿

04 过敏反应
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 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鉴别诊断
与食物中毒、急性胃肠炎 等疾病进行鉴别
实验室检查
03
列举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原种类,以及这些病原在各类食
品中的分布情况。
监测与报告
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
介绍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的建设 情况,包括监测网络、监测内容和方 法等。
监测数据分析与应用
分析监测数据在食源性疾病预防和控 制中的应用,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 学依据。
报告流程和制度
详细阐述食源性疾病的报告流程、报 告时限和报告要求等,强调及时、准 确报告的重要性。
提升了应急处置能力
通过模拟演练和案例分析,学员们对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应急处置流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提 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展望
1 2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水平和 效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推广健康饮食知识 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向公众普及健康饮食知识, 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04
食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
01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0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 02 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律责任与义务
食品加工过程控制
原料采购与验收
建立严格的原料采购和验 收制度,确保原料符合食 品安全标准

食源性疾病培训ppt课件完整版

食源性疾病培训ppt课件完整版
食源性疾病培训ppt 课件完整版
目录
CONTENTS
• 食源性疾病概述 • 常见食源性疾病介绍 • 预防与控制策略 • 应急处置与报告制度 • 实验室检测技术在食源性疾病中
的应用 • 提高公众对食源性疾病认识和防
范意识
01
食源性疾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 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 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
引导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选择正规渠道,注意检查食品标签和保质期,
避免食用过期或变质的食品。
加强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食品安全教育工作
将食品安全教育纳入课程 在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将食品安全教育纳入相关课 程,通过课堂讲解、实践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们的食品 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加强食堂和配餐管理 严格规范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的食堂和配餐管理,确 保食品来源可靠、加工过程卫生、食品留样等制度得到有 效执行。
病毒性食物中毒
诺如病毒感染
由诺如病毒引起,以急性胃肠炎为主要症状。常见于贝类海鲜、 生菜等食品。
轮状病毒感染
由轮状病毒引起,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发热等。多发生在 婴幼儿中,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传播。
寄生虫感染
贾第鞭毛虫感染
由贾第鞭毛虫引起,以腹泻、腹痛、发热为主要症状。多因食用未煮熟的肉类或污 染的饮用水而感染。
智能化检测技术的发展
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开发自动化、智能 化的食源性致病菌和毒素检测技术,提高检测效率和 准确性。
新型疫苗和药物研发
针对食源性致病菌的疫苗和药物研发将成为未 来研究的热点,为预防和治疗食源性疾病提供 新的手段。
06
提高公众对食源性 疾病认识和防范意 识

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课件

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课件

第二部分 组织机构 一、组织机构 二、各组成员及职责 (一)流行病学调查组 (三)检验组 (四) 后勤保障组 (五) 社会宣传组
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

第三部分 预警报告 (一)报告程序 (二)报告制度 卫生行政部门对发生管辖范围内的下列食物中毒或者 疑似食物中毒事故,实施紧急报告制度: 1、中毒人数超过30人的,当于2小时内报告县人民 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2、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者死亡1人以上的,应当 于2小时内上报卫生部,并同时报告县人民政府和上 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并请市级疾控中心调查。
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



第四部分 应急措施 一、食物中毒应急处理准备 (一)采样用物品 1、食品采集:灭菌性塑料袋、容器、各种采样工具。 2、涂抹样品采集:灭菌生理盐水试管、棉拭子 。 3、便样采集:采便管、培养基。 4、患者呕吐物采集:无菌平皿、采样棉球。 5、血样采集:一次性注射器、灭菌试管。 6、其它必备物品:医用酒精、棉球、记号笔、胶布、 手电等
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

3、中毒事故发生在学校、地区性或者全国性重要 活动期间的应当于2小时内上报卫生部,并同时报告 县人民政府和上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4、其它需要实施紧急报告制度的食物中毒事故。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 事故的报告。 县卫生行政部门接到跨辖区的食物中毒事故报告,应 通知有关辖区卫生行政部门,并同时向共同的上级人 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食源性中毒
2.食源性中毒(foodborne intoxications)
食源性中毒是摄人已受到某种毒物污染的 食品所引起的一类中毒性疾病。 食品中各种毒物的来源主要有: ● 某些细菌繁殖过程中产生的细菌毒素; ● 有毒化学物质(如有毒重金属等); ● 动植物或真菌天然存在或形成的毒素(如 某些有毒鱼类、有毒贝类和某些有毒野生蕈 类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源性疾病监测
赵利华
首先要明确的几个概念

食品安全事故:指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 等源于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 故。

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 性、中毒性等疾病。
食物中毒: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 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 疾病。

1、食源性疾病病例 临床医生负责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 信息表》(附表1) 2、异常病例 临床医生发现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后,填写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报告卡》(附表2)

四、报告流程

1.医疗机构在日常诊疗中一旦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 件,应当及时上报当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日汇总分析辖区内监测信息, 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应当及时上报当地卫生计 生行政部门。 3.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进行信息核实,及时将相关 信息通报同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 4.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组织开展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 查处置后,应及时将相关信息通报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5.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卫生行政部门的通知, 启动调查后,及时通过“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 报送基本情况;调查完毕一周内,通过“食源性疾病 暴发监测系统”报送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6.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及时通过国家食源性疾 病分子溯源网络(TraNet)报送食源性致病菌菌株信 息、分子分型和药敏试验结果。


五、预防保健科每季度对医院内的食源性疾病上 报登记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核对,配合有关部门做 好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六、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对疑似或确诊食源 性疾病不按要求上报,瞒报、缓报、谎报者,一 经查实将给予教育、经济处罚,并及时补报,情 节严重者按《食品安全法》、《食物中毒诊断标 准及技术处理总则》、《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 》等规定追究行政、法律责任。


(三)所有的盟(市)级和旗(县)级疾控机构均 要参加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报告工作。 (四)自治区、盟(市)级和旗(县)级卫生计生 行政部门应协调同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保证调 查信息的完整性和报告的及时性。

库伦旗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 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临床 医生做好有关食源性疾病的登记、报告。不得瞒 报、迟报、谎报或授权他人瞒报、迟报、谎报。 一、分管院长负责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领导, 预防保健科、首诊医师具体负责监测工作,预防 保健科负责全院临床医师的全员培训工作。

——《食品安全法》
一、监测目的

通过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监测和归因分析, 掌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高危食品和危险因素, 为制定、调整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二、监测对象、有 毒动植物性的感染或中毒性病例、疑似食 源性异常病例进行监测。重点监测对象包 括: 1、感染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的感染 性腹泻病人,临床表现为腹泻,可伴有腹 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病例。

7.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每日登陆 “食源性疾 病暴发监测系统”查看各地食源性疾病暴发情况,并 且完成季度、年度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分析报告并提 交国家卫生计生委。

四、报告原则与要求

(一)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是《食品安全法》法 定报告职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可能影响创 建全国卫生城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绩效考核等 原因干扰或影响依法报告。 (二)各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与调查处置的所有涉 及发病人数 2人及以上或出现1名及1名以上死亡 病例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均应上报。


2、中毒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并具 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等因素 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农药中毒、 毒蘑菇中毒、菜豆中毒、河豚毒素中毒等 3、异常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无法做 出明确诊断的病例,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 中的婴幼儿肾结石病例。
三、监测内容

1、所有发病人数在 2人及2人以上或出现1名及1 名以上死亡病例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2、对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中环境、食品、生物标 本中致病菌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和药敏试验。
二、临床医生必须按规定做好登记工作,填写有 关项目和登记卡,要项目齐全、字迹清楚,住址 写到具体苏木、镇、村、嘎查、社区,要留联系 方式及联系人姓名,不得有缺项、漏项。



三、发现食品安全事故或食源性疾病,除采取抢 救措施外,24小时内向预防保健科电话报告,接 到报告后及时向旗疾控中心报告。 四、发现食物中毒群体性事件,首诊医生除报告 外,还应及时联系预防保健科、检验科等相关科 室,封存相关标本,做好登记、抢救记录等资料 保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