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专题检测(二十一)“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题”专项强化练
2019高考语文试卷试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项

2019 高考语文试卷试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项【一】【新课标I 卷】读下边这首宋诗,达成14~15 题。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品德,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适合的两项是〔 5 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庄严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愉悦心情。
B、第三句要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勇往直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德是选送的首要依照。
D、朝廷对考生寄托了殷切的希望,期望他们可以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认可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赖其余考官来达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代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 分〕参照答案14、BE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更加见出考场的威严沉寂;③增强作者充满期望的愉悦之情。
【分析】14、试题剖析: B项说法错误。
E 项全诗流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诚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论D。
15、试题剖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成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论D。
【二】【新课标Ⅱ卷】阅读下边这首宋诗,达成14~ 15 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荒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假定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进出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朝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以后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能否?”李揆怕被拘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朝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正确贴切,由于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特别相像。
2019届高考语文【古诗词】专题复习押题精练卷及答案解析

2019 届高考语文【古诗词】专题复习押题精练卷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 分) 送别 李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注],临分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注] 醑(xǔ):美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照应题目“送”,描写了渭城边纵酒言别的场景,在酒坊里长醉而不能入眠这一细节表现了诗人 酒量之大、心境之豪放。 B.第二联用梨花来比喻雪,诗人希望自己的浓浓深情能像春天的梨花一样,让临别的友人忘却那冬天 离别的苦闷冷清的感伤。 C.颔联描写了一幅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条迎风摇曳的美好春景,以自然界的乐景衬托出了朋友 之间深切的离别之情。 D.颈联中用了“倾壶醑”“赠马鞭”两个动作描写来表现内心,可以看出诗人与友人情感之深厚,欲以这 些行为来挽留友人。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子》中有“长沮、桀溺耦而耕”。
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其一前三联都运用了比拟手法:东风多情,雨声有意;雾霭笼罩山顶,太阳悬于树梢;野桃盛开,
溪柳袅娜。诗人从准备启程到旅途之中所见之景都清新秀丽,心情愉悦。
B.其一尾联诗人想象“西崦人家”其乐无比的生活: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美好景致和人物的描写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9 分) 醉落魄·离京口作 苏轼
1
2019 届高考语文【古诗词】专题复习押题精练卷及答案解析
C.“片”字富有表现力,写出了小舟在浩渺的大江上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D.诗的末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青碧透寒的江水也有浓浓的思乡之情和愁苦之意。 4.诗中“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与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轻舟已过万重山”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试比较分析。(6 分) 答:
高考语文复习检测(二十一)“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题”专项强化练.docx

高考语文复习跟踪检测训练检测 (二十一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题”专项强化练(时间: 40 分钟满分:40分)题组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6 分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用了《虞美人》中的哪两句?试比较两者在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上的异同。
答:参考答案:化用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 分 )修辞手法相同: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都以水喻愁,将满腔愁绪比作江水,表现愁绪之多,绵延不断。
(2分 )抒情效果不同:欧阳修词借迢迢春水表达了渐生渐深的离愁别绪,画面真切,意境优美;李煜词则借一江春水表达了国恨家仇的忧伤情感,境界开阔,意境深远。
(2 分 )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6 分 )①贼平后送人北归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②。
[注 ]① 本诗是作者于安史之乱平定后所作。
② 愁颜:指友人北归途中见此景象时的表情。
这首诗除借景抒情外,整首诗歌还有一种突出的表现手法。
请指出该手法,并分析。
答:参考答案:本诗突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2 分 )首联写实,交代诗人和友人当年同时离家避难,如今诗人送友人“独北还”,而自己却“不得还”;颔联首句实写流落他乡白发已生,而后句则虚写“旧国”青山如故;最后两联虚写,想象友人“北还”旅途中寂寞、艰辛、愁容不展和危险的处境。
(2 分 )虚实结合,互为补充,开拓了诗的意境,丰富了诗的情感。
(2 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6 分 )风雨李商隐凄凉宝剑篇①,羁泊欲穷年。
【精品文档】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项训练·古诗鉴赏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项训练·古诗鉴赏全国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鷃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
全国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人教版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系列【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专题练及答案

人教版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系列【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专题练习1.(2017·河南省百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岳阳楼望君山①[明]杨基洞庭无烟晚风定,春水平铺如练净。
君山一点望中青,湘女梳头对明镜。
镜里芙蓉夜不收,水光山色两悠悠。
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万古愁。
【注】①君山:又名湘山,实则是屹立于洞庭湖口的小岛。
相传舜的妃子湘君(即湘妃、湘女)游此,故名。
本诗运用了比喻修辞和奇特的想象,试对这两种表达技巧各举两例加以赏析。
答:2.(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注】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答:3.(2014·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后面的题目。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香,春在无人处。
移舟去。
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答:4.(2017·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②插:通“锸”。
铁锹。
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答:二、综合练(一)(2018·河南中原名校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白燕袁凯①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应见稀。
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②尚未归。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一)(2019全国Ⅰ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 C 15.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2019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讲义加六套仿真题(含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但总有一些题材相同的诗歌,这些诗歌情感相近,手法相似,因此,我们鉴赏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代诗歌大致有羁旅行役诗、送别怀人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边塞战争诗、闺情宫怨诗等7种类型,当然,这种分类很难有清晰明确的界限。
因此,做题时,既要把握诗歌的大致题材,更要把功夫花在对诗歌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等的准确理解和把握上。
(一)羁旅行役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羁旅,指长久寄居他乡;行役,旧指因服兵役﹑劳役或公务而在外奔波。
羁旅行役诗指客居他乡、路途跋涉时写下的思归、怀人的诗歌。
辨别羁旅行役诗的关键[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以上内容完成后面的问题。
登润州城丘为天末江城晚,登临客望迷。
春潮平岛屿,残雨隔虹蜺。
鸟与孤帆远,烟和独树低。
乡山何处是,目断广陵西。
(1)找标志词:(2)概括情感:答案:(1)登、客、残雨、孤帆、独树、乡山。
(2)抒发了作者漂泊他乡的孤独之苦和思乡之愁。
(二)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送别怀人诗一般以描写景物来表达离愁别绪,或者直接抒写离情别绪,或者借此一吐胸中积愤、表明心志,或者重在写离愁别恨,或者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或者以上几个方面兼而有之。
辨别送别怀人诗的关键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以上内容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高適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①上秋帆远,白帝城②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①“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
②“白帝城”为西汉公孙述所筑,在夔州。
(1)找标志词:(2)概括情感:答案:(1)送、此别、衔杯、谪居、啼猿、归雁、书、青枫江、秋帆、分手。
(2)抒发了对朋友的关切、担忧和宽慰之情。
(三)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山水田园诗指描写山水景色、田园生活的诗歌。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专项增分练七 古代诗歌阅读“情感”强化练 含答案

专题专项增分练(七)古代诗歌阅读(“情感”强化练)(时间:40分钟满分:88分)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秋望(明)高启霜后芙蓉落远洲,雁行初过客登楼.荒烟平楚苍茫处,极目江南总是秋.(1)“雁行初过客登楼”中,“雁”这个意象起到什么作用?(5分)答:★(2)这首诗的结语中“总是秋”三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6分)答: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念奴娇登建康①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辛弃疾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却忆安石②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注]①建康:今南京,为六朝古都,历来登临者多有咏叹.②安石:即谢安,早年寓居会稽,晋孝武帝时任宰相,“淝水之战”大败前秦苻坚,后遭谗被疏.(1)请对“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两句进行赏析.(5分)答:★(2)这首词蕴涵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答:3.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渡太湖登马迹山(清)赵翼[注]元气混茫间,雄观上碧孱.无边天作岸,有力浪攻山.村暗杨梅树,津开苦竹湾.离家才廿里,垂老始跻攀.[注]赵翼,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其诗以五言古诗最有特色,即便是一景一咏也往往具有深邃的哲理,颇有新颖思想.(1)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5分)答:★(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对我们有什么启发?(6分)答: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忆秦娥刘辰翁中斋①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烧灯节②,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髮③.[注]①中斋:邓剡的号.邓剡,和刘辰翁同乡,曾入文天祥幕府,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不仕.②烧灯节:即上元节(俗名元宵节).③梅髮:白发.(1)“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答:★(2)“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髮”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龙潭夜坐(明)王守仁①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1)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答:(2)本诗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指出三种并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答: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浪淘沙①欧阳修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②.垂杨紫陌③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注]①本词是词人春日与友人旧地重游而作的游宴诗歌.②从容:悠闲舒缓.③紫陌:京城郊外的道路.(1)本词是一首游宴之作,但作者在上阕中并未直接描写宴饮的场面,请结合词句分析词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5分)答:★(2)结合词句“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6分)答: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空囊杜甫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世人共卤莽①,吾道属艰难.不爨②井晨冻,无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注]①卤莽:通“鲁莽”,苟且偷安.②爨(cuàn):烧火做饭.(1)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两句诗有何深层含意?(5分)答:★(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6分)答: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魏野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答:★(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答案1.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雁”字在诗中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结构上说,照应题目;二是从内容上说,引出作者的思乡之情.(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人在诗中没有直接流露感情,而是用“总是秋”说自己看到的都是秋,并没有明说“秋”是什么,而“秋”这一具体意象使诗人的情感含蓄地表达出来.参考答案:(1)诗人登上高楼,一行大雁掠过.雁远离家乡南徙,既切诗题“秋”字,又自然引出了远离家乡的游子登楼时的怀乡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浓浓的思乡之情的基调.(2)结句以“总是秋”三字把自己的感情融入“秋”中,诗人没有明说“秋”是什么,但诗人已经借所写秋景将“秋”对诗人而言意味着的怀乡之情抒写出来,借景抒情.“总是秋”三字含蓄而又伤感地抒写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2.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综合赏析应该从内容、形式两个方面进行,首先从内容上看“虎踞龙盘”说明地势之险要,通过设问的方式,暗含对统治者的谴责、质问,表现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是一道探究题,探究情感要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文中表情达意的词语进行,通过注释可以看出作者暗含一种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词中“赢得闲愁千斛”“东山岁晚”“长日惟消棋局”可以看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参考答案:(1)这两句运用了设问手法.作者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从建康的险要形势入手,对比六朝兴亡的历史遗迹,隐含着对南宋朝廷软弱的谴责.勾画出大声疾呼、痛苦欲绝、义愤填膺的词人形象.(2)①对国家前途的忧虑;②对成就伟业的渴望;③对报国无门的苦闷;④对议和派排斥爱国志士的激愤.(答出任意三点即可)3.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古代诗歌的结构的能力.分析诗人的写作思路,可以在概括诗歌各诗句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尾联阐述了离家仅有廿里的马迹山,直到自己老了才开始攀登.其中的关键词“才”“始”“廿里”“垂老”,表现了作者没有及早去攀登的遗憾之情.参考答案:(1)首联写渡湖登山;中间两联写登山所见,写景由远而近;尾联含蓄地抒发了意味深长的感叹.(2)尾联写马迹山离家很近,但作者直到老了才来攀登,流露出未能及早攀登的遗憾之情.启发:①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②贵远贱近,有可能会错过周围值得珍惜的东西.③人生如怪圈,年轻时苦苦追求,远走高飞,到老又回到起点.4.(1)描绘了一幅风雪载途、朝京人绝的画面,(1分)渲染了悲凉的氛围,(1分)与昔日元宵节的繁盛景象形成对比,(1分)烘托了词人对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对故国的眷恋之情,(1分)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1分)(2)“当时月”表达了国破家亡、物是人非的兴亡之痛;(2分)“烛泪”表达了一位孤臣义士内心的亡国之悲和对故国的忠心;(2分)词人借“梅髮”表达了容颜渐老、年华已逝的悲苦,也表达了凛然不移的节操.(2分)5.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前三联写野外之景,多清凄,表现作者不得志的心境,也反映当时时政的萧条不如意,但是最后一联的“无限情”则表现作者的积极态势,并不会因失意而消沉,会继续努力,因为这片山河寄托着他太多的感情.(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列举本诗中出现的表现手法有哪些,然后分条讲述,要结合诗句的内容,点出这一手法使用的特点和表达效果等.参考答案:(1)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山中澄澈寂静的景象.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渲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结句诗人笔锋陡转,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的情怀.(2)①衬托.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②拟人.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以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③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④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草上露水.(任选三种即可)6.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开头二句出自司空图《酒泉子》“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添一“共”字,便有了新意.“共从容”是兼风与人而言.对东风言,不仅是爱惜好风,且有留住光景,以便游赏之意;对人而言,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方归.第三句中的“洛城东”点出地点,说明此行是故地重游.“垂杨”和“东风”合看,可想见其暖风吹拂,垂杨飞舞,天气宜人,景色迷人,正是游赏的好时节.这为下文抒情做好了充分的铺垫.(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今年花胜去年红”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今年的花比去年开得更加繁盛,看上去更加鲜艳,当然希望同友人尽情观赏;二是与上阕“当时”相呼应,这里包含着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也说明分别已经一年,这次是久别重逢.末两句更进一层,写想象之景:明年这花还将比今年开得更加繁盛,可惜的是,自己和友人分居两地,天各一方.此词意在惜别,把别情熔铸于赏花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构思新颖,富有诗意.而别情之重,亦说明同友人的情谊之深.参考答案:(1)词人不写酒筵之盛,也不写宴饮之欢乐,而是述说举酒向东风祝祷,希望东风不要匆匆离去,停留下来,一同欣赏大好风光;也是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而归;同时也以游宴的地点指出此行是故地重游,回忆了往昔的游赏之乐,同时为下文抒怀铺垫.(2)“今年花胜去年红”既有希望友人尽情赏玩之意,又与上阕“当时”句呼应,道出了对过去美好的回忆及久别重逢的喜悦;“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虚笔想象,明年此处花朵将更加繁盛,但自己与友人又将天各一方,突显出了好友相逢,不能久聚的痛苦;此二句呼应前文“当时”句,将三年之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惜花来写别情,以新颖的构思,抒发好友难得聚首,见面旋即离别的伤感.7.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首联“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诗人紧扣诗题,意在言外,写出两层意思.一层是说穷困潦倒,只得餐霞食柏,权且充饥,这是明意.除此之外,还有另一层言外之意.在古人看来,明霞翠柏均非凡俗之物,杜甫此语出自《列仙传》“赤松子好食柏实”和司马相如《大人赋》“呼吸沆瀣餐朝霞”.这表现杜甫虽生于乱世,饥寒交迫,但仍不同流俗.(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杜甫的身世及其时代背景可知,杜甫生活的时代战乱频繁,百姓生活艰难.作者通过这首诗,写自己的空囊,以小见大,反映当时的社会境况和诗人自身的思想、遭遇.参考答案:(1)双关手法(象征或托物言志).这两句诗具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诗人穷困潦倒,只得餐霞食柏,权且充饥;另一层意思是说,明霞翠柏非凡俗之物,诗人借此表现自己虽生于乱世,饥寒交迫,但仍不同流俗,品节高尚的志向.(2)前四句表达了世道艰难,诗人穷困潦倒,无以为继的惆怅与无奈,也表达了诗人虽身处乱世,贫寒至极,但仍持道守节,绝不苟且偷安的坚定信念.后四句诗人以幽默诙谐之笔,具体写自己一贫如洗的生活状况,貌似轻松的言语背后,实则难以掩饰自己沉重悲苦的情绪.8.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在这首诗中,诗人展现了“暮日”“雁”“塞角”“泾河”等意象,表现了一幅西北边陲天寒地冻、塞角呜咽的荒凉图景.分析意象可以从感官和动静两个角度来入手.(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即可分析出诗人的情感.如“异乡”“独上”“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贫官”“客”“离恨”分别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凄苦、人生不如意的愁绪.参考答案:(1)颈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冰,不再流淌.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2)“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测(二十一)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题”专项强化练
(时间:40分钟满分:40分)
题组一对点练
1.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用了《虞美人》中的哪两句?试比较两者在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上的异同。
答:
参考答案:化用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分)修辞手法相同: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都以水喻愁,将满腔愁绪比作江水,表现愁绪之多,绵延不断。
(2分)抒情效果不同:欧阳修词借迢迢春水表达了渐生渐深的离愁别绪,画面真切,意境优美;李煜词则借一江春水表达了国恨家仇的忧伤情感,境界开阔,意境深远。
(2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贼平后送人北归①
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②。
[注]①本诗是作者于安史之乱平定后所作。
②愁颜:指友人北归途中见此景象时的表情。
这首诗除借景抒情外,整首诗歌还有一种突出的表现手法。
请指出该手法,并分析。
答:
参考答案:本诗突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2分)首联写实,交代诗人和友人当年同时离家避难,如今诗人送友人“独北还”,而自己却“不得还”;颔联首句实写流落他乡白发已生,而后句则虚写“旧国”青山如故;最后两联虚写,想象友人“北还”旅途中寂寞、艰辛、愁容不展和危险的处境。
(2分)虚实结合,互为补充,开拓了诗的意境,丰富了诗的情感。
(2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风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①,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②,销愁斗几千?
[注]①宝剑篇:唐前期名将郭元振落拓未遇时所写的托物抒怀之作。
郭元振上《宝剑篇》,深得武后赏爱,终于实现匡国济世之志。
②新丰酒:马周落拓未遇时,西游长安,宿新丰旅店,店主人很冷淡,马周便取酒独酌。
后来他受到皇帝赏识,拔居高位。
这首诗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任意一种,并结合具体诗句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示例一)用典:首联,引用郭元振的故事,说自己尽管也怀有像郭元振那样的宏才大略和匡世济时的热情,却没有他那样的幸运,只能将满腔怀才不遇的悲愤、羁旅漂泊的凄凉托之于诗歌。
尾联,引用马周的典故,说自己只有马周当初怀才未遇时的落拓,却无马周后来的幸运,所以只盼望着用新丰美酒一浇胸中块垒。
这两个典故都表现了作者愤郁不平的心情。
(示例二)对比:颔联上句用风雨中落满地的黄叶象征自己不幸的身世遭遇,与下句的青楼管弦形成一寂一喧的对比,形象地展现出沉沦寒士与青楼豪贵苦乐悬殊、冷热迥异的两幅对立的人生图景。
(示例三)象征:诗中的“风雨”象征着包围、压抑、摧残才智之士的冷酷的社会现实和社会氛围。
(答出任意一种即可。
手法3分,分析3分)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鹧鸪天赏荷
[金]蔡松年
秀樾①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
胭脂雪瘦薰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
山黛远,月波长。
暮云秋影照潇湘。
醉魂应逐凌波②梦,分付西风此夜凉。
[注]①樾(yuè):路旁遮阴的树。
②凌波:曹植《洛神赋》云“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本意形容洛神行走波上轻盈飘逸。
这首词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两种并作鉴赏。
答:
参考答案:①烘托(渲染)。
横塘十里、山黛空蒙、月波流转、暮云秋影等营造出静谧朦胧的意境,烘托荷花的秀美。
②比喻。
把荷叶比喻成“翡翠盘”,突出荷叶翠绿、圆、大的特点;把露珠比喻成“夜光”珠,突出露珠晶莹剔透的特点。
③远近结合。
上阕近景描摹荷花,下阕描写远山、月波、秋影,远近结合,画面生动。
④情景交融。
借月下荷塘、天光云影、山容水态,营造出幽静温馨的氛围。
(每点3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5分)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西湖。
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湖风景的美好;(3分)②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对当年生活的回忆。
(2分)
题组二综合练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
利州南渡
温庭筠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①,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注]①“波上”句:指未渡的人,眼看着马鸣舟中,随波而去。
波上:一作“坡上”。
棹:桨,也指船。
(1)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5分)
答:
(2)尾联借用范蠡的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1)动静结合。
(2分)“波上马嘶看棹去”写水上马在嘶叫,船在缓缓而行,是动态描写;“柳边人歇待船归”写柳树下人在歇息,等待船归,是静态描写。
一动一静,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充满情思的立体画面。
(3分)
(2)诗人触景生情,偶然兴起了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2分)表达了自己淡泊遗世、忘却机心的归隐之志。
(2分)同时“独忘机”三字流露出了无人理会的失意、无奈之情。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