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穗部性状与穗粒重的相关性研究
玉米农艺性状调查概述

8、秃尖长度:果穗顶端末结粒部分长度,以cm表 示。
9、秃尖度:秃尖长度占果穗长度的百分数。
10、穗行数:果穗中部的行数。
11、行粒数:计数一行的籽粒数。
12、穗粒数:果穗上的全部粒数。
13、籽粒出产率:籽粒重量 (风干重) 占全部果穗 重量 (风干重) 的百分率。
第十九讲 玉米农艺性状调查
通过对玉米农艺形状的调查, 可以有效地分析植株个体生育 状况及生产效能。本项实验, 要求掌握玉米农艺性状的调查 方法。
一、实践操作
(一)玉米生育时期记载方法和标准: 1、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 2、出苗期:全田有50%以上的幼苗出土2cm。 3、拔节期:全田有50%以上植株基部节间伸
14、千粒重:同本章第4节。
15、株数:定苗后及收获前,全田选4个点,每点 连续调查10m(单行) 的株数,求出平均株距,再根 据行距 (宽窄行平均) 计算每株数,计算公式为:
每公顷株数=10000/(平均行距(m)×平均株距(m))
16、单株有效穗数:全田选取彼此有一定间隔 的4~5行,每行取40~50株,调查结实30粒以 上的果穗数与调查株数之比,以穗/株表示。
长达2cm~3cm。 4、抽雄期:全田有50%植株雄穗尖端从顶叶
抽出。 5、开花期:全田有50%穗植株雄穗中部小穗
开花。
6、吐丝期:全田有50%穗植株雌穗花丝抽出苞 叶。
7、成熟期:全田90%以上植株果穗苞叶由黄变 绿,籽粒硬化。
8、收获期:实际收获的日期。
(二)玉米农艺形状调查方法和标准如下:
二、注意事项
1、不同玉米品种或栽培措施下收回的考种植 株。测产规、钢卷尺、米尺、剪刀、天平、千 分卡、瓷盘。
玉米重组近交系的高质分析

玉米重组近交系的高质分析吴金山;李瑞杰;马晶;赵庆杰;高豪杰;王亚沉【摘要】本研究以自交系掖478、丹340及其衍生的345个F3∶4重组自交系(RIL)为材料,对该群体穗长(EL)、穗粗(ED)、穗行数(KRE)、行粒数(KRN)、于籽重(DSW)、百粒重(100-GW)等6个重要穗部性状进行方差、相关性分析,正态性检测.结果表明:除100-GW外,其他各性状在345个家系间存在真实的遗传差异;F3:4家系的6个主要穗部性状均表现出数量遗传特点,其平均值接近双亲平均值,有一定数量的双向超亲家系,是一个适合遗传作图的理想群体.【期刊名称】《热带生物学报》【年(卷),期】2016(007)004【总页数】5页(P435-439)【关键词】玉米;重组近交系;产量性状;相关分析【作者】吴金山;李瑞杰;马晶;赵庆杰;高豪杰;王亚沉【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海南儋州571737;四川文理学院,四川达州635000;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海南儋州571737;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海南儋州571737;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海南儋州571737;广东省湛江农垦科学研究所,广东湛江524086;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海南儋州5717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3玉米是世界性粮食作物之一,又是饲料加工和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1],目前,世界玉米种植面积约13 750万hm2,总产为60 220万t,中国玉米种植面积2 447.6万hm2,总产12 500万t,占世界产值的21%,玉米的优质高产主要表现在穗部上,其穗粒重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因此明确穗部性状的规律,协调穗部各性状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优质、高产的目标已成为玉米育种学家和遗传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随着分子标记技术不断发展,玉米遗传连锁图谱定位的深入,目前关于玉米穗部性状的规律已有许多报道,如遗传连锁图谱定位出许多控制玉米性状的QTL,确定相关基因在染色体的位置。
夏玉米穗部性状的遗传相关与通径分析

玉米 育种 工作 者 的主要育 种 目标是 高 产量 .而产 量是 多 个 主要 农艺 性 状共 同作 用 的结 果 , 长 、 粗 、 穗 穗 百粒 重 、 重 、 容 出子率 等是 重 要 的穗 部性 状 , 些 性状 这
与产 量关 系及 相互 之 间作 用 规律对 玉 米产量 的影 响一
于产 量 的提 高 。穗 长与 穗粗 , 粗与 出子率 , 穗 百粒 重 与
粒 重 遗 传 相 关 与通 径 分 析 表 明 :穗 长 与穗 粗 在 影 响 单 株 子 粒 产
量 诸 因素 中 占据 主 导地 位 , 对 穗 长 、 粗 重 点 选 择 的 基 础 上 , 在 穗 考 虑 对 穗 行数 、 粒数 、 行 出子 率 的 选择 。 重 可 独 立进 行 选择 。 容 穗 部 性 状 的 选择 必 须 考虑 性 状 间的 相 互 制 约 关 系 .综 合 利 用 某一 穗 部 性 状 对 单株 粒 重的 直 接 效 应 和 通过 其他 性 状 的 间接 效 应 关键词 : 玉米 ; 部 性 状 ; 传 相 关 ; 穗 遗 通径 分析
关分 析 和通径 分析阁
基金项 目: 山东省农业 良 工程重大课题 ( 种 鲁科农字【 0】 号 ) 2 59 0 9
通讯作者 : 赵延明 , 副教授 , 从事作 物遗传育种科研与教学工作
・ ・ ●… ● … ・ ●… ・ … ・ ● ●… ・ ・ ●… ● … ・ … ・ … O ・ ●・ ”● … ・ … ・ ・ o ● … ・ ”・ ● … ・ ・ ” ●・ ● … ・ ● ●・ o・ ・ o ● ● o・ ● ・ ● ・ … ●” ”● … … O
X
0 8 51 .3
06 6 * .6 6 * 0 1 91 - . 2 8 .O o 1 6
玉米品种F2∶3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玉米品种F2∶3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作者:师亚琴徐淑兔孟庆立杨少伟张宇文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20年第11期摘要:采用机收玉米品种陕单650的亲本KA105和KB024组配衍生的236个F2:3群体作为性状评价群体,分析了株高、穗位高、花期茎秆强度、成熟期茎秆强度、穗粗、行长、穗行数、行粒数等与产量和倒伏密切相关的8个性状的变异及其相关性。
结果表明:花期茎秆强度、株高和成熟期茎秆强度的变异最大;12对性状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2对达到显著水平。
8个性状的频数分布均呈正态分布,表现为数量性状遗传特点,是一个较为理想的作图群体。
F2∶3群体可用于进一步QTL定位及相关基础研究。
关键词:玉米;F2∶3群体;主要性状;遗传分析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11-0026-04玉米子粒机械收获是转变玉米生产方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举措。
适宜机收的玉米品种应满足早熟、籽粒脱水快、高产、耐密植、抗倒伏的要求。
玉米穗粒重与穗部性状存在相关性,明确玉米穗部性状的遗传规律,是实现高产目标的关键;此外,倒伏也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
对机收玉米品种,倒伏不仅影响产量,也对收获过程造成一定的障碍,同时降低收获质量。
因此,对机收玉米品种进行抗倒伏相关性状和穗部性状的遗传变异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采用机收玉米品种陕单650的亲本KA105和KB024组配衍生的236个F2∶3群体作为性状评价群体,通过分析8个与产量和倒伏相关农艺性状的表现及其分布特点,评价该群体的构建效果,以期为玉米群体后续研究、目标性状的间接选择、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以机收玉米品种陕单650的亲本KA105和KB024组配衍生的236个F2:3群体作为性状评价群体。
F2∶3群体材料由西北农科技大学农学院提供。
1.2 試验设计 2019年4月,将F2:3群体种植于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刘家塬试验基地,单行随机播种,行长3m,行距60cm,株距18.5cm,不设重复。
不同环境条件下玉米穗部和籽粒性状的QTL定位及玉米穗行数主效QTL的验证共3篇

不同环境条件下玉米穗部和籽粒性状的QTL定位及玉米穗行数主效QTL的验证共3篇不同环境条件下玉米穗部和籽粒性状的QTL定位及玉米穗行数主效QTL的验证1玉米是我国的一种重要粮食作物,其穗部和籽粒特征的遗传机理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主题之一。
本文利用地理和季节环境的变化,开展了QTL定位实验,并验证了玉米穗行数主效QTL的作用。
实验使用了两个不同品种的玉米进行杂交,分别是Zea mays L. var. Yanhe and Zea mays L. var. Lvhe。
产生的杂交子代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观测,运用复合区间映射策略确定穗部和籽粒性状的QTL位置。
结果显示,穗部和籽粒性状的QTL位置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小,说明这些特征是受基因影响较大的。
此外,我们在多个环境下确定了一个穗行数主效QTL的位置,并在不同代际中验证了这一QTL的有效性。
通过这些结果,我们得出玉米垂直上的穗行数主效QTL位于12号染色体上,为QTL12。
不同环境条件下,穗行数主效QTL的作用类似,但不同环境下的名义和实际贡献略有不同。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玉米穗部和籽粒特征的遗传机理,并针对性地探讨了不同环境条件下的QTL定位问题。
鉴于实验结果,穗行数主效QTL是玉米产量增加的有效途径,其对玉米栽培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利用不同品种的玉米进行杂交,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实施QTL定位实验,揭示了玉米穗部和籽粒特征的遗传机理。
结果显示,穗部和籽粒性状的QTL位置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小,说明基因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
同时,鉴定出穗行数主效QTL位于12号染色体上,为QTL12,其对玉米产量增加具有明显作用。
这对于指导玉米的栽培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环境条件下玉米穗部和籽粒性状的QTL定位及玉米穗行数主效QTL的验证2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基因定位和基因功能的研究已经成为生物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基因位点的关联分析在作物遗传育种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作物遗传改良提供基础信息。
玉米穗部性状的QTL分析

第 4 卷 第 2期 2
20 0 8年
河 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J u n lo n n Ag iu t r lUn v riy o r a fHe a rc lu a i e st
vO . 2 1 4 NO 2 . Ap . r 20 08
4月
文章 编 号 :0 0—2 4 ( 0 8 0 10 3 0 2 0 ) 2—0 4 1 5—0 5
玉 米 穗 部 性 状 的 QT L分 析
谢 惠玲 冯 晓 曦 吴 欣 王 松 江 袁 延 乐 张 占峰 袁 立 胡 彦 民 、 , , , , , , ,
( . 南 农 业 大 学 , 南 郑 州 4 0 0 ; .登 封 市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 , 南 登 封 4 2 7 1河 河 502 2 河 5 4 0;
制穗长的 Q I T 8个 , 制 行 粒 数 的 QT 个 , 行 数 的 Q L 9个 , 粒 重 的 QT 个 , 粒 重 的 Q L 1 个 . 多 控 L7 穗 T 百 L4 穗 T 0 但
数 Q L只 在 1个环 境 中检 测 到 . T
关键词 : 玉米 ; 穗部 性 状 ; T Q L分 析
中 图 分类 号 : 1 S5 3 文 献 标 识 码 : A
QT n ls o a r i az s gM oeua a k r L A ayi frE rT at i M ieU i lc lrM r es s sn n
XI E Hu —i g。 F iln , ENG a — i ,w U n‘ Xi o x 。 Xi
,
,
WANG S n -in o gja g ,
YUAN n.e Ya 1 。ZHANG ha fng YUAN Li HU n. i Z n.e ‘ , Ya m n。
玉米穗粒性状及生理特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叶 处理秃 尖长明显 大于对照 , 最长 为全剪叶 处理 ( T 4 ) 1 . 9 3 c m, 比C K增加 2 4 4 . 6 %; 剪穗 上叶 ( T ) 、 剪 中层 叶 ( T 2 ) 、 剪 穗 下叶 ( T 3 ) 、 全剪 叶 ( T 4 ) 穗粒 数分 别 为 4 0 7 . 4 、 3 4 5 . 5 、 4 3 0 . 0 、 1 4 2 . 5
产。 试 验 随机 区组 排 列 , 3次 重 复 , 行长 1 2 m, 行距 0 . 6 7 m, 6行 区 , 密度 6 . 7 5万株/ h m , 6月 8日播 种 , 6月 1 4日出 苗 。 耕 前施 尿 素 2 2 5 k g / h m , 分次施 用 ( 底施 4 0 %, 拔 节 期 施 6 0 %) ; 氯化 钾 1 5 0 k g / h m 2 , 过磷 酸钙 7 5 k g / h m 作底 肥 一次性
玉米 品种为 创玉 1 9 8 。 由驻马 店 市农 业科学 院提 供 。
1 . 2 试 验 设 计
叶处理 ( T ) 下降最 多为 2 0 1 . 1 g , 剪穗 上叶 ( T ) 、 剪 中 层 叶 ( T 2 ) 、 剪 穗下 叶 ( T 3 ) 分别为 2 7 0 . 0、 2 1 2 . 9 、 2 7 9 . 3 g , 说 明 不 同层 位叶对穗粒数 、 穗粒 重的影响为剪中层叶 ( T ) > 剪 穗 上 叶 ( T ) > 剪穗下叶( T 3 ) ; 不 同层 位 叶 处理 败 育 率 明 显 高 于 C K,
粒, 较 C K分别 减 少 1 2 . 2 %、 2 5 . 6 %、 7 . 3 %、 6 9 . 3 %; 干粒 重 全剪
行。 前 茬 为小 麦 , 供 试 土 壤 质地 为黏 壤 。 试 验 肥 料 种 类 为过
玉米穗部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研究

玉米穗部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研究
朱岩;李淑兰
【期刊名称】《农业与技术》
【年(卷),期】2013(033)008
【摘要】以吉林市农业科学院2012年组配的162个杂交组合做为材料,系统的研究了玉米的穗部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穗部性状中,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为:穗行数、轴粗、行粒数、穗粗、百粒重、穗长、粒长、出籽率;其中变化最大的穗
行数变异系数为10,变幅为6.35;在相关性方面,只有穗行数与穗长、百粒重呈不同
水平的相关性.在与产量的相关性中,出籽率、穗粗、轴粗、行粒数和百粒重与产量
有较大的遗传相关系数,穗行数、粒长次之.得出在生产中注意协调好出籽率、穗粗、行粒数、穗长、百粒重、穗行数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早期测配,选育出高配合力的材料,为组配出高产优质的新品种做好前提.
【总页数】2页(P4-5)
【作者】朱岩;李淑兰
【作者单位】吉林市农业科学院,吉林吉林132101;长春市种子管理站吉林长春13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3.03
【相关文献】
1.玉米穗部性状整齐度与产量的相关性研究 [J], 王新勤;郭文忠;陆强
2.广西不同产量水平普通玉米穗部性状与其产量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J], 陈灿;林秀芳;陈勤平;叶万典
3.广西不同产量水平普通玉米穗部性状与其产量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J], 陈灿;林秀芳;陈勤平;叶万典;
4.水稻穗部性状与产量及品质的相关性研究 [J], 胡继鑫
5.20个新选玉米自交系产量和穗部性状配合力及其相关性研究 [J], 罗黎明;包改丽;姚文华;徐春霞;王晶;陈洪梅;蒋辅燕;高连彰;和永昌;汪燕芬;吴海兰;毕亚琪;尹兴福;何永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农学通报 1997,18(6):263~266,259J.N ucl.Agr ic.Sci.玉米穗部性状与穗粒重的相关性研究单成钢 许方佐 周柱华 刑燕菊胡世昌 齐延芳 徐立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 济南 250100) 以20个玉米新组合为材料,对穗部性状进行了7因子通径分析。
结果表明:穗部各性状对穗粒重的相对重要性依次为:每行粒数>百粒重>穗粗>穗行数>穗长>轴粗。
此结果对今后育种目标的确定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玉米 穗部性状 通径分析 在玉米育种工作中,提高产量仍是目前首要的育种目标,而提高玉米单穗粒重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
为此,笔者在较大玉米群体内对穗部各性状进行了7因子分析[1],区分了各因子对产量的贡献程度,意在为产量性状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材料与方法试验材料 本研究所选育的玉米突变系与常规系组配的新组合20个,代号为:5001~5020。
试验方法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
每个试验区种植2行,行长5m,行距0.67m,株距0.25m,种植密度60000株/hm2。
收获后,随机抽样,每重复选取7穗,进行单穗考种。
穗部各性状平均值见表1。
试验的统计分析采用刘来福等[1]介绍的通径分析法。
遗传相关系数r g12求算公式为:r g12=Cov g12σ2g1σ2g2 式中Co v g12为两性状的基因型协方差,σ2g1和σ2g2分别为两性状的基因型方差。
类似地可求环境相关系数=σσ,表现型相关系数:r p12=Cov p12σ2p1σ2p2对通径系数的求算采用公式:P y i=b iS iS y 其中P y i为Y对X i的基因型通径系数,S i,S y分别为X i和Y的标准差,b i为y对X i的基因型偏相关系数。
结果和分析1.相关分析对表1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和表3。
由表2看出,由品种引起的变异最大,其中品种间单穗粒重的方差居然达到19453.2027,而品种间轴粗的方差较小,仅为1.4327。
由表2方差数值及表3协方差数据,可以得到表型相关系数r p、遗传相关系数r g及环境相关系数r e。
由于遗传相关较表型相关更能真实地反映出性状间相关的遗传效应,因此,对遗传相关系数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整理后的见表。
由表可知,各穗部性状对单穗粒重的—63—r e12Cov e122 e12e2r g442表2 7个穗部性状的方差变异来源df SS X1SS X2SSX3SSX4SSX5SS X6SSY 重 复20.01900.00130.01030.1330 1.9903 3.2643329.2143品 种19203.23602.4485 1.4327129.2240718.0840465.360719453.2027误 差3810.46100.39200.89637.927086.063099.78233562.8923总变异59213.71602.8418 2.3393137.2840806.1373568.407323345.3093 表中X1、X2、X3、X4、X5、X6和Y分别表示穗长、穗粗、轴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单穗粒重。
下同。
表3 7个穗部性状的协方差及3种相关系数X1X2X1X3X1X4X1X5X1X6X1Y X2X3X2X4X2X5X2X6X2Y X3X4 SPR0.00500.01400.0380-0.00850.19852.49550.00370.01100.00370.04770.65170.0270 SPt3.1827 2.3293-9.9720297.6413170.39801409.59401.3577 6.21479.448010.173077.33403.1480 SPe-0.0017-0.2673-0.018012.155210.265170.89450.27630.1323 2.73303.47904.35500.9830 SPT3.1860 2.0760-9.9520309.7880180.85801482.89450.6377 6.358012.184713.699782.34074.1580 r p0.11800.0667-0.05550.72070.49450.63560.59160.29920.27800.36950.29360.2364 r g0.15990.2554-0.06510.81790.60320.76491.02960.38510.18630.24410.40370.2684 r e-0.0008-0.0873-0.00200.40510.31760.36720.46620.07510.47050.55630.11650.3688 X3X5X3X6X3Y X4X5X4X6X4Y X5X6X5Y X6Y SPR-0.01220.1508 1.84380.30950.1365 4.7035- 1.6267-2.813727.3853 SPt4.4213 4.878016.3907-70.7793-90.9173-216.2313212.20402864.38872112.1587 SPe3.2722 2.87250.1028-1.0962-6.273223.709829.4900109.8103146.3113 SPT7.68137.901318.3373-71.5560-97.0560-188.3080240.06732971.38532285.8553 r p0.20460.22940.0567-0.2031-0.3331-0.08620.35250.63400.5720 r g0.06240.14320.1764-0.2517-0.4020-0.17320.38010.86920.8156 r e0.37260.30370.0018-0.0420-0.22310.14110.31820.19830.2454表4 玉米7个穗部性状间的遗传相关系数穗 粗0.1599轴 粗0.25541.0296穗行数-0.06510.38510.2684行粒数0.81790.18630.0624-0.2517百粒重0.60320.24410.1432-0.40200.3801单穗粒重0.76490.40370.1764-0.17320.86920.8156穗长穗粗轴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相关性依次为行粒数(5y=6)>百粒重(r6y=0.8156)>穗长(r1y=0.7649)>穗行数(r4y=-0.1732)。
但上述r的大小并不意味着它们对于产量的重要性大小,因为各性状并非彼此独立。
例如:穗长和行粒数(r15 =0.8179)、穗长和百粒重(r16=0.6032)都具有较大相关性,这样各性状对单穗粒重的相关系数,无形之中就被夸大或削弱了。
因此需进一步进行通径分析。
2.通径分析求解方程组(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是运用—65—:r0.8922高斯消去法,C语言编程,在计算机上进行的。
程序从略)。
10.15990.2554-0.06510.81790.6032 0.15991 1.02960.38510.18630.24410.2554 1.029610.26840.06240.1432 -0.06510.38510.26841-0.2517-0.4020 0.81790.18630.0624-0.251710.3801 0.60320.24410.1432-0.40200.38011×P y1P y2P y3P y4P y5P y6=0.76490.40320.1764-0.17320.86920.8156得到通径系数P y1=-0.3644,P y2= 0.4547,P y3=-0.4365,P y4=0.2743,P y5=0.8904,P y6=0.7587,并进一步计算得到通径链系数见表5。
表5 6个穗部性状对单穗粒重的通径系数及通径链系数X i-X jX j-YX1→Y X2→Y X3→Y X4→Y X5→Y X6→Y X ijX1→-0.36440.0727-0.1115-0.01790.72830.45760.7649 X2→-0.05830.4547-0.44940.10560.16590.10520.4037 X3→-0.09310.4682-0.43650.07360.05560.10860.1764 X4→0.02370.1751-0.11720.2743-0.2241-0.3050-0.1732 X5→-0.29800.0847-0.0272-0.06900.89040.28840.8692 X6→-0.21980.1110-0.0625-0.11030.33840.75870.8156 由表5可知:(1)穗粗、行粒数、百粒重与单穗粒重的遗传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比较接近,其余3个性状和单穗粒重的r都与相应P y i有较大差异。
例如:穗长和单穗粒重r1y= 0.7649,而P y1=-0.3644,这是由于穗长通过行粒数对单穗粒重有一较大间接的通径系数P y15=0.7283,因而r被夸大了。
又如轴粗和单穗粒重r3y=0.1764,而P y3= -0.4365,这两个互相矛盾的结果是由于轴粗通过穗粗、百粒重对于单穗粒重都有一个较大的间接通径系数P y32=0.4682,P y36 =0.1086,它们混杂在轴粗和单穗粒重的r3y 中,不仅掩盖了轴粗对单穗粒重的负效应,而且将其夸大为正值。
再如穗行数和单穗粒重r4y=-0.1732,而P y4=0.2743,也有类似情况,因为在r4y中包含了穗行数、行粒数及百粒重较大的负的间接通径系数y5=-0.2241,P y46=-0.3050,因而掩盖了穗行数对单穗粒重的正效应。
其它性状详见表5。
(2)各个性状对单穗粒重的相对重要性依次为:行粒数(P y5=0.8904)>百粒重(P y6 =0.7587)>穗粗(P y2=0.4547)>穗行数(P y4=0.2743)>穗长(P y1=-0.3644)>轴粗(P y3=-0.4365)。
由此可知,为获高产杂交种,应重点选育行粒数多、百粒重大、穗子粗、行数多的基因型,而轴粗过大的基因型应尽量避免。
问题与讨论1.农业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系统,某一因素对产量的主导地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品种都可能造成单穗粒重主导因素的改变,这也是通径分析结果(下转第5页)—66—P4292主要特征特性1.植物学特性幼苗和叶鞘深绿色,幼苗茁壮。
青秆,分蘖数1.2~1.5个,茎扁圆,主茎高88~127cm,粗0.5~0.9cm,茎秆坚韧,主茎节数12~1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