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一略卷一
唐可清名老中医医案50篇

唐可清名老中医医案50篇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中医的认可程度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找传统中医的治疗方法。
在众多中医师中,唐可清名老中医以他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诊断方法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介绍他的50个病例,展示他的医术和疗效。
1. 病例一:李女士,40岁,患有顽固性头痛多年,经唐医师辨证,采用针灸和中药调理,两个疗程后头痛症状明显缓解。
2. 病例二:王先生,50岁,患有高血压多年,经过唐医师的综合治疗,包括中药、针灸和艾灸,血压得到有效控制。
3. 病例三:赵女士,30岁,患有月经不调,经唐医师调理,服用中药和进行适量运动,月经恢复正常。
4. 病例四:刘先生,45岁,患有糖尿病多年,经唐医师的针灸调理,血糖水平稳定,减少了药物的依赖。
5. 病例五:杨女士,60岁,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经唐医师的中药治疗,关节疼痛明显减轻。
6. 病例六:张先生,35岁,患有脱发问题,经过唐医师的针灸和草药疗法,头发得到有效生长。
7. 病例七:陈女士,50岁,患有更年期综合征,经唐医师的中药调理,症状明显改善。
8. 病例八:黄先生,25岁,患有胃炎,经唐医师的中药治疗,胃痛消失。
9. 病例九:刘女士,40岁,患有失眠,经过唐医师的针灸和调理,睡眠质量明显改善。
10. 病例十:王女士,50岁,患有乳腺增生,经唐医师的中药调理,乳房肿块减少。
11. 病例十一:杨先生,30岁,患有颈椎病,经唐医师的针灸治疗,颈痛症状明显缓解。
12. 病例十二:赵女士,60岁,患有痛风,经唐医师的中药治疗,关节红肿明显减轻。
13. 病例十三:马先生,35岁,患有过敏性鼻炎,经唐医师的针灸和草药治疗,打喷嚏和鼻塞症状明显减少。
14. 病例十四:罗女士,45岁,患有脑梗塞后遗症,经唐医师的中药调理,言语和行动能力得到明显恢复。
15. 病例十五:吴女士,50岁,患有慢性盆腔炎,经唐医师的针灸和中药治疗,盆腔疼痛明显减轻。
16. 病例十六:李先生,40岁,患有高血脂,经唐医师的中药调理,血脂水平降低,心脏健康得到改善。
临证指南医案一

临证指南医案一清·叶天士建档:中国医药学院学士後中医学系高尚德主任临证指南医案卷一中风钱,偏枯在左。
血虚不萦筋骨。
内风袭络。
脉左缓大。
(肝肾虚内风动〔。
制首乌(四两烘〔、枸杞子(去蒂二两〔、归身(二两用独枝者去梢〔、淮牛膝(二两蒸〔、明天麻(二两面〔、三角胡麻(二两打碎水洗十次烘〔、黄甘菊(三两水煎汁〔、川石斛(四两水煎汁〔、小黑豆皮(四两煎汁〔,用三汁膏加蜜,丸极细,早服四钱,滚水送。
陈,肝血肾液内枯,阳扰风旋乘窍,大忌风药寒凉。
炒杞子、桂圆肉、炒菊花、炙黑甘草、黄 (去心〔、牡蛎。
金,失血有年,阴气久伤,复遭忧悲悒郁,阳挟内风大冒,血舍自空,气乘於左,口肢麻舌暗无声,足痿不耐行走,明明肝肾虚馁,阴气不主上承,重培其下,冀得风熄,议以河间法。
熟地(四两〔、牛膝(一两半〔、萸肉(二两〔、远志(一两半炒黑〔、杞子(二两〔、菊花(二两炒〔、五味(一两半〔、川斛(二两四钱〔、茯神(二两〔、淡苁蓉乾(一两二钱〔,加蜜丸服四钱。
沈四九,脉细而数,细为脏阴之亏,数为营液之耗,上年夏秋病伤,更因冬暖失藏,入春地气升,肝木风动,遂令右肢偏痿,舌本络强,言蹇,都因根蒂有亏之症,庸俗泄气降痰,发散攻风,再劫真阴,渐神愦如寐,倘加昏厥,将何疗治,议用仲景复脉法,(液虚风动〔。
复脉汤去姜桂,又操持经营,神耗精损,遂令阴不上朝,内风动跃,为痱中之象,治痰攻劫温补,阴愈损伤,枯槁日甚,幸以育阴熄风小安,今夏热益加发泄,真气更虚,日饵生津益气勿怠,大暑不加变动再商调理,固本丸去熟地加北味。
天冬、生地、人叁、麦冬、五味。
金六九,初起神呆遗溺,老人厥中显然,数月来夜不得寐,是阳气不交於阴,勿谓痰火,专以攻消,乃下虚不纳,议与潜阳。
龟腹甲心、熟地炭、乾苁蓉、天冬、生虎胫骨、淮牛膝、炒杞子、黄柏。
卢,嗔怒动阳,恰值春木司升,厥阴内风乘阳明脉络之虚,上凌咽喉,环绕耳後清空之地,升腾太过,脂无以营养四末,而指节为之麻木,是皆痱中根萌所谓下虚上实,多致巅顶之疾,夫情志变蒸之热,阅方书无芩连苦降羌防辛散之理,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也(阳升热蒸液亏〔。
跟师医案记录

第四批院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医案记录(一)(跟师□独立□)患者姓名:赵毅凡性别:男出生日期:2001.7.11就诊日期:2013-11-1 初诊、复诊发病节气:立冬前主诉:剧烈活动后出现右髋部疼痛,活动受限3天。
现病史:患儿3天前玩耍后出现右髋部疼痛、活动受限、跛行。
休息后未见明显缓解,为求进一步诊治,患儿被其家属带来我院就诊,门诊以“右侧髋关节滑膜炎”之诊断收住我科。
患病以来,患者无头晕头痛、无心慌气短、无发冷发热,无恶心呕吐,食纳可,小便色黄,大便正常。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否认外伤史、手术史及输血史。
按计划预防接种,无偏食等不良嗜好。
未婚,父母体健,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过敏史:否认食物、药物等过敏史。
体格检查:望、闻、切神色形态:神志清,精神可,面色略红,双目有神,形体适中,步入病室。
声息气味:语声清晰,吸气和缓,无咳嗽,未闻及异常气味。
皮肤毛发:毛发稠密,有光泽,皮肤润泽,肤色无异常,无斑疹。
舌象:舌质红稍暗,苔薄白。
脉象:脉细弦。
头面五官颈项:头颅大小无异常,目窠正常,白睛不黄,鼻翼未见煽动,耳轮红润,无耳瘘及生疮,牙齿洁白,排列整齐,无龋齿。
咽部色泽红润,未见乳蛾。
项部对称,无青筋暴露,无瘿瘤、瘰疬。
胸腹:胸部平坦,虚里搏动应手,腹软无痞块,无青筋暴露。
腰背四肢爪甲:双上肢、脊柱及左下肢未查及异常。
骨盆倾斜。
右下肢查体:右腹股沟区稍肿,皮温稍高,压痛(+),右髋关节活动受限,右下肢较左下肢长约3cm,不能下蹲,行走跛行,右侧“4”字试验(+),旋转屈髋试验(+),患肢远端感觉及血运正常。
前后二阴及排泄物:二阴未查及。
大便正常,小便清亮。
体格检查:T 36.7 ℃ P 100次/分 R 22次/分 Bp110/70mmHg G 40 Kg 患儿青少年男性,神志清,精神可,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痛苦面容,自动体位,查体合作。
经典医案大全详解

经典医案大全详解引言经典医案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古代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
这些经典医案不仅反映了古代医生对各种疾病的认识和治疗,还为后世的医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本文将详细解析几个经典医案,展示其中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医案一:曹氏《金匮要略》中的《阳明中风》病情描述患者男性,年龄50岁,突然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清等症状。
诊断分析根据患者的症状,可以初步判断为中风(脑卒中)。
根据曹氏在《金匮要略》中所述,《阳明中风》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阳明经(手足阳明经)相关症状。
治疗方案根据曹氏在《金匮要略》中所述,《阳明中风》应采用温通法进行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配伍药物:使用大黄、芒硝、生姜等药物,以温通阳明经络为主要目标。
2.内服药物:将药物研磨成细末,加入适量的水中煎煮,分次服用。
3.外敷治疗:使用艾叶、辣椒等温性药物外敷患部,促进血液循环。
治疗效果经过连续7天的治疗,患者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有所改善。
经复诊确认,患者康复良好。
医案二:《伤寒杂病论》中的《伤寒发汗法》病情描述患者女性,年龄30岁,体温升高、出现寒战、头晕等症状。
诊断分析根据患者的表现,可以初步判断为伤寒(一种传染性传染性急性肠道传染病)。
根据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所述,《伤寒发汗法》是治疗伤寒的主要方法。
治疗方案根据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所述,《伤寒发汗法》应采用温开发汗为主要治疗方法。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药物选择:使用麻黄、桂枝、杏仁等药物,以温开发汗为主要目标。
2.内服药物:将药物研磨成细末,加入适量的水中煎煮,分次服用。
3.外敷治疗:使用温水湿敷患者的额头和背部,促进体内湿气排出。
治疗效果经过连续3天的治疗,患者的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并且寒战、头晕等不适感也有所减轻。
经复诊确认,患者已基本康复。
医案三:《医宗金鉴》中的《胃脘冷满》病情描述患者男性,年龄40岁,出现胃脘冷满、食欲不振等症状。
评琴书屋医略

评琴书屋医略提要《医略》三卷,番禺潘兰坪著。
外感内伤已备其要,潘氏因儿侄辈从师羊城,恐功课之暇,风寒不慎,饮食不节,因订外感、春温、暑湿、泻、痢、疟、七症方与之,服后多效,爰增为三十三症,以利家者利世。
说理通达,立方平稳,既无伏邪之患,亦无伤元之变。
得此一篇不难,按病拣方,可免庸医药误,其功溥矣。
细观全书,简明赅备,不偏不倚,而感冒分四时论治,春温不从叶法,尤有心得。
自叙儿侄辈从师羊城,余虑其功课之余,风寒不慎,饮食不节,因订外感、春温、暑、湿、泻、痢、疟七症方与之,庶免临渴而掘井。
后据云服之多效,即馆友亦有遵此法而除病者。
余闻其验,遂翻阅自著旧方,皆从平稳立法,既无伏邪之患,亦无伤元之变,始则欲便子侄,继则思并益同人,因复增入头、心、腰、腹、胁、脚,耳、牙、疝气、痿壁诸痛,小便、大便、衄、吐诸血,又消渴、呕吐、噎膈、反胃、霍乱、黄疸、淋浊、癃闭、遗精、咳嗽诸症。
大抵少年辈,起居饮食不谨所致者,共成三十三症,此外症治虽尚多遗略,但此中数症,实人生所易患,且又每见时医误治,而世人受其害者不少,是以不必求其全,而思撮其要,拟付梓人,公诸同好,俾不知医者,亦得自为调理,不致为庸医所误。
凡初起轻恙按法服之,谅易就痊。
至若久恙、重恙,又不敢谓能尽奏效也。
番禺潘名熊兰坪氏自序于西村之评琴书屋《医略》目录卷一外感春温(附冬温)暑症(附案一)湿症泄泻痢症(附时行传染)疟症(附案二) 卷二消渴呕吐(附噎膈反胃)疸症(附案二)头痛(附偏正头风)腹痛(附疝气霍乱案一)心痛(附案一)胁痛腰痛脚痛(附痿躄)耳痛(附耳鸣耳聋)牙痛卷三淋症(附浊症癃闭案二)遗精大便血小便血衄血(齿衄鼻衄同治)吐血(附案四)咳嗽(附案一)附(寄冯友人脾胃论古方诗题赠)凡例一是书专为不知医者备,临时急用,因加圈点,以便或忙中检阅证治,仅从粗浅立论,方药亦从平稳立法。
一书中列证,祗就少年辈饮食起居不慎,七情六气易伤,拟方商治,故妇科、小儿科与高年久恙诸证治,一概不参入。
医案五则原文及译文

医案五则原文及译文
摘要:
1.医案五则概述
2.医案一:头痛病例
3.医案二:胃痛病例
4.医案三:咳嗽病例
5.医案四:腰痛病例
6.医案五:月经不调病例
7.总结
正文:
【医案五则概述】
本文主要介绍了五则中医医案,包括头痛、胃痛、咳嗽、腰痛和不调病例。
通过对每个病例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医案一:头痛病例】
患者主诉头痛,经过中医诊断,认为是肝阳上亢导致的。
治疗方法是平肝潜阳,采用白芍、川芎、菊花等草药进行治疗。
【医案二:胃痛病例】
患者主诉胃痛,中医诊断认为是胃寒导致的。
治疗方法是温胃散寒,采用干姜、桂枝等草药进行治疗。
【医案三:咳嗽病例】
患者主诉咳嗽,中医诊断认为是肺热导致的。
治疗方法是清热润肺,采用
石膏、杏仁等草药进行治疗。
【医案四:腰痛病例】
患者主诉腰痛,中医诊断认为是肾虚导致的。
治疗方法是补肾强腰,采用熟地、牛膝等草药进行治疗。
【医案五:月经不调病例】
患者主诉月经不调,中医诊断认为是肝郁气滞导致的。
治疗方法是疏肝理气,采用柴胡、香附等草药进行治疗。
【总结】
通过对这五则医案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独特方法。
中医注重个体差异,强调辨证论治,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吕英医生的医案(三)

吕英医生的医案(三)病例十四:女 29岁未婚这是病人发给我的治病资料:接手李可老中医的患者。
长期以来主要症状有:1. 长期便秘。
服用李老的药后多数时候每天有大便,量尚可。
但停药后回复秘结、量极少。
2. 白带偏多,长期有点粘稠,色略黄。
2006年7月初十分劳累,那时开始,明显增多,色黄、粘稠,气味酸。
一天有时可流满两整张护垫。
3. 01年内科门诊发现左下腹有一硬块,后多次B超检查均正常。
但该部位时有隐痛,偶尔刺痛。
快步走时常常感觉有硬物在该处作痛。
05年2月,CT照出在“膀胱、子宫左上方位置见一椭圆形实性密度肿块影,大小约为5.1cm×4.3cm,CT值约为50Hu,肿块边缘清,与子宫分界不清,内部密度均匀,未见低密度坏死灶及钙化灶,膀胱稍受压移位,直肠形态正常,未见占位。
”后再经多次B超检查均正常。
4. 长期畏寒怕风,尤其腰、膝、脚。
极易感冒,常常有痰。
月经前膝、髋关节及小腿易酸痛。
5. 时有腰痛,左肾部位摸之较冷,有时冷痛。
6. 中后部舌苔长期剥苔。
7. 眼常干涩,偶有目痛。
有砂眼。
常有色黄、粘稠的眼睛分泌物,早起后尤多。
8. 休息不好时,膻中处易痛。
9. 昏沉、易疲劳,睡时不易醒,但梦较多。
10. 出汗少,尤其是下半身。
11. 易口干,特别是早晨起床时。
12. 有时尿频。
尿频发生时常常是在未时,或疲劳时。
13. 月经一般都是26天一个周期,每次都要7天才完全干净。
病史:上小学前曾患慢性肾炎。
上学后的尿常规检查均正常。
生活史:初中时常冬泳。
学生时代经常熬夜,运动较多。
现在情况:休息较晚(子时)、不运动、不吃生冷和刺激性食品、怕酸。
2006-7-21李老诊:寒凝三阴,气血阻滞,少腹左侧徵块八个月。
舌中剥、脉细数,按之散。
制附片45g (每日加10g,至服后半小时内全身发热、唇舌微麻为度)干姜、红参须、白术各90g,灸甘草120g、赤石脂 30g、紫油桂12g研服、车前子10g(包)、麻黄10g、辽细辛45g、吴茱萸30g、生姜45g、葱白4寸、大枣30枚。
刘渡舟医案一

刘渡舟医案一目录小青龙汤............................................................................................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咳喘(慢性支气管炎).........................................................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百日咳.................................................................................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肺胀(肺炎).........................................................................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胸痹(冠心病).....................................................................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悬饮(胸膜炎、胸腔积泊).................................................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汗出.....................................................................................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呕吐(幽门不全性梗阻).....................................................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遗尿..................................................................................... 错误!未定义书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热恶寒身痛如被杖,似是麻黄、大青龙证;然六脉浮大,按之虚 空,以左脉虚空为甚,知左路根本已拔,是极虚者,治宜补益气血 为主、兼发散利湿热。方药:人参、黄芪、当归、白芍、甘草、葛 根、苍术、木通。
病案二十二: 患者,自汗如雨,面赤身热,口燥心烦,自以为阳虚而服术附类多
剂无效,时值盛暑而臆使帷幕周密,舌苔黄垢,脉虚而洪数。 诊治思路: 此显然是阳明经气分热盛之证,白虎汤当之,切不可以自汗如雨而 惊慌失措、滥投药物;又苔黄垢,中有湿热,脉虚者,气津两伤; 治宜清宣阳明、益气燥湿。方药:白虎汤加人参、黄连。
病案二十一: 患者,劳作辛苦后甚感饥饿,骤然暴食,食后倦卧袒露片刻,醒后 喑哑不能言,今有三周。 诊治思路: 大饥大饱,内伤脾胃,中气下陷,左路郁塞,少阴之脉不得上荣舌 本;倦卧袒露,或复受外感,肺气不宣,会厌受寒;此二者所以致 喑哑不能言;治宜补中益气、调达左路、开宣肺气,后当于睡卧中 汗出而解。方药:补中益气汤(黄芪、当归、人参、白术、甘草、 升麻、柴胡、陈皮)。
于尽;治宜专在泄热、兼顾正气,待脉势稍柔、火势减退,急宜生 津养血。方药:大黄四两、黄连二两、甘草二两入煎,随滚随服, 次日脉势稍柔,急用生地、麦冬、芍药、甘草、花粉、丹皮养之。
病案十五: 患者,70岁,患久泻,经多方医治无效,检阅以前诸方,如用姜附 肉豆蔻补骨脂之辛温、鹿茸升麻之升气、熟地砂仁等滋补,愈服愈 泻,脉弦独见于右关,按之则脉极弱。 诊治思路: 七十而久泻,虚当补之而已;脉弦独见于右关,按之则脉极弱,固 然土虚木贼;姜附豆蔻骨脂之辛温,反而助长肝阳,木愈克土,况 辛能走气反助通泄;鹿茸升麻但可治气陷之泻;熟地砂仁非土虚所 宜;治宜平扶脾土、柔抑肝木、收摄下焦。方药:异功散(人参、 白术、茯苓、甘草、陈皮、生姜、大枣)加山药、扁豆、莲子、乌 梅、木瓜、芍药、蒺藜、石脂、余粮。
日去大黄、芒硝,加海蜇、莱菔子、黄连、生石膏,苔退继以粥养 之。
病案十: 患者阳明中暍,大热大汗,烦渴引饮,脉洪大,舌苔黄厚垢腻。 诊治思路: 诸症及脉显然为白虎汤证;然舌苔黄厚垢腻,非石膏、知母所能事 ,若不化痰开泄,则或无济于事。方药:白虎汤加黄连、竹茹。
病案十一: 男,30岁,初病脉弱恶风微汗,前医以麻黄汤,汗出不止,发热, 惊悸,夜不能眠,谵语昏妄,筋惕肉瞤,振振动摇。 诊治思路: 此以麻黄汤误汗,妄动坎阳离阴,北水上逆,治宜急先定水,缓后 养心。方药:真武汤,后以清心丸、竹叶汤善后。
医案一略 卷一
曾舟得一整理 研思路,仅供学习参考,未只一法一方。
病案一: 男,10岁,发热,头部发热尤甚,前医用解表发散(柴胡、葛根、 防风、羌活等),汗出不解,继而胸部痞闷,大小便皆不利,舌红 绛,口干,头痛不眠,脉数而弦。 诊治思路: 出汗后身热仍然不退,知已非表证;前医用柴葛等升散太过,引动 火、气上攻,头痛已非风寒头痛;脉数弦、舌绛红口干、二便艰滞 ,皆属于汗过津伤;胸部痞闷乃痰热郁结在胸中。治宜清肺热、开 郁结、化痰滞、舒展肺家,治上焦如羽,方药宜轻剂。方药:白前 、马兜铃、芦根、射干、紫菀、批把叶、丝瓜络、冬瓜子、通草。 其余如郁金、瓜蒌、杏仁、浙贝等皆可选用。
病案七: 患者夏月外感后,前医多以麻桂柴葛羌防类温散治之,迁延十余日 ,病势危笃,神昏谵语,肢体抽搐,耳聋,唇焦,舌黑,胸口隐隐 发斑,阴囊内缩,小便点滴,脉细数而促。 诊治思路: 胃热甚则发斑,肺热甚则发疹;此一派阴液亏涸、燥热炽烈之象, 治宜大剂滋阴清热润燥,并利小便,使蕴积之热自小便泄去,且能 使滋而不腻;若见小便转好,便是此病转机;后更加甘凉濡润,滋 养八日,神清气爽,诸症退却。方药:西洋参、元参、生地、天冬 、麦冬、知母、黄柏、石斛、白芍、犀角、银花、石菖蒲、金铃子
、木通、甘草梢。后于前方加龟板、鳖甲、百合、天花粉以事滋养 。
病案八: 患者素有停饮,每至暑季,足汗颇多,今暑身发大热,头痛,谵语 ,胸胁多汗,两足逆冷,脉关前濡关后数急。 诊治思路: 热甚汗多,谵语,足冷,阳明病暑热上蒸也;脉关前濡关后数急, 是湿温之脉,暑热上蒸与湿饮相搏;素有停饮,每至暑季,足汗颇 多,亦暑热外蒸与湿饮相搏然;治宜清宣阳明气分、益气生津、燥 湿宣饮。方药:白虎汤加人参、苍术。
病案二十: 患者,女,38岁,日晡发热,心悸,头疼,腰酸腿软,饥不欲食, 及暮目如盲,时而腹胀,自汗,多带,气短不足,舌赤无苔,脉弦
细而弱。 诊治思路: 此一派营血大亏之象,切不可误以为暑症也;血液枯槁,上下失荣 ,故心悸、头疼、暮目如盲而腰酸腿软;肝肾阴虚,故虚阳外浮不 回,而日晡发热;营阴不守,肝阳疏泄,则腹胀、自汗、多带;饥 不欲食、气短不足,知中气亦虚;舌赤无苔、脉弦细而弱,为阴血 亏虚证;治宜滋养阴血、潜填敛藏、补益肝肾。方药:人参、麦冬 、熟地、枸杞、当归、芍药、甘草、龟板、牡蛎、酸枣仁、海螵鞘 、沙苑子、杜仲、淫羊藿。
病案十七: 患者,女40岁,时常暴怒,进而经行复止,至秋自觉气逆上厥,如 坐舟车,倏忽即晕,久卧在床,如天翻地覆,不能起居,经多番医 治无效,自用人参三五分,能安宁片刻,病势渐加,大热引饮,脑 间如刀劈,食少多泻。 诊治思路: 多怒之人,本于多郁,郁则肝木不调达,有郁必有所发,发而木火 上肆;此怒甚则血菀于上,而气不返于下,气血俱逆于头部,故经 行复止、动辄眩晕;肝胆郁怒之火,上攻于脑,得人参之补敛稍安 而血结痰凝,终至头痛如劈;风火相煽,大热引饮;木盛侮土,少 食多泻;治宜降上逆之气、行上宛之血、敛浮游之神。方药:代赭 石、黄连、龙胆草、芦荟、猪胆汁、蜀漆、丹皮、赤芍、龙骨、牡 蛎、五味子,后于前方去龙胆草、芦荟、猪胆汁,加人参、生姜、 大枣、当归调理。
病案二: 男,30岁,伤寒证后身发热,头痛无汗,大便不解已有五日,触诊 腹部无胀痛,虽在病房中,亦自觉特别恶风,脉浮缓。 诊治思路: 伤寒发热头痛无汗,乃伤寒;恶风特别严重、脉浮缓,乃中风;虽
五日不大便而无所苦,是里未急,表证未罢,不可误以攻下,否则 表邪乘虚而入,不为结胸亦为热痢,则坏病百出;此表证未罢,当 用轻剂,宜桂麻各半。方药:桂枝麻黄各半汤。
病案三: 患者于连续劳累受饥两日之后暴食,进餐后又脱衣受凉,次日自觉 感冒,自汗出,胸膈中憋闷不适,一医先用消食通下之法,未解, 又医后用解表发汗,亦未解,如此折腾几日,患者渐觉头昏身困、 喘息、上气不接下气。 诊治思路: 大饥而后大饱,里证伤食;复受外感自汗出,知为表虚;前医用消 食通下法,食伤自可化去,而表邪随之下陷,肺失宣肃,因作喘; 后医发汗而表仍未解,不得其法也,故知当用桂枝,后几日头昏身 困亦为虚证;太阳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方药: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病案五: 男,50岁,病伤寒,恶寒无汗,发热头痛,烦渴,脉浮数而无力, 尺脉迟弱。 诊治思路: 伤寒恶寒无汗、发热头痛、烦渴、脉浮数,固然当用麻黄汤;然脉 虽浮数而无力、尺脉迟弱者,知下田素虚,荣气不足,血气微少, 不可发汗;此当守而后攻,先建中调荣,坚守至五六日尺脉已振, 再投麻黄汤得汗而愈。方药:小建中汤加黄芪当归,麻黄汤。
病案十二: 患者,60岁,伤寒后经数医治,头疼骨痛已除,进而身热烦躁,发 赤斑,渐至如狂,现见大便十日不行,四肢冰凉,目瞪直视,口噤 无声,舌黑芒刺,六脉沉数有力。 诊治思路: 此阳明胃热不得清解于里,反随表药发于外,故为烦躁、发斑;渐
至如狂,热不得外发而郁里结实故;目瞪直视,口噤无声,舌黑芒 刺,阴液耗竭也;大便十日不行,阳明腑实热结证;四肢冰凉,热 深厥亦深;却得六脉沉数有力,尚可攻下,后以益气滋阴调理而安 。方药:大承气汤,后以黄芪、人参、白术、当归、白芍、麦冬调 理而安。
病案四: 男,13岁,七月感冒,病身发热、微汗、头微痛,前医以为伤暑之 阴暑证,用香薷饮反而头痛更甚,更见咳嗽有痰、脉浮数,后医以 为火热上炎,用黄芩、黄连、知母、天花粉等清热滋阴药,反而喘 咳不止、不思饮食、卧床不安,面赤发红,脉弦紧,左胜于右。 诊治思路:
伤暑必恶寒无汗之阴暑,才可用香薷饮发汗,今有微汗出乃暑热在 表也;误用香薷升发,故见头痛更甚,暑湿与升发之热相裹于胸中 ,故见咳、嗽;后医复以芩连苦寒抑遏其阳,知母、花粉滋腻痰湿 ,故喘咳不止、不思饮食、卧床不安;面赤发红、脉弦紧、左胜于 右,知左路阳热郁于胸肺中;治宜辛凉舒达解表、化痰降逆宣肺。 方药:荆芥、防风、桑叶、白芷、薄荷,杏仁、贝母、陈皮、半夏 、旋覆、代赭,皆可选取。
病案六: 患者夏月感暑,经温散、滋阴多方误治,病势日增,迁延一月,耳 聋口苦,夜间热甚,胸闷吐粘沫,咽喉阻塞,自觉胸中有团冷气, 喜热饮,大便溏而秽臭,小便黄赤,时有谵语,右脉寸关滑数,左 脉弦数。
诊治思路: 暑热在肺,肺失宣肃,津液凝结在胸中,痰涎闭塞盘踞,大气不能 流行之处,自觉胸中有团冷气,故胸闷吐粘沫,也为喜热饮温散之 ;古言耳聋当治肺,此浊气上壅也;口苦为肝胆郁热上炎;咽喉阻 塞也为痰涎随火上升;肺移热大肠,故见大便溏而秽臭,此为邪之 一出路;小便黄赤,时有谵语,亦为热证;右脉寸关滑数,左脉弦 数,知痰热在肺胃间,而肝胆郁火上升;治宜清宣开泄阳明肺胃痰 热,待痰涎涤尽、胃纳已佳,后以甘润生津收功。方药:生石膏、 知母、西洋参、天花粉、黄芩、紫菀、杏仁、浙贝、批把叶、冬瓜 子、竹黄、竹茹、竹叶。后甘润生津方:麦冬、天花粉、北沙参、 芦根、阿胶、杏仁、批把叶、地骨皮、生甘草。
病案十九: 患者,15岁,外感后见神昏、发热、便秘,时而腹中雷鸣,苔黄厚 而润,腹胀满、按之则濡,脉弦滑、按之则芤。 诊治思路: 脉弦滑、按之则芤,腹胀满、按之则濡,是中虚而痰湿挟淤;时而 腹中雷鸣之便秘、苔黄厚而润,虽有内实,而无燥屎结固,虽为可 下,却与大承气证有别,不可用芒硝也;治宜补虚攻下、燥湿化痰 。方药:人参、当归、甘草、大黄、枳实、厚朴、茯苓、桂枝、半 夏、木香。
病案十三: 患者,禀性素热,略知医药,常自服凉药,此次感受风寒后久咳, 固执热咳,自用栀子、黄芩、贝母、天花粉等剂,数日后鼻塞声重 ,音哑不出。 诊治思路: 虽素体多热,此外感风寒而肺气不宣之咳,本当先去风寒、再可清 热,或主次并施之;今反以清凉遏抑闭塞,故失音;治宜宣肺解表 。方药:三拗汤加生姜、防风、羌活、桔梗,冰水煎之热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