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一. 教材分析《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的一课,主要讲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

本节课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以及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失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能够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进一步理解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义和团运动的具体史实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可能会对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和过程产生好奇心,但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细节和影响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以及历史事件对中国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失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失败。

2.难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和原因,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失败。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交流自己的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材。

2.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事件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3.视频:准备相关历史事件的视频资料,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视觉感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知识与技能】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八国联军侵华的经过;理解义和团运动中的口号——“扶清灭洋”;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分析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培养抓住主要矛盾、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逐条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掌握基本的历史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学习,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辛丑条约》。

【难点】对义和团口号的评价,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自主学习】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提出了什么口号?2.八国联军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了什么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有什么影响?【新课导入】(材料式导入)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

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达三千三百多人。

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述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较早被传教的山东地区遭受的外来宗教侵略更为严重,因此,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合作探究】知识点一义和团运动1.阅读教材P32,思考:义和团是由哪些组织发展起来的?为什么迅速在山东兴起?答案提示: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

原因: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根本原因);洋教势力的猖獗(直接原因)。

2.活动一阅读教材P32“材料研读”、P33第一二段,回答:(1)面对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有什么变化?答案提示: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抗击八国联军》是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第七课,主要讲述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过程以及结果。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详细文字,展示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八国联军的入侵、清政府的妥协以及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深重灾难。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击八国联军的历史背景,理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以及认识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和过程,对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战争中的具体细节、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战争中的英雄人物等方面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战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及其精神品质,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层次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战争背景、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的基本史实。

2.案例分析法:分析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及其精神品质,培养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3.讨论法:学生探讨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情景模拟法:模拟战争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争的残酷,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文献资料。

3.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白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案新人教版
2. 学生需运用已学的分析、综合、概括等历史思维方法,对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戊戌变法等事件进行深入探讨。
3.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培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作业布置与反馈
1. 作业布置:
本节课的作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结合教材,总结抗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让学生思考: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在近代化探索中的地位和作用?
(3)让学生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的民族危机加剧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2. 作业反馈:
在批改学生作业时,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结果:《辛丑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戊戌变法
- 背景:民族危机加深,康梁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
- 过程: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戊戌变法开始
- 结果: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受挫
③民族危机加剧
- 原因:列强侵略,清政府腐败,封建制度束缚
- 影响: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对于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不够准确的学生,建议他们从历史背景、运动过程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对于对民族危机加剧作用理解不深的学生,建议他们结合历史事实,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内容逻辑关系
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阐述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八国联军侵华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签订(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签订(无答案)

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学案班级:姓名: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学习目标】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史实;知道《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一、自主学习(用10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义和团由、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后来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组织。

2、在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的口号。

3、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组成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义和团破坏沿线铁路,并在一带狙击敌人。

4、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等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

条约的主要内容有:①②③④⑤5、《辛丑条约》签订后,从此,清政府的工具,中国的深渊。

加油哟二、达标检测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1.当历史开始进入二十世纪的时候,在中国的心脏地带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西方侵略的群众运动。

材料中的“群众运动”指的是()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公车上书 D.义和团运动2.写实的民谣能够勾勒出一幅幅尘封的历史画面,常常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

义和团民谣“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

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义和团运动()A.盲目排外 B.斗争矛头是帝国主义C.主张推翻清朝统治 D.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3、它是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运动,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它是()A.义和团运动 B.护国战争 C.新文化运动 D.北伐战争4.近代某条约第七款:“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

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

”该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5.右图漫画《扯线木偶》反映了20世纪初,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王朝与列强的关系发生了实质性变化。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学案(含答案)之一,从而增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警惕性,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学习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学习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学习过程:自学提纲一、义和团运动1.性质:具有广泛群众性的_________斗争组织。

2.发展: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________”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义和团控制了________地区。

3.口号:扶清灭洋。

4.评价:“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

但具有___________的落后性;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还带有迷信色彩。

二、抗击八国联军1.经过:_________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由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在廊坊、______________、老龙头车站等地区抗击八国联军。

2.结果:义和团在_________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3.作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___________的野心。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1.签订各方: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

2.内容:(1)赔偿白银________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________________活动;(3)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4)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3.影响:清政府沦为_____________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深渊。

1、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2、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3、基础巩固题。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

抗击八国联军2.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战争爆发的时间和八国联军的名字及率领人?(提问完成)3.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中国的义和团战士和部分清军爱国官兵进行了哪些英勇抵抗?(学生结合教材回答完成)4.教师展示图片:《八国联军杀害义和团民》、《美军抢劫的白银》提问: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犯下了哪些罪行?作出梳理归纳:主要罪行:5.探究问题: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逃西安,就在西逃的途中,她下令剿杀义和团。

这又是为什么?最后义和团运动的结果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问题三:《辛丑条约》的时间、签订国。

内容及对中国的影响(8分钟)活动三:1.列表归纳《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的影响内容影响经济方面政治方面外交方面军事方面2.识记主干知识。

(时间、签订国、内容、影响)(4分钟)3.《辛丑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有什么深远的影响?请同学们根据条约每项内容进行小组讨论。

然后指出它的综合影响。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教师强调:“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问题四:近代的中国是怎样一步步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答并根据老师的指导进行归纳梳理。

活动三:根据自主预习题3结合教材第35页独立完成,填写准确,书写工整,条理分明即为2分。

三个方面内容完整即为1分。

完成拓展部分,主动代表小组汇报学习成果且条理清晰,内容全面准确为2分;发现其它小组答案存在的问题或提出不同的看法,为优秀。

小组代表能完整、准确叙述本组观点即为1分。

活动四:根据前面所A.清政府与列强建立了外交关系 B.列强获得了领事裁判权C.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D.中国的反帝斗争蓬勃发展4.自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备受屈辱。

下列侵略战争曾经攻占和炮轰北京城的是()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5.1900年春季,成千上万的农民在京津地区屠杀了大量信徒、纵火烧毁了教堂和教徒房屋,他们反对一切外来文明。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导学案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导学案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科目历史课型新授课年(班)级八年级授课时间课题: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学习目标:1、了解八国联军侵华基本史实并识记《辛丑条约》内容2、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

学习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学习难点八国联军侵华的重大影响学习过程(学案)备注【合作复习】1.公车上书的时间、发起者、背景、影响。

2.百日维新开始的时间、内容、结果、影响。

【自主学习,建构知识】知识点一:义和团运动(读课本第1—3段,完成以下小题:)1、义和团运动(1)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斗争对象?口号?如何评价这一口号?(2)义和团运动的性质?结果如何?2、抗击八国联军(1)八国联军指哪八国?(2)八国联军侵华时间?目的是什么?由谁领导?(3)抗击八国联军的著名战役?(4)八国联军侵华的结果如何?知识点二:《辛丑条约》(读课本,完成以下小题:)1、《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内容是什么?(政治、经济、外交、军事)2、《辛丑条约》的影响(危害)?【合作探究】活动一:近代列强两次攻占北京的时间及相应的战争分别是什么?活动二: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归纳: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国家的?清政府在近代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我们哪些启示?我们应该怎样做?战争条约名称签订时间主要内容影响【课堂小结】【课堂检测】1、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是 _________ 。

在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最多的条约是________________。

在《辛丑条约》中划定使馆界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

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 。

2、帝国主义国家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目的是()A.镇压义和团运动 B.维护清王朝统治C.维护和扩大在华权益 D.迫使清政府妥协3、1902年一位美国公使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对待外国人认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主学 习展示
展示成果,教师小结。
【探究一】 《辛丑条约》的影响。 结论: 《辛丑条约》是列强强加给中国的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严重 危害。列强勒索的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衰败;外国军队长期驻扎在中国 的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防安全;设置使馆区,以武力为后盾的公
教师点拔
这一节课我的收获是?(学生主发挥,教师辅导)
兴起:山东直隶一带 口号: “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 斗争:廊坊阻击战、老龙头之战等
知 识 网 络 图
抗 击 八 国 联 军
《辛丑条约》 的 签订 (1901 年)
结果: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 经济:赔款 4.5 亿白银 政治:改设外务部,严禁人民反帝 内容 军事:拆毁炮台,驻兵要地 外交:划使馆界,禁中国人 危害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作 探 究
学生展示 合作成果 收获平台
使团,开始凌驾于清政府之上;改变清政府外交机构的地位,更加强了列强向中国勒索、 发号施令的权利;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 。 《辛丑 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探究二】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结论: 《南京条约》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 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辛丑条约》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知识检 测展示
学习反思 布置作业
本节课讲述的是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史,要突出“抗击”二字,以展现中国人民在面对 外敌侵略的不屈抗争。通过启发式诱导教学,让学生了解义和团运动的抗争历程,辩证 地认识“扶清灭洋”的局限性和进步性。同时,要清楚《辛丑条约》的影响,以及中国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以凸显历史的先后联系性和关联性。
有效课堂导学案
学校: 学科历史
章节名称
八 年级
138 班
教师姓名:
计划学时 一课时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学 习 目 标
பைடு நூலகம்
自 主 学 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口号及抗击八国联军的有关史实。 2.通过对“扶清灭洋”、义和团失败等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事物的能 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梳理八国联军、 义和团、 清政府之间的活动, 学会整理历史发展线索的方法。 2.通过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学会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帝国主义侵略者凶恶而贪婪的本质, 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近代贫弱的重要 根源之一,从而增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警惕性,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不忘国耻,以振兴 中华为己任。 2.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 【教学难点】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一、义和团运动 1.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 19 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这些组织转变为具有广 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2.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于是,义 和团纷纷拥进天津、北京。到 1900 年夏,他们已控制了京津地区。 3.在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扶清灭洋”口号。“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 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则反映出义和团 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义和团还带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体、刀 枪不入等。这些落后因素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二、抗击八国联军 1.1900 年 6 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 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在廊坊一带狙击敌人。 2. 清政府利用义和团和清军对教堂和使馆区侵略者的义愤, 鼓励他们围攻西什库教 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对使馆区的围攻,成为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借口。 3.在天津保卫战中,清军直隶提督聂士成壮烈殉国,天津失陷。 4.8 月 14 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途中,下令剿杀义和 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镇压下失败了。 5.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 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三、 《辛丑条约》的签订 1.1901 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 11 国, 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主要内容有:清政府赔偿白银 4.5 亿两,分 39 年还清, 本息共计 9.8 亿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 台, 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2.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深渊。
同步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