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概念探讨

合集下载

《审计》易混淆知识点: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与检查风险

《审计》易混淆知识点: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与检查风险

《审计》易混淆知识点: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与检查风险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重大错报风险与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相关,且独立存在于财务报表的审计中。

因此重大错报风险本身不能降低,只能降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

检查风险是指如果存在某一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为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而实施程序后没有发现这种错报的风险。

因此检查风险与实施的审计程序有关,由于不能对所有项目实施审计,因此检查风险不可能降至为0。

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呈反向关系。

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低,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高。

2021年注册会计师《审计》知识点: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2021年注册会计师《审计》知识点: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2021年注册会计师《审计》知识点:评估重大错报风险(2021最新版)作者:______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所属章节】第七章风险评估【知识点】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一、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是为了识别重大错报风险。

在此基础上,注册会计师还要评估识别的重大错报风险。

(一)风险评估需要考虑的三个基本问题1.原因:已识别的风险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例如:更换赊销审批人员。

2.规模。

错报一旦发生,规模多大?例如,新的审批人员共审批了100万元赊销业务。

3.可能性。

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例如,客户偿债能力很强。

(二)对程序的四项基本要求1.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整个过程中,结合对各类认定的考虑识别风险。

2.将识别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错报的领域相联系[否则考虑3/并非应当]。

3.评估识别出的风险是否更广泛地与财务报表整体相关,进而潜在地影响多项认定。

4.考虑发生错报的可能性,以及潜在的错报的重大程度是否足以导致重大错报[D20Z重点]。

(三)重大错报风险的两个层次[掌握/应用]1.认定层风险常常与具体的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或财务报表列报相联系例如,赊销审批不严导致应收账款的准确性、计价和分摊认定存在重大错风险;存在重大的关联方交易,表明关联方及关联方交易的披露认定可能存在重大错报风险。

2.报表层风险不限于具体的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或财务报表列报例如,信息系统故障频发、控制环境薄弱、财务主管更换频繁、管理层缺乏诚信或承受异常的压力可能引发舞弊风险,这些风险不限于具体认定,与报表整体相关。

(四)考虑控制环境的影响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很可能源于薄弱的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具有广泛影响[属于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五)将控制与认定相联系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时,应将了解的控制(程序)与特定认定相联系。

可见,控制环境的缺陷属于报表层风险,控制程序的缺陷属于认定层风险。

审计风险及其控制研究

审计风险及其控制研究

审计风险及其控制研究xx年xx月xx日•审计风险概述•审计风险识别与评估•审计风险控制•审计风险监控与持续改进目•结论与展望录01审计风险概述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计过程中,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师未能发现并发表不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且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过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来降低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定义重大错报风险财务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这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无法完全消除。

检查风险审计师未能发现并发表不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可以控制的。

审计风险类型客观原因由于经济环境、被审计单位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制度等因素的影响,财务报表可能存在重大错报。

主观原因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可能存在专业胜任能力不足、职业判断失误、舞弊等问题,导致未能发现重大错报。

审计风险产生原因审计风险的特征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无法完全消除。

客观性不确定性可控性隐蔽性审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难以准确预测和量化。

审计风险虽然无法完全消除,但可以通过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来降低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往往隐藏在财务报表的细节中,难以被发现和防范。

02审计风险识别与评估财务报表审计风险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审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

内部控制审计风险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审计师未发现或未报告的风险。

法律责任审计风险审计师因未能发现或报告违法行为而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

审计风险识别通过专家判断、审计人员的经验、类似案例比较等方法,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

定量评估方法通过运用概率统计、风险矩阵、数理模型等定量方法,对审计风险进行量化和评估。

定性评估方法审计风险评估方法VS了解客户及环境通过对客户的经营状况、行业特点、市场竞争状况等进行了解,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内部控制评估通过对内部控制系统的了解、初步评估和穿行测试,确定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

实质性程序根据初步评估结果,制定详细的实质性程序计划,包括程序的目的、范围、内容、方法等,以确保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

论财务报告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论财务报告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论财务报告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与评估财务报告在企业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全面展现,也是对外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的重要渠道。

由于企业和管理层的自身利益和市场压力等原因,财务报告可能存在重大错报风险。

对财务报告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对于保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透明度,维护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重大错报风险是指企业在编制财务报告过程中,出现对财务信息进行重大虚增或虚减,以及其他严重失实行为的风险。

为了识别重大错报风险,首先需要了解其可能的来源和表现形式:1. 财务报告编制中的人为因素:企业管理层为了追求业绩目标或满足市场预期,可能会有意或无意地误导财务报告中的财务信息,包括对收入、费用、资产负债表项目、现金流量表等的虚增或虚减。

2. 内部控制不完备:企业内部控制存在漏洞或者失效,未能有效防范管理层或其他人员对财务信息的篡改和误导行为。

3. 会计政策和估计的不当运用:企业会计政策和估计应基于合理和公允的假设,但若企业在运用这些政策和估计时存在不当的操作和处理,可能导致企业财务报告的重大错报。

4. 企业经营的不真实性:若企业经营出现持续亏损、资金链断裂等现象,在企业财务报告中可能会出现虚增收入、虚减费用等行为,以掩盖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

在识别重大错报风险时,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和手段:1. 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进行评估: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情况,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和漏洞,评估内部控制环境对财务报告是否有影响。

2. 对企业关键财务报告环节的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对企业的关键财务报告环节进行审计风险评估,包括对收入、费用、资产负债表项目、现金流量表等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估和识别。

3. 对企业会计政策和估计的合理性进行评估:了解企业会计政策和估计的制订和运用情况,评估其是否符合会计准则和实际经济情况。

4. 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独立调查和评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包括经营模式、盈利能力、现金流等情况,评估企业的财务报告与经营情况是否相符。

审计师应如何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审计师应如何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审计师应如何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审计师应如何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漏报,而又不被审计发现的可能性。

风险导向审计是当今主流的审计方法,它要求注册会计师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应对评估的错报风险,根据审计结果出具恰当的审计报告。

风险导向审计的目标是对财务报表不存在由于错误或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或取合理保证。

评估重大错报风险1识别两个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1.财务报表层次;2.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认定层次。

2特别风险特别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识别和评估的、根据判断认为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

(1)风险是否属于舞弊风险;(2)风险是否与近期经济环境、会计处理方法或其他方面的重大变化相关,需要特别关注;(3)交易的复杂程度;(4)风险是否涉及重大的关联方交易;(5)财务信息计量的主观程度,特别是计量结果是否具有高度不确定性;(6)风险是否涉及异常或超出正常经营过程的重大交易。

3无法应对的重大错报风险这些风险可能与对日常和重大类别的交易或账户余额作出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的记录相关,对这些交易或账户余额通常可以采用高度自动化处理,不存在或存在很少人工干预。

在这种情况下,被审计单位针对这类风险建立的控制与审计相关,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这些控制。

重大错报风险应对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程序,即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

1财务报表层次应对措施(1)向项目组强调在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态度的必要性;(2)分派更有经验或具有特殊技能的审计人员,或利用专家的工作;(3)提供更多的督导;(4)在选择进一步审计程序时,应当注意使某些程序不被管理层预见或事先了解;(5)对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作出总体修改。

2 认定层次的进一步审计程序进一步审计程序是指针对评估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第一章 审计概述-检查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的反向关系

第一章 审计概述-检查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的反向关系

2015年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内部资料审计第一章 审计概述知识点:检查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的反向关系● 定义: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呈反向关系。

● 详细描述: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低,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高。

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的相互关系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加以考查: 1.从定量的角度看,检查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的反向关系用数学模型表示如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或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审计风险检查风险确定的步骤为: 100%-(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审计意见的可信赖程度(合理保证)【提示】审计风险模型中的审计风险是指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这一风险水平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就应确定。

审计风险模型的变化:检查风险=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或: 2.从定性的角度看,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注册会计师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越低,反之亦然。

换言之,当重大错报风险较高时,注册会计师必须扩大审计范围,尽量将检查风险降低,以便将整个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各风险之间及各风险与审计证据的关系如上表中的第3种情况,如果重大错报风险较高,表明财务报表出现错报的可能性较大,则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就必须执行较多的测试,获取较多的证据。

而根据检查风险模型的公式,审计风险(分子)一定,重大错报风险综合水平(分母)高,则检查风险较低。

所以,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审计证据数量之间成反向变动关系。

100%-(可接受的)检查风险=对实质性程序的可靠性要求(三)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的关系 (可接受的水平)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数量之间成反向变动关系; 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与审计证据数量之间成正向变动关系; 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检查风险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成反向变动关系; (可接受的水平)检查风险与审计证据数量之间成反向变动关系。

重大错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所谓重大错报风险即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第十六条指出:“被审计单位在实施战略以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可能面I临各种经营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重点关注可能影响财务报表的经营风险。

”因此,界定经营风险等影响重大错报风险的因素,是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前提。

经营风险=战略风险X经营流程风险来自外部环境的威胁一般称为战略风险.来自企业内部各经营流程的风险可称为经营流程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战略风险×经营流程风险×控制风险×会计风险即重大错报风险由战略风险、经营流程风险、控制风险和会计风险组成。

审计准则要求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基本情况的内容能够获得上述各因素的相关信息,这些内容包括:(1)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3)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4)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5)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6)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其中,获得战略风险的信息可以通过了解第(1)项和第(4)项中对被审计单位目标和战略的了解;了解第(2)项和第(4)项可以确定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流程及经营风险:第(6)项反映的是被审计单位应对经营风险的效果,这些衡量和评价指标中的财务指标作为财务报表的一部分形成会计风险:第(3)项影响的是会计风险。

在上述构成冈素中。

战略风险通常只影响报表层次,而经营流程由于可以区分各经营环节。

因此经营流程风险影响业务循环中各交易和账户的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控制风险和会计风险也影响具体交易或账户的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这样就明确了分别根据什么因素来确定会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流程审计准则将为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而实施的程序作为“风险评估程序”,而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具体构成因素以及采用什么方法量化重大错报风险没有规定,因此为了达到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审计实务中可以进一步明晰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程序。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内容概要关于准则的概述风险评估程序、信息来源以及项目组内部的讨论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一、为什么要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1)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财务报表层次(宏观层次)—各类交易(利润表中的科目)、账户余额(资产负责表的科目)、列报认定层次(披露)(微观层次)二、本准则与其他准则的关系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风险导向模型)第1301号——审计证据(评估风险应形成审计工作记录,作为审计证据之一)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三、本准则的框架和内容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风险评估程序、信息来源以及项目组内部的讨论第三章: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第四章: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第五章: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第六章:与治理层和管理层的沟通第七章:审计工作记录核心:重点不是学会如何去评估风险,而是如何利用评估结果去设计、改善自己的审计程序,把自己的审计程序重点放在重大错报领域,从而提高审计效率、效果。

第二节风险评估程序、信息来源以及项目组内部的讨论一、风险评估程序和信息来源二、项目组内部的讨论一、风险评估程序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内部其他相关人员(不限于管理人员,应同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不同环节人员进行沟通,从而发现问题)分析程序(和同行业的分析对比)观察和检查-观察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检查文件、记录和内部控制手册-阅读由管理层和治理层编制的报告-实地察看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场所和设备(厂房、仓库、生产流程)-追踪交易通过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的过程(穿行测试)其它风险评估程序和信息来源获取外部信息考虑在承接客户或续约过程中或提供其它服务时所获取的信息对于连续审计业务,可以利用在以前期间获取的信息,但需确定-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是否发生变化-该变化是否可能影响以前期间获取的信息在本期审计中的相关性(可以关注报纸、杂志对公司的报道、评论)二、项目组内部的讨论项目组成员对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进行讨论运用职业判断确定:-目标:更好地了解各自领域中,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财务报表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各自的程序如何影响审计的其他方面-内容:经营风险、财务报表错报风险,特别是舞弊风险-人员:关键成员和专家-时间和方式:在整个审计过程中持续交换强调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警惕可能发生错报的迹象,并严格追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计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概念探讨
【摘要】本文首先通过文献回顾和分析的方法对审计风险概念,及其与相关概念之间关系进行简要的辨析,对文章的重要概念进行一个简单的界定。

然后,对审计风险与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

最后对该类文章进行评述,并提出相应的启示。

【关键词】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作为审计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审计风险的概念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即“损失可能论”和“意见不当论”(朱小平、叶友,2003)。

前者比较典型的如国内学者徐政旦、胡春元(1998)所下的定义:完整的审计风险概念,应从广义上解释,即不仅包括审计过程的缺陷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不相符而产生损失或责任的风险,而且包括营业失败可能导致公司无力偿债,或倒闭所可能对审计人员或审计组织产生伤害的营业风险;后者主要是指审计人员针对含有实质性错误陈述(或重大错误陈述)的财务报表发布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aicpa)。

两种观点各有自己的一定的使用环境和侧重点。

在研究审计风险造成的经济后果中,第一种观点有一定的可取之处,而在研究审计过程中的职业判断和审计技术,则会侧重于第二种观点。

本文侧重于意见不当论的观点,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财务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报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与“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中的规定一致)。

但是这种风险的评估和判断是审计师职业判断,较多的依赖于审计师的主观判断和经验,作为理性经济人,
必然受到审计师的自身经济利益的影响,因此,审计风险的判断和评估必然受到其经济后果的影响。

如果审计风险之外的风险(比如并非审计师过错的经营风险,即营业失败可能导致公司无力偿债,或者倒闭所可能对审计人员或者审计组织产生伤害)引起的经济后果比较严重,那么审计师可能在评估的时候更加谨慎,对审计风险投入更多的审计资源,以降低审计风险。

因此,本文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师对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会计报表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与审计师过错有关),但是这种风险的判断和评价受到审计风险之外的非审计师过错的公司经营等方面可能对审计师带来的经济后果的影响。

本文将审计作为公司的外部治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公司治理的外部治理机制包括市场机制,而审计师的审计工作及其审计工作的产出——审计报告,都可以看做审计产品。

如果将审计市场看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子市场,那么以产品生产者的视角来看待审计生产者的风险,就会更加清楚。

作为审计市场的供给者,由于产品的质量方面的问题所产生的消费者索赔等经济损失,应当是审计这种生产活动所产生的主要风险。

这样,我们可以认为,审计质量达不到要求所产生的风险我们称之为审计风险i;同时,由于审计活动所产生的,与审计质量无关的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也应当包含在审计风险之中,这些风险我们称之为审计风险ii。

审计风险i与deangelo(1981)的关于审计质量的定义(审计质量是审计审计师发现客户会计信息存在错漏并报告这种错漏的联
合概率,审计质量与审计师发现客户会计信息的错漏的能力和自身的独立性相关联)有一定的关联性,即不符合审计质量要求的审计产品就有可能产生审计风险,这就与aicpa的定义基本一致。

在由于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定价时是从审计成本和经济后果方面全
面考虑的,因此不少文章在考察审计定价时,主要侧重于第一种审计风险的概念。

在houston et al.(1999),hsueh ju chen,et al (2006)等人的文章中称为审计风险(audit risk),与未发现的重大错报相关。

审计风险ii在有的文章中被称为契约风险(larry e.rittenberg et al.,2005);在有的文章中被称为剩余审计风险和非法律风险(r,w,houston et al.,2005);有的文章中称为非审计风险(houston et al.,1999,与重大错报不相关);在hsueh ju chen,et al.(2006)文章中称为商业风险(business risk),和个人风险(personal risk)。

审计风险i和审计风险ii合起来应该对应的是损失可能论,审计风险i对应意见不当论。

朱小平、叶友(2003)认为目前审计界正处于一方面仍然大量使用制度基础审计,另一方面逐渐从制度基础审计向风险基础审计过渡的时期。

从发达国家的审计实践来看,风险基础审计尚未完善,有关理论和模型尚未定型,从而需要人们进一步的探索,一方面原有的理论体系尚未完善,另一方面新的理论体系尚未建立。

这样,对审计风险,尤其是重大错报风险的概念的研究就显得很有意义。

对审计风险主要因素的研究。

从损失可能论来看,不少学者认为我国当前的主要的审计风险并不是法律风险,而是监管风险,理由是当前的法律环境对审计师的责任追究并不到位;但同时,审计质量却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审计师声誉越高,“质量溢价”越高(李连军,2005),因此,对审计市场的监管,或者对被审计对象的处罚可能会影响到审计师的声誉,进而会影响到审计师的审计定价。

从意见不当论来看,审计师的对于审计对象的风险评估会影响到审计过程中的审计程序的实施,从而做出不当的审计意见。

allen d.blay,l.dwight sneathen,tim kizirian(2007)使用档案数据研究了审计师对于持续经营和舞弊风险的初步评价对于审计计划和审计绩效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表明,持续经营和舞弊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显著相关。

并且,舞弊风险对审计证据的影响完全受到rmm评价的传导完全的媒介传导,中度持续经营风险并不完全受到rmm的传导。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到,舞弊风险已经完全在重大错报风险中得到反映,但是持续经营风险并没有在重大错报风险中得到完全的反映。

作为审计准则中明确提到的具体的客户业务风险种类中,舞弊风险被认为具有普遍的影响力(aicpa,1990;iaasb,2004a,d),影响到审计的许多地方。

结合上面的文章,可以看到,舞弊风险是研究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重要内容。

国内有文章通过调查问卷数据对审计风险的要素进行了有价值的研究,例如陈力生等人(2005)的研究;吴溪(2007)则是通过
对1999-2006年间中国证券市场发生的72例财务报表审计失败案例进行观测,认为监管机构在近年来对会计师事务所或签字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认定显著区域缓和和稳健。

通过上述文献可以看出,审计风险i直接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审计风险i中与单位相关的是重大错报风险;审计风险ii则影响审计师对于重大错报风险的判断。

换句话说,审计风险i 与重大错报风险相关,审计风险ii与经营风险相关联。

审计师声誉、投资者监督、法律环境通过对两种风险的影响,最终影响重大错报风险的判断和评价。

参考文献:
[1]李爽,吴溪.监管信号、风险评价与审计定价:来自审计师变更的证据[j].审计研究,2004,1:13-18.
[2]deangelol.,e.auditor size and audit quality[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december 1981):182-99.
[3]houston,r.w.,peters,m.,pratt,j.h..the audit risk model,business risk and audit-planning decisions.the accounting review,1999,74(3):281-298.
作者简介:路云峰(1969-),男,河南镇平人,管理学博士,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审计理论与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