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高学习]湖北省武汉市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课 宋明理学导学案1

合集下载

湖北省武汉市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课 宋明理学课件1 新人教版必修3

湖北省武汉市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课 宋明理学课件1 新人教版必修3
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
A.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C.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 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
3、在中国古代史上,宋代以前,社会生活的舞台上能见到妇女的身影;宋代以后,
C 妇女逐渐被边缘化了。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渐 楼 愚谨 以 ,((2,观必、32欲云知))年,知儒政思为横汝代舁陛学治想圣秦远的尤(下::应明岭来促不y唐佛ú战除家应。惑朝教)与弊何有统盛于…入复治行事在意今佛大兴者,,,,闻,内奉道肯雪好陛作,行教将 拥 收下此三又也衰蓝吾教令在崇令并民朽关骨群奉诸行间惜马瘴僧,寺的广残不江迎以递政泛年前边佛祈策迎传。。。。骨福播供。于祥养凤也。翔…臣,孔虽御子至
A.“三纲五常”思想的提出
B.儒学是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C.纲常伦理观念的强化
D.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材料三体现了理学倡导什么样的治学方法,其目的是什么?
观点三:格物致知,知先行后
含义: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获得其中的“理”。
目的: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格物致知
材料四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 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 以复其性,以尽其伦。 ——《朱子语类》
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为君
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
材料二认为什么是天理,其实质是什么?
观点二:天理即“三纲五常” 其实质就是强调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 特点: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 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材料三: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优化提升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3

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优化提升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3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优化提升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演变历程 (1)春秋战国:创立和发展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 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儒家学派由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 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2.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 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解析:选 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材料准确理解儒家的主张。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要实行仁政,不可 过度威逼百姓,以达到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材料反映了儒家 的这一政治理想,C 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在汉代经步改良政治, B 项错误;儒学以维护等级秩序为目标,D 项错误。
2.演变规律 (1)思想内容随形势的变化而逐渐演变。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决定思想 意识的变化。 (3)思想的变化与统治阶级的需要和扶植是不可分割的。
【对点训练】 1.《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 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返)也。 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对点训练】
2.我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
即学校”的教育理念。下列思想中与该理念最相近的是( )
A.因材施教
B.格物致知
C.知行合一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

社会原因

“百家争鸣” 主要流派
——《论语·阳货》
(2)以“礼”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准则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 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 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 臣……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论语·颜渊》 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
(3)为政以德治国方略(民本思想)
——《荀子·性恶》
思考: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同
民本思想
爱人 为政以德
仁政 民贵君轻
仁义 君舟民水
异 人性论
奠定 基础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体系完整, 成为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 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创 始人。老子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 藏的史官,负责征集和收藏文化典 籍。他博学多智,精通礼法,熟悉 各种典章制度。
(马王堆汉墓出土)
——《道德经》
(2)“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政治主张
“道法自然。” “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 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孔子讲学图
3. “百家争鸣”的意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 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一)孔子及其思想 1.孔子其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曾先

第一单元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演变:春秋:创立;战国:蔚然成大宗;秦朝:遭打击;汉朝(汉武帝)正统地位;魏晋-隋唐:三教合一,面临挑战宋明:改造后理学成为官方思想;明清:批判中发展。

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历史背景:根本原因: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奴隶社会——>封建社会①经济上:井田制瓦解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崛起④学术上:私人讲学出现,“学在民间”2、主要流派①、道家:老子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哲学:主张世界的本原是“道”,世界万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庄子主张世界万物都相对、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自由。

②、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符合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③、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④、儒家:孔子主张仁(核心)、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主张仁义施政、君舟民水、性本恶。

3、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㈠、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1、形成背景①、汉武帝初期社会危机加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三大问题)②、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③、汉武帝举贤良对策,选拔人才。

2、代表作品:《春秋繁露》、《天人三策》3、思想主张:A.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为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C.为巩固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4、历史意义:他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汉武帝加以实行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3课时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3课时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3课时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每日一题新人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3课时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每日一题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3课时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每日一题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荀子·礼论篇》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族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这一理论A.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B.为儒家思想开辟新方向C.确立荀子的集大成地位D.推动百家争鸣思想解放【参考答案】A【解题必备】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相同之处1.三者的思想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从三位思想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孔子以维护奴隶制统治为目的,孟子和荀子则是为了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2.三者都以“仁”为思想核心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这些都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三者都提出民本思想4.三者都对人性进行了研究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提出“性本善”,荀子提出“性恶论"。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小结教案(含解析)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小结教案(含解析)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之小船创作[必清·线索导引]线索1:儒学的发展历程:初步形成→新儒学→理学→心学→新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立儒学,经过孟子和荀子的发展,战国时期成为蔚然大宗;汉代,董仲舒改造儒学,形成神学化的新儒学体系;宋明时期,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出现理学、心学体系;明末清初,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人们企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在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基础上,儒学出现新内容,获得新发展。

线索2:儒学的地位变化:不受重视→独尊地位→三教并行→官方哲学→儒学批判。

春秋战国和秦朝时期,儒学不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不被重视;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大一统专制统治的时代要求,获得独尊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受佛道思想冲击,唐朝出现三教并行局面;元明时期,理学上升为官方哲学;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等人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必记·精要盘点]一、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1.现实意义(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发展。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新儒学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有着更现实的意义。

(6)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主体就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至今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仍影响巨大。

2.消极影响(1)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作为封建文化的载体,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促成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 宋明理学 (1)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 宋明理学 (1)

主流思想演变线索 春秋 应运而生 战国 蔚然大宗 隋唐 新发展 秦朝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正统思想 宋明 新体系—理学
魏晋南北朝 面临挑战
谢谢观看!
3.朱熹(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1)主要思想及成就: ①理气关系:理之源在于天理,理气浑然一体,先有
理后有气;
②理学的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
③仁的概念;
④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道统论,仁者得道,道的内 涵是“三纲五常” ⑤集《四书》,做注解
(2)朱熹学说的影响: ①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做为官方正统儒学, 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 ②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 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三教合一
(魏晋) 社会动荡 民族融合 佛教的盛行 道教的传播 (隋朝) 三教合一 (唐朝) 三教并行 尊道、 礼佛、 崇儒
儒学的缺陷
二、程朱理学
什么是理学?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将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高度,形成囊括天人关系的严 密思想体系,又称新儒学。
1.代表人物:
③对其它国家也有影响。远及日本、朝鲜以至欧洲。
三、陆王心学
(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
1.陆九渊:
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即理也”;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发明本心”。
2.王守仁
心学的集大成者
(1)本心=天理=良知 (2)更多地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吸取佛教的“心外 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 理”。 (3)对“仁”的思想进行发挥,提出修养的关键在于 “致良知”、“知行合一”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
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 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质:理学是对儒学的更新与丰富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20191029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20191029


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其思想都有时代性和阶级性;
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史料一 封建社会中,知识本为贵族所专有,但因封建制度 的渐趋破坏,贵族的后裔降为平民的日渐增加,①知识也因 而流入民间。加以王室衰微,政治无主,②传统的文化渐已 不能支配人心,因此独立的思潮开始抬头,这情形在春秋末 期已甚显著。……③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 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2.代表人物 (1)道家:老子和庄子。 (2)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墨子。 (4)法家:商鞅、__韩__非__子_____。
3.概况: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 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 统文化体系。 4.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_思__想__解__放___运动。 (2)“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 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后世各种 思想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源头,此时儒家思想产生、 发展,成为“显学”。
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西汉时期儒家 思想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正统地位确立,成为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庄子 ①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 __相__对_______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 (1)地位: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2)主张: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3)影响: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 _大__一__统__专__制__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3课、宋明理学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导学提纲,概括儒学在汉至宋的地位变化及原因
2.学生通过导学提纲归纳理学的主要内容。

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教师引导分析儒学重归正统的原因及理学造成的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难点:理学的内涵及历史评价。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导学流程】
魏晋的佛、道兴起--隋唐“三教合一”--宋朝理学的建立
一、基础感知
阅读教材
二、深入学习
回顾儒学的发展历程:
春秋:孔子创立儒学。

战国:孟子、荀子继承发展了儒学,使得儒学成为蔚然大宗
秦朝:秦始皇实行()使儒学受到严重打击。

西汉武帝时:董仲舒()的主张,被汉武帝接受,使得儒学开始成为()地位。

魏晋时期:
炼汞烧铅四十年,南朝四百八十寺,
至今犹在药炉前。

多少楼台烟雨中。

高骈杜牧
这两首诗反映了魏晋时期思想文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儒学产生怎样的影响。

问题记录
隋唐时期:儒学提出()的主张,使得佛教和道教得到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地位。

在隋唐时期,隋文帝、武则天、唐肃宗、唐代宗等皇帝提倡崇佛政策,唐太宗、唐睿宗、唐玄宗等皇帝迷信道教,主张遵道抑佛。

统治者的这些措施,都使得儒学正统地位逐渐动摇。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

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

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

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

——韩愈《谏迎佛骨表》(节选)
材料反映了韩愈对佛教是怎样的看法,对儒学有什么影响。

两宋时期:理学的兴起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北宋·周敦颐《爱莲说》(节选)
材料反映了莲花的什么特征。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材料一:一物需有一理,万物皆有理,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

天下只有一个理,天者,理也。

问:材料一体现了二程什么样的哲学观(世界观)?
材料二:“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

问:材料二认为什么是天理,其实质是什么?
材料三: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问:材料三体现了理学倡导什么样的治学方法,其目的是什么?
材料四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

——《朱子语类》
问:材料四体现了朱熹什么观点,其含义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材料五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14世纪至16世纪,日本朱子学摆脱了禅学的束缚,并与原有的神道相结合,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出现了专门研究朱子学的儒家学派。

德川幕府更是把朱子学奉为“官学”。

问:材料五反映了理学产生了什么影响,为什么它能够被国内外的统治者所接受。

三、迁移运用
1、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其中“天理”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的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的理论
2、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欲能无?”。

“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
A.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C.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 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
3、在中国古代史上,宋代以前,社会生活的舞台上能见到妇女的身影;宋代以后,妇女逐渐被边缘化了。

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三纲五常”思想的提出 B.儒学是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C.纲常伦理观念的强化 D.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