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美术赏析作业论文

合集下载

美术鉴赏论文——中西艺术差异

美术鉴赏论文——中西艺术差异

中西艺术比较探析摘要: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导致了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和以水墨画为代表的中国绘画除在材料及工具的使用上的差异外,在创作方法和审美观念上也存在根本性的不同。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环境气氛的营造意境含,追求和谐统一;西方古典建筑体现了人与自然对立的“人神合一”的宗教观念。

关键词:绘画音乐建筑雕塑园林异同现状1.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古典艺术的差异及根源总体来说,中国传统艺术是写意的--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的大多是自然在人心里的感受。

绘画多写意,音乐重感受,书法写胸臆,舞蹈讲合一;西方古典艺术是写实的--注重的是对自然的重现,反映的大多是自然的真实情况或运行理论。

绘画多写实,音乐重和鸣,舞蹈表情绪。

而这种区别与中西哲学的差异有关。

中国的哲学思想是以中庸谦和为主,把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推向极致;西方哲学主要是来源于希腊的数学和几何的逻辑思维,重视对事物的客观认识,概念化推理演绎剖析事物,推崇物我对立。

所以,中国艺术以含蓄的手法来表现自己,西方艺术多以夸张的手法来表现自己。

中西方绘画之差异分析。

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导致了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和以水墨画为代表的中国绘画除在材料及工具的使用上的差异外,在创作方法和审美观念上也存在根本性的不同。

西方绘画由于受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理论影响,故西方绘画一般重形似、重再现、重理性;而整中国画注重的是情感表现,注重“以形写神”,“气韵生动”。

创作方法上西方绘画重写实、以块面塑造形体、强调焦点透视;中国绘画重写意、以线造型、追求打破时空界限的散点透视。

此外,中国画讲究将诗、书、画、印有机地组合在一个画面上,从而形成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之差异分析。

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从根本上应理解为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

一般认为:中国文化重人,西方文化重物;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文化重科学与宗教;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讲究并存与一体性,西方文化重不同时代的独特精神,凸显各种流派的个性特质等等。

中外美术史论文

中外美术史论文

中外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艺术的发展是要有哲学做指导的,西方人考虑问题理性的因素比较多,而中国的艺术人在考虑问题中以人的思想指导比较多.你可以看到,西方的美术作品追求的东西,以最为出名的,大家最熟知的文艺复兴时期为例,印象派的画家们是强调光的表现,是画家对光这种因素的主观和客观的科学分析.莫奈到了晚期甚至逐渐抛开对形的把握而疯狂的追求光的表现,比如他创作的以自家花园为题材的<莲花>系列.而反观中国的绘画,在国画中我们是看到的这种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解剖是不多的.中国画强调意境,而意境则已经是纯粹的画家意识中的东西了.直到国画大师黄宾弘开始,才逐渐的可以看到他在自己的绘画中开始借鉴西方的一些思想,进行一些方面的结合.但并不是中国的艺术落后于西方的观念,而在于根本的哲学理念不同.不同哲学指导所产生的艺术是不一样的.《中外美术史》这门课程让我了解了有关中西艺术的发展史和很多著名艺术家的背景和艺术成就,结合这门课程我对绘画大师高更作品进行了解析和研究,下面就是我对高更大师和他的绘画作品的具体介绍和分析。

保罗·高更作为后现代印象主义的杰出代表,其绘画作品有很强的个性,这种个性,这种个性来源于高更本人对社会环境所做出的反应,高更富于个性的经历创造了高更对绘画的理解,创造了十九世纪艺术的新声。

高更1848年生于巴黎。

父亲是报社的记者,母亲是家庭主妇,外祖母弗罗拉·特里斯坦曾是著名的女性革命家、航海家、作家,祖父安德烈是一位版画家,具有西班牙血统;外曾祖父是秘鲁人。

人们有时便以这种遗传性以及西班牙和秘鲁血统的混合来解释高更的性格——“一个狂热与恋爱,为了理想而甘愿牺牲自己并且强使人接受这种理想,温柔而无聊,天真而狡黠,犹豫而坚定的艺术家,一个十九世纪未开化的野蛮人”。

高更早期作品追求形式的简化和色彩的装饰效果,但还没有摆脱印象派的手法。

后来多次到法国布列塔尼的古老村庄进行创作,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间版画及东方绘画的风格感到兴趣,逐渐放弃原来的写实画法。

中外美术欣赏结课论文

中外美术欣赏结课论文

中外美术欣赏结课论文之卡拉瓦乔《多疑的多马》赏析左磊 0801310132 卡拉瓦乔,全名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

卡拉瓦乔。

意大利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

曾师从米兰画家培德查诺学画,继承了意大利北部现实主义民俗画的传统,并受到威尼斯画派的影响。

1593年到1610年间活跃于罗马、那不勒斯、马耳他和西西里。

他通常被认为属于巴洛克画派,对巴洛克画派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米开朗基罗·达·卡拉瓦乔(caravaggio,1573-1610)生于卡拉瓦乔,卒于埃尔科莱港,原名米开朗基罗·梅里西,后以出生地命名。

他父亲是建筑师,他11岁移居米兰并开始习画,于1590-1592年从米兰来到罗马,后来又曾到那不那斯、西西里和马尔他岛等地。

他在罗马画了一些风俗画和静物画,对他艺术起着重要影响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作品。

他是一位革命性的画家,起初坚守写实主义。

一系列的风格画建立了他的特色,那批画中充满了穿着怪异、带着浓厚颓废色彩的年轻人。

后期,他的风格大变,高度道德意识和宗教画代替了先前的题材。

他用宗教题材作形式,内容却并非被西方艺术家所顶礼膜拜和尽情歌颂的圣母子及圣徒,而是有着深刻皱纹、穿着衣衫破烂、肮脏着脚的乡下人。

在心理的写实上,他也尝试着直接不修饰地进入圣经中所描述的景物里。

卡拉瓦乔的作品强调人体,画里的人几乎有真人大小,而且通常摆在画面的最前端,戏剧化前缩法姿态好象可以超越画面。

卡拉瓦乔艺术最大的特点是忠实地描摩自然而不管人们认为美不美,所以人们称他为“自然主义”画家,即使在表现宗教题材的绘画中,他也尽最大努力去使古老的经文中的人物看起来更加真实、更加可感可触,连他所用的明暗方法也有助于达到这个目的。

他的光线并不使身体看起来优美而柔和,却是那样执拗而忠实地把整个奇异的场面突现出来。

卡拉瓦乔现实主义在艺术上有以下特点:一.以表现下层平民题材为主,在处理传统题材时,抛弃了盛期文艺复兴大师确立的理想化模式,把那些神圣的人物和场面,描绘得如同现实生活中的真人实景。

中外美术赏析结课论文

中外美术赏析结课论文

中外美术赏析结业作业《内战的预感》赏析姓名:院系:学号:《内战的预感》赏析《内战的预感》是西方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作,也是达利最著名的杰作。

这幅油画属于一种抽象了逼真现实的艺术,他表现出来的画面首先是一个完整的女人的各个肢体,然后又被画家扭曲夸张的组合起来,面部狰狞,手、大腿、乳房都在胡乱地撕扯着,给人一种挣扎的、不安的、甚至是恐惧的感觉,空中浓重的云朵也另添了几分压抑,作者应该意在借此来表现出自己对本国内战的排斥、不满和恐惧吧。

这幅画的创意来自于历史的现实,借助于同样是现实的人体,来表现出作者的所思所感,但同时超越了现实,把人物零件化、扭曲化,从而更深刻地反映现实,也表现出画家极高的作画创造力和触知力,以及爱国主义的情操和忧国忧民的胸怀。

作者介绍: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Dail),1904年5月11日生于西班牙菲格拉斯,1989年1月23日逝世.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和版画家,以探索潜意识的意象著称.与毕加索,马蒂斯一起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三个画家。

达利是一位具有卓越天才和想象力的画家.在把梦境的主观世界变成客观而令人激动的形象方面,他对超现实主义,对20世纪的艺术做出了严肃认真的贡献.达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除了他的绘画,他的文章,口才,动作,相貌以及胡须均给欣赏他的人们留下了扑朔迷离的印象。

达利年轻时在马德里和巴塞罗那学习美术,曾兼收并蓄多种艺术风格,显示出作为画家的非凡技能.但是,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才由两件事情促使其画风日臻成熟.一是他发现了弗洛伊德的关于性爱对于潜意识意象的重要著作;二是他结交了一群才华横溢的巴黎超现实主义者,这群艺术家和作家努力证明人的潜意识是超乎理性之上的"更为重大的现实".为从潜意识心灵中产生意象,达利开始用一种自称为"偏执狂临界状态"的方法,在自己的身上诱发幻觉境界.达利发现这一方法后,画风异常迅速成熟,1929~1937年间所作的画使他成为世界最著名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在他所描绘的梦境中,以一种稀奇古怪,不合情理的方式,将普通物像并列,扭曲或者变形.达利对这些物像的描绘精细入微,几乎达到毫发不差的逼真程度,通常将它们放在十分荒凉但阳光明媚的风景里,令人联想到他的故乡加泰罗尼亚地区.在这些谜语一般的意象中,最有名的大概是《记忆的永恒》(1931),画中以平静得可怕的风景为衬托,停留着一只柔软易曲,正在熔化的表。

美术鉴赏论文---《日出印象》

美术鉴赏论文---《日出印象》

《日出•印象》——莫奈作者莫奈(1840~1926),法国画家。

印象画派的创始人之一。

印象派的名称即由他的《日出印象》一画而来。

生于巴黎。

初从布丹学习,并受容金和柯罗的影响;后转向外光的描写,马奈和透纳的作品给了他很大的启发。

莫奈的创作目的主要是探索表现大自然的方法,记录下瞬间的感觉印象和他所看到的充满生命力和运动的东西。

曾长期探索光色与空气的表现效果;常在不同的时间和光线下,对同一对象连续作多幅描绘,从自然的光色变幻中抒发瞬间的感受。

不注重对象的明晰的立体的形状。

主要作品有《草地上的午餐》、《圣阿德列斯的阳台》、《花园里的女人们》、《日出印象》、《巴黎圣拉查尔火车站》、《干草垛》和组画《睡莲》等。

历史背景:在十九世纪的法国,当一些前卫的艺术家已经厌倦了新古典主义的条条框框,陈旧的题材,宏大的场面,理性的构图,完美的人体,这一切新古典主义的核心传统都已经成为束缚,这些艺术家渴望冲破羁绊,尽情地抒写眼前的世界,抒发内心的向往。

于是,一些新的绘画流派相继产生,其中对后世有着巨大影响的就是印象派,他的领袖就是法国人莫奈,而这幅《日出印象》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幅,同时更重要的是“印象派”这个名字便从这幅画得来。

1874年4月15日在巴黎市中心的一间工作室里举办了一个名为“无名画家展览会”的画展,这批青年艺术家中就有克洛德。

莫奈。

这个画展没有引起很大影响,参观的人很少,并且遭到了人们的批评和嘲讽。

因为这幅画无论从题材,构图,色彩,各方面都不符合当时的标准,简直是一团糟。

就像是孩子幼稚的涂鸦,信手几笔,毫不负责任。

有个记者借用莫奈的《日出印象》的标题,讥讽这个画展的画家都是“印象派”。

在这里“印象”可是个贬义词,充分表现了当时人们对这幅画的轻视与嘲笑。

他们在批评这幅画的草率,肤浅,粗糙。

可以说一无是处。

也许是这幅画已经超越了当时整个时代的鉴赏力。

光与色的美丽世界若干年后,当人们在再看这幅画,我们惊呼这幅画觉得他简直就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

中西方绘画艺术对比——博雅论文

中西方绘画艺术对比——博雅论文

中西方绘画艺术对比通过这学期的博雅课程以及参观的几次的艺术作品展,我对中外美术作品的理解又更加深了一步。

这其中,江苏美术馆的参观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这次江苏美术馆主要由三个展事:一楼是江苏省内画家获奖作品,很多作品十分优秀;二楼是路德维希捐赠作品展,主要的作品有毕加索的《花瓶边的男人和女人》、《带鸟的步兵》,沃霍的《彼得。

路德维希肖像》,利希滕施泰因的《柠檬立体静物》等等,真实的大师杰作和书上的图片效果有很大差异,而这些作品的现代性和实验性又十分强烈,给人的感觉极为惊艳。

例如毕加索的《带鸟的步兵》,画面中的士兵左手握着一柄剑,剑上则是一直白鸽在小憩——作为和平的使者,鸽子一向都是反战反暴力的象征,它与士兵,与士兵手中的剑本身就是一种十分强烈的对比。

整个画面大多数采用冷色调,灰暗的背景,身着蓝色衣服的老兵,蓬乱褐色的头发,还有画面中人物惊恐无奈的表情,我认为作者把自己反战反暴力的观念倾注到画作中去了,通过画作来表现战争和暴力给人类世界带来的阴霾。

如果说对西方美术展品的印象是惊艳,那国画展品给我的感觉则是悠远。

三楼展厅展出的是我个人认为最精彩的“南北二石”国画精华。

傅抱石江浙画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山水画最富盛名。

而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厚重的沉淀,泼墨挥洒间,尽是气度不凡。

傅抱石先生的山水画意深邃,章法新颖,善用浓墨、渲染,把水、墨、彩融合一体,以达到翁郁淋漓、气势磅礴的效果。

而齐白石先生是北方画家群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以虾和寿桃最为珍贵。

这次的画展有一副《双寿图》,堪称代表。

寿桃本事民间俗物,但是在白石老人的笔下,寿桃福气十足却简括大气风致飘逸,毫无俗气之感。

展品中尤为珍贵的齐白石早期工笔草虫,生动得像仿佛要振翅飞翔;关于虾的画作更是绝妙,早年的虾细致精细,注重写实;而晚年的虾做了简洁化处理,反而更加空灵生动。

这些虾纤毫毕现,仿佛在水中抖动一样极富动感。

焦墨、淡墨、枯墨、湿墨各种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还有画作上的挥洒的书法,别致的刻章和精彩的诗作,都让整件展品充满了神韵,极富艺术欣赏价值。

西方美术欣赏鉴赏相关论文

西方美术欣赏鉴赏相关论文

西方美术欣赏鉴赏相关论文西方美术欣赏是高校美术专业的重要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创造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西方美术欣赏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西方美术欣赏相关论文篇一:《试论中西方美术的融合与当代工艺美术》工艺美术的创作初衷是对艺术的感悟,基本点在于美,这一点与传统艺术(包括绘画)的出发点是一样的。

无论什么形态的美,它必定是包括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形态的多样性使工艺品更具广泛的市场与发展空间,艺术的创造来源于生活的各个角落,任何东西都有可能成为一件艺术品。

用艺术的眼光来创造工艺品,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高的表现,也是人们喜爱艺术的愿望,艺术对于社会、对于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了人们的精神面貌。

在西方美术中,注重绘画材料与工具的多样性及绘画材料与写实观念的紧密结合,体现了它的科学性。

强调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再现,描绘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真实情况。

严谨的比例,光线的变化,空间以及色彩的表现。

通过绘画的过程找寻事物的特征并逐步进行科学的研究,形成完整的,科学的绘画语言,创造真实的“理想之美”。

“艺术的使命在于用感性的艺术形象的形式去真实”(黑格尔《美学》)。

中国美术早期则深受儒家、道家文化的影响。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养生主》),强调抒发主观意志,以主观的思想来控制情感,从美好的一方面来净化内心世界。

塑造理想的人格,从而达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通过所要描绘的具体对象表达自己内心感受,以咏物来寓志,借景抒情,形成中国美术特有的“意境”。

讲求“气韵生动”,不求形似但求“传神”,(明·徐渭)“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东晋·王羲之),把主观的情感和客观的景物相融合,通过画面上的“物”与“意”即“书”成为一个整体,形成“诗、书、画”一体的特有表现形式。

美术论文鉴赏优秀3篇

美术论文鉴赏优秀3篇

美术论文鉴赏优秀3篇美术鉴赏论文篇一从《瑞鹤图》谈美术鉴赏的意义经过这一段时间美术鉴赏课的学习,我想从一幅花鸟画,《瑞鹤图》简单谈一下美术鉴赏的意义。

那么要谈美术鉴赏的意义,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美术鉴赏。

了解了什么是美术鉴赏,下面就要说说美术鉴赏的意义。

既然是鉴赏美术作品,那美术鉴赏的意义就首先是美术作品的意义。

而美术作品的意义又分为本身意义及延伸意义。

其本身意义就是说我们看到一件美术作品时所获得的美感和愉悦感。

拿《瑞鹤图》来说,此图绘彩云缭绕之汴梁宣德门,上空飞鹤盘旋,鸱尾之上,有两鹤驻立,互相呼应。

画面仅见宫门脊梁部分,突出群鹤翔集,庄严肃穆中透出神秘吉祥之气氛。

此幅一改常规花鸟画构图的传统方法,将飞鹤布满天空,一线屋檐既反衬出群鹤高翔,又赋予画面故事情节,此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次大胆尝试。

绘画技法尤为精妙,图中群鹤如云似雾,姿态百变,无有同者。

更为精彩之处,天空石青满染,薄晕霞光,色泽鲜明,鹤身粉画墨写,睛以生漆点染,顿使整个画面生机盎然。

卷后为徽宗瘦金书题记及诗,款“御制御画并书”,签押“天下一人”,观其书风,健笔开张,挺劲爽利,侧峰如兰竹,媚丽之气溢出字里行间。

看到此图后,我们为之一震。

一片生机跃然纸上。

我们在看图的同时,也得到了美的享受。

这就是其本身意义。

北宋政和二年上元之次夕(即公元1112年正月十六日),都城汴京上空忽然云气飘浮,低映端门,群鹤飞鸣于宫殿上空,久久盘旋,不肯离去,两只仙鹤竟落在宫殿左右两个高大的鸱吻之上。

引皇城宫人仰头惊诧,行路百姓驻足观看。

空中仙禽竟似解人意,长鸣如诉,经时不散,后迤逦向西北方向飞去。

当时徽宗亲睹此情此景兴奋不已,认为是祥云伴着仙禽前来帝都告瑞,国运兴盛之预兆,于是欣然命笔,将目睹情景绘于绢素之上,并题诗一首以纪其实。

但“祥瑞之兆”却难以挽回衰败的国运,此后第十五年,即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都城汴梁。

宋朝军民纷纷起来抗击金兵,金人自知无力吞下这个腐朽然而却十分庞大的仅仅通过一幅画,我们就了解到这么多的历史文化知识,我们的文化底蕴、艺术和文化素养得到极大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梵高《星空》欣赏
上了很多节艺术欣赏的课,我对画的欣赏还是稍微有一点感受的,我最喜欢的画家就是梵高,最喜欢的他的画,像《向日葵》,《自画像》,当然还有今天我要说的《星空》,我觉得有很多的艺术手段在里面,不仅如此,还有很多的思想在其中,梵高的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难懂,不过恰恰是这一点勾起了我无限的好奇心,我高中的笔记本上就是这幅《星空》,那种对他的特别感受,一直持续到现在,所以这次的论文我就想关于《星空》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首先,这幅画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幅画中呈现两种线条风格,一是弯曲的长线,一是破碎的短线。

二者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出眩目的奇幻景象。

在构图上,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

柏树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

全画的色调呈蓝绿色,画家用充满运动感的、连续不断的、波浪般急速流动的笔触表现星云和树木,在他的笔下,星云和树木象一团正在炽热燃烧的火球,正在奋力向上,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外,这幅画还有很高的思想内涵。

这幅《星空》是凡·高深埋在灵魂深处的对世界的感受。

在这件作品中,闪烁于碧蓝色夜空中的星星,格外夺人眼目。

每一颗大星、小星回旋于
夜空中,新月也形成一个漩涡,星云与棱线宛如一条巨龙不停地蠕动着。

暗绿褐色的柏树像一股巨形的火焰,由大地的深处向上旋冒,山腰上,细长的教堂、尖塔不安地伸向天空。

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回旋、转动、烦闷、动摇,在夜空中放射艳丽的色彩……这幅油画是他所画的为数不多的,不靠直接观察对象,而用虚构的形与色,凭想像创造某种气氛的作品中的一幅。

《星空》这幅画,画着一些入睡的小屋,丝柏从下面伸向深蓝色的天空,一些黄色的星与闪光的橘黄色的月亮形成旋涡,天空变得活跃起来。

这是体现内心的、最紧张的幻想,是发泄无法抑制的强烈感情的创造性尝试,而不是对周围大自然平心静气研究的结果。

这幅画,展现了一个高度夸张变形与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

那巨大的、卷曲旋转的星云,那一团团夸大了的星光,以及那一轮令人难以置信的橙黄色的明月,大约是画家在幻觉和晕眩中所见。

对凡·高来说,画中的图象都充满着象征的涵意。

那轮从月蚀中走出来的月亮,暗示着某种神性,让人联想到凡·高所乐于提起的一句雨果的话:“上帝是月蚀中的灯塔”。

而那巨大的,形如火焰的柏树,以及夜空中象飞过的卷龙一样的星云也许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的精神。

在这幅画中,天地间的景象化作了浓厚、有力的颜料浆,顺着画笔跳动的轨迹,而涌起阵阵旋涡。

整个画面,似乎被一股汹涌、动荡的激流所吞噬。

风景在发狂,山在骚动,月亮、星云在旋转,而那翻卷缭绕、直上云端的柏树,看起来象是一团巨大的黑色火舌,反映出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狂迷的幻觉世界。

我觉得凡·高在这里,并没有消极、被动地沉溺于他那感情激流的图象中。

他能将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而从作品中抽离出来,并且,寻找某种方式,用对比的因素与画面大的趋势相冲突,从而强化情感的刺激。

我们在画中看见,前景的小镇是以短促、清晰的水平线笔触来描绘的,与上部呈主导趋势的曲线笔触,产生强烈对比,那点点黄色灯光,均画成小块方形,恰与星光的圆形造型形成鲜明对比。

教堂的细长尖顶与地平线交叉, 而柏树的顶端则恰好拦腰穿过那旋转横
飞的星云。

第一眼看凡高的《星空》我就觉得很震憾。

《星空》画的是一幅星夜图。

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海一样的蔚兰色,色调柔和宁静。

但所画的星空和星空之下的人间却让人激情澎拜。

也许是夏夜也许是秋夜,总之夜空的星星不再沉寂,却在涌流奔腾旋转。

而人间呢,却显得出奇的静。

村庄非常小,匍匐着,几乎要
在视野里消失,而教堂的尖顶却非常高,直指天庭。

画面一侧的树扭动着,扶摇直上,直插星空。

凡高把整个天宇画成动态的,显得激情洋溢,热血沸腾。

而人间却又是如此的宁静渺小。

宇宙之动和人间之静,一动一静,隐喻了某种宇宙意识的强大和不可抗拒。

我们人呢,在宁静的夜里如蚁一般已然消失得看不见了。

在浩浩宇宙之下,人是渺小的,不应也不能狂妄自大。

那一河奔涌的天河水,有时会激荡席卷倾覆人间的一切。

也许,这就是凡高给我们的一种隐喻。

有很多的后人这样评价《星空》。

1.《星空》的色彩梵高的色彩很独特,最大的特点就是“流动”。

看看他画得天空,像流动的河流。

天空不是这样的,可给人的感觉又是天空,是梵高的天空,这就是梵高的魅力。

获得这种效果的手段是通过笔触的有序排列而得到的。

色彩相对单纯,看起来很完整,这和印象派强调的色在光下的分解不尽相同。

他在“空”中表现“有”使画面充满了动感。

在了解梵高之后,这种“流动”中所隐含的是焦灼和不安。

2.《星空》的型梵高的造型也很独特,多是扭曲的,或者说是曲线的。

《星空》中的树和天空以曲线为主调,也是画面的主要秩序。

虽然我不完全赞同,不过很多的地方还是挺有道理的,我觉得有必要在这说一说主流的观点,这样或许会有点儿好处的,让我们公平的了解这幅伟大的作品,而不是我的一面之词。

《星夜》是梵高临终前画的最后一幅著作,也是最能宣泄他的心绪的一幅画。

画里,一些入睡的小屋, 在丝柏从下面伸向深蓝色的天空;一些黄色的星与闪光的橘黄色的月亮形成旋涡, 天空变得活跃起来。

粗焊的笔画体现了内心的激烈起伏的情绪,发泄着无法抑制的强烈感情。

画里,风景在发狂, 山在骚动, 月亮、星云在旋转, 而那翻卷缭绕、直上云端的柏树, 看起来象是一团巨大的黑色火舌, 让人深切感受到这个老画匠对艺术的
疯狂热爱和眷恋。

我记得一句关于梵高的话:“灿烂到极致不是黯淡就是死亡,所以梵高也只能,毁灭了自己。

”梵高走了,但是《星空》依然在,伴随《星空》存在的还有那伟大的艺术和《星空》特有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