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故事
夜空中最亮的星歌曲背后的故事

夜空中最亮的星歌曲背后的故事在浩瀚的夜空中,总有一颗星是最亮的。
这首《夜空中最亮的星》唱出了人们心中对光明的渴望和对指引的追寻。
今天,让我们一起揭开这首歌曲背后的故事。
一、歌曲创作背景《夜空中最亮的星》是我国著名音乐人逃跑计划乐队创作的一首歌曲,收录在2012年发行的专辑《世界》中。
这首歌以简洁的旋律、深情的歌词打动了无数听众,成为了逃跑计划乐队的代表作之一。
二、背后的故事1.寻找灵感创作这首歌之前,乐队成员们正处在人生的低谷期。
他们在音乐道路上摸索前行,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
在一个夜晚,乐队主创人员在观星时,突发奇想,将夜空中最亮的星作为歌曲的主题,希望通过这首歌表达出对未来的期许和对指引的渴望。
2.歌词背后的故事歌曲中的歌词“我只想问,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听清,那仰望的人,心底的孤独和叹息”,表达了一种对光明和指引的向往。
这句歌词来源于乐队成员的一段亲身经历:在一次演出结束后,他们在回程的路上,望着夜空中的星星,感叹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这时,一颗流星划过天际,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3.感人至深的故事这首歌在创作过程中,乐队成员们曾遇到过一个患有重病的小女孩。
她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依然对生活充满热爱,坚持着自己的音乐梦想。
乐队成员们深受感动,决定将这首歌献给她,希望她在天堂里能找到那颗最亮的星,继续照耀着她的人生。
三、歌曲影响《夜空中最亮的星》自发布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它不仅成为逃跑计划乐队的代表作,还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力量源泉。
这首歌在各种场合被翻唱、演奏,甚至被用于公益活动,传递着关爱、温暖和希望。
《夜空中最亮的星》歌曲背后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音乐的力量和生命的意义。
军民大生产创作背景及故事

《军民大生产》的创作背景源于上世纪40年代初的抗日战争时期。
当时,中国的大片土地被日寇践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为了保卫家园,中国人民纷纷组织起来,投入到了抗日战争的洪流中。
在这个背景下,一首歌曲诞生了,它以独特的旋律和节奏,表达了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击侵略者的决心和信念。
这首歌曲,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军民大生产》。
歌曲中的故事同样富有感染力。
当时,中国的人民群众在抗日的战场上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同时也面临着粮食短缺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歌曲的创作者深入农村,通过观察农民的生产劳动场景,捕捉到了劳动中的节奏和韵律,将其融入到歌曲的旋律中。
这不仅表达了中国人民在艰苦环境下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也展现了中国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敌的英勇形象。
在《军民大生产》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
歌曲的节奏明快有力,旋律激昂向上,富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这种音乐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传统、民族情感等因素密切相关。
歌曲的歌词也饱含深情,通过描绘军民共同生产、自给自足的场景,表达了中国人民在艰苦岁月中不屈不挠、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
总之,《军民大生产》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背景和丰富文化内涵的歌曲。
它不仅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首经典之作,也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朵奇葩。
通过这首歌曲,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中国人民在艰苦岁月中不屈不挠、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以及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敌的英勇形象。
这首歌曲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很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发扬。
希望这个回答能让您满意!。
创作背景及创作过程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
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
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
他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
作者参加了1891至1892年的赈灾工作,体会到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
个人背景
托尔斯泰在相继完成了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后,进入晚年的他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他的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达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现实主义”。
这无疑是他艺术探索的结果,同时更是他精神探索的结果。
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是他晚期创作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
这在他的各种作品中,特别是长篇小说《复活》中表现得最鲜明、也最为突出。
创作过程
作为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复活》的情节基础是真实的案件。
小说写于1889至1899年,素材是检察官柯尼为他提供的一件真人真事:一个贵族青年引诱了他姑母的婢女。
婢女怀孕后被赶出家门,后来当了妓女,因被指控偷钱而遭受审判。
这个贵族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席法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过的女人,深受良心的谴责。
他向法官申请准许自己同她结婚,以赎罪过,不幸婢女在狱中死于斑疹伤寒。
托尔斯泰以这个故事为主线,用了10年时间,六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这部著作。
小说原计划创作四部,但只创作了三部。
那一天歌曲背后的故事

歌曲《那一天》背后的故事
一、创作背景
《那一天》是一首充满情感的歌曲,它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遗憾和希望的故事。
这首歌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一段真实的经历,是词曲作者在一个夜晚散步时,突然被街头的灯光和氛围所感动,进而写下的。
二、歌曲主题
歌曲的主题围绕着爱情展开。
歌词描绘了一个人在等待另一半的过程中的心情变化,从最初的期待、激动,到后来的失落、遗憾,再到最后的希望、期待。
歌曲通过细腻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表达了爱情中的等待和希望,以及经历挫折后的坚强和勇气。
三、歌曲分析
《那一天》的旋律优美动人,情感起伏跌宕。
在歌曲的开头,旋律轻快明朗,表现出等待和期待的喜悦心情;随着歌曲的推进,旋律逐渐变得沉重,表现出等待中的焦虑和失落;在歌曲的结尾处,旋律又变得激昂有力,表现出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四、歌词分析
歌曲的歌词简洁明了,却充满力量。
歌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描绘手法,如“灯光闪烁的街头”、“淋湿的头发”、“空荡的双手”等,营造出一种孤独、失落的氛围。
同时,歌词也表达了爱情中的坚强和勇气,“我还是会相信,星星会说话,石头会开花”,这句歌词充满着希望和勇气。
五、歌曲的影响力
《那一天》因其优美的旋律和深入人心的歌词而广受好评。
它成为了一首备受欢迎的歌曲,被广泛地传唱和演绎。
它也被用作电影、电视剧的插曲或主题曲,更加扩大了其影响力。
这首歌也因其情感深刻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经典之作。
故事工程12——创作故事背景

2009年秋天,俄勒冈大学的一位橄榄球队员制造了一个轰动国内的新闻∶在该赛季开局比赛失利后,他猛烈攻击了博伊西州立大学的一名球员,这段视频在 YouTube 上迅速传播开来。
在博伊西州立大学运动场的超宽屏幕上,这迅疾的一击(故意的击打)看得很清楚,然后体育节目播音员用各种方式对这则新闻进行分析,最终招致公众舆论的关注。
任何人都不赞同这种方式。
这名球员在整个赛季遭停赛处罚。
新闻界和公众对此一致表示赞同。
这样,学校挽回了它逐渐衰微的名声,新教练保住了他的职位,批评者保全了面子。
然而在整个过程中,这名球员失去了他的梦想,也可能失去了进入国家橄榄球联盟发展的好机会。
很好的故事,对吗 ?你知道什么能让这个故事更上一层楼吗?那就是故事背景。
事件发生之前的各种事件和情势对运动员产生了影响,这就像是运动场上的一个小型肥皂剧。
因为有许多东西促成了那黑暗一刻,就如同在故事中有许多因素构成了那关键的时刻。
那位运动员丧失冷静是三维性格——真实的性格——本身表露无遗,正如事件发生后教练和球员所做出的决定一样。
而事件背后的原因——故事背景——是二维性格特点的问题。
虽然新闻媒体没有过多曝光事件背后的原因,但如果这个真实的故事是你小说的一部分,那分析背后的原因是不可或缺的。
在事件发生的高潮一刻,那重重的一拳把一维和三维的问题都结合在了一起,促成了三维的决定和行动。
在那恶意的一击发生之后,球员运用迈克 ·泰森的跳曳步伐迅速后退躲开,这是一维的行为方式。
这并不代表什么……除非大家都这么认为。
但这才是关键。
那一记重拳本身是三维的,它表现了人物性格,这种性格与吸引别人丝毫不相干,它完全是关于这个人本质的,十分有趣的是,这恰恰与批评家、后来还有教练对于停赛决定的评论相反,该观点认为这并不代表那位年轻运动员的真实性格,他只是在那一刻执迷不悟。
这回避了问题的实质——如果真是那样,那么在俄勒冈大学服役的每个运动员会不会都做过同样的事 ?在小说中,我们要给人物这样的反应时刻。
平凡的世界故事背景

平凡的世界故事背景《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由路遥创作的现实主义小说,以农村改革开放时期为背景,讲述了农村青年孙少平在社会大变革中的成长经历。
故事背景设定在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中国,这一时期正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也是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时期。
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的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传统的封建农业生产模式逐渐被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所取代,农村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孙少平所生活的农村,正是这一时期变革的缩影。
在小说中,孙少平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家庭,他的父亲孙桐枝是一个传统的农民,一直在土地上辛勤劳作。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的土地改革使得孙家的土地被征用,孙家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一变化不仅影响了孙家的生计,也影响了孙少平的成长和命运。
除了土地改革外,小说中还描绘了农村社会的其他方面。
在这一时期,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逐渐被打破,农民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命运。
在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下,小说《平凡的世界》通过孙少平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巨大变革。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家族史诗,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社会变革的宏大史诗。
通过描绘农村人的生活和命运,小说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生动的中国。
总的来说,小说《平凡的世界》的故事背景是中国农村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变革。
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和命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通过这部小说,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春天的故事创作背景

春天的故事创作背景“春天的故事”是一部具有浓郁文学气息的小说,它以春天作为主题,寓意着自然界的生机勃勃。
本文将从小说的创作背景入手,系统分析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等要素,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
一、创作背景作者朱自清,是一位优秀的中国文学家,这篇小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它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创作完成,并于1935年首次发表,经过多次修改而最终形成如今的样子。
在那个时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动乱时期,尤其是1930 年代中期,处在太行山区贫穷落后的乡村中住着的农民们生活十分贫苦,他们的生活状态可以说是相当艰难。
作者朱自清也曾经在那里生活过,经历过这段自己也颇有感触的时光。
因此,他在这篇小说中,以一个农村小学教师作为主角,描写了一个小孩通过学书本里的知识,感受到生活的多彩和美好,用这种方式,朱自清把这样的场景刻画得深刻、逼真,同时表达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主题分析“春天的故事”这个朴素的名字确实恰如其分的表达了这篇小说的主题。
整篇小说贯穿着一股自然界生机勃勃的情感,描写的是一个幼小而朴实的世界。
多次描写了大自然的景象,以及年轻教师们对花草鸟兽的关爱。
当然,这里的表述并不只是一味地抒情,而更融入了对社会的关注。
在作品中,朱自清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生动地说明了学校作为文化渗透的理论场所是如何转换成现实生活的,课堂以外的地方也是学习的地方,并且这种学习在某些情况下是更加有效的,使学生可以感受到知识的力量。
三、情节分析故事情节如果单单是从书写形式上来看,貌似不够“精彩”,但是在这个朴素中,表达出了蕴含人生真谛的情感寓意。
小说中的情节,从教师到学生、从生活到感性认识,涉及了很多不同的层面。
其中最核心的故事传达了小学生小东通过音乐、诗歌了解大自然,从而使他对生活怀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和理解,在虚幻的春天,他发现了聆听与思考的快乐,并在那个春天里,他不再羡慕人家富二代。
四、人物分析故事的这些人物,从教师到学生,从书香国秀到自然泥土上,他们的大小,背景,性格各不相同,这些人物,包括教师小绵羊、学生小东等,在朱自清的笔下,成为一个个具有鲜明特征的形象。
黄河船夫曲创作背景及故事

黄河船夫曲创作背景及故事
《黄河船夫曲》的创作背景和故事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
佳县黄河老船夫李思命在黄河边搬船为生,他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创作了这首船工号子。
歌曲采用自问自答的格式,以其质朴的语言、粗犷的声调、高亢浪漫的激情,展现了陕北人民在恶劣生活环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这首歌曲是李思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观察所得创作的。
他生活在船上,与黄河水相伴,每天都在船上工作和生活。
他通过观察黄河上的船夫们劳动时的情景和他们的生活经历,感受到了他们辛勤的劳动和坚韧的精神。
这些感受激发了他创作这首歌曲的灵感。
《黄河船夫曲》的歌词朴实无华,但却充满了力量和情感。
歌曲以船夫的口吻,唱出了他们辛勤劳动的艰辛和坚韧的精神。
歌曲中还融入了李思命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期许,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热爱。
这首歌曲在陕北地区广为流传,成为了代表陕北人精神风貌的一首经典之作。
它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成为了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瑰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抱石(公元1904一1965年),现代杰出的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
原名瑞磷,后更名抱石,江西新余人。
早年就酷爱绘画、书法、篆刻。
解放后,历任江苏国画院院长、江苏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
1949年后曾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等职。
擅画山水,中年创为“抱石皴”,笔致放逸,气势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雾之景;晚年多作大幅,气魄雄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关山月(1912.10.25——2000.07.03),原名关泽霈,1912年生于广东阳江。
著名国画家、教育家。
岭南画派代表人物。
曾拜师“岭南画派”奠基人高剑父。
1948年任广州市艺专教授。
1958年后,历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兼院长,广东艺术学校校长,广东画院院长等职。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常务理事,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江山如此多娇》,它表现的是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词意。
两位画家首先从词中感受到“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雄阔气垫,和“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美丽景色,要通过可视形象把歌颂祖国大好江山的情愫表现出来。
于是两位画家匠心独运,刻苦经营,用满蘸激情的笔墨去再现诗词的意境,使诗情画意水乳交融,产生出强烈感人的艺术魅力。
这幅作品,在画面上描绘的是云开雪霁、旭日东升时,莽莽神州大地“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美丽图景。
但这幅画却不同于西洋风景画,因为它描绘的不是某一个实在的景物。
虽然画面上也出现山岭、树木、长城、雪原、江海等景物,但它们都不是具体景物的写生。
画家描绘它们,不是要表现它们的真实性,而是为了创造一个壮美宏伟的画境,以抒发画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因此,画家不仅在画面上集中了最能表现祖国壮丽河山,最能代表我们民族精神的景物,如苍劲的青松,雄浑的山岩,莽莽平原,绵绵雪岭,长江、黄河的奔腾倾泻,珠穆朗玛峰的横空出世,而且赋予这些景物以某种象征意义。
万里长城是我们民族悠久文化的象征,冉冉旭日展示了新中国灿烂的前程。
《江山如此多娇》把伟大祖国的壮丽河山荟集画面: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普照着大地;山峦起伏,连绵不绝,浩浩瀚瀚,郁郁苍苍。
其下飘然的烟云,回绕着整个大地。
古老的长城,奔腾的黄河,婉蜒的长江,世界屋脊的珠穆朗玛峰,都形象地跃然于画上。
近景是一片青绿的丛山,其间点画了华茂的树木。
这幅画充分展现了祖国江山的雄壮、辽阔,富有时代新意,观之令人心旷神怡。
这幅作品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我们可以看到近景是草木葱茏,一片江南春色;远景是冰山雪岭,一派北国风光。
在时序上,跨越了春与冬,打破了时间界限,使江南春色与北国隆冬同时在画面上出现。
我们还可以看到绵延不尽的崇山峻岭,莽莽无垠的肥沃原野,奔腾的长江、黄河,蜿蜒的万里长城,以及世界屋脊上的巍峨雪山,其视野纵横万里,只在航天飞机上才能看到这样的景色,在此一眼望穿。
这种表现方法是中国画家的大胆独创。
当我们站在这幅作品前观赏它时,丝毫不觉得它在视野上,不足以表现我们民族的豪迈气魄,不足以表现新时代的伟大精神。
把形式和内容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正是中国画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这就是《江山如此多娇》的意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和艺术魅力所在。
这是建国以来,唯一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字的中国画。
据考证,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款的国画很少见,毛泽东主席也是比较喜欢欣赏一些古董字画的,每每看完这些字画,就有人提议毛主席在字画上提拔,可都遭到拒绝,毛泽东主席告诉身边的人,对这些国宝级的古董字画,要保留其本来的面目,不能象古代的帝王那样暴珍天物!由于特殊的原因,一些当代的画家
也很难有作品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款,去年拍卖的一幅齐白石、陈半丁合作的《富贵长青》图,那是当时做为国礼送给印度尼西亚苏加诺总统的。
1959年初,关老和著名山水画家傅抱石先生接受了创作巨幅国画,准备悬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大厅墙上的任务之后,心理压力很大。
人民大会堂是国家领导人经常接见外宾和国际友人的所在地,如果巨幅国画画得不好,将有失国家的声誉与尊严。
他和傅老认真研究,经过几天的切磋,他们画出了小稿。
当时,周总理十分重视这件事。
他对两位画家说,应该把创作这幅画看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
并决定作画地点选在故宫中。
关老他们拟定画稿之后,还请周总理提意见。
按周总理的意见,整个画面要表现出我们伟大祖国的风貌:近景是江南青绿山川、苍松翠石;远景是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中景是连接南北的原野,而长江和黄河则贯穿整个画面。
周总理看了画稿以后,指示说,画面还要画上红太阳,体现“东方红,太阳升”之意。
周总理说:“画上红太阳,也是象征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
”
画稿通过之后,关老和傅老开始着手作画。
宣纸是用乾隆年间存下来的厚古宣,“足有铜钱那么厚”,关老举起右手比划着说。
他们用的笔最大的象苕帚那么大。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创作,《江山如此多娇》这幅巨画(长七米,宽五米)基本完成了。
那时,周总理很忙,但他还是抽空来关心两次。
当创作即将完成时,关老他们专门请总理来提意见。
总理看到即将完成的巨幅国画,高兴地走上前和两位画家握手道谢,然后笑着说“画面上这个太阳小了点儿,是不是可以再画大些?”
总理望着两位画家,又说:“如果这幅画悬挂起来,这个红太阳肯定显示不出她的雄伟,其象征意义也就显示不出来了!你们看,我说的对不对?”原来,关老他们画的红太阳只有排球那么大,确实是小了一点,听了周总理的意见后,他们立刻改进,把巨画上端的红太阳画得比篮球还要大些。
后来周总理看后,高兴地说:“好嘛,这才表现其伟大的气魄嘛!”
巨幅山水国画创作完成了,只是未题款。
周总理说,要请毛主席亲自题字。
两位画家异常激动,也盼着这一时刻的到来。
完成创作的第三天,周总理陪伴毛主席来到故宫的创作厅。
毛主席刚走到门口时,两位画家急忙迎出去,与毛主席握手,表示欢迎。
周总理分别向毛主席介绍他们的名字。
毛主席笑着说:"早就听说两位画家的大名了。
"
傅抱石先生向毛主席介绍国画创作的意图:"近景青山绿水,代表祖国的南方,远景的冰天雪地是代表祖国的北方;中以长江、黄河贯穿,这是我们祖国的两大动脉,画上两大动脉,使整幅画面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象征我们伟大祖国的团结统一、繁荣昌盛……"毛主席听后微笑点头,说:"独具匠心呵!"此时,关山月先生上前指着红太阳,补充说明其象征意义,并且郑重表明这个红太阳是遵照总理的建议画这么大的。
毛主席听后,看了一眼周总理,说了一声:"好!"关山月先生又接着说:"今天特敬请毛主席您老人家来挥毫落款。
"毛主席高兴地笑着又说:"好好!"这时周总理在旁插话说:"主席呀,这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啦!"毛主席站起来了,傅老忙把蘸饱浓墨的笔,送到毛主席手中。
毛主席稍一沉思,便挥毫题上"江山如此多娇"六个具有十七帖体又是毛主席自己风格的行草大字。
之后,这幅《江山如此多娇》的大山水画,就一直悬挂在人民大会堂正厅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