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小说情节——故事发展讲解

合集下载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情节概括+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情节概括+课件

【导学案七】
小说的三要素
《江上》
冯至
8.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 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舟行江上的情节:第11-13段
小说的三要素 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 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 水的温柔。子胥无言,渔夫无语,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 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船到江中央,水流变得急聚了,世界回到原始 一般的宁静。(第11-12段)
第二天,王超杰带着箱子去了艺园斋。进了店门,见张小武和杨成岳
已 兴经?等”在杨那成里岳。 击王 掌超 大杰笑笑:道“决:正意“是帮二此助位意摆。好”功王架超, 杰想是了否想还要,我就再说唱:上“一今段日助就
唱一段《奇冤报》吧。”胡琴响起,王超杰唱起:“未曾开言两泪汪,尊 一声太爷听端详……”
真题训练
小说的三要素
【导学案十六】【2018年全国3卷】 《微纪元(节选) 》 刘慈欣
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着陆前
心情急切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
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
才强迫自己睁开双心眼存。一丝侥幸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明辨题型:题干中有“情节”“脉络”“思路”“梳理”“概括”“ 分析”等字样
通讯员送“我”去包扎所→开端(1-24)


“我”向新媳妇借被子→发展(25-43) 洁


小通讯员牺牲→高潮(44-57)
之 花
新媳妇献出新被子→结局(58-59)
一句话总结:什么人干了什么事

小说的情节发展探求故事中的高潮与变化

小说的情节发展探求故事中的高潮与变化

小说的情节发展探求故事中的高潮与变化小说,作为一种深受大众喜爱的文学形式,其魅力往往在于情节的跌宕起伏。

一个引人入胜的小说,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有开端的铺垫,有发展的推进,更有令人心潮澎湃的高潮和意想不到的变化。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而高潮与变化则是这副骨架的关键节点。

它们不仅决定了故事的吸引力,还影响着读者的情感投入和阅读体验。

先来说说小说中的高潮部分。

高潮,通常是故事中最紧张、最关键的时刻,是矛盾冲突的集中爆发点。

它就像一场风暴的中心,汇聚了所有的力量和情感,让读者的心情也随之紧绷到极致。

比如在经典小说《红楼梦》中,贾府的衰败可以说是整个故事的高潮。

曾经的繁华富贵如过眼云烟,种种矛盾和问题在这一刻全面爆发。

家族内部的争斗、经济的困境、人情的冷暖,都在这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种无奈和悲哀。

再如《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与曹操大军的决战,智谋与勇气的较量,生死存亡的抉择,都让读者的心跳随着战火纷飞而加速。

这一高潮情节不仅决定了三国鼎立的局势,也展现了英雄豪杰们的风采和智慧。

小说的高潮之所以令人难忘,关键在于它能将之前积累的各种情节线索、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汇聚到一起,形成一个强大的情感冲击。

它让读者在紧张与期待中,见证故事中人物的命运转折和故事的重大发展。

而与高潮相辅相成的,是小说中的变化。

变化是情节发展的动力,它可以是人物性格的转变、命运的转折,也可以是故事背景或局势的重大改变。

在《骆驼祥子》中,祥子从一个充满梦想、勤劳善良的青年,逐渐变成一个自暴自弃、麻木不仁的行尸走肉,这种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巨大变化,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又如《基督山伯爵》,主人公爱德蒙·唐泰斯从一个无辜入狱的青年,经历了种种磨难和复仇,最终成为了一个拥有巨大财富和权力的神秘人物。

这种命运的戏剧性变化,让读者在惊叹之余,也对人性和正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说中的变化并非是随意的,而是有着内在的逻辑和必然性。

小说阅读之分析故事情节

小说阅读之分析故事情节

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
⑦铺垫 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 物和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 突出文章主旨。
⑧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
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
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
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㈢ 小说情节的设计技巧及作用
【中间布局】(近年小说考查的重点) 情节某个阶段甚至某个点的精心安排,其作用一般有 ①与主要情节的关系:照应伏笔,使情节曲折巧妙、 连贯紧密。 ②与作品主题的关系: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思想。 ③与人物性格的关系:凸显人物性格或揭示人性的矛 盾复杂。
【结尾设计】 1.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 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 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②这种 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小说阅读 之分析故事情节
一、认识情节
情节是小说中用来表现主题和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 织的事件,故事情节是小说中最具体可感的部分。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作者 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 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 术的基础。也是整体感悟作品的起点。
㈢ 小说情节的设计技巧及作用
【开头设计】 1.设疑法(悬念法):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 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①造成悬念,引 出下文情节;②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阅读;③ 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或暗示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故事情节

小说的故事情节

因不知狗是谁家的,便装腔作势,声色俱厉地断然决定,要把狗弄死,并且要惩罚狗的主人,可当听到这狗是将军家的狗时,他立刻变了色,,胆怯地浑身冒汗,竟反过来训斥赫留金是出了名的鬼东西,是自己把手被小钉子弄破的,但又听巡警说这狗不是将军家的狗时,他又变了色,转面大骂小狗,而且在赫留金全面前显出一副公正嘴腔,赫留金,你受了,我们决不能不管……”活似秉公执法的青天大老爷。

可又听别人说:“没错是将军家的!”于是他又变了色,大骂赫留金是“浑蛋”,称赞小狗是“名贵”的动物【小说情节】即在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艺术描写的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它通常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在一条基本情节线索的统领下包括许许多多的细节。

小说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冲突双方的人物性格,则直接决定了情节进展的趋向。

小说情节发展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小说的情节安排:1.所选题材要有现实基础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如契柯夫的《变色龙》,在世界短篇小说的瀚海里虽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它显得那样新解,活泼有力,令人回味不己,它像一面镜子,使人们看清了沙皇统治下充满丑恶的社会现实。

楚洛夫审理“案件”的过程,是小说情节的发展和高潮,作者以十分个性化而又颇具幽默感受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这位沙皇警官多次“变色”反复无常的种种丑态。

奥楚蔑洛夫是一挤进人堆,便在公众面前在耍其威风,专横地吆三喝四,大喊大叫,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当他听了首饰匠赫留金的申诉,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在奥楚蔑洛夫裁决狗咬人的案件的过程中,十二次对话中竟有六次“变色”而他阴阴阳阳,变来变去,又完全取决于对狗“身份”的估计,这就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他骄横虚伪、欺下媚上,见风使舵,反复无常的变色龙丑态,由此我们可以明白作者将“变色龙”——这种皮肤能随环境的颜色而不断变化的小动物作为小说标题的用意,这一标题不仅富有讽刺意味,而且形象醒目,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小说阅读——情节结构分析

小说阅读——情节结构分析
2.答题时对事件的概括,应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 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 尤其是“何人”“做何事”不能省) 。
3.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4.要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情节作用分析题
审题要关注以下几点: :
①审出所给文字的特点: 它是语言描写还是动作(心理)描写,或者环境描写等,弄清文字特
答案:①生动揭示“爷爷”心理,反映“爷爷”专注、执著和顽强的 性格特征;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将“爷爷”创业、守成过程中的各 环节紧密联系起来;③为情节发展作铺垫,使故事情节更丰富、更合 理。 2013全国课标2《峡谷》(见《五三》第245页)
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强化了峡谷荒凉僻静,为骑手 的出现提供了独特的背景; ②“那鹰忽的不见去向”,暗示骑手来 了 ③“那鹰有出现了”,空中自由飞翔的鹰与独来独往的骑手互相 比照,丰富了骑手的形象内涵。
题型解说二:情节结构特点分析。 常见提问方式有:①××情节,有××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答时要根据小说的具体内容,结合相关情节,做出具体说明。
高考真题与题型解说
(2014年·辽宁卷) 《数学家的爱情》 小说最后才交代一年前数学家算错了帐,这样处理有何作用? 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答案: ①使故事情节平中见奇,形成高潮(再生波澜)②使女 老板和数学家的形象更丰满进一步揭示人际交往中情商重要
②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如《水浒传》中写武松打虎,安排哨“棒被打断,手中的一半也 被武松扔在一边,武松两手揪住老虎头皮,按在地上,提起铁锤般的 拳头,打得老虎眼、口、鼻、耳七窍流血”的情节,有力地彰显了武 松徒手打虎的英雄本色。

小说中的情节与结构

小说中的情节与结构

小说中的情节与结构在文学创作中,情节与结构是构建一部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节指的是小说中所展开的事件和故事发展,而结构则涉及到这些事件和故事如何被组织和呈现给读者。

情节和结构密切相关,它们共同决定了小说的整体叙事效果和阅读体验。

一、情节的作用情节是小说中的故事线索,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力量。

它们可以是扣人心弦的冲突、精彩的转折或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局,激发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

好的情节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沉浸其中,产生共鸣和情感的共鸣。

正是由于情节的吸引力,读者才会愿意继续阅读故事,追寻其中的悬念和发展。

在构建情节时,作家可以运用各种手法,如急转直下、渐进式推进或反复叠加,以创造紧凑有趣的叙事形式。

情节的发展可以有高潮和低潮,起伏有致,使得故事不单调、生动有趣。

通过情节的连续展开,读者可以逐渐深入了解故事中的人物、背景和事件,产生共情并关注故事进展。

二、结构的重要性结构是小说中的框架和脊梁,驱动情节的发展并使之有条不紊。

一个好的结构能够提供逻辑上的连贯性,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关系。

合理的结构可以帮助读者记忆和理解故事,通过交错叙事、回忆和闪回等手法增加故事的复杂性和趣味性。

在构建结构时,作家可以选择线性结构、非线性结构或者多线索结构,以适应故事的需要。

线性结构是最基本和常见的结构形式,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事件依次发生。

非线性结构则以非传统的方式呈现故事,打乱时间序列,增加故事的神秘感和复杂性。

多线索结构则允许多个故事线同时存在,互相交织和影响。

结构还可以影响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和解读。

比如,作者可以通过章节的划分和分段的设置,引导读者注意特定的情节发展或人物关系。

合理的结构可以加强故事的张力和悬念感,使读者更加期待和投入。

三、情节与结构的相互关系情节和结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情节的发展需要一个合理的结构来支撑,而结构则需要精彩的情节来充实和丰富。

情节可以在结构中呈现出不同的形式,比如通过对话、描写、动作等方式来展示。

小说中的情节发展与人物关系分析

小说中的情节发展与人物关系分析

小说中的情节发展与人物关系分析小说是一种虚构的文学形式,通过描写情节的发展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来讲述故事。

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是构建小说内在结构的重要元素,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推动着故事的进展。

本文将从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小说中的情节如何塑造人物,以及人物关系如何影响情节发展。

一、情节发展的塑造人物情节是小说的骨架,它以一系列事件和转折推动故事的展开。

在情节发展中,人物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情节通过刻画人物的行动和冲突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当主人公遇到困境时,他们的行动和反应将直接影响情节的发展进程。

例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每次陷入困境时总能化解危机,这展示了他的聪明才智和机智应对的能力,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情节发展的转折点往往源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在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由于性格和利益的差异而产生了种种冲突,这些冲突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例如,在《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被困荒岛后与土著人展开了一系列的对抗,这些对抗是情节推进的关键节点,也是展示主人公的勇气和智慧的时刻。

最后,情节发展也通过揭示人物的变化和成长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随着情节的推进,人物经历了各种事件和挑战,他们会产生情感和思想上的变化。

例如,在《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班纳特对达西先生的傲慢印象开始改变,这种改变与情节的发展密不可分。

因此,情节发展不仅展示了人物外在的行动,也揭示了他们内心的成长和转变。

二、人物关系对情节发展的影响人物关系是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要素,它反映了不同人物之间的互动和联系。

人物之间的关系对情节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人物关系决定了情节中的冲突和发展。

当人物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对立时,情节会产生更多戏剧性的冲突,推动故事向前发展。

例如,在《射雕英雄传》中,郭靖与黄蓉之间的爱恨情仇使情节产生了诸多的纠葛和转折,使故事更加曲折有趣。

其次,人物关系还可以在情节发展中引发戏剧性的转变和发展。

2015高考复习小说阅读——情节结构分析

2015高考复习小说阅读——情节结构分析
②情节与主题的关系。
如《骆驼祥子》中暴雨狂泻,道路迷茫,“半死半活”的祥子, “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的情节,反映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凄苦 生活和悲惨命运。
②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如《水浒传》中写武松打虎,安排哨“棒被打断,手中的一半也被 武松扔在一边,武松两手揪住老虎头皮,按在地上,提起铁锤般的拳 头,打得老虎眼、口、鼻、耳七窍流血”的情节,有力地彰显了武松 徒手打虎的英雄本色。
② 写景式:
作用主要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 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边练边悟
(2012年·江西卷)《报复》(见《步步高》第139页)
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 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点明彭恩的身 份,③表现彭恩的性格特征,④为下文做铺垫。
情节式开头
(2009年·浙江卷) 《魔盒》(见《步步高》第131页) 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小说阅读
情节结构分析
小说情节是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 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 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高考真题与题型解说
(2014年·浙江卷) 《,作者使用了“欧·亨利笔法”,试做简要 分析。
答案: ①以为赵老板会走眼,结果是李老板走了眼;以为价值在玉, 其实价值在盒,造成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②赵老板在钧瓷鉴定中表现出来的眼光,以及在收玉时他对 玉盒端详良久的细节,这些铺垫使结局合乎情理。
小结:情节结构作用分析的四个指向
1.指向情节
制造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前文;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或提供 依据。使情节跌宕起伏;引出另一情节;
2.指向人物
交代人物身份,丰富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 理,影响人物命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情节安排的基本手法及作用
⑴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 清晰。 ⑵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 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 引人入胜。 ⑶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 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 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 实丰满。 10/23/2018
注意:分析情节的目的是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因此要注意 体会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小说主题的揭示上的作用。
10/23/2018
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情 节 的 作 用
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照应前文
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刻画人物性格 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10/23/2018
4.戛然而止结局。 留下了“空白”(广阔的想象空间)给读者想象,为读者进行 艺术再创造留下了空间。
10/23/2018
考题呈现
(2012 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爱吃黄豆 最后的黄豆 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 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 的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 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看染布时, 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 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 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并不呆。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 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 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现 在我也不知道。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 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 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满脸 猪肝紫。 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 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 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 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 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颗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爷爷忆旧
10/23/2018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耐人寻味。 ②从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 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人性的真善美超越战胜了假 丑恶,反映出人类对和平美好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
10/23/品结构
常 见 题 型
10/23/2018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某一环节的内容(包括指出 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 一方面) ④分析小说某一情节的作用
1.小说的情节结构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小说的常用结局及效果
1.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 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 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②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小说的常用开头及作用
1.设疑法(悬念法): 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 ①造成悬念,引出下文情节; ②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阅读; 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或暗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 渲染环境氛围,交代主人公活动背景,烘托人物性格。 暗示小说主人公的命运。
10/23/2018
爷爷偷艺
10/23/2018
爷爷开业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 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 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 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 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 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 幕。 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 地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于是,镇子里又有了 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 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 搬进大染坊 当的银元声。 10/23/2018
⑷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 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 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⑸平叙:指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可以使 头绪清楚,照应得体,但要注意交待事件起讫的时间。平叙的 方式有二:①“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说甲的事,再说乙 的事,两边都交待清楚;②时而说甲,时而说乙,按照情节发 展轮番叙述。
小说情节——故事发展 解题方法探究
10/23/2018
故事导引
宾客们一下子提起了心, 三个儿子皱紧了眉头。
宾客们放下了提起的 心,三个儿子露出了 笑容。
这个婆娘不是人, “太不像话了!”宾客们 九天仙女下凡尘。 叫了起来,三个儿子 怒目相向,摩拳擦掌。 三个儿子都是贼, 宾客们鼓起掌来,三 个儿子抱拳相谢! 偷得蟠桃献娘亲。 ——唐伯虎作于某祝寿宴会
10/23/2018
3.情节安排的评价 (1)全文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 戏剧性、可读性。 (2)小说情节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3)开头运用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4)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或引人深 思。 (5)结尾出人意料,情节逆转,深化主题。 (6)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 间、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