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我心归去第1课时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3专题《我心归去》导学案及答案

问题导学1.作者为什么说“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文中为什么重复“法语法语法语”,而且说“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2.文中是怎样表达对亲人的思念的?说说你对思乡之情的理解。
3.文中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很矛盾:一方面很失望,如“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另一方面却又难以割舍。
怎样理解这种矛盾?4.文中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作了哪些深刻思考?自主探究作者在文中说道:“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
所以美的从来就是悲的。
”这两句话颇有哲理,但有同学对此也提出了怀疑,你是怎样认为的?文法导析1.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文中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反复、比喻、夸张、反问、借代等,形象地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挚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①对比。
物质文明落后与发达的对比:故乡有浮粪四溢的墟场,有拥挤不堪的车厢,而法国则是风雅富贵之邦。
②排比。
如“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从故乡没有的事物入手,多角度、多层面表明故乡的“贫瘠而脏乱”,从反面写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③反复和比喻。
“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
”运用反复和比喻,把作者离开母语环境,无法与人交流的孤独寂寞感醒目而形象地写了出来。
④反问和借代。
“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以“面包”和“雷诺牌汽车”代指法国优裕的物质生活,用反问从侧面强调了作者不会贪恋物质生活的强烈情感。
2.富含哲理性的语言。
此文篇幅不长,但把人与故乡的关系阐发得非常透彻,许多说法非常有新意,但是它的哲理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的,这也决定了它在语言上的特色:没有抽象的说教,而是把哲理蕴含在形象中,用具有抒情色彩的意象来表达。
如“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用“金麦穗”指代物质,用“赶车谣”指代精神。
技法导练导练目标欲扬先抑本文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在历数对故乡的种种失望之情中蕴含着对故乡浓浓的思恋之情。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我心归去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

我心归去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1.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在对话栏中对作品评点,学会与文本对话。
(2)体会作者运用对比、衬托手法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2.预习内容(1)知识准备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2)字音认读别墅()逃遁()静谧()奇诡()悲怆()贫瘠()矫饰()墟场()熠熠闪光()钥匙()炮烙()模样()钥烙模锁匙()烙印()模范()停泊()塞责()奔跑()泊塞奔湖泊()边塞()投奔()(3)熟语积累①概莫能外:②粉身碎骨:③熠熠闪光:④萍飘四方:二、合作释疑,互相研讨1.主旨领悟家园之思的真挚情感,以及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
2.行文脉络(一)(1-4)写自己在法国圣·纳塞尔访问时的情形和感慨。
(二)(5-6)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怀念及对故乡的思念。
(三)(7-9)阐述了人与故乡的关系(对故乡文化概念的思考)。
三、精心点拨,启发引导1.阅读课文第1-4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文章在开始部分不厌其烦地描写了作者所客居圣·纳塞尔的“家”和房子的环境。
这些描写有何作用?①表现了临时的“家”面朝大海,绿树环绕,居住宽松,环境雅静。
②突出“这个城市不属于你”,物质的优裕替代不了精神的寂寞。
渲染远离故土的孤独。
(2)第2、3两段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渲染作者内心的寂寞、孤独与空虚的?细节描写作用你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无事可做,没地方去。
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
从巴黎带来的华文报纸和英文书看完了……作者用比喻形容当时的精神状态,作者几乎到崩溃的边缘。
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前面是寂静的深谷,不,连深谷也不是。
从悬崖掉下去即使粉身碎骨也会感到实在,而现实情景一片空虚与茫然。
你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你差不多开始发疯了用夸张的细节表现了孤独与无聊。
2.阅读课文第5-9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我心归去》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我心归去》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我心归去》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我心归去》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我心归去》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PPT)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一颗由甜蜜、温馨和苦涩凝结成的珍宝,它就是乡情.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一株遍身疤痕的老槐树,一声熟悉的吆喝,一阵红枣米粥的香气,都是引发游子情的催化剂.人在江湖,身在旅途,精神与心灵的归宿却永远指向生你养你的故乡。
师:韩少功就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切身之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我心归去》(板书)。
我们先来展示一下我们预习的成果:(PPT)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含意.1。
一幢.( ) 钥匙..( )悲怆.()眷.顾( )墟.场()贫瘠.()逃遁.( )麦穗.()囚禁.()烙.印()模.样( )矫.饰( )繁华稣.骨()静谧.侵肌( )幽深奇诡.()熠.熠闪光( )魂牵梦萦.( )2。
韩少功,1953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
有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评论集《面对空洞而神秘的世界》,译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
部分作品多次在中国内地及台湾获奖,并有英、法、意、日等多种文字的译本在海外出版发行.2000年,他的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网上评为“2000年法国十大文学好书”,2002年4月,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11。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之我心归去教案 苏教版必修1

《我心归去》教案文本分析:本文是一篇抒情兼说理的优美散文。
它通过细腻的笔法展示了“乡愁”的永恒主题,情感真挚浓烈,易与读者产生共鸣。
“新课标”对散文“阅读与鉴赏”的基本要求是: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所以通过本文的学习要让学生学会鉴赏的同时,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用积极的审美情趣去探究民族心理中“思乡”这一人之常情。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明显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已经具备了鉴赏一般散文的能力,能够通过把握文本的关键词句来理解作者的意图。
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已具雏形,对自然、社会及人生有了自己初步的认知,但是由于涉世未深,阅历尚浅,与饱经沧桑的作者有一定的情感隔阂。
所以本课积极的创设情境,调动既有知识,给学生释放思考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鉴赏方法和抽象的思维发散去融入作品,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理解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了解故乡的人文内涵。
技能目标:调动知识储备,运用散文的鉴赏方法,深入挖掘主题,阐释文中蕴含的哲理。
②过程与方法:过程目标:通过自主阅读,筛选信息,诵读感悟,合作探究,质疑思考实现对文本的理解。
方法目标:教师创设情境,组织引导,关注生成,适时点拨;以学生为主,自主探究结合小组合作学习。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家园,并为之奋斗奉献的真情。
价值观目标: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学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合作,以鉴赏方法为主线,挖掘作者浓重的思乡之情,进而深入探究文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深入探究故乡的内涵及文中蕴含的哲理,思考并解决关联问题。
教学设想:完全依托文本,从文本生成问题,以文本解决问题。
教师用适当的指导语引领学生品读文本,以鉴赏方法为主线,结合学科的工具属性,让学生参与课堂,完成教学重点。
教师适时点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之捕捉知识联系,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突破教学难点。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3专题 《我心归去》导学案

《我心归去》优教导学案1.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的语言3.理解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1.扫除字词障碍: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它们的字形。
钥匙..()锁钥.()模.样()模.范()别墅.()静谧.()草坂.()奇诡.()悲怆.()眷.顾()逃遁.()潦.倒()矫.饰()惦.念()熠.熠()贫瘠.()●研读课文,探究思考。
1. 本文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2.作者认为人与故乡是一种什么关系?●文句理解1 / 73.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
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4.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
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勾.当/勾.搭吐露./露.马脚勒.索/悬崖勒.马B.着.凉/着.想夹.被/夹.生饭劲.歌/疾风劲.草C.炮.仗/炮.弹关卡./卡.脖子曾.经/曾.几何时D.扉.页/绯.闻馈.赠/溃.疡病跻.身/济.济一堂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日本首相小泉屡次参拜靖国神社,这使日本在历史问题上更难赢得亚洲人民的________。
②孩子如果过多玩网络游戏,家长应适当加以________。
③高致病性禽流感________没有吓倒人们,_________更加坚定了人们战胜困难的信心。
A.信任干涉不但/而且 B.信赖干预不但/而且C.信任干预非但/反而 D.信赖干涉非但/反而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在久居内陆的人眼里,大海的一吟一荡都是诗。
可从小就生长在海边的人,早已司空..见惯..了白帆片片、鸥影点点。
B.“勿以恶小而为之。
”生活中一味地大行不顾细谨,不注重个人自身修养,小恶丛生,集腋成裘....,必将铸成大错。
C.群山染翠,万壑流泉,芳草遍地,春水映天,杂花生树,燕语莺歌,江南的春天明媚2 / 7。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前方第1课时导学案苏教版必修

《前方》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摄影散文的特点;2.整体阅读,掌握作者“反弹琵琶”的写作手法;3.初步把握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情感。
【课前预习】1.作者介绍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
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追随永恒》、《三角地》等。
长篇小说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等。
主要学术性著作有《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
200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9卷)。
《红瓦》、《草房子》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
获省部级学术奖、文学奖30余种。
其中有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金蝴蝶”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等奖项。
继2001年《红瓦》入选韩国中央日报网站“10本好书”之后,《红瓦》的第九章又被韩国“语文教师协会”编入“全国高中通用教材”。
曹文轩频繁地参加中国作协的各种会议,出任多个征文大赛的评委,并将他的作家同行张洁、贾平凹等人请到北大,与学生“面对面”。
他在课堂上用典雅、诗性的语言讲授小说理论,他主持的“文学半月谈”,深入研究各种文学现象与流派,来自日本、韩国、香港的留学生,连同进修、访学者,他指导的“硕博队伍”达二十人之多。
一位来自湖南怀化的中年教师,听了他的学术报告《重读普鲁斯特》,第二天在中文系的座谈会上发言:“听了曹老师的课,我已不虚此行。
”2.题材介绍《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
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
这种新的文体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
散文可以不受影像的限制,展开联想。
所以,成功的摄影散文不应该成为毫无生气的文字解说,而应该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和生发,这样才能使两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江苏省江阴市南闸实验学校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月是故乡明 我心归去教案 苏教必修1苏教

江苏省江阴市南闸实验学校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我心归去教案苏教必修1苏教《我心归去》一、导入新课听音乐,欣赏费翔《故土的云》,感受故土的呼唤和思乡之情。
故土的云演唱:费翔天边飘过故土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飘泊!踏着沉重的脚步,归乡路是那么地漫长。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吹来故土泥土的芬芳。
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我已厌倦飘泊!我已是满怀疲惫,眼里是酸楚的泪。
那故土的风,和故土的云,为我抹去创痕。
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那故土的风,和故土的云为我抚平创伤。
二、走近作者韩少功,当代著名作家。
短篇代表作《西望茅草地》《飞过蓝天》分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代表作《爸爸爸》《女女女》,长篇代表作《马桥词典》。
译著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XXXX 年,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网评为“XXXX年法国十大文艺好书〞,2002年4月,获得“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脉指导学生快速浏览文本,把握文本脉络,可将文本内容概括如下:①旅居法国的情形与内心之感受〔1—4节〕②思念故土及对故土之文化思考〔5—9节〕四、旅居风雅之邦,感受寂寞情怀1、要求学生找出写旅居法国的情形的段落与语句,然后师生讨论分析。
①我的“家〞是一幢雅静的别墅。
两层楼的六间房子四张床三个厕所全属于我……房子前面是蓝海,旁边是绿公园。
〔第1节〕分析:宽敞明亮、设施先进、视野开阔、环境优美宁静,情趣高雅,如同阳春白雪。
②我的故土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第6节〕分析:于比照中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巴黎的繁华酥骨、静谧侵肌、幽深奇诡以及绿意融融,涌动与宁静结合,人文与自然交融。
由此可见,法国是风雅富贵之邦,巴黎那么是温柔繁华之乡。
高中语文 3.3《月是故乡明》写作指导教案 苏教版必修1

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写作指导一、专题内涵与话题“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我们或为家乡的青山绿水而陶醉,或为故乡的人文地理而骄傲,无数仁人志士为这一片热土奉献着青春与热血,浇灌着希望和美好。
而当我们背起行囊去远行时,无论我们浪迹天涯,还是客居他乡,故乡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儿时的喜怒哀乐,亲人的音容笑貌,总是挥之不去……二、专题写作题推荐请从下列四题中任选一题作文:1.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故园的怀想:老树、老街、老房子,庭院门前的池塘,房屋后面的菜畦,那一塘荷花,那童年的风筝……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儿唤女的声音……请把自己置身于某个情境之中,以“静听回声”为题,写一篇作文。
2.一个人只有离开故乡后,才能真正地懂得故乡。
你有没有想象过,在十八岁的时候,你会背起行囊走向远方?在远方,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在等待着你呢?请以“在远方”为题,写一篇文章。
3.有的人一生漂泊,有的人终生不离开故土,有的人少小离家老大回。
人生的轨迹可能会不同,但是每个人的心灵都会远游,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请以“在路上”为题,写一篇文章4.请以“故乡情怀”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三、话题写作提醒“情怀”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这是一道典型的“虚题”。
虚题就是具有抽象意义或蕴含着深邃的主观思想或道理的话题或命题。
如1998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战胜脆弱”,2001年的“诚信”,都是这种类型。
对于这类话题,一定要化虚为实,以实表虚,通过具体的情节、情景、场面或物性特征的具体描写,形象逼真地表现思想,抒发情感。
写作时可能会走进这样两个误区:一、偏离写作重心。
这个话题审题不难,不难并不代表谁都能审准确。
写作时可能有两个偏离:一是偏离故乡谈情怀。
家乡的丰富物产不说,辉煌历史不叙;青山绿水之美不写,风土人情之淳不提;其他与故乡不搭边的什么少女情怀,浪漫情怀流泻于笔端,再美的情怀也是白写了;二是偏离情怀大谈故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心归去》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整体阅读,把握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情感。
【课前预习】
1.搜集关于韩少功的资料。
1953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
有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评论集《面对空洞而神秘的世界》,译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
部分作品多次在中国内地及台湾获奖,并有英、法、意、日等多种文字的译本在海外出版发行。
2000年,他的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网上评为“2000年法国十大文学好书”,2002年4月,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2.搜集关于乡思的诗歌。
将其中你最喜欢的一首抄写在下面。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余光中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
席慕蓉把乡愁比作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3.通读文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钥匙( ) 一幢( ) 逃遁( ) 模样( )
熠熠( ) 静谧( ) 奇诡
( ) 贫瘠( )
悲怆( ) 眷顾( ) 矫饰( ) 烙印( )
麦穗()墟场()
(2)解释下列词语。
概莫能外:没有谁能例外。
概,一律。
逃遁:逃跑,逃避。
熠熠闪光:形容闪光发亮。
熠,光耀,鲜明。
静谧:安静。
奇诡:诡异。
诡,奇异。
贫瘠:(土地)薄;不肥沃。
悲怆:(书)悲伤。
(3)理清文章的思路。
4.在对话栏写下你的评点。
(可以就内容、情感、手法写,也可展开联想,写出自己的体会。
也可以写出自己的疑问。
)
5.参考阅读
故乡是你多年生活的地方。
你曾在那里呱呱落地,跟妈妈牙牙学语,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感受过初次的激动,结识了最初的朋友,启迪了你的智慧之窗。
故乡就是你的母亲,她教过你,呵护过你,好好研究你的故乡吧,认认真真地研究她的每条街道和她的居民吧。
——[意大利]阿米琪斯《马路文明》
人可以另外选择居地,但没法重新选择生命之源,即便这里有许多你无法忍受的东西,即便这块土地曾经被太多的人口喝太多的灾难压榨得疲惫不堪气喘吁吁,如同一张磨损日久的黑白照片。
你没法重新选择父辈,他们的脸上隐藏着你的容貌,身上散发出你熟悉的气息,就埋藏在这张黑白照片里。
你没法重新选择童年或少年,一只口哨,一个铁环,一个打兔草的竹篮,或者一盏雨夜里瓜棚里的孤灯,都先后遗失在这张黑白照片里——也许更重要的是,这里到处隐伏和流动着你的母语,如果你曾经用这种语言说过最动情的心事,最欢乐和最辛酸的体验,最聪明和最荒唐的见解,你就再也不可能与它分离。
——韩少功《世界》
【预习反馈】
1.读音释词。
2.讨论文章的主要情感和写作思路。
思乡。
先写自己在法国访问时的情形和感慨,再写自己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
【合作探究】
1.我心归去,归到哪儿?为什么归去?
心归故乡。
在异乡(法国)生活空虚寂寞。
为什么我要回去?
2.研读课文第一部分(1-4节),身在异乡的感受
(1)请找出具体描写作者在异乡感受的语句,并说说作者是怎样来写这些感受的。
举例:整个第三小节对话栏的评价:被夸张了的细节
①“这里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
运用了拟人,把“一切声响”当作人来写,具体形象地写出寂寞孤独。
周围与你有关的声音有哪些?学生自叙。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声响的包围中,每个种声音都为你而来,比如:早上厨房里妈妈“磁拉”煎鸡蛋的声音,是在为你准备早餐;晚上你房门钥匙的转动声,是爸爸来看看是否弄掉了被子;学校的铃声是在督促你学习;街上的汽笛声是在提醒你注意行车安全……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中心,所有的声音都为你而起。
而在这里,在法国,韩少功异常孤独,因为他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群,熟悉的文化,甚至熟悉的母语,一种巨大的孤独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周围的一切与你没有关系,你无法交流,这种孤独寂寞是可以让人发疯的。
②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
运用了比喻,用“监狱”形象地写出了语言上的障碍。
③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
运用了短语排比,真切地写出孤独难耐。
④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前面是寂静的深谷,不,连深谷也不是。
深谷还可以使你粉身碎骨,使你头破血流,使你感触到实在,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
用形象的语言作结,把巨大的寂寞无助之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板书:身在异乡:冷清、虚空、发疯
就连流行的出国热在作者的眼里也不屑一提:“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把这个句子改成陈述句是“我根本一点也不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
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很想念家里”。
“倒不是特别害怕孤寂,而是惦念亲人。
”
到这里,作品的铺垫工作已基本完成,接下来就是感情的汩汩而出了。
(2)说说作者在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
(传神的细节描写,真实形象生动传神。
使用第二人称,似乎在和读者面对面地交谈,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充分,更鲜明,更容易激起读者的共鸣;运用比喻,将寂寞空虚的感觉形象化,化抽象为具体,使读者容易理解;运用夸张渲染,鲜明表现事物的特征。
)
3.心归故乡的感受
⑴课文第5、6两段中主要写了什么?
第5段写了思念亲人,第6段写了思念故乡
(2)作者是怎么表现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
5段作者通过对亲人生活场景的想象,用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笔调抒发了自己在异国他乡对亲人的强烈思念。
6段创设具体情景,写不美的故乡值得思念。
思念的内容越具体清晰,思乡之情越深挚感人。
在思乡者的心中,什么都会与故乡发生联系。
男声独唱句,感情基调都为悲怆、深沉,这由“雄浑”“悲怆”“带泪的笑”可以提炼。
雄浑的男音献给故乡,故乡的二胡只演奏悲怆。
似乎故乡的色调就是深沉、厚重的,故乡是厚重的、美的,悲是挥之不去、永远依赖的情素。
故乡凝聚人的血、泪、汗水,是感情无限的积淀,只有深沉、厚重的情素才能与故乡同语,只有洒下血、泪、汗水的地方才是故乡,它包含着故乡人一切的喜与悲!
4.写思乡,从整体来看,文章主要运用什么手法突出了自己的思乡之情?找出相关的语段,有感情地诵读,并进行讨论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提炼总结:
对比。
他乡和故乡的不同居住环境、条件;对他乡和故乡的不同感受。
他乡:优美、繁华酥骨、风雅富贵、幽深奇诡、静谧侵肌;无血、泪、汗水;虚空
故乡:贫瘠脏乱、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有血、泪、汗水;亲切、激动)
【当堂检测】
学习本文的夸张渲染的手法写一段100左右的文字,表现某个事物的特点或在某个特定情境中自己的心理感受。
【课后作业】
一个人对他乡和故乡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感受?作者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做了深入一步的思考,提出了许多富有新意且蕴含哲理的说法。
请摘录至少3句这样的句子写在下面,并思考它们的涵义。
板书:
心归故乡:惦念、亲切、激动
修辞手法:对比排比
表现手法:触景生情、欲扬先抑
(注:表达技巧包含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篇章结构。
江苏高考考表现手法
绝对不能写成修辞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