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可赏心 亦可治国
滕王阁序后面的诗

滕王阁序后面的诗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其后面的诗是由唐代文学家杜牧所创作。
这篇诗描绘了滕王阁美丽的景色,以及王勃对滕王的赞扬之情。
以下是杜牧所创作的诗句: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
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
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争去,携湖不肯顺流。
愚公移山,钟山只
隔重楼;观棋柯烂,车水已无车马。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
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
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
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
何年?
峨冠博带横四海,谈笑无邪容。
昔时贤文,英特纵横,世称之而无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全植兰之盆栽,何必求于荔枝;得珍珠于泥涂,何
以望夜光所照!苏子瞻望河渎,羊公跃马悲秋。
青骊将谓,与子握手登车;
桃李争 honor,蝼蚁群聚为蝇;求湘潭之二桂,存在。
李贽名言

李贽名言
李贽名言
1、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李贽《焚书》
2、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
——李贽
3、盖世人爱多事,便以无事为孤寂;乐无事,便以多事为桎梏。
——李贽
4、夫凡有大才者,其可以小知处必寡,其瑕疵处必多,非真具眼者与之言必不信。
——李贽
5、束书不观,吾何以欢?怡性养神,正在此间。
——李贽
6、克已者,无己也。
无己可克,故曰克己。
——李贽
7、人必有私——李贽
8、今年不死,明年不死,年年等死,等不出死,反等出祸。
然而祸来又不即来,等死又不即死,真令人叹尘世苦海之难逃也。
可如何!——李贽《万历十五年》
9、人格上:从来君子不如野人——李贽
10、童心者,真正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李贽
1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廉洁自律的古代名言

廉洁自律的古代名言
1、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2、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3、不以俄顷淫乐,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5、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6、财能使人贪,色能使人嗜,名能使人矜,势能使人倚。
四患既都去,岂在尘埃里?
7、臣门若市,臣心是水。
8、此乡多宝玉,慎莫厌清贫。
9、存心邪僻,任尔烧香无点益;持身正大,见吾不拜有何妨。
10、大臣法,小臣廉。
11、但得官清吏不横,即是村中歌午时。
12、但立直标,终无曲影。
1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4、公则生明,廉则生威。
15、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16、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
17、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
最惭吴隐奁线薄,赠尔春风几笔兰。
18、官不可以私予人,人不可以私取官。
19、贵尔六尺身,勿为名所驱。
20、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
魏文侯出游翻译

魏文侯出游翻译原文: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
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
”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
二国皆怒而去。
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
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善者与争夺战。
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
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
”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
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
”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选自《资治通鉴》)译者:魏文侯和群臣饮酒,兴致正高时,突降大雨,文侯命令马上备车前往近郊。
左右侍从劝说:“饮酒正在兴头,天又下雨,国君要到哪里去?”文侯回答:“我事先与虞人(管理山林的人)约好打猎,饮酒虽乐,但怎能失约呢?”于是起身前往,亲自告诉对方,因下雨取消打猎的事。
韩国向魏国借兵攻取赵国。
魏文侯说道:“我和赵国情同手足例如兄弟,无法应允你。
”赵国又向魏国借兵反击韩国,魏文侯同样婉拒。
韩、赵两国使者皆愤然辞任。
事后,两国获知魏文侯的本意,都已经开始向魏国朝贡。
自此,魏国已经开始强悍,其他诸侯国无法跟它争雄。
魏文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攻克后,封给儿子魏击。
魏文侯问群臣:“我为君如何?”大家皆回答:“你是仁德的国君。
”只有任座说:“国君攻克中山,不将它封给弟弟,却分给儿子,怎么能称得上仁德呢?”魏文侯大怒,任座匆忙告辞。
魏文侯再问另一位大臣翟璜。
翟璜回答:“国君是仁德的君主啊!”魏文侯再问:“你怎么知道?”翟璜回答:“臣听说只有国君仁德,臣子才可能正直。
刚才任座言辞正直,我才得以知道。
”魏文侯大悦,派翟璜速召回任座,亲自下堂迎接他,待作上宾。
注解:1、魏文侯(?―前年),名斯,是魏武侯的父亲,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
形容赏罚分明的诗句

形容赏罚分明的诗句
1.赏罚不明,百事不成;赏罚若明,四方可行。
2.赏必当功,罚必当罪。
3.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
4.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
5.无功不赏,无罪不罚。
6.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
7.赏善而不罚恶则乱,罚恶两不赏善亦乱。
8.国家大事,惟赏与罚。
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
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
则知赏罚不可轻行也。
9.治国有二柄,一曰赏,二曰罚。
10.用赏者贵诚,用刑者贵必。
11.赏不足劝善,刑不足禁非,而政不成。
12.赏不加于无功,罚不加于无罪。
13.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14.没有一个聪明的人惩罚别人是因为他犯过的错误,而是为了他今后不再犯错误。
15.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罚才能使犯罪得到偿还。
16.预防犯罪远胜于惩罚罪行。
“圣人之为国也,一赏,一刑,一教。的感悟

“圣人之为国也,一赏,一刑,一教。
的感悟一赏,“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贪图利益本是无可厚非的事,然而过分追逐利益,则会让你得到短暂的快乐,却丢失更多的美好。
不妨学学商鞅“立木赏金”的做法,不仅有助于提高百姓对秦国的认同感,还能避免秦国子民养成浮躁、爱慕虚荣的坏习气,这样的结果才是最重要的!古人云:“圣人之为国也,一赏,一刑,一教。
”作为圣人,治理国家的原则应该是赏罚分明、一视同仁。
就像《左传》里记载的管仲之举,就是一种公正的体现。
早年管仲辅佐齐桓公打败了狄人,受封于鲍,也称“鲍叔牙”。
后因齐桓公疏远了管仲,以致管仲被迫逃亡至鲁国,并出任齐国的宰相。
当时,鲁国正欲讨伐齐国,又担心实力不足,故把这个消息隐瞒起来。
管仲闻讯,深知如若此时向鲁国发兵,只会遭来两国交恶的恶果。
正值齐国与鲁国签订停战条约的时候,他便施计将消息透露给了鲁国,使鲁国放弃攻齐,并趁机夺取了齐国的土地。
世间万物莫不在“赏”中。
其实,对孩子来说也是如此。
上幼儿园,当孩子表现好,得到奖励,那他的心情自然很舒畅;表现不好,没有得到奖励,甚至挨批评,也无须太放在心上。
而老师的处事方式则直接决定了孩子的价值观和荣辱观。
二者相互制约,相辅相成,使孩子们在面对荣誉或挫折的时候,都能够坦然以对。
所以,赏与罚不仅在法律上要求,更要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
因此,赏罚不仅在法律上要求,更要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
作为老师,要适当地树立榜样,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正确的是非观念和健康的审美观,以身作则,给孩子良好的示范。
俗话说:“赏罚分明,尊师重教。
”此外,教师要善于与家长沟通,将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告知家长,家长对孩子每次细小的进步也应给予鼓励。
三教,即教育。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和学校两大环境,但真正影响孩子成长的,却不单纯是学校教育。
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应肩负起教育的责任。
在我看来,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要充分调动班级成员的积极性,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因材施教,给予每一位学生必要的帮助。
古镜十鉴中国古代廉政故事动态PPT模板

系 比 较 好 , 竟
虞 窩 的 人 , 仗
请 友 人 相 聚 。
少 。 某 天 晚 上
来 套 近 乎 的 人
家 可 热 闹 了 ,
国 组 织 人 事 工
命 为 吏 部 尚 书
南 朝 萧 梁 时 期
狮着席,不有作,,
南 朝
子和间徐晓事。主徐
大徐有勉得没这管勉
开勉个邀有事下全被
口关叫
多
他
任
中国古代廉政故事
廉政 故事
中国古代廉政故事
的蠹相从屁文己人堵别的部曾 第虫,而股弱脱的住无恶侍国
清
一。揪査走、得面敌选言郎藩
, ,
“
裸 官
堪 称 古 往 今 来 真 正
出 了 真 正 的 国 家
清 了 国 库 亏 空 的 真
进 银 库 清 点 现 银 ,
矮 小 的 身 子 , 光 着
精 光 露 出 瘦 削 、
, 挺 身 而 出 , 把 自
,
汤 那 样 滋 补 。
那 样 苦 涩 对 世 道 人 心
汤 那 样 清 廉 , 生 活 像
。 意 思 是 说 他 : 为 政
多 百 姓 便 敬 称 他 为 三
本 , 每 日 以 豆 腐 汤 为
竟 毫 无 苟 取 , 坚 持 以
北 道 道 台 汤 斌 , 为 官
中国古代廉政故事
“
”
求 詹 事 五 官
为不写,至来职工范
“
”
二 不 尚 书 。
”
受 馈
, 故 被 百
:“
6
下 个 大 字
不
范 景 文 特 地 在
沓 来 的 亲 朋 好
求 他 办 事 。 为
跟清廉有关的诗句

跟清廉有关的诗句
1. “清廉如水清见底,就像那山间的清泉,流淌着纯净。
看那海瑞,不畏权贵,一心只为百姓,他不就是清廉的典范吗?”
例子:我们身边要是多几个像海瑞这样的人,那该多好哇!
2. “廉洁似荷尘不染,恰似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包拯不就是如此吗,他公正廉明,铁面无私,真让人敬佩呀!”
例子:要是现在的官员都能学学包拯,那社会得多清正啊!
3. “清廉之心得坚守,如同在风雨中屹立不倒的灯塔。
杨震拒收贿赂,那是多么坚定的信念啊!”
例子:我们能做到像杨震那样拒绝诱惑吗?
4. “清正廉洁一身轻,好比那自在翱翔的鸟儿。
于谦两袖清风,他的高尚品质永流传。
”
例子:于谦的这种品质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啊!
5. “廉洁奉公心无愧,就像那朗朗晴天没有一丝阴霾。
话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何等的骨气!”
例子:现在还有多少人有陶渊明这样的骨气呢?
6. “清廉自律品行高,仿若那高洁的松柏。
晏婴节俭,他以身作则,真是楷模呀!”
例子:我们是不是也该像晏婴一样严格要求自己呢?
7. “清正之行传佳话,恰似那闪耀的星辰。
孙叔敖廉洁为官,为后人留下美谈。
”
例子:这样的好官真应该多多益善啊!
8. “廉洁之气贯长虹,如同那巍峨的高山。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坚守廉洁的底线令人赞叹!”
例子:他们的这种精神多让人折服啊!
9. “清廉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是社会的希望,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目标。
历史上那些清廉之士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要以他们为鉴,让清廉之风吹遍每一个角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政治思想史任课教师:章伟文“乐”可赏心亦可治国——浅论“礼乐治国”中“乐”的政治功能李雅瑾201111022919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乐”可赏心亦可治国——浅论“礼乐治国”中“乐”的政治功能⊙李雅瑾(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引言泱泱中华,素有“礼乐之邦”的美称,这美称大部分要归功于“乐治”。
“乐治”在中国古代既有精辟、深刻的理论,更有丰富多彩的实践。
“乐治”是中国古代独有的治国观,西方思想家虽然没有把音乐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工具,但也给了音乐极为崇高的地位。
古希腊有着丰富的音乐活动并视音乐为很神圣的东西。
毕达哥拉斯认为,天体运动形成了美妙的音乐。
整个宇宙是一个结构和谐和发出乐声的物体;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具有三种功能:教育、净化心灵、精神享受。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认为音乐是世界的心生,生命通过艺术而自救。
同样是德国人的文学家歌德认为,音乐最充分地现实出艺术的价值,凡是它表现的东西它都加以提高和改造;法国文豪巴尔扎克更认为,音乐是一切艺术中最伟大者,只有音乐有力量使我们返回本真……可以看出,西方哲人们从未想到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法”用于治国,所以“乐治”思想发源于中国。
一、“乐治”的基本概念简言之,“乐治”即用“良乐”作用于人,使人心理、生理发生相应良性变化,这变化促使人们行为规范化和有序化,使人们热爱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和睦相处,使人们懂得爱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如此,人就被治理好了,人既然被治理好了,国家也就治理好了。
荀况则解释了“乐”对于人的非凡力量:“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荀子·乐论》)先哲们如此重视、推崇音乐,就是因为他们敏锐地觉察到音乐在人的教化中起着最直接、最有效、最平和、最神奇的作用。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乐记·乐本篇》)“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以不能免也”(《乐记·乐化篇》),说明音乐与人心的密切联系。
“礼乐最初起源与先民的祭祀活动,随后又与人们的生活习惯慢慢地结合,并进而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活动,最后变成人们行为活动的规范准则。
至周朝,周公制礼作乐,并加入“德”的内容在里面,这样,礼乐的内容就远远超出了其原始意义,并由此演变为一套非常完备的制度,而且成为后世思想家经国治世的重要手段。
”1以乐治国即为“乐治”,“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平易近人、正直、慈祥、善良等都是音乐的特性,“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
”乐被中国古代哲人视为与天、神相同,由人心而生,对人类影响最大之物。
音乐是常人喜闻乐见,发乎内心,自觉追求的。
乐治是通过奏乐、唱乐、享受乐,推行乐制实现的。
在这些看似娱乐的活动中,人们不知不觉被感化为规范之人。
二、“以乐治国”之合理性分析“乐”的形式为音乐,它不同于语言,纯是情感的符号,表意很困难。
虽然乐是抒情的,但是因为此情经过理性的过滤,由于理性的内容完全溶解在情感之中,它对人格的熏陶深入到心灵的深处,因而收效是更为持久的,作用是全方位的,这样,乐就从根本上改善了人格结构。
礼乐具有悦人的感性形式,人们乐于接受,经整理后的礼乐,是以仁为内容的礼乐,当它作用于人时,就不只是停留于感官刺激,而是感性愉悦与理性伦理的双重作用。
这样,“润物细无声”地实现了心理和伦理的融合统一,达到了人们乐于仁行的目的。
礼与乐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这种相通,除了它们都是仁的外化外,它们之间也存在密切的联系。
礼主要从理念与行动相统一的意义上谈人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包括家庭中与长辈、平辈、下辈的关系,在国家内与君王的关系,在祭祀中与神灵的关系等等。
因此对人格的塑造起关键作用,它是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是人得以在社会生存的基本原则。
故说“立于礼”。
礼乐以其感性的形式作用于人的感知,以其社会内容陶冶情操、启发心灵,促进个人心理欲求的社会化,逐步形成合“礼”人格;其次,在由社会心理上升为意识形态、道德观念转化为现实的伦理实践的一系列过程中,礼乐起着深化观念、规范意识和促进主体意识自1 《先秦礼乐》刘清河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觉地作用;最后,礼乐所蕴含的类审美之自由精神也被孔子看作为仁学实现的最高境界——善与美是高度和谐的统一。
三、孔子“乐治”思想中“乐”的内涵《礼记·乐记》云:“乐者,通伦理者也。
”又云:“乐者,天地之和也。
”所以,乐主和同,和同则情感相通。
“乐治”能潜移默化地对人的道德修养产生作用,高雅的艺术活动能深入人心的情感体验,陶冶人们的情操,激发人们内心美好的情感,使人的人格和灵性都得得到升华。
这种影响还能扩展到人的心理的各个方面,进而对人的道德品质产生影响,使人性情温和,内心没有怨愤,不争不斗。
乐还能消弭礼所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使人对自身所处环境及社会地位产生认同感,使自己行为规范有序,人与人关系和睦,人们在乐的作用下接受遵守礼所规定的道德伦理秩序,从而将人们的伦理行为同心理协调统一起来,最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乐治”就是这样一种通过平和、温暖而又易于接受的方式,使人们在听乐、享受乐的过程中实现对人的教育感化和改造,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化为规范之民。
孔子认为,乐是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
人之学,应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以乐为其学习的最终完结,这里的乐绝不仅限于音乐,而是由此深入人心的情感体验,内心之乐,是人格与心灵。
乐对人的感情、性格、意志等是具有巨大影响的,这种影响可以扩展到人的心理的各个方面,从而对人的道德品质发生作用,如“乐者,同伦理者也”(《礼记·乐记》),一个人内心的道德品质,可以从乐中反映出来,“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徳之华也。
”(《礼记·乐记》)“乐者,所以象德也”,“观其舞,知其德。
”(《礼记·乐记》)乐是道德品质之花,乐在改变人的气质、消除人的欲望、培养人的品德方面,实在是很重要的。
此外,乐还能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民关系和睦,步调一致,欣喜欢爱,相亲相敬。
乐是用高低、强弱、长短不同的音阶配合所产生的旋律和谐,乐的这种“和”的性质企图反映着等级制度的合理性、完美性,试图表现各阶层各阶级之间各守其伦、互不冲犯、上下有序的和谐秩序,希望人们在乐的影响下,接受礼所规定的道德伦理规范,从而将人们的伦理同心理协调统一起来。
乐作为最原始的艺术,感人不但最深,也最普遍。
四、孔子的“乐治”思想的实施为政者要以“德音”、“中乐”对人进行教育感化和改造,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化为规范之民,使人们的言行举止都符合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要求,孔子认为之人修身应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只有通过音乐的审美活动才能完成修身的任务,达到完善人格的最高境界。
“乐”与“德”都是统治者为社会和谐稳定而采取的手段,较“德”而言,乐更有化人之功:形式多样且内容健康的艺术活动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激发人们内心美好的情感,使情感相通,使人对自身所处环境及社会地位产生认同感,使自己行为规范有序,并最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化人于无声无息之中,就像冰化成了水,悄无声息又没有痕迹。
“乐”是提升人类性灵、涵养道德情操的高尚艺术,也是凝聚人心、移风易俗的教化工具。
“孔子礼乐治国思想的目标在个人层面是培养君主需要的文质彬彬的君子人格,这就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提高民众的道德自觉,解决君民的矛盾,使君主赢得民众的支持,进而建立秩序井然又温情脉脉的社会关系。
以乐治国是儒家独特的治国方略,它大致可以理解为用优美的音乐来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们内心美好的情感,从而对自身所处环境及社会地位产生认同感,进而是自己的行为规范有序。
”2首先,乐治的理论基础就是“礼乐交融”。
儒家先贤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发现,音乐会对人的身心产生直接的刺激和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各种情绪和思维。
于是,他们将宫、商、角、徵、羽与仁、义、礼、智、信联系起来,所谓“闻宫音,使人温疏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平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就是通过这样一种平和、温暖而又易于接受的方式,使人们自然地接受了教育感化和改造,在不知不觉中化为规范之民。
乐的中平让民心稳固,乐的肃庄能让民心坚定。
2《儒家乐教论》祁海文[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五、乐治比之其他治国方式的优势1、乐治与法治之比较法治的原理是强制人们遵守规范,如不遵守必受到惩罚,因为人性本恶,人人都是趋乐避苦的,违反法律将必吃苦,故人们畏惧法律,为“避苦”而勉强遵守法律。
但人性是崇尚自由的,而法律却限制了人们的自由。
人们在表面上承认法律是公平、正义的同时,骨子里却认为法律是冷冰的,令人生畏的。
而音乐则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发自内心的,自觉追求的东西,“乐治”的过程是学乐、听乐、享受乐、守乐制。
然而,就在这种看似娱乐的过程中,人们却不知不觉地被化作规范之人,这种平和、温暖的方式对人的教育、感化、改造比之法治显然优越的多。
2、乐治与礼治之比较关于孔子音乐审美理想,在他听《韶》时,有这样的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论语·八佾》)由此可以了解:“美”与“善”的统一,才是孔子由他自己对音乐的体验而来的对音乐、对艺术的基本规定和要求。
“美”实是属于艺术的范畴,“善”是属于道德的范畴。
乐之所以能成其为乐,因为人感到它是某种意味的“美”,乐的美是通过它的音律形式而见。
这种美,虽然还是需要通过欣赏者在特定关系的发现中而生起,但它自身毕竟是由美的意识进而创造出一种美的形式,毕竟有其存在的客观的意味。
音乐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情感再深入到人的理性,这种传达的途径与方式,是最切合人的本性的。
人是理性的动物,但人首先是感性动物,人有社会性,但人首先有自然性,人是群体的存在,但首先是个体的存在,对音乐的审美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的这种本性,它是自然性中寓于社会性,感性中寓于理性,个体性中寓于群体性。
乐最大的特点是给人带来快乐,这种快乐不仅是知性的善的愉快,而且是美的惠爱。
因音乐可以和谐感情,使人际关系融洽,使人在行为上向善,甚至对于人的感情中的悲哀之情,也可以通过音乐得以宣泄,使不良情绪趋于平和,不会使人心或智乱,做出有违礼义的事来。
3、乐治与德治之比较儒家主张“以德为上”、“为政以德”。
此处的“德”是指道德伦理。
实行“德治”的目的是使人行为规范化,和睦相处,这些首先有赖于人心的和、仁、同。
只要做到了人心的和、仁、同,行为自然也就有序、规范、和谐了,那么“乐”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达。
,到同、仁、和、善、美。
所以乐与德有着内在的联系。
乐是道德伦理的最高境界,是道德伦理的一种集中体现,乐当然也是实现德的一种具体、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