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雄才早期山水画中的传统元素呈现

合集下载

黎雄才对于20世纪中国绘画史的贡献

黎雄才对于20世纪中国绘画史的贡献

黎雄才对于20世纪中国绘画史的贡献【摘要】黎雄才是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作品对中国画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注重传统绘画的改革,并引入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元素,为中国绘画注入了新的活力。

黎雄才的持久影响体现在他对绘画理念的贡献和对艺术发展的推动,他的地位和价值在中国艺术界中备受推崇。

总结来看,黎雄才对于20世纪中国绘画史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开创了新的艺术思路,为中国绘画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黎雄才, 20世纪中国绘画史, 贡献, 理论, 实践作品, 影响, 传统绘画改革, 西方现代艺术引入, 持久影响, 地位, 价值, 总结.1. 引言1.1 黎雄才的背景介绍黎雄才(1907-1987),原名黎柏北,字雄才,广东开平人。

早年留学日本,师从东京美术学校毕业。

回国后曾在广州美术学院任教,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党委书记、会长等职。

黎雄才是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绘画的奠基人”。

黎雄才自幼酷爱绘画,对西方现代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

他在东京留学期间受到欧洲各流派艺术家的影响,尤其受到毕加索、梵高等人的启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

他擅长运用简洁的线条和鲜明的色彩,表现生活中的人物、风景和物象,作品形式多样化,充满了时代的活力和个人的情感。

黎雄才是中国画坛上一位备受尊重的大师,他对传统绘画进行了革新与拓展,同时又将西方现代艺术的理念与技法引入中国,开创了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好评,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被誉为“中国艺术的使者”。

黎雄才的绘画才华和卓越的艺术成就为20世纪中国绘画史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对当代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艺术成就将永远被后人铭记,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永恒光辉。

1.2 黎雄才对中国绘画史的重要性黎雄才是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和理论家。

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其丰富的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中,更体现在他对中国绘画史的重要性的认识和传承上。

黎侯虎的艺术形式分析

黎侯虎的艺术形式分析

黎侯虎的艺术形式分析黎侯虎(1909-1994),原名陈善,广东省兴宁县人,中国著名画家,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在中国画坛上享有盛誉。

他擅长绘画和书法,以水墨画为主,作品风格清新独特,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在他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传统绘画的挑战和创新,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关注。

本文将从黎侯虎的艺术形式入手,分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及其对中国画的影响和贡献。

从题材内容来看,黎侯虎的作品主要围绕中国山水、花鸟和人物等传统题材展开。

他善于通过笔墨的运用,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和人文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在他的山水画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和情感表达,通过他的笔墨,可以感受到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在花鸟画中,他的作品更加细腻真实,逼真细致地描绘出花鸟的神态和气质,展示了他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情感的表达。

在人物画作品中,他则通过笔墨的运用,表现出中国传统人文情怀和理想追求,塑造出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展现出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从技法用笔来看,黎侯虎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风格。

他善于用水墨来表现自己对山水、花鸟和人物的理解和表达,通过淡墨浓墨的对比,展现出他对于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深刻理解和领悟。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笔墨运用的独特见解,他能够通过简洁的笔墨和线条,勾勒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展现出大师级的造诣和境界。

他的水墨画作品以其简洁明快的笔墨、独特的构图和鲜明的个性,展现出了他的独特风格和艺术魅力。

从艺术风格来看,黎侯虎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风格。

他的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融合了中国绘画的精髓,同时又注入了现代视角和理念。

他的作品既有古人的风骨和情怀,又不乏现代的气息和审美,展现出了他对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对话和融合。

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气息,还展现了他对当代社会的理解和关怀,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从艺术影响来看,黎侯虎的艺术形式对中国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发。

万壑松风,黎雄才山水画谱

万壑松风,黎雄才山水画谱

万壑松风,黎雄才山水画谱万壑松风,黎雄才山水画谱写生,使黎雄才笔下山水具有现实的意义黎雄才从小受精通装裱兼擅绘画的父亲黎廷俊熏陶,早年拜高剑父为师,高剑父让黎雄才临摹过数百幅古画,且带他外出写生。

他熟谙传统技法,有扎实的写生能力。

后留学日本,日本的绘画艺术进一步影响到黎雄才的创作。

《护林》黎雄才 1959年 1.50米X3.23米藏于中国美术馆《护林》有着严谨的创作笔法,又融人西洋水彩的技法,大而积渲染营造湿润朦胧的特定效果,明确显示画家有传统笔墨功力,且汲取了日本横山大观的“朦胧体”色彩晕染法这样的早期特征。

前景几棵参天古松,临潭水而立,枝干嶙峋。

瀑布流水从山顶倾泻而下,一队骑马的护林队员正跋山涉水,向丛林深处的着火点奔去。

深远的景处,烟雾笼罩下隐现的森林,茂盛而神秘。

作品欣赏黎雄才的山水画创作以写生为主,常常深入山川,师法自然,笔下的景色具有一种亲临其境之感。

在这幅《护林》作品中就包含了黎雄才创作里最重要的三元素:松树、岩石与瀑布流水,特别是他对松树驾轻就熟的表现更是享有盛名。

《护林》以笔墨书写来表达他所见的景物画面,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挥写”之趣。

队员的人声、马声还有这山涧瀑布的湍流水声打破了森林的宁静。

《护林》雄才作品里成功地揉合了中国传统技术与日本画法,他这种新画风,既有笔墨,又有渲染。

通过自己的努力,他使山水画创作不再停留在表达社会背景的层面,而是在艺术上的推陈出新。

《护林》他所描绘的即使是荒凉的冬景,观赏者仍可感到冬寒中的暖意,这大概就是画者个性在作品中的流露。

《护林》“不管重彩还是淡彩,务须以墨为主”,黎雄才主张作画在墨稿的基础上,敷上石青和石绿,颜色都是混合的,可以看出画家对青绿的运用。

《护林》他画面同时又能表现景色的远近和空气迷雾,在岭南画派的折衷中外的宗旨下,当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护林》画家在描绘景色的同时,还表现出一种幽光,画面因而弥漫着氤氲的气象。

画面显示岀了他对水份、笔法的控制,极尽挥洒之意。

传统绘画革命派——黎雄才(花鸟篇)

传统绘画革命派——黎雄才(花鸟篇)

传统绘画革命派——黎雄才(花鸟篇)
岭南画派是指广东籍画家组成的一个画派。

创始人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简称“二高一陈”。

他们在继承好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中西各种风格流派的画法,然后自创一格,注重写生,多画中国南方风物和风光,章法、笔墨不落任何陈套,色彩鲜艳,学习者众多。

它与京津派、海派三足鼎立,成为20世纪主宰中国画坛的三大画派之一。

其优秀代表人物众多!
岭南画派前身从明清起有较大发展,人才辈出,风格独特,技法纷呈,求新求变。

其代表人物重视取法自然,创造了“撞水”、“撞彩”技法。

20世纪初,在广东产生了“岭南画派”,主张以倡导艺术革命,建立现代国画为宗旨;以融合中西,融会古今为途径;以形种兼备、雅俗共赏为审美标准;以兼工带写,彩墨并重为艺术手法。

独树一帜,成为在国内外影响深远的美术流派。

它是岭南文化最具特色的祖国优秀文化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是中华民族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绘画流派。

黎雄才作为岭南画派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无可避免地面临着怎样继承好传统笔墨的理论和实践,和怎么向现代学习转型的困境,他自觉地从现实生活写生出发,作品笔墨生动形神兼备,并从古今传统绘画中寻求属于本民族的传统,同时吸收西方的优秀艺术表现形式加以改造,其作品深受大家的欢迎。

黎雄才:一生只为一树—石一水给予新的变通,新的创造!

黎雄才:一生只为一树—石一水给予新的变通,新的创造!

黎雄才:一生只为一树—石一水给予新的变通,新的创造!迎客松纸本设色80cm×122.5cm20世纪70年代落月淡孤灯——忆美术大师黎雄才二三事文/卢延光上世纪,1948年5月的一帧照片:春睡画院门厅坐满了两三排人,黎雄才就紧靠在高剑父的左侧,束着领带,衣着整齐,清瘦的脸庞庄重而严肃,那时候,他的样貌并不英俊。

60年代后,黎雄才开始微胖,反倒越来越漂亮。

特别是80年代,人变得豪迈、昂然,脸上常洋溢着芸芸众生中少见的俊拔英气,如有神助。

在众多群体合影的照片中,第一眼你就会注视到黎雄才,他的英气直贯头顶,好象有一晕光芒。

据—些平面设计家言,“明黄”色是众多色彩中最为突出的色彩,书架上的各色书籍封面,只要有“明黄”色在读者第一眼就被它抢过去。

黎雄才无疑是众生相中之“明黄”。

本来,人越老应该越萎谢,越残败,黎老却越老越亮丽。

我想,这关乎跟他的人格美丽有联系,人越善良其相越变敦厚、慈祥,发乎心而表于貌,相学里有些根据,越善越美。

鼎湖山双桥(局部)纸本水墨128cm×65cm1975年谈到人格,我特别注意黎老喜爱“荷花”,亭亭玉立而不倚,清丽幽香而不俗,这是荷花的品格。

2000年在他家中,我与他的一帧合照,桌上摆着的,就是三水市政府刚刚一早派人专程送来的特大荷花,肥美得清脆欲滴。

黎老见到荷花很开心,那天,他给我们背诵周敦颐的《爱莲说》,解释一段引申一段,把他的兴致和喜悦传送给你。

荷呵!出污泥而不染,独立而不倚,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于是,黎老又引来了他常挂在嘴边的四句格言:运行不息。

随遇而安。

适可而止。

百无禁忌。

这四句话,是他对人生哲理的精辟归纳,身体力行,一直贯彻在他的人生的始与终。

衡岳云海纸本设色83.5cm×51.5cm1976年黎雄才很少做身体锻炼,生命在于运动是他的每天勤于执笔,早上起床,早餐不吃就站在画中写来画去,从来没有停顿过。

95年,他两眼白内障视力近于0.1,眼镜也派不上用场,他就常常用手掌圈成一个筒状,象儿童似的把手掌掬成望远镜,眼睛往手筒内瞄,对纸挥毫,“运动不息”是从不放弃的。

岁老根弥壮——《黎雄才先生从艺80周年画集》序

岁老根弥壮——《黎雄才先生从艺80周年画集》序

作者: 叶选平
出版物刊名: 美术
页码: 27-27页
主题词: 文化传承 画集 文化传统 艺术遗产 智慧创造 艺术家 领风骚 中国画 民族文化 国画创作
摘要: 祖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无比璀灿的艺术遗产,是历史上一代代先哲的智慧创造的结晶。

今天,炎黄艺术之花能以其特有的风采,雄踞于世界艺术之林,并赢得崇高赞誉,是和古往今来的艺术家们呕心沥血付出的艰辛劳动分不开的。

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种文化传承、演进和发展,离不开具体。

岭南画派黎雄才---关于山水画的用色

岭南画派黎雄才---关于山水画的用色

岭南画派黎雄才---关于山水画的用色在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中,黎雄才的山水画具有着很高的辨识度。

他的作品气势浑厚,荡气回肠,品位高雅,自具风貌,被评论界称为“黎家山水”。

黎雄才对于中国山水画的探索和实践是前无古人的。

尤其是在山水画的用色方面,总结了很多的心得与经验。

他把这些整都理成了文字,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山水画的用色文/图黎雄才山水画之着色,除金碧青绿山水外,须以清淡为主,不可过重。

过重则不空灵,且容易以色凝墨。

昔人云:“世人皆以着色为易,其实极难,如重入炉火,再见火候,火候稍差,前功尽弃。

”色与墨,相得益彰。

要色不凝默,应保留墨之光彩气韵,显出笔之精神。

一画之成,要色调统一,像音乐一样,如果音乐调子不协调,则杂乱无章矣。

画之落墨,从局部开始,须胸有成竹,条条有理。

而着色相反,以整体为先,逐步深入,求其细部变化。

渐显层次,丰富起来,使色墨相得益彰,符合整体之精神。

着色之法,不能心急,要有步骤,应浓就应淡,一遍多遍,须细心考虑而后下手,要求色调薄中见厚。

初着色,宁淡勿浓,淡者可加,而过浓则无可补救。

着色要有用笔,方见色之气韵。

着色之法,有渲染之分,有不见笔痕,有可留笔痕。

染也有干染湿染之别,湿染笔痕模糊,一般用于第一遍取大效果,后用干染。

染完一遍色,待干后仔细观察一遍,然后再染。

套色之法,取其薄中见厚。

古人画绢,也有在背后套色者。

中国画设色分重彩和淡彩二类。

但不管重彩还是淡彩,必须以墨为主。

特别是重彩之青绿,其色厚,易掩笔墨之气,用之更应注意。

青绿山水分大青绿和小青绿二种。

大青绿之画。

用笔宜浓且重,线条宜少;笔沉浓重,使之色墨对比强烈,线条少使青绿突出。

重彩难在气韵,淡彩难于浑厚。

石青、石绿、朱砂均是矿物质颜色,只有厚薄之分,并无浓淡之别,故用起来较难(如石绿按微粒结构大小分为头绿、二绿、三绿、四绿等等,微粒越细,其色越淡。

当然还要由其本质的色决定,故选料是已初步分开头、二、三绿。

越粗越难用,胶多则滞,胶少则易脱落)。

黎雄才的画卖多少钱一平尺?黎雄才《山水集萃册》作品赏析

黎雄才的画卖多少钱一平尺?黎雄才《山水集萃册》作品赏析

黎雄才的画卖多少钱一平尺?黎雄才《山水集萃册》作品赏析
黎雄才山水集萃册册页成交价:RMB 4,140,000
题识:1.一九七四年春,雄才。

2.雄才画。

印文:黎雄才、雄才、端州黎氏、雄才写生
南海云题跋:凌摩绛霄并皆佳妙。

乙丑夏日读黎雄才大师卅六开山水册页,借古人句以赞。

吴南生时年八十又六。

印文:南生八十岁后作福、憨斋乙丑耕南海云寿。

刘大为题跋:镕古铸今,岭南雄才。

乙丑雪月,大为题。

印文:刘大为
刘春华题跋:雄笔才健。

雄才先生小品境大,真神品也。

乙丑冬,刘春华题记。

印文:刘春华印
杨之光题跋:雄才山水神品。

乙丑端阳,杨之光题。

印文:杨之光印、寿如南山
吴南生题跋:凌摩绛霄并皆佳妙。

己丑夏日读黎雄才大师,卅六
年山水册页借古人句以赞,吴南生时年八十又八。

黎雄才以画松着称于世,在很多人眼中,他的人格也像一棵不老青松,苍藤盘结,立于山巅,巍巍有大丈夫之气。

有人称他是“五十年来写青松,笔端动处松生风”,又有“黎家山水黎家松”之美誉。

他把传统笔墨与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结合起来,摆脱了旧式中国山水画模式的束缚,坚持画现实生活的真山真水,表达真实情怀,这一创作取向,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气息,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中国画的绘画语言。

整套册页体现雾气氤氲中的秀丽山色,那看起来云雾蒙蒙中的松柏与山峦,在湿笔染、干笔擦中,树、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缠绕的云雾,又似与潺潺溪流相连,使三十六开册页页页不同,却又形成了一个圆融的整体。

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黎雄才早期山水画中的传统元素呈现作者:卢垠光
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5期
【摘要】 20世纪的中国时局动荡,思想活跃。

画坛上,近代中国画的革新运动逐渐展开,岭南画派在这一时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岭南画派以清末常州派为源头,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社会动荡,思想激变,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理念与绘画风格。

黎雄才实践并发扬了岭南画派的艺术理论,立足传统中国画,融合东洋、西洋的技法,为中国画的变革带来了新的绘画语言和观念,加入对现实生活的鲜活体验,从程式化转向真山真水,经过漫长的积累,他的山水画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被誉为“黎家山水”,开拓了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视野。

【关键词】艺术革命传统绘画描绘技法
一、黎雄才山水画的起步阶段
黎雄才是广东省肇庆人(1910~2001),祖籍广东省高要。

当代国画家、美術教育家,岭南画派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

擅长巨幅山水画,精于花鸟草虫,画作气势浑厚,自具风貌,被评论界称为“黎家山水”。

黎雄才对传统中国画的学习,最初便是从临摹古画开始的,可以说他绘画是植根于传统绘画中的。

黎雄才在博览百家之长后,并没有一味追崇居派严谨细密的绘画风格。

在黎雄才艺术观念的起步阶段,作品充斥着南宗文人画的笔墨形式和传统古典绘画的审美意识,这种表达程式在进入春睡画院学习之后,逐渐被高剑父所推崇的写生意识所取代,进而以北宗青绿山水及宋代院体的格局为基调。

二、黎雄才技艺的缘起
在春睡画院中浓重的“艺术革命”氛围的影响下,未满弱冠之年的黎雄才在进入画院的时候,便已经无意识的成为新画派的成员。

这些注定他后来使自己从传统古典绘画的体系中走出来,沿着“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道路,贯彻“艺术革命”、“艺术救国”的主张,使艺术称为唤起民众的的工具。

三、黎雄才初期的作品分析
黎雄才1930年作《悬崖杜鹃》(图3-1),山石用笔笔墨苍劲奔放,雄厚奇拙,与其师高剑父用笔相似。

1931年,以高剑父的黄花岗写生稿为为原型,创作了《黄花岗夕照》,利用光影和体面关系表现建筑物,用墨色的虚实关系来表达明暗透视关系。

1932年所作《潇湘夜雨图》,在宋代严谨工细的画法中融入西洋色彩技法,画面朦胧湿润,大面积的水墨晕染调和色调,表现了风雨归途,泊舟竹岸的景象。

在这几年间,黎雄才的绘画技巧不仅有了很大的提高,思想上也受到了高剑父的影响并终其一生践行写生的理念,尊重客观自然,重视艺术的教化作用。

1932年,二十二岁的黎雄才赴日留学。

日本的松树随处可见,无论高山平原都有大量分布,这为本就喜爱松树的黎雄才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三年间,他写生松树写生达九本之多,从中不难看出宋元画法的影子,意境古雅,严谨周密,将宋画的格物与写实技法相结合在烈风美术学院所学习的素描知识在画面中也有应用。

另一方面,当时日本所推崇的“博物学”的教学方式,鼓励应用科学的观察方法,直接的观察并写生对象,所以画面气息生动,真实鲜活。

这些写生多以速写的形式出现,带有搜集素材、训练观察和技法的的意味,描绘细致入微,专门针对叶、枝、干、根、土石等作专门的记录,大多是用铅笔局部写生,不做完整构图,很多画面只有一株树木或一块山石(图3-2),题材范围从初发幼松到千年寿松,笔力稳健,遒劲有姿,精神饱满。

在描绘树根时,主要针对根部的不同姿态以勾线的方式来记录,辅助以素描的明暗调子表现阴阳向背关系,线条简练不俗,起承转合,加入了书法的用笔,似有白描的韵味,与西洋的素描作品有很大区别。

从图中(图3-3)可以看出细线遒劲有力,包含有“意”的成分,通过西洋绘画工具来表现造型,弱化块面之间明暗关系和结构,来表达中国传统绘画的神韵。

他将之前所习得的中国传统法和审美意识与素描技法相融汇,在用铅笔进行素描写生时,将传统工笔的写实意识通过铅笔表达,加上对铅笔材料应用上的个人感悟,所创作出出来的作品造成一种既像素描又像是线描的错觉。

他对树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注重每一个细节,从现实生活中总结规律和经验,所以能够在吸收传统树法的基础之上,进而突破已有的概念化的绘画程式,形成独特的表现手法。

他总结了一系列的规律,如:山石、地势与树木的生长关系,城市中的树木由经常被修剪,所以姿态不够自然;平原上生长的松树,根部多深埋厚土之中,而悬崖峭壁之上的树木多露根。

树木四时之景也各有不同,春日叶细花繁,夏荫叶密茂盛,秋毛叶疏飘零,冬骨抵有树枝,因地理位置不同而各有差异。

春夏秋冬,风晴雨露,皆各有不同,要不断的观察研究。

在继承了中国古代南宗文人笔墨意蕴、北宗青绿山水及宋代院体时期状物精微的基础上,又完成了对传统西洋素描的技法和观念上的学习和运用,对中西方传统的大量继承,为他的个人风格创新积蓄了条件。

【参考文献】
[l] 陈卫和,邢利刚.黎雄才对高剑父艺术理想的实践印证[J].美术报,2015,(03):86-90.
[2] 方楚乔.感悟“黎家山水”—黎雄才山水画艺术生成分析[J].文艺评论,2010(2):81-84.
[3] 朱永成.山水师造化重在得心源[J].美术观察,2012(6):74-77.
[4] 蒋逸.韶峰耸翠——黎雄才韶山图像创作之探析[J].美术学报,2013(3):69-76.
作者简介:卢垠光,男,1991年2月,河南南阳人,硕士学位,湖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平面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