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合集下载

自然资源教案

自然资源教案

导:同学们,对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有许多东西得益于自然界的奉献,比如说:当我们感到口渴时要喝水,像现在天冷了,同学们都知道晒太阳会感觉暖和,我们需要阳光,那么水、阳光都是从哪来的呢?(大自然)这都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宝贵资源,那么什么是自然资源呢?自然资源都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第三章自然资源的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板书: 3.1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师:首先从我们的身边着手,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来看看,自然资源与我们的关系是怎么样的?1、我们来看我们穿的衣服是用什么做的?()我们要用棉花或者人造纤维先纺成线,再织成布,最后做成了衣服,那么种植棉花离不开土地资源。

2、我们再来看吃的方面,同学们喜不喜欢吃水果,蔬菜啊?()我们吃的粮食、水果、蔬菜都是利用土地资源收获而来的。

3、然后该说哪了?(住)好,我们居住的房屋是用钢筋水泥建筑的,钢筋的制造需要用铁矿,水泥呢则是用石灰石烧制而成的,制作家具所用的木材则来自于森林,所以在住的方面也离不开自然资源。

4、最后我们说说行,哪位同学能说说我们出行需要什么资源?(例如:我们出门乘坐的汽车,汽车的制造需要钢铁,燃烧的汽油是用石油加工而来的,所以需要矿产资源)从这四个方面来看我们会发现自然资源与我们的关系怎么样?(是不是很密切啊?)转:那么在我们前面举出的例子中像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还是我们人类创造出来的?(存在于自然界)那么自然资源对人类来说有没有利用价值?(有)好,这样我们就得出了什么是自然资源?板书:1、什么是自然资源?师:自然资源是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如: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等。

同学们在书中找出这个概念划出来。

同学们要注意两点,一是:来自于自然界,二是: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

判断是不是自然资源要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

下面我们来做一道判断题:小麦不是它虽然有利用价值,但不是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的,而是通过人们利用土地资源种植出来的,所以不是。

中考地理二轮专题练习: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含答案)

中考地理二轮专题练习: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含答案)

地理中考二轮复习专题卷--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资源中属非可再生资源的是()A.水资源B.太阳能C.矿产资源D.森林资源2.与半干旱地区对应的植被是()A.森林B.森林草原C.草原D.荒漠3.下列自然资源中,属于能源矿产的是:①石油②煤炭③水能④太阳能⑤铁矿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⑤ D.③④⑤读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比较国,完成以下小题。

4.上图反映出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是A.总量丰富B.人均占有量多C.总量缺乏D.人均占有量少5.针对上图中反映出的间题,我们当前可以做到①保护耕地,节约粮食②节约用水,一水多用③提高煤炭、油气等常规能源的利用效率④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完全替代常规能源A.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6.关于我国的自然资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B.总量丰富,人均充足C.总量贫乏,人均充足 D.总量贫乏,人均不足7.下列自然资源中,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A.森林资源 B.铁矿资源 C.煤炭资源 D.石油资源下面对话是家住湖南某地的小明与好友小亮的QQ聊天记录。

据此回答以下小小题。

8.小明的家乡可能是A.浏阳大围山B.新宁崀山C.常德桃花源D.南岳衡山9.对话中“油料作物”和“世界锑都”是指A.花生、锡矿山B.花生、水口山C.油菜、锡矿山D.油菜、水口山10.下列资源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A.矿产资源 B.土地资源C.森林资源 D.水资源11.关于我国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大物博,耕地面积广B.土地资源类型齐全,分布均匀C.南北方水土资源不匹配D.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措施是兴修水库12.西气东输工程线路的起点是:()A.哈密 B.库尔勒 C.轮南 D.喀什13.“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今年全国两会的主题之一。

2022年地理中考一轮过关讲练(粤教版)考点14中国的自然资源(解析版)

2022年地理中考一轮过关讲练(粤教版)考点14中国的自然资源(解析版)

考点14中国的自然资考点总结(一)自然资总量丰富人均不足1定义: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能的都是自然资。

2、分类:(1)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属可再生资。

(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2)总是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自然资属非可再生资。

(石油、矿产资等)3、特点:资丰富,人均不足(二)土地资1、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

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

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2、利用特点: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

3、分布: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mm的西部内陆地区。

4、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1)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

(2)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3)全国土地日:6月22日(三)水资1、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

最多的是冰川,人类可以利用的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水资的季节分配和地区分配很不均匀。

(1)从时间分配看,夏季我国降水集中,冬春季则降水少(2)从空间分配看,我国水资南丰北缺。

兴建水库可以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

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地区分布不均匀的有效办法(3)南水北调的路线和意义3、、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考点模拟一.选择题(共20小题)1.河池市境内的下列物产中属于非可再生资的是()A.杉木B.锡矿C.珍珠李D.五彩花糯饭【分析】自然资是存在于自然界、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主要包括气候资、水资、土地资、生物资、矿产资、海洋资等。

【解答】解:自然资分为可再生资和非可再生资。

土地、阳光、森林、水和水能等,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循环使用,称为可再生资。

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例如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的形成、再生过程非常缓慢,相对人类历史而言,用一点就少一点,称为非可再生资,其中,杉木、珍珠李属于可再生资,锡矿属于非可再生资,五彩花糯饭不属于自然资。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
区域性
自然资源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 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种类和数量都 存在差异。
自然资源的特点与作用
• 整体性:自然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任何一个环节的破坏都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自然资源的特点与作用
经济作用
社会作用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为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必要的物质 条件。
倡导节约优先的资源利用理念,推广节能、节水、 节地、节材等资源节约技术和产品。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推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循 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鼓励企业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培 育和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大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领 域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 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应用。
案例分析:某地区自然资源利用问题
案例背景
某地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矿 产资源,但长期以来存在过度开
采和乱砍滥伐等问题。
问题分析
过度开采导致矿产资源枯竭,乱砍 滥伐破坏森林生态系统,造成水土 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严重后果。
解决方案
加强资源管理,合理规划开采规模 和速度;推广清洁能源,减少对化 石能源的依赖;加强环保宣传和教 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自然资源的分类
自然资源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大类。可再生 资源是指在人类历史时期可以不断再生的资源,如水资源、 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非可再生资源是指在人类历史时期 消耗后不能恢复的资源,如矿产资源等。
自然资源的特点与作用
有限性
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是有限 的,不可能无限制地满足人类的 需求。
加强自然资源管理和监管:政府应该加强对自然 资源的管理和监管,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打击非法开采、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确保自然 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自然资源的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教学设计与反思

自然资源的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教学设计与反思

自然资源的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教学设计与反思引言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们对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虽然自然资源的总量是丰富的,但由于人类的活动和过度开发,导致人均自然资源的供应不足。

为了提高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度,本文将设计一堂关于自然资源的教学活动,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自然资源的定义、分类和重要性;•认识到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供应不足的现状;•培养学生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和行为。

教学内容1.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介绍什么是自然资源,以及常见的自然资源分类;–引导学生思考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自然资源总量的丰富和人均供应不足–分析全球各类自然资源的总量情况;–说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人均自然资源供应不足的原因和后果。

3.保护自然资源的意义和措施–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自然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探讨保护自然资源的具体措施,如节约能源、循环利用资源等;–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如减少用水用电、垃圾分类等。

4.总结与讨论–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自然资源的关注度;–开展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观点;–提醒学生自己动手保护自然资源。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PPT展示和讲解自然资源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讨论,让学生自由交流自己对自然资源问题的看法和解决办法。

3.观察和实践:通过观察学校或家中的节能设施和环保措施,引导学生亲身感受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4.游戏和角色扮演:设计相关游戏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资源的稀缺和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1.导入:出示一幅自然景观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资源的思考,让学生描述自己对这幅图片的感受。

2.教学内容1:讲解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3.教学内容2:通过图片、数据等方式展示全球各类自然资源总量的情况,并解释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影响。

3.1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 教案3 (人教版八年级上)

3.1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 教案3 (人教版八年级上)
探究我国自然资源国情
1)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总量丰富,
师生互动:
第一组:农田、房子、放牧 (土地)
第二组:光合作用、植物、热水器 (阳光)
第三组:发电、运输、清洁 (水资源、水能)
第四组:桌子、报纸、二氧化碳 (森林)
第五组:炼钢铁、管道燃气、照明(矿产)
请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2)节约保护资源。
教师:我国资源人均少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世界上,人口总数超过1亿的有哪些国家?(两印两巴孟加拉,中美日俄尼日利亚。)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人口总数多”是我国当前阶段的一大国情,因此咱们要实行的人口国策是什么?
教师:除了人口问题,造成资源的不足,还有什么原因?
探究2:
教师:保护和节约资源,就成了我们刻不容缓的事情。请借鉴国内和国外节约资源较成功的例子,同时参考网站中的相关资料,为保护我国的自然资源出一分力,写下你的建议!
(2)探究1:自然资源是否会“枯竭”?
教师: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对于非可再生资源,人们会很珍惜。但对于可再生资源,有人说: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又有人说:它会枯竭。究竟你的观点如何?
请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知道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不合理也会“枯竭”;要保证资源的持续利用,我们一定要十分珍惜,不浪费。
解疑归类:
(展示网页中的“学习目标”。)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要明确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在日常的生活中自觉地反对滥采、滥用,反对浪费,反对污染,为社会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学霸笔记】八年级地理上册3.1《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学霸笔记】八年级地理上册3.1《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非可再生资源:在较短时间内不能更新,再生或者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非可再生资源总是用一些就少一些。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资源,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二、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从总量看,我国有许多自然资源位居世界前列,不仅总量大,而且种类多,是名副其实的资源大国。但由于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人均不足,相对短缺。
【学霸笔记】八年级地理上册3.1《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一、自然资源与我们
【自然资源】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如:土地、阳光、水、水能、矿产、森林等。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的分类】
可再生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可以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如,土地、阳光、森林、水、水能等。

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

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
第一节 自然资源总量 丰富 人均不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多,人均少,利用不尽 合理。 2、让学生能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 型。
能力目标
能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概括出我国资源总量多,人均资源占 有量少,利用不尽合理的国情,能够经过讨论后制定本组、 本班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的具体措施。
5.关于可再生资源的性质和利用叙述, 正确的是( B ) A.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更新、再生
B.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
C.用一些就少一些 D.无论采取何种利用方式,都能够实现永续利用 B) 6.下列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A.小麦 B.河水 C.石油 D.汽车 7、下列现象中属于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行为 是( A ) A、购买一次性消费品 B、洗手后注意关水龙头 C、拒绝贺卡 D、垃圾分类回收
练一练:
1.下列各项中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①③④⑤ ) ①天然宝石 ②羊毛衫 ③大熊猫 ④土地 ⑤阳光 ⑥电脑 2.下列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B ) A.耕地 B.石油 C.阳光 D.河水
自然资源的一般分类
可再生资源(土地、森林、水资源,还有水 能、太阳能、风能等) 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等)
中国资源的国情:
中国既是一个资源大国(种类多, 总量大。)又是一个资源“小国” (人均占有量少)。
节节清
一:选择题
1、下列自然资源,全部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
B
)
A 石油 森林 煤炭 太阳能 B 阳光 土地 水 草原
C 铁矿 天然气 铀矿 阳光 D.森林 水 天然气 铁矿
2、下列生产过程,直接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的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一、自然资源与我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学习主题一:自然资源与我们
(一)读地理书60页的图3.1,完成下列问题,认识自然资源,以及它们和我们的关系:
1.下列有关自然资源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上所有的物质和能量
B.人类广泛使用的物质和能量
C.人类周围的自然环境
D.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
2.下列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A.布匹 B.煤炭 C.钢材 D.水泥
(二)读地理书61页的图3.2,完成下列问题,认识自然资源的分类:
1. 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属________资源;还有些
自然资源,总是用一些就少一些,是________资源。

2.下列各组资源,均为可再生资源的是()
A.草地、荒漠、纸张B.阳光、水能、木材C石油、煤、天然气D耕地、森林、水资源(三)读地理书62页的图3.3,以及下面的漫画,完成下列问题,认识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
性和方法: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土地、水资源等可再生资源,“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没有必要节约保护
B.为了卫生,尽量多使用一次性木筷
C.尽可能地增加鱼产量,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D.土地是万物之本
2.人类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保护措施是( )
A.充分合理利用
B.节约综合利用
C.保护和促进更新
D.加强地质堪探工作
3.我们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
应注意到哪些问题:
答;对于可再生资源,________________;对于非可再生资源,________________。

.
学习主题二:资源丰富,人均不足
(一)阅读课本63页,谈谈你对我国自然资源状况的看法:
1. 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多选题)
A.自然资源数量有限,难以大量增加
B.自然资源不可再生,用一点少一点
C.我国人口不断增加,数量众多
D.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浪费严重
E.随着社会发展,我国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数量急剧增加
2.世界地球日是:___月___日
三、课堂练习:1.下列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 A.水泥 B.纸张C.铁矿石D.灯光
2.下列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 A.森林 B.石油 C.铜矿 D.煤
3.下列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A.阳光 B.水能 C.土地 D.矿产
4.关于我国自然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B.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C.总量不多,人均有限
D.总量丰富,人均也多
5.我们学习用的纸张、吃的稻米,分别来源于下列资源中的( )
A.土地资源、水资源
B.水资源、森林资源
C.森林资源、土地资源
D.矿产资源、水资源
6.对非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应该做到( )
A.保护起来不利用
B.精心培育,促进更新
C.随便开采、使用
D.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7.关于可再生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B.数量有限,用一些就少一些
C.如果利用合理,且注意保护和培育,便能够实现永续利用
D.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矿产都是可再生资源
8.下列做法中不利于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有( )
A.垃圾分类处理
B.乱扔废电池
C.不用一次性筷子
D.节水宣传
9.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荒山、戈壁、沙漠均不属于自然资源
B.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C.耕地、小麦、铁矿石全部属于自然资源
D.石油、煤炭、工矿用地全部属于自然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