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碗

合集下载

很老的土碗说明书

很老的土碗说明书

很老的土碗说明书
第一章:介绍
1.1产品简介
1.2产品特点
-材质:很老的土碗采用纯天然的土壤为原材料,经过筛选和精细加工后制成。

-耐用性:很老的土碗采用特殊的制作工艺,经久耐用,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可用数十年。

-纯净性:很老的土碗不含任何添加剂和有害物质,可以确保食物的纯净和安全。

-保温性:很老的土碗具有一定的保温性能,可有效保持食物的温度。

-美观性:很老的土碗采用传统的工艺制作,具有独特的外观和纹理,十分美观。

1.3产品规格
第二章:使用方法
2.1洗涤
使用很老的土碗之前,需要进行简单的洗涤。

将其放入清水中,用柔软的刷子或海绵擦拭干净,然后将其晾干即可。

2.2烹饪
2.3食用
将制作好的食物倒入很老的土碗中,享受美味的同时,可以感受到土碗带来的自然气息和传统文化的熏陶。

第三章:注意事项
3.1避免碰撞
3.2避免急热急冷
3.3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
3.4单独使用
第四章:保养方法
4.1定期清洗
4.2晾干储存
清洗后的很老的土碗应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晾干,避免受潮。

4.3防尘保护
长期不使用的很老的土碗应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采取防尘措施,以免受到灰尘的侵蚀。

第五章:常见问题解答
5.1很老的土碗是否可以使用微波炉?
5.2很老的土碗是否可以使用洗碗机清洗?
5.3很老的土碗是否可以用于煮沸食物?
第六章:产品维修
6.1碎裂修复
如果很老的土碗发生碎裂,可以使用特殊的胶水进行修复,但修复后需要注意使用时的稳定性。

6.2补漆维护
致谢。

云南易门青花土碗装饰图案设计探讨

云南易门青花土碗装饰图案设计探讨

云南易门青花土碗装饰图案设计探讨云南易门青花土碗器皿,具有独特丰富的文化历史背景,是传统手工制陶的代表之一。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青花土碗的审美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

如何在青花土碗上进行装饰图案的设计,以及如何使得设计既有美观的装饰感又能兼备实用性,这些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一、云南易门青花土碗的历史背景云南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美丽的自然风光正在形成当地文化的精髓地位。

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南部与东南亚地区交通的重要枢纽。

通过这种地理交通优势,云南不仅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还吸收了外来的文化和艺术气息,使其文化更加多元化。

易门古城是云南省西南部的一个小城市,它拥有悠久的历史。

自汉代起,易门就是南征北战的重要军事要塞和商品交易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易门在人文艺术方面也得到了乐趣的发展,其中包括青花土器制作艺术。

二、云南易门青花土碗的制作工艺制作青花土碗需要的原材料主要是粘土,这些粘土具有一种独特的质地,适合于制作高质量的陶瓷制品。

但是由于云南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比较特殊,因此需要采用特殊的制陶工艺。

云南的制陶工艺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制作高温陶泥陶泥的质量对于青花土碗的品质非常重要。

云南的陶泥具有特殊的硬度和耐热性,因此需要在制作过程中特别注意其品质的控制。

2. 制作陶坯在制作陶坯的过程中,需要将陶泥通过适当的处理,制成一个个合适的形状。

在处理陶泥的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保证相同型号的陶坯形状一致。

3. 造型饰花造型饰花是制作青花土碗的最关键的环节之一。

它需要从艺术创意、图案设计、色彩相互配合等综合角度考虑,创造出一种和谐、美观而又得体的空间氛围。

4. 烧制青花土碗烧制青花土碗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炉温、持续时间以及液化天然气的使用济量,以保证烧出的青花土碗不仅质量优良,而且具有独特的梦幻美。

三、云南易门青花土碗装饰图案设计的探讨云南易门青花土碗的装饰图案设计是非常有意思和富有挑战性的。

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将青花土碗的设计与云南传统文化的历史文化联系在一起,更好的体现云南地域文化的特色。

古代优秀家风小故事

古代优秀家风小故事

古代优秀家风小故事古代优秀家风小故事“孝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自古以来就有“不孝有三”之说,难而,在快节奏的今天,我们似乎都有点淡化了。

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古代优秀家风小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古代优秀家风小故事篇11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 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3 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4 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手工艺品大全

手工艺品大全
四、形状(无固定形状、随势而定)
五、颜色(红色、白色、红白相接)
六、雕刻方法(阴刻法、阳刻法)
七、所刻内容(内容随兴书写)
论土雕
一、材料(天然黏土块)
二、工具(刀具)
三、刀法(鬼斧神工、富有感染力)
四、形状(瑰丽怪异、不能太过规则)
五、主题(多即兴而为、无明确主题)
六、装饰方法(直接上色、保留原色、烧后上色)
七、所刻内容(即兴完成、内容不确定)
论橡皮印
一、材料(整齐、规则的橡皮擦)
二、工具(美工刀、专用书籍)
三、刀法(流畅自然、一气呵成)
四、格式(朱文印、白文印)
五、类型(闲印、卡通印、姓名章)
六、印面字体(多为小篆)
七、软硬的应用(软的适用于简单的印章、硬的适用于复杂的印章)
论模具
一、模具主要材质(纸质、塑料)
③雕刻:用适当的泥土工具,柔和的雕工技法作为雕刻手法,采用半圆浮雕来制作抽象图案
④修整:根据泥土雕的整体效果,加上对泥土的评估,修整出整体和谐的作品
代表作品:即兴土雕系列
四、土塑作品
①选土:选择可塑性好、黏合度高、密度较好的泥土作为土塑原料
②调和:加上适量的水,并用适当的工具和手法调配出高质量的泥浆
二、设计勾勒:在脑海里稍微构思一下怎么进行加工
三、打磨加工:用锉子将某些部位抹平、然后用刀具弄好形状
四、精加工:在上面书写内容,轻轻的刮一下石头,然后用水稍微清洗一下
代表作品:寿山石摆件、普通石头随兴作品
石印作品制作过程
一、选石:选择软硬适中、平整一些的石头
二、打磨:打磨出需要雕刻的那一面,也可以打磨四面
十五、泥土所成器具:(印章、土烧器、即兴雕塑、钱币、棋子)

尧舜二帝的故事-中国神话故事

尧舜二帝的故事-中国神话故事

天神的战争结束了,人类的世界也迎来了推崇道德和礼仪的时代。

黄帝以后,先后出了三个很出名的具有很高道德水准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的名字分别叫尧、舜和禹。

他们原来都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后来被推选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那时候,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有什么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领一起商量。

他们之间的帝位传递是通过选贤举能来实现的,因此称为“禅让”。

尧做人间的国王时,以节俭、朴素出名,是一个非常关心百姓、注重民生疾苦的国君。

传说他住在用参差不齐的茅草盖的房屋里,屋子里的柱子和梁都是用山下砍伐下来的粗糙木头随便架起来的,连起码的刨都没有刨。

他喝的是野菜汤,吃的糙米饭,身上穿的是用一种叫做“葛”的植物织成的麻布,天气冷了就往身一上披一件鹿皮来御寒。

使用的器皿都是一些土碗、土盆。

他的生活水平连一个普通的小官都不如。

尧自己过着这样艰苦的生活,却丝毫不以为苦。

他的心里常常想的是百姓的生活。

如果国家有一个人肚子饿,没有吃饱,那么尧就必然会觉得是自己的缘故使那个人饿了肚子的;如果有一个人没有衣服穿,在寒风里受冻,那么尧就会想全是自己的过错让那个人挨冻;如果有一个人犯了罪,要受到惩罚,那么尧就一定会深深的自责,认为是自己管理无方,让那个人陷入罪恶的泥淖中。

尧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君,把一切的责任都担在自己身上,得到了人民的爱戴。

不仅尧本人品质高尚,他身边的大臣也都以贤德著称。

例如司徒舜、司马契、农师后稷、乐官夔、工师彳垂、大理官皋陶等。

因此尧在位的时候,虽然又闹旱灾,又发洪水的,但是老百姓都没有埋怨,大家共同克服困难。

因为尧的贤德,天帝十分的感动,于是在尧所居住的茅屋里突然出现了十种吉祥的征兆,来表示上天对他的嘉奖。

比如说喂马的饲料变成了禾谷,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凤凰飞来,栖息在他的庭院中等等。

一种叫做“莫荚”的草长在了庭院中,这种草十分地奇特,从每月初一开始长出一个豆荚,以后每天长一个,长到十五个时就停止了,然后每天掉一个,等到豆荚掉光的时候,刚好是一个月的时间。

韩语的俗语和成语

韩语的俗语和成语

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
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成语分类1成语分类1成语分类1成语分类1成语分类1成语分类1成语分类1成语分类1成语分类1
成语分类1成语分类1成语分类1成语分类1成语分类1成语分类1成语分类1成语分类1成语分类1成语分类1成语分类1成语分类1成语分类1成语分类1
成语分类1成语分类1成语分类1成语分类1成语分类1成语分类1成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
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
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
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
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
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俗语分类1。

中国十大名陶器

中国十大名陶器

中国十大名陶器中国历史据中华世纪坛青铜道甬垂刻记载,河南省舞阳县贾湖出土的文物证明,中国9000年前开始契刻文字符号,种稻养殖,烧制陶器,制造石器、乐器等等。

由此,中国文明追朔为八千年左右。

中国文化历史陶器根据文物考证和传承的广泛性,目前大致可分为:河南贾湖陶、甘肃彩陶、山东龙山黑陶、浙江宜兴陶、云南建水陶、广西坭兴陶、四川(重庆)荣昌陶、广东石湾陶、贵州牙舟陶、安徽界首彩陶等十种类陶器。

1、河南贾湖陶: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贾湖文化遗址”,发掘出的窑穴370座,陶窑13座,陶器有陶鼎、陶罐、陶壶、陶碗、陶杯、陶豆、陶觚。

其中盛酒陶器,具体生产年代确定为距今8600——9 0 0 0年。

舞阳贾湖红陶、舞阳大岗彩陶、舞阳阿岗寺亮黑蛋壳陶、舞阳善德灰陶等。

舞阳境内贾湖周边同时代陶瓷科学界统称“贾湖陶瓷”。

贾湖陶瓷又称“贾湖陶器”和“贾湖彩陶”,河南省舞阳县独特的工艺品。

贾湖陶瓷采用的陶土是取自当地的黄胶泥,即沙颍河泛滥后沉积下来的黄色粘土。

据《恒盛义》陶艺制作工艺介绍:黄胶泥又有大、小胶泥之分,沙颍河泛滥之前的粘土称为小胶泥,其性硬,只能做盆、盘、盏等造型简单的陶器;河水泛滥以后波及到的地方,沉积的粘土称为大胶泥,其性软,可塑性较强,能制作造型较为复杂的陶器。

明清时期,贾湖陶瓷吸收了当地比较盛行的砖雕、石雕艺术风格,出现了浮雕、镂空、剔刻工艺,初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

在民国期间,贾湖彩陶在继承传统制陶技艺的基础上,又受到附近宝丰紫陶、临汝汝瓷、禹州钧瓷的影响,采用内挂釉、外挂釉,部分挂釉的技艺,是贾湖陶艺更加丰富多彩。

1915年(民国四年)参加美国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后,除了花鸟鱼虫外,出现了大量以传统题材的山水、花鸟、人物中国画场景,浮雕、镂空、刻划、剔花装饰工艺更为细腻完美。

2、甘肃彩陶:甘肃是最早产生彩陶的地区之一,也是彩陶文化最为兴旺发达的地方。

甘肃彩陶不仅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在中国乃至世界彩陶文化中也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它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瑶族民间传统器具的设计思维及其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瑶族民间传统器具的设计思维及其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文/何禄[广西艺术学院]【摘要】本文在对瑶族民间传统器具基本类型及其特征进行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认为瑶族民间传统器具的设计思维有因材施技的思维、适用为主的思维、一器多用的思维、文化植入的思维和兼收并蓄的思维。

瑶族民间传统器具及其设计思维对于现代设计也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瑶族;民间传统器具;设计思维瑶族民间传统器具的设计思维及其对现代设计的启示民间传统器具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形式之一,不同的民间传统器具产生了不同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

因此,对民间传统器具的研究理应成为研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瑶学研究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发现对于瑶族民间传统器具的研究尚未进入系统研究的阶段,所见的关于瑶族民间传统器具的记载、描述也仅限于民族志的相关论著之中,是作者研究其他文化议题的佐证,还未见有学者专门以瑶族民间传统器具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历史流变、文化变迁、应用价值、设计特征、审美特征等内容。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瑶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部分传统民间器具也随着生计方式的改变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人们尘封的记忆和博物馆里的陈设品。

“过去的创造可能已经不适应今天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但其创造的本质、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依然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因此,我们认为对于瑶学研究而言,缺少对瑶族民间器具的系统研究,则会极大地影响瑶学研究体系的构建,亦不利于对瑶族民间传统器具的传承、转化和应用。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从设计学的角度观照瑶族民间传统器具,探讨瑶族民间传统器具设计背后的思维方式,以期抛砖引玉。

一、瑶族民间传统器具的基本类型及特征历史文献中不乏对瑶族民间传统器具的记载,如干宝在《晋纪》中载武陵、长沙、庐江郡夷(瑶族先民)为:“槃瓠之后也,杂处五溪之内。

槃瓠凭山阻险,每每常为害。

糅杂鱼肉,叩槽而号,以祭槃瓠。

”显然,两汉时期的瑶族在祭祀槃瓠之时所击打的器具就是“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碗
作者:杜怀超
来源:《时代中国》2010年第10期
碗,粗瓷烧制的用具,农人习惯称之为土碗。

就其根源,粗瓷的前身则是土,褐色的土或者黄色的土,浸过汗水与悲欢的土。

本是匍匐在脚下的泥土,一旦跃过胸腹,就成为了乡间农人的图腾。

人生的海岸线。

小小的瓷器圈出的圆形,包裹着整个生活的咒语、秘密,成为家园的向日葵,照耀着从泥土里站直身体的农人。

碗,土碗,是农人的必修课。

人生识字前,碗是看见摸着的第一件象形文字,沾着汩花、浪花还有生命的憧憬,把土碗举到嘴边,迟迟无法下咽。

是碗的沉?还是日子的重?站不直身子,也就端不起那只土碗。

土碗,是农人的符号。

农人是大地柔软的骨骼,土碗则是大地的容器,盛装着农人的庄稼与天空。

土碗,随农人而生。

你瞧。

农家那朴拙的灶间炕头,锅台几案,甚至田间地头,到处都是那粗糙、发黄、笨拙的土碗身影。

成为清水的土碗,瘪瘪的土碗,以及轻盈的土碗,成为母亲心中最伤的痛。

清水的倒影里,有的是风吹树叶的枝桠、花朵、鸟鸣,有在水光里晃动的麦穗、高粱,还有皎洁的明月和展曦中的朝阳。

煤油灯里的夜晚,在土碗的辉映下,则更显光泽与空旷。

碗里碗外,都是明晃晃的苦涩、青色的岁月。

我见过土碗枯黄憔悴的脸庞,也亲眼目睹过她青枝绿叶的模样。

土碗在富有的时候,把白米饭、苞米粥、糯米饭、土豆汤、水饭、汤圆、粘豆包、牛舌饼和难得吃一次的白面荠菜饺子揽在怀里,呈现在餐桌上。

那沉默不语的、暗藏着深刻隐语的模样,让人瞬间感到日子的瓷实与厚重。

土碗,在更多的光阴里沉思,在黑暗中坦露着空空的胸怀,好似远行者空空的行囊。

农人家中,总要备上不少土碗,因为一旦经过许多时间的缠绕、磨砺,总会留下岁月的足迹与烙印深深浅浅的豁口。

是牙齿的锋利还是岁月的锋利?也许,粗瓷的碗沿上印着是我父亲的唇印,我祖父的咳嗽,和我祖母的缺了两颗牙的灿然的微笑?或许还有少年我的痕迹,在土碗的边沿留下麦穗的饥饿?破损的土碗,进出唇边的土碗,母亲打了好几块锔子的,像那盏烟熏火燎的煤油灯,端着土碗,就有了温饱的光亮。

所以,每端着它,总有暖暖的体温传来。

再见土碗,我依然清晰地看见站在土碗上的村庄,藏匿着它古朴浑圆的身影。

清水碗里的村庄,把广阔的原野宽广无边的养育之恩化为一只粗糙的土碗。

碗外,聚焦着祖辈们的膜拜与祈祷,碗内,盛装的是绵绵的丝绸、灰色的房舍、经年的种子还有古老的农具和贯穿一生的二十四节气的民谚……农人们围绕着土碗,舀着河流的水,婚丧嫁娶歌吟与悲泣,豪放与婉约。

乡人去世。

木棺材前摆放着盛满堆尖米饭的土碗。

凝视摆放在木棺前的土碗,你会蓦然感受到那只土碗的分量,来自生命最后的呼啸,弥漫着生与死的气息,离去的躯体与饥饿的魂
灵。

吃饱上路,这是否是生者对死者最好的寄托。

那只土碗。

是否是沿着离去的阡陌,一路指引,抵达山野高坡灌木丛中的墓地?
母亲用另类的习俗诠释那只土碗。

每一位农人离开大地上的村庄,再回到泥土深处的墓地,生命回归于尘土。

这是一个轮回,然而,在人世间匆匆的农人,给村庄留下了什么?乍一思考,却发现与土碗有关。

农人在泥土上劳作的一生,岂不是在锻造一件质朴的土碗?口与碗之间的时空。

生来碗迎,死去碗送?一块沃土,几田庄稼,还有拔高的房屋与长高的树木,这是遗留在身后的景致。

用完丧饭,母亲偷偷地从厨房那里偷一只土碗,没有豁牙的土碗悄悄地揣在我贴身衣兜里。

那是我才七岁。

母亲说。

赶快拿回家去。

以后你吃饭就用它啊。

我犹豫,没有利索地迈开脚步。

在白色棉布与黑色棺材的大背景下,在熊熊燃烧的纸人纸马烈焰里。

我似乎感觉到生命瞬间化为灰烬。

一丝恐惧与阴森还停留在空气里,钻入我的鼻孔、我的衣兜、我的裤脚甚至我的头发丝中。

快去!母亲斥责道。

我含着泪花抱着那只土碗在惶恐中跑回家。

我不解为了那只土碗母亲大动干戈对我发脾气。

我看到母亲眼里那种无法理喻的话语。

偷碗。

这是乡村的习俗。

多年后我才明白这只土碗里深藏的隐秘之语。

土碗有养活之意。

即凡对孩子娇乖的人家,每到丧事时,亲朋好友离席散去,总有人要偷只碗带回家。

素常则用这只土碗给最矫乖的孩子盛饭,寓意着这孩子吃百家饭,将来富贵长命百岁。

这就是我乡村母亲的情愫,在大地上刨食的母亲全部的心思。

我深为母亲婉转的心思而震撼。

母亲是位传统的女人,骨子里重男轻女。

母亲膝下两女一男。

那男的就是我。

母亲原先生下个男的,竟意外夭折了。

后母亲一鼓作气,生下了大姐、二姐,还有我。

母亲在生我的时候,她正患感冒发高烧。

没有文化的母亲也懂得药物对胎儿会有负作用,居然烧发到四十度,头发一根根掉了,头皮通红,仍拒绝打针吃药。

父亲也曾告诉我,母亲怀我时,国家实施计划生育。

母亲白天下湖劳作,晚上东躲西藏,常常睡到半夜就要换个住地。

那时,咱家已经家徒四壁了。

偷碗,偷得不是碗,而是母亲给予儿女的祝福与祈祷。

生活在大地上上的人们,谁的身上不是烙印着土碗的图腾?
我时常一个人于空闲时分,在城市的柏油马路或者水泥路而上漫步,踩着明晃晃的马路,一种莫名的触目惊心徘侗在身边。

日益拔高的摩天大厦与装潢豪华的店铺铺天盖地,就在瘦弱的街道或者肝肠似的巷道,闪过一群群满身灰土的人。

她们都有个时代赋予的音符农民工。

其时,黄昏低垂,鸟雀归巢,暮色大面积地从苍穹扑向大地,挤压着摩天大楼疑惑在马路上、屋檐下躲躲闪闪的农民工。

这群人里,就有我熟悉的李大根。

黄球鞋的李大根,手握着铁锹的李大根,单腿独立,用灰色的脸庞迷惘地审视着城市拔地的建筑物,这些庞然大物,空洞洞的眼神里,藏不下一个小小的农民工李大根,宽阔的马路,把瘦小的李大根裸露在城市无情的T型台上,上演着生存的舞蹈。

一个招工横样的人开着奥迪呼啸而来,人群如潮水般涌来。

大鱼小鱼挤挤挨挨。

拼命似的挤向那傲慢的奥迪者。

不要急。

不要急,离远点,一身脏兮兮的。

滚开。

谁走的?10元一天,包吃包住。

人群中炸开了花。

我!我!我!……好,就你们几个。

一量卡车驶来,人群里一股潮水涌上了车上,呼啸地走了。

还有几个没有爬上车的人,只好怅然地直起腰来。

又退到屋檐下,张望着。

人群里的李大根,矮小瘦弱的李大根,根本没有机会随着潮水作一次试水。

人丛里。

李大根就像一根稻草,被他人踩在脚下的稻草。

走过李大根身边,我停了下来,招招手,我从身上抽一支烟递过去。

歇歇吧。

不累。

李大根装作无所谓的样子。

今天的活计怎样?李大根说。

这个月已经作了三件活了,挣了二百多块钱呢!还行吧。

凑乎着吧,不还能怎样?家里孩子多,地少,七处八处都要钱,嘴巴张着要吃呢!挣一点是一点。

我望着李大根,三十几岁的李大根,和我同年的李大根,此时已似乎是个小老头了。

金乱的头发,苍凉的面容,深深的皱纹里镶嵌着城市的灰尘。

远处,小吃部、小饭店已经开始忙碌了,饭香菜香从大地上开始蒸腾起来。

李大根从传来的气息里,使劲地润了润喉咙,看起来一天也没有吃饭吧。

走吧。

我低语道。

上哪?你有活给我找干?我无语,一个穷教书匠,哪有什么出体力的活计?再说有活我自己还愿意干呢。

谁的身上不是补丁累累?谁的内心不是伤痕累累?我拥着李大根,朝小酒馆走去。

李大根恍恍惚惚,犹犹豫豫,慢腾腾地朝前挪去。

华灯初上。

四围一片黑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