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课时练习新版鲁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教学课件

通电
2H2O
2H2↑ + O2↑
观察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能得到哪些信息
点燃
2H2 + O2
2H2O
粒子数目比:
2 : 1 :2
相对质量比: (2 ×2) :(1 ×32):(2 × 18 )
物质的质量之比: 4 : 32 : 36
HCl Na2CO3 NaCl
CO2 H2O
实验现象及结论
实验现象
产生大量气泡,天平不平衡 反应前后总质量的关
系
实验分析
m1 m2
m1> m2 由于生成的CO2逸散到空气中,造成左 边质量减少,天平指针偏右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的总和,等 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甲
+
乙
+
丙
+
实验探究
设计实验检测推测是否正确
首先要确定
一个容易发 生的化学反 >> 应作为研究
其次要考虑 怎样测量反 应前后的物
质质量
>>
同时还要考虑 怎样使反应发 生、在哪里发 生,需要哪些 仪器、药品等
对象
实验探究 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有无变化
方案一: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磷 + 氧气 P O2
交流共享
原子种类不变
微观
原子数目不变
五个不变
原子质量不变
化
宏观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
学
元素种类不变
反
宏观 物质种类
应
两个一定改变
过
微观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五单元 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

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01知识管理燃烧条件:(1)物质具有__可燃性__;(2)可燃物与充足氧气__接触__;(3)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__着火点__。
02实验报告【明确任务】1.自行设计并动手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通过完成一系列促进或阻止燃烧反应的实验,初步体会控制化学变化的一般思路。
【做好准备】实验用品:木条、A4纸、秒表、酒精灯、火柴、试纸、烧杯、坩埚钳、铁架台(带铁圈)、钢丝棉、酒精、一瓶氧气。
【动手实验】1.分别尝试点燃浸过酒精和水的木条取一根木条,将其一端浸入烧杯中的酒精里约10 s,用试纸轻轻擦拭后,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__木条燃烧__。
取另一根木条浸入烧杯中的水里约10 s,用试纸轻轻擦拭后,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__木条不燃烧__。
该实验探究的燃烧条件是__燃烧是否需要可燃物__。
但是该实验不能证明这一点,原因是木条具有__可燃__性,时间稍微长点,都会燃烧。
可以把木条换成铁丝。
2.“纸船烧水”取一张A4纸。
裁成两半,折成两只同样的纸船。
将一只纸船放在铁架台上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纸船从开始加热到燃烧需要的时间__短__(填“长”或“短”)。
向另一只纸船中小心注入约一半的水,放在上述铁圈上加热,该纸船从开始加热到燃烧需要的时间__长__(填“长”或“短”)。
上述实验__能__(填“能”或“不能”)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分别尝试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点燃钢丝棉用坩埚钳夹持一团钢丝棉,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
将钢丝棉迅速插入氧气中(瓶底需盛水或铺沙子),观察到钢丝棉__剧烈燃烧__。
分析上述实验现象,你对燃烧条件新的理解是__改变氧气的浓度或改变与氧气的接触机会,都可以促进或抑制燃烧__。
【反思交流】1.当我们对某一个燃烧条件进行探究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才能保证实验的可靠性、结论的科学性?解:控制变量,确保探究条件以外的变量保持一致。
2.你能想出多少种熄灭蜡烛的方法?这些方法分别破坏了燃烧的什么条件?解:吹灭蜡烛——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用灯罩盖灭——隔绝氧气。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课件(新版)鲁教版

思考
为什么钢丝棉在空 气中没有燃烧,而在氧 气中能够剧烈燃烧呢?
从微观的视角认识化学变化
氧分子
氮分子
氧分子 铁原子 钢丝棉在空气中燃烧
铁原子
钢丝棉在氧气中燃烧
Hale Waihona Puke 考改变氧气的浓度,可以 改变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机 分析上述实验,你对燃 会,也可以促进或抑制燃烧。 烧条件有哪些新的理解? 改变反应物的浓度,也 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实验要成功关键要做到 两点:
1、用坩埚钳夹持一团钢丝棉,在 没有燃烧 酒精灯上灼烧,观察它是否能燃 1、集气瓶底要预先盛少 烧。 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 2、用坩埚钳夹持一团钢丝棉(下 以防止瓶底炸裂。 端系一火柴)在酒精灯上将火柴 剧烈燃烧 引燃,待火柴即将熄火时,将其 2、火柴即将熄灭时再将 迅速的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其迅速的伸入集气瓶中, 观察实验现象 且不能触及集气瓶内壁。
总结:只有可燃物才能燃烧
实验2:“纸船烧水”
操作
加热纸船 加热盛有 水的纸船
现象
纸船很快燃烧 很长时间才 能部分燃烧
结论
水使纸船的 温度降低了
总结:燃烧需要使可燃物达到一定的温度(着火点)
实验3:分别尝试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点燃钢丝棉 操作 现象 结论
在酒精灯的火 钢丝棉在空气中 钢丝棉燃烧 焰上灼烧钢丝 灼烧变红热,在 需要纯净的 棉,然后迅速 氧气中燃烧,火 氧气 插入氧气瓶中 星四射
通入氧气 可燃物 2、头不要离烧杯口 的白磷燃 要燃烧, 太近 烧,而另 3、要持续、缓慢的 必须有 一块白磷 积压矿泉水瓶 氧气 没有燃烧 。 4、导管口最好稍稍
竖直紧靠在白磷上
探究之旅三: 氧气的浓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实验用品:坩埚钳、钢丝棉、酒精灯、火柴、一 集气瓶氧气、石棉网
2018-2019学年度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五单元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第1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第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第1课时 质量守恒定律学号 班级 姓名1. 下列现象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D )A .化学反应中常伴随热量变化,有的放热,有的吸热B .100 g 干冰完全气化成100 g 气体C .10 g NaCl 溶解在90 g 水中,形成100 g NaCl 溶液D .一定量的煤完全燃烧后生成的所有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煤的原质量 2. 如图所示。
反应前天平平衡,取下此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将其倾斜,使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接触,待充分反应后,气球膨胀,再将装置放回天平左盘,天平的指针向右偏转,这一现象__遵守__(填“遵守”或“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原因是__生成了氧气,气球膨胀受到了向上的浮力__。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氧气__。
3.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 A )A .化学变化B .物理变化C .能量变化D .自然界中所有变化4.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B ) A .分子的种类 B .原子的种类 C .物质的种类 D .分子的个数5.蔗糖在隔绝空气加热时,生成碳和水,则可推断蔗糖的组成元素是( D ) A .只有碳 B .只有碳、氢 C .只有氢、氧 D .碳、氢、氧6.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小实验。
在一根用细铜丝吊着的长玻璃管两端,分别绕上40 cm 长的粗铜线,并使玻璃棒保持水平,然后用酒精灯给左边一端铜丝加热1~2分钟,停止加热后冷却,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
冷却后,他们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1)__左端(或被加热端)铜丝表面变黑__; (2)__玻璃棒向左边(或被加热端)倾斜__。
7.某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和“”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反应物与生成物共有3种物质B .反应后原子个数增多C.该图可示意CO与O2的反应D.反应物中元素的化合价都为08.硝酸铜受热分解会产生一种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该气体可能是( B )A.N2 B.NO2 C.NH3 D.SO23.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A )①原子种类②原子数目③原子质量④元素种类⑤物质总质量⑥分子种类⑦分子总数⑧物质种类A.①②③④⑤ B.⑥⑦⑧C.①③⑤⑦ D.②④⑥⑧9.下列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变化的解释,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B )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固体剩余物的质量减小,是因为放出了氧气B.蜡烛燃烧后质量变小,是因为蜡烛受热形成了石蜡蒸气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质量增大,是因为生成物中含有氧气的质量D.白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是因为生成物都没有逸散10.如图是某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由图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①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②生成物可能是氧化物③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④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种类都不变⑤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11.将A、B、C、D四种物质放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化学反应前后四中物质的质量关系如下表所示:(1)表中x的值为__35__(2)该反应的反应物是__C__,生成物是__A、B、D__。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五单元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称量锥形瓶中物质的总质量:
铁+硫酸铜→铜 +硫酸亚铁
M1 = M2
结论: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
第五页,共十六页。
通过实验我们能得到这样(zhèyàng)的结论
无数实验证明: 反应物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
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guīlǜ)叫做质量守恒 定律。
复习(fùxí)旧知:水分解过程中水分子是怎样变化的?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成原子 (yuánzǐ),原子(yuánzǐ)重新结合构成新的分子。 1.在此过程中,原子的种类(zhǒnglèi)和数目有没有发生 变 2.化每种?原子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 3.原子的总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
例1:根据质量守定律进行有关计算
24克镁与16克氧 气恰好完全反应
第十三页,共十六页。
则生成氧化镁
的质量为__4_0_克 13
例2:推断出一些(yīxiē)物质的 已 组知成蜡烛的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由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实 验事实,判断石蜡中一定(yīdìng)含有哪些元素?
答案(dá àn):蜡烛燃烧后生成了H2O和CO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产物中有C、 H、O三种元素,说明反应物中也应含有这三种元素。反应物是石蜡和 氧气,氧气由氧元素组成,那么石蜡中肯定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
参 加
元素种类
元素质量
不 变
原子(yuánzǐ) 种类 原子(yuánzǐ)
物质(wùzhì)的总质
原数子目质量
量
物质的种类 改变 分子的种类
可能改变 分子数目
8
第八页,共十六页。
思考:盐酸和碳酸钠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推荐】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教案-鲁教版.doc

探究燃烧的条件
课标要求:
1、能够自行设计并动手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通过完成一系列促进或阻止燃烧反应的实验,体会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
1、能够自行设计并动手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通过完成一系列促进或阻止燃烧反应的实验,体会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知识点(含重点、难点):
重点:设计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
实验准备:
木条、A4纸、秒表、酒精灯、火柴、试纸、烧杯、坩埚钳、钢丝棉
板书设计:
探究燃烧的条件
一、探究燃烧的条件
1.燃烧对物质的要求。
2.温度的影响。
3.氧气浓度对燃烧现象的影响。
二、注意事项
1.小心不要将酒精灯碰翻。
2.盛有酒精的烧杯要远离燃着的酒精灯。
3.准备好一块湿抹布。
4.小心不要碰到刚加热完的铁圈。
5.做钢丝棉燃烧的实验时,不要趴在集气瓶上看。
学习过程:
教后反思:
存在的不足:
(1)本节课注重体验探究的过程,以及对实验方案的评价,对知识点深度的挖掘不够。
(2)在设计实验时,虽然通过共同完成的探究进行引导,但是给学生提供得实验用品有限,使得学生思维受到局限,没有给学生设计新颖的实验方案的机会。
(3)每个小组的人数都是六个,由于人数较多,时间有限,使得有些学生没来得及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没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
鲁教版九年级全册 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教学案

第三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第一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教材分析:一、教学背景与定位在前面四个单元中,学生观察、描述、分析实验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他们已经能够用分子、原子的知识,从定性的角度理解物质的变化;这为本节课学生运用实验探究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关系、从微观角度理解、解释化学变化中物质总质量不变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本节课知识前后联系及作用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实质,既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总质量是否改变、为什么不变。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分子、原子、离子)有了较深的认识,初步建立了微粒观;对化学反应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判断出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在学习水的分解和化合时,学生也已经从微观角度知道了化学反应的实质(旧分子被破坏,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
到本单元时,学生知道化学反应中不但有物质的变化还有能量的变化,但不知道反应前后质量有无变化。
没有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也没有把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不变跟物质总质量不变联系起来。
因此,从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量和质量不变,认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也不发生变化,是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的起点和落点。
本节课为学生后续学习化学反应的表示等知识提供理论支持。
帮助学生建立起元素守恒。
质量守恒定律是义务教育阶段科学教育领域为数不多的几个基本定律之一,是自然科学最基本的定律之一,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质量守恒定律的教育价值,一是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中这一基本的、普遍的自然规律;二是通过从微观和定量角度认识化学变化,是学生进一步形成变化观和元素观;三是使学生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四是可以使学生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学习科学家敢于质疑、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能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原因。
2018-2019学年度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五单元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第1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第

第一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第2课时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学号班级姓名1. 在化学反应A+2B===3C+D中,6 g A与8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7 g D,则同时生成的C的质量为( B )A.5 g B.7 gC.15 g D.无法确定2.实验室常用燃烧的方法测定有机物的组成。
现将3.0 g某有机物完全燃烧后生成4.4 g二氧化碳和1.8 g水。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C )A.该物质只含碳、氢元素B.该物质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C.该物质由碳、氢、氧元素组成D.无法确定该有机物的元素组成3.a g硫在b g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 B )A.一定是(a+b)g B.小于等于(a+b)gC.大于(a+b)g D.一定不足(a+b)g4.某物质在纯氧中燃烧生成了氮气和水蒸气,该物质一定含有( D )A.氮元素和氧元素 B.氢元素和氧元素C.氮元素和碳元素 D.氮元素和氢元素5.将A、B、C三种物质各10 g,加热进行化合反应生成D(其中B是催化剂),当A已完全反应后,测得生成D为16 g。
反应后的混合物中B与C的质量比为( B )A.5∶1 B.5∶2 C.5∶3 D.4∶16.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a等于10B.该化学反应为复分解反应C.丙一定为催化剂D.b=127. 将某物质加热,完全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则该物质中含有的元素是( C )A.N、H B.N、H、CC.N、H、O、C D.N、O、H8. NH4ClO4(高氯酸铵)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当它发生分解反应时,不能生成的物质是 ( A )A.CO2 B.Cl2C.O2 D.N29.在化学反应A+B―→C+D中,若12 gA与一定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8 gC和2 gD,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B )A.8 g B.18 g C.28 g D.30 g2 2 10如图是物质甲和乙反应生成丙的微观示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
学号 班级 姓名
1. 如图所示是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3个对比实验:
(1)根据各实验得到相应的燃烧条件有:
(2)干粉灭火器的干粉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其受热时分解为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
在灭火过程中,二氧化碳的作用是__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__,水的作用是__使温度降低到物质的着火点以下__。
2.“纸船烧水”的实验中,加了水的纸船比没有加水的纸船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燃烧,是因为( C )
A .水不是可燃物
B .加了水的纸船着火点更高
C .水会吸收纸上的热量,使其不易达到着火点
D .水隔绝了氧气
3.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B )
A .炒菜时油锅里的油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B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灭火的一条途径
C .煤矿矿井、大米加工厂、加油站等场所应严禁烟火
D .钻木取火是因为摩擦生热,使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4.煤在空气中燃烧需满足的条件是__温度达到煤的着火点__;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
是__隔绝空气__;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2H 2+O 2=====点燃2H 2O__。
5.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C )
A .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 .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 ℃
C .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D .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6.遇到火灾时,正确处理火险有利于保护生命财产安全,下列处理方式中错误的是( A )
A .如果是室内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B .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灾现场
C .发现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
D .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7.如图是某同学探究燃烧条件的改装装置,往烧杯中加入下列哪种物质,能引起白磷燃烧的是( B )
A .硝酸铵
B .氢氧化钠
C .蔗糖
D .食盐
8.你能想出多少种熄灭蜡烛的方法?写出方法并分别写出破坏了燃烧的什么条件?至少写出3种方法。
【答案】 (1)用扇子扇灭或者用嘴吹灭,利用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2)用玻璃杯罩住,利用隔绝空气的方法;(3)剪掉烛芯,利用移走可燃物的方法。
9.“魔棒点灯”趣味实验的操作为: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上,在高锰酸钾上滴加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被点燃了。
你认为酒精灯能被点燃的主要原因是( C )
A .“魔棒”具有神奇的功力使酒精灯点燃
B .高锰酸钾与浓硫酸的混合物能降低酒精灯的着火点,使酒精自发燃烧
C .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达到酒精的着火点
D .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氧气,酒精在氧气浓度大的环境中能自发燃烧
10.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实验过程如下:
①将白磷放在燃烧匙内,塞好胶塞;
②从长颈漏斗向瓶内迅速注入60 ℃的水至刚刚浸没白磷;
③连接好注射器,向瓶内推入空气,瓶内水面下降,当白磷露出水面时立即燃烧,停止推入空气;④白磷熄灭后,瓶内水面上升,最后淹没白磷。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4P +5O 2=====点燃2P 2O 5__。
(2)对比③中白磷露出水面前、后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与氧气(或空气)接触__。
(3)④中瓶内水面上升的原因是__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瓶内气体体积减少,气压减小__。
11.水蒸气能点燃火柴吗?做如图所示实验,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通过加热的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铜管口处,火柴被加热;迅速从蒸气中移开,火柴燃着了。
(1)A处气压大于标准大气压,则烧瓶内沸水的温度应__高于100__℃__。
(2)B处水蒸气对点燃火柴所起的作用是__加热使火柴温度达到着火点__。
(3)火柴为什么移离蒸气才能燃烧?__移离蒸气能保证有充足的氧气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