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基础练习课程教学大纲
《表演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表演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29903课程名称:表演基础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Acting课程类别:必修课学时:64学时学分:4学分适用对象: 数字媒体艺术本科专业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数字媒体艺术导论》二、课程简介《表演基础》课程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重要专业拓展课。
本课程以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表演创作方法基础,达到表演艺术与数字媒体两个专业间的跨领域结合地目的。
教学手段上,通过课堂讲授、讨论与训练建立学生正确的表演艺术创作观,提升观察、体验生活的感知能力,同时具备舞台表演和镜头前表现的基本方法技能,消除紧张、解放天性,也使学生逐步了解和掌握表演与各元素的有机联系,明白生活与艺术的关系,自觉将生活作为创作的源泉。
【英文课程简介】The course "Basic Performance" i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urse for the major of digital media art. This course is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digital media to formulate the teaching content, so that students can grasp the basis of certain performance creation methods,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integrating performing arts and digital media in different fields. In terms of teaching methods, through classroom teaching, discussion and training, students can establish correct concepts of performing art creation, enhance their perception of observing and experiencing life, possess basic skills of stage performance and on-camera performance, eliminate tension and emancipate their nature, and gradually make students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organic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formance and various elements,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and art, and be conscious. Take life as the source of creation.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表演基础》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表演教学大纲

表演教学大纲一、引言表演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教育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表演技巧、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表演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提供指导,并确保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获得全面的教育体验。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舞台表演技巧,包括语言表达、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方面。
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并自主创作表演作品。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使其能够在团体表演中积极参与并发挥个人优势。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使其能够深入理解戏剧作品并生动地演绎角色。
5.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使其能够欣赏优秀的戏剧表演作品并进行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内容1. 基础表演技巧a. 语言表达:语音、语调、语速等方面的训练。
b. 面部表情:眼神、微表情、面部肌肉控制等方面的训练。
c. 肢体语言:姿势、动作、舞台行走等方面的训练。
2. 创作与编导a. 剧本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编写剧本并进行改编。
b. 导演技巧:指导学生如何设计舞台布景、灯光、音效等,提升表演效果。
3. 团体表演a. 合作演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组织学生共同参与小组表演,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b. 角色分配:指导学生根据剧本特点,合理分配角色,发挥个人优势。
4. 戏剧欣赏与分析a. 戏剧作品:分享著名戏剧作品,并引导学生观看和欣赏。
b. 角色分析: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戏剧角色,为表演提供更准确的情感展现。
五、教学方法1. 实践演练:通过反复排练和演出,让学生逐步掌握表演技巧和舞台经验。
2. 示范教学:教师示范表演,引导学生模仿和学习。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展开合作,共同创作和演出作品。
4. 视听教学:利用影像、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5.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促进思想碰撞,拓展视野。
六、教学评估1. 表演实践评估:通过学生的表演作品评估其技巧和艺术表现力。
舞蹈表演教学大纲

舞蹈表演教学大纲
1. 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提供舞蹈表演方面的教学,帮助学生发展和提高舞蹈表演技巧和艺术表达能力。
2. 课程目标
- 培养学生对舞蹈表演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舞蹈动作灵活性。
- 培养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和舞蹈表达能力。
-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团队精神。
3. 课程内容
3.1 基本舞蹈技巧
- 姿势、节奏和步伐的基础训练。
- 舞蹈动作的基本练和技巧培养。
- 舞蹈身体语言和姿态的研究和运用。
3.2 舞蹈编排与表演
- 舞蹈编排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 舞蹈节目的构思和创作。
- 舞蹈表演的舞台表现力培养。
3.3 舞蹈剧目研究
- 研究和表演经典舞蹈剧目。
- 分析和理解舞蹈剧目的艺术表达和主题内涵。
- 运用舞蹈技巧和表现力进行舞蹈剧目的演绎。
4. 评估与考核
- 班内训练与课堂参与度。
- 舞蹈技巧和动作完成度。
- 舞台表演实践和能力展示。
- 舞蹈剧目研究和演绎成果。
5. 参考资料
- 曲艺舞蹈技法与表演教程,作者:张明,出版日期:2021年。
- 舞台表演艺术导论,作者:李芳,出版日期:2020年。
- 当代舞蹈编排与表演实践,作者:王蕾,出版日期:2019年。
以上为舞蹈表演教学大纲的内容安排,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舞蹈表演技能和艺术表达能力。
芭蕾课程教学大纲模板范文

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芭蕾舞基础训练2. 课程编码:XXXXXX3. 课程类别:舞蹈表演类4. 学分:XX学分5. 授课对象:舞蹈专业学生6. 授课时间:XX学时二、课程目的与要求1. 目的:(1)使学生掌握芭蕾舞的基本动作和技巧,培养良好的舞蹈素养。
(2)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节奏感和音乐感。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2. 要求:(1)掌握芭蕾舞的基本动作和技巧,包括扶把、跳跃、旋转等。
(2)具备良好的身体协调性、节奏感和音乐感。
(3)树立正确的舞蹈审美观念,提高艺术修养。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一章芭蕾舞概述(1)芭蕾舞的历史与发展(2)芭蕾舞的特点与风格(3)芭蕾舞的基本术语2. 第二章芭蕾舞基本动作(1)扶把练习:脚位、手位、步伐(2)跳跃练习:小跳、中跳、大跳(3)旋转练习:单一旋转、组合旋转(4)组合练习:小组合、中组合、大组合3. 第三章芭蕾舞技巧与难点解析(1)跳跃技巧:跳跃的发力、稳定性与美感(2)旋转技巧:旋转的稳定性、速度与美感(3)组合技巧:组合的连贯性、节奏感与美感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课堂讲解、示范、练习,使学生掌握芭蕾舞的基本动作和技巧。
2. 分组教学:根据学生的技术水平进行分组,提高学习效果。
3. 个性化指导: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4. 视频教学:利用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芭蕾舞动作。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练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30%)。
2. 期末考试:芭蕾舞基本动作和技巧的展示(占总成绩的70%)。
六、教材与参考书1. 教材:《芭蕾舞基础训练》2. 参考书:《芭蕾舞教程》、《芭蕾舞基础动作与组合》七、学时分配1. 理论课:XX学时2. 实践课:XX学时八、教学进度安排(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1. 第一周:芭蕾舞概述2. 第二周:扶把练习3. 第三周:跳跃练习4. 第四周:旋转练习5. 第五周:组合练习6. 第六周:技巧与难点解析7. 第七周:期末考试注:以上教学大纲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表演基础与技能课程教学大纲格式

《表演基础与技能》学期课程教学大纲2014/2/17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表演基础与技能课程类别:必修课□选修课■学时/学分:56/3.5 授课时间:4学期其中实验(实训、讨论等)学时:授课对象:2012级群众文艺任课教师姓名:于捷授课地点:艺B106所属院(系):师范学院联系电话:22861269职称:副教授Email: yuj@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周五下午5.6节艺B106二、课程简介此课程是音乐教育及表演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选修课程。
该课程作为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众多专业基础课程中的一门,与其他专业课程一道,共同承载着训练学生的基本表演技能和培养学生的艺术表演能力的重要任务。
通过对表演基础元素的讲解以及舞台表演基础中的一系列训练与练习,使学生了解并学会正确判断人物之间关系的方法,运用塑造人物的基本原则与规律,有效地提高学生准确、完整地塑造舞台人物形象的基本技能与表演能力。
三、课程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以更新观念为核心,在舞台上最大限度地恢复、解放和开拓学生的有机天性,通过对表演基础元素的学习,让学生逐渐学会“置自身于特定的想象意境之中”有效地克服害羞的心理压力;2.以想象力的开发为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开拓他们的自身表演潜质,在人物塑造的基本原则框架里,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对表演对象的性格、特性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明判;3.树立成功点,强化信念,在肯定自我的基础上,开拓个人魅力,结合有选择的作品表演练习,了解并逐步掌握通过剧本中的人物、事件、冲突,去寻找人物性格依据的方法,进而达到有效地提升学生们的艺术和文学修养之目标;4.培养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美学观,提高审美品位;在选择性的作品训练环节中,重点要求的是学生必须学会用“心灵”、“情感”去寻找隐藏在形象背后的主题,站在“真、善、美”的基点上去严谨解读剧本中深含的创作意蕴,以达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之目标;5.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素养和艺术修养,逐渐提高准确塑造舞台人物形象的自我感觉和表现技能。
表演基础练习课程教学大纲

导演系 (戏剧影视导演)专业《表演基础练习》课程教学大纲1、课程代码:D11022、英文译名:Basics in Acting3、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4、适用专业(含方向)和年级:导演专业一年级5、学时与学分:360学时,15学分第一学期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讲授和训练使学生体验到舞台行动的具体过程与环节,基本掌握舞台表演的基础知识和创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要求:1、选择熟悉的社会生活内容,学会构思比较简单的,合理有机的规定情境和人物行动线索,通过人物有机的,积极的舞台行动,排除妨碍人物行动的“障碍”;2、运用有机的舞台行动展现一个完整的生活片段;3、具备初步的表演概念,感受正确的舞台表演自我感觉,最后达到真实自然、有想象力的在舞台上生活。
二、教学内容1、第一阶段:表演元素练习(32学时)本阶段的学习是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表演元素,消除多余紧张,学会在舞台上注意力集中地、有逻辑地生活。
①肌肉放松练习;②注意力集中练习;③想象练习;④体会物体的重量感、体积感、质感的练习;⑤人物行动逻辑性的练习;⑥无实物小品练习。
此外,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也可酌情加入“人物模拟练习”、“动物模拟练习”等。
2、第二阶段:单人小品练习(112学时)训练学生在具体准确的规定情境下,运用连续的、不停顿的、积极有效地、彼此之间有着紧密逻辑关系和有机联系的“发现——判断——行动”的环节,从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具有明确目的和一定思想意义的舞台行动。
①人物简单行动练习;②人物简单行动目的的练习;③人物较复杂行动目的的练习。
三、教学方法1、课堂练习与理论讲授相结合;2、教师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四、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戏剧导演本科教程》,李建平编著,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11月,北京第一版参考书目:《戏剧表演基础》,梁伯龙、李月,文化艺术出版社《表演技巧》,(英国)休·莫里森,中国戏剧出版社《戏剧表演学》,胡导,中国戏剧出版社第二学期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讲授进一步训练和培养学生基本的表演能力,使其可以在一定的规定情境中,组织积极有效的舞台行动,并具有初步的人物形象创造的能力。
表演基础 教学大纲

表演基础-1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190751Z10课程名称:表演基础/ Performing Arts Foundation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学时/学分:64/4先修课程:声乐演唱、台词与朗诵、形体与舞蹈适应专业:声乐表演专业教材、教学参考书:《表演技术与表演教程》詹竹莘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演员的自我修养》【俄】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本课程以形体表演理论、戏剧表演理论、舞台表现力理论等为理论支撑,以动作、表情、心理、形体塑造等为训练的重点,将重心放在实践而非理论上,以帮助每一位学生学会在舞台上如何表现情感和作品内容,如何展现更好的精神风貌,如何表现不同情绪以及如何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
本课程还涉及到舞台心理及心理干预的内容,旨在为学生建立更健康的舞台表演心理,去除胆怯和浮躁,使他们学会临场时的自我调节方法与手段,以获得更自然更放松的演出效果。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知识:掌握表演基础的基本理论,明确音乐会演唱的舞台姿态、动作、礼仪等,增强学生在演唱时的舞台表现能力,作为声乐演唱的辅助基础课程,重点训练学生的肢体动作,如何在舞台上自然、自信、大方地表演,逐步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创造素质,树立学生积极热情的艺术创作态度,培养学生正确和良好的艺术创造观念。
能力:通过一系列理论及课堂实践学习,提升学生对于舞台表演的掌控能力。
能够在舞台演出,音乐会实践以及歌剧表演中有一定的表演能力,能够结合演出需求,舞台场景变化,不同风格演唱表演形式的转变以及不同对手戏演员互动演出的变化,完善自身表演能力。
也就是全面提升学生舞台独唱表演、对唱重唱表演以及歌剧舞台表演所需要掌握的基本技巧和能力。
素质:建立理论-实践-理论相结合的观念,通过课程中的舞台实践、分析讨论、课后总结全面提升学生舞台表演素质。
使学生拥有掌控舞台节奏的能力,能够在未来的舞台演出、实践、歌剧表演中独自掌控不同的演出需求,不同舞台表演风格、人物个性的诠释。
表演教学大纲培训计划

表演教学大纲培训计划第一节:表演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1. 表演的定义与分类- 介绍表演的概念与定义- 分类介绍不同类型的表演形式,如话剧、舞蹈、音乐剧等2. 表演技能基础- 体态与动作- 通过基本的舒展与拉伸动作,培养学员的身体协调与柔韧性 - 教授基本的动作技巧,包括行走、站立、坐姿等- 声音与语言- 声音的基本训练与发声技巧- 语言演绎的基本技能,如语言韵律、发音准确等3. 角色扮演与表演技巧- 角色扮演的基本概念与技巧- 认识角色,根据剧本与人物特点进行表演- 表演的情感表达与调动技巧4. 舞台表演基础- 舞台基本常识- 舞台演出的练习与技巧- 舞台与观众的互动技巧第二节:表演剧目学习与分析1. 剧目的历史与特点- 介绍不同类型的剧目,包括古典戏剧、现代戏剧、音乐剧等 - 分析剧作的背景、内涵与特点2. 剧本分析与理解- 教授学员读懂剧本的技巧- 练习分析与解读基本的剧本文本3. 角色扮演与演绎- 练习通过剧本角色的演绎来理解剧作的内涵- 挖掘角色背后的情感与内心世界4. 剧目的排演与导演- 了解剧目的排练流程与过程- 认识导演的角色与工作5. 剧目演出与表演技巧- 在掌握剧目的基础上,实践表演技巧的练习与提高第三节:表演实践与应用1. 角色扮演与个性培养- 身体语言与动作训练,提高演员的自我表达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员的情感表达与情绪调动能力2. 剧目实践演出- 组织学员进行实际的剧目排演与演出- 通过实践,检验学员在表演技巧与角色扮演方面的能力3. 社交与表演- 教授学员如何在社交场合中运用表演技巧- 训练学员在不同场合中的自我表现与表演能力第四节:表演概论与理论知识1. 表演心理学- 了解表演对情感与心理的影响- 学习通过表演来调动情感与情绪的技巧2. 剧场概论- 介绍剧场的构成、功能与历史- 认识不同类型的剧场与演出场地3. 表演审美与批评- 探讨表演的审美标准与评价- 学习表演作品的批评与评价技巧第五节:毕业演出与总结1. 毕业演出策划- 组织学员进行毕业演出的策划与准备工作- 安排学员参与演出的角色与任务2. 总结与展望- 对整个培训计划进行总结与评价- 展望学员未来在表演领域的发展与应用以上就是本次表演教学大纲培训计划的详细内容,希望能够为学员提供全面的表演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表演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演系 (戏剧影视导演)专业《表演基础练习》课程教学大纲1、课程代码:D11022、英文译名:Basics in Acting3、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4、适用专业(含方向)和年级:导演专业一年级5、学时与学分:360学时,15学分第一学期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讲授和训练使学生体验到舞台行动的具体过程与环节,基本掌握舞台表演的基础知识和创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要求:1、选择熟悉的社会生活内容,学会构思比较简单的,合理有机的规定情境和人物行动线索,通过人物有机的,积极的舞台行动,排除妨碍人物行动的“障碍”;2、运用有机的舞台行动展现一个完整的生活片段;3、具备初步的表演概念,感受正确的舞台表演自我感觉,最后达到真实自然、有想象力的在舞台上生活。
二、教学内容1、第一阶段:表演元素练习(32学时)本阶段的学习是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表演元素,消除多余紧张,学会在舞台上注意力集中地、有逻辑地生活。
①肌肉放松练习;②注意力集中练习;③想象练习;④体会物体的重量感、体积感、质感的练习;⑤人物行动逻辑性的练习;⑥无实物小品练习。
此外,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也可酌情加入“人物模拟练习”、“动物模拟练习”等。
2、第二阶段:单人小品练习(112学时)训练学生在具体准确的规定情境下,运用连续的、不停顿的、积极有效地、彼此之间有着紧密逻辑关系和有机联系的“发现——判断——行动”的环节,从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具有明确目的和一定思想意义的舞台行动。
①人物简单行动练习;②人物简单行动目的的练习;③人物较复杂行动目的的练习。
三、教学方法1、课堂练习与理论讲授相结合;2、教师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四、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戏剧导演本科教程》,李建平编著,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11月,北京第一版参考书目:《戏剧表演基础》,梁伯龙、李月,文化艺术出版社《表演技巧》,(英国)休·莫里森,中国戏剧出版社《戏剧表演学》,胡导,中国戏剧出版社第二学期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讲授进一步训练和培养学生基本的表演能力,使其可以在一定的规定情境中,组织积极有效的舞台行动,并具有初步的人物形象创造的能力。
要求:1、选择熟悉的社会生活内容,学会构思比较简单的,具有一定戏剧性因素的情节线索和规定情境,有想象力的再现生活;并学会在舞台上思考、判断,组织清晰有机的,积极有效的舞台行动;2、学会运用具体有机的舞台行动展现一个完整的生活片段;3、具备初步的表演概念,感受正确的舞台表演自我感觉,最后达到真实自然、有想象力的在舞台上生活。
二、教学内容1、第一阶段:双人无语言交流小品练习(48学时)训练学生掌握利用非语言方式进行人物间交流和舞台行动的能力。
“双人无语言交流小品练习”是通过人物利用肢体等非语言方式进行人物之间交流的一种练习;要求学生利用自身除语言外的一切手段,如肢体、眼神、精神状态、道具等,向对方传达自己的内心需求,最终达到改变对手的目的。
①利用肢体语汇进行无语言简单交流的练习;②利用肢体语汇进行无语言较复杂交流的练习;③具有简单戏剧性事件的无语言交流练习。
2、第二阶段:双人有语言交流小品练习(96学时)训练学生掌握利用初步语言手段进行舞台行动的能力;训练学生了解和组织简单戏剧性事件的基本能力,作业逐步过渡到具有戏剧性的“事件小品”。
“双人有语言交流小品练习” 是通过人物利用包括语言在内的一切方是进行人物之间交流的一种练习;要求学生学会利用简洁有效、充满动作性的语言以及肢体、眼神、精神状态、道具等,向对方传达自己的内心需求,最终达到改变对手的目的。
①利用语言和肢体语汇进行简单交流的练习;②利用语言和肢体语汇进行较复杂交流的练习;③具有简单戏剧性事件的有语言的交流练习。
此外,根据以上教学情况,可酌情加入“观察生活练习”。
3、第三阶段:剧本片段排练(60学时)由学生选择熟悉或可以理解的中国话剧剧本片段,或者由学生选择现代文学作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改编,由教师辅导学生排演;在排练中使学生学会分析剧本所提供的规定情境、分析人物的行为逻辑,初步体会创造人物形象的过程,并进一步巩固表演练习基础。
4、第四阶段:讲述生活练习(12学时)锻炼学生观察生活理解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选择自己有兴趣的社会生活内容,形象生动的进行讲述,三、教学方法1、课堂练习与理论讲授结合;2、教师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理论分析;3、本学期共216学时。
四、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戏剧导演本科教程》,李建平编著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11月,北京第一版参考书目:《演艺的历史》,(英国)尼尔·格兰特,黄跃华等译,希望出版社《论话剧导表演艺术》,张仁里,中国戏剧出版社《台词》课程教学大纲1、课程代码:D12012、英文译名:Lines3、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4、适用专业 (含方向)和年级:导演专业一、二年级5、学时与学分:108学时,3学分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讲授和训练,使学生了解舞台语言的一般规律,具备一定的舞台语言表现能力,学会运用舞台语言创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要求:1、学会运用呼吸、发声、吐字、等语言表现方法;2、基本掌握舞台语言的艺术规律。
二、教学内容第一学期:舞台语言基本功训练1、呼吸、发声、吐字练习2、声母、韵母、儿化、惯口练习20学时3、基本功综合练习, 短文练习16学时第二学期:舞台语言表现力训练1、重音与停顿2、语气语调练习, 寓言练习18学时3、语言表现力综合练习、散文练习18学时第三学期:舞台语言艺术处理、角色台词1、对角色台词的分析与理解2、语言行动的分析, 独白练习18学时3、潜台词的挖掘4、内心独白的寻找5、舞台语言对白练习18学时三、教学方法大课讲授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四、考核方式期中考试, 占30%期末考试, 占70%五、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台词教材》一、二,高凌云,上海戏剧学院,2004年2月参考书目:《演员艺术语言基本技巧》,文化艺术出版社《形体》课程教学大纲1、课程代码:D12022、英文译名:Body Movement3、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4、适用专业(含方向)和年级:导演系一、二年级5、学时与学分:108学时,3学分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讲授和训练,使学生能够熟悉自身形体控制要领,基本掌握各种形体的舞台表现技能,领悟和加强形体的可塑性和表现力, 从而拓展导演的想象力与创作手段。
要求:1、基本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肌体,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并加强节奏感;2、掌握跌、扑、翻、滚、打等舞台技巧性的技能;基本了解戏曲身段中的各个行当的步态、指法、身段并基本掌握其要领.;3、基本把握住欧洲代表性舞蹈和中国民族民间舞等各种不同舞蹈的风格、韵律、气质、节奏。
二、教学内容第一学期:1、戏曲形体基本功,舞台技巧练习 18学时2、戏曲身段练习 18学时第二学期:中外代表性舞蹈36学时第三学期:中外代表性舞蹈36学时三、教学方法1、课堂集体授课, 现场示范并单独辅导.2、分大组、小组及个别完成教学3、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不同形体基础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安排。
四、考核方式1、期中为考查, 评分为及格和不及格。
2、期末为考试, 满分为100分。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自编教材参考书目:《谈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形体锻炼》,白云生著,北京通俗文艺出版社, 1957.2《戏曲的唱念和形体锻炼》,白云生著,北京音乐出版社, 1962. 5《形体训练》,常薏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3《形体训练"基本功"教材》,中国戏曲学校编,中国戏剧出版社, 1962.12《舞蹈与形体训练》,崔秀珍编著,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形体训练纲论》,杨斌著,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2.1《形体训练教程》,富嘉贞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7.1《编剧理论与技巧》课程教学大纲1、课程代码:D11102、英文译名:Theories and Techniques in Playwriting3、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4、适用专业(含方向)和年级:导演专业一年级5、学时与学分: 72学时,4学分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讲授和训练使学生基本了解与掌握编剧的基础理论,培养鉴赏、分析剧本的能力;使学生学习与掌握初步的剧本结构能力和写作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自觉梳理与运用所学的内容,结合专业的特点更好地进入导演专业主课的学习与导演能力的培养。
要求:1、大量阅读剧本、观摩演出。
2、根据教学要求,完成阶段作业练习。
二、教学内容1、戏剧写作元素:36学时从中学作文到文学思维到戏剧思维的转化——故事、动作、情境、悬念、突转与发现、细节、台词等2、戏剧结构: 36学时从片段训练到整体构思、体现的转化——闭式、开放式、散文式、时空交错式、改编等。
三、教学方法1、以课堂讲授为主,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注重辅以戏剧片段分析、观摩以及课堂提问、讨论等;2、以阶段性写作训练为辅,在训练过程中进行构思、体现指导,作业完成后进行课堂讲评。
四、考核方式本课程在各个教学阶段教学中酌情布置训练作业,篇幅及难度随课程内容而逐步增加。
每学期全部作业的成绩按不同权重比例折算后得出学期成绩。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自编教材参考书目:《编剧理论与技巧》,顾仲彝,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剧作法》,[英]威廉—亚却,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编印《戏剧技巧》,[美]乔治—贝克,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西欧戏剧理论》,[英]阿—尼柯尔,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论戏剧性》,谭霈生,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戏剧剖析》,[英]马丁˙艾思林,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12月第一版《戏剧结构》,[苏]霍洛道夫,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7月第一版《剧作艺术论》,大连市艺术研究所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1月第一版《编剧艺术》,[美]L˙埃格里,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1月第一版《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1、课程代码:X12012、英文译名:Introduction to Art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3、适用专业(含方向)和年级:导演专业一年级4、学时与学分:36学时,2学分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艺术基本理论的讲授,采用理论阐释与具体艺术作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初步掌握艺术创作的基本原理,从而由浅入深、融会贯通地掌握艺术理论知识,提高鉴赏艺术作品的能力。
要求:1、能够正确理解和基本掌握正确的艺术理论知识;2、提高鉴赏与分析艺术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
(2课时)教学重点:上层建筑内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