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1.结构缜密
本文属小品,构思精巧,全文分三部分。 开头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当中的写景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先仰视,再俯瞰, 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 一意,次第井然,脉络贯通。 最后“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 ,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 ;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这几句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 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5.怎样理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 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灵运比肩之意溢于 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 景的得意之感。
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翻译课文
原文: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高耸的山峰
译文: 高耸的山峰直入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描写山之高(仰),水之静(俯),用笔洗练,寥寥八 字,就写出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风物,意境清新。
翻译课文
原文: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
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全,都 长久存在 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陶弘景此人诗画双全,是当时著名画家与作家,他在其 画中题诗一首,画中有两头牛,一牛“恋绿畴”吃草,一 牛有“金笼”而“落得用鞭抽”。其画其诗强烈地形象地 表现了作者辞官退休的愿望,他向往的是“流水”、“绿 畴”的“悠悠”晚年。
答复
谢征,字玄度,南朝梁陈郡 阳夏人。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陶弘景〔南北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
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散。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是南朝文学家。
复:又。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异。
文言知识:一、古今异义①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备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②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③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④古来共谈(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二、一词多义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奇:形容词作名词,指山水奇丽答谢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答谢中书“书”:书信。
答谢中书书资料

HSE安全教育管理规定模版HSE(Health, Safety, and Environment)安全教育管理规定模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与依据】为了加强企业内部HSE安全教育的管理,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确保企业的安全生产,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及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本《HSE安全教育管理规定模版》。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企业内部所有员工,包括全职员工、临时工和实习生等。
第三条【安全教育管理原则】安全教育需贯穿员工的整个工作生命周期,从入职培训到在职培训,全面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安全教育应以实际工作为基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方位培养员工的安全意识、知识和技能。
第二章安全教育计划第四条【制定安全教育计划】每年初,根据企业安全生产目标及工作计划,制定安全教育计划。
安全教育计划包括安全教育的内容、对象、方式、时间等要求,由安全教育部门负责编制并报企业管理层审核批准后执行。
第五条【内容设置】根据员工的工作职责和安全风险等级,确定相应的安全教育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安全理念教育、岗位风险防控教育、事故应急处理教育等。
内容设置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第六条【对象界定】根据工作岗位和工作职责,确定受训员工的范围,包括常态性与非常态性培训对象。
非常态性培训对象包括新员工、岗位变动员工、事故责任人员等。
第七条【培训方式】安全教育的方式多样,包括但不限于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在线学习等。
根据安全教育计划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并确保培训的有效性。
第八条【时间安排】安排合理的安全教育时间,避免影响正常工作。
班组教育和全员教育可以利用工作间隙或调整工作计划进行,特殊情况下也可通过加班、调整工作时间等方式进行。
第三章安全教育实施第九条【入职培训】对新员工进行基础安全教育培训,包括企业安全制度、安全操作规程、事故应急处理等内容。
入职培训应有明确的时间和方式,培训内容应结合岗位要求进行。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引导语:《》中感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及原文翻译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答谢中书书》是南朝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插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注释1.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卷四十六。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人称山中宰相。
有《陶隐居集》2.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3.山川之美山川:山河之:的美:美景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翠竹青林:青葱的林木翠竹:翠绿的竹林6.四时俱备:一年四季。
四时,四季;俱,都7.晓雾将歇将:将要。
歇:消散。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答谢中书书(通用16篇)

答谢中书书(通用16篇)答谢中书书篇1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1、借助解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意义;2、在反复诵读中品尝文章美丽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同学体会娱情山水的得意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难点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尝文章的语言特点难点:引导同学理解娱情山水的得意之情。
学情分析作为初级中学的八班级同学,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力量偏低,思维力量、审美力量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同学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同学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育同学的观赏力量和审美情操。
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一)教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同学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诵为主线,培育同学的文言文阅读力量。
为此,我主要采纳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诵读法、争论法、自学法等。
(三)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1、让配乐观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现),老师用美丽的语言大导入: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
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淌的山水诗。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2、简介文题。
谢中书是的伴侣谢征的官职名,书是指书信,在古代是一种可以抒情议事的文体。
《答谢中书书》全文及 翻译

《答谢中书书》全文及翻译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答谢中书书——陶景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山川之美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山峰直插云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作者简介】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
南朝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他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
工草隶行书尤妙。
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
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
另著有《陶隐居集》、《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等。
相关阅读:初三年级文言文全集翻译八年级文言文全文翻译初一年级文言文翻译与赏析中考备考:阅读理解专项练习精选汇编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答谢中书书》(36张)

“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 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精品课件
4、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 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精品课奇件 者。
让我们通过朗读领略文章的 美。
朗读方法:看清字,读准 音,口齿清楚,缓急有序,轻重 有度,感情充沛,一气呵成。
精品课件
山川之美,,古古来来共共谈谈。。
精品课件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精品课件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人”。
精品课件
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 ,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 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 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 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 友人的安慰。
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精品课件
答谢中书书
南朝 陶弘景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 儿争相跳出水面。
精品课件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指人间 指仙境。 南朝的谢灵运 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欣赏。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 康乐公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 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精品课件
一、总写。以感慨发端。
总
二、分写 具体描绘了秀美 的山川景色。
精品课件
答谢中书书(原文、译文及注释)

答谢中书书(原文·题解·注释·译文)[南朝·梁]陶弘景【作者小传】陶弘景(452—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县)人。
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划灰中学书,读书万余卷,未弱冠,齐高帝作相,即引为诸王侍读,官奉朝请。
后隐居于句容句曲山,自号华阳陶隐居。
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讨大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好神仙之术,爱山水。
谥贞白先生。
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诗文今传《陶隐居集》辑本一卷。
[题解]谢中书,名谢微(或作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豫章王记室,因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
本文以山川之昏晓、四时之变化,描绘了江南自然山水之美。
笔致清新隽永,宛如清丽的山水画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1],沈鳞竞跃[2],实是欲界之仙都[3],自康乐以来[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5]。
——选自明刻《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陶隐居集》山水中包蕴的美,自古以来人们经常谈论。
高高的山峰直插云天,清清的流泉明净见底。
两岸石壁上,五色缤纷交相辉映。
那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
晓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和百鸟的啼叫声交织成一片;夕阳即将坠落之际,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腾跃。
这实在是人世间的仙境,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妙山水的人了。
(王运熙曹旭)【注释】[1]颓:坠落。
[2]沈鳞:潜游水中的鱼。
沈,同“沉”。
[3]欲界:佛教中三界之一。
即指人间。
三界为:欲界(有淫欲、食欲);色界(无淫欲、食欲,但仍有形色之好和物质牵挂);无色界(摆脱一切形色、物质羁绊)。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之意。
[4]康乐:谢灵运。
灵运袭封康乐公,性耽山水,故云。
[5]与:参与其间。
这里指欣赏。
与陈伯之书[南朝·梁]丘迟【作者小传】丘迟(公元464—508),字希范,吴兴乌程(今浙江吴兴)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小测姓名
陶弘景(456—536),字,号,人称“”,南朝时思想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二牛图》等。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
1.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问答:
1.开头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2.“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有什么妙处?
3.最后两句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小测姓名
苏轼(1037—1101),(朝代)著名文学家,字,号,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
与,合称“三苏”。
他擅长诗词、散文,是“”之一。
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
代表作品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本文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本文通过对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漫步的都包含在其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1.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 念无与为乐者
3.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问答:
1.“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了什么?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月色怎样的特点这?
3.怎样理解作者的连发两问?
4.你是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闲人”的含义?
《与朱元思书》小测姓名
吴均(469—520),字,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朝代)家。
吴均长于描写山水景物,风格峻拔清新,时人纷纷效仿,称为“”。
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等,惜皆已亡佚。
骈文也称“”“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或“”。
它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
骈文的最大特点是,即所谓“骈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
全篇以句为主,两两相对,句式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修辞上注重和。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翻译: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5.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7.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问答:
1.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
2.作者笔下的水是怎样的情状的呢?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词语说说水的特点。
3.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样的?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词语说说山的特点。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结尾处的写景有什么作用?
《三峡》补充:
1.文章为什么写水之前先写山?
2.第2段是怎样描写“夏水”的?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这一句描写有什么特点?
4.第4段描写了三峡什么时候的景色?其特点是什么?
5..《三峡》的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怎样理解这一歌谣的作用?
6.写出课外有关描写三峡的古诗、词句。
(至少3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