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大全【精华】
2013中考文言文必读10篇复习精编

22《愚公移山》题目及答案一、文学常识:1.课文选自《列子·汤问》,相传是战国时期战国所作,他是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愚公移山,本故事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二、词语:1.写出下列语句的通假字: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亡.以应“亡”通“无”,没有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2.一词多义:①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②固汝心之固.顽固吾义固.不杀人本来③而笑而.止之曰表修饰而.山不加增但是④焉始一反焉.语气助词且焉.置土石哪里⑤其其.妻献疑曰他的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⑥之汝心之.固主谓之间告之.于帝这件事以君之.力的3.词类活用: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名词作状语)4.古今异义:虽.我之死古:即使今:虽然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方.七百里(方圆)惩.山北之塞(苦于)出入之迂.(曲折,绕远)聚室而谋.曰(商量)吾与汝毕.力平险(用尽)指.通豫南(直)杂然相许.(赞同)投诸.渤海之尾(之于)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削减)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扛,挑)始龀.(换牙)寒暑易.节(交换)固不可彻.(通)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尽)何苦.而不平(愁)惧其不已.也(停止)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背)三、翻译句子: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苦于大山的阻挡,进进出出都要绕道。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凭着你的力气,还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丘,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⑤甚矣。
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⑥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凭你的力气,还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丘,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⑦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013中考语文文言文六大知识点复习

2013中考语文文言文六大知识点复习在中考试题中文言文占据着一点的位置,所以在复习中要总结经验,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整理,规划合理的复习方案,具有针对性的复习,最终达到想要的效果,小编为即参加2013中考的同学整理了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复习,供学生参考学习。
文档较长,欢迎免费下载复习,预祝同学们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考入理想的高中。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复习:古今异义例词例句古义今义1 居居十日过了居住2 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跑走3 再一股作气,再而衰第二次又4 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水池5 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停驻质量差;次数6 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7 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8 寻未果,寻病终不久寻找9 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案件监狱10 坐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坐下11 渠问渠哪得清如许它(他)水渠12 微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微小13 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官吏调职迁移14 形无案牍之劳形身体形状15 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卑鄙16 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质低下17 牺牲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祭祀用的物品为正义事业而奉献18 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缘亲属19 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交通运输20 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男性的配偶21 绝境同上与世隔绝的地方山穷水尽的地步22 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不必说条件关系连词23 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数学学科之一24 开张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开业25 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集商议财务人员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2012、2013年中考语文古文复习资料汇总

---------------------------------------------------------------最新资料推荐------------------------------------------------------ 2012、2013年中考语文古文复习资料汇总中考语文古文复习资料汇总之一由上海成才家教网支持提供古文复习资料集(一)一.天时不如地利 1 .常识:①.选自《孟子 o 公孙丑下》。
孟子,名轲,战国思想家。
《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所着。
②.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孟子》中的文章有《王顾左右而言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中心: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作用,提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观点。
段意:①.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突出天时不如地利。
③.突出地利不如人和。
④.紧接前面的人和,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道的作用。
3.句译: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时机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又)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重要。
②.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敌人既然来)包围并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适宜作战的时令、1 / 7气候。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不能用兵器和盔甲的锐利坚固来在天下建立威信。
④.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得到民心(的人),帮着他的人就多;没有施行仁政,没有得到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二.橘逾淮为枳 1 .常识:选自《晏子春秋 o 内篇杂下》。
晏子,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
2.中心:本文记述晏子出使楚国,凭着机智善辩,挫败了楚王的诡计,维护了个人和祖国尊严的故事。
人物形象:晏子:爱国、机智善辩、善于辞令。
楚王:平庸愚昧。
段意:①-②.写晏子使楚前夕,楚王与其左右策划侮辱晏子的办法。
③-⑥.写晏子智搓楚王,使其自取其辱。
3.句译:①.吏二缚一人诣王。
---------------------------------------------------------------最新资料推荐------------------------------------------------------ 两个官吏捆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
中考必背文言文复习资料

1、《论语》十则(七年级上册P4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013年中考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描物状物篇

2013年中考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描物状物篇】古镜(宋)沈括【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
②原:推究。
③差:略微。
1.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2.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收人面令.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4.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
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 (用一个词语概括)(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
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古镜》1.A2.B3.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
4.(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精湛(高超)。
(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
《古镜》译文:【甲】古人制造镜子的时候,大镜子铸成平的,小镜子铸成凸的。
2012、2013年中考语文古文复习资料汇总 之三

---------------------------------------------------------------最新资料推荐------------------------------------------------------ 2012、2013年中考语文古文复习资料汇总之三 2019、 2019 年中考语文古文复习资料汇总之三由上海成才家教网支持提供十一.王顾左右而言他 1 .常识:①.节选自《孟子 o 梁惠王下》。
孟子,名轲,战国思想家,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②.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孟子的文章有《天时不如地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中心:赞颂了孟子的机智和勇敢,反映了他心怀天下的民本、仁政思想。
启示:我们在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既要观点正确,又要注意方式方法,有时间接地批评比直接的批评要有效的多。
段意:①第一个角度:生活中,对待朋友的委托。
②第二个角度:管理中层,士师管理下属。
③第三个角度:国家最高领导人,国君治理国家。
人物形象:孟子:1 / 7胸有成竹,层层推问,铺垫有序,最终一语中的,警策对手齐宣王:胸无城府,有问必答,不知一步步落入陷阱,毫无退路的尴尬 3.句译:①.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 (自己)到楚国去游历。
②.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一个国家没有治理好,那么对他怎么办? ③.王顾左右而言他。
齐宣王环顾左右,把话题扯到别的事情上了。
④.比其反也,则冻馁妻子,则如之何? 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却在受冻挨饿。
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 十二.公输 1 .常识:节选自《墨子 o 公输》。
墨子,名翟,墨家的创始人。
《墨子》是墨家经典着作。
2.中心:墨子以实际行动阻止楚国攻宋的故事,表现出他的艰苦实践的精神和反对不义战争的非攻思想。
段意:开头:交代故事的起因。
主体:---------------------------------------------------------------最新资料推荐------------------------------------------------------ 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论辩,使公输盘理屈词穷的经过。
2013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知识点:文言文(二)

2013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要点解析文育文阅读要点解析考试说明中的要求: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贝9、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槪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解析: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
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
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
3.对一些名家劣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
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岀现的义项。
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
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石,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
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弗I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淸,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岀合理而简要的表述。
201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实词(二)

5、邹忌讽齐王纳谏(二)一、古今异义1.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义:今义: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古义:今义:3.莫不私王莫:古义:今义:4.邹忌修八尺有余修:古义:今义:5.能谤讥于市朝谤讥:古义:今义:6.臣之妻私臣私:古义:今义:7.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古义:今义:8.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古义:今义:二、词语活用1.朝服衣冠.()2.吾妻之美.我者()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4.闻.寡人之耳者()三、翻译: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之过者,受上赏。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6、出师表一、一词多义1.必能裨补阙漏()2.先帝称之曰能()遗1.以光先帝遗德()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3.深追先帝遗诏()行1.然后施行()2.性行淑均()3.必能使行阵和睦()效效: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2.不效,则治臣之罪()道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2.以谘诹善道()3.策之不以其道()4.不足为外人道也()论1.宜付有司论其刑赏()2.每与臣论此事()明1.以昭陛下平明之理()2.以伤先帝之明()临1.故临崩寄臣以大事()2.临表涕零()诚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诚宜开张圣听()3.帝感其诚()二、古今异义1.诚宜开张圣听开张:古义:今义: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古义:今义:3.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义:今义:4.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感激:古义:今义:三、词语活用1.以光.先帝遗德()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3.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4.此皆良实..()5.攘除奸凶..()6.优劣..得所()7.作奸.犯科()8.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四、翻译: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7、桃花源记一、通假字便要还家()二、一词多义舍1.便舍船()2.屋舍俨然()3.舍生取义()寻1.寻向所志()2.寻病终()志:1.寻向所志()2.处处志之()3.必先苦其心志()属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属引凄异()3.属予作文以记之()4.忠之属也()三、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古义:今义: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古义:今义: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今义:绝境:古义:今义: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古义:今义: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古义:今义:6.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古义:今义:7.便扶向路扶:古义:今义:8.未果果:古义:今义:四、词语活用1.欲穷.其林()2.渔人甚异.之()五、翻译: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大全一、易误读的字1、七年级七上:鹤唳(lì)怡然(yí)土砾(lì)人不知而不愠(yùn)三省吾身(xǐng)思而不学则殆(dài)论语(Lún)碧瓦飞甍(mãng)倏忽(shū)高垣(yuán)睥睨(pìnì)连亘(gân)黯(àn)然缥缈七下:环谒(yâ)称前时之闻(chân)机杼(zhù)赴戎(rïng)机可汗(kâhán)大点兵辔头(pâi)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朔气传金柝(tuî)燕(yān)山胡骑(jì)中间力拉崩倒之声(jiàn)曳(yâ)屋许许声(hǔ)缀(zhuì)行甚远狼亦黠矣(xiá)意将遂(suì)入以攻其后也假寐(mâi)2、八年级八上:芳草鲜(xiān)美黄发垂髫(tiáo)阡陌(mî)后遂(suì)无问津者唯吾德馨(xīn)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ï)清涟而不妖亵(xiâ)玩陶后鲜(xiǎn)有闻尝贻(yí)余核舟一八分有奇(yîujī)如闻泣幽咽(yâ)乘(chãng)奔御风素湍(tuān)绿潭飞漱(shù)其间属(zhǔ)引凄异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夕日欲颓(tuí)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京尹(yǐn)艨艟(mãngchōng)一舸(gě)无迹僦赁(jiùlìn)看幕晨兴(xīng)理荒秽(huì)带月荷(hâ)锄归八下:缥碧(piǎo)鸢飞戾天(yuān)环堵萧然(dǔ)短褐穿结(hâ)箪瓢屡空(lǚ)晏如(yàn)其言兹若人之俦乎(chïu)衔觞赋诗(shāng)骈死于槽枥之间(pián)俟其欣悦(sì)负箧(qiâ)曳屣(xǐ)媵人(yìng)以衾拥覆(qīn)右备容臭(xiù)烨然若神人(yâ)缊袍敝衣(yùn)低绮户(qǐ)贻然不动(yǐ)俶然不动(chù)往来翕忽(xī)悄怆幽邃(qiǎo chuàng)浩浩汤汤(shāng)谪守巴陵郡(zhã)阴风怒号(háo)岸芷汀兰(tīng)宠辱偕忘(xiã)林壑尤美(hâ)伛偻提携(yǔlǚ)觥筹交错(gōng)廿二日(niàn)鲜妍明媚(yán)汗出浃背(jiā)恶能无纪(wū)曝沙之鸟(pù)呷浪之鳞(xiā)停杯投箸(zhù)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bì)3、九年级九上:辍耕之垄上(chuî)皆次当行(háng)度已失期(duï)扶苏以数谏故(shuî)乃丹书帛曰“陈胜王”(wàng)忿恚(huì)慰尉果笞广(chī)为坛而盟(wãi)免冠徒跣(guān)以头抢地耳(qiāng)休祲降于天(jìn)秦王色挠(náo)寡人諭亦(yù)因屏人曰(bǐng)挟天子以令诸侯(xiã)此殆天所以资将军(dài)则命一上将(jiàng)将荆州之军(jiàng)中道崩殂(cú)以遗陛下(wâi)裨补缺漏(bì)长史(zhǎng)咨陬善道(zōu)夙夜忧叹(sù)猥自枉屈(wěi)陟(zhì)罚臧否(pǐ)以彰其咎(jiù)千骑卷平冈(jì)五十弦翻塞外声(xián)八百里分麾(huī)下炙(zhì)九下: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Yíng)胡不见我于王(xiàn)蹴而而与之(cù)乞人不屑(xiâ)非醴泉不饮(lǐ)又何间焉(jiàn)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ǐ)期年之后(jī)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hâ)始龀(chân)子子孙孙无穷匮也(kuì)亡以应(wú)窈窕淑女(yǎotiǎo)二、通假字1、七年级七上: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童趣》)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通“智”,聪明。
(《<论语>十则》)尊君在不“不”通“否”。
(《与陈太丘友期》)七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伤仲永》)对镜帖花黄“帖”通“贴”(《木兰诗》)满坐寂然“坐”通“座”(《口技》)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两小儿辩日》)止有剩骨“止”通“只”(《狼》)2、八年级八上: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桃花源记》)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右手攀右趾“攀”通“扳”,往里拉。
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选贤与能“与(ju)”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gua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大道之行也》)略无阙处“阙”通“缺”(《三峡》)八下: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反”通“返”(《与朱元思书》)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语气词,表疑问。
(《马说》)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的意思。
(《送东阳马生序》)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全。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
(《岳阳楼记》)三、九年级九上: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强迫去守边。
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将军身被肩执锐“被”通“披”,穿着。
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意图。
(《陈涉世家》)故不错意也“错”通“措”,置。
轻寡人与“与”通“欤”,表示询问语气,相当于“吗”。
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唐雎不辱使命》)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自董卓已来“已”通“以”(《隆中对》)九下: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抵抗。
子墨子守圉有余“圉”通“御”,防守,抵挡。
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
(《公输盘》)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孟子>两章》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鱼我所欲也》)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
(《曹刿论战》)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还,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愚公移山》)三、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句中的意义往往不同,阅读时应根据不同的语境确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
现将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多义词整理如下。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鄙 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长:cháng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 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诚:1、诚心(帝感其诚) 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次:1、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当:1、承当,承受。
(当之无愧) 2、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3、将要。
(今当远离)4、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5、值,正在。
(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6、抵挡。
(“锐不可当”)道:1、道路。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3、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度:1、duï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4、征发(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方:1、见方(方七百里) 2、长方形(方以长) 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分:fēn1、划分,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