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9ppt
第9讲 《传播学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

2. 概念组分析
概念组分析,是将与研究内容有关的关键词分 成小组,每组代表一个概念,同时也是理论假 设中的一个变量。这种方法的记录单位仍是单 词,但分析时的变量却是概念组。只要组里的 词出现一次,就算概念组出现一次。 仍以《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用词习惯 分析为例:虚词组、名词组、动词组、形容词 组。
2.《红楼梦》的作者之谜。
《红楼梦》的 作者之谜。 一、抽样 二、统计:用 字习惯 三、发现
曹雪芹
高鹗
1981年,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在美国召开,美 国威斯康星大学讲师陈炳藻宣读了《从词汇上的统计 论<红楼梦>作者的问题》这篇论文。 他从前80回里随机抽取了5回,从后40回里随机抽取3 回,比较5个文言虚词的出现频率,发现它们的正相 关程度达到78.57%,由此认为前后作者基本是一个 人,即曹雪芹,对“后40回作者系高鹗”这一流行看 法提出异议。
以文章类型这个类目为例,它的分类系统包括:
(1)消息
(2)特写
(6)评论
(7)政策性文件
(3)通讯
(4)调查性报道
(8)读者来信
(9)散文
(5)社论
(10)其他
文章 编号 032
出版 日期 19910 403
文章 类型
版面 面积
是否 配图
图片 面积
标题 构成
标题 字号
033 034 „„
19910 407 19910 4013 „„
四、内容分析的程序
讨论:结合上述例子,你认为内容分析应该有 哪些步骤?
内容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的程序很相似,都要 经过以下程序: 1.抽样(注意:一定要有足够大的样本数量, 哪怕是全家福照片分析也是。) 2.收集资料:建构好研究的类目,按照类目进 行资料收集。 3.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传播学课件(全)

教材:邵培仁《传播学》 修订版 面向21世纪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 主讲教师:龚炜
绪
论
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学的定义
要点: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本质与规律 的科学。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宗旨
要点: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限定于人类传播活动但 其它传播现象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作为研究对象。 其它传播现象:蝙蝠的超声波捕食行为、向日葵向着 太阳转动、月亮引起地球潮汐等等。 传播发展的规律、信息传播规律、信息接受规律
蝙蝠
潮
汐
月球与潮汐
三 传播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 整体性。 2、互动性。 互动性。 3、开放性。 开放性。 4、综合性。 综合性。 5、发展性。
总之,传播学是一门位于诸多学科交叉、 总之,传播学是一门位于诸多学科交叉、边缘 地带的并具有一定应用性的新兴独立学科。 地带的并具有一定应用性的新兴独立学科。
中国古代关于传播的说法
“传播”,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与“传 传播”,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与“ 播”相近的词有“传”、“播”、“布”、“流”、“宣”、 相近的词有“ “扬”等。通常,“传”是纵横地传播,“播”是广泛地传 等。通常,“ 是纵横地传播,“ 播,“ 播,“布”是伸展地传播,“流”是连续地传播,“宣”是庄 是伸展地传播,“ 是连续地传播, 重地传播, “扬”是宏大地传播(黄金贵,1994)。 是宏大地传播(黄金贵,1994)。 《墨子·所染》:“此王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 墨子·所染》 世。”此义象为纵向传播; 世。”此义象为纵向传播; 《礼记·祭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 礼记·祭统》 也。” 也。”此义体为横向传播。 《国语·晋语三》:“夫人美于中,必播于外”。《文心雕 国语·晋语三》 夫人美于中,必播于外” 龙·檄移》:“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其义象 檄移》 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 为广泛地宣传和散布。 “传”与“播”合成为“传播”一词,大约最早见于〈〈北 合成为“传播”一词,大约最早见于〈〈北 史·突厥传〉一书:“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含义为长久 突厥传〉一书:“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 而广泛地宣布、传扬。此义已与今义相近。
《传播学教案》课件

《传播学教案》PPT课件第一章:传播学的定义与重要性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传播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使学生认识到传播学在日常生活和社交媒体中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传播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和应用传播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播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播学在社交媒体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讨论传播学的重要性和应用第二章:传播学的历史与发展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历史和发展过程使学生掌握传播学的里程碑和重要学者2.2 教学内容传播学的历史和发展过程传播学的里程碑和重要事件传播学的重要学者及其贡献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播学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图片展示法:展示传播学的里程碑和重要事件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回答关于传播学历史的问题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传播学的重要学者及其贡献第三章:传播学的核心理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传播学的核心理论使学生了解不同传播学理论的应用和局限性3.2 教学内容传播学的核心理论及其基本概念不同传播学理论的应用和局限性传播学理论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播学的核心理论及其基本概念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不同传播学理论的应用和局限性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回答关于传播学理论的问题小组报告:学生分组汇报不同传播学理论的应用和局限性第四章:传播学的研究方法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使学生掌握传播学研究的步骤和技巧4.2 教学内容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传播学研究的步骤和技巧传播学研究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播学研究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回答关于传播学研究方法的问题课后作业:学生完成一份传播学研究的设计稿第五章:传播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播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传播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5.2 教学内容传播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领域传播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传播学在解决现代社会问题中的作用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播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领域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播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讨论传播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第六章:人际传播与社交网络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人际传播的概念和过程使学生掌握社交网络在人际传播中的作用6.2 教学内容人际传播的概念和过程社交网络的类型和特点人际传播与社交网络的关系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际传播的概念和过程互动讨论法:学生分享个人社交网络经验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回答关于人际传播和社交网络的问题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社交网络在人际传播中的作用第七章:大众传播与媒体影响力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众传播的概念和形式使学生认识到媒体在传播中的影响力7.2 教学内容大众传播的概念和形式媒体的影响力及其作用机制媒体对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众传播的概念和形式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媒体事件的影响力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回答关于大众传播和媒体影响力的问题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媒体对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第八章: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交流8.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文化传播的概念和意义使学生掌握跨文化交流的技巧和方法8.2 教学内容文化传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二章:传播学的历史与发展重点关注传播学的历史和发展过程,以及传播学的里程碑和重要事件。
传播学教程 (9)[17页]
![传播学教程 (9)[17页]](https://img.taocdn.com/s3/m/47801e630b1c59eef8c7b4ab.png)
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 中的作用
(一)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 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 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 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这 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 口”,通过这道“关口”传达到受众那 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二)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 想
“电子乌托邦”(Teletopia) 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 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 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 平等的理想国。
第二节 作为社会组织的 大众传媒
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的特点 1.地位稳固 2.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 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 3.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 控制者和使用者。
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 约因素
(一)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 传媒必须面对市场,必须把自己的信息 产品或服务作为商品在市场上销售出去。 (二)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 包括宣传某种思想、灌输某种意识形态、 提倡某种信念、行使某种权利或社会影 响力等等。
(三)公共性与公益性
一方面公共性和公益性,是大众传媒的 权利基础:大众传媒拥有最大限度的采 访权、言论权、编辑权和刊载权,并拥 有广泛的舆论监督的权利;
(四)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 与局限性
麦克卢汉理论的意义在于:它开拓了从 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 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麦克卢汉毕竟不是一位辩证唯物论者, 而是一位技术自然主义者,因而他
(一)“电视人”和“容器人”概念 林雄二郎 “电视人” 中野收 “容器人” “媒介依存症”
传播学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 “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 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麦克卢汉
马歇尔·麦克卢汉(1911—1982)是加拿大的著名文学 批评家,也是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代宗师。麦克卢汉 的事业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40年代是他的成长 期,热衷于文学批评,其重要成果是《机械的新娘》 (1951);50年代是他的转化期,他接受了英尼斯的学 说,沉浸于文化人类学之中,并编辑了《探索》杂 志;60年代是他的成熟期,致力于传播研究,相继 出版了《谷登堡群星:印刷文人的诞生》 (1962)、 《人的延伸:媒介通论》(1964)①、《媒介即是讯息》 (1967,与昆廷·菲奥尔合著)和图画书籍《媒介是按 摩、是逆风》(1967)等书。 ·
麦克卢汉的这个观点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 类感觉中枢的影响,因此,在他的眼里,媒介 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 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
这个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指导意义,但它不是 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 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返回
“热媒介”与“冷媒介”
返回
媒介即讯息
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 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媒介本身才是真 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 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 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 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 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 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返回
“容器人”的概念
《传播学研究方法》PPT课件

9.2.2.控制实验
• 定义:在实验室采用人为的方式限 制或取消其他的对研究结果(因变 量)可能发生影响的因素(自变 量),从而留下试图测试的那些自 变量,然后观察留下的自变量对因 变量的影响效果。
• 优点:
可控性比较强,研究者可以直接测 量传播中的因果关系。
• 缺点:
• 控制实验的环境无法完全再现现实 社会的场景,因此其实验结果与实 际情况必然存在某种误差。
• 9.2.1实地调查法
• (一)定义: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 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直接 地从一个取自总体的样本那里收集 资料,并通过分析这些资料来认识 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法。
• (二)分类:普遍调查和抽样调查两种。
• 普遍调查:简称为普查,指的是对构 成总体的所有个体逐步进行调查。
• 抽样调查:从所研究的整体中,按照 一定的方式选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 并将这部分个体中所得到的调查结果 推广到总体中去。
• 在实地调查法之中,较多使用的是抽 样调查法。
(四)抽样调查的分类: 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
• 随机抽样是指严格按照随机的原则, 使总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可能被 选中为样本的抽样方法。
• 非随机抽样是指按照调查者的意图 进行的抽样方法,这种方法主观色 彩要浓一些。
随机抽样的种类:
• 简单随机抽样:又称为纯随机抽 样,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不 进行任何分组、排序等先行工作, 直接地抽取调查样本。
雪球抽样:
• 像滚雪球一样的凭借自然形成的 人际关系网,由少到多的逐级扩 大的抽样方式。
(五)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访问
• (六)对实地调查的评价:
• 优点:适用面广,能对多数对象进 行研究,调查访问紧贴近现实社会, 调查结果客观、公正,避免了人为 因素的影响。
传播学第九章 受众论

4、文化规范论:认为受从可以从大众
传媒中获得新的见解,可以加强或改变 其原有价值观念。传播媒介为社会树立 了文化规范,人们看待事物时,会受到 这种新规范的影响。
传播学
第九章 受众论
第一节 受 众
一、受众的界定与类型
• 受众: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受众,即受传者, 或称阅听人,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收者的总 称。(具体而言,包括报刊书籍的读者、广播 的听众、电影电视戏剧的观众、网络的浏览 者等)
受众的分类
(1)根据对信息的关注程度和内容的范 围,可以分为一般受众和专门受众。
• 散。大众传播受众分散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事着不同
职业、有着不同动机,互不相识、互不联系,是无组织的 群体。
• 匿。大众传播受众相对于传播者而言是隐匿的,传者可
以了解受众整体的主要特征和愿望,却无法了解单个受众 的具体情况及愿望、要求。
新时期,我国受众的新特征
• A 细分化 • B 主动化 • C 成熟化
5、社会参与论:认为大众传媒应该本 着尊重受众、提高传播效果的原则,在 传播形式上尽可以地考虑和照顾到受众 这种积极参与的愿望、要求和权利。
•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结论:
1、大众传播中的受众是在不断变化中的,没有一 成不变的受众;
• 2、受众是各不相同的,但那些有共同经历 的、受同样社会关系影响的受众对相同传播内 容的反应类似;
(2)根据接触媒介方式的差异,可以分 为读者、听众、观众,以及网络的浏览者。
二、受众的特征
• 多。 大众传播受众数量巨大,许多大型媒介的受众要用
传播理论第九章ppt课件

一、什么传播效果
在传播学研究领域,传播效果这个概念也具有下述 双重含义:第一,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 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第 二,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 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 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 传播效果是指受传者接受信息后,在感情、思 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戴元光、 邵培仁、龚炜:《传播学原理与应用》)
传播理论第九章教学
第一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什么传播效果
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基本内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什么传播效果
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传递的信息被受
传者接受以后所产生的有效结果。(邱 沛篁等主编:《新闻传播百科全书》) 大众传播能使人们的态度、行为发生 多大的变化。(张国良《现代大众传播 学》)
三、培养分析
“培养分析”理论(cultivation analysis)起源于20世纪 60年代的美国,代表学者是乔治· 格伯纳。 “培养分析”理论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大 众传播对人们认识现实世界发挥着重大影响。由于 传播媒介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倾向性,人们的现实观 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发生很大程度上的 乖戾和悖逆,人们的现实观更接近于媒介描述的 “象征性现实”而非客观现实。传播媒介对人们现 实观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 程。
四、知沟理论
“知沟”理论是关于信息社会中大众传播与社
会阶层分化问题的理论,由美国学者卡茨曼、 蒂奇诺等人提出的。 知沟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尽管大众传播可以 带来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但是在现存 的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下,经济富有者总是比 贫困者拥有更快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因 此,大众传播越发达,富有者和贫困者之间 的知识与信息接受、拥有程度的差别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