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历史第三章(方案).ppt
高中历史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的发展

高中历史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的发展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全面展开,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思潮也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并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运动。
本章将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进行初步探讨。
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1.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兴起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兴起的根本推动力。
工业革命的出现,使得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手工生产方式被机械化生产方式所替代,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形成了一批富裕的资本家阶级。
资本家阶级利用丰富的资本和技术先进的生产工具,大规模生产商品,满足市场需求。
2.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随着工业革命的全面展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初步形成。
资本家阶级不仅在本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还通过海外殖民地扩展市场和获取资源。
垄断资本家通过垄断组织和托拉斯等手段,逐渐统治经济,形成了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的出现使得资本主义逐渐形成了全球性的经济体系,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
3.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特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由发达国家主导,通过不断扩大市场和获取资源来维持自身的发展。
其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以资本为中心的,资本的流动和积累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再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一个不平等的世界体系,少数发达国家掌握了绝对的经济和军事优势,剥削和压迫其他弱小国家。
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1. 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也引发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质疑,社会主义思潮开始兴起。
社会主义主张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实现人类的共同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
城规1-3章

8、根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近期 建设项目,为各单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9、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 骤。
二、城市规划编制的阶段(层次)
1、 两个阶段:总体规划阶段;详细规划阶段(包括控制性
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2 2、五个层次:
1)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2)城市总体规划 (含总体规划纲要): 3)分区规划: 4)控制性详细规划: 5)修建性详细规划:
2、城市化水平(Urbanization Level):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 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 表示。
城市化水平也从一个方面表现社会发展的水平,表示工业化的程度。
二、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 3、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4、 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 业现代化的结果
三、城市规划的调整和修改
1、局部调整:
① 根据发展需要对总规确定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的少量增 长及用地功能、道路系统、工程设施配置等在不违背总体布局原 则前提下进行局部变更; ② 总规的局部调整由城市人民政府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报人民政府审批,并报人代会常委会和原批准机关备案。
2、城市规划重大修改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的发展
主要内容: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城市化
§1-1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1城市的产生过程 2城市定义 城市定义 3城市的发展:古代、近代、二战后 4城市化的含义 5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6城市化的历史过程 7中国城市化的道路
2、城市的定义: (1)城市:以非农业人口聚集和非农业产业为主要特征的 居民 点. (2)现代城市的含义 :
第三章城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

第三章城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第一节城镇发展及城镇化特点一城镇发展过程巴州城镇发展的历史悠久。
从其城镇的发展历史看,可以划分为3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萌芽期、形成期和成熟期。
1、城镇的萌芽期西汉以前,南疆已经有城邦国家出现,如若羌、且末、小宛、山国、乌垒、仑头、渠犁、焉耆和危须等“城国”和“行国”,这些“城国”和“行国”可视做早期绿洲城镇的雏形。
其中,楼兰、若羌、且末、小宛、戒卢、山国、轮台、焉耆、尉犁、渠犁、危须等十一国即在今巴州境内。
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于乌垒城,并筑有埒娄城(今库尔勒境内),员渠城(今焉耆境内)城镇规模如表3-1示。
在这一时期,巴州城镇表现出如下特点:城镇分布环塔里木盆地为主;西汉设立行政都护府后,城镇在性质上表现出以行政管理为主和集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为主的二重性。
表3-1 西汉时期巴州地域城廓诸国概况资料来源:张小雷,《塔里木盆地绿洲型城镇的历史演变类型划分及其发展模式研究》2、城镇的形成期东汉永元二年(公元90年)形成焉耆龙氏王朝。
时除已有城镇之外,并新建有爵离城,复国之后的乌垒城(乌垒国都城)。
东汉时期,城镇形态表现有两种:一是军事兼屯垦性质的城镇,二是地方政权性质的城镇。
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同样的管理体制。
唐代初期,巴州城镇得到了快速发展。
内地军民的迁入进一步促进了绿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加速了丝路沿线城镇商业经济的繁荣,焉耆城成为当时安西都护府下的四个主要城镇之一,并在唐显庆三年(658年)置焉耆都护府。
在这一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拓,沿线建城池、设驿站、修烽燧、兴水利、屯田地,许多小城邑相继出现,并形成一定的规模等级结构,初步格局业已形成。
从城镇的功能上看,大部分城镇功能已趋于多样化,城镇除以政治、军事、交通功能为主外,还具有经济、文化与贸易的中心功能。
3、城镇的成熟期明清时期,巴州城镇逐渐进入成熟期。
1759年清王朝一统新疆之后,以“军屯、民屯、犯屯”为主的屯田活动更进一步促进了城镇发展。
城市经济学 第3章 城市经济学——城市化

LOGO
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国 家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中国2000年人 均创造GDP第一产业3990元,第二产业2.8万 元,第三产业1.5万元) 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是一个市场不断扩张、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 强的过程,也是一国中产阶级形成并占主体的 过程,是一个国家现代社会结构形成的过程。
LOGO
第三章 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概念与内涵
(一)概念
城市化是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 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 城市相应地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过程。
(二)内涵
一是“人口城市化” 二是“非农产业城市化” 三是“空间城市化” 四是“生活方式城市化”
美日法三国城市化水平及其就业结构变动情况 ( 单位:%)
国别
城市化水平 和就业结构
城市 化率
美国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城市 化率
日本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城市 化率
法国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年 份
1960 70.0 1970 73.5
8.6 4.4
30.6 29.9
LOGO
(三) 长期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城市化的原动力是资本的积累和循环,整个城 市化过程就是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在城市地域上的 体现。长期的经济发展表现为总量增长和结构变化。 1、总量增长与城市化水平呈现密切的相关关系
1981年不同经济类型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 国家类型 低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市场经济工业国 世界平均 国家数 33 63 19 125 加权人均GNP(美元/人) 260 1400 10320 2340 加权平均城市 化水平(%) 17 45 78 41
城市规划经典课件.ppt

“城市规划是一种科学、一种艺术、一 种政策活动,它设计并指导空间的和谐 发展,以满足社会与经济的需要”。
一 城市规划的概念、作用和任务
1 城市规划的概念 (3)教材提出的概念
城市规划是为了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 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而确定城市性质、规 模、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用地,协 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 部署和全面安排
•某大城市位于我国西部地区,图为该市市域城镇体系 规划。该市位于黄河之滨,某山脉东侧。黄河从市域 东侧穿过,黄河在该市范围内的河道较宽,但航道很 浅。 •全市总面积为3499平方公里,现状市区城市人口47.5 万人,规划总人口89.38万人。建成区面积47.4平方公 里,下辖三区两县,其中包括5个镇和21个乡,213个 行政村。市域城镇体系由1个中心城市、2个市辖建制 镇(县城驻地)、5个县辖建制镇组成。 •规划“H”形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设置两条南北国 道、一条高速公路和国家干线铁路南北向通过市域。 机场位于黄河东岸(机场用地属于另外城市),在市 区和机场之间设置一条等级较高的公路。
森林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人口资 源、风景旅游资源) 经济基础条件分析(区位、对外开放、 旅游业发展、开发区发展)
3 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云南省城市化发展目标:
2010年:全省城镇人口1500万,城市化水平 33%,建成7个中等城市;把昆明建成我国重 要的旅游、商贸现代化城市;县城和建制镇的 城市功能和经济辐射能力明显增强
(7 )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
3 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8 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 观以及历史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讲解]第三章城市规模与城镇体系
![[讲解]第三章城市规模与城镇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5a2adc18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02.png)
第三章城市规模与城镇体系城市化进程形成了一定的城市规模及其结构分布。
那么,哪些因素影响和决定了城市规模?城市规模的分布有没有规律性?如果有,是怎样的规律?城市体系的形成、类型和特征如何?这是本章要讨论的问题。
第一节最优城市规模城市规模表现在人口和用地两个方面,因此有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之分,两者之比可以用城市人口密度或人均占地面积来反映。
尽管在现实中,同样的人口规模不一定导致同样的用地规模,但从统计上看,城市的用地规模与人口规模成正相关关系,且城市的社会、经济问题主要在人口规模上表现出来。
所以,下面我们用城市人口规模来指代城市规模。
一、最优城市规模的理论探讨▪问题: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究竞以多大为宜?▪对此,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最优”方案:▪古希腊的柏拉图提出,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不应超过广场中心的容量,这个规模大约是5040人。
▪英国经济学家E·舒马赫认为:“可以相当有把握地说:‘城市合适规模的上限大约为50万居民,十分明显,超出这个规模对城市的价值毫无增进。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认为,城市规模以不超过200~300万人为宜。
▪可见,人们心目中城市的适合规模差异甚大。
其原因是人们在提出观点时,并没有进行理论论证,只是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
▪柏拉图的城市规模标准是政治性的。
他认为,如果城市人口超过广场容量,就会妨碍公民之间的思想交流,不利于民主制的实行。
把他的观点用经济学语言表述出来,即:最优城市规模应该是使民主制的制度成本最小时的最大规模。
因此,柏拉图判断最优城市规模的标准是成本最小化。
▪以成本最小作为判断标准,不能兼顾与之对应的效益一方。
因此,经济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是成本-效益分析。
▪人口和经济活动在城市中聚集,一方面可以从中获取多方面的利益,另一方面得付出一定的代价(成本)。
▪从理论上说:▪如果聚集利益大于聚集成本,则聚集过程会继续,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直到两者相等为止。
现代城市化理论

以人口—劳动力和城市用地为主干指标的 衡量城市化指标体系
(三)衡量现代城市化程度的指标体系和
评价方法
人口聚集规模和人口构成培圳人口比重 经济聚集规模及其构成GDP之比 基础设施发达水平 社会服务水平 社会保障及安全保障 生态环境质量 市民意识
(一)现代城市化的涵义
城市化的三种基本形式
按谢文蕙的观点来分类
集中型城市化 分散型城市化 就地型城市化
外延型(或连续型)城市化
飞地型(或跳跃型)城市化
集中型城市化
它是农村人口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向 城镇聚集的过程。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 集中型城市化占主导地位。我国在80年 代以前,工业项目和人口主要向原有的 大中城市集聚,省会城市发展很快,而 分散的小城镇发展缓慢,基本上处在集 中型城市化的初级阶段。
或者由于对外交通地位的建立; 或者由于生产结构的变化,使得农民脱离土
地从事非农业生产,农村地域进化为城市地 域的过程。
就地型城市化
如四川的钢铁城--攀枝花、黑龙江的石油城 --大庆就属于第一种情况。
如铁路枢纽--江西的鹰潭、湖南的怀化市就 属于第二种类型。
而福建的石狮、浙江的龙港、山东的罗庄等, 则都是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所引起的生活方式、 居住方式的城市化,这也是我国广大农村走向 城市化的一个主要方向。
第三章 现代城市化理论
现代城市化理论
现代城市化的基本理论内涵 现代城市化的社会经济效应 我国的现代城市化及未来的发展取向 21世纪世界城市化的主要发展趋势
现代城市化的基本理论内涵
现代城市化的涵义 现代城市化的特征 衡量现代城市化程度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现代城市化的运作机制 现代城市化和工业化 现代城市化与市场经济 现代城市化的适度问题 影响城市化的经济规律
第三章 城市系统

1、根据城市性质或功能 2、根据城市的行政地位 3、根据城市的人口规模 4、根据城市的地理位置 5、根据城市的结构 6、根据城市的影响
第二节 城市的结构和功能
一、城市结构 (一)城市经济结构 (二)城市的社会结构 (三)城市的空间结构
返回
城市的经济结构
城市的 城市的 城市的 城市的
城市规模效益
人口聚集规模效益
同业聚集规模效益 系统聚集规模效益 (企业、产业、基础设施、金融、科教、 商业…)
城市规模成本
城市规模成本的组成
1、外部成本 2、门槛成本 3、疏解成本 在合理的规模限度内,城市规模效益的 提高高于规模成本的上升;城市规模过 大,城市规模成本则迅速上升。
影响城市分布的因素
对城市的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自然因素: 气候:适宜的气温,适度的降水 地形:平原,沿海平原 纬度:中低纬度 资源:矿藏等
社会因素: 交通: 经济基础: 生产方式: 政治和文化历史
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
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在不断的发展 变化着。
复习思考题
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是什么? 简述城市功能的特征? 城市的社会结构包括哪些内容? 试述城市功能与城市结构之间的关系? 根据中心城市的数量多寡和组合形式, 城市体系的类型有哪些?
返回
城市体系: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中, 由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空间分 布有序、相互联系密切的城市所组成的 城市群体。它包括城市等级体系、城市 职能体系和城市空间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86年国家有关部门修订“建市”标准后,县级市 也增加很快。 1986-1996年的11年间,县级市数量净 增加286个 。
城市化历程: 1、1978-1984年,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推动
城市化阶段。就人口来看,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 17.92%提高到1984年的23.01%,年均提高0.85个百分 点。 2、1985-1991年,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城市化 阶段。这个阶段以发展新城镇为主,沿海地区出现了大 量新兴的小城镇。 3、1992-2006年,城市化全面推进阶段,以城市建设、 小城镇发展和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1992年 到2006年,城市化率由27.63%提高到43.9%,年均提高 1.1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城市数量也从改革开放 初期的193个增加到662个,其中超大、特大城市已达46 个。城市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经 济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已超过70%。
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中 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7.9%。
-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这期间,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
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 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 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 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 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 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 总量年均增长 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 年均增长5.1%, 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 平均水平。
最新.课件
7
二、希腊城市
公元前500年,雅典15万人,斯巴达5万人, 希腊出现数以百计的城市,大部分在几百人 到几万人。
城市公民自治管理的城邦制度,分散的特点, 公众集会决定政策。
城邦之间的自由贸易。
由于雅典控制了德利安同盟,雅典就强迫其 他城市向自己缴纳贡品。雅典与斯巴达之间 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毁掉了希腊。
兹堡、克利夫兰、底特律。
最新.课件
20
七、美国的城市化
后工业城市:
-就业从制造业向服务业流动的经济趋势影响了 城市和城市化进程。
-生产行业就业的百分比(农业、采矿业、建筑 业和制造业)从1947年的45%下降到1994年的 24%;
-服务业就业的百分比(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 业、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服务业和政府 部门)从1947年的55%上升到1994年的76%。其 中在零售业、金融、保险、房地产和服务和政府 部门中就业增长最快。
最新.课件
8
三、罗马城市
公元3世纪,人口超过100万。 罗马帝国,殖民地遍布欧洲。 罗马依靠贸易和贡品供养其人口,其中贡品占
很大比例。 罗马靠征服与索取贡品来供养人口,争夺剩余
农产品的战争频繁不断,罗马城市最终被来自 日尔曼部落的掠夺者的蹂躏。 从雅典和罗马中吸取教训:建立在自愿贸易基 础上的城市能生存,而建立在强迫性转移支付 基础上的城市不能生存。
✓ 2001年以后进一步进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最新.课件
30
1978-2006年城市化历程及特点
二是提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 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总方针。
✓ 80年代初,开始实行市(地级市)管县制度,地级 市数量增加很快。1983-1998年间,共有100多个县级 市升格为地级市 。
有两个原因导致了商业城市的发展:
行政与权力的集中
由于军事技术的进步(职业军队打败封建主),政治权 利从庄园主向少数王公、女王、国王转移。
权力集中造成了行政与军事功能集中在皇家城市。
最新.课件
11
五、商业城市
远程贸易
– 权利统一解除了贸易上的障碍(封建时期的 庄园经济是如何的?)
– 航海业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市场,贸易线上 的城市,转口地的城市、河流海港城市,内 陆城市衰落(弗罗伦萨)
最新.课件
6
一、第一批城市
➢ 集防卫与宗教为一体的城市: 中心城市的大圣殿有两个作用:一用来感动天 神;二保存储藏的粮食
– 中心储藏设施和集体宗教活动,哪个先出现?两者 同时出现,在两者的提供上存在规模经济、一起提 供效率高,同时也为地方头领以集体宗教活动为借 口从农民手中榨取产品。
– 军事在早期城市中起主要作用。城市出现以后人类 的冲突更频繁与更激烈,有两个原因,一是宗教信 仰冲突;二城市社会财富集聚,引发物资战争。
最新.课件
29
1978-2006年城市化历程及特点
城市化政策的变化:
一是由过去实行城乡分隔,限制人口流动 逐渐转为放松管制,允许农民进入城市 就业,鼓励农民迁入小城镇。
✓ 1997年,适时进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允许 已径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 农村人口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
✓ 农村新生婴儿可以随母或者随父登记常住户 口。
最新.课件
13
六、工业革命期间的城市化
近两个世纪迅速发展的城市化是由始于 19世纪的工业革命引起的,它促成了 制造业和交通业的革新,使生产从家庭 小作坊转移到工业城市的大工厂中。
最新.课件
14
六、工业革命期间的城市化
工业革命的技术革新发生在四个领域:
– 农业技术革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农产品的 剩余的大量的出现,劳动力从生产食物中解 脱出来。例如,美国1840年农业从业人 员从1840年下降到1988年的2.8 %。
-封建体制权力分散,城市不具有对农村的支配性,不能索要贡品, 只能用生产的产品换取农产品。
-农业生产力低,需要广泛的贸易,支持城市的生存. -城市不得不发展能与当地家庭制作以及其他城市生产的产品相竞
争
最新.课件
10
五、商业城市
15世纪,开始出现大的商业城市,伦敦25万人, 那不勒斯24万人、米兰20万人,巴黎18万人
最新.课件
2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节 我国的城市化历程
1949-1978年的中国城市化 1979-2006年的中国城市化
最新.课件
22
1949-1978年的中国城市化
最新.课件
23
1949-1978年的中国城市化
1978年以前城市化历程有两个特征: -城市化进程缓慢:在1950至1978年之间,全世界城市化由
最新.课件
9
四、封建城市
伊斯兰人的宗教战争,造成了旅行与贸易的衰落 1000年欧洲大部分城市都很小。 11世纪和12世纪,地中海贸易增长,贸易促进威尼
斯、热那亚和比萨的发展。 11世纪和整个14世纪,封建经济建立在庄园领地和
筑有城墙的小城的基础上。城市之间的战争减少,出现 了集市。 集市的重要性--市场性城市的出现
二站后美国的城市化:
1950年以来,美国的城市化步伐放缓,20世纪50年 代,城市居住人口增长了4.9%,60年代增长了 3.6%,70年代增长了0.1%,80年代增长了1.5%。 大城市和非大城市竞相发展:
制造业就业分散、农业就业人员缓慢减少、娱乐活 动和退休人口增加;
一些大城市人口减少: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例如匹
问题:第一批城市为什么会产生?是否可以用我们 前面的理论来解释?
最新.课件
4
一、第一批城市
➢ 防卫性城市: -有剩余的奴隶主为了防其他部落来抢夺
有限的资源和财富,把粮食与财富集中 储藏,在这些设施周围形成人口密集的 地方,即小城市。 -这种防卫性城市理论如何与以市场为基 础的城市分析相吻合呢?
最新.课件
– 新的港口城市,伦敦、那不勒斯、里斯本、 阿姆斯特丹兴盛起来。
最新.课件
12
六、工业革命期间的城市化
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1800年,城市发展 迅速,但整个世界主要还是一个乡村社会。
相对较低的农业生产力、商品运输的高成本和集 中生产相对较小的优势限制了城市化的发展。
19世纪初期,城市人口才占世界总人口的3%, 1800年到1970年,城市人口比例增长到 39%。在美国,城市人口从1800年的6% 增长到1990年75%以上。
最新.课件
16
六、工业革命期间的城市化
-建筑方法。 摩天大楼和电梯的出现。1885年芝加 哥出现了第一座10层楼高的摩天大楼,钢 结构的。电梯降低了高层建筑内部的交通成 本。摩天大楼增大了土地利用密度,增加了 城市生产容量和可容纳的人口。
最新.课件
17
七、美国的城市化
美国城市化概况: 1800到1930年期间,美国城市人口比例由 6%增长至56%,二战后城市化步伐放慢, 城市人口从1950年的64%增长至1990年的 75%。
最新.课件
25
1949-1978年的中国城市化
这一阶段的城市化特点: -政府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体。 -城市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 -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制
约。 -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 -城市运行机制具有非商品经济的特征。
最新.课件
26
1978-2006年城市化历程及特点
最新.课件
18
七、美国的城市化
从商业城市到工业城市:
-1810年拿破仑战争促使了美国航运业的 发展,贸易和航运业的发展使纽约、费 城、巴尔的摩和波士顿这些城市迅猛发 展;
-工业革命促使港口城市的制造业发展, 同时出现新的制造业城市,如芝加哥、 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和洛杉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