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中介语在二语习得中的负迁移
四种二语习得理论

四种二语习得理论1、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by SelinkerML TLchiglishmother language target language中介语是介于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一种语言Positive transfer(正迁移)母语的干扰:Transfer(迁移)Negative transfer(负迁移)正迁移(positive):母语帮助目标语2、文化移入说(Acculturation . Model)--by Schunman(舒曼)3、渐进体系说(Approximative System)循序渐进(Graduality)Palmer ( 帕默) "Snowball"四先原则: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死后活,先集体后个人。
4、输入说(Input Theory)S.D.Krashen(克拉申)对于二语的习得,要进行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输入"i+1"即"input+1","1"相当于不定量"n"“中国外语立体教学理论”by “张正东”所用甚少四、环境对外语教学的影响Critical period 关键期假说“13”is the critical age1、印度狼孩2、非洲黑猩猩孩3、辽宁猪孩思考题:语言学对我国外语教学有什么样的启示第二部分:外语教学流派(Schools of FILM )教学目的:1、了解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2、借签第四讲:一、FLI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一).GTM(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s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中,源于欧洲(西欧),(18世纪前的拉丁语)中国从1872年开始,同文馆标志着中国班级教学的开始。
GTM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
主要特点如下(弊端)1、重视书面语,轻视口语。
汉英中介语在二语习得中的负迁移_徐品忠

中介语既不同于二语学习者的母语,又区别于他们所 学的目的语。它在语音、语法、词汇、表达方式和习惯等语言 各层面上都有表现。但它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二
收稿日期:2009- 04- 07 作者简介:徐品忠(1954-),男,湖南浏阳人,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湘潭市翻译协会副会长,研究方向:应用语言 学、跨文化交际。
但是,当母语与目的语的特征有所不同即有差异或不 完全一致时,学习者若借助于母语的规则作为工具,就会 使过去所获得的知识对新的知识的理解产生障碍,造成语 言学习的错误和学习的困难,它被称做负迁移 negative
108
第1期
徐品忠:汉英中介语在二语习得中的负迁移
2010 年
e
e
e
transfer,又被叫做消极迁移。因为它对学习第二语、第三语 等产生影响和干扰。所以许多学者还把负迁移称做干扰 (interference).如:汉语:他学习英语。英语:He studies English. 在这个句子当中英语的动词 study 后随时态和人称要发生 相应的变化,即后面加’- s,而中国学习者往往在学习语言 的初期忽略了这一点。在这些句子中,忘记了加字母,都是 因为同样意思的汉语句子里没有这种变化,从而对英语的 学习产生干扰作用所造成的。
四、迁移
外语学习者开始学习目的语时,因其中介语不完善,总 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借助本族语进行思维活动。那么,习得 目的语的整个过程,根本无法避免本族语对其发生作用。这 种现象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十分常见,尤其是在第二语 言学习中。
与第二语言习得相关的语言这一理论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来的,它是指二语学习者在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 总是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语义、语法规则或文化习惯 等,来表达思想或感情的现象。外语学习者开始学习目的语 (TL,Target Language)时,因其中介语不完善,总有意识或 无意识地借助本族语(NL,Native Language)进行思维活动。 到了高级阶段,学习者才能逐步摆脱使用本族语思维的习 惯。所以,习得目的语的整个过程无法避免本族语对其发生 作用。正如 Rod Ellis 在《第二语言习得概论》一书中引用的 这样一段话“: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两种语言体系在一个 学习者身上永远无法和平共存而是不断发生冲突; 这种冲 突不但发生在认知的那一刻,而且持续发生在贮存在新知 识的整个过程中。”
中介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影响

中介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影响一、概述20 世纪 90 年代初,美国语言学家 vivian cook 提出多语能力的概念(multi-competence),即语言学习者大脑中并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能力。
而早在 cook 提出多语能力之前,ulrich weinreich 就在 languages in contact 一书中提出任一语言都会对相并存的另一种语言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被称之为干扰或效应。
在干扰影响提出后,关于母语对二语影响的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语言迁移(transfer)等二语习得理论不断出现。
一直到 21 世纪初,以 cook 为主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二语对母语的逆反效应。
cook 指出二语对母语的逆反效应有三种形式:积极效应,消极效应和中间效应。
通过研究二语对母语的逆反效应,可以有助于多语学习者更好的习得和提高多语运用能力。
二语习得与母语习得在习得顺序、习得环境、习得动机等很多方面就是存有差异的,但是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二者也存有共性,语言研究者在对二语习得和母语习得研究上也存有理论优劣。
(一)母语习得母语就是指语言习得者从长大起至已经开始碰触并习得的第一语言。
根据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母语在大脑中习得过程就是:语言提振-语言神经反应-语言加强-构成语言习惯,也就是说,母语习得就是指语言习得者根据特定语言符号或音源对大脑语言神经的提振能收到适当的语言反应。
从行为主义观点认为,语言的习得主要依靠语言源的输出提振和语言神经的稀释输入,但是母语习得者在最初输入的不是输出语言的全部,有的只输入10%,并且则表示抽象概念、感情的体验就是无法轻易提振语言神经。
所以行为主义指出母语习得在大脑中只是以语言神经的稀释和输入理论就是存有局限性的。
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语法天生主义学家指出,每个学习者都天生具有一套语言习得机制(lad),在这套机制里语言习得者遵从着母语的广泛语法法则回去健全母语习得。
浅谈英汉语言迁移中的反向迁移模式

浅谈英汉语言迁移中的反向迁移模式作者:张洋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05期摘要:在英汉语言迁移中,每个层面都存在反向迁移模式,反向迁移模式是英汉语言迁移理论中新兴的研究方向,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进行重视和研究。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学者们分析和研究英汉语言迁移中反向迁移的模式也更加深入,希望能够收获更大的成果,从而使外语教学和学习二语的可持续发展得以有效推进。
关键词:英汉语言迁移;反向迁移;理论;模式从语言迁移理论方面讲,学习二语的过程中,二语与母语之间会互相干扰。
母语对学习二语的影响称为“正向迁移”,而二语对母语的影响则为逆向迁移,也就是反向迁移。
很长时间以来,许多学者普遍关注的是正向迁移,直到最近几年,重视反向迁移的学者才不断地增加。
从研究的结果了解到,在英汉语言迁移的各个层面,反向迁移都存在,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促进母语的学习[1]。
该文从英汉语言迁移中对反向迁移模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更多的学者能够重视该领域。
一、英汉语言迁移中反向迁移的理论从当前来看,在分析和研究母语对学习二语迁移方面,国内外学者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分析和研究二语对母语迁移相对比较少。
这种迁移虽然没有正向迁移那么明显,但是,在一定程度和很多方面,对学习二语者运用母语也有很大的影响。
分析和研究反向迁移方面,国外学者Vivian Cook将复合能力假设提出来了,把有力的理论依据提供给分析和研究反向迁移。
国内前期学者普遍对学习二语和跨文化集中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双语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也就是本国语为母语,汉语为第二语言的人士,同时,将语用方面作为主要的研究层面[2]。
(一)概念迁移理论语言社会化的过程中,概念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也就是产生迁移的根源。
Javis曾经指出,获得一种新语言以后,概念和概念化也随着不断地变化,概念和概念化的变化对于使用新旧语言会有一定的影响。
后来Pavlenko和Jaecis具体地概述了概念迁移理论,概念迁移就是在语法和词汇以及语篇中,目标语和源语言与对应层面的相互影响和异同。
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20 第 1 0 9年 O期
辽 宁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J un lo io igAd ns ain Colg o ra fLa nn miit t l e r o e
受汉语影响 , 常用汉语 音素去 发英语 音素 的音 。其次 , 汉 英 语音节结构 的差异 也易导 致汉语语 音上 的负迁移。如英语 中常以辅音缀尾 , 而汉语 音节 除 ( ) n ) n ( g 外都元 音结尾 , 这
时 学生 又 习 惯 性 地 在 英 语 辅 音 后 面 加 上 一 个 元 音 。如 h e k
No 1 2 0 . 0, 0 9
(第 1 1卷第 1 0期 )
f o.1 N .0 V 11 . o1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I +: _ ・ ・ = ・ ,, ' : .
't冉 :=: : :,篁 : I
二 语 习得 中的 母 语 负 迁 移 现 象
陈 玉
( 河南工业大学 。 河南 郑州 4 05 ) 50 2
试图结合有关理论及英语教学实践 , 学生二语习得中的负 对
迁移现象作些探讨。
一
、
语 言 迁 移 的概 念 及 有 关理 论
“ 迁移” 是一个心理学术语 , 指的是学 习过程 中学习者已 有的知识或技能对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获得 的影响这一现象 。
透 (em ait) pr eb i 是不可避免的 , ly 那么母语干扰就 客观地存在
[ i] b n [ l n ] 1k 、l d ba d 分别被 发成 [a o 、 b id ] a i i 1k ] [ l na 。英语 中 i a
二语习得中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负迁移_正迁移

二语习得中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负迁移_正迁移【摘要】中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可以有效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这篇文章将关注到中汉语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四个主要的正迁移方面:语音、语法、词汇和语用。
利用实例来分析如何将中汉语翻译应用到英语学习中去,以及如何使用中汉语的语言特征来帮助英语学习者取得更高的成果。
【关键词】正迁移,中汉语,英语学习,语音,语法,词汇,语用【正文】在当今社会,英语学习者正越来越多地使用中汉语作为一种辅助语言来学习英语。
可以说,中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是一种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
正迁移是一种心理学现象,即在原生语言(L1)的某些特性上受益或受损,以改进用外语(L2)进行语言交流的能力。
通过检查现有的研究,我们确定在中汉语-英语正迁移的四个主要方面:语音,语法,词汇和语用。
首先,可以从中汉语翻译中提取一些有利的信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英语发音。
其次,学习者可以利用中汉语特有的语法结构,避免一些常见的错误,如动词时态错误和句法错误。
此外,中汉语中使用的某些常用词汇和语用也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学习更多灵活的表达方式。
综上所述,中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可以有效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他们可以从中汉语的翻译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并将中汉语的语言特征应用到英语学习中来,从而更容易地实现英语学习的成功。
要想有效地将中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应用到实践中,英语学习者首先要有一定的中汉语基础。
例如,对于想要通过翻译应用中汉语到英语学习中去的学习者,他们需要有很好的中汉语语言翻译技能,以保证外语学习效果。
其次,学习者可以尽可能多地利用中汉语的语言特点来帮助他们学习英语。
例如,学习者可以利用中文字及其相关语法结构来理解英语单词和句子的构成组成,以提高他们的发音和表达能力。
此外,学习者也可以根据中文的特点,如“一词多义”,利用双语辞典获取英语单词的更多含义,从而增强学习者对单词的理解。
英语语法教学与语文语法教学中的负迁移

语文语法教学与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负迁移基于笔者多年的工作和理论分析,我发现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深深的受到了汉语语言表达的困扰和影响。
他们很多人没有办法从汉语语境中和使用习惯中跳出来正确的进行英语的应用。
在我们进行课题调查研究的时候,曾经针对高职学生做过一个问卷调研,在参加调研的学生当中有超过60%的同学认为自己不清楚中英的语句结构上的区别。
大约有55%左右的同学认为自己更加习惯使用中文的句型表达来进行英文的表达。
这些很容易导致学生们养成中式英语的习惯,并且严重的影响了学生们今后参与到跨国文化交流中,也对学生的英语水平造成消极的影响。
所以,我们在英语教学当中不可忽略汉语习惯对英语学习的干扰。
美国知名心理学家加涅曾经提出过层级学习理论,他认为一切新知识的学习都要建立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并且既有知识必然会影响学习者对新语言的学习过程。
因为汉英两种语言间有着很多的不同,所以在学生无法对其进行正确区分的时候,必然会利用已经掌握的母语知识和使用习惯套用到外语学习过程里。
这就产生了汉语语法的负迁移作用,进而影响到学生对英语的学习。
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一旦老师能够将汉语知识科学的融汇到英语知识的教学中来,借助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明确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样就会推动汉语语法的正迁移过程,进而对英语学习起到推动作用。
本文根据汉英双语间的异同点来分析其对英语学习发生的迁移作用,并结合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促进英语语法的教学效果。
[2]一、关于语言迁移的研究相同要素学说提出:当学习和迁移测试情景存在相似点的时候,一种学习形式才会对另一种学习形式发生作用,也就是发生了迁移过程。
当两个学习形式之间不存在相似要素的时候,便不会发生迁移。
体现在学习上的就是学习者最开始的学习内容和此后的迁移内容间的相同成本越多,相似的地方越多,便越容易出现迁移现象。
在这种理论下的语言迁移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唯有当两个语言具有相似的语言结构体系时,一种语言才能够迁移到另一种语言的学习中去,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正向迁移过程。
汉英初学者中介语的母语负迁移分析

汉英初学者中介语的母语负迁移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汉英初学者的中介语的作文,分析其中因母语负迁移而产生的错误,然后对其进行归类,旨在减少学习者的母语负迁移,使学习者的语言向目的语靠拢。
【关键词】汉英初学者;中介语;母语负迁移一、中介语一词是语言学家Selinker在《中介语》(1972)中首先提出的。
他认为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形成的一种特定语言系统,它不同既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于所学目的语,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随着学习的发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一种动态的语言系统。
要到达目的语,必须经过中介语。
中介语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不断调整自己的语言行为,使这种语言行为适合于目的语的表达习惯,由错误逐渐向正确方向转化。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avid P Ausubel)提出:迁移是一种认知活动,体现了个体主动的心理加工过程。
指的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或技能对获得新知识或新技能产生影响这一现象。
在外语学习中,母语迁移现象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受母语的影响借用母语的思维或语言形式,从而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出现母语的影子,母语的惯性在二语的学习中体现出来。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二语习得中存在母语迁移,对二语的习得起促进作用为母语正迁移,对二语习得产生干扰作用则是母语负迁移(转引自Rod Ellis,1999:22)。
二、本文研究英语初学者的作文中的一些错误现象,然后进行归类分析,发现其对母语负迁移的影响的比率很高,可具体分为以六类。
1)语序(1)名词修饰语汉语中名词的修饰语多放到被修饰的中心名词的前面,如“一个住在沈阳的朋友”,受这一汉语规则影响,学习者把“a friend living in Shenyang”表达成“a living Shenyang friend”,再如:我有一些重要的事情要告诉你,“I have something important to tell you”经常被误表达成“ I have important something to tell you.”(2)动词修饰语汉语中动词修饰语也多放在被修饰的动词的前面,①:程度副词:“很、非常、十分等”,“我很喜欢英语”学习者误使用“I very much like English” 来代替“I like Engl ish very much.”②一些方式状语:如“通过”、“按照”等,如“我们通过听收音机学英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
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
Feb.2010 Vol.10,No.1
汉英中介语在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摘 要:中介语是二语习得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出现在第二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系 统,具有系统性、渗透性、动态性和僵化性等特点,对目的语的学习有直接影响。中介语和语言迁移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迁 移是指来自母语和已习得的其他语言对目的语学习的影响。它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通过英汉对比, 在语音、词汇、 句法、语义和 文化背景层面上分析了中介语在汉语中的负迁移现象,可以帮助外语学习者利用母语知识,减少母语的干扰, 消除母语负迁移,提高第二语言习得的效率。
的“石化”现象。石化(fossilization),是 Selinker 在其发表的 “中介语(Inter- language)”一文中提出的另一概念。在此他
认为:许多(95%)外语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会出现石化,使其 语言能力不能达到本族人的同等水平。按照 Selinker 的定 义“,石化就是母语的词条、规则和词系统倾向保留在与目 的语相关的中介语中,不管学习者的年龄有多大,也不管学 习者接受的解释和指导有多少,这种倾向都不会改变”, Selingker 把石化看成是存在于中介语中的一种心理机制, 无法消除,它可以出现在语言学习的任何阶段。可见,语言 石化是外语学习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
中介语理论认为,在任何一个第二语言习得发展阶段, 构成学习者第二语言知识的规则不是稳固的,而是不断变 化的,学习者会不断修正其中介语的内部系统,逐步接近目 的语。这一理论的突出特点在于,它强调第二语言学习的心 理过程以及这些过程的表现形式— ——中介语。它将第二语 言学习过程看作是一个创造性地建立一种语言系统的过 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不断地、有意识地从各个不同的 角度,通过实际的语言运用,将自己对于第二语言的种种假 设进行检验和证实。这一过程不仅建立在人们所掌握的有 限的目的语知识的基础上,而且还包括人们对自己本族语 的认识,对语言的交际功能的认识,对语言总体的认识以及 对生活、人类和宇宙的认识(Brown 1987)。正是在这些综合 认识的基础上,人们通过自己创造性的思维,逐步学习、运 用并较好地掌握第二语言。
四、迁移
外语学习者开始学习目的语时,因其中介语不完善,总 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借助本族语进行思维活动。那么,习得 目的语的整个过程,根本无法避免本族语对其发生作用。这 种现象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十分常见,尤其是在第二语 言学习中。
与第二语言习得相关的语言这一理论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来的,它是指二语学习者在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 总是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语义、语法规则或文化习惯 等,来表达思想或感情的现象。外语学习者开始学习目的语 (TL,Target Language)时,因其中介语不完善,总有意识或 无意识地借助本族语(NL,Native Language)进行思维活动。 到了高级阶段,学习者才能逐步摆脱使用本族语思维的习 惯。所以,习得目的语的整个过程无法避免本族语对其发生 作用。正如 Rod Ellis 在《第二语言习得概论》一书中引用的 这样一段话“: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两种语言体系在一个 学习者身上永远无法和平共存而是不断发生冲突; 这种冲 突不但发生在认知的那一刻,而且持续发生在贮存在新知 识的整个过程中。”
107
第1期
湖南
学院学报
2010 年
语学习者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不断提高, 逐渐向目的语 的正确形式靠拢。中介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体系,有其自 身的特征:
(一)渗透性(permeable) 中介语的可渗透性来源于它的开放性。中介语是一个 开放的体系,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封闭体系。它有一套自身的 规律,在语音、词汇、语法等系统方面都有表现。第二语言学 习过程是一个创造性地建立一种语言系统的过程, 在这一 过程中,学习者不断地、有意识地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通过 实际的语言运用,将自己对于第二语言的种种假设进行验 证和证实。这一过程不仅建立在人们所掌握的有限的目的 语知识的基础上,而且还包括人们对自己本族语的认识,对 语言的交际功能的认识,对语言总体的认识,对生活、人类 和宇宙的认识。正是在这些综合认识的基础上,人们通过自 己创造的思维,逐步学习、运用和较好地掌握第二语言,也 正是由于中介语的可渗透性,中介语才不断丰富、发展、完 善,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二)动态性(dynamic) 中介语是一个灵活的、不断变化的体系,新的语言规则 进入中介语系统后具有极强的扩散能力,中介语系统处于 不断的重组之中。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经常变化。这种变化不 是从一个阶段突然跳到下一阶段,而是对目标语逐渐产生 新的假说并加以验证。通常一个语境中只会出现一条新规 则,在下一个语境又出现另一条。新规则可出现在各种语 境中。例如,当学习者学习 W h 问题时,他们通常不会对 所有句子的主语都倒装,而是先用“w ho”和“w hat”句式, 然后进行扩展,用于更多的动词及其他 W h 句式。对规则 经常修订及扩展是中介语稳定的内在属性。在外语学习过 程中,中介语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不断重组之中,由低到高, 由简到繁,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三)系统性(systematic) 尽管中介语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其也是一个相对独 立的语言系统,具备一套独特的语音、词汇、语法和句法的 规则体系。它在任何阶段都呈现出较强的系统性和内部一 致性。外语学习者在使用中介语的过程中,不是从已储存的 中介词规则中任意挑选的,而是预测了一些规律。语言习得 者是在现有的规律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使用的语言计划。在 某种程度上,与母语规则系统很相似。人们的语言表现取决 于其内在的母语知识系统,语言学习者的二语使用也依赖 于其构建的语法体系。换言之,由情景、语境、计划及其他 可知因素可以预测中介语的变化。与掌握 W h 句式相似, 学习者们通过修订不正确的假设或除掉一种不正确的形式 而逐渐地掌握目标语中的正确形式。总而言之,在中介语的 使用方面,不同的语言学习者采用基本相同的手段。 (四)僵化性(fossilization) 僵化性是中介语稳定性的表现。它一方面指中介语在 总体上总达不到与母语完全一样的水平,另一方面指二语 学习者在语言上的某些具体形式,如语音和语法项目上, 学到一定程度就进入平台期,停滞不前了。如二语习得中
我们学过的一些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不产生任何正 负影响,这种被称做零迁移,也称做不确定性迁移。由于英 语初学者对英语的语音、词汇、句式、文化等规则不够熟悉, 常把母语规则移植到英语学习过程中,从而产生母语负迁 移现象,给英语法语学习带来困难。加强对母语负迁移表现 形式的分析和研究更利于克服外语学习中的障碍,促进新 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但是,当母语与目的语的特征有所不同即有差异或不 完全一致时,学习者若借助于母语的规则作为工具,就会 使过去所获得的知识对新的知识的理解产生障碍,造成语 言学习的错误和学习的困难,它被称做负迁移 negative
108
第1期
徐品忠:汉英中介语在二语习得中的负迁移
2010 年
e
e
e
transfer,又被叫做消极迁移。因为它对学习第二语、第三语 等产生影响和干扰。所以许多学者还把负迁移称做干扰 (interference).如:汉语:他学习英语。英语:He studies English. 在这个句子当中英语的动词 study 后随时态和人称要发生 相应的变化,即后面加’- s,而中国学习者往往在学习语言 的初期忽略了这一点。在这些句子中,忘记了加字母,都是 因为同样意思的汉语句子里没有这种变化,从而对英语的 学习产生干扰作用所造成的。
二、中介语与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的研究,起于 60 - 70 年代,近年来发展很快, Selinker 在 1972 年的研讨会上发表了名为 Inter- language 的论文,其中首次提出中介语一词,用来指语言学习者在 语言习得过程中自己形成的一种独立于母语和二语之外的 一种语言体制,有其自己的多变性的特点。此术语有两个 含义: 一指语言学习者在某个阶段形成的自己的语言体系, 即一种中介语。二指语言学习者在外语习得过程中不断发 展的整个中介语体系,即中介语连续体。中介语的概念使 得二语习得领域有了自己独立的研究方向,也标志着二语 习得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Ellis 将中介语定义为:独
三、中介语的特点
中介语既不同于二语学习者的母语,又区别于他们所 学的目的语。它在语音、语法、词汇、表达方式和习惯等语言 各层面上都有表现。但它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二
收稿日期:2009- 04- 07 作者简介:徐品忠(1954-),男,湖南浏阳人,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湘潭市翻译协会副会长,研究方向:应用语言 学、跨文化交际。
五、汉语对英语的负迁移影响
(一)语音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音系统,独特的发音规则。 由于汉语和英语的音位数量和组合方式不相同,所以往往 造成汉语对英语的语音方面的于扰。 由于汉语中无多个辅音构成的辅音群结构,辅音之间 总有元音隔开,所以中国学生常常会在两个辅音之间加进 元音。通常会加入[ ]或[i]的音。例如: great[greit]被读成 [’g reit]; spring[’spri ]被读成[’sp ri ]; clean[kli:n]被读成 [k ’li:n]。 由于受汉语中无长短音的影响,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 时很难区分[i]和[i: ];[u]和[u: ]。例如: pull[pul]误读成 pool[pu:l]。 从 语 言 的 语 音 系 统 来 讲 , 汉 语 属 于 声 调 语 言(Tone language),依靠声调辨义。例如:ba 八,ba 拔,ba 靶,ba 爸;而 英语属于语调语言( Intonationlanguage),要靠语调辩义。汉 语中无重音、次重音之分,所以学生在英语的这方面不好。 例如: Italy[’itali]被读成[i’tali ]等。 (二)词汇 词汇负迁移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中最常遇到的现象。 由于汉语是拼音语言,英语是字母语言,两种语言无论书 写、发音及其字意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对已经掌握母语 规则的人来说,当他们开始学习英语单词时,常常借助母语 词汇去理解英语词汇,即把每个英语单词和汉语词汇一一 对应起来,但这种方法并不是总有效果的。 词的概念意义,即词的基本意义。它们所指事物的范围 大小不同。例如:由于中西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汉语中的 “东风”是温暖的,使万木发芽的风,而“西风”则是刺骨、令 人忧愁的风。我们常常能想到“昨夜西风凋碧树”。由于地理 位置的差异,西风(west wind 则是指来自大西洋温暖和煦的 春风,它使万物复苏,让英国人民充满了对春天的期盼。 (三)句法层面 英语和汉语的主要语序为主语 - 谓语 - 宾语(S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