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儒林传
史记·儒林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2)

史记·儒林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2)公孙弘为学官,悼道之郁滞①,乃请曰:“丞相御史言:制曰‘盖闻导民以礼②,风之以乐③。
婚姻者,居室之大伦也④。
今礼废乐崩,朕甚愍焉⑤,故详延天下方正博闻之士,咸登诸朝。
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兴礼⑥,以为天下先。
太常议,与博士弟子,崇乡里之化⑦,以广贤材焉’。
谨与太常臧、博士平等议曰: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日校,殷曰序,周日庠。
其劝善也,显之朝廷;其惩恶也,加之刑罚。
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⑧,由内及外。
今陛下昭至德,开大明⑨,配天地,本人伦,劝学修礼,崇化厉贤,以风四方,太平之原也。
古者政教未洽⑩,不备其礼,请因旧官而兴焉。
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11)。
太常择民年十八已上(12),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
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13),出入不悖所闻者(14),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15),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16),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
一岁皆辄试,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弟可以为郎中者(17),太常籍奏(18)。
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
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而请诸不称者罚。
臣谨案诏书律令下者(19),明天人分际(20),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21),训辞深厚(22),恩施甚美。
小吏浅闻,不能究宣(23),无以明布谕下。
治礼次治掌故(24),以文学礼义为官,迁留滞(25)。
请选择其秩比二百石已上,及吏百石通一艺以上,补左右内史■大行卒史;比百石已下,补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边郡一人。
先用诵多者(26),若不足,乃择掌故补中二千石属(27),文学掌故补郡属(28),备员。
请著功令。
佗如律令(29)。
”制曰:“可。
”自此以来,则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矣(30)。
①悼:恐惧。
道:思想、学说,此指儒学。
郁滞:滞结不通畅,此指思想、学说不能被宣扬贯彻。
②制:帝王的命令。
③风:教化,感化。
④居室:指夫妇关系。
02汉书 儒林传

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第五十八(第11册P3589--3622)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
《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
周道既衰,坏于幽、厉,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陵夷二百余年而孔子兴,衷圣德遭季世,知言之不用而道不行,乃叹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于是应聘诸侯,以答礼行谊。
西入周,南至楚,畏匡厄陈,奸七十余君。
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究观古今篇籍,乃称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又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于是叙《书》则断《尧典》,称乐则法《韶舞》,论《诗》则首《周南》。
缀周之礼,因鲁《春秋》,举十二公行事,绳之以文、武之道,成一王法,至获麟而止。
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
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仲尼既没,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卿相师傅,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
故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
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DA3E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
是时,独魏文侯好学。
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黜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犹弗废,至于威、宣之际,孟子、孙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诗》、《书》,杀术士,六学从此缺矣。
陈涉之王也,鲁诸儒持孔氏礼器往归之,于是孔甲为涉博士,卒与俱死。
陈涉起匹夫,驱適戍以立号,不满岁而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搢绅先生负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禁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
及高皇帝诛项籍,引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遗化好学之国哉?于是诸儒始得修其经学,讲习大射乡饮之礼。
汉书《儒林传》原文及翻译

汉书《儒林传》原文及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汉书《儒林传》原文及翻译【导语】:原文:瑕丘江公,受《穀梁春秋》及《诗》于鲁中公,传子至孙为博士。
汉书·儒林传(8)全文

汉书·儒林传(8)全文(1)不其:县名。
在今山东即墨西南。
(2)太史掌故:太史令下属的掌故(官名)。
(3)王根:王莽的叔父。
长史:官名。
此为大司马的属官。
(4)五官中郎将:官名。
秩比二千石。
属郎中令(光禄勋)。
(5)外属:外戚(邛成太后之亲)。
内卿:光禄勋治宫中。
(6)孔光:本书卷八十一有其传。
(7)《歆传》:《楚元王传附刘歆传》。
(8)师丹:本书卷八十六有其传。
(9)弘农:郡名。
治弘农(在今河南灵宝东北)。
(10)青州:汉十三刺史部之一。
辖区约当今山东省北部。
汉兴,北平侯张苍及梁太傅贾谊、京兆尹张敞、太中大夫刘公子皆修《春秋左氏传》(1)。
谊为《左氏传》训故,授赵人贯公,为河间献王博士,子长卿为荡阴令(2),授清河张禹长子(3)。
禹与萧望之同时为御史,数为望之言《左氏》,望之善之,上书数以称说。
后望之为太子太傅,荐禹于宣帝,征禹待诏,未及问,会疾死。
授尹更始(4),更始传子咸及翟方进、胡常。
常授黎阳贾护季君(5),哀帝时待诏为郎,授苍梧陈钦子佚(6),以《左氏》授王莽,至将军(7)。
而刘歆从尹咸及翟方进受。
由是言《左氏》者本之贾护、刘歆。
(1)张苍:本书卷四十二有其传。
刘向《别录》言《春秋左氏传》的传授序列云:左邱明授曾申,申授吴起,起授其子期,期授楚人锋椒,椒作《抄撮》八卷,授虞卿。
虞卿作《抄撮》九卷,授荀卿,荀卿授张苍。
贾谊:本书有其传。
张敞:本书卷七十六有其传。
《经典叙录》云:贯长卿传京兆尹张敞及待御史张禹。
(2)荡阴:县名。
今河南汤阴。
(3)张禹长子:此人非成帝师张禹子文。
(4)授:谓张禹授。
(5)黎阳:县名。
在今河南浚县东。
(6)苍梧:郡名。
治广信(今广西梧州市)。
(7)将军:陈钦为王莽的厌难将军,见《王莽传》。
赞曰: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1),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善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2)。
初,《书》唯有欧阳,《礼》后,《易》杨,《春秋》公羊而已。
后汉书卷七十九下·儒林列传(4)原文

后汉书卷七十九下·儒林列传(4)原文后汉书卷七十九下·儒林列传(4) 书奏,诏即征还,拜议郎。
以寿终。
建武中,郑兴、陈元传《春秋左氏》学。
时尚书令韩歆上疏,欲为《左氏》立博士,范升与歆争之未决,陈元上书讼《左氏》,遂以魏郡李封为《左氏》博士。
后群儒蔽固者数廷争之。
及封卒,光武重违众议,而因不复补。
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
性淳笃,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
为郡功曹,举孝廉,再迁除洨长。
卒于家。
初,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于是撰为《五经异义》,又作《说文解字》十四篇,皆传于世。
蔡玄字叔陵,汝南南顿人也。
学通《五经》,门徒堂千人,其著录者万六千人。
征辟并不就。
顺帝特诏征拜议郎,讲论《五经》异同,甚合帝意。
迁侍中,出为弘农太守,卒官。
论曰:自光武中年以后,干戈稍戢,专事经学,自是其风世笃焉。
其服儒衣,称先王,游庠序,聚横塾者,盖布之于邦域矣。
若乃经生所处,不远万里之路,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其耆名高义开门受徒者,编牒不下万人,皆专相传祖,莫或讹杂。
至有分争王庭,树朋私里,繁其章条,穿求崖穴,以合一家之说。
故杨雄曰:今之学者,非独为之华藻,又从而绣其鞶帨。
夫书理无二,义归有宗,而硕学之徒,莫之或徙,故通人鄙其固焉,又雄所谓譊々之学,各习其师也。
且观成名高第,终能远至者,盖亦寡焉,而迂滞若是矣。
然所谈者仁义,所传者圣法也。
故人识君臣父子之纲,家知违邪归正之路。
自桓、灵之间,君道秕僻,朝纲日陵,国隙屡启,自中智以下,靡不审其崩离;而权强之臣,息其窥盗之谋,豪俊之夫,屈于鄙生之议者,人诵先王言也,下畏逆顺势也。
至如张温、皇甫嵩之徒,功定天下之半,声驰四海之表,俯仰顾眄,则天业可移,犹鞠躬昏主之下,狼狈折札之命,散成兵,就绳约,而无悔心,暨乎剥桡自极,人神数尽,然后群英乘其运,世德终其祚。
迹衰敝之所由致,而能多历年所者,斯岂非学之效乎?故先师垂典文,褒励学者之功,笃矣切矣。
汉书·传·儒林传

汉书·传·儒林传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
《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
周道既衰,坏于幽、厉,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陵夷二百余年而孔子兴,衷圣德遭季世,知言之不用而道不行,乃叹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于是应聘诸侯,以答礼行谊。
西入周,南至楚,畏匡厄陈,奸七十余君。
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究观古今篇籍,乃称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又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于是叙《书》则断《尧典》,称乐则法《韶舞》,论《诗》则首《周南》。
缀周之礼,因鲁《春秋》,举十二公行事,绳之以文、武之道,成一王法,至获麟而止。
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
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仲尼既没,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卿相师傅,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
故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
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氂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
是时,独魏文侯好学。
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黜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犹弗废,至于威、宣之际,孟子、孙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诗》、《书》,杀术士,六学从此缺矣。
陈涉之王也,鲁诸儒持孔氏礼器往归之,于是孔甲为涉博士,卒与俱死。
陈涉起匹夫,驱適戍以立号,不满岁而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搢绅先生负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禁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
及高皇帝诛项籍,引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遗化好学之国哉?于是诸儒始得修其经学,讲习大射乡饮之礼。
叔孙通作汉礼仪,因为奉常,诸弟子共定者,咸为选首,然后喟然兴于学。
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皇庠序之事也。
汉书_儒林传全文

汉书·儒林传(3) 全文(1)沛:县名。
今江苏沛县, (2) 长陵:县名。
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3) 少府:官名。
掌山海池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为皇帝的私府。
(4) 张禹:本书卷八十一有其传。
(5) 结发:指年少。
(6) 甘露:汉宣帝年号,共四年 (前 53 前 50) 。
(7) 石渠阁:藏秘书之所,在未央殿北。
(8) 会稽:郡名。
治吴县 (今江苏苏州 )。
(9) 淮阳:郡国名。
治陈县(今河南淮阳)。
彭宣:本书卷七十一有其传。
(10) 九卿:据《张禹传》,戴崇曾任少府(九卿之一)。
(11) 泰山:郡名。
治奉高(在今山东泰安东)。
邴丹事,见《王贡两龚鲍传》。
(12) 常山:郡名。
治元氏(在今河北元氏西北 )。
孟喜字长卿,东海兰陵人也 (1) 。
父号孟卿 (2) ,善为《礼》、《春秋》,授后苍、疏广(3) 。
世所传《后氏礼》、《疏氏春秋》,皆出孟卿。
孟卿以《礼经》多,《春秋》繁杂,乃使喜从田王孙受《易》。
喜好自称誉,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诈言师田生且死时枕喜膝,独传喜,诸儒以此耀之(4)。
同门梁丘贺疏通证明之(5) ,曰:田生绝于施雠手中,时喜归东海,安得此事?又蜀人赵宾好小数书 (6) ,后为《易》,饰《易》文,以为箕子明夷(7) ,阴阳气亡(无)箕子;箕子者,万物方荄茲也(8)。
宾持论巧慧,《易》家不能难,皆白非古法也。
云受孟喜,喜为名之(9) 。
后宾死,莫能持其说。
喜因不肯仞 (认),以此不见信。
喜举孝廉为郎,曲台署长 (10) ,病免,为丞相掾。
博士缺,众人荐喜,上闻喜改师法,遂不用喜。
喜授同郡白光少子、沛翟牧子兄(11) ,皆为博士。
繇 (由)是有翟、孟、白之学。
(1)东海:郡名。
治郯县 (在今山东郯城西北 )。
兰陵:县名。
在今山东枣庄市东南。
(2) 卿:所谓卿,犹称公。
(3)疏广:本书卷七十一有其传。
(4) 耀:炫耀;眩惑。
(5) 同门:谓同师。
疏通:犹言分别。
汉书·儒林传(6)全文

汉书·儒林传(6)全文辕固,齐人也。
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于上前。
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杀也(1)。
固曰:不然。
夫桀纣荒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因天下之心而诛桀纣。
桀纣之民弗为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2)?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贯于足(3)。
何者?上下之分也(4)。
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
夫主有失行,臣不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南面,非杀而何?固曰:必若云(5),是高皇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上曰:食肉勿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言学者毋言汤武受命,不为愚(6)。
遂罢。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问固。
固曰:此家人言耳(7)。
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8)!乃使固入圈击彘。
上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9)。
下,固刺彘正中其心,彘应手而倒。
太后默默,亡(无)以复罪。
后上以固廉直,拜为清河太傅(10),疾免。
武帝初即位,复以贤良征。
诸儒多嫉毁曰固老,罢归之。
时固已九十余矣。
公孙弘亦征,厌(侧)目而视固(11)。
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诸齐以《诗》显贵(12),皆固之弟子也。
昌邑太傅夏侯始昌最明(13),自有传。
(1)杀:《史记》作弑。
(2)非受命为何:言此非受命更何为。
(3) 冠虽敝必加于首二句见《六韬》。
贯:《史记》作关。
钱大昕曰:关、贯古字通。
(4)分(f n):名分。
(5)必若云:谓必如黄生之说。
(6) 食肉勿食马肝:意谓知味者不必须食马肝,言学者不必论汤武,此欲学者置而勿沦。
(7)家人:庶人。
(8) 安得司空城且出乎:窦太后针对辕固轻《老子》书,怒而贱其所治《诗》,比之司空罪徒之名籍。
盖以章句简短,篇有其目之《诗经》,与首标姓名、次陈案由之刑徒簿籍相似之故(吴恂说)。
(9)假:给与。
利兵:锋利的武器。
(10)清河:王国名。
时清河王刘乘。
(11)事:《史记》作视。
(12)齐:《史记》作齐人。
(13)夏侯始昌:本书卷七十五有其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林傳第五十八班固漢書卷八十八古之儒者博學虖六蓺之文六蓺者王教之典籍先聖所以明天道正人倫致至治之成法也周道既衰壞於幽厲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陵夷二百餘年而孔子興以聖德遭季世知言之不用而道不行廼歎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於是應聘諸侯以答禮行誼西入周南至楚畏匡厄陳奸七十餘君適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究觀古今之篇籍廼稱曰大哉堯之爲君也唯天爲大唯堯則之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又曰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於是敘書則斷堯典稱樂則法韶舞論詩則首周南綴周之禮因魯春秋舉十二公行事繩之以文武之道成一王法至獲麟而止蓋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絕而爲之傳皆因近聖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仲尼既沒七十子之徒散遊諸侯大者爲卿相師傅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故子張居陳澹臺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於齊如田子方段干木吳起禽滑氂之屬皆受業於子夏之倫爲王者師是時獨魏文侯好學天下竝爭於戰國儒術既黜焉然齊魯之間學者猶弗廢至於威宣之際孟子孫卿之列咸遵夫子之業而潤色之以學顯於當世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詩書殺術士六學從此缺矣陳涉之王也魯諸儒持孔氏禮器往歸之於是孔甲爲涉博士卒與俱死陳涉起匹夫歐適戍㠯立號不滿歲而滅亡其事至微淺然而搢紳先生負禮器往委質爲臣者何也秦禁其業積怨而發憤於陳王也及高皇帝誅項籍引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弦歌之音不絕豈非聖人遺化好學之國哉於是諸儒始得修其經學講習大射鄉飲之禮叔孫通作漢禮儀因爲奉常諸弟子共定者咸爲選首然後喟然興於學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皇庠序之事也孝惠高后時公卿皆武力功臣孝文時頗登用然孝文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竇太后又好黃老術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漢興言易自淄川田生言書自濟南伏生言詩於魯則申培公於齊則轅固生燕則韓太傅言禮則魯高堂生言春秋於齊則胡母生於趙則董仲舒及竇太后崩武安君田蚡爲丞相黜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以百數而公孫弘以治春秋爲丞相封侯天下學士靡然鄉風矣弘爲學官悼道之鬱滯廼請曰丞相御史言制曰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婚姻者居室之大倫也今禮廢樂崩朕甚愍焉故詳延天下方聞之士咸登諸朝其令禮官勸學講議洽聞舉遺興禮以爲天下先太常議予博士弟子崇鄉里之化以厲賢材焉謹與太常臧博士平等議曰聞三代之道鄉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其勸善也顯之朝廷其懲惡也加之刑罰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師始繇內及外今陛下昭至德開大明配天地本人倫勸學興禮崇化厲賢以風四方太平之原也古者政教未洽不備其禮請因舊官而興焉爲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太常擇民年十八以上儀狀端正者補博士弟子郡國縣官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里出入不悖所聞令相長丞上屬所二千石二千石謹察可者常與計偕詣太常得受業如弟子一歲皆課能通一蓺以上補文學掌故缺其高第可以爲郎中太常籍奏即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其不事學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蓺罷之而請諸能稱者臣謹案詔書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際通古今之誼文章爾雅訓辭深厚恩施甚美小吏淺聞弗能究宣亡以明布諭下以治禮掌故以文學禮義爲官遷留滯請選擇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蓺以上補左右內史大行卒史比百石以下補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邊郡一人先用誦多者不足擇掌故以補中二千石屬文學掌故補郡屬備員請著功令它如律令制曰可自此以來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學之士矣昭帝時舉賢良文學增博士弟子員滿百人宣帝末增倍之元帝好儒能通一經者復數年以用度不足更爲設員千人郡國置五經百石卒史成帝末或言孔子布衣養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學弟子少於是增弟子員三千人歲餘復如故平帝時王莽秉政增元士之子得受業如弟子勿以爲員歲課甲科四十人爲郎中乙科二十人爲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補文學掌故云自魯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醜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裝及秦禁學易爲筮卜之書獨不禁故傳受者不絕漢興田何以齊田徙杜陵號杜田生授東武王同子中雒陽周王孫丁寬齊服生皆著易傳數篇同授淄川楊何字叔元元光中徵爲太中大夫齊即墨成至城陽相廣川孟但爲太子門大夫魯周霸莒衡胡臨淄主父偃皆以易至大官要言易者本之田何丁寬字子襄梁人也梁項生從田何受易時寬爲項生從者讀易精敏材過項生遂事何學成何謝寬寬東歸何謂門人曰易以東矣寬至雒陽復從周王孫受古義號周氏傳景帝時寬爲梁孝王將軍距吳楚號丁將軍作易說三萬言訓故舉大誼而已今小章句是也寬授同郡碭田王孫王孫授施讎孟喜梁丘賀繇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學施讎字長卿沛人也沛與碭相近讎爲童子從田王孫受易後讎徙長陵田王孫爲博士復從卒業與孟喜梁丘賀竝爲門人謙讓常稱學廢不教授及梁丘賀爲少府事多廼遣子臨分將門人張禹等從讎問讎自匿不肯見賀固請不得已廼授臨等於是賀薦讎結髮事師數十年賀不能及詔拜讎爲博士甘露中與五經諸儒雜論同異於石渠閣讎授張禹琅邪魯伯伯爲會稽太守禹至丞相禹授淮陽彭宣沛戴崇子平崇爲九卿宣大司空禹宣皆有傳魯伯授太山毛莫如少路琅邪邴丹曼容著清名莫如至常山太守此其知名者也繇是施家有張彭之學孟喜字長卿東海蘭陵人也父號孟卿善爲禮春秋授后蒼疏廣世所傳后氏禮疏氏春秋皆出孟卿孟卿以禮經多春秋煩雜廼使喜從田王孫受易喜好自稱譽得易家候陰陽灾變書詐言師田生且死時枕喜膝獨傳喜諸儒以此耀之同門梁丘賀疏通證明之曰田生絕於施讎手中時喜歸東海安得此事又蜀人趙賓好小數書後爲易飾易文以爲箕子明夷陰陽氣亡箕子箕子者萬物方荄茲也賓持論巧慧易家不能難皆曰非古法也云受孟喜喜爲名之後賓死莫能持其說喜因不肯仞以此不見信喜舉孝廉爲郎曲臺署長病免爲丞相掾博士缺眾人薦喜上聞喜改師法遂不用喜喜授同郡白光少子沛翟牧子兄皆爲博士繇是有翟孟白之學梁丘賀字長翁琅邪諸人也以能心計爲武騎從太中大夫京房受易房者淄川楊何弟子也房出爲齊郡太守賀更事田王孫宣帝時聞京房爲易明求其門人得賀賀時爲都司空令坐事論免爲庶人待詔黃門數入說教侍中以召賀賀入說上善之以賀爲郎會八月飲酎行祠孝昭廟先敺旄頭劒挺墯墬首垂泥中刃鄉乘輿車馬驚於是召賀筮之有兵謀不吉上還使有司侍祠是時霍氏外孫代郡太守任宣坐謀反誅宣子章爲公車丞亡在渭城界中夜玄服入廟居郎間執戟立廟門待上至欲爲逆發覺伏誅故事上常夜入廟其後待明而入自此始也賀以筮有應繇是近幸爲太中大夫給事中至少府爲人小心周密上信重之年老終官傳子臨亦入說爲黃門郎甘露中奉使問諸儒於石渠臨學精孰專行京房法琅邪王吉通五經聞臨說善之時宣帝選高材郎十人從臨講吉廼使其子郎中駿上疏從臨受易臨代五鹿充宗君孟爲少府駿御史大夫自有傳充宗授平陵士孫張仲方沛鄧彭祖子夏齊衡咸長賓張爲博士至揚州牧光祿大夫給事中家世傳業彭祖眞定太傅咸王莽講學大夫繇是粱丘有士孫鄧衡之學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壽延壽云嘗從孟喜問易會喜死房以爲延壽易即孟氏學翟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至成帝時劉向校書考易說以諸易家說皆祖田何楊叔丁將軍大誼略同唯京氏爲異黨焦延壽獨得隱士之說託之孟氏不相與同房以明灾異得幸爲石顯所譖誅自有傳房授東海殷嘉河東姚平河南乘弘皆爲郎博士繇是易有京氏之學費直字長翁東萊人也治易爲郎至單父令長於卦筮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辭十篇文言解說上下經琅邪王璜平中能傳之璜又傳古文尚書高相沛人也治易與費公同時其學亦亡章句專說陰陽灾異自言出於丁將軍傳至相相授子康及蘭陵毋將永康以明易爲郎永至豫章都尉及王莽居攝東郡太守翟誼謀舉兵誅莽事未發康候知東郡有兵私語門人門人上書言之後數月翟誼兵起莽召問對受師高康莽惡之以爲惑眾斬康繇是易有高氏學高費皆未嘗立於學官伏生濟南人也故爲秦博士孝文時求能治尚書者天下亡有聞伏生治之欲召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詔太常使掌故朝錯往受之秦時禁書伏生壁藏之其後大兵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齊魯之間齊學者由此頗能言尚書山東大師亡不涉尚書以教伏生教濟南張生及歐陽生張生爲博士而伏生孫以治尚書徵弗能明定是後魯周霸雒陽賈嘉頗能言尚書云歐陽生字和伯千乘人也事伏生授倪寬寬又受業孔安國至御史大夫自有傳寬有俊材初見武帝語經學上曰吾始以尚書爲樸學弗好及聞寬說可觀廼從寬問一篇歐陽大小夏侯氏學皆出於寬寬授歐陽生子世世相傳至曾孫高子陽爲博士高孫地餘長賓以太子中庶子授太子後爲博士論石渠元帝即位地餘侍中貴幸至少府戒其子曰我死官屬即送汝財物愼毋受汝九卿儒者子孫以廉絜著可以自成及地餘死少府官屬共送百萬其子不受天子聞而嘉之賜錢百萬地餘少子政爲王莽講學大夫由是尚書世有歐陽氏學林尊字長賓濟南人也事歐陽高爲博士論石渠後至少府太子太傅授平陵平當梁陳翁生當至丞相自有傳翁生信都太傅家世傳業由是歐陽有平陳之學翁生授琅邪殷崇楚國龔勝崇爲博士勝右扶風自有傳而平當授九江朱普公文上黨鮑宣普爲博士宣司隸校尉自有傳徒眾尤盛知名者也夏侯勝其先夏侯都尉從濟南張生受尚書以傳族子始昌始昌傳勝勝又事同郡蕳卿蕳卿者倪寬門人勝傳從兄子建又事歐陽高勝至長信少府建太子太傅自有傳由是尚書有大小夏侯之學周堪字少卿齊人也與孔霸俱事大夏侯勝霸爲博士堪譯官令論於石渠經爲最高後爲太子少傅而孔霸以太中大夫授太子及元帝即位堪爲光祿大夫與蕭望之竝領尚書事爲石顯所譖皆免官望之自殺上愍之廼擢堪爲光祿勳語在劉向傳堪授牟鄉及長安許商長伯牟鄉爲博士霸以帝師賜爵號襃成君傳子光亦事牟鄉至丞相自有傳由是大夏侯有孔許之學商善爲筭著五行論歷四至九卿號其門人沛唐林子高爲德行平陵吳章偉君爲言語重泉王吉少音爲政事齊炔欽幼卿爲文學王莽時林吉爲九卿自表上師冢大夫博士郎吏爲許氏學者各從門人會車數百兩儒者榮之欽章皆爲博士徒眾尤盛章爲王莽所誅也張山拊字長賓平陵人也事小夏侯建爲博士論石渠至少府授同縣李尋鄭寬中少君山陽張無故子儒信都秦恭延君陳留假倉子驕無故善脩章句爲廣陵太傅守小夏侯說文恭增師法至百萬言爲城陽內史倉以謁者論石渠至膠東相尋善說灾異爲騎都尉自有傳寬中有雋材以博士授太子成帝即位賜爵關內侯食邑八百戶遷光祿大夫領尚書事甚尊重會疾卒谷永上疏曰臣聞聖王尊師傅襃賢雋顯有功生則致其爵祿死則異其禮謚昔周公薨成王葬以變禮而當天心公叔文子卒衛侯加以美謚著爲後法近事大司空朱邑右扶風翁歸德茂夭年孝宣皇帝愍冊厚賜賛命之臣靡不激揚關內侯鄭寬中有顏子之美質包商偃之文學嚴然總五經之眇論立師傅之顯位入則鄉唐虞之閎道王法納乎聖聽出則參冢宰之重職功列施乎政事退食自公私門不開散賜九族田畝不益德配周召忠合羔羊未得登司徒有家臣卒然早終尤可悼痛臣愚以爲宜加其葬禮賜之令謚以章尊師襃賢顯功之德上弔贈寬中甚厚由是小夏侯有鄭張秦假李氏之學寬中授東郡趙玄無故無故授沛唐尊恭授魯馮賓賓爲博士尊王莽太傅玄哀帝御史大夫至大官知名者也孔氏有古文尚書孔安國以今文字讀之因以起其家逸書得十餘篇蓋尚書茲多於是矣遭巫蠱未立於學官安國爲諫大夫授都尉朝而司馬遷亦從安國問故遷書載堯典禹貢洪範微子金縢諸篇多古文說都尉朝授膠東庸生庸生授清河胡常少子以明穀梁春秋爲博士部刺史又傳左氏常授虢徐敖敖爲右扶風掾又傳毛詩授王璜平陵塗惲子眞子眞授河南桑欽君長王莽時諸學皆立劉歆爲國師璜惲等皆貴顯世所傳百兩篇者出東萊張霸分析合二十九篇以爲數十又采左氏傳書敘爲作首尾凡百二篇篇或數簡文意淺陋成帝時求其古文者霸以能爲百兩徵以中書校之非是霸辭受父父有弟子尉氏樊竝時太中大夫平當侍御史周敞勸上存之後樊竝謀反廼黜其書申公魯人也少與楚元王交俱事齊人浮丘伯受詩漢興高祖過魯申公以弟子從師入見于魯南宮呂太后時浮丘伯在長安楚元王遣子郢與申公俱卒學元王薨郢嗣立爲楚王令申公傅太子戊戊不好學病申公及戊立爲王胥靡申公申公愧之歸魯退居家教終身不出門復謝賓客獨王命召之廼往弟子自遠方至受業者千餘人申公獨以詩經爲訓故以教亡傳疑者則闕弗傳蘭陵王臧既從受詩已通事景帝爲太子少傅免去武帝初即位臧廼上書宿衛累遷一歲至郎中令及代趙綰亦嘗受詩申公爲御史大夫綰臧請立明堂以朝諸侯不能就其事廼言師申公於是上使使束帛加璧安車以蒲裹輪駕駟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軺傳從至見上上問治亂之事申公時已八十餘老對曰爲治者不至多言顧力行何如耳是時上方好文辭見申公對默然然已招致既以爲太中大夫舍魯邸議明堂事太皇竇太后喜老子言不說儒術得綰臧之過以讓上曰此欲復爲新垣平也上因廢明堂事下綰臧吏皆自殺申公亦病免歸數年卒弟子爲博士十餘人孔安國至臨淮太守周霸膠西內史夏寬城陽內史碭魯賜東海太守蘭陵繆生長沙內史徐偃膠西中尉鄒人闕門慶忌膠東內史其治官民皆有廉節稱其學官弟子行雖不備而至於大夫郎掌故以百數申公卒以詩春秋授而瑕丘江公盡能傳之徒眾最盛及魯許生免中徐公皆守學教授韋賢治詩事大江公及許生又治禮至丞相傳子玄成以淮陽中尉論石渠後亦至丞相玄成及兄子賞以詩授哀帝至大司馬車騎將軍自有傳由是魯詩有韋氏學王式字翁思東平新桃人也事免中徐公及許生式爲昌邑王師昭帝崩昌邑王嗣立以行淫亂廢昌邑群臣皆下獄誅唯中尉王吉郎中令龔遂以數諫減死論式繫獄當死治事使者責問曰師何以亡諫書式對曰臣以詩三百五篇朝夕授王至於忠臣孝子之篇未嘗不爲王反復誦之也至於危亡失道之君未嘗不流涕爲王深陳之也臣以三百五篇諫是以亡諫書使者以聞亦得減死論歸家不教授山陽張長安幼君先事式後東平唐長賓沛褚少孫亦來事式問經數篇式謝曰聞之於師具是矣自潤色之不肯復授唐生褚生應博士弟子選詣博士摳衣登堂頌禮甚嚴試誦說有法疑者丘蓋不言諸博士驚問何師對曰事式皆素聞其賢共薦式詔除下爲博士式徵來衣博士衣而不冠曰刑餘之人何宜復充禮官既至舍中會諸大夫博士共持酒肉勞式皆注意高仰之博士江公世爲魯詩宗至江公著孝經說心嫉式謂歌吹諸生曰歌驪駒式曰聞之於師客歌驪駒主人歌客毋庸歸今日諸君爲主人日尚早未可也江翁曰經何以言之式曰在曲禮江翁曰何狗曲也式恥之陽醉逿墬式客罷讓諸生曰我本不欲來諸生彊勸我竟爲豎子所辱遂謝病免歸終於家張生唐生褚生皆爲博士張生論石渠至淮陽中尉唐生楚太傅由是魯詩有張唐褚氏之學張生兄子游卿爲諫大夫以詩授元帝其門人琅邪王扶爲泗水中尉陳留許晏爲博士由是張家有許氏學初薛廣德亦事王式以博士論石渠授龔舍廣德至御史大夫舍泰山太守皆有傳轅固齊人也以治詩孝景時爲博士與黃生爭論於上前黃生曰湯武非受命廼殺也固曰不然夫桀紂荒亂天下之心皆歸湯武湯武因天下之心而誅桀紂桀紂之民弗爲使而歸湯武湯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爲何黃生曰冠雖敝必加於首履雖新必貫於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紂雖失道然君上也湯武雖聖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不正言匡過以尊天子反因過而誅之代立南面非殺而何固曰必若云是高皇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於是上曰食肉毋食馬肝未爲不知味也言學者毋言湯武受命不爲愚遂罷竇太后好老子書召問固固曰此家人言矣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書乎廼使固入圈擊彘上知太后怒而固直言無辠廼假固利兵下固刺彘正中其心彘應手而倒太后默然亡以復辠後上以固廉直拜爲清河太傅疾免武帝初即位復以賢良徵諸儒多嫉毀曰固老罷歸之時固己九十餘矣公孫弘亦徵仄目而事固固曰公孫子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諸齊以詩顯貴皆固之弟子也昌邑太傅夏侯始昌最明自有傳后蒼字近君東海郯人也事夏侯始昌始昌通五經蒼亦通詩禮爲博士至少府授翼奉蕭望之匡衡奉爲諫大夫望之前將軍衡丞相皆有傳衡授琅邪師丹伏理斿君潁川滿昌君都君都爲詹事理高密太傅家世傳業丹大司空自有傳由是齊詩有翼匡師伏之學滿昌授九江張邯琅邪皮容皆至大官徒眾尤盛韓嬰燕人也孝文時爲博士景帝時至常山太傅嬰推詩人之意而作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間殊然歸一也淮南賁生受之燕趙間言詩者由韓生韓生亦以易授人推易意而爲之傳燕趙間好詩故其易微唯韓氏自傳之武帝時嬰嘗與董仲舒論於上前其人精悍處事分明仲舒不能難也後其孫商爲博士孝宣時涿郡韓生其後也以易徵待詔殿中曰所受易即先太傅所傳也嘗受韓詩不如韓氏易深太傅故專傳之司隸校尉蓋寬饒本受易於孟喜見涿韓生說易而好之即更從受焉趙子河內人也事燕韓生授同郡蔡誼誼至丞相自有傳誼授同郡食子公與王吉吉爲昌邑王中尉自有傳食生爲博士授泰山栗豐吉授淄川長孫順順爲博士豐部刺史由是韓詩有王食長孫之學豐授山陽張就順授東海髮福皆至大官徒眾尤盛毛公趙人也治詩爲河間獻王博士授同國貫長卿長卿授解延年延年爲阿武令授徐敖敖授九江陳俠爲王莽講學大夫由是言毛詩者本之徐敖漢興魯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而魯徐生善爲頌孝文時徐生以頌爲禮官大夫傳子至孫延襄襄其資性善爲頌不能通經延頗能未善也襄亦以頌爲大夫至廣陵內史延及徐氏弟子公戶滿意桓生單次皆爲禮官大夫而瑕丘蕭奮以禮至淮陽太守諸言禮爲頌者由徐氏孟卿東海人也事蕭奮以授后倉魯閭丘卿倉說禮數萬言號曰后氏曲臺記授沛聞人通漢子方梁戴德延君戴聖次君沛慶普孝公孝公爲東平太傅德號大戴爲信都太傅聖號小戴以博士論石渠至九江太守由是禮有大戴小戴慶氏之學通漢以太子舍人論石渠至中山中尉普授魯夏侯敬又傳族子咸爲豫章太守大戴授琅邪徐良斿卿爲博士州牧郡守家世傳業小戴授梁人橋仁季卿楊子榮子孫仁爲大鴻臚家世傳業榮琅邪太守由是大戴有徐氏小戴有橋楊氏之學胡母生字子都齊人也治公羊春秋爲景帝博士與董仲舒同業仲舒著書稱其德年老歸教於齊齊之言春秋者宗事之公孫弘亦頗受焉而董生爲江都相自有傳弟子遂之者蘭陵褚大東平嬴公廣川段仲溫呂步舒大至梁相步舒丞相長史唯嬴公守學不失師法爲昭帝諫大夫授東海孟卿魯眭孟孟爲符節令坐說灾異誅自有傳嚴彭祖字公子東海下邳人也與顏安樂俱事眭孟孟弟子百餘人唯彭祖安樂爲明質問疑誼各持所見孟曰春秋之意在二子矣孟死彭祖安樂各顓門教授由是公羊春秋有顏嚴之學彭祖爲宣帝博士至河南東郡太守以高第入爲左馮翊遷太子太傅廉直不事權貴或說曰天時不勝人事君以不修小禮曲意亡貴人左右之助經誼雖高不至宰相願少自勉強彭祖曰凡通經術固當修行先王之道何可委曲從俗苟求富貴乎彭祖竟以太傅官終授琅邪王中爲元帝少府家世傳業中授同郡公孫文東門雲雲爲荊州刺史文東平太傅徒眾尤盛雲坐爲江賊拜辱命下獄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