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案-教材习题解析(剃光头发微) 精品
《剃光头发微》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剃光头发微》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如“剃光头发微”、“食古不化”、“举案齐眉”等。
(2)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2)对文章深层次含义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剃光头发微》,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对比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逻辑结构。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详细解析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5.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巩固课堂所学。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课文。
2. 搜集有关王安石的资料,了解其生平和主要作品。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中所涉及问题的看法。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文中关键词语和成语的运用能力。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逻辑分析等。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翻译、背诵和思考题。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3. 利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讲解所需的PPT、教案等相关教学资料。
剃光头发微课文教案

剃光头发微课文教案1. 剃光头发微课文教案 1教学目标:1.体会本文因小见大的写法,理解文章借“剃光头”这一平凡的生活现象所阐发的深刻道理。
2.品味本文语言的幽默讽刺意味,逐步提高鉴赏力。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所包含的深刻道理,学习作者善用类比,联类引申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1、3、4段与课文主旨的关系。
2.品味本文语言幽默讽刺,富含深意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语杂文在立意选材上常常以小见大,从平凡的生活现象落笔,谈重大的社会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何满子的《剃光头发微》,看看作者从剃光头事件中发现了什么。
二、开掘主旨1.默读课文,画出关键语句,画出不懂的地方。
2.师生探讨,互相置疑,交流对文章主题的看法。
问题导引①作者怎样结构全文?②本文的主旨?解析①本文结构:第一段(第1、2自然段):作者先从大处落墨,提出头发问题,小处着眼,提出理发师的社会地位问题,尽管在旧社会,“剃头的.”在下九流,“连家谱都不能上”,但大人物(例如石达开)却并没有卑视理发师之意。
“物与民胞”,对理发师够平等的了。
此段作者有待而提。
先扬理发师。
第二段(第3~6自然段):陡起波澜,从正面扬了理发师,理发师却从反面出现(这当然是个别现象,但也有他的典型意义),以“剃头刀”这么一点不是权的权来对付“乡下佬”。
这一段分四个层次:第一层,从反面提出与第一段理发师相反的理发怪事:不给“乡下佬”“剃平头”,以“权”令人。
第二层,从历史上考证“剃光头”原是刑罚。
第三层,时至今日,剃不剃光头,应随“剃头客人”——也是“上帝”——之意,而且二位理发师竟认为“乡下佬”剪平头“模样”不够格,至此,作者愤怒起来了:理发师为什么这样为所欲为?他们有什么权力这样对待顾客?第四层,点题:剃头刀在他手里。
这一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弄清本质,层层深入,环环扣紧,结构十分严密。
第三段(第7自然段):对“剃头刀在他手里”的社会思想的分析:弄权耍人。
有一点蝇头小权的人,他也要耍弄一番,置人于“没门”境地。
《剃光头发微》 高一语文教案PPT模板下载

《剃光头发微》
预计演示时长
本次演示内容概要
《剃光头发微》
20分钟
总目录数
一级目录数
其他目录数
演示内容长度
1154字符
总页数
24个
5个
19个
x页
01 一、导入新课
目录
02 二、开掘主旨
03 三、品味语言
04
四、总结本文写作技 巧
05 五、布置作业
一、导入新课
1
1、请替换自己 的演示内容
2.师生共同 品味语言。
四、总结本文写作技巧
1、首先认真阅读文 章,同学之间交流对
文章...
2、同桌之间竞争, 看谁能尽可能多的发
现并...
3、试就“剃光头问 题”展开讨论,形成 自己...
4、弄清题意
6、了解特色
5、分析思路
7、语段阅读
五、布置作业
1.理解课文1、 3、4段与课 文主旨的关 系...
2.品味本文 语言幽默讽 刺,富含深 意的特点...
谢谢观看
2
2、请替换自己 的演示内容
3
3、请替换自己 的演示内容
4
4、己 的演示内容
二、开掘主旨
2.师生探讨,互相 置疑,交流对文章
主题的...
1.默读课文,画出 关键语句,画出不
懂的地...
3.学生试就“剃光 头问题”展开讨论,
形成...
三、品味语言
1.学生同位 竞争,看谁 能尽可能多 的发现并...
剃光头发微教学设计

剃光头发微教学设计(总6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剃光头发微教学设计剃光头发微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会从平凡的生活现象中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2、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主旨。
3、品析杂文的漫画语言和寓深意于讽刺与幽默之中的意味。
【重点难点】1、理解本文的写作主旨。
2、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
3、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4、理解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设想】1、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作者的思路,尤其要仔细分析文章的最后两节。
2、指导学生反复品读文中重要语句,体会文章讽刺与幽默的意味。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师生互致问候。
二、上节作业纠错,导入新课:敏锐的作家,尤其是杂文家,大都能用锐利的眼光来观照社会现象,并能透过这一看似平凡的现象,进行冷静的思考,而后给人一个触目惊心的启示。
着名作家何满子通过“剃光头”这一小现象,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大问题。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杂文。
三、出示学习目标。
四、自学要点:1.找学生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
教师补充。
〖何满子〗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何满子,曲名。
这是一首描写宫女哀怨感叹的诗。
诗歌没有正面批判葬送宫女青春、生命力的皇帝,但从诗人对宫女的这种深刻同情中,人们不是会很自然地厌恶那深锁的宫门和作威作福的皇帝么?作者简介:何满子,曾任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参编《唐宋词鉴赏辞典》等书,上海杂文学会顾问。
2.学生查字典,掌握基础知识,积累字词。
发髻:在头顶或脑后盘成的各种形状的头发。
不羁:不受束缚。
睥睨:眼睛斜着看。
形容高傲的样子。
差池:差错。
也作“差迟”。
切肤之痛:切身感受到的痛苦。
牛山濯濯:本形容山上光秃秃的,没有树木。
文中指人头顶光秃秃的样子。
悻悻而去:愤怒地离开。
3.弄清题意:标题中的“发微”是什么意思?发微,发,探究之意;微,奥妙。
剃光头发微,即要探究剃光头一事中所潜在的人的心理,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以及现象后的内在本质。
《剃光头发微》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剃光头发微》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剃光头发微》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3)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剃光头发微》的阅读与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作品的主题。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深层含义。
(2)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词和难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主题和作者观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文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重点、难点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领悟作品的主题。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500字。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提高,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剃光头发微》的思路脉络 教案教学设计

《剃光头发微》的思路脉络教案教学设计关于《剃光头发微》的思路脉络《剃光头发微》是何满子先生的一篇短文,从当时(八十年代)城里的理发工人拒给“乡下佬”剃平头一事谈起,最后批评弄权耍权的现象。
文章能从人人得见的现象入手,最后的挖掘却出人意料,因为一般人常常会因此联想到特权思想和等级观念,很难把它和弄权联系到一起;再加上文章在使用材料上,行文上,道古论今,纵横联系,给人以妙趣横生之感。
然而,有教师认为:这篇杂文让教师在分析评价上感到深深的困惑,把它作为高中教材是不合适的。
从写作技法而言,它正是作者自己所批评的那种“摭拾《红楼梦》等古代小说和别的典籍强找闲聊话题的‘掉书袋’式”(《中华读书报》2004/3/4)的写法,这种随意性太强的写作模式,对中学生的影响将会是消极的。
的确,看《教参》上的有关说明和鉴赏文章,有关这篇文章的构思说得并不是很清楚:1、关于文章的行文脉络:“由清朝‘留发不留头’联想清末的假辫子、石达开关于理发师的对联等一连串头发的故事,再写到《人民日报》一封读者来信,反映某理发店认为‘乡下佬’只配剃光头,又由剃光头联想到古代的刑法‘髡’,联想到现在许多国家的罪犯剃光头,联想到‘乡下佬’不愿剃光头的原因,联想到城里的理发师为什么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或光头,最后联想到怎样使用手中的权力。
”至于这些联想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却并没有说清楚。
联想可以是下意识的信马游缰,但写到文章中来则不能随意联想,因为“千里来龙,到此结穴”,所有的联想最后都得指向文章的中心;否则,所谓“逸趣”就变成了“赘笔”。
这篇文章之所以好,决不是仅仅因为有联想而已,更因为它联想得“妙”。
2、“由剃光头联想到清代“留发不留头”,联想到古代的“髡”刑(剃掉头发),联想到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给犯人剃光头……这些联想文字,表面看来似乎是闲笔,实则不然。
作者的用意是进一步开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同时也为后边由剃光头联想到掌权做好铺垫。
” (吴庚振:《〈剃光头发微〉赏析》,节选自《中国杂文鉴赏辞典》)至于怎样“开掘了作品的思想内涵”,怎样为批“掌权”做好铺垫,也语焉不详。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8剃光头发微(新人教)

8 剃光头发微教学目标一、了解本文所体现的杂文的一般特点:选材立意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二、了解本文使用材料上,行文上,道古论今,纵横联系的特点。
二、学习本文本文讽刺、幽默的语言。
教学建议一、本文是一篇非常典型的杂文。
通过本文,引导学生了解杂文的一些特点:选材立意大中取小,小中见大;使用材料上,行文上,道古论今,纵横联系。
这些特点是一般议论文所不具备的,或者不完全具备的。
二、本文讽刺、幽默的语言,也值得学习。
三、本文引用了一些典故,夹杂着一些文言,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查检工具书解决;如有困难再由教师帮助解决。
四、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写下阅读本文以后的心得。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杂文在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小见大,从一滴水里看世界,何满子的《剃光头发微》便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体会和学习这种写作特点。
二、作者简介何满子,1919年生,浙江富阳人。
建国前曾任报纸编辑,并从事文学艺术理论和现代文学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大众书店总编辑、上海震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古典文学出版社编辑、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
1955年胡风事件中受到株连。
何满子治学领域较广,主要着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代小说的理论探索,同时也研究历史,特别是学术思想史。
著有《艺术形式论》《论〈儒林外史〉》《论金圣叹评改〈水浒传〉》《论蒲松龄与〈聊斋志异〉》《文学呈臆编》《汲古说林》《文学对话》《古代小说艺术漫话》《中国爱情小说与两性关系》等。
在学术论著之外,何满子也创作了不少杂文作品,出版有杂文集《画虎十年》(广州文化出版社1989年第1版)、《中古文人风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版)、《五杂侃》(成都出版社1994年第1版)、《绿色呐喊》(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版)、《虫草文辑》(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版)、《何满子杂文自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1第1版)、《人间风习碎片》(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第l版)。
高一语文教案-教材实例探究(剃光头发微) 精品

[教材实例探究]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乡下佬”是不是只配剃光头,以及什么模样的人才配剃平头,这问题是够深奥的,我答不上来。
既答不上,也只好避开,置之勿论。
我只记得古代有一种刑法,叫“髡”,那办法就是把古圣人所说的“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的诸种东西之一的头发给去掉;而且似乎是和罚做苦役结合起来的,那就是“髡钳为城旦舂”。
但那是秦制,沿用了千把年,至少到隋唐以后就废止了。
现在许多国家的罪犯也剃光头,但那并非是刑罚,恐怕多半出于习惯,或便于辨识之类;如果容许用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来一下“大胆假设”,还可能是由于旧社会监狱里卫生条件不好,怕犯人头发里生虱子,所以干脆让他们牛山濯濯也说不定;但要我“小心求证”却求不到。
这很抱歉,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只能学到一半。
1.作者说“这问题是够深奥的,我答不上来。
既答不上,也只好避开,置之勿论”,作者真的“答不上来吗”?为什么对这个问题“置之勿论”?答案:(1)作者在这里并不是真的答不上来,而是另有含意,含有讽刺的意味,是反语。
(2)对这个问题作者先放置下,是为下面展开联想服务。
这里作者宕开一笔,使文章内容上显得丰富。
2.作者由剃光头联想到古代“髡”刑和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给犯人剃光头,这些文字是不是闲笔?作者为什么写到这些,其用意是什么?答案:这些联想文字,表面看来似乎是闲笔,实则不然。
作者的用意是进一步开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同时也为后边由剃光头联想到掌权作好铺垫。
3.“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只能学到一半”是指什么?答案:是指作者对罪犯剃光头原因的推断只能“大胆假设”,而不能亲自到监狱里去印证即“小心求证”。
规律总结筛选并整合信息,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在辨别信息的主次等基础上,根据阅读目的对信息进行取舍——捕捉和选取有效的、符合阅读目的的重要语句,体会重要语句的隐含信息,舍弃无关紧要的东西。
本考点的试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比照材料辨别信息的正误;二是能够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进行简答表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习题解析]方法点拨
一、1.本文行文脉络:由清朝“留发不留头”联想到清末的假辫子、石达开的关于理发师的对联等一连串头发的故事,再写到《人民日报》一封读者来信,反映某理发店认为“乡下佬”只配剃光头,又由剃光头联想到古代的刑法“髡”,联想到现在许多国家的罪犯剃光头,联想到“乡下佬”不愿剃光头的原因,联想到城里的理发师为什么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或光头,最后联想到怎样使用手中的权力。
2.如果只保留读者来信和掌权两段文字,其他全部删去,文章的主旨也可以表达出来,但作品的内容就单薄多了,读者的印象也不会深刻。
从文章的结构说,如果删去除读者来信和掌权以外的内容,从读者来信到掌权的联想就缺少铺垫,显得突兀、生硬,作品的结构也就没有回廊曲道,只剩下干巴巴的一条筋。
二、1.“深奥”是反语。
作者故意这样说,表示对不让“乡下佬”剃平头的不满。
2.这里是捎带一笔,是对胡适博士考据方法的微讽。
3.“像剃光头那样地把他剃下去”,幽默、形象地表达了对这种滥用职权的丑恶现象的不满。
一、引导同学们认识到杂文选材立意上的一个特点:因小见大,从平凡的生活现象谈到重大的社会问题;认识到杂文的构思往往借助于丰富的联想,依靠联想,把具体的小事与重大的社会问题挂起钩来。
二、本题旨在引导我们体味杂文语言的讽刺与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