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与胃

合集下载

脾与胃辨证-中医诊疗

脾与胃辨证-中医诊疗

处方解析
君:苍术——以其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 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 湿邪得化;
臣:厚朴——芳化苦燥,长于行气除满,且可 化湿,针对湿阻气机而设;
佐:陈皮——理气和胃,燥湿醒脾,以助苍术、 厚朴 之力;
使:炙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健脾和中; 煎加——姜、枣,以生姜温散水湿且能和胃
降逆,
【治法】温运脾阳。 【代表方】理中汤《伤寒论》
人参 干姜 炙甘草 白术各三两(各9g) 【煎服法】水煎服。
处方解析
君:干姜——大辛大热,温脾阳,祛寒邪; 臣:人参——甘温,补气健脾; 佐:白术——脾为湿土,虚则易生湿浊,故用
甘温苦燥之白术健脾燥湿; 使:炙甘草——一为合参、术以助益气健脾;
二为缓急止痛;三为调和药性。
[性味归经]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 大肠经。
[功效主治] 1、升举阳气:用于脾气下陷引起的久泻久 痢,脏器下垂; 2、清热解毒:用于热邪疮痈肿毒; 3、发表透疹:用于麻疹、风疹等。
[用量]3-10g。
各种出血
证型 血色 伴证
主药
代表方
脾不统血 淡红 脾虚 人参、白术
脾气虚证+失眠健忘, 衄血尿血,便血崩漏, 舌淡苔白,脉细弱。
主证释义
脾不统血,血溢脉外,故见各种出血; 阴血受损,血不养心神,故见失眠健忘。
主诉
衄血 尿血 便血 崩漏 紫癜
病因
脾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血溢脉外。
治疗
【治法】补脾摄血,引血归经。 【代表方】归脾汤《正体类要》 白术一钱 当归一钱 白茯苓一钱 黄芪一钱 远志一钱 人参一钱 龙眼肉一钱 炒枣仁一钱 木香五分 炙甘草三分 【煎服法】加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
半夏、陈皮——理气化湿,和胃止呕,防食 积化痰;

脾与胃

脾与胃

脾与胃作者:伏帅兰政文来源:《家庭医学·下半月》2012年第11期中医解读脾●●●●脾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故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

脾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

脾与四时之长夏相应。

脾的生理功能有三: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

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和运化水湿的功能。

脾的运化功能强健,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健全,能为化生气、血、津液等提供足够的养料,使全身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并不致使水湿过多而潴留。

反之,若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就会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倦怠、消瘦、气血不足和水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生水湿、痰饮、水肿等病症。

主生血统血脾主生血,指脾有生血的功能。

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

脾主生血,是指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经过气化作用生成血液。

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

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旺盛则血液充足。

若脾失健运,生血物质缺乏,则血液亏虚,出现头晕眼花,面、唇、舌、爪甲淡白等血虚征象。

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气能摄血;气旺则固摄作用亦强,血液也不会逸出脉外而发生出血现象。

反之,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化源不足,则气血虚亏,气虚则统摄无权,血离脉道,从而导致出血。

主升清升指上升和输布;清指精微物质。

脾主升清是指脾具有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再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并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作用。

脾气主升与胃气主降形成升清降浊这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共同完成饮食物之消化、吸收、输布和脏腑位置相对恒定的功能。

如脾气不能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可出现神疲乏力、眩晕、泄泻等症状;甚或脾气下陷,导致久泄脱肛甚或内脏下垂等。

胃●●●●胃是腹腔中容纳食物的器官。

其外形屈曲,上连食道,下通小肠。

胃以通降为顺,与脾相表里,脾胃常合称为后天之本。

脾、胃俞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理的研究

脾、胃俞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理的研究

脾、胃俞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理的研究中国传统医学认为脾、胃俞是四脏六腑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它们与人体身体的实质性和功能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

脾、胃俞在中医学中的作用也十分重要,它们可以起到调节人体生理机能,调节营养平衡,保持脏腑之间的协调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水平的提高,现代科学家们也研究起脾、胃俞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理。

脾、胃俞是中医学中重要的“调节点”,它们可以有效地调节身体机能,以维持健康的体质。

脾、胃俞的临床应用相当广泛,可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以及心血管系统疾病等。

一项有关脾、胃俞的研究表明,针刺脾、胃俞可以改善患者的消化功能,使胃肠能量恢复到正常,缓解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等消化系统病症。

此外,脾、胃俞也是重要的内分泌调控中枢,它们可以调节人体内分泌,促进荷尔蒙的平衡,有助于缓解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内分泌系统疾病。

此外,研究表明,针刺脾、胃俞还可以帮助人体恢复生理机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有助于缓解神经系统疾病,缓解紧张、焦虑状况,有效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

尽管脾、胃俞可以起到很多作用,但它们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有研究表明,脾、胃俞可以调节人体内分泌代谢,促进脏器间的调节,改善细胞内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等。

同时,脾、胃俞还可以促进人体免疫系统的调整,调节炎症反应,有助于抗病毒和抗菌。

此外,有研究表明,针刺脾、胃俞可以促进人体内向分泌增强,促进肠道有益菌的生长,调节肠道有害菌的生成,有助于肠道的循环维护,缓解慢性胃肠炎症状,减少肠道炎症反应,改善肠循环。

综上,脾、胃俞可以起到调节人体生理机能,调节营养平衡,保持脏腑之间的协调作用,它们还可以调节人体内分泌代谢,促进脏器之间的调节,改善细胞内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促进人体免疫系统的调整,调节炎症反应,抗病毒和抗菌,促进人体内分泌增强,调节肠道有害菌的生成和改善肠道循环等作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脾胃

中医基础理论-脾胃

胃主要生理功能-染-1主受纳、腐熟水谷-胃具有接受、容纳饮食水谷,并对其进行-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作用。称 为“太仓-“水谷之海”、“水谷气血之海”。-胃之受纳腐熟水谷既是胃主通降的前提,-也是脾主运化的前提和依据 故将脾胃并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12
2主通降、以降为和-①将食糜下传小肠作进一步消化-胃失和降,不-仅影响六腑的-②食物残渣下移大肠形成粪便; 通降,而且影响-③粪便有节制地排出体外。-全身气机的升降-脾升胃降协调-共同-胃气通降,-促进饮食物-的消 -胃宜降则和-吸收,并调-节全身-脾气升举,-气桃整英-机升降之枢-脾宜升则健-纽”-13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运化-1含义: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促进胃肠-消化吸收饮食物,并将其吸收的水谷精微转化 为精气血津液以输布全身的功能。-物食-心肺-饮水
米-运化食物:脾气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水谷-精微。-促进胃肠吸收-水谷精微化生精气血,-运化谷食养脏腑组织,以促进-生长发育。故称-转输胃肠吸收-脾为后天之本”-的水谷精微-气血生化之源”。-运化水液: 气的吸收、转输津液,调节水液代谢。-胃和小肠消化吸收的津液-脾气转输-大肠吸收的水液-上输-至肺-肾气的蒸 回吸收的水液-5
3、主统血-脾主统血恤是指脾具有统摄血液,保证其行-于脉中而不致溢于脉外。其实质是通过气的固-摄作用实现的 -脾气健旺,-气足固摄有权-运化正常,-血充脉络得养-气血化生充足-磨脾不统血是指脾气虚,固摄无权而出现的 -血、尿血、崩漏及肌衄等-※脾的生理特性:喜燥恶湿
二脾与体、窍、志、液的联系-体→肌肉,主四肢-华-唇-主司运动,保护-脾在-内脏,防御外邪。-口-治痿独取 明”-涎-→思-“思则气结”-10
中医讲胃-胃脘包括上脘(贲门)、中脘、下脘(幽门)-食管-1-T成-E平hagu-Funduof stom ch-机H-Longitod山nal layer-用-Hd小y,fte-样-bique nbrers-背小 -野大南-米er curvotito-Greawer cunvuture of stomuich-k粉起与 clar以r-5am国-十兰相场-:过定-【a4w-Angulr inctscire

脾与胃病辨证

脾与胃病辨证

八、寒凝胃脘
1、病因:
过食生冷寒凉
外感寒邪
寒客胃脘
临床上胃寒痛多由受寒或饮冷所致,多实证。 虚寒而痛者,多与脾虚并存,故称脾胃虚寒, 归入脾阳虚证,从脾论治。
2、病症分析:
胃气阻滞 寒客 胃脘 胃脘冷痛 呕吐清水
胃气阻滞,胃失和降 阻遏阳气
恶寒肢冷
得温则寒散而痛减
苔白,脉弦紧
喜温
内有寒邪、气机阻滞之象
脾与胃病辨证
中医教研室 李红
脾的主要功能:主运化,主统血。主升清。 胃的主要功能:主受纳腐熟,主降浊。
两者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排泄; 水液的代谢;血液的统摄;内脏及液态物质
的升提、保持作用等。
脾胃病的主要症状:
消化不良(纳差、腹胀等); 营养不良(消瘦、贫血等); 水液代谢障碍(诸湿肿满);
外受湿邪,脾阳被困
过食生冷寒凉,寒湿内停,困扰脾阳
2、病症分析:
湿邪困脾 脾失运化 纳差腹胀腹痛呕恶腹泻浮肿 湿性粘滞重浊,湿邪流注头身 寒湿 困脾 湿邪流注肌表 头身困重,口粘不爽 浮肿
苔白腻或舌淡胖,脉濡缓 为寒湿内盛之象
3、治法:温中化湿 4、方剂:胃苓散、茵陈术附汤 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燥湿健脾 (平胃散) 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 渗湿利水温阳(五苓散)
胃失滋润,胃气不和
胃脘隐痛,胃痞不舒
胃失滋润,胃气上逆 干呕呃逆
胃阴
不足
虚热内生 ,热郁胃中
咽喉失润 口燥咽干
饥不欲食
大肠失润
大便干结
胃阴虚内热之象
舌红少津,脉细数
3、治法:养阴和胃
4、方剂:益胃汤
麦冬:益胃生津
沙参、生地、玉竹:滋阴养液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详解(脾)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详解(脾)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详解(脾)脾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形如犬舌,状如鸡冠”,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

主运化、统血,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百骸皆赖脾以濡养,故有后天之本之称。

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

脾与四时之长夏相应。

(一)脾的解剖形态1.脾的解剖位置: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下面,在左季胁的深部,附于胃的背侧左上方,“脾与胃以膜相连”(《素问·太阴阳明论》)。

2.脾的形态结构:脾是一个形如刀镰,扁平椭圆弯曲状器官,其色紫赤。

在中医文献中,脾的形象是“扁似马蹄”(《医学入门·脏腑》),“其色如马肝紫赤,其形如刀镰”(《医贯》),“形如犬舌,状如鸡冠,生于胃下,横贴胃底,与第一腰骨相齐,头大向右至小肠,尾尖向左连脾肉边,中有一管斜入肠,名曰珑管”(《医纲总枢》)。

“扁似马蹄”是指脾而言,“形如刀镰”,“犬舌”、“鸡冠”是指胰而言。

总之,从脾的位置、形态看,可知脏象学说中的“脾”作为解剖学单位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脾和胰。

但其生理功能又远非脾和胰所能囊括。

(二)脾的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

实际上,脾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饮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输,是在脾胃、肝胆、大小肠等多个脏腑共同参与下的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其中脾起主导作用:脾的运化功能主要依赖脾气升清和脾阳温煦的作用:脾宜升则健。

“人纳水谷,脾气化而上升”(《医学三字经·附录·脏腑》),“脾升而善磨”(《四圣心源》),水谷入胃,全赖脾阳为之运化。

故“脾有一分之阳,能消一分之水谷;脾有十分之阳,能消十分之水谷”(《医原》)。

脾的运化功能,统而言之曰运化水谷,分而言之,则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

脾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

脾和胃病辨证

脾和胃病辨证

体现:(即食积证)
脘腹胀满疼痛,吞酸嗳腐或呕吐酸腐食物,吐后痛减, 纳呆厌食 (食积胃脘,气机停滞,胃失和降) 或肠鸣腹痛泄泻,泻下物酸腐臭秽
(积食下移于肠道,肠内腐气充斥)
舌苔厚腻,脉滑。
十一、胃脘气滞证
概念:邪气犯胃,致胃腑气机阻滞所体现 旳证候。
体现: 脘腹胀痛、窜痛,嗳气、肠鸣矢气则痛减, 痛而欲吐或欲泻,泻后不爽,或便秘
体现:即气陷证 (1)气虚证: (2)清阳不升或内脏下垂:
三、脾(胃)阳虚证(脾胃虚寒)
概念:脾(胃)阳亏虚,失于温运,阴寒内生所体 现旳证候。
体现: (1)脾胃病症状:
纳呆腹胀,泛吐清水,便溏(完谷不化)
(脾胃阳虚,运化失职)
脘腹冷痛绵绵,喜温喜按,
(阳虚生寒,寒凝气机)
或见肢肿,尿少或见带下清稀色白量多
思索讨论题:
(1)患者患肝炎3年之见症为何证?1970年6月因 劳累而昏倒后出现高热5天,是什么原因?
(2)分析热退后旳临床病症,并判断其证型。
病案6
姜某,男,28岁,1990年7月12日初诊。 主诉:闷热,烦渴,全身发黄1周。 病史:患者于10天前割禾时,为暴雨淋湿全身,当
日自觉头身困重不适。因忙于农作,并未在乎。1周 前又添发烧,烦闷,汗出少而粘,脘腹痞胀,纳食不 馨,泛恶,厌食,继而全身发黄,小便如茶色,大便 稀糊不爽,遂来求医。检验:发烧38.2℃,面黄垢, 白睛及皮肤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诊疗为急 性黄疸型肝炎。 (1)患者10天前属何证?与现证病机上有何联络? (2)找出并分析临床主症,并判断其证型。
天来,精神倦怠,乏力,汗出,纳差,腹胀,大便 泄泻,形体日见消瘦。曾服多种西药(药名不详), 病症无明显缓解,要求中医治疗。 检验:面色萎黄,形瘦乏力,精神较差,皮肤潮冷。 舌淡,苔白,脉弱无力。 思索讨论题: (1)试分析证候,判断证型。 (2)请归纳本证旳病机特点。

脾与胃病辨证(脾与胃)

脾与胃病辨证(脾与胃)

2、中气下陷
❖ 证侯分析: 脘腹、肛门重坠、便溏久泻、甚则脱肛、或内脏
下垂 -----脾气虚弱,升举无权,内脏无托 小便混浊如米泔-----脾虚气陷,精微不布,下流膀
胱 头晕目眩,少气无力,肢体倦怠-----脾虚,清阳不
升 舌淡苔白、脉虚弱-----气虚之象
2、中气下陷
❖ 治法: 调补脾胃,升阳益气
天花粉、玉竹、石斛--加养胃益阴
扁豆---补脾益胃

川楝子---疏肝理气清热
君 臣
佐 使
7、胃火炽盛
❖ 病因: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嗜酒 ❖ 证侯:胃脘灼痛,渴喜冷饮,吞酸嘈杂,消
谷善饥,或牙龈肿痛,溃烂或出血,口苦、口 臭,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7、胃火炽盛
❖ 证侯分析: 胃脘灼痛、渴喜冷饮--胃火炽盛,气血壅滞 吞酸嘈杂、消谷善饥--肝郁化火 犯胃 牙龈肿痛、溃烂或出血,口苦口臭--胃热上蒸,
灼伤络脉 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滑数--热盛之象
7、胃火炽盛
❖ 治法: 清胃泻火 ❖ 方药: 玉女煎 石膏---清胃泻火 生地---养阴清热 知母---助石膏清胃热 麦冬---助生地滋阴 牛膝---导热下行

臣 佐使
8、食滞胃脘
❖ 病因:暴饮暴食 ❖ 证侯:胃脘胀满疼痛,厌食,嗳腐吞酸,或
呕吐酸腐馊食,矢气酸臭,大便溏泄臭秽, 舌苔厚腻,脉滑。
5、脾胃湿热
❖ 治法: 清热化湿 ❖ 方药: 连朴饮 ❖ 黄连、栀子-----苦化湿热 ❖ 法夏、厚朴、豆豉----化湿除满 ❖ 菖蒲、芦根-----和中清热
君 臣 佐使
6、胃阴虚
❖ 病因:热盛伤津 ❖ 证侯:胃脘隐痛,或嘈杂,饥不欲食或干呕
呃逆,脘痞不适,咽干口燥,口渴欲饮,大 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与胃脾与胃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同居中焦,二者相互协调,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消化功能,因此中医称脾和胃为“后天之本”。

现将脾与胃的生理功能及病理改变简述如下。

一、脾的生理病理(一)脾主运化主要指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的过程,有以下三种含义。

1.运化水谷精微:《内经》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可见脾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主管运输与消化。

水谷入胃。

经胃的初步消化之后,下送于脾,由脾再进一步消化与吸收。

其后再由脾气帮助使精气上归于肺,由肺到全身各部以滋养脏腑,器官,所以当脾气健运时人的消化功能就好,机体表现为肌肉丰富,精力充沛等。

若脾气虚弱,脾失健运时就必然出现食少纳呆,食后腹胀等症状。

久之则全身乏力,肌肉消瘦,精神不振等。

2.运化水湿、水液:《内经》说:“饮入于胃,经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这段文不但说明了精微物质的运化过程,同时也明确指出在脾气的作用下水液运化的全过程。

当脾气旺盛运化水湿功能正常时,饮入之水可以正常的输布与排泄,体内的水湿亦可正常的运化;当脾气虚或脾阳虚时,水湿运化失调可导致水湿停留。

如停留于肌肤则产生水种;停留在肺则成痰饮;停留于体腔如胸腔、腹腔则出现胸水或腹水。

因此中医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之说。

(二)脾统血统血是就指统摄控制血液的流行,使之循经脉正常运行。

人体元气的生成主要是靠脾,脾气健运则元气充足,就能充分发挥“气能摄血”的作用。

所以脾能统血与“气”能摄血的作用基本是一个含意。

当病态时,若脾气虚弱则气不摄血,血失统摄,血溢脉外或流至体外就会出现尿血、便血、肌衄,崩漏等多种出血症。

这种病理现象称为“脾不统血”。

(三)脾的特性1.脾气宜升;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升清:即升精。

“升”是指脾的运化功能而言,“清”泛指精微物质。

因为脾气能将饮食的精微津液上输于肺,再由肺到心,以生化气血,营养脏腑。

这种运化的特点是以上升为主的,故称“脾气宜升”。

而上升的主要物质是水谷精微,所以又称“脾主升清”。

(2)升举:脾气健旺,升举内脏,维持脏腑的恒定位置及正常的生理功能。

若脾气不升反而下陷,就会出现脾气下陷的改变,如内脏下垂,脱肛,久泻不止,少气懒言,息短声低,自汗易感,排便无力等。

2.脾喜燥恶湿:《素问》说:“五脏所恶……脾恶湿”。

脾属阴脏,性喜燥而恶湿。

脾虚不运则易生湿;反之,湿盛极易影响脾的运化功能,造成“湿困脾”,出现头身沉重,四肢困顿,脘腹闷胀,食少纳呆等。

故有“脾恶湿”之说。

(四)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人体肌肉之所以能强壮丰满,四肢活动有力,主要是依靠饮食所化的精气。

这种气经脾转输以达四肢百骸。

故脾气健运则机体肌肉丰满,四肢活动有力。

脾气虚弱则四肢无力,肌肉消瘦、甚至萎软不用。

所以说,脾主肌肉、四肢主要是指脾供给四肢、肌肉正常活动的营养。

《素问》又说:“开窍于口,藏精于脾”。

因为口纳五谷,先入于胃,胃为脾之腑,故口为脾之外窍。

《灵枢》还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由此说明脾的精气通于口,脾气正常则口能辩味。

病态时若脾气虚则口淡无味,唇色无华,脾有湿热时则口中粘腻、泛甜,甚者口唇红肿糜烂。

(五)脾与胃的关系脾位于腹中,与胃以膜相连。

二者经络上互为络属,构成表里;生理上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协调,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消化功能。

病理上互相影响,互相传变,所以说脾与胃的关系极为密切.但是两者又各有其特点,脾的主要特点是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湿。

因此脾虚失运则有湿困于脾,中气下陷病理改变;胃的主要特点是受纳水谷及水液,若胃气虚弱则出现胃纳不佳。

胃气上逆等病理必变。

(六)脾与其他脏的关系按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五脏之间均有互相影响。

互相制约的关系。

1.脾与肾:肾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所以脾之运化功能必须有肾阳的推动,肾主水、藏精,又必须有脾运化之精微不断的滋养,若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则脾阳不振,临床上则出现腹胀,纳呆,形寒肢冷,浮肿便溏等脾肾阳虚之症。

当脾虚时则中阳不足,生化无权,致水谷精微难以化生人体之阴精,以致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出现未老先衰,齿摇发掊,腰膝酸软,不育不孕等。

小儿则以发育不良为主要表现。

2.脾与肝(1)肝藏血, 脾统血,主运化,以生化血液。

若脾虚则运化失司,必然影响生血功能,则肝无血藏致肝血不足,出现眩晕眼花,目力减退,爪甲不荣,肢体麻木,耳鸣失眠,妇女月经不调,经少色淡或闭经等。

(2)脾主运化,肝主疏泄。

脾气的运化功能必须要肝气来协助输布。

若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气机失常横逆犯脾临床称肝气犯脾,轻者称肝脾不和或肝旺脾弱。

出现胁下、上腹闷痛,嗳气纳呆,腹痛泄泻等。

所以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说。

图5-5 脾与其分脏的关系示意图二、胃的生理病理(一)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受纳”指胃接受食物和盛纳食物。

如《内经》说;“胃为水谷之海”。

“腐熟”是指胃有初步消化食物之功能。

经胃初步消化后的食物分为“清”、“浊”两部分。

其清者即津液,由脾吸收运化送至全身各处。

故有“脾为胃行其津液”之说。

其浊者,由胃下行至小肠,再行进一步消化。

故有“胃以降为顺”的说法。

若胃失和降,浊气上逆时,则出现恶心呕吐,胃脘疼痛等症。

胃之所以能受纳饮食与腐熟水谷,主要是依靠“胃气”的功能。

胃气一般泛指胃的消化功能。

《灵枢》说:“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可见人以胃气为本。

历代医学皆重视保护胃气。

所以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述(二)胃的特性1.胃气宜降:胃气以降为顺。

胃气下行,故水谷下降,以便消化,吸收与排泄。

它与脾气宜升的特点相反相成。

如胃失和降则出现胃气上逆等病症。

2.喜润恶燥:胃属阳,喜润恶燥,与脾属阴,喜燥恶湿相反相成,以保持脾胃正常的生理功能。

所以临床多胃阴不足、胃热、胃火诸症,出现口干喜饮,舌干少津,饥不欲食等症。

“胃阴”即胃中之津液,又名“胃津”、“胃汁”,由水谷化生而成。

三、脾病的辩证论治(一)脾气虚弱主证:食少纳呆,腹胀便溏。

面色萎黄,肌肉消瘦,肢倦乏力,四肢浮肿,小便清长等,或见:脱肛,阴挺,内肘下垂,二便滑泄不禁等。

舌淡嫩或有齿痕,苔白。

脉缓无力。

辩证:脾主运化,脾气虚则胃气亦弱,腐熟不及,运化失健,不能升清降浊,故食少纳呆,腹胀便溏。

脾失健运,生化无源,精微失布,则面色萎黄,肌肉消瘦,肢倦乏力,舌淡脉缓无力等,脾虚不运,水湿停聚则四肢浮肿,苔白等,脾虚中气下陷,升举不能,脏腑维系无力,故见脱肛,阴挺及内脏下垂,二便滑泄不禁。

治法:健脾益气方药:健脾汤化裁或补中益气汤化裁黄芪、党参、炒白术、陈皮、山药、扁豆、茯苓、升麻、柴胡、当归、大枣等。

(二)脾不统血证主证:多种出血如:崩漏、便血、尿血、肌衄等,腹胀便溏,面色萎黄或苍白,神疲体倦,少气无力,食少纳呆。

舌淡苔白,脉弱或沉缓。

辩证:本证以脾气虚证和出血征象为主要临床特征。

人体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脾气虚衰,统摄无权,血不循经,溢于脉外,而见出血诸症,若渗于胃肠则便血、呕血;渗于膀胱则尿血;渗于肌肤则肌衄。

妇女可因脾气虚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而致月经过多或崩漏。

故有“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症”之说。

脾气虚加之失血,故面色萎黄或苍白,脉弱或沉缓。

治法:补气摄血方药:归脾汤化裁党参、黄芪、炒白术、大枣、炙草等(三)寒湿困脾证主证:脘腹胀闷,呕恶便溏,食少纳呆,舌淡粘腻,头身困沉,懒动懒言,脘腹隐痛,体虚浮肿,面色皮肤晦黄。

白带过多。

舌胖苔白滑腻。

脉濡缓或细滑。

辩证:本证以寒湿内盛,中阳受困为主要临床特征。

湿邪或寒湿之邪阻碍脾的正常气机,致使运化失司,水湿内停;又脾气虚,运化失司,湿自内生,致水湿停留。

可见湿盛与脾虚互为因果,以致出现以上诸症。

治法:健脾燥湿方药:香砂胃苓汤化裁苍术、炒白术、厚朴、法夏、草叩、佩兰、茯苓、甘草等。

四、胃病的辩证论治:(一)胃气虚寒主证:多与脾阳虚证合并出现。

胃纳减退,脘腹空痛、冷痛,得食、得暖、得按痛减,嗳气发凉,泛吐清水或清冷涎沫,口淡无味,大便稀溏。

四肢欠温,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无力等。

辩证:饮食不节,恣食生冷或苦寒之剂消伐脾胃阳气,以致阳虚中寒,寒气凝滞故见脘腹冷痛、空痛、得食、得暧,得按痛减,舌润胖嫩,苔白,脉沉无力,大便稀溏,四肢欠温。

寒饮不化而上逆故嗳气发凉,泛清水或清冷涎沫。

脾阳不振,运化失司,则口淡无味,食欲减退等。

治法:温胃益气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或附子理中汤加减。

炮姜,吴茱萸,肉桂,良姜,丁香,党参,黄芪,大枣等。

(二)胃阴不足主证:唇舌干燥,或干呕呃逆,脘痞不畅,饥不欲食,便干溲短,舌光红少津,脉细数。

辩证:多因火热耗伤阴液所致,胃阴不足,津不上承,故唇干舌燥,光剥少津。

阴虚生热扰于胃中。

胃失津润,故脘痞不畅,饥不欲食,胃失和降则干呕呃逆;津伤胃燥而及于肠故便干溲短。

治法:益胃生津,兼清胃热方药:益胃汤,麦门冬汤化裁鲜石斛,鲜芦根,生地,西洋参,沙参,花粉,麦冬,元参,玉竹,梨汁,藕汁等。

(三)胃火炽盛主证:胃脘灼痛,吞酸嘈杂,渴喜凉饮,消谷善饥或食入即吐,口臭齿衄或牙龈肿痛,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辩证:多因清志过急,化火或邪热犯胃,过食辛热之品而致。

热邪郁胃,则胃脘灼痛。

热郁气逆则吞酸嘈杂,火有消谷之力故消谷善饥。

火逆循经上火故口臭,牙龈肿痛,舌红苔黄。

热灼血络,迫血妄行则齿衄。

热结阳明,消灼津液,故口干渴喜凉饮,大便秘结,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方药:清胃散加减生石膏,知母,栀子,黄芩,大黄,或加滋阴药如芦根,石斛,花粉等以防伤津。

(四)食滞胃脘主证:脘腹胀满、纳呆呃逆,恶心呕吐,嗳气吞酸,大便不畅,便下恶臭,舌苔厚腻,脉滑。

辩证:多因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脾胃纳化失常,中焦气机受阻所致。

食浊内阻则脘腹胀满,纳呆,大便不畅或稀溏,便下恶臭,舌苔厚腻,脉滑。

胃气不得下降则上逆故恶心、呕吐、呃逆、嗳气吞酸。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方药:保和丸化裁神曲,麦芽,焦山楂,沉香,旋复花,半夏,莱菔子等。

表5-3 脾胃病辩证论治简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