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术及手法复位治疗后的远期疗效对比
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的比较

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的比较作者:洪海文王盛强李明超来源:《医学信息》2016年第01期摘要: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0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A组患者接受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治疗,B组患者接受常规手术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后6个月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0.00%,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00%,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B组患者治疗后腕关节功能评分(87.6±12)显著高于A组(72.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手术治疗;关节功能桡骨远端骨折常见于中老年人,多为间接暴力致伤所致,患者在跌倒时腕关节处于背伸(掌屈)及前臂旋前位,手掌撑地。
此时,暴力集中于骨远端松质骨处从而引起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表现为腕部肿胀、有明显的压痛感、手和腕部活动受限,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主要方式[1],两种方法的疗效可能存在差异。
本次研究就我院收治的4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别行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就两者的疗效进行比较。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0例,所有患者入院前均经X线片检查诊断为闭合性的桡骨远端骨折。
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4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20例中男13例,女7例,年龄在28~65岁,平均年龄(46.5±7.5)岁;观察组20例中男11例,女9例,年龄在35~62岁,平均(45.8±7.8)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无名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2.1 A组 A组患者接受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法治疗:首先,根据患者病情及身体情况给与同等基础性药物治疗,采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患者骨折部位的积血,并注入5ml 1%的利多卡因(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4620),取患者卧位,患肩外展90°,肘关节屈曲90°,紧握患肢前臂近端做对牵引,握住患肢手掌进行8min左右的持续牵引,牵引结束后,迅速将患肢关节掌屈、尺偏、以适当的力度和方向按压骨折远端背侧,直至完全复位[2]。
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疗效比较

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疗效比较摘要】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经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经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骨折均骨性愈合,按Dient腕关节功能评分标准[1],观察组优良率为76.6%,对照组优良率为90.0%,两组术后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桡骨远端骨折应根据骨折的类型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经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术后并发症少,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内固定术【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1-0228-02桡骨远端骨折是指发生于旋前方肌近侧缘以远部的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女性多于男性,好发于中老年人,约占全身骨折的1/6。
桡骨远端骨折选择手术与否临床上常根据患者的年龄、生活方式、患者的要求与接受程度及骨折的严重程度。
手术还是保守治疗应该精确的评估风险及预后,传统的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对于简单的骨折,关节面无破坏、复位后骨折端稳定的效果较好;对于粉碎性、骨折端不稳定的骨折固定后容易发生再度错位、骨折畸形愈合、腕关节功能障碍、关节僵硬、疼痛等并发症。
随着人们对术后腕关节功能要求的提高,切开复位内固定已广泛被患者接受。
笔者收集本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病例60例,其中30例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30例采用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
术后随访分析,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无切口感染及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腕关节功能恢复明显优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的患者。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观察组:30例,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35~72岁,平均51岁。
桡骨远端骨折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分析

桡骨远端骨折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分析万先亮【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两种不同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2013年1—1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76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76例患者分成两组,A组38例,予以保守治疗,采用手法复位+塑性小夹板外固定,B组38例,予以手术治疗,采用切开复位“T”型钢板固定,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两组相比,B组患者的放射学指标和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 A 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满意度相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在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考虑到患者年龄、骨折类型和实际治疗需求,以此为依据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6(029)015【总页数】2页(P2058-2059)【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保守治疗;手术治疗【作者】万先亮【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县人民医院 330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3.41桡骨远端骨折属于临床常见骨折类型之一,多发于老年群体。
中老年患者桡骨远端骨折多由低能量损伤所致,青壮年患者桡骨远端骨折则主要由高能量损伤所致。
当前,对于应用何种方法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尚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76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分析,对手法复位+塑性小夹板固定和切开复位“T”型钢板固定两种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1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76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为我院急诊收治的新鲜桡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排除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76例患者分成两组,各38例。
A组男11例,女27例,年龄(64.1±5.8)岁,进行AO分型:A型11例,B型19例,C型8例;B组男13例,女25例,年龄(35.1±4.7)岁,进行AO分型:A型6例,B型14例,C型18例。
特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术及手法复位治疗后的远期效果对比

特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术及手法复位治疗后的远期效果对比作者:周庆华韩文剑温啟强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3年第21期[摘要] 目的比较特定桡骨远端骨折(DRF)患者手术及手法复位治疗后的远期疗效。
方法选择2007年8月~2012年8月恩施州民族医院治疗的100例DRF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例。
对照组给予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给予手术治疗,比较两组Krimmer评分、掌倾角、尺偏角、愈合情况等。
结果①观察组治疗后0.5、1、2年的Krimmer评分优良率[76.00%(28/50)、82.00%(41/50)、90.00%(45/50)]与对照组[66.00%(33/50)、74.00%(37/50)、82.00%(41/5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②对照组掌倾角及尺偏角术后0.5、1、2年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治疗后0.5、1、2年掌倾角及尺偏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且观察组掌倾角及尺偏角治疗后0.5、1、2年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③观察组患者骨折临床愈合率[94.00%(47/50)]高于对照组[88.00%(4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635,P < 0.05),两组延迟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特定DRF患者手术治疗方式,远期疗效尤佳,应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手法复位治疗;远期疗效[中图分类号] R68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7(c)-0096-03桡骨远端骨折(distal radius fractures,DRF)多发于骨质疏松症患者人群之中,其发生率约占四肢骨折的14%[1],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桡骨远端骨折采用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对患者腕关节疼痛和功能恢复的疗效对比

2018年2月摘要:目的比较桡骨远端骨折采用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对患者腕关节疼痛和功能恢复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手术组与非手术组,各45例。
非手术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手术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
比较两组患者的腕关节疼痛和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时,手术组患者腕关节的VAS 评分均明显低于非手术组(P <0.05)。
治疗6个月时,两组VAS 评分均低于治疗3个月时(P <0.05)。
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时,手术组患者的腕关节影像学各指标均明显优于非手术组(P <0.05)。
治疗后6个月,手术组患者腕关节恢复优良率与非手术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 >0.05)。
结论对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术治疗能够达到较好的解剖复位,并减轻患者疼痛,但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与非手术治疗相似。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腕关节功能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1413(2018)05-0072-02桡骨远端骨折采用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对患者腕关节疼痛和功能恢复的疗效对比邱兴自(陕西省洛南县医院骨一科,陕西商洛,726100)临床医学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骨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占所有骨折类型的17%左右[1]。
该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若患者未得到及时的治疗,可导致腕关节僵硬、疼痛,甚至造成手的功能障碍。
目前,桡骨远端骨折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但对于哪种治疗的效果更佳一直存在争议。
有报道显示,单纯的手法闭合复位虽然骨折远端的对线欠佳,但其与手术治疗患者的远期疗效相当[2]。
因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6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手术组与非手术组,各45例。
手术治疗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对比

手术治疗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对比目的探討手术治疗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15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75)和观察组(n=75)。
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
于治疗前后行影像学检查和功能评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并发症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高度均大于治疗前,尺骨移位小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高度均大于对照组,尺骨移位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腕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疼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腕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相比,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更佳,关节功能改善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effect of surgical treatment and manual reduction plaster external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 Methods A total of 150 patients with distal radius fractu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November 2013 to November 2017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75)and observation group (n=75)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manual reduction plaster external fixation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surgical treatment. The imaging examination and functional evaluation were perform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and the surgical effect and complication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Ulnar angle,palmar angle and radius height after treatment of two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the ulnar displacement was low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Ulnar angle,palmar angle and radius height after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ulnar displacement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score of wrist joint function after treatment of two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the score of pain of two groups were low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score of wrist joint function after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score of pain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excellent rate after treatment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total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manual reduction plaster external fixation,surgical treatment has better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distalradius fracture and can improve joint function,which has high safety and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 Distal radius fracture;Manual reduction;Plaster external fixation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常见病。
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术及手法复位治疗的疗效分析

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术及手法复位治疗的疗效分析桡骨远端骨折是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通常需要手术及手法复位治疗来恢复骨折部位的功能和稳定性。
在手术及手法复位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情况和骨折的类型,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本文将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术及手法复位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治疗效果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一、手术及手法复位治疗的介绍桡骨远端骨折多发生在老年人和骑车、滑雪等运动爱好者身上,其常见症状包括剧烈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
手术及手法复位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旨在恢复骨折部位的正常形态和功能,避免出现严重的后遗症。
手术治疗通常采用内固定术或外固定术,内固定术是通过手术将骨折部位的骨片复位并固定在一起,外固定术则是通过外部装置固定骨折部位,以促进骨折愈合。
而手法复位治疗是通过医生的手工操作,将骨折部位复位到正确的位置,并通过外部固定装置固定骨折部位,促进愈合。
1. 治疗效果手术及手法复位治疗能够有效地恢复骨折部位的稳定性和功能,减轻患者的疼痛和活动受限。
通过手术或手法复位治疗,可以有效地避免骨折部位的错位愈合,减少骨折愈合时间,降低出现并发症的风险。
研究表明,手术及手法复位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保守治疗方法,在恢复手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
短期内,骨折部位的愈合情况良好,长期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手部功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
2. 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手术及手法复位治疗也可能出现并发症,如术后感染、神经血管损伤、骨不连、内固定物移位等。
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或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来说,手术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在进行手术治疗时,医生需要谨慎评估患者的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三、结论与展望手术及手法复位治疗是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常见治疗方法,其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保守治疗方法。
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需要引起重视,医生需要谨慎评估患者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针对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及手法复位治疗将会有更多的创新和改进,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

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治疗方式对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
方法:2017年01月~2018年10月我科收治的42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其中保守组(保守治疗)共25例、手术组(手术治疗)共17例。
随访期间①记录远期康复过程中骨折再次移位的患者例数,记录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
②采用Gartland-Wertley评分评价腕关节功能。
结果:手术组骨折再次移位1例,保守组骨折再次移位5例,手术组明显较低(P<0.05)。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
手术组总有效率为88.2%,保守组总有效率为80%,手术组明显较高(P<0.05)。
结论:相比于保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在骨折愈合时间上无明显差异,但是在维持骨折复位后稳定性及远期腕关节功能恢复优势明显。
【关键字】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手术治疗近年来[1],桡骨远端骨折的发生率在所有年龄段中均有所增加,分析其可能原因,估计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儿童肥胖、骨质疏松等原因有关。
桡骨远端骨折最常见于青春期人群,其次为老年人群,而青年患者比例最小。
在19~49岁的年龄区间,桡骨远端骨折在男性中比女性更常见,而超过50岁的骨折患者中女性更为常见,这是与该时期女性骨质疏松更为明显有关。
有部分研究表明[2],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的患者,即使骨折复位形态在影像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腕关节功能并没有太大区别,但也有研究认为手术治疗较保守治疗更有利于远期腕关节功能的恢复。
本文即研究不同治疗方式对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01月~2018年10月我科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纳入标准:①外伤引起的桡骨远端骨折,或合并有尺骨茎突骨折;②皮肤完整,未合并有其他部位骨折;③患者依从性好,遵医遵护行为较佳;④病例及随访记录完整。
共42例,均为自行摔伤,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24~75岁(46.3±6.2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术及手法复位治疗后的远期疗效对比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关节面移位;手法复位;钢板内固定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的常见病,约占四肢骨折的14%。
在对于一些稍不稳定的和(或)涉及关节面的桡骨远端骨折,一般可进行传统的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制动或者手术切开内固定制动,本文拟探讨特定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别给予手术治疗和手法复位小夹板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我科特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30例,年龄12~75岁;男17例,女13例。
骨折部位左侧20例,右侧10例。
直接暴力4例,间接暴力26例。
骨折类型均为AO/ASIF分类系统中B型〔1〕,简单累及关节面,关节面移位不大于5 mm,无合并骨质缺损等C型复杂型关节内骨折。
其中Coles骨折25例,Smith骨折5例。
随机分为手术
治疗组和手法复位小夹板内固定术组,每组各15例,手术组男8例,女7例,年龄12~75岁;手法复位组男9例,女6例,年龄17~67岁;两组年龄、性别构成及骨折部位、类型无显著差异。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法复位
手法复位组患者行传统手法复位并尽量恢复关节面平整并行夹板或石膏外固定制动1个月。
均采用闭合复位。
一般采用1%利多卡因5 ml进行血肿内麻醉,回抽证实进入血肿腔内后再注药,必要时采用臂丛麻醉。
关于Colles骨折复位方法:患者取卧位或坐位,屈肘90°并前臂中立位。
术者双拇指在上,四指在腕掌部扣紧大、小鱼际肌沿前臂长轴方向牵拉患者手掌及拇指,助手持上臂对抗牵引 5 min,然后再使腕部尺偏、前臂旋前,然后使腕关节掌屈并同时在桡骨之远骨折端上向掌侧及足侧挤压。
复位完成后,保持腕部旋前及轻度掌屈尺偏位置,并进行石膏或小夹板固定。
Smith骨折复位方法:患者姿势同前。
一助手握持患者手指,一助手持上臂,对抗牵引5 min 后术者两拇指由掌侧推挤骨折远端,同时余手指将骨折近端向掌侧压挤。
复位后,徐缓地放松牵引力,保持腕关节中立位,并进行石膏或小夹板固定。
固定完毕并经X线复查无移位后,Colles骨折固定时间为4 w,Smith骨折固定4~6 w。
1.2.2 手术治疗
手术组患者行切开复位加钢板内固定术制动。
①掌侧入路:在桡侧腕屈肌和腕伸肌桡骨掌侧边缘做纵行直切口或“L”形切口进入,
注意保护桡动脉和正中神经,切开部分旋前方肌,显露骨折端及移位的骨块。
术中不必过多破坏旋前方肌和骨膜,显露骨折断端,清除嵌压的软组织后,行骨折复位,复位时重点观察桡骨远端关节面的平整和桡骨茎突高度,并恢复桡骨远端关节面的掌倾角。
②背侧入路:近端始于桡骨茎突以上6~8 cm,远端达桡腕关节后向背侧呈“T”形切开。
在桡侧腕长、短伸肌肌腱与拇长伸肌肌腱之间切开伸肌支持带,将桡侧腕长、短伸肌肌腱向桡侧、拇长伸肌肌腱向尺侧拉开,充分显露桡骨背侧关节面及骨折断端,包括断端近侧3~5 cm的桡骨,沿此切口可显露桡骨背侧的全部关节面,且可充分探查掌侧的碎骨块。
然后在直视下进行骨折复位。
1.3 疗效标准
根据腕部功能和X线摄片结果综合评定。
优:腕部周围无疼痛,活动自如,功能无异常,握力正常,手部肌肉无萎缩,X线摄片对位、对线满意,骨折端愈合。
良:腕部无疼痛,剧烈,活动稍有不适,功能和握力基本正常,手部肌肉无萎缩,X线摄片对位、对线尚可,骨痂形成。
尚可:偶尔疼痛,工作时腕部轻度受限,功能稍差,握力稍减弱,手部肌肉少量萎缩,X线摄片骨折端轻度移位,骨痂形成。
差:经常疼痛,工作能力减弱,劳动受限,腕部功能和手握力明显减弱,手部肌肉明显萎缩,X线摄片骨折畸形愈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χ2检验。
1.5 结果
3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期间为8~15(平均11.7)个月。
手法复位组患者平均在30~35 d后拆除外固定,并积极行关节功能锻炼。
手术组患者平均14 d拆线,平均术后7 d开始功能锻炼,平均11.5个月拆除内固定。
X线提示两组骨折均全部愈合,无骨延迟愈合及不愈合情况发生。
术后腕关节功能提示手法复位组患者出现大小鱼际肌肉萎缩3例,关节疼痛5例,关节功能障碍2例。
手术组患者出现关节疼痛1例,关节功能障碍1例,大小鱼际肌肉萎缩0例。
手法复位组优9例,良3例,尚可3例;手术组优12例,良2例,尚可1例。
手术组显效率明显高于手法复位组(P0.05)。
2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常见骨折,若治疗不当,不仅患肢外观畸形,而且患肢功能也受一定的影响,复位关键是纠正重叠嵌插移位。
骨折解剖复位,对骨折线涉及关节面者,尽量恢复关节面平整,从而恢复腕关节功能。
手法复位要避免暴力,尽量优先恢复桡骨的长度,其次是尽量保证关节面的平整,并尽量恢复正常的掌倾角〔2〕,石膏固定时要避免压力性溃疡及手部肌肉萎缩,关节面不平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切开内固定手术时要注意修复旋前方肌以保证有足够的旋前力量,不要缝合腕横韧带以避免腕管综合征的发生。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目标最终是为了恢复腕关节的正常生理结构。
在简单桡骨远端骨折术后,由于未涉及关节面的骨折,手法复位治疗的疗效较好,而在一些有明
显关节内骨折的病例中则必须进行手术治疗方能得到好的疗效。
在简单及部分涉及关节面的骨折中,手术还是手法复位的选择则具有模糊性,应该根据患者骨折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选择。
关节周围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结果的好坏取决于关节面是否恢复平整以及固定是否牢靠,最大限度地允许关节早期功能锻炼。
坚强内固定是维持关节解剖复位的关键,也是早期功能锻炼的根本保证〔3〕。
在涉及关节面简单型桡骨远端骨折从关节功能的远期疗效来看还是切开手术治疗的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 Müller ME,Allgower M,Schneider R,et al.Manual of internal fixation.Techniques recommended by the AO/ASIF group 〔M〕.3rd.New York:Springer,1991:1267.
2 姜保国,龙奎元,张殿英,等.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策略〔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6(10):111821.
3 姜保国.关节周围骨折的治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9;11(5):4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