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国的气象灾害 市级公开课

合集下载

教学设计4:2.4 中国的气象灾害

教学设计4:2.4 中国的气象灾害

第4节中国气象灾害课程标准1.运用地图,指出我国气象灾害的地理分布。

2.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3.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明我国旱灾、台风的分布地区及其多发原因。

(2)比较我国不同区域的旱灾类型及灾情特点。

(3)知道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

(4)了解我国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地区差异及其变化趋势。

2.能力目标(1)熟练运用地图查找我国旱灾及干旱程度的地区分布。

(2)运用地图分析台风路径、频次与经济损失的空间分布上具有相关性。

(3)学会阅读数据统计表了解我国旱灾、台风损失的时间和地区差异。

3.情感目标:由旱灾、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体会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旱灾——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1.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2.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1)东北地区盛夏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

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较少。

(2)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旱灾频次居首位。

(3)长江地区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

(4)华南地区夏秋旱。

(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

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春旱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

3.旱涝关系(1)旱灾和涝灾在时间上交替:我国主要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等地区(2)旱灾和涝灾在空间上交错出现:即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的现象。

4.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二、台风灾害1.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因此,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

2.台风发生的时间:主要为盛夏至秋初3.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

气象灾害公开课

气象灾害公开课

我国的旱灾以华北地区最为严重。
探究活动:
简要分析华北地区旱灾严重的原因。
提示:
自然原因: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控制,由 于夏季风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节、年际变化 大,特别是春季和初夏降水少,所以极易发生 持续性干旱。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人均径流量少;工农 业发达,用水量大。
2、不同区域的旱灾1.运用地图,指出我国气象灾害
的地理分布。 2.分析寒潮、沙尘暴、旱灾、台 风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3.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 程度的地域差异。
一、寒潮灾害
寒 潮 是 由 强 冷 空 气 迅 入 侵 所 造 成 的 大 范 围 剧 烈 温 , 并 伴 有 大 风 、 雨 雪 、 害 等 现 象 的 冷 空 气 过 程
?思考
为什么东部季风区是旱灾频发区?
点拨:我国东部深受季风的影响,季风到来 的早晚、势力的强弱、停留时间的长短等都 直接影响着降水量的多少及其时间分配,加 上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使得季风区的降 水量不仅年内变化大而且年际变化大;不稳 定的降水就是干旱频发的主要原因。而东部 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区,对降水的需求 量和保证率要求很高,如果出现干旱,势必 造成旱灾灾情。因此,我国东部季风区是旱 灾频发区。
3、损失
华北干旱缺水、土地沙化和沙尘暴不仅给当 地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也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 威胁,特别是对首都北京的影响。
4、华北地区缺水的表现及原因
补充:
华北地区严重缺水,主要表现为水量性缺水, 有超大城市群,生活用水多;国家商品粮基地,
灌溉用水多;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用水多等;
即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且地表径流少;人口密集、
速 降 冻 。
一、寒潮灾害
1、发生时间:9月至次年5月

气象灾害公开课

气象灾害公开课

跨流域调水
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
修建水库
干 旱
Hale Waihona Puke 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 需水量大
控制人口数量
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
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
浪费多,利用率低
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
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
水污染严重
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
减少水污染
(2015年10月选考)【加试题】阅读 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1) 原因: ①热带草原气候,旱雨季明显(降水变率大); ②气温高,蒸发量大 ③近年来气候异常,降水偏少。 措施: ①修建水库等水利工程; ②提高区域用水协作协调能力; ③培育抗旱农作物; ④节约用水等
横断山区地势起伏,落差大,水流急,水分的存留时间短。
(5) 我国受灾最频繁、影响最严重的①平原旱灾多发生 在每年的 春 季 (3 月到 5 月),称为“春 旱”,成
因是: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强。

华北

春季

多旱

原因
春季雨季未到,降水少,地表干。 适逢冬小麦返青季节,需水量大。

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是造成干旱灾害的重要因素。
3)社会经济因素: a. 人口增多, 工农业用水 的不断增多。
b. 水资源浪费与污染严重 另外干旱的严重程度也与地形有关
南方山丘地区虽降水量较多,但因地形坡度较大或植被 较差,土壤滞水、保水能力较差,因而干旱威胁也比较严重。
2、我国各地干旱成因总结
缺水原因
解决措施
水土资源分布不均衡
内容导航
思维导图
基础 梳理
考点 分析
一种 思维

高中地理《中国的气象灾害》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中国的气象灾害》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中地理《中国的⽓象灾害》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中国的⽓象灾害教学⽬标: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象灾害的地理分布。

2,从⾃然原因(孕灾环境)和⼈⽂原因(受灾体)的相互关系上,理解⽓象灾害多发区的成因。

3.结合中国季风⽓候的特点和农业灾情,阐述旱灾灾情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象灾害的地理分布、灾情特点及发⽣原因难点:各种⽓象灾害的发⽣原因教具准备:有关挂图、图⽚等教学⽅法:⽐较法、图⽰分析法、图⽰法等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象灾害是影响⾯最⼴的灾害。

我国⽓象灾害种类多,主要有⼲旱、暴⾬、热带\旋、风雹、冷冻、雪灾、热浪、⼲热风、连阴⾬、沙尘暴、浓雾等⽓象灾害,其中⼲旱、台风、寒潮对我国农业的危害影响范围最⼴、灾情最重。

⼀、寒潮灾害1、发⽣时间:9 ⽉⾄次年5 ⽉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峰期,即3—4 ⽉和10~11 ⽉,前者更强。

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

2、源地:北⽅⼤陆与冰雪洋⾯3、路径: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原向⽇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偏北路径——经蒙古⾼原向我国南⽅移动;东北路径——经⽇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

图2.35 表明:侵⼊我国的寒潮都是北冰洋的极地冷⽓团向南爆发的结果。

有时,在西伯利亚西部和蒙古等地区也会有堆积的冷⽓团向南爆发,形成寒潮。

4、我国⼭脉⾛向对寒潮的影响东西向⼭地,如天⼭、阴⼭、秦岭和南岭等,⼭体北侧冷空⽓堆积,灾害加剧;⼭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南北⾛向的⼭脉,形成冷空⽓的通道,使冷空⽓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地区甚⾄海南岛。

我国青藏⾼原的海拔⾼于寒潮天⽓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

5、影响地区:除青藏⾼原、滇南⾕地外,全国⼤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

发⽣频次⾼,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6、各地灾害表现:北⽅主要表现为⼤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南⽅主要表现为降温、冻害、⾬雪等。

中国的气象灾害教学设计人教版

中国的气象灾害教学设计人教版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中国的气象灾害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中国的气象灾害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鼓励学生关注气象灾害的最新动态,如关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阅读气象灾害相关的新闻报道等,以保持对气象灾害的关注和了解。
板书设计
- 使用清晰的标题和子标题,如“气象灾害概述”、“洪涝灾害”、“干旱灾害”等,使学生能够快速把握每个部分的主题。
- 使用符号、图表、流程图等辅助工具,简洁地表达复杂的气象灾害形成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 将重点知识点用加粗或不同颜色的粉笔标注,以突出关键信息,帮助学生记忆。
2. 板书设计应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中国的气象灾害教学设计 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中国的气象灾害。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理知识和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能够理解天气和气象的基本原理。
本节课将结合人教版教材,具体涉及中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如洪涝、干旱、台风、地震等,以及它们对人们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影响范围以及应对措施。
- 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与与气象灾害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志愿者服务等,以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2. 拓展要求:
- 要求学生在课后时间自主学习和拓展,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进行研究。

中国自然灾害讲课教案文档全文预览

中国自然灾害讲课教案文档全文预览

中国自然灾害讲课教案文档全文预览教案:中国自然灾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我们生活的圈层”,第二章“气候资源与天气”,第三节“灾害性天气”。

具体内容包括:地震、台风、洪水、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成因、特点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及其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震、台风、洪水、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成因、特点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难点: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防范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我国近年来发生的自然灾害的新闻报道,如地震、台风、洪水等,让学生感受自然灾害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地震、台风、洪水、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成因、特点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3. 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讲解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防范措施。

4.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案例,如某地发生地震、台风等情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自然灾害问题,如某地发生洪水、干旱等,提出应对措施。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中国自然灾害1. 地震:成因、特点、影响、防范措施2. 台风:成因、特点、影响、防范措施3. 洪水:成因、特点、影响、防范措施4. 干旱:成因、特点、影响、防范措施5. 泥石流:成因、特点、影响、防范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震的成因、特点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列举我国近年来发生的重大台风灾害,并分析其成因及影响。

(3)谈谈你对洪水、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的认识。

中国自然灾害讲课教案.文档全文预览

中国自然灾害讲课教案.文档全文预览

中国自然灾害讲课教案. 文档全文预览教案:中国自然灾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中国的自然灾害》一节。

本节主要介绍了我国自然灾害的类型、分布和影响,包括地震、台风、洪水、干旱等灾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提高防范意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类型、分布和影响;2. 掌握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方法;3.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我国自然灾害的类型、分布和影响;难点: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挂图;学具:笔记本、课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的视频,引发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兴趣和关注。

2. 知识讲解: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自然灾害的定义、类型、分布和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典型自然灾害案例,如2011年云南盈江地震、2012年台风“海燕”等,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危害。

4. 实践操作:让学生查看地图,找出我国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并分析其原因。

5. 防范措施:讲解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方法,如地震逃生、洪水预警、干旱节水等,引导学生树立防范意识。

6. 随堂练习:布置选择题,测试学生对自然灾害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中国自然灾害1. 类型:地震、台风、洪水、干旱等;2. 分布:沿海、西南、华北等地;3. 影响: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并说明其危害;(2)分析我国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并提出防范措施;2. 答案:(1)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台风、洪水、干旱等,其危害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等;(2)我国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主要有沿海、西南、华北等地,防范措施包括加强监测预警、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等;(3)新闻报道中关于自然灾害的特点是突发性、破坏性强、影响范围广,其影响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稳定等。

中国的气象灾害教案人教版

中国的气象灾害教案人教版
(二)存在主要问题
1.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讲授法,缺乏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如讨论法、案例研究、项目导向学习等,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
2.教学资源利用不足,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在线工具等,导致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播放气象灾害相关的纪录片,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的真实场景。
-使用在线工具,如气象信息网站,让学生实时了解当前的气象状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供气象灾害防范手册,让学生课后阅读,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气象灾害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气象灾害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中国气象灾害的种类及特点;2.气象灾害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的影响;3.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难点:1.气象灾害成因的科学解释;2.气象灾害预警和防范措施的具体应用;3.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解决办法:1.通过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象灾害的成因和特点;2.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解释气象灾害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词:异常气象条件、自然灾害、洪涝、干旱、台风、冰雹
-句:气象灾害是指由异常气象条件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洪涝、干旱、台风、冰雹等。
2.气象灾害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知识点:气候异常、大气环流异常、地形地貌
-词:气候异常、大气环流异常、地形地貌、副热带高压、西风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
华北 江淮 华南
2、我国区域旱灾类型、成因 雨季未来临,降水量少;春季气温 回升快,蒸发量大;正值冬小麦返 青季节,农业用水量大 7、8月份,雨带北移, 该地受副高控制,出现 高温晴朗天气 云贵高原是喀斯特地貌, 地表水容易渗漏。
华北 春旱 江淮 伏旱
西南 四季都旱 华南 未受锋面雨带,受高温 天气影响形成夏秋旱。
3、发生条件 大风天气 地面的沙尘物质 不稳定的空气状态或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华北地区春季沙尘暴多发的原因
①每年3-4月,华北地区受西伯利亚冷空气进退的影响, 大风天气较多 ②此时草木初生,许多农田开耕,地表比较裸露 ③此时地表面已经解冻,春季加速升温,使地表干旱加速。 干燥疏松的地面物质极易被大风扬起,形成沙尘暴天气
海登陆,受其影响程度 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
台风灾害灾情严重的地区是地 均GDP高且台风次数多的地区。
探究活动:
①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虽然受灾,但却 没有成灾,原因是什么?
(提示:上海虽然受灾,但却没有成灾与该 城市的防御能力强有密切关系。台风登陆会带 来大量降水,可以缓解当地的旱情。)
三、寒潮
1.分析寒潮发生在什 么季节? 2.强冷空气的源地在 哪里?移动方向如 何? 3.指图中说出入侵我 国的三条寒潮路线。 4.寒潮能影响到我国 的哪些地区?不易 受寒潮侵袭的地区 在哪里?为什么?
华北
4、多发时间: 冬春季
下图表示1464---1913年华北地区沙尘暴按 月份累计次数。 指出图中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
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
甘肃民勤是我国沙尘暴多发地区之一。1998~2006年间平均 每年发生沙尘暴11次。 分析甘肃民勤春季沙尘暴频发 的地理因素。
民勤周围沙漠广布(沙源丰富、植被少),春季升温快、降水少, 地表干燥,易起沙; 冷空气活动频繁,多大风天气; 受地形影响(狭管效应),地面风速增强。
东西向山脉——阴山、秦岭和南岭等阻挡寒潮,势力 不断减弱。
总之: 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 受到寒潮影响。 四川盆地、广东、台湾、海南等地,受寒潮的 影响相对较小
6、南北灾害表现:
北方: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 南方:降温、冻害、雨雪等。
探究活动: 东北地区寒潮危害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4、危害
5、防治措施:
①最有效措施: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 可以减小风速,降低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可以增加湿度 ,调节并改变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可以减轻沙化,降 低沙尘暴的物质来源条件。 ②其次加强沙尘暴监测、预警;
西藏商品粮基地县之一的贡嘎县属于高原干旱季风气候区,冬、春 寒冷多风,降水集中在夏季。贡嘎县素有“西藏的空中门户”之称, 拉萨机场即位于贡嘎县。每年的冬、春季节,拉萨机场经常会受到 扬沙和沙尘暴等沙尘天气影响,导致航班延误,影响旅客出行。 下图示意贡嘎县位置。 分析贡嘎县冬、春季节沙尘天气多发的原因, 并说明沙尘天气对飞机航行的危害。
危害:①威胁人体生理、心理健康,甚至引发疾病或死亡; ②热浪危害工农业生产; ③高温带来城市能耗增多,供电紧张; ④增加城市和森林火险威胁; ⑤高温使道路升温,汽车轮胎受热容易爆胎,引发安全事故; ⑥加剧光化学污染。(其他合理答案酌情评分,每点2分, 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
地均GDP的分布特点?年际经济损失变化特点? 海南与浙江比,海南登陆台风次数更多, 台风主要在我国东南沿 但是经济算是却更小,为什么?
3、寒潮的形成
4、路径:
中路 东路 西路
中路——路程较短, 沿途地势北高南低, 来势汹涌。 对我国影响最大
5、影响地区:
读图:我 国哪些地 区不易受 寒潮的侵 袭,你能 说出为什 么吗?
☆地形对寒潮活动的影响 青藏高原——地势高,不易受影响
南北向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分流南下 影响到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甚至两广地区 。
中国的自然灾害

气象灾害
思考:
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学习这些气象灾害?
(分布、时间、成因或条件、危害、措施等)
一、旱灾
1、分布:
常年雨水较多、干旱程度较低的湿润、半湿润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东部季风区
华北 四个旱灾多发中心 西南 华南
中国旱灾频次分布
江淮
思考:
四大区域旱灾 类型及严重的 原因?
提示;结合我国东部 地区雨带推移规律、 我国水资源分布以及 我国土地利用状况, 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干 旱灾害形成的原因。
夏秋旱
乌江航道重庆武隆段 出现罕见低水位,两 货船缓慢通行
去冬播下的希望,今春已 经不会再有收获的喜悦
3、旱涝关系
中国洪水频率分布图
3、旱涝关系
(1)在时间上交替:我国主要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
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等地区。
(2)在空间上交错出现:
当夏季风势力弱,在南方停留时间过长,则“南涝北旱”
沙尘暴袭击 村庄过程
四、沙尘暴
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 1、概念: 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 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
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其中南疆盆地、青海西南 2、空间分布: 部、西藏西部及内蒙古中西部和甘肃中北部是沙 尘暴的多发区
读“我国沙尘暴分布地区及出现次数图”,回答下列问题。 描述我国沙尘暴分 布状况。 两个中心;出现次 数由中心向四周减 少;呈片状分布。 集中分布在我国西 北地区
【小结】
我国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分析华北地区沙尘暴多发的原因。
华北
分析华北地区沙尘暴多发的原因。
①华北地区气候比较干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 ②由于气候比较干旱,植被覆盖率低,土壤疏松干燥,土地裸露, 地表多疏松的沉积物 ③接近沙源地 ④接近冬季风源地,又是冬季风的南下通道,风力强劲 人为原因: ⑤在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们土地利用不 合理,存在过垦、过牧、过樵现象,导致森林草地急剧退化,沙化 面积扩大。导致沙尘暴多发。
第一,我国东北地区紧邻冬季风的源地,冬季 风越过大兴安岭,使东北地区气温骤降。 第二,初霜时东北农作物正值生长季节,严重 危害农牧业生产。
苍天啊,大地啊?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33
寒潮对种植业、林业、渔业的影响
红豆
枇 杷 受 冻 水稻烂秧
冻死鱼
35
36
菜价高处不胜寒 !
寒潮
低温冻害:农作物受冻,农业减产、农产品价格上涨 大风:①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②折断电线杆和电 线,造成通信线路中断;③沙尘暴:土壤风蚀作用加 弊 剧,导致土地荒漠化;④降低能见度,妨碍交通运输; 7.影响 雪灾:①暴雪覆盖草场,破坏牧场。牲畜受冻缺食大 量死亡;②暴雪冰封道路,阻塞交通;③融雪造成洪 水危害 减轻来年病虫害 利 增加土壤墒情,提高土壤肥力 净化空气
当夏季风势力强,到达北方早,停留时间过长,则“
南旱北涝”
城市用电紧张
4、旱灾的危害
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
(1)干旱发生的季节往往与当地作物的生长发 育季节相吻合,加重了农牧业灾情。 (2)我国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特别是北方耕 地多、城市和人口密集,但水资源少,造成北方城 市十分缺水。
旱灾 危害 农作物干枯死亡 城市用电紧张 陆地水减少→人畜和工农业缺水 加剧植被退化,生态环境恶化 诱发次生灾害:森林火灾、蝗灾 工程 开源:修筑水库;合理抽取地下水;跨流域调 措施 水 ;人工增雨; 节流:发展节水农业;培育耐旱作物品种等; 工业上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加强监测和预报; 完善防灾保险制度; 非工程 制定救灾应急预案; 措施 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鼓励节水行为
冬、春季节,贡嘎县寒冷干燥,地面植被稀疏; 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 农田处于休耕期,地表裸露,增加沙尘来源; 冬、春季节贡嘎县风速较大,容易扬起沙尘。 沙尘天气导致空气能见度降低; 沙尘天气风速大,影响飞机起降; 沙粒和尘土易导致飞机发生机械故障。
五、气象灾害多发区 ——华北地区
1、最常发生的气象灾害 2、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读图2.36,了解以下内容: (1)干旱是华北地区最主要的气象灾害 (2)导致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既有自 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①水热条件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 节分布不均,春旱严重;②冬季风的通道;③接 近沙源地;④蒸发强烈,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原因:①是主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灌溉 用水增加;②人口、城市密集,人均水资源匮乏 ;③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 ,水资源缺乏。
低温冻害主要是因为强冷空气侵入造成的连续多日气温下降,使作物 因环境温度过低而受到损伤以致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下图为我国 部分地区年均冻害频次等值线分布图。
(1)指出M、N两地区年均冻害频次的差异, 并分析其原因。(6分) 差异:M地区比N地区少。(26 分) (1)指出M、N两地区年均冻害频次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分) 原因:冻害发生在冬半年(主要在春、 秋两季); 与N地区比,M地区农作物耐寒能力强; 冬半年农业生产活动较少;防冻设施 更加齐全。
2015年新疆北部普降大雪,部分地区出现“风吹雪”现象。“风吹雪 现象是由气流挟带起分散的雪粒在近地面运动的天气现象,有较大的 危害性。下左图为新疆地形图,下右图为“风吹雪”现象出现的气象 条件示意图。
分析阿拉山口“风吹雪”现象严重的原因,并说明其对公路交通 产生的影响。
原因:地处山口位置,狭管效应使风速较大;地面积雪多,雪粒分散 冷空气势力强,气温低。(6分) 影响:风速大,路面滑,行车不稳;漂浮在空气中的雪粒导致大气
③防御措施
材料:气象上规定,高温是指日最高气温达35℃以上的天气 现象,达到或超过37℃以上时称酷暑。 2011年我国南方高 温与往年相比范围更大、持续的时间更长。图11为“我国南 方地区2011年7月高温酷暑分布图”。 简析图示区域高温较正常年份严重的原因,并简述其危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