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女性不能生“二孩”
二胎政策有关知识

关于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资料整理一.基本含义:二胎政策是中国实行的一种和计划生育政策相对应的生育政策,指符合指定条件的夫妇允许生育"二胎"。
二.未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之前,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所实施的生育政策不同:汉族二胎政策可以这样理解:农村户口的话头一胎是女的就可以生第二胎,但是前提条件是年满28周岁的夫妇,否则两胎要相隔四年才可以生第二胎。
如果头一胎是男的无论是什么户口都只能生一胎,这是汉族的基本情况。
少数民族政策是这样的:少数民族人口是中国人口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是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少数民族居住区一般人口密度较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
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很快,为了少数民族的繁荣昌盛和民族素质的提高,近几年来在少数民族中也实行计划生育。
具体规定由民族自治地方和有关省、自治区根据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的生育政策。
(由于不同民族的习俗与发展不同,而且农村的重男轻女现象较为严重,所以在农村对于先生男孩还是女孩也有不同的政策)三.我国对于二胎政策的不断变动:2011年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玉庆透露计生部门正在考虑放开二胎政策,之后关于是否放开二胎便一直成为热点问题,很多专家对此做了研究。
智库报告建议2015年我国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二胎政策已经不是新话题。
2012年11月又有专家建议放开二胎政策再次引发热议。
2013年8月6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消息称,为缓解卫生计生系统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国家卫生计生委党组日前决定开始实施“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并适时出台完善生育政策调整方案。
这一提法再度引发公众关注,这是否是放开“二胎政策”或者“单独二胎”政策的信号呢?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表示,这里所说的生育政策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计划生育政策,更不能认为是可以生二胎或者“单独二胎”。
双独二孩政策详解,如何申请?

双独二孩政策详解,如何申请?双独二孩政策的概况我国自2023年起实行双独二孩政策,即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家庭可以再生育一个孩子。
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结构优化等方面产生的问题。
据统计,双独二孩政策实施三年来,新增二孩家庭占比超过三成,达到34.9%。
申请条件和流程申请生育二孩需要符合以下条件:1.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2.未生育过二孩或者已有一孩子但符合二孩政策生育条件(如某些地区推行的“先育儿女后再生育”政策);3.办理结婚登记满一年。
详细流程如下:1.提交申请:夫妻双方可以到当地社区、妇女儿童保健机构或计生部门提交申请;2.审核:计生部门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如符合条件,赐予生育证明;3.备案:持生育证明到户籍所在地、子女上报登记机构等部门备案,办理诞生证明等手续。
优待政策和限制措施为了鼓舞生育二孩和缓解家庭负担,我国实施了一系列优待政策,如:1.合法生育二孩的家庭可以享受产假等一系列权益;2.在用人单位把握名额的状况下,优先聘用双独二孩家庭的母亲;3.某些地区依据家庭经济状况,赐予肯定的补助和贷款等支持。
同时,也有一些限制措施,以维护我国地区人口平衡,如:1.有些地区限制生育二孩的户籍范围,只限本地居民;2.有些地区实施“控婚控育”政策,对于生育二孩的家庭会实施行政惩罚等措施。
影响和将来趋势双独二孩政策的实施对我国人口结构和社会进展具有深远影响。
一方面,双独二孩家庭的增多也会促进孩子教育、保健、消遣等方面市场的进展;另一方面,二胎家庭育儿学问的普及和谨慎生育意识的养成,也将对家庭健康、教育等长远方面产生乐观影响。
将来,双独二孩政策的实施还需要综合考虑人口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等多方面因素,不断完善和调整,以最优的方式满意社会需求。
总结双独二孩政策是我国人口政策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家庭可以享受到生育二孩的权利。
申请条件比较严格,但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估计将会放宽限制。
“全面二孩”政策对女性就业的影响及对策

“全面二孩”政策对女性就业的影响及对策近年来,中国政府实施了“全面二孩”政策,放开了二孩政策限制,允许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可以生育两个孩子。
这一政策的出台对于中国的人口结构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对女性的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就“全面二孩”政策对女性就业的影响及对策展开讨论。
1. 怀孕假期增加:因为“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许多女性在生育孩子后需要休产假。
相对于生一个孩子,生两个孩子需要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因此怀孕假期的增加会加剧女性的就业压力。
2. 家庭照顾责任增加:生育第二个孩子后,女性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照顾责任。
孩子的抚养、家务的分担等都是女性需要承担的。
这些责任增加可能导致女性的工作时间和精力不能完全投入到工作中,影响工作绩效和晋升机会。
3. 就业歧视增加:由于生育孩子需要休产假,一些用人单位可能会对已婚或已育女性持有偏见,认为她们的工作稳定性和承受能力不如未婚或未育的女性。
这种歧视可能导致女性在就业机会、薪酬待遇等方面受到不公平对待。
4. 生育成本增加: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生育成本会增加,包括孩子教育、医疗、托育等费用。
这也会增加女性的经济压力,使得她们更难以平衡职业和家庭责任。
二、对策1. 完善生育政策和法律保障:政府应加大对生育政策的宣传和解释力度,让用人单位和社会公众了解女性生育的权利和保障。
加强法律的保障,在保障女性生育权利的也要防止用人单位对已婚或已育女性的就业歧视。
2. 加强托育服务建设:政府应加大对托育服务的投入,增加托育机构的数量和规模,提高托育服务的质量和普及程度,从根本上减轻女性在孩子抚养上的负担,使她们能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责任。
3. 强化用人单位责任:政府可以采取相关措施,督促用人单位建立更加灵活的工作制度,为女性提供更多的弹性工作时间和地点,让她们更好地处理家庭事务和工作。
4. 加强职业培训与岗位晋升:政府和用人单位可以加大对女性职业培训的力度,提高她们的专业技能和岗位竞争力。
双独家庭生二胎政策

双独家庭生二胎政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家庭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和演变。
过去,大多数家庭都是以传统的父母和子女组成,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出现了“双独家庭”的现象,即只有一对夫妻没有其他家庭成员。
在中国,双独家庭数量逐年增加,这也给相关政策制定者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其中之一是双独家庭是否可以享受生育第二个孩子的权利。
双独家庭生二胎政策是指允许双独家庭生育第二个孩子的政策。
在过去,中国实行的一胎化政策限制了每个家庭只能生育一个孩子。
然而,随着一胎化政策逐渐松动,中国政府开始关注到双独家庭的实际情况,认识到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和需求。
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和机构已经开始探索是否应该放宽对双独家庭的生育限制,使他们能够生育第二个孩子。
双独家庭生二胎政策的出现得益于对家庭价值观的重新审视。
传统意义上,一个幸福的家庭应该有父母和两个及以上的子女。
然而,在现代社会,双独家庭成了一种新的家庭形式。
他们通常是一对夫妻经过深思熟虑后,选择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
对于这些双独家庭来说,生育第二个孩子的机会也是他们追求完整家庭的一种需求。
双独家庭生二胎政策的实施不仅可以满足双独家庭的愿望,也有助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首先,生育第二个孩子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导致劳动力人口减少、社会养老压力增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允许双独家庭生育第二个孩子可以增加劳动力和年轻人口的比例,从而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此外,双独家庭生二胎政策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孩子的出生将带来更多的消费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
另外,随着孩子的出生,相关教育、医疗、保健等行业也将迎来更多的消费和就业机会,有利于推动整个经济的增长。
然而,双独家庭生二胎政策的实施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政府需要明确界定双独家庭的范围和标准。
对于双独家庭的定义和审核标准需要准确、合理,以防止滥用和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其次,政府还需要制定相关的福利和政策措施,以支持双独家庭生育第二个孩子。
49岁妈妈欲生二胎被医生劝退

49岁妈妈欲生二胎被医生劝退“我想要再生一个宝宝,能给我做试管吗?”49岁的伍女士这样问医生。
她说,自己家庭条件不错,身体也挺好的,就是只生了一个孩子,现在有了二胎政策,因此想要再生一个宝宝,上个礼拜她刚取环。
一旁的女儿虽然支持妈妈,但还是非常担心妈妈。
医生为伍女士的卵巢做了“测龄”评估,结果是质量不佳,怀孕可能性比较低,建议放弃。
医生解释,女性年纪越大,孩子越容易畸形。
做试管婴儿,45-50岁的成功率也只有10%,在生产的时候也会有很大的风险。
高龄妈妈追生二孩须知6件事①人37岁卵巢功能“断崖”受孕,跟精子相比较,卵子其实更加重要。
每个女人一生只能排出400-500枚成熟卵子,在排卵期的时候只有1-2枚。
并且,每来1次月经,卵巢里的未成熟的卵子就会凋亡一部分。
另外,女性只有一段时间是能够排卵的,以大部分的女性初潮时间为10岁、49岁绝经来算,排卵的时间只有39年。
在过了30岁,卵巢功能开始走下坡路,到35岁,生育能力就已经很差了,而37岁就会出现断崖式的下降。
②40岁后怀孕流产率高达40%女性生育能力在20-24岁的时候是最强大的,30岁后明显下降,40岁后不足5%,45岁后不足1%,女性的绝经年龄在49.5岁。
30岁前流产率低,35岁后增加到20%,40岁后急剧上升,高达40%。
因此,高龄的女性就算成功怀孕了,也非常容易流产。
③40岁生“唐氏儿”几率飙升研究表明,女性怀孕的年龄越大,胎儿患唐氏综合征的概率越高。
要是怀孕的时候已经35岁了,那么婴儿患唐氏综合征的几率是1/350,在40岁时,患病的概率就上升到1/100。
④胎儿先天畸形概率增加医学上把年龄超过35岁的产妇归为高龄产妇,高龄产妇是胎儿发生染色体数据异常的主要因素。
通常情况下,人群中发生胎儿结构畸形的概率低于5%,可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胎儿结构畸形的可能性也在变大。
胎儿形态结构异常一般有先天畸形,比如无脑儿、脊柱裂、兔唇、四肢异常等。
什么病不建议生孩子

什么病不建议生孩子
有一些疾病可能会对孕妇和胎儿造成很大的风险,因此不建议在患有这些疾病的状况下怀孕生育。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此类疾病:
1. 具有遗传性疾病的家族史:某些遗传性疾病可能会通过基因遗传给子女,包括先天性心脏病、遗传性缺陷等。
为避免将疾病遗传给子女,一些家庭可能会选择不要生育。
2. 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肾脏疾病等。
这些疾病可能会增加孕妇患妊娠期并发症的风险,如糖尿病综合征、子痫前期等。
对于这些患者来说,怀孕生育需要更加谨慎,并且需要有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管理。
3. 传染性疾病:某些传染性疾病对于孕妇和胎儿来说都具有潜在的危险,如梅毒、HIV感染、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等。
这些疾病可能会导致胎儿畸形、早产、流产等并发症,因此建议在患有这些疾病的情况下不要怀孕生育。
4. 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自身免疫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可能会导致孕妇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增加妊娠并发症的风险,同时对于胎儿的生长和发育也会有影响。
5. 精神疾病:某些精神疾病如重度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可能会影响孕妇的情绪和思维状态,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对于这些患者来说,怀孕生育需要充分考虑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
总之,对于那些有慢性疾病或者重度疾病的人来说,怀孕生育需要仔细考虑,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管理。
重要的是要确保母亲和胎儿的健康和安全。
什么病不能生孩子 生孩子需要什么条件?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什么病不能生孩子生孩子需要什么条件?
导语:生活当中照常不能生育的因素有很多,如果女性朋友患上了像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之类的妇科疾病,或者是男性疾病患有严重的心
生活当中照常不能生育的因素有很多,如果女性朋友患上了像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之类的妇科疾病,或者是男性疾病患有严重的心肝肺,肾脏方面的疾病都是不能喝生孩子的。
1、一些临床上常见的妇科病,
2、男方患有严重心、肺、肝、肾疾病及上述疾病的慢性期
3、结核病治愈前不能怀孕
4、有些过敏体质的妇女
此外,造成不孕不育的疾病还有全身性疾病。
最常见的造成不孕不育的全身性疾病是内分泌及代谢方面的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机以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异常、糖尿病及肥胖症等。
受孕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1、女方的卵巢每月有正常成熟卵子排出;
2、男方在同房时能射精,精液中含有正常数量、形态和活力的精子;
3、女方的输卵管通畅无阻,使精子和卵子能在管内相遇受精;
4、受精卵必须能通过输卵管进入子宫腔,并能在子宫内膜里种植下来。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二胎政策

二胎政策 与社会经 济的可持 续发展
汪妍(2014)
应对用工荒问题,实现经 济可持续发展 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实 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有 偏效 高解 问决 题性 别 比 有 及效 养人 老口 问老 题龄 化
浅析二胎政策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徐 嘉 蔚 ( 2013 ) 一、从长远看可缓解机制转轨过程中存在巨大 的社会养老保险金缺口问题; 二、可避免中国过早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减 轻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压力;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近 三十年,出生率有所降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定程度的人口增长
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劳动率。 “4+2+1”的家庭模式加重了养老负担,二胎政 策更有利于养老问题的解决,缓解独生子女养老压 力,但是二胎也会带来经济压力,以及家庭教育、 儿女抚养等问题。 城市居民独生子女较多,二胎政策更应该放宽很 多,但是生不生,还是要考虑到夫妻双方的经济能 力、抚养情况等,以及双方老人的意见,并结合当 地的生育政策,做出最合适的决定。
2012年10月26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人口 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报告特别提出,第一 步,在城市地区和严格执行一孩政策的农村地区即刻 放开二胎;第二步,2015年,在实行“一孩半”政策 的地区放开二胎,实现全国全面放开二胎的目标。
实施 难度 学者 观点
1980年党中央公开信中提出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 政策;在中国社科院召开研讨会上,计划生育副总 设计师田雪原提出二胎方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三位专家在《中国经济时报》发表文章,提出尽快 调整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生育水平已经 明显低于2.1的更替水平,可考虑全面放开二胎。
来了生育政策有望再度调整,年内出台全面放开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哪些女性不能生“二孩”
作者:刘砚青
来源:《人民周刊》2016年第24期
随着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实施,对于很多女性来说,“生还是不生”“二孩”只是一个选择。
但对于那些有过多次流产史的女性来说,横亘在眼前的,非但不是选择的权利,反而很可能只是一扇紧紧关闭的生育大门。
重复流产率高达55.9%
中国不仅是人口大国,也是人工流产大国。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秦国英介绍,中国平均每年有800万~1000万人次的人工流产,即使以相对数“流产率”分析,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不小差距。
流产率是流产数与育龄妇女人数之比。
资料显示:育龄女性流产率最低的是西欧,平均为11‰(最低的国家仅为5‰);美国波动在20‰~30‰,而中国却高达40‰~62‰。
在龐大的人工流产人数中,25岁以下或未育妇女的比例占了将近一半。
秦国英说,中国25岁以下女性占比47.5%,未育女性占比49.7%,约有35.8%的妇女首次妊娠即选择了人工流产。
更为严峻的是,中国流产妇女中重复流产比例高达55.9%,其中三次以上频繁流产比例为13.5%,45%的重复流产间隔仅为6~18个月。
半年内重复流产、多次人工流产和20岁以下人工流产已经成为中国高危流产的最主要原因。
人工流产到底会给女性带来哪些危害?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程利南表示,人工流产次数越多,流产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率也就越高。
人工流产可能导致感染、宫腔粘连、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盆腔炎、月经不调、闭经等并发症,远期还可能导致继发不孕、胎盘异常、习惯性流产、早产甚至胎儿死亡。
“多次人工流产后可能会损伤子宫内膜,因其难以治愈的习惯性流产及各种妇科炎症,重者可造成盆腔炎及不孕症。
”程利南说,中国有88.2%的继发不孕女性有过人工流产史。
人工流产除了会对女性身体造成严重伤害,还会带来持续的心理异常。
“10%~20%的女性会在人工流产后出现显著的、严重的、持久的心理障碍,以抑郁和焦虑的情绪最为常见。
如果这种情绪没有得到及时和适当的宣泄与抚慰,它就会变成慢性的心理问题。
”中国社会心理学秘书长、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黄菡指出,相当数量的女性会在流产后出现持续的内疚、罪恶感、遗憾、悲伤甚至对于婴儿产生恐惧,而这种心理障碍会在42%的女性心中持续10年之久。
产后一年内人工流产率11%
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除出生人口数增加、高龄和高危产妇增加外,产后避孕在成为计划生育新课题的同时,更是一个巨大挑战。
过去30余年,中国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重点在于控制人口数量,因此产后避孕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出现第二胎。
一旦避孕失败,人工流产则是唯一的补救措施。
而普遍“二孩”政策实行后,首先要考虑生育第一个孩子后的科学避孕,以确保母体能再次安全妊娠、分娩健康的第二个孩子;其次还要考虑第二胎后的可靠避孕。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副会长庞汝彦指出,计划生育是有效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的干预措施,生育间隔过短和非意愿妊娠会对母体和胎儿构成严重的健康风险,而两年以上的间隔可以避免32%的孕产妇死亡和10%的婴儿死亡。
“产后避孕是指防止产后一年内的妇女非意愿妊娠和避免过短的生育间隔。
”程利南介绍,尽管产后近期意外妊娠对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影响较大,但中国产后1年内人工流产率却明显高于育龄妇女平均水平。
传统观念错误地认为哺乳期和闭经期不容易妊娠,因而中国在产后避孕存在较多误区,而且,即使产后采取了避孕措施,但大多使用的是避孕效果不佳的措施,如自然避孕法、屏障避孕法等。
程利南说,中国约有三分之一的妇女产后首选的避孕方法是安全期避孕和(或)体外排精。
“上海地区的一项调查显示,尽管我国产后妇女意识到产后意外妊娠必须以人工流产的方式结束,但是她们产后一年内的人工流产率仍高达11%。
”庞汝彦指出,有研究发现中国产后近期意外妊娠的人工流产占同期总人工流产的23.1%。
哺乳期也要强调避孕
之所以要尽量避免产后意外妊娠,是因为这会给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增加很多不必要的风险。
胎儿在孕育过程中,会从母体组织中吸收营养,如果此时母体营养供给不足,胎儿就会与母体竞争营养成分。
过短的生育间隔会影响母体内铁元素和叶酸等营养素的存储,母体营养损耗将直接导致母亲及胎儿的不良妊娠结局。
程利南称,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两次相邻妊娠间隔在18~23个月者,低出生体重、早产、小于胎龄儿发生率最低;而当产后再次妊娠间隔在6个月以内,上述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风险提高了30%到90%。
此外,过短的妊娠间隔也会导致母亲围产期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
排除其他混杂因素后,两次妊娠间隔在6个月内,产妇死亡率、产前出血、胎膜早破和贫血的风险要显著高于妊娠间隔18~23个月者。
据了解,只有当闭经、完全母乳喂养和在产后6个月内这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才有可能不会怀孕,否则女性在哺乳期也应避孕。
“我国纯母乳喂养比率较小,很多妇女大概在产后45天就会来月经,所以不少女性都会出现产后意外妊娠的情况。
为了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应尽早采取避孕措施。
”程利南表示,很多妇女都对“上环”存在心理恐惧,实际上产后立即在子宫内放入节育器是非常安全的。
她指出,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在最新发布的避孕节育指导意见中提出,产后48小时之内放入宫内节育器不会影响妇女的生育健康。
“哺乳期的妇女子宫软小且精神紧张,此时人工流产更易发生人流综合征、子宫穿孔、妊娠组织残留、流产后出血等并发症。
”程利南说。
产后24个月内不宜妊娠
“有很多人认为两孩放开就意味着计划生育政策放开,这个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程利南反复强调,计划生育是保障母亲健康,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重要策略。
她指出,国际妇产科联盟大会提出要想实现生育健康,务必做到四个“不能”。
“第一,不能生得太早;第二,不能生得太多;第三,不能生得太密;第四,不能生得太晚。
”程利南指出,这四个“不能”是和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相吻合的,尤其在如今“二孩”政策放开的背景下,为确保母子生育健康,一定要做到科学避孕节育。
另外,剖宫产妇女尤其需要注意科学避孕。
剖宫产由于瘢痕子宫愈合不完全等原因,如果短期内再次妊娠可能引发产妇子宫破裂、子宫胎盘出血、贫血等严重后果。
中国居高不下的剖宫产率也为产后避孕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曾于2007~2008年参加了世界卫生组织开展的全球孕期和围产期保健情况调查,发现中国剖宫产率为46.5%,居世界第一。
程利南称,国外有专家对剖宫产后再次分娩时子宫破裂风险的研究发现,两次生育间隔在12个月以内的,子宫破裂发生率为4.8%,24个月内发生率为2.7%,超过24个月者发生率下降到0.9%。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无论是顺产还是剖宫产妇女,为减少母体、围产期胎儿和新生儿的不良结局,再次妊娠至少应在产后24个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