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余华小说《第七天》的研究

合集下载

余华 《第七天》赏析

余华 《第七天》赏析

余华的《第七天》让我想到布尔加科夫的《大师和玛格丽特》。

我是在读第四天的时候,因小说中的调侃和狂欢的基调,而想到布尔加科夫的。

现在回头想想,在我有限的阅读经验里,仍旧是那个倒霉的布尔加科夫,做了《第七天》或者生命后半场的余华,的衬布。

包括那个柔情四射,软不拉几的结尾,太洋溢着俄国作家一向的温情了。

而正是这样看似善良的结尾,让人的心掉入冰窖。

我宁可被小说折磨而死,也不愿看到作家露出一丝一毫的松懈,就好像从一个吝啬的人手缝里攥出几个毫子。

作家的温情,不是因为善良,而是他不知道该怎样往下写。

没有主张,心灵没有方向,不敢了,黔驴技穷了。

这是一种被迫的策略。

余华还是那个余华。

我不同意“大失水准”这样的评价。

我在青春期狂热地迷恋过这位本乡作家。

读过他的所有小说。

他的海盐卡夫卡气质和牙科医生的履历都影响过我。

《在细雨中呼喊》曾带给我美妙的阅读感受,我至今记得我坐在自己的小床上,抱着书痛哭,是在一个白天的上午或下午。

开始看《第七天》时,我随手记录下一条观感:忧伤的中年人的小说。

忧伤,就是余华。

这两个词可等量齐观。

这位昔日牙医的忧伤,随着年龄的增长并未减退。

整个余华一言以庇之,就是无限的忧伤。

而这种无限和忧伤,都是限制在叙述的紧身衣中,因此打上了余华非常个人的标识。

他的语言是口语化的,并不一味写冗长的翻译体,他的想象力固着在冷静的手术刀上。

外表冷静的人,内心也许同样冷静,也许是不。

余华写的孩子总让人过目不忘。

我总念叨这一点。

总认为一个好作家就是写孩子写得特别好的人。

第三天,杨金彪和杨飞的父子感情,让人回忆起许三观和不是他亲生的儿子。

那种非血缘又刻骨铭心的感情又一次勃起了。

经历了网络恶搞文化洗礼的我,简直要往基情深处去想象。

是否,那个一辈子守身如玉的杨金彪,有没有那么一次,为杨飞而动心。

事实上,我得承认,孩子是世界上最能引起人邪恶之念的源头。

美,邪恶,无辜,这三者捆绑在一起。

以腾讯微博上的余华观之,他是一个时刻关注现实,对时局偶有影射的作家。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1. 引言1.1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余华是当代中国著名作家,其作品在文学界有着极高的声誉。

《第七天》是余华的一部代表作品,该小说以生死为主题,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在医院病房中度过的最后七天的故事。

在这部作品中,余华的语言表现具有独特的特点,深深吸引着读者。

余华笔下的语言简洁明了,没有繁杂的修饰和华丽的词藻,却能准确表达情感和场景,使读者产生共鸣。

他的文字朴实真实,质朴而不失力量,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故事中的真实感。

余华笔下的情感真挚,直击人心,让人难以自拔。

他善于将细微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浓厚的情感共鸣。

余华的文字细腻入微,对细节的描写极为用心,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

余华的语言节奏感强,句子结构紧凑,阅读起来流畅而有力量。

余华在《第七天》中展现了出色的语言表现,其简洁明了、朴实真实、情感真挚、细腻入微、语言节奏感强等特点使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对余华的语言特点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更好理解和欣赏他的作品。

2. 正文2.1 余华笔下的简洁明了余华在《第七天》中的语言特点之一就是简洁明了。

他不会在描述上进行过多的修饰,而是直截了当地表达出主要情节和人物的内心感受。

这种简洁明了的风格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沉浸在故事中。

在小说中,余华通过简洁的语言描写了主人公牛首的孤独和无助,他的言语和行动都很朴素,但却让人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

当牛首得知自己即将被执行时,他没有过多的言语表达,只是默默地忍受着这种残酷的命运。

这种简洁的描述方式让读者更能感同身受,体会到主人公的心情。

余华的简洁明了的语言风格也体现在对环境描写和情节推进上。

他不会使用华丽的修辞和花哨的描写,而是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来呈现人物和情节。

这种风格不仅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也让读者更容易投入到故事中去,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冲击。

余华在《第七天》中的简洁明了的语言风格让整个故事更加朴实和真实,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余华《第七天》综述和索引

余华《第七天》综述和索引

余华《第七天》研究综述余华的《第七天》,从一面世就面临着褒贬两极分化的窘况,喜欢的人给予极大的褒奖,不喜欢换的人则贬得一文不值,更提出了“余华江良才尽”的疑问,大有恨铁不成钢的意味。

如何正确地评价一部作品的优劣,不能单从它的销量,故事情节,以及网络的评价入手,应该结合该作者以前的作品,对比在创作新的作品时,有哪些创新,有哪些缺失。

余华曾经表示,“如果我按照自己以前的写作套路,我可以写出100本《活着》,100本《许三观卖血记》,但是我需要的是创新。

”而余华的《第七天》,确实继承了他自己一贯的创新作风,无论从题材上,还是材料组织上,都是从前的作品没有的。

但是余华的创新是不成功的,他设想的很尖锐,很应该发人深省的东西,在行文里并没有表现的淋漓尽致。

相反的,整篇文章看上去写得匆匆忙忙,在结构和语言,人物塑造等等方面上都有不成功的地方。

(一)表现手法很多读者反映,在读余华的《第七天》时,总有一种隔靴瘙痒的感觉,很多书中本来应该情绪,余华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将那些情绪放大化,所以总觉得故事没有说完,有太多的情绪没有表现出来。

像是冒充妓女的男人杀警察案,余华在创作灵感上汲取了“杨佳案”的框架。

在创作时,采取了一种戏谑口吻,用夸张的手法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但是事情的结尾仅仅以两个人的死亡作为结束,并没有说警察的父母是否为警察争取到了“烈士”的名号,也没有说明两个生前的死对头为何在死后会成为形影不离的棋友。

除了对情节缺失感到莫名奇妙,读者们对人物的结局也不能满意,在杀妻冤案中,妻子失踪,丈夫被控告杀人判处死刑,在丈夫死后疯妻子突然回来了。

现实中确实有这样的真人真事,一个男人被指控杀害妻子,在监狱里被关了40余年,后来妻子回来了,男人才被放出来。

关于男人的冤狱,现实中警方没能给受害者一个交代,在《第七天》中,余华同样也没能给观众一个交代,事情仅仅是到死亡就结束了。

去年七月十三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励耕报告厅举办的《余华长篇小说<第七天>学术研讨会纪要》中,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程光炜说,余华在处理这些悲剧性的情节时,故意以一种举重若轻的叙事方式,来抵消着“剧情白热化”这种热度的发展。

虚构与现实的交织——论余华小说《第七天》

虚构与现实的交织——论余华小说《第七天》

虚构与现实的交织——论余华小说《第七天》《第七天》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的新作,这篇长篇小说以杨飞死后的感想和七日见闻为内容。

讲述了现实世界的荒诞和悲凉,讲述了人生百态,讲述了最底层人民的无奈和辛酸、讲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无情、又讲述了少见的温情。

7天,不同的事件交织联系在一起,他们所经历的一切那么的真实,那么的让人心灵颤抖。

同时现实世界的欲望仿佛一个恐怖的史前巨兽,在吞噬着所有被欲望控制的人的生命。

现实是残酷的,当这些被社会遗忘,被社会抛弃的人再一次相聚,没有了恩怨纠葛,只剩下悔恨自己为什么不好好的活下去。

在那个虚构的世界里,大家都在洗涤着自己的灵魂,仿佛解脱却又有少许的遗憾和无奈。

最终虚构与现实的交织让我们理解了爱的难能可贵;理解了眼泪是那么的意义深重;理解了爱而不得是多么的冷酷。

本文首先对余华的创作梗概进行了概述,总结了目前对于小说的研究和争议,然后对于小说中的虚构和现实描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另外余华的小说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但却直击灵魂。

本文针对小说的叙事技巧进行了阐述,又从写作手法上对余华的《第七天》进行了分析,最后回归人的世界,虚构和现实的交织是为了更好的描写人,是为了更好的关照人。

这也是余华写作的根本出发点。

1前言1.1余华的创作概述《第七天》这部小说以中国传统的“头七”作为故事的出发点。

在中国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人在死后的前七天,灵魂依然在人间游走。

死者要在这七天看看自己的亲人,会会自己的老友,以弥补生前的遗憾。

七天之后,亲人烧纸钱,才算送走了他们,让他们安心的过奈何桥,安心的投胎。

如果这七天,家里人没有按照他的意思办事,或者心愿未了,那么灵魂没有办法安心,则会一直存在在人间。

虽然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但是也传达着一种善意,即希望通过这个机会,弥补缺憾。

但又有些残酷,因为逝去的永远也不会回来。

余华的《第七天》同样讲述了一个灵魂在七天的所见所闻。

将一些现实中的新闻串联起来,通过荒诞的叙事内容,构建了死者和现实世界的联系。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第七天》是余华的几部小说中的一部,它以其独特的语言特点著称。

余华在小说中采用了简洁、朴实的语言,同时又能够表现出深刻的内在世界和生活哲学。

本文将从人物语言、描写语言和叙述语言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从人物语言来看,《第七天》的人物语言显得朴实、简洁,但却充满了内涵和情感。

在小说中,主要人物许三多的语言是余华最为着墨的部分。

他的话语简单直接,表达方式直白坦率,但又不失深刻内涵。

余华透过许三多的言语,展现了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传递出一种深深的人情味。

许多场景中,许三多的话语都是在揭示人生的无奈和坚强,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坚守。

他的语言充满了对命运的抱怨与无奈,也包含了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通过许三多的语言,读者可以感受到他内心世界的变化和成长,从而更加贴近他的生存状态,对他的命运变化产生共鸣。

从描写语言来看,《第七天》的描写语言同样简洁明快,但又能够深刻表现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氛围。

余华在描写方面多采用了“积极、肯定、直面”的手法。

在小说中,他以简单的叙述方式描写了人物的外貌特征、行为举止,以及周围环境的景物变化。

这种简单、直接的描写方式使得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更容易感同身受。

而正是这种直面现实的描写方式,使得小说表现出一种朴实的美感和情感共鸣。

通过这种描写方式,读者能更加容易地认同和理解小说中人物和环境,从而加深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

从叙述语言来看,《第七天》的叙述语言同样简练明快,但却又不失深刻和感染力。

余华在叙述方面善于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展开故事,这样的叙述方式更加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使得读者更能够与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

叙述中虽然没有繁复的修辞和华丽的辞藻,但却能够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能够真正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与坚强。

通过这种叙述方式,小说中的故事更加真实、生动,更能够感染读者的心灵,让人深深地为主人公的遭遇和命运所触动。

《第七天》的语言特点可以概括为朴实、简洁、直接,但又不失深刻、深情。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摘要】余华的小说《第七天》在语言特点方面具有独特之处。

小说的叙述清晰,语言简练,没有多余的修饰词语,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故事情节。

小说中充满了象征意味,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比喻,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余华运用写实主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人物形象和环境,让读者身临其境。

对话也是小说的亮点,生动感人,展现出人物之间的情感真实和复杂。

余华在《第七天》中的语言表达丰富多样,凸显出独特的风格和情感,使读者在阅读中得到深刻的触动和思考。

【关键词】余华, 第七天, 语言特点, 富有象征意味, 写实主义手法, 对话生动感人, 叙述清晰, 精炼简练, 结论, 情感丰富, 独具特色, 引言, 正文1. 引言1.1 导言《第七天》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一名普通工人的生活为线索,描绘了一个普通人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困苦与奋斗。

在小说中,余华运用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手法,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生活的真实与残酷。

本文将探讨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从叙述清晰、精炼简练、富有象征意味、写实主义手法和对话生动感人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揭示作品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作品语言特点的深入剖析,希望能更好地理解余华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以及作品所传达的人文关怀和情感丰富。

2. 正文2.1 叙述清晰余华的小说《第七天》在语言方面具有叙述清晰的特点。

他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清晰地描绘了故事中发生的事件和人物的情感变化。

在小说中,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主人公耿浩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以及他与周围人的关系。

余华通过精准的叙述,让读者深入理解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场景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在叙述方面,余华还善于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对人物形象和事件的生动描绘,他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丰富多彩的情感氛围,让读者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叙述清晰的特点使得整个故事线条清晰明了,读者能够很容易地跟随主人公的思维和情感轨迹,共情关注他们的命运和内心世界。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余华的小说《第七天》是一部描写了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作品,其语言特点体现了余华深刻的写作功底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余华小说的语言风格、叙事手法、人物语言以及情感描写等方面来分析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余华在《第七天》中的语言风格是清晰简洁、具有强烈的现实感。

余华擅长用简练的文字将复杂的情感和事件描述得淋漓尽致,而且他的语言风格富有诗意,句式流畅,极具感染力。

余华在小说中对人物的语言处理也是极具特色,他善于捕捉人物的语言特点,通过对话展示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使读者更加贴近人物内心世界。

而余华对事件的描写也是尽可能地简洁有力,所有的细节都是为了彰显主题和情感。

余华在《第七天》中的叙事手法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他采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包括回忆、插叙、夹叙等,这些手法使得小说的叙述更加丰富多样,也更具有层次感。

通过这些叙事手法,余华将故事中不同的时间、空间和人物进行了交织,更加生动地展现了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的内心变化。

余华在《第七天》中巧妙地运用了人物语言,通过对人物的日常交际和思想表达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情感。

余华擅长捕捉人物的语言特点,通过对话展示出人物的性格风貌,使其故事更具有真实感和生活气息。

人物语言的运用也是余华小说中的一个突出特点,他通过细致入微的对话,将人物内心世界展露无遗。

余华在《第七天》中对情感的描写也是非常细腻和深刻的。

他通过文字描绘出了人物的愤怒、孤独、挣扎和坚韧,使得小说中的情感充满了力量和张力。

余华的情感描写非常真实,让人不禁沉浸感同身受。

通过对情感的描写,余华将读者引入了小说的情感世界,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具有感染力和令人回味无穷。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
《第七天》是余华的一部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普通人在临死前的七天内的经历,描绘
了生命与死亡、尘世与超脱、善良与痛苦等深刻主题。

小说通过写实的细腻描写和深
沉的内在情感,引人深思。

在小说中,余华通过主人公的思考和回忆,反映出关于生命的种种疑虑和困惑。

在生
命即将走到终点时,人会思考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在这七天里,主人公经历了种种人生的苦难和无奈,但也感受到了生命的珍贵和
价值。

余华的文字简单直白,却让人感受到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
的理解,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引起读者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同时,小说还通过对主人公身边人物的塑造和描写,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和丰富。

总的来说,余华的《第七天》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思辨的小说,通过对生命和死亡的探讨,引发了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反省。

读完这部小说,让我对生命和人生有了更深刻
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余华小说《第七天》的研究
摘要:余华,当代著名作家,其代表作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第七天》等。

而他的小说《第七天》则鲜明地体现了这种文学创作形式。

用荒
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见闻;讲述了现实的真实与荒诞;讲
述了生命的幸福和苦难;。

本文将通过对《第七天》中叙事特点、语言风格等方
面进行分析,展现余华通过“真实与荒诞”的强烈对比所表现出的震撼力以及影响力。

关键词:余华;《第七天》;叙事特点;语言特点;真实与荒诞
一.《第七天》的叙事特点
1.圆形的叙事模式
小说开篇即是主人公杨飞孑然一身在马路上游荡,而他的目的地是殡仪馆——原来,他已经死了。

之后,余华通过杨飞的视角,描述了多个挣扎在社会底层
的小人物的死。

因此,小说以死亡为视点,却又不是写主人公杨飞的个人之死,
而是弥散式的叙事描绘了一场死亡的“盛宴”, 余华自己称此为圆形叙事。

余华
说:“第七天的叙述有点像圆规, ‘我’的经历是圆心, 所见所闻是一一条条圆线, 叙述
的圆规一圈圈往外画圆。

作者以杨飞死后的见闻为线索, 讲述了患癌症没钱救治
的父亲, 为爱情卖肾死亡的伍超, 在大火中被政府瞒报的38个遇难者, 被医院当作
医疗垃圾扔进河里的27个死婴等悲剧故事。

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模式,将看
似无关的几个人,通过死亡联系在了一起,组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

2.荒诞与现实交替的叙事方式
《第七天》从作品一开始就表现出了荒诞主义的手法,主人公杨飞死后,还
要自己去殡仪馆火化,甚至殡仪馆内的座位安排也是等级分明——贵宾可以坐沙发,穷人只能坐椅子,而市长却有自己的贵宾室。

但这荒诞中,却也带着真实,
政府强拆房屋, 让一个美好的家庭变成了一对夫妻的坟墓;27个死婴被当作医疗垃
圾扔进河里;无辜的人被警察严刑逼供承认杀人, “被杀者”却安然无恙的回到了家里;打工妹因为男友用假的手机欺骗她而跳楼自杀;打工男为了给女友买一块墓地
居然去黑市卖肾, 最后惨死……这么多的荒唐事, 其实正是现实生活中每天不断上演的悲剧。

余华自己在接受采访时也说过:“在《第七天》里, 我从一个死者的角度来
描述现实世界, 这是我的叙述距离。

《第七天》是我距离现实最近的一次写作。


可以说, 作者是用荒诞击穿了现实。

作品最后所说的“死无葬身之地”, 喻指被现实
逼到无路可走的人死后也无法得到安息, 这是何等的悲怆与绝望。

可以说,《第七天》同荒诞的手法表现了现实世界,而杨飞、鼠妹、伍超等
人就是在这现实生活中挣扎生存,被现实生活所抛弃的的小人物的代表。

二.《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1.对话式的语言
因为描述的是主人公在死后七天的见闻,因此在《第七天》中,存在着大量
的人物之间的对话,这些对话或讽刺了现实社会,如杨飞在殡仪馆听到的对话:前面的塑料椅子里有一个候烧者对身穿蓝色衣服的抱怨起来:“等了这么久,也没听到叫号。


“正在进行市长的遗体告别仪式,”身穿蓝色衣服的说,“早晨烧了三个就停
下了,要等市长进了炉子房,再出去后,才能轮到您们。


“为什么非要等到市长烧了,才烧我们?”那个候烧者问。

“这个我不知道。


另一个候烧者问:“你们有几个炉子?”
“两个,一个是进口的,一个是国产的。

进口的为贵宾服务,国产的为您们
服务。


“市长是不是贵宾?”
“是。


“市长要用两个炉子烧吗?”
“市长应该用进口炉子。


“进口炉子已经留给市长了,国产炉子为什么还要留着?”
“这个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两个炉子都停了。


这段对话表现了因为市长要火化,享受了顶级待遇,而耽搁了其他人火化的
进度。

这一系列对比与讽刺,表现了现实世界的残酷以及对小人物的不公平,从
而达到了小说讽刺权贵的目的。

2.荒诞的语言风格
《第七天》中,作者更是不吝笔墨,广泛运用调侃式语言,于嬉笑中揭示着时代
弊病。

其中:
“随即我又想起半个月前报纸电视上都是市长突然去世的消息,官方的解释是
市长因为工作操劳过度突发心脏病去世。

网上流传的是民间的版本,市长在一家五
星级酒店的行政套房的床上,与一个嫩模共进高潮时突然心肌梗塞,嫩模吓得跑到
走廊上又哭又叫,忘记自己当时是光屁股。


在这段描写中,官方和民间的说法截然对立,运用戏谑般的语言表达出来,
当读者在笑的同时也引发思考,高度讽刺了中国纷繁复杂而又荒诞无常的现实。

三.《第七天》中的“荒诞与真实”
1.小说“荒诞与真实”的具体体现
小说具有典型的魔幻现实主义描写风格,借助了“我”死后七天在人间游荡的
所见所闻来揭露各种存在于现实世界的黑暗的社会现象。

小说随处可见真实与荒
诞的鲜明对比。

比如:“我”虽然已经死了,但还保留着活着时的习惯,在公交站
等203路公交车,回家洗澡等;而当“我”赶到殡仪馆时,荒诞却开始慢慢显露出来——等待着火化的死者们讨论和攀比着自己的寿衣和骨灰盒,甚至在殡仪馆也
有着等级制度,穷人只能坐椅子,而富人却能坐沙发。

原来在死后的世界,也还
是存在着贫富贵贱的等级制度。

2.“真实与荒诞”的写作所引发的反思
“真实与荒诞”只是余华在创作作品时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其目的就是为了
引发读者的反思。

在作品中,余华大胆而又直白的揭露了当今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平,将社会矛盾直接呈现在了小说里。

“我”的回忆和“我”在死后的见闻交织在一起,碰撞出了无数个社会矛盾——特权、贫富等级、医疗黑市、野蛮拆迁以及官
僚腐败等等,将无数个社会问题通过“我”的见闻描写了出来。

可以说,在小说中,“我”不仅是一个旁观者,更是一个经历者,一个被害者。

《第七天》将视角引申
向了整个社会,里面反映了一群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而每个读者又能从中看到一
个真实的却又渺小的自己。

总结
综上所述,余华运用其特有的舒适方式和文学语言在《第七天》中构建了一
个荒诞的死人世界,这个世界中充斥了现实世界所存在的不公平与黑暗的现象。

余华将死人“我”作为第一人称视角对社会进行了详尽生动地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存在于当今中国社会中的问题,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可以说,《第七天》在内容与形式上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出了杰出贡献,同时对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的大胆批判也发人深省。

简而言之,余华对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良好的启示。

参考文献
[1]余华.第七天[M]新经典文化有限公司,2013.6
[2]李佳桐.论余华《第七天》中的叙事艺术[J].文化学刊,2017(06):72-74.
[3]安忆萱,张凯成.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及其叙述功能[J].呼伦贝尔学院学
报,2015,23(01):66-70.
[4]夏琦.余华谈新书第七天:我会关注批评, 但不是现在[N].新民晚报,2013-07-01. [2]陈爽.他为后世写作——余华《第七天》研讨会实录
[5]刘科.余华自称要为“政治”写作:写出一个国家的疼痛[N].时代周报, 2013-06-28.
[6]玛莎·努斯鲍姆.诗性正义:文学想象与公众生活[M].丁晓东,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26..
作者简介:顾贇(1997.07—),女,浙江嘉兴人,学生,本科,单位: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文学分院,汉语言专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