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说的人性书写研究
人性之恶与生存之难——论余华小说人物的生存状态

(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 1 0 6 6 3 )
不论是主张 “ 人之初, 性本善”的中国文化还是认定人性本 恶的西方 文化, 都承认人性 有善恶两 面, 因此, 作 家们 在创作 中也 往往既探寻人性善 的一面, 也发掘人性恶 的一面 。但是在 写人性 善还是写人性 恶的问题 上 ,不同的作家却有不 同的选择 。中国 当代文坛上著 名的先锋 小说作家余华显然是偏重写人性 恶的作 家, 特 别是 揭露 人性 本身的恶 , 以此凸现人 的 自私 、 狠毒和 凶残 , 由于人本 身的缺陷和宿命的捉弄 ,人深陷痛苦 的泥 沼。人性 之 恶和生存 之难 也成为余 华小说基本的精神 内核 。本 文试 图从 坚 持性本恶 的德 国哲 学家叔本华对人性和生存悲剧 的观点来 分析 余华作 品中的人性 之恶和人物生存之难 。叔本华认 为 “ 一切 生 命 的本质 就是 苦恼 ” ,“ 每个人都为 自己的生存 而奋 斗 ,自私 自 利普遍地 是人 们行为的准则 。因此 ,人类社会 就成 为人 与人之 间互相竞 争 、彼此吞食 以苟延残喘 的场所 。憎恨 、仇恨 、暴力 和罪 恶就充斥 于和横行于这个世界 ,个体 的生存 就时时受到攻 击和威胁 ,时时面临毁灭 的危险 。 ”…( P . 1 0 3) 基于对人性的不 信任 ,余华着力去刻画人类的残酷性 ,并且提出了 自己的生存哲 学 :“ 人 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而不是为活着之外 的事而活 。 ” , 他认为人 面对 生活的态度是忍耐 ,承受生 活带 给你 的灾难 ,突 出了人的软弱性 ,于是这种对生活 的悲观意识 使他作品中的人 物 时刻 面临生存 的困境 。 人性之恶 德国著名 的哲 学家叔本 华认 为 “ 人是唯一使别人遭受痛苦 而不带任何 目的的动物 ,人使别人痛 苦 ,没有旁的 目的 ,只是 为了使别人痛苦。 ”” ( P 。2 2 6) 余华在作品 中充分而又冷酷地 描述 了家庭伦理 的颠覆 、 自我 的丧失 、人性的异化以及文化 的
《余华文集》的人性探究与心灵救赎

余华文集的人性探究与心灵救赎简介《余华文集》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创作的一系列作品的总称。
这些作品以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主题而闻名。
特别是其中呈现出对人性探究和心灵救赎的深入思考,引发了广大读者对生命意义和价值追寻的共鸣与思考。
人性探究在《余华文集》中,作者通过各种角色和情节展示了人性的多面性。
他刻画了生活中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它们有着各种不同的欲望、情感和行为方式。
通过描写这些复杂多样的个体,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他对于人类本质的独特观察。
在作品中,作者呈现了贪婪、残忍、冷漠等负面情绪与行为背后隐藏着人性真实而脆弱的一面。
他透过角色之间微妙而复杂的互动关系,暴露出个体内心深处存在着诸如恐惧、孤独、无助等共同情感。
这些情感细腻地刻画了人性的脆弱与可塑性。
心灵救赎在《余华文集》中,心灵救赎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作者以情节的发展和角色的成长来诠释人们追求内心和解、寻找真实自我的过程。
通过各种极端境遇与考验,作者展示了生活对人们心理状态和道德观念的冲击力。
他通过让角色面临道德选择、伦理困境或痛苦折磨等情景,表达了对于个体反思、改变和成长的希望。
这些经历激发了角色内心最深处的力量,并最终导致他们实现内心解脱或拯救。
读者共鸣与思考《余华文集》所揭示出的人性探究和心灵救赎主题引发了广泛而深入的读者共鸣与思考。
读者们在阅读这些作品时,不仅仅是欣赏其文字之美,更是被其中所传递出来的情感触动到。
例如,《活着》中描述了一个平凡农民杨树福一生的起伏风云。
从杨树福身上,读者们可以感受到对于生命、家庭和人性的反思与体验。
他所面临的苦难和经历成为一种道德,一种价值观的激活。
读者在阅读这些作品时,也开始思考自己内心的迷失与不安,是否存在救赎的可能。
他们逐渐明白,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选择和局限,并通过这些作品获得了对于生命意义的新认识与寻求。
结论《余华文集》通过人性探究和心灵救赎主题展示了作者独特而深刻的洞察力。
这些作品引发了广大读者对生命意义、价值和道德标准等重要议题的深入思考与讨论。
活着人性的光明与黑暗

活着人性的光明与黑暗活着:人性的光明与黑暗活着是一部由余华所著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这个农民在历经了艰难的生活与不断的苦难之后,最终明白了活着的真正意义。
故事中的主人公——福贵,展示了人性中光明与黑暗的两个极端。
在福贵一生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中的光明。
在他的人生旅程中,福贵表现出了对家庭的深情厚爱。
他在困难时,尽力保护自己的亲人,竭尽全力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全。
当他的父亲因为做错了一件事而被县长刺死时,福贵立即带着父亲的尸体逃离,为了让父亲安详地下葬,他努力与各种困难做斗争。
此外,在福贵的一生中,他还表现出对友情的珍视。
他与他的朋友参军,一起经历了艰苦的战争岁月,相互扶持,彼此帮助。
即使是在饥倒在沙地上的时候,福贵仍然选择用剩下的力气继续帮助他的朋友。
这些例子表明,在绝望的情况下,福贵仍然保持着伟大的人性光明。
然而,福贵的一生也有其黑暗的一面。
在他经历了那么多苦难之后,福贵变得愤世嫉俗。
他开始对世界充满了怨恨与仇恨,尤其是对社会的不满。
他深深地感到了生活的无奈和残酷。
在经历了很多痛苦之后,福贵对生活产生了厌倦情绪,他开始怀疑活着的意义,并开始思考死亡的力量。
他觉得自己苦难的一生并没有什么价值,人生其实是毫无意义可言的。
这种对生活的悲观态度展现了人性中的黑暗面。
然而,尽管福贵经历了种种苦难,最终,他以一种令人敬佩的方式明白了活着的真正意义。
他看到了生命的宝贵和人性的尊严,而这种发现能够给他带来深刻的心灵触动。
通过对活着的思考,福贵明白了生命中的真正价值。
他用自己舌尖上的火种温暖了自己的生命,这也温暖了整个故事。
福贵看到了生命的奇迹,并用乐观的态度重新定义了自己的人生。
综上所述,活着这本小说展示了人性的光明与黑暗。
福贵的一生经历了许多的苦难,但他也表现出了对家庭和友情的深情厚爱。
他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活着的真正意义,使我们深刻地思考生命的价值。
活着的意义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传递爱与希望给他人。
余华小说的人性书写研究

余华小说的人性书写研究余华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先锋文学浪潮中脱颖而出的先锋文学代表作家,写了许多差异巨大的作品。
先锋时期,余华以其独特的创作观念和特殊的创作视角描绘了一个个残暴阴暗、荒诞离奇的世界,暴露了人性的丑恶。
九十年代,余华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变化,作品开始平易近人,展现了苦难生活中人性的美好。
到了新世纪,余华开始叙写现实,作品受到了赞扬与批评两种不一致的评价。
纵观余华在不同阶段创作出的差异巨大的小说作品,我们能够明显地看到,虽然他的创作风格在不停地调整,但是其小说对人性的表现却是始终如一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余华小说的人性书写进行系统的研究。
本文立足于国内外余华研究现状,从人性书写的角度出发,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打算选取余华不同创作阶段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以分析余华小说的人性书写为主,力求对他的人性书写做一个全面的分析,从而推进对其作品的深入理解。
余华的小说创作由于风格的转变一般分为先锋时期的作品和转向民间以后的作品,在这个转变中我们能够明显地发现,他对人性的书写也发生了很大改变。
因此,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综合运用文本细读、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试图对余华小说中的人性书写以及余华对人性的思索进行深入讨论,全面剖析余华小说的人性书写及其价值与意义。
第一部分主要选取余华先锋时期的作品《古典爱情》《现实一种》《一九八六》与新世纪的《兄弟》作为研究对象,从生存困境中人性的恶、欲望中人性的沦陷、文革中人性的异化三个方面研究余华小说对人性畸变的审视。
第二部分主要选取余华转型之后的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第七天》为研究对象,从朴素的生存意志、人性的仁爱与宽厚、面对苦难的幽默情怀三个方面研究余华小说对美好人性的追寻。
第三部分主要在前面两部分中对余华作品人性恶的审视与美好人性的追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生存困境的揭示、人性救赎的途径、生命意义的探寻三个方面探讨余华小说人性书写的价值与意义。
残酷叙事中的人性礼赞——余华的《活着》赏析

TT HEORETICAL HORIZON5从以1987年的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正式步入文坛,到以中篇小说《鲜血梅花》、《四月三日事件》、《河边的错误》等融入80年代中后期的先锋文学潮流,再到以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融入90年代兴起的新历史主义文学潮流,余华的文学创作道路可以看作是80年代中后期登上文坛的那批中国作家的文学创作道路的缩影。
在主张打破文学创作传统与常规的先锋文学潮流中,余华和苏童、莫言、格非、残雪这批同期作家一样,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的实验,追求自己的文学风格。
在这场持续五六年的文本形式的实验中,余华的叙事方式和叙事能力得到了极好的锻炼,为他之后形成成熟的文学创作风格夯实了基础。
到了90年代,先锋文学的潮流开始衰退,文学创作开始转向关注平凡人物在历史和当下的生活,新历史主义和新写实主义的文学潮流在中国文坛兴起,在这两个潮流之中,余华选择进入了有厚重叙事背景的新历史主义文学潮流,从最初的《活着》,到之后的《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余华的创作都选择了关注文革背景下的小人物命运。
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在细雨中呼喊》还有浓厚的先锋文学痕迹,到了《活着》,余华成功完成了从注重叙事形式到注重文本本身意义的转变,显现出成熟的创作风格。
不难看出,这部在余华作品中非常有份量的《活着》,不仅是余华文学创作的分水岭,也是其文学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
一、《活着》的文本内容在《活着》中,余华的关注视角放在了文革背景下的平凡人物身上,这也正是90年代新历史主义文学潮流的方向,通过小人物的命运展现大社会的变迁。
福贵曾经是一名家境富裕的地主少爷,成天混在青楼、赌场,浪荡不羁。
他在赌场上输掉了家里全部的田产、房产,当他变卖完家产,准备洗心革面重新生活的时候却又被抓去做了壮丁。
九死一生回到家乡后,才知道在他被抓壮丁的这段时间里,他的母亲已经离他远去。
当完壮丁回到家乡后,本想好好过上太平的日子但变故却接连不断:妻子家珍得病卧床不起,儿子有庆去给县长夫人献血过度致死,女儿凤霞也因有病变成了哑巴,可喜的是凤霞找了个好丈夫,而她却因为生孩子难产后死亡,这沉重打击导致妻子家珍凄然离世。
余华《活着》中的苦难意识与人性探究

余华《活着》中的苦难意识与人性探究《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以其深沉而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普通人在漫长岁月中所经历的苦难,以及在苦难面前所展现出的人性的复杂与坚韧。
小说的主人公福贵,原本是一个富家子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然而,他的放纵和挥霍最终导致了家庭的衰败。
他从一个衣食无忧的少爷变成了一个贫苦的农民,这一巨大的身份转变成为了他苦难人生的开端。
在之后的岁月里,福贵经历了战争的硝烟、饥荒的折磨、亲人的相继离世。
但他依然坚强地活着,仿佛生命本身就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驱使着他在无尽的苦难中继续前行。
在福贵的一生中,苦难如影随形。
战争让他流离失所,险些丧命;饥荒使他饱受饥饿之苦,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
而亲人的离去,更是一次次地刺痛他的心灵。
他先后失去了父母、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每一次的失去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然而,福贵并没有被苦难击倒,他在每一次的挫折中都选择了继续活下去。
这种对生命的执着和坚守,让人不禁思考: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为了享受幸福和快乐,还是为了承受苦难和痛苦?余华通过福贵的经历,深刻地揭示了苦难的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在承受着不同程度的苦难。
苦难似乎成为了生活的常态,而人们在苦难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力。
但正是这种无力感,更加凸显了生命的顽强和不屈。
福贵的故事告诉我们,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面对苦难的勇气和对生活的希望。
在探讨苦难的同时,《活着》也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复杂性。
福贵在经历了家庭的衰败和生活的磨难后,性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他从一个放荡不羁的纨绔子弟变成了一个勤劳、善良、懂得珍惜的人。
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漫长的苦难岁月中逐渐形成的。
在面对苦难时,福贵展现出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坚韧。
他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重负,从未抱怨过命运的不公。
同时,他也关心着身边的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
然而,人性并非只有美好的一面。
在小说中,我们也能看到人性的丑恶和自私。
另类的写作——余华暴力小说背后的人性问题

综合研究幸福生活指南 2020年第02期239幸福生活指南另类的写作——余华暴力小说背后的人性问题李 娜辽宁省海城市王石中学 辽宁 海城 114203摘 要:余华,在当代作家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作品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力。
从《在细雨中呼喊》到《活着》再到《现实一种》等都给人们带来了精神财富。
在他的小说中有很多关于暴力的描写,《现实一种》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他童年的生活环境、时代的影响以及内心的渴望都导致他的小说有暴力倾向。
余华小说的暴力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肢体分解、死亡、自残等。
这些表现形式都出于一种人性的罪恶、欲望。
非理性、理性与非理性、纯理性的暴力。
余华的这些描写都带有一些人性的思考,对生活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暴力;人性;思考莫言曾经这样说余华“一位古怪而残酷的青年小说家以他的几部血腥的作品震动了文坛,一时间大部分评论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他的身上”①这足可以说明余华小说中充满了暴力、血腥。
余华对其是这样解释的:“暴力因为其形式充满了激情,它的力量源自于内心的渴望,所以它使我心醉神迷,让奴隶们互相残杀,奴隶主坐在一旁观看的情景已被现代文明驱赶到历史中去了。
可是那种形式总让我感到是一出现代主义的悲剧。
人类文明的递进,让我们明白了这种野蛮的行为是如何威胁着我们的生存。
然而拳击运动取而代之,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文明对野蛮的悄悄让步。
即使是南方的斗蟋蟀,也可以让我们意识到暴力正如何深入人心,在暴力和混乱面前,文明只是一个口号,秩序成为装饰”② 余华小说中暴力描写很多,追究其暴力倾向的写作原因到底是什么?他小说中的暴力表现形式又是怎么样的?暴力背后的人性又是如何?下面的论文就要解决这些问题。
一、非理性 暴力本身呢,是属于人的一种本能,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中国,对中国进行了血腥的杀害,那时候人已经不称为人了,是一种杀人的工具,杀出了兴奋,杀出了快乐,存在一种报复心理。
那是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人就得这么做,那么在现在的和平时期呢,会不会有这样的暴力呢,还说余华的《现实一种》在里边深刻的体现了在暴力之后的人性,在小说里,皮皮对他弟弟的折磨,皮皮是一个小孩,他没有理性的思考,做什么事都是来自于直觉,他认为快乐的事他就去做。
余华作品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探讨

余华作品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探讨余华是一位备受赞誉的作家,他的作品因其深刻的人文关怀、对人性的深入挖掘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观察而广受推崇。
他的小说通常探讨一系列引人深思的主题,这些主题不仅揭示了人类生存的复杂性,也反映了社会的多面性。
首先,余华的作品常常围绕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义进行探讨。
例如,在他的著名小说《活着》中,通过对主人公福贵一生的描绘,余华深刻反思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引发了读者对生存本质的深思。
其次,余华的小说常常描绘人物在极端困境中的苦难经历和对生活的顽强挣扎。
这些作品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坚韧性,如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主人公许三观面对生活的艰辛,通过卖血来维持家庭生计,展现了人性在苦难中的光辉。
此外,余华的作品经常将个人的命运与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相联系,探讨历史变迁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
在《兄弟》中,通过两兄弟的命运波折,余华展现了中国从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的巨大社会变迁,以及这些变迁对个人命运的深远影响。
死亡是余华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之一。
他通过人物的生死经历来探讨生命的脆弱性和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如在《第七天》中,主人公在死后七天的游历中,见证了人间的种种悲欢离合,反映了生命的无常和死亡的普遍性。
家庭关系和亲情在余华的小说中占有重要位置。
他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来展现人性的温暖和冷漠,如在《在细雨中呼喊》中,主人公孙光林在家庭的冷漠和暴力中挣扎,揭示了家庭关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和不平等也是余华作品中经常探讨的主题。
他批判社会不公和人性的贪婪,如在《现实一种》中,通过一个家庭内部的悲剧,揭示了社会阶层差异和人性的黑暗面。
在一些作品中,余华运用荒诞性的情节和黑色幽默的手法,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来反映现实生活的荒谬和不合理。
例如,在《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中,主人公的荒诞遭遇和黑色幽默的叙述方式,揭示了社会底层人物的无奈和辛酸。
余华的小说也探讨个人在社会和历史压力下的自我选择和追求自由的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华小说的人性书写研究
余华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先锋文学浪潮中脱颖而出的先锋文学代表作家,写了许多差异巨大的作品。
先锋时期,余华以其独特的创作观念和特殊的创作视角描绘了一个个残暴阴暗、荒诞离奇的世界,暴露了人性的丑恶。
九十年代,余华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变化,作品开始平易近人,展现了苦难生活中人性的美好。
到了新世纪,余华开始叙写现实,作品受到了赞扬与批评两种不一致的评价。
纵观余华在不同阶段创作出的差异巨大的小说作品,我们能够明显地看到,虽然他的创作风格在不停地调整,但是其小说对人性的表现却是始终如一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余华小说的人性书写进行系统的研究。
本文立足于国内外余华研究现状,从人性书写的角度出发,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打算选取余华不同创作阶段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以分析余华小说的人性书写为主,力求对他的人性书写做一个全面的分析,从而推进对其作品的深入理解。
余华的小说创作由于风格的转变一般分为先锋时期的作品和转向民间以后的作品,在这个转变中我们能够明显地发现,他对人性的书写也发生了很大改变。
因此,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综合运用文本细读、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试图对余华小说中的人性书写以及余华对人性的思索进行深入讨论,全面剖析余华小说的人性书写及其价值与意义。
第一部分主要选取余华先锋时期的作品《古典爱情》《现实一种》《一九八六》与新世纪的《兄弟》作为研究对象,从生存困境中人性的恶、欲望中人性的沦陷、文革中人性的异化三个方面研究余华小说对人性畸变的审视。
第二部分主要选取余华转型之后的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第七天》为研究对象,从朴素的生存意志、人性的仁爱与宽厚、面对苦难的幽默情怀三个方面研究余华小说对美好人性的追寻。
第三部分主要在前面两部分中对余华作品人性恶的审视与美好人性的追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生存困境的揭示、人性救赎的途径、生命意义的探寻三个方面探讨余华小说人性书写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