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_岑参边塞诗创作风格差异及其成因探赜_王伟康

合集下载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唐代诗人高适和岑参都是有名的边塞诗人,他们的诗作深刻描写了边疆的艰苦环境和英雄壮志,被后人称为“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

在他们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共同的主题和意象,也可以看到他们作品的异同之处。

下面将对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从主题上看,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都表现出对边疆守卫者的敬仰和赞颂,他们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士兵们的崇敬之情。

例如,高适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他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描绘了离别时草原凄凉的景象,表现了高适对士兵的无限怀念和崇敬之情。

而岑参的《登幽州台歌》中,则讴歌了军士在烽火连绵、战争环境下仍然坚韧顽强的精神:“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首诗仿佛是写给全国的军人而作,表达了对军人的关注和赞美。

其次,从意象上看,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中都有许多共同的意象,比如描绘大自然的环境,这是他们描绘边塞景象的常用手法。

高适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这些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草原的景象,让人感到壮观而又凄凉。

岑参在《登幽州台歌》中也利用了类似的意象,例如:“巨阙神回避,烟尘出万里。

上方风神去,留下一片青山在。

”这些意象描绘了边塞的复杂环境和壮阔景象,生动体现了边疆的独特魅力。

然而,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也存在一些异同之处。

就主题而言,高适的边塞诗更注重描绘坚韧、无畏的士兵形象,而岑参的边塞诗则更注重表现对故土的热爱和无尽的乡愁。

例如,在《蜀道难》中,岑参写道:“嗟余听雨客舟中,深闻难度之又难;披衣不寐,任步自访。

何塞秋风扫落叶,胡旋枕上悲孤灯。

”这首诗抒发了岑参对离故乡的乡愁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与高适较为不同。

试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

试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

试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第一篇:试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试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内容摘要:盛唐时期,边塞诗极为流行。

高适、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在表达“慷慨报国”的激情,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上是相一致的,用写实的笔法,反映边疆将士浴血奋战的悲壮诗风也是相近的但在诗的气质、艺术特色表现形式上又不相同。

关键词:边塞诗异同沉雄浑厚浪漫奇丽尚质主理雄奇瑰丽以边塞为题材的诗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蔚为壮观。

高适、岑参是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世人把“高、岑”并称。

高、岑的诗在思想内容和风格上是基本一致的,所以文学史上把他们称为“诗风相近”的诗人。

但从诗作的气质、特色、表现手法上看,高、岑之诗又各有其特色:高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岑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一、高、岑边塞诗“报国建功”思想和“悲壮”诗风的形成。

唐代疆域辽阔,同边地少数民族政权联系密切,边境驻军增多,从而为诗人们从军、出使和漫游边塞提供了机会。

所以许多诗人向往从军边塞,建功立业,向往新奇的边疆景象和生活。

高适、岑参本来都是热衷于进取功名的诗人,有想通过立功边塞而封候的理想和热情。

如高适在《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中说:“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慨然恩卫霍”就表现出想像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那样在边塞立功封候的愿望。

从岑参的《送郭乂杂言》:“功名须及早,岁月莫虚掷。

”和《银山碛西馆》:“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中也不难看出诗人追求功业而羡慕富贵的心理。

正是这种愿望促使他们产生了从军报国的英雄气概,立下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这为形成高适、岑参诗歌思想内容上的一致垫定了基础。

高适一生曾于开元十九年,天宝十年、天宝十二载三度出塞;岑参一生于天宝八载和天宝十三载两次出塞,所以高、岑二人都有出塞的经历,对边塞的生活都有实地的体验和冷静的观察。

长期的边塞生活,为高、岑诗的慷慨激昂的写实精神创造了条件。

由于高、岑在随军出征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和军营生活的艰苦,目睹了沙场战斗的残烈和战士浴血奋战的悲壮,所以,高、岑的诗字里行间透出一种“悲壮”的美。

(完整版)解读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的异同

(完整版)解读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的异同

解读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的异同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蔚为壮观。

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以边塞征战为主题,写边塞风光、征戍之苦、思妇久怨、军旅生活,诗人往往把杀敌立功和追求功名联系在一起,情绪积极乐观,风格雄致,以七言歌行和绝句为主。

初、盛唐边塞诗大多是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盛唐边塞诗以高适、岑参成就最高,成为边塞诗歌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是题材有所拓展。

高适、岑参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他们的诗歌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

他们在体验大漠穷烟、孤城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戍卒的心理坏人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引发创作的兴致。

他们以一种鲜活的人生内容和靓丽的艺术风格,创作了大量的诗篇,饱含着诗人理想主义的浪漫精神诗篇,融注了一股回肠的英雄正气。

但是高适、岑参在边塞诗的诗歌风格,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各方面都体现了同中有异这一原则。

高适的边塞诗偏向于现实主义,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题材广泛,思想深刻。

最著名的《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是一幅活生生的边塞生活全图。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从思想内容上来看,诗歌赞扬了戍边将士的斗志,歌颂了他们以身殉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的乐观情绪和爱国精神,表现出高适对刀马生活的歌颂和向往,以及为国“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政治抱负。

试比较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试比较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试比较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和岑参都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们的作品多以描写边塞战争和边疆生活为主题,但在风格和表达方式上存在一些异同之处:异同点:1.边塞题材:高适和岑参的诗作都以边塞题材为主题,描写了边疆地区的战争、边民的生活、士兵的辛酸与忠诚。

他们通过描绘边塞景象和表达对边塞生活的赞美,展示了边塞地区独特的风貌和将士的英勇。

2.英勇壮志:高适和岑参的诗中都充满了英雄主义的情怀和壮志豪情,表达了对国家疆土的忠诚和对边塞抗敌斗争的赞美。

他们赞颂了边疆士兵的英勇与机智,并以此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与报国之志。

3.表达方式:高适和岑参在表达方式上都以叙事手法为主,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情景再现,塑造了巍峨的边关城垣、迷茫的行军路途和勇敢的士兵形象。

他们的作品多以豪放的笔墨描写边疆风光和战争场景,展示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和感情的抒发。

不同点:1.风格特点:高适的作品注重表现自然景色的恢宏和边塞战争的残酷,以描绘细腻的自然景色著称。

而岑参的作品则更加高亢豪放,以雄壮的气势和慷慨激昂的情感为主。

2.抒情与议论:高适的作品更加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表现了对士兵艰辛生活和身世的同情和思考。

而岑参的作品则注重通过边塞题材来提出社会问题的批判和议论,更富有政治色彩。

3.塑造人物形象:高适的作品中较多地塑造了具体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他们的苦难和英勇。

而岑参的作品则更多地强调了人物背后的集体形象,突出了士兵的忠诚和壮志。

综上所述,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作在描写边塞生活和边塞战争方面有一些共同之处,但在表达方式、风格特点和思想内涵上存在差异。

他们的作品共同展现了边疆人民的忠诚和勇敢,丰富了唐代边塞诗的创作和理论。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比较高适和岑参,这俩边塞诗的高手,真的是个“冤家对头”,你说他们的诗,各有千秋,风格也截然不同。

高适嘛,写的诗往往充满了一种苍凉的气氛,感觉像是那种一望无际的戈壁滩,风一吹就是一阵沙尘满天飞的景象。

他的诗就像是在讲一个故事,讲那些边关将士的苦与乐。

尤其是那种对故乡的思念,简直让人心酸。

读他的诗时,你能感受到那种孤独感,就像大老远的乡音飘来,听得让人心里一阵绞痛。

想想啊,戍边的将士,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亲人,真是“月明点滴光,忧愁似水长”。

心里那个堵啊,简直跟“肚子里吞了个苍蝇”一样。

再说岑参,他的诗风就不一样了。

岑参的诗里多了一些豪情壮志,真的是让人读了想“打个鸡血”。

他在诗中描绘的边塞景象,时常是那种壮阔的场面,骑马奔驰,刀枪相见。

想象一下,满天的飞沙走石,勇士们在那儿呼喊,真是个“好汉出征,义气如山”的感觉。

他写的那些关于雪、关于胡人的诗,简直让人热血沸腾,就像是在看一场大片。

岑参的字里行间,仿佛能听到马蹄声,能看到刀光剑影,读他的诗,真有种“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情。

你看,他的气势,那绝对是让人“心潮澎湃”的。

说到两个人的对比,简直是一对“鲜明的对比”。

高适的诗情感细腻,常常让人揪心,而岑参的则是那种豪放不羁,真是个“性格迥异”的两人。

高适写诗时,就像是个小心翼翼的绣花匠,生怕一针不慎就坏了大事。

而岑参则是个豪放的酒徒,随便一挥就能写出气吞山河的作品。

他们的诗不仅描绘了边塞的景色,还将那种生活状态、情感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

高适的“月下独酌”让人觉得孤独,却又忍不住想要流泪。

岑参的“胡人不吃草”则让人感受到一种豪迈,仿佛那种不屈的精神在鼓舞着我们。

两位大佬的诗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故乡的那种深深的牵挂。

高适在月光下思念故乡,岑参在豪情万丈中也难免有那种心底的柔情。

虽然他们表现的方式不同,但那份情感是一样的。

想想那些边关的将士,白天在战场上英勇作战,晚上又要忍受孤独与思念,心中滋味真是“百味杂陈”。

高适、岑参边塞诗风格辨异

高适、岑参边塞诗风格辨异
适 、 参 诗 的风 格 差 异 做 一 辨析 。 岑
关 键 词 : 塞 诗 ; 格 ; 异 边 风 辨 中 图 分 类 号 : 0 . 1 6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 4 2 2 1 ) 40 7 .4 1 0 .3 X( 0 0 0 —0 3 0
高适 、 参 是盛 唐 边 塞 诗 派 的杰 出代 表 , 人 岑 两 历 来并 称 。他们 生 活的年 代大致 相 同 , 有多 次 出 都
的风格 也各 自具 有 鲜 明 的特 色 。本 文试 从 四个 方 面就高 适 、 岑参诗 的风 格差 异做 一辨 析 。


高 诗 悲 。 诗 壮 岑
诗而发 , 用来 作 高 适 、 参 边 塞诗 的评 语 也 有 一 但 岑 定 道理 。陈 子 昂反 对 齐 梁 绮靡 诗 风 , 召重 视 “ 号 兴 寄” 风 骨 ” “ 的优 良传 统 , 的 边塞 诗 初 步 突 破 了泛 他 拟古题 的 传 统 风 气 , 赋 予 作 品 以深 刻 的现 实 内 而 容, 慷慨 沉痛 , 调高 峻 。这对 高 、 边塞 诗 的创作 格 岑 产 生 了重大 的影 响 。高适 、 岑参 是正 沿着初 唐 诗人
— —
高 诗悲 , 岑诗 壮 , 是 二 人诗 歌 风 格 的 第 一 点 这 不 同 。严 羽 说 : 高 岑 之 诗 悲 壮 , 之 使 人 感 “ 渎 慨 。 - 高 说 : 开元 、 宝 间 , ”5 J “ 天 则有 ……高适 、 岑参 之悲壮 。 J 应 麟 也 说 : 高 、 悲 壮 为 宗 。 ] ” 胡 “ 岑 ” 本
塞 的经历 , 给后 人 留下 的 边 塞 之 作数 量 可 观 , 就 成 突 出。胡 应麟 说 高适 、 参 等人是 “ 子 昂之古 雅 , 岑 本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在唐代边塞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两者在风格、主题和表现手法上存在一些异同。

相同点:
1.二人都以边塞为题材,描绘了战争的正义性和边塞的风光,展现了多彩的边疆生活与少数民族的习俗。

2.他们的诗篇都充满了悲壮的气息,抒发了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

3.二人在描写边塞风光和民域风情方面都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不同点:
1.主题内容:高适的诗歌以尚质主理为主,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揭示和思考;而岑参的诗歌则以尚巧主景为主,更注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赞美。

2.艺术风格:高适的诗歌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而岑参的诗歌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洒脱。

3.表现手法:高适在诗歌中多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通过对比来突出主题;而岑参则更注重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

总的来说,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在唐代边塞诗中具有重要地位,两者在风格、主题和表现手法上存在异同,但都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魅力。

比较岑参和高适的诗歌风格

比较岑参和高适的诗歌风格

比较岑参和高适的诗歌风格
嘿,咱今天就来好好唠唠岑参和高适这两位大诗人的诗歌风格!岑
参啊,他的诗就像是一场刺激的冒险!比如说他写的那些边塞诗,哇塞,那简直就是把你直接拉到了边疆的烽火之地。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你听听,这画面感是不是超强?就好像你亲眼看到
了那狂风卷着枯草,八月的天空就飘起了雪花,那感觉,啧啧啧,太
震撼了!这就好比你在看一部超级刺激的动作大片!
再看看高适,他的诗有一种沉稳的力量。

就像一个阅历丰富的长者
在给你讲述人生的道理。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句
话多有气势啊!仿佛在告诉你,别怕,大胆往前走,你是很了不起的!这就像是有个知心大哥在你身边给你打气鼓劲呢!
岑参的诗常常充满了奇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就跟那过山车似的,忽上忽下,让你的心也跟着七上八下的。

而高适呢,更注重现实的描
写和情感的表达,像一杯陈酿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

咱说,要是把岑参的诗比作一场绚烂的烟花表演,那高适的诗就是
那温暖的篝火。

烟花固然美丽耀眼,但篝火却能给你持续的温暖和安慰。

他们俩一个像那热烈的火焰,一个像那深沉的海洋。

都有着独特的
魅力,让人陶醉其中啊!
在我看来,岑参和高适都是诗歌界的大佬,他们的诗歌风格各有千秋,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欣赏。

无论是岑参的奇丽豪放,还是高适的雄浑深沉,都为我们的诗歌宝库增添了璀璨的光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11月第7卷第6期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 angzhou University(Humanities&S ocial Sciences)N ov.2003V ol17N o16高适、岑参边塞诗创作风格差异及其成因探赜王 伟 康(扬州广播电视大学校机关,江苏扬州225009) 摘 要:唐代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高适、岑参具有不同的创作风格。

高诗富有深沉浑厚的现实主义气息,岑诗饶有豪放奇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从两人的生活基础、人生阅历、所处地域、性格、气质、创作心态诸方面进行比较,可探知形成高、岑诗风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唐代边塞诗派;高岑;生活基础;阅历和地域;性格与气质;创作心态中图分类号:I2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03)06-0038-05 边塞诗至唐代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高适、岑参都是唐代边塞诗派的杰出诗人,他们以亲身经历的边塞战争和生活,突破了魏晋以来借边塞以写景咏怀的范围,作品洋溢着盛唐气息,代表了唐代边塞诗的最高成就。

其边塞诗作,从总的思想倾向看,抒发了盛唐诗人安边定远、追求国势强大的豪情壮志,诗中激荡着发扬国威、巩固边防,为国立功的英雄主义气概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并程度不等地真实、形象描绘了祖国雄伟壮丽的边塞风光与民情习俗,多少揭露了爱国士卒同腐败将军的矛盾,反映了军中苦乐悬殊的生活,表现战争给汉族、少数民族人民造成的痛苦。

在中国文学史上,素以“高岑”并称于世,那种以为“岑参是唐代边塞诗人中最卓越的代表者”[1](p.366)的观点是有偏颇的。

应当看到,高适、岑参是两位具有不同创作风格的边塞派诗人,在总体艺术成就方面,二人似双峰并峙,难分伯仲。

作为高、岑的知交,杜甫就曾说过:“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

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

”(《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今人陈铁民先生指出:“在有出塞经历的诗人中,高适、岑参是公认的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不但写作的边塞诗数量最多,在题材内容、艺术表现上也有大的开拓和突破,他们取得这一成就的契机是:出塞的时间最长,边塞生活的体验最为丰富和充实。

”[2]据笔者的初步统计,高、岑边塞诗俱占其诗作总数相当大比例。

《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内高适存诗237首,边塞诗有76首,占3211%;岑参存诗398首,边塞诗有129首,占3214%。

而在思想内容上,高、岑边塞诗于高扬爱国主义旋律的统一主题下,各有侧重。

高诗“尚质主理”(陈绎曾《诗谱》),常展现对士卒艰苦生活、征夫思妇长期分离痛苦的同情,多揭露边防政策的弊端和军中苦乐悬殊、将帅腐败等黑暗现实的诗篇,阅之启人深思。

岑诗“尚巧主景”(同上),擅长描绘西北边陲绝域独特的景观风情与英雄将士豪迈的剪影、心灵深处的律动,不乏激昂高亢、热情洋溢的战歌,读之令人振奋。

在艺术风格上,高诗以现实主义为特征,立意精警,雄厚浑朴,慷慨悲壮,骨气琅然。

岑诗以浪漫主义为标志,想象丰赡,色彩瑰丽,激情奔放,气势雄伟。

在表现手法上,高诗叙议结合,语从心出,笔势豪健。

岑诗长于描写,辄以夸收稿日期:2003-04-16作者简介:王伟康(1947-),男,江苏邗江人,扬州广播电视大学校机关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83・张、比喻、拟人等手法摹绘景物,寄寓感情,渲染气氛。

在诗歌形式上,两人皆以七言歌行见长,高适的五古,浑成古质,直追汉魏;岑诗体式丰富,五律、绝句多佳作,五古清新奇逸,善吸取六朝民歌和新体诗的成就。

前人多认为高、岑诗风同属“悲壮”之列。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简明概括:“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悲壮”由此成为定评。

今人孙钦善等先生的《高适岑参诗选・前言》也持相同观点:“我们觉得用‘悲壮’来概括高、岑诗歌的共同风格,的确是抓住了主要精神。

”笔者认为,以“悲壮”概言高岑二人的诗风并不完全符合两人诗作的实际,且不甚确切。

就岑诗言,只是部分边塞诗展示了悲壮特色,而升华为主要诗风并不妥当。

如果说高、岑的诗歌都具有豪壮的风格,高适诗概观当属于悲壮,以现实主义为主;岑参诗总览则属于奇壮,体现为浪漫主义。

诚如刘大勤《师友诗传续录》引王士 语云:“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

”这一点,即孙钦善等先生在《高适岑参诗选・前言》中也并不否认:“应当指出,岑诗发展变化的趋向,总的说来是由‘奇’转向‘奇壮’,并在第二次出塞时,最终完全形成奇壮的风格。

”同为盛唐著名边塞派诗人,高、岑边塞诗创作产生鲜明区别,具有不同的诗风,缘何出现这种情况呢?历来对此缺乏深入探讨。

不少研究者俱关注高岑二人诗作中诸多相同因素,或考虑他们在出身、教养、生活经历、思想、气质等等许多方面的共同之处:“第一,他们都是早岁孤贫,在社会上受到不少冷落,心怀不平之气。

第二,一般说都是怀抱理想,积极用世,在仕进道路上虽几经挫折,始终不甘寂寞。

第三,都有边塞立功之志,曾周旋于幕府,从军边疆,亲自体验过豪壮、艰苦的军旅生活。

所有这些自然不能不在他们的诗歌上留下标记,表现出‘悲壮’的特色。

”(《高适岑参诗选・前言》)殊不知,在高岑二人的出身、教养、生活经历、思想、气质等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同中之异,甚至是迥异的情况,而此正是破解高、岑边塞诗创作风格何以不同的关键。

笔者不揣浅薄,认为:高、岑边塞诗风的差异,是由他们的生活基础(出身、经济条件、教养等)、人生阅历、所处地域、性格、气质、创作心态等方面的差异所决定的。

一、生活基础的差异高适出身于衰落官僚家庭,父亲任过韶州(故治在今广东韶关市)长史。

他少时较贫苦,又不屑治家理财,正如《旧唐书》本传说“少 落,不事生业”;耻遇常科,而长期困窘,落魄失意。

二十岁西游长安,本想直取公卿,施展抱负,实际情况却是“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别韦参军》),结果失意而归,客居梁宋。

曾躬耕陇亩,“以求丐取给”,生活异常艰难,“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常苦”(同上)。

对下层人民生活有切身感受,深寄同情。

他说:“余亦惬所从,渔樵十二年,种瓜漆园里,凿井卢门边。

”(《途中酬李少府赠别之作》)但这一时期他并未忘情世事,而是孜孜攻读,以求仕途再进,“弱冠负高节,十年思自强”(《鲁郡途中遇徐十八录事》),时有济世之心,“万事切中怀,十年思上书”(《苦雨寄房四昆季》),并关注民生疾苦,有对政治不满和改良的愿望,从而不断促使他冷静思考,在边塞诗中予以形象反映。

岑参出身于一没落官僚地主家庭,曾祖父文本、伯祖父长倩、伯父羲都做过宰相。

羲相睿宗,于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坐太平公主谋逆遭诛,亲族被放逐略尽,从此家道中衰。

父亲岑植,做过仙、晋二州刺史。

岑参幼年丧父,所以家境贫寒。

然相较于高适境况更差、沉沦时间更长,他仍有从兄读书的机会,还能隐居嵩山少石,过较安逸的士子生活。

岑参“五岁读书,九岁属文,十五隐于嵩阳,二十献书阙下”(《感旧赋》序),此后十年,曾出入京、洛,往游河朔,为出仕奔波而一无所获,家门荣悴的昔今巨变和求官未遂的遭际,使他感到“世路崎岖”,人生翻复,一度隐居终南。

其时追求功名的思想仍较强烈。

且远早于高适入仕,天宝三载(744)中进士,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

表现在他的早期诗作中积极用世思想虽占据主导地位,但也显露出耽情山水、恬然自适的思想情绪。

这对他以后的边塞诗创作是具有潜在影响的。

二、人生阅历和所处地域的差异此处“阅历”主要指高岑二人的出塞经历。

高适先后三次出塞。

第一次北上蓟门,浪游燕赵,曾于燕地从军,东出卢龙塞(今河北迁安县・93・西北),对边塞战士的生活具有亲身经历与体验,并凭直觉和敏锐目光,多次洞察军中苦乐不均、将帅腐败无能等现象及边防政策的弊病。

如作于此时的《蓟门行五首》或委婉讥刺或尖锐揭示诸多社会问题:“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之一)“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

戍卒餍糟糠,降胡饱衣食。

”(之二)“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

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之三)以后转入浪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时期,也到过鲁郡和楚地,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生活。

直到天宝八载(749)方经睢阳太守张九皋荐,举有道科中第,年龄蹉跎几近半百(四十七岁)才入仕为封丘县尉。

又于次年冬以县尉卑职身份第二次出塞,北使清夷军送兵到达居庸关(蓟门关)外的妫州(在今河北怀来县东),转年春天归。

因不忍“鞭挞黎庶”,不屑“拜迎官长”,逾年即约于天宝十一载夏秋之间愤而辞官。

第三次,天宝十二载(753),亦因得到田梁丘推荐,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治所为今甘肃武威)充掌书记,天宝十四载还朝。

北上蓟门和浪游梁宋等地,是高适创作的丰收时期。

存诗二百三十多首中,有一百七十余首是这两个阶段的作品。

岑参一生亦有三次出塞,相较高适走得更远。

当时最重要的边防要地东北、西部和北部边陲都去过,且在安西、北庭、关西节度幕中均任过职。

出塞前十年,岑参为求仕而奔波,多次往返于京洛之间,还到河朔、邯郸、冀州、匡城等地漫游,至约三十岁时始应举及第。

后先于天宝八载被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表为右威卫录事参军,充节度使府掌书记(幕府设今新疆库车县),十载秋归长安;十三载被封常清表为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随封出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军府在轮台,今新疆米泉县境),远至胡芦河,即今新疆阿克苏河支流,岑参谓之为“孤城天北畔,绝域海西头”(《北庭作》),约于至德二载(757)自北庭东归。

第三次出塞是代宗时宝应元年(762)春以太子中允、殿中侍御史又一度充任关西节度判官。

在唐代诗人中,当无一人比岑参走得更远。

生活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

由于他“累佐戎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塞堡,无不经行”(辛文房《唐才子传》),对边地生活有着长期深刻的体验和认识。

这为其边塞诗创作奠定了坚实丰厚的基础。

尤其是第二次出塞,在北庭历时三年余,足迹遍及整个西北地区,生活领域和阅历极大扩展、丰富,视野更加开阔,有较多机会去领略大西北山川形胜、雄奇意象,较广泛接触边塞各阶层和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风情习俗及边塞战争的实况,使他能得以写出不少气势磅礴、各呈风采的边塞诗篇,创作达到极盛期,多数边塞诗作也即作于此时。

走马川、天山雪、热海、火山、白草……大西北异域的风物民情奇俗,无不在诗人笔下一一充分展现,一经点化,便光彩照人。

三、性格、气质的明显差异“五十无产业,心轻百万资;屠酤亦与群,不问君是谁”(李颀《赠别高三十五》)的高适,有着拓落不羁、傲岸自负、独往独来、无所牵挂和慷慨豪迈的性格、气质特点。

他深受游侠和纵横家影响,“喜言王霸大略”,“逢时多艰,以安危为己任”,胸怀建功立业的理想与匡时之策,崇尚节义,且敢于直言行事。

早在第一次出塞北上蓟门途中,游于魏郡(今河北大名县东),就“睹物增怀”,写下了借古抒怀的重要作品《三君咏》,歌颂了“济代取高位,逢时敢直言”的魏徵、“纵横负才智,顾盼安社稷”的郭元振和“昌言太后朝,潜运储君策”的狄仁杰,以他们为仿效的榜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