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区别

合集下载

双峰并峙,各臻奇妙——也论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比较

双峰并峙,各臻奇妙——也论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比较

双峰并峙,各臻奇妙——也论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比较一、前言: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唐代诗坛百花齐放,万紫千红,丰富多彩,气象恢宏。

不管是风格,还是流派,都是众芳挺秀,无所不有,如:“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王维、孟浩然,“现实主义新乐府诗派”的代表元稹、白居易,被称为“双子星座”的李白、杜甫等等。

如果说李杜是诗歌宇宙中不可复制的双子星座,那么在盛唐边塞诗这一角星系中,高适与岑参亦可称作并峙的双峰。

他们经历相似、风格相近,同是创作边塞诗的著名顶尖诗人,是边塞诗派的代表,文学史上称二人为“高岑”。

杜甫也说“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可见二人是异曲同工,共性可见一斑。

但王士祯也曾这样评价:“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较精当地道出了二人诗风之差别。

所以,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可谓是双峰并峙,各臻奇妙。

从古到今,在众多批评家的添砖加瓦之下,这座“高岑之比”的大厦似乎已日臻完美,但是从写作意象的角度研究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的著作也有却不多,于是我在这里博采众长,拾把星光补日月,也来比较高岑边塞诗的异同。

二、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曲同工高适和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最杰出代表,他们的边塞诗是唐代边塞诗中不可攀越的并峙双峰。

王士禛说“高岑迥不相似”。

其实,高岑边塞诗产生于政治开明、国势强盛的盛唐背景下,二人又都有投身戎幕、奔赴边塞等经历,所以其诗风有很多共性。

(一)盛唐之音——高昂恢宏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唐朝初年至安史之乱爆发之前,政治稳定和经济富庶达到了最高峰,大唐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和最富有吸引力的国家。

在这样辉煌宏大的盛唐气象的影响下,唐代人具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具有蓬勃的朝气、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胸怀。

特别是唐代的诗人,他们用诗歌反映社会,歌颂时代,也记录了自己的心路历程,边塞诗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法国史学家兼艺术批评家丹纳说过,“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

高适、岑参边塞诗风格辨异

高适、岑参边塞诗风格辨异
适 、 参 诗 的风 格 差 异 做 一 辨析 。 岑
关 键 词 : 塞 诗 ; 格 ; 异 边 风 辨 中 图 分 类 号 : 0 . 1 6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 4 2 2 1 ) 40 7 .4 1 0 .3 X( 0 0 0 —0 3 0
高适 、 参 是盛 唐 边 塞 诗 派 的杰 出代 表 , 人 岑 两 历 来并 称 。他们 生 活的年 代大致 相 同 , 有多 次 出 都
的风格 也各 自具 有 鲜 明 的特 色 。本 文试 从 四个 方 面就高 适 、 岑参诗 的风 格差 异做 一辨 析 。


高 诗 悲 。 诗 壮 岑
诗而发 , 用来 作 高 适 、 参 边 塞诗 的评 语 也 有 一 但 岑 定 道理 。陈 子 昂反 对 齐 梁 绮靡 诗 风 , 召重 视 “ 号 兴 寄” 风 骨 ” “ 的优 良传 统 , 的 边塞 诗 初 步 突 破 了泛 他 拟古题 的 传 统 风 气 , 赋 予 作 品 以深 刻 的现 实 内 而 容, 慷慨 沉痛 , 调高 峻 。这对 高 、 边塞 诗 的创作 格 岑 产 生 了重大 的影 响 。高适 、 岑参 是正 沿着初 唐 诗人
— —
高 诗悲 , 岑诗 壮 , 是 二 人诗 歌 风 格 的 第 一 点 这 不 同 。严 羽 说 : 高 岑 之 诗 悲 壮 , 之 使 人 感 “ 渎 慨 。 - 高 说 : 开元 、 宝 间 , ”5 J “ 天 则有 ……高适 、 岑参 之悲壮 。 J 应 麟 也 说 : 高 、 悲 壮 为 宗 。 ] ” 胡 “ 岑 ” 本
塞 的经历 , 给后 人 留下 的 边 塞 之 作数 量 可 观 , 就 成 突 出。胡 应麟 说 高适 、 参 等人是 “ 子 昂之古 雅 , 岑 本

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高适岑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以其在边塞地区的诗歌创作而闻名。

他通过描述边塞的壮丽景色、边军的英勇举动以及边塞民众的艰辛生活,描绘了一个个独特的群体形象,展现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坚韧精神。

在高适岑的边塞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高适岑的边塞诗大多以写景为主,在描绘边塞地区的自然环境时,他常常运用雄浑豪放的笔调和形象生动的描写,使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他以壮丽的河山、广袤的草原、雄伟的城堡为背景,借助形象生动的词句,将边塞地区的壮丽景色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例如,在《从军行》中,高适岑写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通过这样的描写,他展示了边塞地区的雄伟壮丽,以及边军士兵们所面对的艰难环境。

除了描绘边塞的自然景观,高适岑还通过写边军的英勇举动,展现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坚毅不拔的精神。

他赞美边塞的将士们为国家边疆的固守和安宁做出的贡献,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钦佩之情。

在《塞下曲》中,高适岑写道:“战士军前半骑白,都把银嘶泪不干。

泪尽乱,山河落落。

今夜月明人尽望”。

这一诗句深情地表达了边军的忠诚和奉献精神,使人不禁为他们的荣耀和牺牲而动容。

除了描述边军的英勇壮举,高适岑还通过描写边塞民众的生活状况,展现了他们的艰辛和坚韧。

他以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情感,描绘了边塞民众艰难的生活环境。

在《塞下曲》中,他写道:“塞鸿声碎,霜满《床前诗》未了。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劳。

”通过这样的描写,他以悲凉的语调和痛切的感情,传达了边塞民众被战争摧残的苦楚和无助。

高适岑的边塞诗并不仅仅是描写景物和人物,更是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反思。

他通过揭示边塞地区特殊的环境和人们的生存状态,深刻探讨了命运对人的影响和作用。

边塞地区的艰辛和困苦象征着人类在命运面前的无力和脆弱。

在《塞下曲》中,高适岑写道:“努力奋斗不可怕,割回蓝袖沾红葩。

若属实,空令骄乡村转怯。

”这一诗句表达了人们对命运的无奈与对未来的迷茫,传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呼吁。

高适、岑参边塞诗歌意象之不同分析

高适、岑参边塞诗歌意象之不同分析

高适、岑参边塞诗歌意象之不同分析作者:张洁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1期摘要:高适、岑参被后人并称为“高岑”,以边塞诗而名扬后世。

笔者着重于从高适、岑参边塞诗作品中、选取诗歌意象的运用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本文从二人边塞诗所作的不同特色,到二人生平与时代风潮方面分析造成“高岑”二人在诗歌意象使用上不同的成因。

关键词:高适;岑参;边塞诗;意象边塞诗是诗歌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活跃在唐开元、天宝年间,高适、岑参同以边塞诗著称,被后人并称为“高岑”。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地运用,高适、岑参作为最出色的边塞诗人之一,他们创作诗歌时对诗歌意象运用中的不同点,值得后人深入学习研究。

一、高适、岑参邊塞诗意象运用上的差异对于诗人诗歌意象的分析,除了分析诗人对于意象的选用,诗人对于意象的使用、构造也各具特色。

高适与岑参二人意象构造方法的差异,也反映出二人艺术风格的差异。

(一)意象使用上象征比拟与夸张渲染高适边塞诗较之岑参边塞诗有着更丰富的政论性和更深沉的思想情感,多用比拟象征的手法来表现。

高适经历过安史之乱,目睹了朝廷官场的黑暗,又亲眼见到了边关士兵拼死沙场。

高适对军中、官场这些种种是非曲直不断地反思,从而使他的诗歌更加具有政论性。

胡应麟在《诗薮》中形容高适为“高暗淡之内,古意犹存。

”[3]就是指高适的诗歌言语古朴但内容紧贴现实质朴深沉。

这些具有象征意味的意象出现,才使读者读起来感到意味深远。

较之高适,岑参在边塞诗歌中描绘大量的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也十分擅长用艰苦恶劣的环境描写来反衬自己战必胜攻必克的豪放之气。

岑参描述狂风是“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描述严寒是“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描述酷热是“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2]185。

这些意象的使用组合无不使读者感到条件艰苦气氛紧张,但诗人往往又笔锋一转说“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高适岑参的异同

高适岑参的异同

高适岑参的异同 高适和岑参呀,那可都是唐朝诗坛响当当的人物呢。他们就像两颗璀璨的星星,在盛唐诗的天空中交相辉映。

高适的诗就像是醇厚的老酒,喝下去满满都是生活的沉淀。他经历过很多世事沧桑,那些经历就像刻刀一样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写的诗,常常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力量。比如说他的《燕歌行》,把战争的残酷、战士的英勇还有将领的失职都写得入木三分。这就像一个阅历丰富的老者,坐在那里,把他看到的世间百态缓缓地讲给你听,每一个字都透着一种真实感,让你仿佛置身于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

岑参呢,他的诗就像一阵凛冽而又充满活力的塞外狂风。岑参特别热衷于描写边疆的奇景,他笔下的边塞风光,那真叫一个奇特。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把冬天的雪景写得像春天的梨花盛开一样,这脑洞开得可够大的。他的诗里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好奇,就像一个充满朝气的探险家,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看到的新鲜玩意儿都分享给大家。

这两人的相同点呢?他们可都是写边塞诗的高手啊。边塞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就像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他们都把自己在边塞的所见所闻所感写进了诗里,让那些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也能了解到边塞的样子。就好比两个人都去了一个神秘的岛屿探险,回来后都把自己在岛上的经历用文字记录下来一样。而且啊,他们的诗里都充满了一种豪迈之情。不管是高适诗中的那种对战士的敬重和对战争的思考,还是岑参诗里对塞外风光的惊叹和对冒险的向往,都透着一种大气。这豪迈就像大草原上奔腾的骏马,不受拘束,勇往直前。 但他们的不同之处也很明显呢。高适更侧重于写实,他写的大多是现实中的人和事,那些战士的苦难、将领的问题,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他的诗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反映出边塞生活的真实面貌。岑参呢,他更倾向于想象和夸张。他把边塞的景色写得那么奇幻,那可不是简单地描绘,而是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元素。这就像一个画家,在描绘一幅风景画的时候,不满足于写实,还加入了自己的梦幻色彩。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比较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比较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比较岑参和高适,这俩位大诗人真是边塞诗的超级明星,简直就是唐朝的“边塞双雄”啊!他们的诗风各有千秋,风格也截然不同,简直就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调料,一个是辣,一个是甜,但搭配在一起,那味道却是绝了。

岑参的诗嘛,总是给人一种壮阔的感觉,就像是大海一般波涛汹涌,充满了豪情壮志。

说到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哎呀,那场景描写得可真是细致,雪花飘飘洒洒,仿佛能听见那些“哗哗”的雪声,诗中那种对故乡的思念,简直让人心里一阵酸楚,谁能想到在那么严寒的边塞,竟然能写出如此柔情的东西呢?而且他那种豪迈,简直可以和饮酒作乐相提并论,边塞的孤独在他的笔下似乎都显得不那么孤单,仿佛有千军万马陪着他。

再说高适,他的诗就像一碗浓汤,温暖而又深沉。

他的《燕歌行》,哎哟,听到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时,谁不想举杯同庆,干一杯呢!高适的情感更加细腻,喜欢描写士兵们的辛苦和牺牲,让人听了心里不禁一酸。

他对战士们的关心,真是充满了人情味,就像一个老朋友,聊聊你我他,倾诉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

他的诗中,总是流露出一种大气,虽说战场上刀枪剑戟,但他在诗里却能让你感受到一种人情味,读着读着仿佛能看见那些身穿戎装的勇士,正奋勇向前,拼命守护着那片土地。

岑参的边塞诗,多数是激情澎湃,充满了对壮丽景色的描绘,像是在画一幅幅大气磅礴的山水画。

那些辽阔的草原、奔腾的骏马,简直就是在眼前跃动。

而高适的诗则更像是温情的小品,虽然同样写边塞,但却更关注那些在寒风中苦苦挣扎的普通人。

他用简单的文字,刻画出了那些深藏在历史角落里的英雄,他们的故事让人心头一热,仿佛看见一个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虽然艰难,却从未放弃过。

要说这俩位的诗,真是个性十足,岑参常常以豪放的姿态去描写边塞的广阔,仿佛一声长啸就能把千里的风光一口吞下。

而高适呢,更多的是对人情的关怀,他用诗歌传递着士兵们的情感,让那些在边疆苦苦挣扎的人们不至于被遗忘。

每次读到他们的诗,总觉得自己就像被带到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仿佛自己也是个戍边的士兵,心中满是热血,目光远眺那无尽的边疆。

高适和岑参的比较

高适和岑参的比较

高适和岑参诗歌异同之比较摘要:高适、岑参诗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同”和“异”,高适诗中既称“雄词”,又称“清词”,岑参诗“属辞尚清”。

高和岑的边塞诗展现了当时边塞战争中的各种矛盾,但高、岑诗在创作方法上的差异更为显著一些。

这就是说,高适诗总的说来现实主义倾向较强;岑参诗总的说来浪漫主义色彩较强烈。

关键词:高适、岑参、异同、诗歌、艺术风格、创作前言:高适和岑参是齐名并称的两位杰出的盛唐诗人。

“高岑”并称,始于杜甫。

在《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诗中,杜甫指出:“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

”本文打算比较全面地探讨一下高、岑诗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同”和“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这对于研究中国文学史上普遍存在的成双作对、齐名并称和同一流派的诗人创作上的异同现象以及它们产生的原因,也许是有所裨益的。

一、高、岑诗的思想内容之异同高、岑的边塞诗是盛唐边塞战争的一面镜子。

比较起来,高适写作边塞诗的时间比岑参要早一些,长一些。

高和岑的边塞诗展现了当时边塞战争中的各种矛盾,这些是高、岑诗中一个突出的主题。

在描写战争时,岑参诗中他只是热情地讴歌胜利;而高适除了歌颂胜利之外,前期作品中还有揭露和抨击战争失败的一面,如《燕歌行》。

在歌颂边防将士时,岑参诗颂扬的重点是主将;为此,他用古代的“李将军(广)”来映衬,借古以颂今。

高适虽也有一些诗是歌颂主将的,但更多的诗是赞颂戍卒和部将的。

反映戍边战士和中下级军官内心的痛苦和矛盾,在高、岑诗中也相当突出。

不过,岑参较多的是写诗人自我,而高适较多的是写他人,如“故老”、“戍卒”等。

一般地说,在描写边塞战争、反映边塞战争中的矛盾方面,高适诗在题材的广泛、思想的高度上超过了岑参而在描写边塞风光等方面,岑参是超过了高适。

第一,岑参诗中描写边塞生活的题材广泛而丰富,不但描绘了终年积雪的天山等,而且描写了边境民族优美动人的音乐、舞蹈,汉族与兄弟民族之间友好亲善的关系等等,大大丰富和开阔了边塞诗的题材领域。

高适与岑参

高适与岑参

高适与岑参高适与岑参高岑,盛唐诗人高适和岑参的合称,为盛唐边塞诗歌代表诗人的专称。

盛唐时期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其中那些反映边塞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边塞诗最为出名。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适与岑参的内容,供大家参考。

高岑高适、岑参的诗以“悲壮为宗”(胡应麟《诗薮》)。

他们都积极进取,但长期功名失意。

一再出塞谋求报国立功,对仕途坎坷和边塞生活有着深刻体验。

所作主要以边塞战争、塞上风光和仕途艰难为题材,善于运用七言古诗等体裁,表现报国安边、治国安民的壮志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或抒发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悲愤。

其诗意气豪迈,情辞慷慨,奇偶相生,手法多样。

这是他们共同的地方。

由于生活经历、个性、文学思想和渊源等差异,高适、岑参的诗又有重要区别。

“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王士禛《师友师传续录》)。

高适善于反映战士和农民的疾苦,暴露现实,笔调严谨,直抒胸臆,以常语感人;岑参擅长讴歌胜利,描绘奇境,抒发豪情,寓情于景,以奇语动人。

高、岑边塞诗成就最高。

近人以“高岑”并称往往是因其边塞诗。

同时,唐代边塞诗派也被称为“高岑诗派”,诗风相近的王之涣、王翰、王昌龄、崔颢、李颀等人均被列入此派。

岑参岑参(约715年—770年)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

汉族,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去世之时56岁,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高适与岑参岑参(公元715-769)的郡望是南阳棘阳县,自南朝梁时迁居荆州江陵,即今湖北江陵。

岑参的曾祖岑文本是唐太宗时的名相,伯祖岑长倩为武则天时宰相,从伯父岑羲为唐中宗、睿宗时宰相。

后因岑长倩、岑羲得罪被杀,家道中衰。

岑参的父亲岑植,官终仙、晋二州刺史。

岑参自己在京畿雩县(今陕西户县)终南山下的高冠谷,有一所别业,但境况不佳。

岑参虽也有功名之心,曾献书长安,但他的性情,却是近于道家清逸的一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区别 导语:高适和岑参都是盛唐边寒诗派的杰出代表,他们都有过从军生涯,都 曾经浴血沙场,而他们所作的诗歌 也多是在自己自己戍守边疆时所作,境界开阔,满腹豪情。

下面由小编为您 整理出的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区别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区别 高适、岑参是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二人都热衷于进取功名,有强烈的人 世精神,且有相似的入幕经历。

因而二人在诗中都抒写了他们的理想、抱负,表 现了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

但具体说来, 二人诗歌所关注 的内容及艺术风格方面又有所不同。

在诗歌内容方面, 高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上有所开拓。

他的边塞诗多 数写于蓟北之行和人河西幕府期间,是据诗人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的, 常常从政治家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如《燕歌行》,表达的思想感情极为复杂,既 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 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 切同情。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苦难与崇高的对照,更增添了 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

岑参的诗歌则在反映生活广度方面有所开拓, 他是写边塞 题材最多的诗人。

诗中大量写军旅生活、边塞风物、异域风情,突破了以往征戍 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 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 容范围。

在艺术风格方面,高适诗歌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 ,将作者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 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这往往使其诗显得壮大雄浑、骨气端翔。

他 的诗作不以文采华丽见长, 而是以沉雄气势和浑厚骨力取胜, 具有一种慷慨悲壮 的美,代表作品有《燕歌行》等。

此外,他的与从军边塞相关的绝句,亦气质沉 雄、境界壮阔。

岑参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势而加以 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用韵十分灵活,视所写 内容而定。

他的诗作声韵或轻快平稳或急促劲折,音节宏亮而意涮高远。

这些作 品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 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 生 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等。




岑参的边塞诗与高适同样具有“悲壮”的情感与风貌, 但二人又各有自己的 特点。

元代陈绎曾《诗谱》:“高适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

”就指出了二 人不同的风格。

高适能以沉着、 冷静的眼光, 揭露边地政策和边塞生活中的弊端, 因而他的诗更侧重于社会现实;岑参的诗,则更多地描绘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 他往往以奔放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 来表现气势雄伟和奇情异彩的边塞风光与生 活,因而他的诗更多地富有浪漫的气质。

高、岑同样擅长七言歌行,但高诗的语 言、对仗和声律多严整;而岑诗则杂言偶出,奇偶互见,转韵无常,表现出奔腾 跳跃的、不可约束的情感。

【附】高适的边塞诗 1、《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2、《塞下曲》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3、《塞上》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

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4、《蓟门行五首》 (一) 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

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二)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

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

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

(三) 边城 十一月,雨雪乱霏霏。

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

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四)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

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

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

(五)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

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5、《效古赠崔二》 十月河洲时,一看有归思。

风飙生惨烈,雨雪暗天地。

我辈今胡为,浩哉迷所至。

缅怀当途者,济济居声位。

邈然在云霄,宁肯更沦踬。

周旋多燕乐,门馆列车骑。

美人芙蓉姿,狭室兰麝气。

金炉陈兽炭,谈笑正得意。

岂论草泽中,有此枯槁士。

我惭经济策,久欲甘弃置。

君负纵横才,如何尚憔悴。

长歌增郁怏,对酒不能醉。

穷达自有时,夫子莫下泪。

6、《钜鹿赠李少府》 李侯虽薄宦,时誉何籍籍。

骏马常借人,黄金每留客。

投壶华馆静,纵酒凉风夕。

即此遇神仙,吾欣知损益。

【边塞诗人岑参的诗句


】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更催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3、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5、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6、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7、想法荒唐,结果必然糟糕。

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9、旷野看人小,长空共鸟齐。

10、黄河西际海,白草北连天。

11、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12、桑叶隐村户,芦花映钓船。

13、宛若风飞雪,悦如飞燕游龙。

14、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15、男儿世间,及壮当封侯。

16、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17、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18、吾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