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咏物诗鉴赏教师版
(整理版)咏物诗四首

咏物诗四首一、课内诗歌鉴赏1.比拟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清平调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注,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侍新妆。
注:“红艳露凝香〞喻牡丹花。
诗人此处借牡丹花来赞美杨贵妃体态丰腴美丽。
赏牡丹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渠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1)比拟一下李诗中的“枉〞“借问〞与刘诗中的“真国色〞二者用字炼意的佳妙。
(2)刘诗在标题中首列一个“赏〞字,有什么作用?李诗开头从“色〞“香〞两个角度写牡丹的红艳、浓香,妙在哪里?参考答案:(1)李诗中“枉〞与“借问〞二词,贬低神女和赵飞燕,表扬杨贵妃,人花相映,古今类比,手法极尽变化之妙,跌宕有致之势盘旋其中。
刘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千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2)刘诗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穿篇,意境全出。
李诗从“色〞“香〞两个角度写牡丹的红艳、浓香,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激发诗人思接千古的浮想,尽现诗人对杨贵妃的赞美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征?〔2〕从整体构思看,本诗采用了_______________的艺术手法,请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参考答案:〔1〕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特征。
〔2〕托物言志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二、课外诗歌鉴赏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咏物诗鉴赏学案 2014

咏物诗鉴赏学案2014.2.17
一、什么是咏物诗
咏物诗:通过细致刻画客观的“物”的外在形态或表现其内在精神品质,借以抒怀兴感,托物言志。
二、如何鉴赏咏物诗
步骤:1、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形色神)
2、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3、体会艺术手法的高妙
三、常用的艺术手法
托物言志(包括寄情或言理或讽喻)、比喻、象征、拟人、对比、衬托
三、实战演练
1、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1)这首诗写出了杨柳枝有怎样的特点?
(2)诗人借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⑴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⑵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2007重庆)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海棠(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
咏物诗教学案(教师用)

咏物诗鉴赏教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一、名句填空1、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
细看来,,。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2、,。
时见幽人独来往,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3、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________,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4、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林逋《山园小梅》5、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
郑燮《竹石》6、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于谦《石灰吟》以上几首词都属于,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它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
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二、咏物诗中常见意象植物:松、竹、梅、菊、莲、杨花、兰;动物:蝉、蜂、雁、杜鹃、凤凰等此外还有山泉、瀑布、石灰等。
三、咏物诗常见的思想感情1、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尚的节操;2、不慕富贵、淡泊闲适的情怀;3、抒发自己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4、表达坚贞高洁,不怕打击挫折的情操。
……四、咏物诗中常见表现手法(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2)、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五、旧题引路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语文教案咏物诗鉴赏

语文-咏物诗鉴赏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诗鉴赏备课时间:上课时间:课题:咏物诗鉴赏课型:专题复习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刘熙载《艺概》“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二、初步感知:年北京春季高考题: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⑴诵读解意⑵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⑶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⑷手法:托物言志⒉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解说]:咏物言志诗先要看清所赞扬的“物”有什么特点,其次再分析作者所赞扬的精神和品质。
本诗是说,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可以想道作者是以“小松”自喻。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
《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
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
“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咏物诗鉴赏(教师版)

一、教学内容:咏物诗鉴赏二、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诗的一般特点和主要表达技巧。
2、咏物诗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重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四、教学过程(一)咏物诗示例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赏析】这幅画画的是我家洗砚池旁边的一棵树,每一朵梅花都呈现出淡淡的黑色,没有鲜艳的色彩。
我不需要别人夸它颜色多么漂亮,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间留下清淡的芳香。
梅花,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她傲冰斗雪既有清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于众花报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
因此古人常把她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
本课的墨梅,指只用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看上去十分的高雅大方。
本诗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被称为“画梅圣手”。
这是一首作者自己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
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
瀑布联句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注]据《唐溪诗话》记载,此诗的前两句为黄檗禅师所出,后两句为唐宣宗李忱所对。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赏析】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
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这首托物言志的诗,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铺平的艺术形象。
首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第二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寓有人的凌云壮志,又含有慧眼识英雄的意味;第三句在诗情上是小小的回旋,小小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瀑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末句更有冲决的力量,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
瀑布的性格至此得到完成。
题竹石画(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赏析】这是一首是在竹石图上的题画诗,作者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
(教师版)古诗题材分类之咏物言志诗怀古诗

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言志诗【知识梳理】一、概念:指的是诗人不能直接表露出自己的思想情感,而是采用象征、寄兴的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寓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
这类诗歌从题目上看,多以所咏之物为诗句,如虞世南的《蝉》,罗隐的《蜂》《雪》,齐己的《早梅》,黄巢的《题菊花》等。
二、思想主题:①借物言情,对所咏之物的喜爱;寄情自然,闲适自得;②托物言志,洁身自好,坚贞自守;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③有时也用来表达某种理趣。
三、物象的分类:1、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
还有梅、菊、竹、松等在诗歌中都有气节品质之类的特定含义.解读这类诗歌,可以根据这些物象的特定含义来推测诗人所要表达的情志.2、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如流水,除表时光流逝之外,还可以赋予它其他的理想品格。
解读这类诗歌,就只能根据事物的特征来合理判断。
四、技巧点拨:咏物诗鉴赏思路,可按以下三步进行。
(1)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思考写什么事物,事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什么手法)【刻画事物形象,展示事物特征的方法主要有:A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B 从描写方法看,正面描写—-形、色、声、味,活动心理,品质特点;侧面烘托——环境等】(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知人论世,由物及人,由实到虚(作者的情志)】(3)塑造此形象的意义【体现作者的某种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志)】附:常见意象的思想感情、文化意义.1、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挺拔、傲岸、坚强、生命力。
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的特点是“不粘不脱”。
1、“托物言志”型。这类咏物诗中
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
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
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2、“借物抒情”型。在这类咏物诗 中,作者往往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 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 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1)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飞,一年恍若一梦。 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 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 的感情。 (2)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 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 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 觉。
菊花 唐·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1、 描述对象有什么特点? 注意:要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不 能仅仅抽象概括。 2、 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移情于物、借物抒情;借物咏怀、 托物言志、象征 3、作品思想内容是什么?
对所咏之物的喜爱; 寄情自然,闲适自得; 洁身自好,坚贞自守; 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
(1)描绘生动,新颖传神。 (2)以物拟人,移情于物(借物喻人)。
(3)借物抒怀,咏物明志(托物言志)。
辛夷坞 唐· 王维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
(1)描绘生动,新颖传神。 (2)以物拟人,移情于物(借物喻人)。
(3)借物抒怀,咏物明志(托物言志)。
(4)咏物寓理,物理浑然。
子 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鉴赏诗歌的形象 教师版

三、参测评明概念题型一人物形象(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题考查的是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首先注意诗下的注解:“居士,指文人雅士”。
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判断“陈居士”人物形象的大致轮廓,然后根据[满分导考]中的解题思路,依次分析:先找出有关人物形象的诗句“楚酒困人三日醉”“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醒来推户寻诗去”;其次,分析人物形象的表层含义,喜饮酒,爱写诗;然后联系全诗主旨。
通过描写日常生活中“陈居士”也就是诗人自己的动作、神态,活灵活现地展现出一个真性情的生命个体,畅饮美酒三日不醒,平日就拿着最普通不过的葫芦瓢,不讲究酒器,只在乎心情。
悠哉游哉,醒来之后,面对满园美景,找寻着能足以展现美景的诗文佳句。
其闲适放达高雅之形象也就不难概括出来了。
【答案】行为洒脱、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诗意】几杯楚酒,让人委顿,三天长醉;一夜风雨,园花如洗,百般艳红。
风吹长袖,我在长亭畔寻诗觅句,没有人能够刻画描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届咏物诗鉴赏学案(教师版)主备人:李晶晶一.咏物诗的界定:在诗歌中,诗人往往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心志或某种情感。
这个事物便是物象。
最典型的当数咏物诗。
关于咏物诗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咏物诗包括借物抒情诗、托物言志诗和哲理诗;狭义的咏物诗就是指托物言志诗。
二.咏物诗典型例题1.《蝉》(虞世南)垂绥(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注:①虞世南:原为隋朝旧臣,被唐太宗李世民留用后,由于才高学广,为人正直,深得器重。
②垂绥:指蝉。
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1)请说出这首诗中“蝉”的形象特点。
蝉“啜饮清露”“居高声远”,可知蝉生性高洁,出众。
(2)这首诗借咏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首诗托物寓意,借咏蝉表达了诗人“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的情怀。
2.《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漏:古人计时的器具。
“漏断”指夜深。
词中所刻画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请作简要赏析。
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
本词用“缺月”“疏桐”“漏断”“寒枝”“沙洲”等冷色词语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用“孤”“惊”“回”“恨”“寂寞”等富有情态的字词极写孤鸿之神态和心理。
3、(2013天津卷)《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
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
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三、规律总结1、咏物诗特点:1、实写物的形态、色彩、声音或其所处的环境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不滞于物)常见思想或情感:对所咏之物的喜爱;寄情自然,闲适自得;洁身自好,坚贞自守;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有时也用来表达某种理趣。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怀(讽喻)或咏物寓理,常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
4、从具体描写看,除了正面描写外,还常用侧面烘托手法。
2、鉴赏思路:1、读诗,诠释出诗句的字面意义;2、关注有效信息:诗题、注释、作者3、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并能深入其里,抓物与志的“契合点”4、体悟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四.实战演练:1.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4分)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6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
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2.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
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
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3.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4分)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的妙处。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
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
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
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流莺(李商隐)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①何处有花枝?①凤城:这里借指长安。
(1)本诗题为“流莺”,诗歌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流莺”的?(4分)一方面从视觉写流莺的流转无依,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另一方面从听觉写流莺的宛转吟唱,却佳期难遇(或无人知赏)。
(每点2分)(2)清代诗评家叶燮称此诗“寄托深而措辞婉”。
请结合诗歌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
(6分)运用托物寓意(或象征)的手法(2分),托流莺以自伤身世,(1分)用流莺的漂荡无依比喻自己转徙幕府,漂泊不定的生活;(1分)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1分)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
(1分)五.课堂巩固:1. 杨柳枝词(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1)两首诗“柳”的形象有何不同?各自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白诗中的柳是春日之柳,李诗中的柳是秋日之柳;白诗表达了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被埋没的感慨,李诗则表达了自伤迟暮的思想感情。
(2)“嫩于金色软于丝”和“曾逐东风拂舞筵”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前句比况,后句拟人。
(3)这两首诗共同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共同运用了托物言志和对比手法。
(2分)白诗托“西角荒园”的春柳发人才不得其位之慨,李诗托清秋之柳发迟暮之叹;白诗以柳树之美与环境之差作对比,李诗以春日之柳与春日之柳作对比。
(2分)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陈子昂)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注】①兰若:香兰和杜若。
这是《楚辞》里面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
②蕤(ruí):花草下垂的样子。
请简析诗人在诗中所咏之物的特点以及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案: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生长于春夏,凋零于秋天,花红叶绿茎紫,幽雅清秀,独具风采。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表面上以其“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
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3、《一鹭图》(1)《核按钮》P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