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咏物诗鉴赏教师版

合集下载

(整理版)咏物诗四首

(整理版)咏物诗四首

咏物诗四首一、课内诗歌鉴赏1.比拟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清平调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注,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侍新妆。

注:“红艳露凝香〞喻牡丹花。

诗人此处借牡丹花来赞美杨贵妃体态丰腴美丽。

赏牡丹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渠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1)比拟一下李诗中的“枉〞“借问〞与刘诗中的“真国色〞二者用字炼意的佳妙。

(2)刘诗在标题中首列一个“赏〞字,有什么作用?李诗开头从“色〞“香〞两个角度写牡丹的红艳、浓香,妙在哪里?参考答案:(1)李诗中“枉〞与“借问〞二词,贬低神女和赵飞燕,表扬杨贵妃,人花相映,古今类比,手法极尽变化之妙,跌宕有致之势盘旋其中。

刘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千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2)刘诗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穿篇,意境全出。

李诗从“色〞“香〞两个角度写牡丹的红艳、浓香,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激发诗人思接千古的浮想,尽现诗人对杨贵妃的赞美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征?〔2〕从整体构思看,本诗采用了_______________的艺术手法,请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参考答案:〔1〕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特征。

〔2〕托物言志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二、课外诗歌鉴赏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咏物诗鉴赏学案 2014

咏物诗鉴赏学案   2014

咏物诗鉴赏学案2014.2.17
一、什么是咏物诗
咏物诗:通过细致刻画客观的“物”的外在形态或表现其内在精神品质,借以抒怀兴感,托物言志。

二、如何鉴赏咏物诗
步骤:1、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形色神)
2、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3、体会艺术手法的高妙
三、常用的艺术手法
托物言志(包括寄情或言理或讽喻)、比喻、象征、拟人、对比、衬托
三、实战演练
1、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1)这首诗写出了杨柳枝有怎样的特点?
(2)诗人借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⑴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⑵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2007重庆)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海棠(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

咏物诗教学案(教师用)

咏物诗教学案(教师用)

咏物诗鉴赏教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一、名句填空1、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

细看来,,。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2、,。

时见幽人独来往,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3、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________,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4、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林逋《山园小梅》5、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

郑燮《竹石》6、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于谦《石灰吟》以上几首词都属于,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它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

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二、咏物诗中常见意象植物:松、竹、梅、菊、莲、杨花、兰;动物:蝉、蜂、雁、杜鹃、凤凰等此外还有山泉、瀑布、石灰等。

三、咏物诗常见的思想感情1、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尚的节操;2、不慕富贵、淡泊闲适的情怀;3、抒发自己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4、表达坚贞高洁,不怕打击挫折的情操。

……四、咏物诗中常见表现手法(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2)、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五、旧题引路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语文教案咏物诗鉴赏

语文教案咏物诗鉴赏

语文-咏物诗鉴赏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诗鉴赏备课时间:上课时间:课题:咏物诗鉴赏课型:专题复习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刘熙载《艺概》“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二、初步感知:年北京春季高考题: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⑴诵读解意⑵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⑶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⑷手法:托物言志⒉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解说]:咏物言志诗先要看清所赞扬的“物”有什么特点,其次再分析作者所赞扬的精神和品质。

本诗是说,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可以想道作者是以“小松”自喻。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

《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

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

“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咏物诗鉴赏(教师版)

咏物诗鉴赏(教师版)

一、教学内容:咏物诗鉴赏二、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诗的一般特点和主要表达技巧。

2、咏物诗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重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四、教学过程(一)咏物诗示例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赏析】这幅画画的是我家洗砚池旁边的一棵树,每一朵梅花都呈现出淡淡的黑色,没有鲜艳的色彩。

我不需要别人夸它颜色多么漂亮,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间留下清淡的芳香。

梅花,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她傲冰斗雪既有清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于众花报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

因此古人常把她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

本课的墨梅,指只用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看上去十分的高雅大方。

本诗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被称为“画梅圣手”。

这是一首作者自己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

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

瀑布联句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注]据《唐溪诗话》记载,此诗的前两句为黄檗禅师所出,后两句为唐宣宗李忱所对。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赏析】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

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这首托物言志的诗,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铺平的艺术形象。

首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第二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寓有人的凌云壮志,又含有慧眼识英雄的意味;第三句在诗情上是小小的回旋,小小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瀑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末句更有冲决的力量,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

瀑布的性格至此得到完成。

题竹石画(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赏析】这是一首是在竹石图上的题画诗,作者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

(教师版)古诗题材分类之咏物言志诗怀古诗

(教师版)古诗题材分类之咏物言志诗怀古诗

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言志诗【知识梳理】一、概念:指的是诗人不能直接表露出自己的思想情感,而是采用象征、寄兴的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寓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

这类诗歌从题目上看,多以所咏之物为诗句,如虞世南的《蝉》,罗隐的《蜂》《雪》,齐己的《早梅》,黄巢的《题菊花》等。

二、思想主题:①借物言情,对所咏之物的喜爱;寄情自然,闲适自得;②托物言志,洁身自好,坚贞自守;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③有时也用来表达某种理趣。

三、物象的分类:1、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

还有梅、菊、竹、松等在诗歌中都有气节品质之类的特定含义.解读这类诗歌,可以根据这些物象的特定含义来推测诗人所要表达的情志.2、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如流水,除表时光流逝之外,还可以赋予它其他的理想品格。

解读这类诗歌,就只能根据事物的特征来合理判断。

四、技巧点拨:咏物诗鉴赏思路,可按以下三步进行。

(1)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思考写什么事物,事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什么手法)【刻画事物形象,展示事物特征的方法主要有:A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B 从描写方法看,正面描写—-形、色、声、味,活动心理,品质特点;侧面烘托——环境等】(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知人论世,由物及人,由实到虚(作者的情志)】(3)塑造此形象的意义【体现作者的某种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志)】附:常见意象的思想感情、文化意义.1、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挺拔、傲岸、坚强、生命力。

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指那些以客观的“物”为 集中描写对象,并在描写中抒怀兴感 的诗歌。
咏物诗的特点是“不粘不脱”。
1、“托物言志”型。这类咏物诗中
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
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
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2、“借物抒情”型。在这类咏物诗 中,作者往往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 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 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1)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飞,一年恍若一梦。 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 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 的感情。 (2)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 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 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 觉。
菊花 唐·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1、 描述对象有什么特点? 注意:要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不 能仅仅抽象概括。 2、 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移情于物、借物抒情;借物咏怀、 托物言志、象征 3、作品思想内容是什么?
对所咏之物的喜爱; 寄情自然,闲适自得; 洁身自好,坚贞自守; 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
(1)描绘生动,新颖传神。 (2)以物拟人,移情于物(借物喻人)。
(3)借物抒怀,咏物明志(托物言志)。
辛夷坞 唐· 王维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
(1)描绘生动,新颖传神。 (2)以物拟人,移情于物(借物喻人)。
(3)借物抒怀,咏物明志(托物言志)。
(4)咏物寓理,物理浑然。
子 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鉴赏诗歌的形象 教师版

鉴赏诗歌的形象  教师版

三、参测评明概念题型一人物形象(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题考查的是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首先注意诗下的注解:“居士,指文人雅士”。

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判断“陈居士”人物形象的大致轮廓,然后根据[满分导考]中的解题思路,依次分析:先找出有关人物形象的诗句“楚酒困人三日醉”“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醒来推户寻诗去”;其次,分析人物形象的表层含义,喜饮酒,爱写诗;然后联系全诗主旨。

通过描写日常生活中“陈居士”也就是诗人自己的动作、神态,活灵活现地展现出一个真性情的生命个体,畅饮美酒三日不醒,平日就拿着最普通不过的葫芦瓢,不讲究酒器,只在乎心情。

悠哉游哉,醒来之后,面对满园美景,找寻着能足以展现美景的诗文佳句。

其闲适放达高雅之形象也就不难概括出来了。

【答案】行为洒脱、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诗意】几杯楚酒,让人委顿,三天长醉;一夜风雨,园花如洗,百般艳红。

风吹长袖,我在长亭畔寻诗觅句,没有人能够刻画描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届咏物诗鉴赏学案(教师版)主备人:李晶晶一.咏物诗的界定:在诗歌中,诗人往往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心志或某种情感。

这个事物便是物象。

最典型的当数咏物诗。

关于咏物诗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咏物诗包括借物抒情诗、托物言志诗和哲理诗;狭义的咏物诗就是指托物言志诗。

二.咏物诗典型例题1.《蝉》(虞世南)垂绥(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注:①虞世南:原为隋朝旧臣,被唐太宗李世民留用后,由于才高学广,为人正直,深得器重。

②垂绥:指蝉。

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1)请说出这首诗中“蝉”的形象特点。

蝉“啜饮清露”“居高声远”,可知蝉生性高洁,出众。

(2)这首诗借咏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首诗托物寓意,借咏蝉表达了诗人“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的情怀。

2.《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漏:古人计时的器具。

“漏断”指夜深。

词中所刻画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请作简要赏析。

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

本词用“缺月”“疏桐”“漏断”“寒枝”“沙洲”等冷色词语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用“孤”“惊”“回”“恨”“寂寞”等富有情态的字词极写孤鸿之神态和心理。

3、(2013天津卷)《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

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

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三、规律总结1、咏物诗特点:1、实写物的形态、色彩、声音或其所处的环境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不滞于物)常见思想或情感:对所咏之物的喜爱;寄情自然,闲适自得;洁身自好,坚贞自守;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有时也用来表达某种理趣。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怀(讽喻)或咏物寓理,常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

4、从具体描写看,除了正面描写外,还常用侧面烘托手法。

2、鉴赏思路:1、读诗,诠释出诗句的字面意义;2、关注有效信息:诗题、注释、作者3、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并能深入其里,抓物与志的“契合点”4、体悟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四.实战演练:1.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4分)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6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

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2.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

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

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3.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4分)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的妙处。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

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

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

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流莺(李商隐)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①何处有花枝?①凤城:这里借指长安。

(1)本诗题为“流莺”,诗歌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流莺”的?(4分)一方面从视觉写流莺的流转无依,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另一方面从听觉写流莺的宛转吟唱,却佳期难遇(或无人知赏)。

(每点2分)(2)清代诗评家叶燮称此诗“寄托深而措辞婉”。

请结合诗歌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

(6分)运用托物寓意(或象征)的手法(2分),托流莺以自伤身世,(1分)用流莺的漂荡无依比喻自己转徙幕府,漂泊不定的生活;(1分)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1分)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

(1分)五.课堂巩固:1. 杨柳枝词(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1)两首诗“柳”的形象有何不同?各自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白诗中的柳是春日之柳,李诗中的柳是秋日之柳;白诗表达了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被埋没的感慨,李诗则表达了自伤迟暮的思想感情。

(2)“嫩于金色软于丝”和“曾逐东风拂舞筵”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前句比况,后句拟人。

(3)这两首诗共同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共同运用了托物言志和对比手法。

(2分)白诗托“西角荒园”的春柳发人才不得其位之慨,李诗托清秋之柳发迟暮之叹;白诗以柳树之美与环境之差作对比,李诗以春日之柳与春日之柳作对比。

(2分)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陈子昂)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注】①兰若:香兰和杜若。

这是《楚辞》里面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

②蕤(ruí):花草下垂的样子。

请简析诗人在诗中所咏之物的特点以及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案: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生长于春夏,凋零于秋天,花红叶绿茎紫,幽雅清秀,独具风采。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表面上以其“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

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3、《一鹭图》(1)《核按钮》P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