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政策实施困境分析正文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困境和路径探究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困境和路径探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重点探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困境以及应对这些困境的路径。
我们来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所面临的困境。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困境包括:一是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更多地由市场决定,而政府的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在一些时期,中国面临通货膨胀问题,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调控效果不够显著,导致经济运行不稳定。
二是经济结构矛盾突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个人行为更加自主,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结构性问题。
比如产能过剩、资源浪费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使得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愈发突出。
三是市场监管不力。
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竞争的加剧并非完全有利于企业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不法行为,造成了市场秩序的混乱。
而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相对薄弱,导致了市场监管不力。
紧接着,我们来谈谈应对这些困境的路径。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解决上述困境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
尤其是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需要更加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及时解决经济运行中的各种问题。
也需要完善宏观调控的体制机制,提高政府宏观调控的效率和精准度。
二是要积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需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达到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目的。
三是要加强市场监管的力度。
完善市场监管制度,加大对市场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市场监管的效率和水平,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保障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还应该加强改革创新,推动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开展制度创新,推动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和进步。
中俄学者关于新经济政策问题的争论

中俄学者关于新经济政策问题的争论徐海燕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特别是涉及苏联时期,有很多重要问题争论激烈,20世纪20年代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课题。
新经济政策产生于尖锐的经济和社会政治危机之中,它的出现到底意味着什么?它是作为狭义上的反危机纲领出台的,还是广义上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纲领?在从行政命令式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它是否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美模式?怎样看待新经济政策的性质?对这一系列问题的理解不仅关系到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而且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当前,国内外学界通过新的研究方法,以全新视角提出了很多新观点。
一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一)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1921年,俄罗斯的国内战争和战时共产主义造成了政治经济危机。
当政权面临更迭的威胁时,布尔什维克不得不改变原有的“共产主义政策”。
但是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自20世纪起,政界、学界就存在争论。
20世纪20年代,托洛茨基从苏俄经济发展的状况、内在要求方面阐述了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内在逻辑性。
他说:“我们是从什么开始的?我们是从……在经济政策里和资产阶级的过去实行急遽而不妥协的决裂开始的。
原先有过市场——现在取消,自由贸易——取消,竞争——取消,商业计算——取消。
代之以什么?集权主义的、至高无上的、神圣的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它分配一切,组织一切,操心一切:机器运到哪里,原料运到哪里,成品运到哪里……由统一的中心通过它的负责机关来决定,来分配。
我们这个计划碰壁了。
为什么?因为事实证明我们没有这个准备,或者用列宁同志的表述,因为我们的文化水平低……这么说来,我们的错误究竟在什么地方?如果只谈经济方面,错误在于无产阶级在经济建设领域里承担了力所不及的任务。
在国家的现有条件下,在它自身的技术、生产和组织水平的现状之下,它没有能力以集权主义的方式建设社会主义……。
”[1]“路标转换派”认为,在1920年以前,列宁一直期望世界革命会很快爆发。
论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意义

论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意义列宁新经济政策(NEP)是苏联在1921年至1928年之间实施的一项经济政策,是为了解决苏联革命后经济遭受的重创和国家面临的严峻局面而采取的一种新的经济措施。
这项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重建和恢复苏联的经济实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社会主义的基础。
NEP被誉为苏联历史上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经济政策,对于苏联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NEP的实施为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列宁领导下,苏联实行了一系列的国有化和计划经济措施,但是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完全适应当时的实际情况。
NEP的实施开创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将私人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因素纳入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允许私人经济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经济活动,同时也对国有经济进行了改革和调整。
这种新的经济体制不仅保持了社会主义的基础,也允许了经济的多样化和灵活性,为苏联后来的经济改革奠定了基础。
NEP的实施为苏联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列宁时代,苏联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困难和社会动荡,基础设施遭受破坏,生产力严重受损,国家陷入了危机之中。
NEP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和工业的复苏,稳定了国家经济,为苏联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实行一定的市场自由化和经济竞争,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技术,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NEP的实施为苏联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
在列宁时代,由于经济困难和社会动荡,很多人失业,生活陷入困境,社会秩序混乱。
NEP的实施为苏联社会带来了新的活力,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到经济建设中,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
NEP也实行了一定的社会保障政策,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提高了社会的稳定性和凝聚力。
这对苏联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NEP的实施为苏联国际地位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列宁领导下,苏联在国际上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压力,需要解决国内经济问题,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甲午战后清政府新经济政策的成果及局限性

甲午战后清政府新经济政策的成果及局限性甲午战后清政府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上述清政府在甲午战后推行的一系列新措施,大多都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这些措施的引导下,全国许多地区“筹议各种机器制造土货之法,规模颇盛。
似此各省气象日新,必且愈推愈广”。
从实际情况来看,甲午战后的几年中国资本主义确实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特别是商办企业的发展令人瞩目。
16208, 78%4704, 22%1872~1894工矿企业资本总额(千元)官办商办4062, 17%20265, 83%1895~1900工矿企业资本总额(千元)官办商办2、甲午战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使官与商之间的关系较洋务运动时期有所改善。
在近代中国这样一个丧失主权的半殖民地国家中,外国资本实力雄厚,享有一系列特权,民族资本则十分稚弱,难以与外国资本抗衡,如果再得不到国家的扶植和支持,缺乏地方官府的保护,更是步履维艰。
甲午战后清政府经济政策发生改变,虽不能说官压商的情况不复存在,但清政府意识到沟通官商联系的重要性,并一再敕令各级官吏务必要联络工商,保护工商业者的利益,这对于改善官商之间紧张状况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3、首开近代中国国家政权扶持民间工商业发展的先例,其先驱示范效应不应抹煞。
1898年戊戌变法后,包括发展工商实业在内的变法措施几近废除。
但在慈禧太后再次听政后,废除了许多新法,但对发展工商业仍加以鼓励。
1900年左右因八国联军侵略,清政府一度放松振兴实业,但20世纪初清末新政,则进一步实施振兴商务。
慈禧强调“商务为当今要图”,要求“凡有益于国、有便于民者,均应随时兴办。
以植富强之机”。
甲午战后清政府新经济政策的局限性可分为决策过程中的失误、实施过程中的缺陷以及清政府政权性质的局限。
1、决策过程中的失误。
①缺乏专业的制度制定体系,制度研究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清朝于1903年设立了商部,出任商部尚书者,系并无管理工商实业经验的王公贵族,即当时担任贝子振国将军的庆亲王长子载振。
浅析俄罗斯的新经济政策

浅析俄罗斯的新经济政策一、“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加入WTO以后,俄罗斯的行业竞争加剧。
较强的科研水平和较为雄厚的生产基础,以创新科技占领全球市场;鼓励对创新领域进行投资,一方面特别要扶持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另一方面,俄政府拟借助税收、关税等政策杠杆,引导私营企业进行投资创新;俄罗斯应具有完整的研发产业链,需要不断发展创新产业链;俄应加强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财政扶持力度。
普京指出,俄罗斯必须在2022年前拥有数所世界级水平的高校;2022年前俄政府用于科技创新的投资将增加数倍;到2022年,高新技术行业在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将比目前提高50%。
二、“新经济”政策面临的诸多挑战(一)资源型经济转型艰难。
俄罗斯这十几年的能源原材料产品的大量出口,为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基金、外汇储备以及大量进口先进设备及居民高档消费品提供了保障,对于俄罗斯经济的迅速恢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是,在经济增长基本进入稳定阶段之后,俄罗斯应适时的将发展重点转入创新型经济领域,选择好创新经济的发展路径,使创新经济成为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
因此,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如何处理好资源经济与创新经济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短期经济增长与长期经济增长关系等问题,是对俄罗斯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
(二)创新型经济发展条件不成熟。
对现有的创新经济发展思路,俄罗斯国内外观望和质疑者较多,其原因在于:该计划政府主导色彩过于浓厚,市场机制不足,转型缺乏原动力;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没有真正解决,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还存在体制机制障碍;人才流失严重,国家创新体系受到削弱;产业结构升级缺乏梯次渐进性,没有现代制造业做支撑,高端技术难形成集聚效应;俄企业创新意识薄弱,开放意识不足,加之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极易虎头蛇尾;实施现代化的资金由精英集团掌控,投资机制不透明,对私人投资的优惠政策不明确。
新经济政策实施困境分析正文

新经济政策实施困境分析孙旭东1917年发生在俄国的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武装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一次伟大实践,是俄国无产阶级打碎旧世界建立新社会的创举,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形成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处和竞争的世界新格局,这种格局不仅使不同制度的国家共处和斗争,也提供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相互吸取经验,促进各自繁荣。
十月革命的胜利也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提供了一个榜样,可以不通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在列宁的领导下,开始了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历史征程。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苏维埃俄国,列宁先后实行了两种内容截然不同且在党内外引起了广泛争论的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其中新经济政策作为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重要途径,虽然在战后苏俄的社会经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它还是过早地夭折了,成为了历史的遗憾。
一、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及内容新经济政策,作为列宁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一种探索,其提出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的。
(一)新经济政策的提出1.战时共产主义及其终结十月革命胜利后,建设社会主义苏俄,成为了当时最迫切的任务,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征程,可是帝国主义是不愿意看到另一种社会制度的存在的。
于是从1918年开始,帝国主义联合俄国国内的反动势力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了疯狂的进攻,到1919年3月至1920年10月帝国主义又先后三次组织了对苏维埃俄国大规模的武装进攻,而俄国国内的自卫军高尔察克、邓尼金、尤登尼奇等也充当其走狗,与之配合。
1918年8月30日,革命领袖和导师列宁又遇刺,身中三颗子弹,伤势十分严重,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城市的市民又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许多工厂因缺乏原料、燃料而停工、停产,交通运输几近瘫痪,苏维埃政权抵御侵略的物资后盾极其匮乏,国内形势岌岌可危,革命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
21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新经济政策失败原因的研究综述新

21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新经济政策失败原因的研究综述摘要: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它所指引的道路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苏俄本应顺着新经济政策所指引的方向,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但由于一些原因,新经济政策推行不久就被废止了。
关键词:苏俄;新经济政策;终结;原因The summary of academia circles about why the The newSovietUnion economic policy failed since 21centuryAbstract: The newSovietUnion economic policy planned byLenin is cre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mbuild-ing theory o fMarx and Engels and is a correctway of building socialism for the countrieswhich are backward in economyand culture. SovietUnion should have walked along the road directed by the new economic policy and found away suit-able for itself to build socialism. But the neweconomic policy came to its end soon because of some reasonsKey words: SovietUnion;the new economic policy;end;reasons 自 21 世纪以来, 关于新经济政策失败原因,学术界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将系统研究、比较研究、心理分析,以及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方法或理论运用于五四运动的研究和学术批评中。
论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意义

论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意义新经济政策(NEP)是苏联领导人列宁在1921年提出的一项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在苏联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新经济政策的提出标志着苏联政府在经济建设上逐渐摆脱了“战时共产主义”模式,转向了一种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经济模式。
本文将从苏联经济危机的背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特点以及其意义三个方面来对新经济政策进行探讨。
一、苏联经济危机背景1917年的十月革命将俄罗斯帝国改造为社会主义国家,最初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国有化和集体化提供了条件。
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经济严重受到破坏,战争使得生产力和经济活动受到极大破坏,资源紧缺、物资匮乏。
随后,内战的爆发更是加剧了苏联经济的困境,国家经济陷入危机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列宁意识到原有的国有化和集体化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提出了新经济政策来应对苏联的经济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特点1. 回归市场机制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回归市场机制,恢复农民对农产品的自由交易权,并允许私人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
这种政策使得农民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可以自由销售农产品,并且给予了私人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经营的空间,为农业和轻工业的复兴提供了动力。
2. 税收政策的调整新经济政策对税收政策进行了调整,取消了原先的过高的纳税额,改为按照税收百分比的方式征税。
这种方式使得私人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有了更多的盈利,激励了经济活动的积极性。
3. 国有企业的改革在新经济政策的影响下,国有企业也进行了改革,通过引入合资企业和外资,促进了国有企业的现代化和发展。
这一举措为苏联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 对外贸易的调整新经济政策调整了对外贸易政策,允许进出口贸易自由化,为苏联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
新经济政策是苏联国内外环境的结果,并且是列宁对十月革命后经济建设的一种尝试。
新经济政策对苏联的经济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苏联经济体制转型的重要里程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经济政策实施困境分析孙旭东1917年发生在俄国的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武装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一次伟大实践,是俄国无产阶级打碎旧世界建立新社会的创举,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形成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处和竞争的世界新格局,这种格局不仅使不同制度的国家共处和斗争,也提供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相互吸取经验,促进各自繁荣。
十月革命的胜利也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提供了一个榜样,可以不通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在列宁的领导下,开始了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历史征程。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苏维埃俄国,列宁先后实行了两种内容截然不同且在党内外引起了广泛争论的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其中新经济政策作为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重要途径,虽然在战后苏俄的社会经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它还是过早地夭折了,成为了历史的遗憾。
一、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及内容新经济政策,作为列宁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一种探索,其提出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的。
(一)新经济政策的提出1.战时共产主义及其终结十月革命胜利后,建设社会主义苏俄,成为了当时最迫切的任务,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征程,可是帝国主义是不愿意看到另一种社会制度的存在的。
于是从1918年开始,帝国主义联合俄国国内的反动势力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了疯狂的进攻,到1919年3月至1920年10月帝国主义又先后三次组织了对苏维埃俄国大规模的武装进攻,而俄国国内的自卫军高尔察克、邓尼金、尤登尼奇等也充当其走狗,与之配合。
1918年8月30日,革命领袖和导师列宁又遇刺,身中三颗子弹,伤势十分严重,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城市的市民又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许多工厂因缺乏原料、燃料而停工、停产,交通运输几近瘫痪,苏维埃政权抵御侵略的物资后盾极其匮乏,国内形势岌岌可危,革命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
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取得人民的生存权利,布尔什维克党不得不赢得这场战争。
“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一切为了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危急关头,甚至最危急的关头到了”“大家都去同邓尼金作斗争”等成了当时最典型的口号,就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应运而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在战胜国内外敌对势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着巨大的历史功绩,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苏维埃政权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实行的,诚如列宁所说:“战时共产主义是极度贫困、经济破坏和战争所迫采取的一种特殊政策”。
[1]它本身也存在着许多弊端,伴随着国内战争的基本结束,其弊端慢慢地表现了出来,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广大农民也强烈反对余粮收集制,要求经营和贸易的自由,这些问题,成为了1920年底1921年初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1921年爆发的喀琅施塔得水兵暴动,敲响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丧钟,也标志着战时共产主义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2.新经济政策的提出面对战时共产主义的终结以及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苏维埃,列宁适时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经济政策,同时也适应了战争向和平的过度。
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拉开了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序幕,标志着苏维埃俄国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开始。
(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在俄国的经济实践中,列宁从工业、农业、商业、财政等方面探讨了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并写下了《论粮食税》、《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等重要著作,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
第一,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1921年3月召开的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列宁提出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政策。
他把粮食税看做是新经济政策的核心,认为实行粮食税的必要性和目的就在于尽快地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满足小农和中农的正当要求,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并且“只有经过这种方法才能做到既改善工人生活状况,又巩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2]第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城乡经济结合。
这一政策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给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第三,推行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苏俄经济。
推行国家资本主义是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由之路,也是列宁的重大理论创新。
在列宁的实践中,国家资本主义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一种比小生产者、合作社经济更为先进的经济形式。
因此,列宁明确提出,国家资本主义是经济上无比高于俄国现有经济,而在政治上并不包含任何使苏维埃感到可怕的东西。
新经济政策的这些内容,对于当时苏维埃俄国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而言是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的,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也表现出了其巨大的历史功绩。
但是,由于新经济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列宁逝世后党内斗争的影响等因素,新经济政策还是过早地夭折了,这不能不说是苏维埃俄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种遗憾,也成为了世界社会主义建设史上一个无法挽回的损失。
二、新经济政策困境因素探析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拉开了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序幕,标志着苏维埃俄国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开始。
新经济政策作为列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战后苏维埃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可是新经济政策从1921年实施到1929年斯大林下令停止,仅仅存在了七年的时间,反思其短暂的实施历程,不难看出新经济政策是在面临诸多困境的条件下实施的,这些多方面困境因素的综合作用最终导致了新经济政策过早地夭折在苏维埃俄国的历史上,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巨大遗憾,归纳其实施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新经济政策的内在矛盾影响新经济政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历史过程,其整个政策是在矛盾当中运行和实施的。
归纳而言,主要表现为计划与市场的矛盾、经济与政治的矛盾以及成就与危急并存的矛盾。
第一,计划与市场的矛盾在1918—1921年的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俄共(布)不仅采取了余粮收集制的农业政策,而且积极致力于对所有制的改造,表现为用行政计划来控制社会生产。
“1918年5月,被纳入国家计划的企业仅有512家,而1918年底就有1500家企业根据各级行政命令进行工作,到1920年按照国家最高经济机关的计划任务进行生产的则有2500家工厂”。
[3]并且这里主要指的是大型企业,并不包括中小企业。
对于这种计划化的体制,列宁在“十大”上指出,这是“一种错误”,这一“错误”的产生,一方面是“迫不得已:过去我们一直是生活在极端激烈艰苦的战争条件下,因此我们在经济方面只能按照战争方式行动,此外没有别的办法”。
另一方面“我们做的超过了理论上和政治上所必要的限度,这是不容质疑的事实”。
[4]但列宁并没有明确指出在导致战时共产主义的这两个因素中哪一个占主导地位。
而从整个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践来看,随着战争环境的改善,计划经济的集中程度不是在减弱,而是在增强。
如果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因为对经济的过度集中而成为一种错误的话,那么通过新经济政策,重新认识市场关系的重要性就成为了新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使命。
“我们正在学习怎样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而不犯这些错误”。
[5]列宁时期新经济政策的市场化倾向主要表现为:第一,允许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自由在市场上出售其粮食。
第二,通过对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中小企业进行出租、出售、归还原主以促进私人经济的发展。
第三,一些国家经济计划机构由指导企业生产转向预测经济发展。
第四,吸引外资以促进经济发展,加强苏俄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可是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与苏俄经济的发展,市场化中计划化的倾向慢慢地表现了出来。
1921年7月2日,列宁和莫洛托夫在发给西伯利亚的电报中指出,我们要求采取最坚决的手段停止谷物自由交易,把集贸市场全部关掉,并实行大量的义务交易,在这方面,军队必须支持西伯利亚的粮食机构。
1921年12月,俄共(布)第十二次代表会议决议指出:党的“基本任务应当是全面加强直接由国家和国家机关管理的大工业,要发展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的国营大工业,就必须把最大部分的国家物资集中于国营大工业,另一方面也必须有计划地分配这些物资,以保证依靠国家供应的各企业能够不间断地进行生产”。
[6]计划与市场二元矛盾的影响,导致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步履维艰。
2.政治与经济的矛盾在苏维埃俄国,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必然会对国内的政治环境提出一定的要求,它要求有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以保证新经济政策的顺利实行,以此来促进苏维埃俄国经济的发展。
可是,在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非但没有形成为新经济政策所必须的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民主化的政治制度,政治的集中倾向反而进一步趋于制度化。
首先,俄共(布)与其他政党的关系进一步对立,一党制的原则基本确立。
俄共(布)“十大”后,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可能引起的政治后果感到非常担忧,在他看来,与解散立宪会议和内战时期所面临的危险相比,“改变了我们的经济政策后,危险就更大了”“资本主义的恢复、资产阶级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关系在商业领域的发展等等,这些就是我们目前的经济建设所遇到的危险,在这一点上切不可有丝毫的糊涂”。
[7]列宁对新经济政策政策中的政治危险的强调,促使他重新加强了对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的政治斗争。
“从1921年下半年到1922年初,苏俄很快掀起了一个驱逐、逮捕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的政治浪潮,仅在喀琅施塔得水兵暴动的指控中,在莫斯科就有160名孟什维克被捕,在列宁格勒就有120名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被捕。
这样,到了1922年底,除了布尔什维克外,苏联早期历史上的其他政党便都在政治舞台上消失了”。
[8]这些措施,导致了俄共(布)与其他政党关系的进一步对立,强化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政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其次,强化对党内不同政治派别的斗争。
为了加强党的团结和统一,1921年“十大”在通过关于新经济政策问题的决议的同时,又通过了《关于党的统一》以及《关于我们党内的工团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倾向》两个决议,第一个决议指出:“任何派别活动都是有害的,都是不能容许的,因为即令是个别派别的代表人物极力想保持党的统一,派别活动事实上也必然会削弱齐心协力的工作,使混进执政党内的敌人不断加紧活动来加深党的分裂,并利用这种分裂来达到反革命的目的”。
[9]这样,这个决议就从组织上和政治上取消了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史上不同时期普遍存在的党内派别活动。